2023屆上海市崇明區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解析)_第1頁
2023屆上海市崇明區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解析)_第2頁
2023屆上海市崇明區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解析)_第3頁
2023屆上海市崇明區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解析)_第4頁
2023屆上海市崇明區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3屆上海市崇明區高三二模語文試題(解析)2023屆上海市崇明區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一、積累應用

1.按要求填上空。

(1)萬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2)_____________,偭規矩而改錯。(屈原《離騷》)

(3)荀子《勸學》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借日常所見之動物從反面設喻來說明用心專一的重要。

①.百年多病獨登臺②.固時俗之工巧兮③.蟹六跪而二螯④.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⑤.用心躁也

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書寫:蟹、螯、鱔、躁。

2.按要求選擇。

(1)小明同學閱讀下列文字時,對中國人群體凝聚力產生的原因不解。

在世界各地的人類歷史無處沒有人類的集體組織:有的是村落,有的是部落,到了近代,則是民族和國家,這些團體都不如所謂的社區和社群更有凝聚個人的能力。中國幾千年來,凝聚個人的群體,大家都以為是親緣團體和親緣團體的延伸。相對于雅利安種族(大多數的白種人),中國人的親緣凝聚力遠遠比其戰斗集團更為持久和具有彈性。

(許倬云《共生共存的人際網絡》)

如果請你選擇《鄉土中國》中的概念為小明答疑,下列最合適的一項是()

A.鄉土本色B.差序格局C.禮治秩序D.同意權力

(2)將下列編號的語句依次填入語段空白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

學與問相連,所以學問不只是記憶而必是思想,不只是因襲而必是創造。,,,。由記憶生思想,由因襲生創造,猶如吸收食物加以消化之后變為生命的動力。

①創造究竟須從因襲出發②所以思想究竟須從記憶出發

③凡是思想都是由已知推未知④創造多是舊材料的新綜合

A.③①④②B.①④③②C.③④②①D.①③②④

(1)B(2)C

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材料中“中國幾千年來,凝聚個人的群體,大家都以為是親緣團體和親緣團體的延伸”體現的是“差序格局”?!安钚蚋窬帧笔前l生在親屬關系、地緣關系中的,以自己為中心像水波紋一樣推及開,愈推愈遠,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縮的社會格局,且它隨自己所處時空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圈子。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親屬關系為主軸的網絡關系,是一種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結成網絡,中國人的親緣凝聚力就產生了。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述之句子銜接的能力。

前文先說“思想”后說“創造”,③②說的是“思想”,④①是說“創造”,再根據句式一致的特點,③④與②①分為兩組,應該先說③④后說②①,呼應前文語序。排除ABD。

故選C。

二、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網文時代,我們怎樣讀名著?

王晴飛

“怎樣讀名著”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源于最近網絡的一個熱點話題“名著避雷帖”,即以看網絡文學的方式來看名著,看出種種壞處,做出標簽化的論斷,提醒同好“慎入”。

所謂名著,我們不妨認為是指兼具比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知名度,禁得起不同時代的讀者反復閱讀與闡釋,且被權威文學體制認可的文學作品。在一般情況下,我們也可以將“文學名著”等同于文學經典。而“名著避雷帖”中的論斷,便多有與我們所受的文學教育截然相反之處。比如《月亮與六便士》是“渣男拋棄妻子橫刀奪愛”,賈寶玉也是到處拈花惹草無能不肖的“渣男”……這種網絡文學培養出來的閱讀方式,只看題材與情節,將人從具體的處境里剝離出來,而不愿意對人物處境及心理有“了解之同情”。

目前的網絡文學,很多時候致力于給讀者提供心理上的快感,迅速讓讀者最基本的欲望得到充分的迎合,日常生活中的缺憾得到補償性的滿足,對世界的既有的認知得到最直接的鞏固。而長期接受網絡文學定向投喂的讀者也被寵壞了胃口,寵沒了耐心,不耐煩看到與自己預設不同的世界,要求作品中有最簡單最純凈也最狹隘的人設,最歡快的劇情,最大團圓的結局。

“名著”卻不能如網文一般致力于提供足夠劑量的情感與欲望的快感,而要去表現人性的隱微,處境的復雜,帶讀者去領略善與惡兩極之間廣闊的中間地帶,甚至還會刻意糾正常識,冒犯觀眾,動搖他們的既有觀念,自然會顯得不夠“道德”,人物也不夠“純潔”,令習慣了網文的讀者心懷不滿。

在以前的文學場域里,人們常常會以經典文學的標準評價通俗文學,要在通俗文學里找到嚴肅的意義;而現在熟讀網文的讀者則與之相反,以網絡文學的標準衡量經典文學,要在魯迅的作品里尋找爽點。如果我們沒有培養出認真品味的腸胃,也喪失了悉心涵泳的耐心,那么任何名著與類似題材的地攤讀物都將失去差別,《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和誨淫誨盜的庸俗文學也被抹平差異——惟一的區別可能是名著的情節不夠“過癮”,對“第三者”的譴責也不夠有力。

不過話說回來,這種閱讀理解文學作品的方式,我們并不完全陌生。對文學名著做標簽化、道德化的粗暴判斷,也不是網絡時代的專利。有學者說過一個故事,在改革開放之初,他在電車上聽到有人評價安娜·卡列尼娜,說她是一個很“作”的女人。而彼時我們的文學史判斷則將她作為反抗秩序、追求自由和愛情的符號,視她的丈夫卡列寧為虛偽、庸俗的官僚。其實,看起來代表普通民眾看法的電車評論,與代表權威的文學史論斷,結論雖截然相反,思維方式卻并無不同,都是以文學作品和文學人物作為印證既有價值觀念的工具。文以載道本就是大眾最重要的文學認知,無論是傳統社會還是我們身處其間的現代社會,文學向來承擔著道德教化的功能,解讀文學作品也常常從是否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入手。

事實上,我們也確實不宜將名著當作不言自明、天然正確的免檢產品。名著自然往往是“好”的作品,但是作品的“好”除了永恒性,也會有其時代性和階層性。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這樣的作品,對今天的讀者仍有強大的吸引力,但我們在閱讀過程中也會遭遇許多現代人難以接受的價值觀念,那些對于古人來說是“爽點”的內容,反會使現代讀者產生不適之感,令人“不爽”。即便是現代文學經典,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錢鍾書的《圍城》,被網友吐槽為“抖機靈”“刻薄”乃至“男性沙文主義和厭女”,這樣的評價并非毫無道理,甚至可以彌補權威闡釋之不足,其缺失不過是立論有失偏頗而已。所以我們不必完全拒絕對名著的指摘,只是在做判斷的時候要保持整體感和分寸感,不去簡單地完全抹煞其好處。

我們閱讀名著,也要用與之相匹配的方法,設身處地去體貼更為復雜豐富的價值觀念,以沖擊自身的既有觀念,拓寬我們的價值視域,使我們對世界與人性更多理解,而非更多偏見,也使我們的心靈更加細膩敏感,而不是更加冷漠麻木。名著也需要我們的“再創造”。以網文的方式理解名著,視為待避之“雷”,固然簡單粗暴,但我們也不必因此走向另一極端,將名著視為“雷池”禁區,當作僅供頂禮膜拜的僵死的遺物。

(有刪節)

3.結合文章內容,根據表格信息提示填寫下列表格。

網絡文學名著

人物特點(1)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復雜多元,往往突破常規

作品主題迎合讀者既有認知與價值觀,呈現單一的大團圓式結局。(2)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不適合作為第④段例證的一項是()

A.《哈姆萊特》中的國王克勞狄斯殘忍殺兄娶嫂。

B.《復活》中的瑪絲洛娃步入歧途、沉淪墮落。

C.《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林沖一再隱忍妥協。

D.《阿Q正傳》中的阿Q自輕自賤、自欺欺人。

5.能夠依據文意做出的一項推斷是()

A.“名著避雷帖”對文學經典簡單粗暴評價毫無存在價值。

B.給讀者心理上快感和補償性滿足是網絡文學優劣標準。

C.“名著”以刻意糾正常識進而冒犯觀眾的方式傳達思想。

D.自身既有觀念及價值視域會影響我們對名著的深入理解。

6.第⑥⑦兩段針對以網絡文學的方式閱讀理解文學作品的論證是否嚴謹,請結合本文內容簡要評析。

7.有同學閱讀有關《紅樓夢》“名著避雷帖”后,查閱《紅樓夢》中下列內容,認可“賈寶玉是到處沾花惹草無能不肖的‘渣男’”的評價。請結合本文以及閱讀《紅樓夢》的經驗談談你對這一評價的看法。

附:《紅樓夢》:“后人《西江月》二詞,批寶玉極恰,其詞曰: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v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凄涼??蓱z辜負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3.①.性格單一狹隘,符合既有的善惡標準②.突破讀者既有認知,探究復雜環境中隱微人性4.A5.D

6.我認為論證嚴謹。兩段文字在前文對這種方式否定基礎上,辯證地論證其存在的合理依據以及價值。首先以典型事例論證這種方式在思維方式上與權威論斷方式的一致,表明其存在的合理性;進一步以古今經典文學為例,論證名著的時代性和階層性,進而論證這種方式對權威論斷不足彌補的作用,表明其存在價值。事例論證典型,論證層次推進,因此論證嚴謹。

我認為論證不夠嚴謹。兩段文字在前文對這種方式否定的基礎上,先后以典型事例論證這種方式在思維方式上的合理性以及對權威論斷的補充作用。但是,思維方式的一致,不能自然得出這種閱讀理解方式的合理性,其標簽化、道德化的實質不能改變。而且第⑥段“對文學名著做標簽化、道德化的粗暴判斷”與第⑦段中“對名著的指摘”之間,也存在概念的不一致。因此,不夠嚴謹。

7.我不認可這種評價。這一評價簡單依據《紅樓夢》中賈寶玉對待女子多情、對功名仕進的蔑視等情節,給人物作標簽式評價,沒有把人物放諸特定環境,認識到其多情背后對女子的悲憫情懷,對美好的人與物的珍視。同時,該同學對《紅樓夢》中詞作的理解也存在偏頗,借詞明寫賈寶玉徒有其表,無能不肖,實則明貶實褒,批駁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才的評定標準,暗示賈寶玉是一個不同流俗的多情率真的反叛者。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1)根據名著的人物特點“性格復雜多元,往往突破常規”找對應的網絡文學的人物特點,結合“作品中有最簡單最純凈也最狹隘的人設”“不耐煩看到與自己預設不同的世界”概括出:性格單一狹隘,符合既有的善惡標準

(2)根據網絡文學作品主題“迎合讀者既有認知與價值觀,呈現單一的大團圓式結局”尋找名著主題特點,結合“去表現人性的隱微,處境的復雜,帶讀者去領略善與惡兩極之間廣闊的中間地帶,甚至還會刻意糾正常識,冒犯觀眾,動搖他們的既有觀念”概括出:突破讀者既有認知,探究復雜環境中隱微人性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第④段觀點是:“名著”性格復雜多元,往往突破常規,突破讀者既有認知,探究復雜環境中隱微人性。

A.克勞狄斯殘忍殺兄娶嫂,給讀者提供心理上的快感,符合網絡文學特點。

故選A。

本題考查學生依據文意合理推斷的能力。

A.“對文學經典簡單粗暴評價毫無存在價值”錯,原文是說“做出標簽化的論斷”“固然簡單粗暴”,并沒有完全否定其價值。

B.“給讀者心理上快感和補償性滿足是網絡文學優劣的標準”說法絕對,原文“很多時候致力于給讀者提供心理上的快感,迅速讓讀者最基本的欲望得到充分的迎合,日常生活中的缺憾得到補償性的滿足”是說“很多時候”。

C.“以刻意糾正常識進而冒犯觀眾的方式傳達思想”錯,原文“甚至還會刻意糾正常識,冒犯觀眾”說的是名著表現主題中會出現的情況,不是名著傳達思想的固有方式。

故選D。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這是一道探究題,可以有自己的觀點。解答時首先亮明觀點,然后結合內容具體分析。

如果認為論證嚴謹。從“這種閱讀理解文學作品的方式,我們并不完全陌生。對文學名著做標簽化、道德化的粗暴判斷,也不是網絡時代的專利”“我們也確實不宜將名著當作不言自明、天然正確的免檢產品”看,兩段的段首首先亮明觀點;“有學者說過一個故事……其實,看起來代表普通民眾看法的電車評論,與代表權威的文學史論斷,結論雖截然相反,思維方式卻并無不同,都是以文學作品和文學人物作為印證既有價值觀念的工具”“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這樣的作品……”以典型事例論證這種方式在思維方式上與權威論斷方式的一致,表明其存在的合理性;“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這樣的作品,對今天的讀者仍有強大的吸引力,但我們在閱讀過程中也會遭遇許多現代人難以接受的價值觀念……”“如錢鍾書的《圍城》,被網友吐槽為……”以古今經典文學為例,論證名著的時代性和階層性,進而論證這種方式對權威論斷不足彌補的作用,表明其存在價值。兩段文字事例論證典型,論證層次推進,因此論證嚴謹。

如果認為論證不夠嚴謹。前文“現在熟讀網文的讀者則與之相反,以網絡文學的標準衡量經典文學,要在魯迅的作品里尋找爽點。如果我們沒有培養出認真品味的腸胃,也喪失了悉心涵泳的耐心,那么任何名著與類似題材的地攤讀物都將失去差別”前文對這種方式加以否定,兩段文字“看起來代表普通民眾看法的電車評論,與代表權威的文學史論斷,結論雖截然相反,思維方式卻并無不同”“這樣的評價并非毫無道理,甚至可以彌補權威闡釋之不足”先后以典型事例論證這種方式在思維方式上的合理性以及對權威論斷的補充作用。但是,思維方式的一致,不能自然得出這種閱讀理解方式的合理性,其標簽化、道德化的實質不能改變。而且第⑥段“對文學名著做標簽化、道德化的粗暴判斷”是就文學作品和文學人物作為印證既有價值觀念的工具而言,第⑦段中“我們不必完全拒絕對名著的指摘”中“對名著的指摘”是說名著存在的不足,兩者之間概念不同。因此,不夠嚴謹。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

首先亮明觀點,“我不認可這種評價”,然后結合文體和《紅樓夢》閱讀進行分析。

結合原文“以看網絡文學的方式來看名著,看出種種壞處,做出標簽化的論斷”“對文學名著做標簽化、道德化的粗暴判斷”“要去表現人性的隱微,處境的復雜,帶讀者去領略善與惡兩極之間廣闊的中間地帶”可知,網絡文學閱讀容易脫離人物特定環境,給人物作標簽式評價?!百Z寶玉是到處沾花惹草無能不肖的‘渣男’”的評價,簡單依據《紅樓夢》中賈寶玉對待女子多情、對功名仕進的蔑視等情節,給人物作標簽式評價,沒有認識到其多情背后對女子的悲憫情懷,對美好的人與物的珍視。

《西江月二首》見于《紅樓夢》第三回。這兩首詞集中地描繪了小說主人公賈寶玉的叛逆性格,字面上句句是對賈寶玉的嘲笑和否定,實質上句句是對他的贊美和褒揚,是對封建禮教的抨擊和批判。全詞所用的主要手法是反語,實現了外貶內褒、正話反說的效果?!百Z寶玉是到處沾花惹草無能不肖的‘渣男’”的評價,顯然沒有正確理解詞作內容,也沒有正確、全面地認識賈寶玉的形象。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喀秋莎商店

南子

①阿拉山口清晨的夜是黑夜與白晝交織在一起的夜。

②當暮色最后一束浩蕩的火焰冷卻,夜晚降臨。一輪明月是黑夜開出的碩大花朵?,F在,它正以垂落之姿抖落下遼闊無匹的錦綢,將發光的觸角伸向我們的視線。

③街道上的商戶一家挨著一家。霓虹閃爍出一片曖昧紅光,還有從飯館飄出的熱氣騰騰的白色霧帶,虛虛的。街道在此時打開了它的隱秘花瓣,使燈光更像燈光,使夜更像夜。

④喀秋莎。

⑤這三個字跳躍的音節后面,是俄羅斯的憂郁,消逝在群山薄霧的廣闊草原;是有著白樺樹腰身的異國少女,明亮的眼眸中一掠而過的星光;是破損的手風琴,流瀉于冬日星空下的長長的夢境……

⑥喀秋莎,這三個字跳上了我的舌尖,像被我隱藏了多年,但從未出聲的低低嗓音。

⑦它是阿拉山口火車站左側附近一家簡陋、低矮、破舊的外貿商店,現在,正被它身邊高大氣派的阿拉山口鐵路賓館擠得失去了模樣。門檐上漫不經心,很潦草地寫下了店名:喀秋莎商店。

⑧這個地方是當地一位出租車司機告訴我的。

⑨路上實在是太冷了,寒冷在驅趕著路上的一切。我被凍得渾身發抖,索性攔住了路上的一輛出租車。這輛出租車也和我一樣,在幾乎無人的街道上東游西逛。我讓這個愛笑的、說話有些結巴的小伙子載我在這個不大的阿拉山口城區溜彎兒。

⑩“喀秋莎商店你們外地人一定要去。不去不行。后悔?!毙』镒酉蛭业纱罅搜郏跉夂馨缘馈?/p>

我推開喀秋莎商店緊閉的兩扇門,一屋子商品在我的眼前流瀉:土耳其的木碗、香料、銀器、化妝品、很奢侈的大盒土耳其巧克力;巴基斯坦的頭巾、銅器;俄羅斯套娃、披肩、望遠鏡、煙壺、罐裝黑蜂蜂蜜、果醬;印度梵香;尼泊爾的手工氆毯,以及帶著動物膻味的羊皮袍、狐貍帽。我還看到了有來自喀什的銅器、英吉莎小刀……一些商品,像土耳其手工氌毯與俄羅斯羊毛披肩互相擠得沒了樣子,顏色陳舊黯淡,與一些真假難辨的古董一起散發出時間的灰塵味。在一家攤位的貨架上,來自法國原裝的各式香水一溜兒擺開,寬肚細頸的法國洋酒瓶身線條流暢,閃爍著矜持優雅的紅褐色光澤,在喧嘩中遺世獨立,帶有一種法國式沉思的質地……

過分狹小簡陋的空間和過多的舶來商品攪和在一起,之前街道空蕩蕩的,好像大街上的人全都跑到這里來了。一屋子的人,在這里擠來擠去,交易繁忙的樣子。充斥于各個攤位的商品琳瑯滿目,全都掛著、鋪著,仿佛多年前就擺在這里了,似乎少有變化。一切能賣錢,又不值錢的東西,這兒全有。每一件商品都親密無間地擁擠在一起,像是擺在耀眼的舞臺上,擺在對自身的炫耀中,力求從每個顧客的偶然光臨中掙扎出來,溢出寒傖的角落,讓人看到其自身的光亮和價值。

在某個攤位前,幾個像是內陸省份來的客人正圍擁在一位身材高大、面容清俊白皙的中年男人身邊,從他們斷斷續續的對話中聽出來,他是一家企業的翻譯?,F在,他手里正握住一瓶洋酒,好像在對身邊的客人講述他去中亞某個國家光臨某次晚宴的經歷,嘴里不時夾雜著幾句冗長的俄語單詞——但很快,他的聲音被周圍混雜著的嘰嘰喳喳的各種語音,以及包圍在他身邊的各種物質的氣息淹沒了。

那些聲音把狹小的屋子弄得熱氣騰騰、喧嘩不已。在屋子里的各個攤位上,都有獨屬于自己的聲音,還有氣息。有咦咦呀呀的節奏歡快的巴基斯坦流行歌曲,有俄羅斯永遠走在暴風雪中的三套車,有收音機里中國廣播電臺的新聞聯播。

哦,還有新疆的刀郎,聲嘶力竭地在唱他2002年下在烏魯木齊的第一場雪……

各種聲音像是華彩般出現的清越、清亮的最高音,正和這些琳瑯的,來自遠方、來自中西亞的各種商品的氣息混雜在一起,讓我看到一個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熱烈人間,正坦然洋溢著一種世俗的歡樂。

我在喀秋莎商店里擠來擠去,消磨了很長時間。

在一家攤位前,我扯過垂落在寬口銅器上的一條灰色羊毛大披巾,也許是放置多年的緣故,顏色有些許陳舊黯淡,但摸起來依然蓬松柔軟。窗外昏暗的光線通過玻璃斜射進來。我輕輕看了一眼,向今天的最后一抹冬日陽光。周圍的聲音一下子靜止了。

我正在穿越一條時空隧道——塵沙漫漫的絲路古道上,道路嗚咽,塵沙四起,系著駝鈴的商隊就要來到古老的東方。我好像已化身為一位古代商人的妻子或者女兒。

我是無名的,眼睛里似乎有一些陳年的溫柔。

這條灰色披肩遮住了我半個面頰,露出我烏黑的眼眸。

恍惚中,我好像掀開了這條遮蓋面頰的披肩,正向外張望,幾道且深且淺的車轍正消失在茫茫塵沙中……

耳邊仿佛傳來沈葦《大融合》中的句子,“他知道,他知道,他有一條活著的絲綢之路,連接湮沒的城市,死者的心跳,契丹的商隊,扛著令人眩目的大旗……將為我們運來香料、寶石和遠方……”

8.第⑤兩段畫線句均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但表述效果各異,請作簡要分析。

9.有人認為第段羅列大量物品名稱顯得語言表述呆板拖沓,對此你是否認同,請結合本段內容說說你的看法。

10.本文敘事方面獨具特色,請圍繞這一方面任選一個角度作簡要賞析。

11.分析第~段在全文構思上的作用。

8.第⑤段通過排比語句既暗示了喀秋莎商店具有的異域風情特點,又細膩地刻畫了清晨夜色中初見“喀秋莎”三字后視覺上的朦朧與心理上驚奇欣喜的獨特感受,具有豐富的聯想,排比手法使表述更具有氣勢,富有韻律美。第段則是通過排比客觀交代了此刻商店內聲音的多樣,進而表現狹小商店內熱氣騰騰、喧嘩不已的氛圍,節奏明快,描述更加具體集中。

9.我不認同。羅列的物品分屬不同國家和地區,能夠很好地呈現物品的種類繁多;貼切地表現了我初入商店大門,商品在眼前流瀉的感覺;采用短句羅列大量物品名稱之后,采用長句形式交代物品排列的狀態、色澤形態等內容,并以擬人的修辭賦予表述的形象感,整體上語言表述富有變化。

10.參考示例一:采用插敘方式進行敘事,開篇先敘述自己抵達喀秋莎商店的時間地點以及自己的所見所感,然后,再敘述自己到來是因為一個出租車司機的推薦。這樣開篇設計懸念,引人入勝,同時,搭乘出租車的敘述內容,很好地起到緩沖的作用,把初見喀秋莎商店的感受與進入商店的敘述之間隔開,使情感的展現更具有層次感。

參考示例二:敘事簡練,有機融入描寫之中,這樣使得整個文章敘事舒緩,便于更充分地在描述所見所感,表現自我情感與思考。如開篇在對環境的細膩描摹后才敘述自己抵達喀秋莎門口,描述所見所感之后,才交代此行的因由。接著又是對商店內容商品、人物、氛圍的細膩的描述,僅僅以簡單語言敘述逗留的時間,隨后又是圍繞一條披肩的想象描寫。

11.承接上文中西方混雜的商品氣息以及世俗的快樂,由此觸發穿越時空隧道的想象;古老的商隊跨越歷史,化身其中感受陳年的歷史,由實轉虛,古今交織,賦予現實商品以厚重的歷史文化色彩;最后通過引用讓這種想象落實至絲綢之路,傳達古絲綢之路蘊含的豐富內涵,由點及面,建立起阿拉山口的一家小店與歷史上絲綢之路的關聯,賦予文本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揭示古代絲綢之路文明帶來的深遠影響。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修辭手法效果的能力。

第⑤段,通過三個“……,是……”的排比語句及相關詞組“俄羅斯的憂郁”“異國少女”“手風琴”,暗示了喀秋莎商店具有的異域風情特點,照應開頭“清晨的夜是黑夜與白晝交織在一起的夜”的環境,呼應后文“喀秋莎,這三個字跳上了我的舌尖,像被我隱藏了多年,但從未出聲的低低嗓音”的心情,細膩地刻畫了清晨夜色中初見“喀秋莎”三字后視覺上的朦朧與心理上驚奇欣喜的獨特感受,化抽象的文字為具體的形象,具有豐富的聯想,排比手法讀來有節奏感,使表述更具有氣勢,富有韻律美。

第段,則是通過排比客觀交代了此刻商店內聲音的多樣,“咦咦呀呀的節奏”“歡快的巴基斯坦流行歌曲”“暴風雪中的三套車”“中國廣播電臺的新聞聯播”,不同國度的不同聲音,表現出狹小商店內熱氣騰騰、喧嘩不已的氛圍,句子讀來節奏明快,定于部分使描述更加具體集中。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段語言特點的能力。

首先明確不認同。

土耳其的、巴基斯坦的、俄羅斯、尼泊爾的、喀什的、法國原裝的……,羅列的物品分屬不同國家和地區,能夠很好地呈現物品的種類繁多;

一一羅列物品,照應了開頭句子“一屋子商品在我的眼前流瀉”,貼切地表現了我初入商店大門,商品在眼前流瀉的感覺;

羅列大量物品名稱采用短句形式,其后采用長句形式交代物品排列的狀態、色澤形態等內容,“土耳其手工氌毯與俄羅斯羊毛披肩互相擠得沒了樣子……寬肚細頸的法國洋酒瓶身線條流暢,閃爍著矜持優雅的紅褐色光澤,在喧嘩中遺世獨立,帶有一種法國式沉思的質地”,賦予物品以人的特點,擬人的修辭賦予使表述生動形象,整體上語言表述富有變化,讀來意趣盎然,不顯呆板拖沓。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章敘事特點的能力。

在敘事順序上采用插敘方式進行敘事?!鞍⒗娇谇宄康囊故呛谝古c白晝交織在一起的夜……街道上的商戶一家挨著一家……喀秋莎,這三個字跳上了我的舌尖,像被我隱藏了多年,但從未出聲的低低嗓音……它是阿拉山口火車站左側附近一家簡陋、低矮、破舊的外貿商店”,開篇先敘述自己抵達喀秋莎商店的時間地點以及自己的所見所感;“這個地方是當地一位出租車司機告訴我的。路上實在是太冷了……‘喀秋莎商店你們外地人一定要去。不去不行。后悔。’小伙子向我瞪大了眼,口氣很霸道”,然后,再敘述自己到來是因為一個出租車司機的推薦。這樣的結構安排,開篇吧讀者帶入一個陌生區域,設計懸念,引人入勝;同時,搭乘出租車的敘述內容,使時空交錯,很好地起到緩沖的作用,把初見喀秋莎商店的感受與進入商店的敘述之間隔開,使情感的展現更具有層次感。

在敘事語言上,“我推開喀秋莎商店緊閉的兩扇門,一屋子商品在我的眼前流瀉:土耳其的木碗、香料……在一家攤位的貨架上,來自法國原裝的各式香水一溜兒擺開,寬肚細頸的法國洋酒瓶身線條流暢……”,敘事語言簡練,有機融入描寫之中,這樣使得整個文章敘事舒緩,便于更充分地在描述所見所感,表現自我情感與思考。開篇,“當暮色最后一束浩蕩的火焰冷卻,夜晚降臨。一輪明月是黑夜開出的碩大花朵?,F在,它正以垂落之姿抖落下遼闊無匹的錦綢,將發光的觸角伸向我們的視線……街道上的商戶一家挨著一家……喀秋莎……這個地方是當地一位出租車司機告訴我的”,在對環境的細膩描摹后才敘述自己抵達喀秋莎門口,描述所見所感之后,才交代此行的因由?!拔彝崎_喀秋莎商店緊閉的兩扇門,一屋子商品在我的眼前流瀉:土耳其……我在喀秋莎商店里擠來擠去,消磨了很長時間……在一家攤位前,我扯過垂落在寬口銅器上的一條灰色羊毛大披巾……”,接著又是對商店內容商品、人物、氛圍的細膩的描述,僅僅以簡單語言敘述逗留的時間,隨后又是圍繞一條披肩的想象描寫。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

這幾段主要都是由披肩引發的想象,披肩是中西方混雜的商品中的一件,此處承接上文中西方混雜的商品氣息以及世俗的快樂,由此觸發穿越時空隧道的想象,“我正在穿越一條時空隧道”,回到過去,觸摸那些或時髦或古老的商品;

系著駝鈴的商隊是虛的,“我”是真實存在的,卻“化身為一位古代商人的妻子或者女兒”跟隨古老的商隊跨越歷史,其中感受陳年的歷史,由實轉虛,虛實結合,古今交織,賦予現實商品以厚重的歷史文化色彩;

“他知道,他知道,他有一條活著的絲綢之路……”,最后通過引用詩句讓這種想象落實至絲綢之路,傳達古絲綢之路蘊含的豐富內涵,“連接湮沒的城市,死者的心跳,契丹的商隊,扛著令人眩目的大旗……將為我們運來香料、寶石和遠方……”,文章由喀秋莎小店寫道絲綢之路,由點及面,建立起阿拉山口的一家小店與歷史上絲綢之路的關聯,賦予文本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揭示古代絲綢之路文明帶來的深遠影響。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

夜發分寧寄杜澗叟

(宋)黃庭堅①

陽關一曲水東流,燈火旌陽一釣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滿川風月替人愁。

別滁

(宋)歐陽修

花開濃爛柳輕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離聲。

①黃庭堅:江西詩派開山之祖,主張“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其稱:“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胖転槲恼抡?,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p>

12.下列關于兩首詩歌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黃詩前兩句渲染傷感離別之氛圍。

B.歐詩前兩句以樂景襯托悲涼之情。

C.二詩在題材與體裁上均相同。

D.二詩皆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13.黃庭堅《夜發分寧寄杜澗叟》詩畫線句脫胎于歐陽修《別滁》詩畫線句,請結合詩歌內容分析其化用之妙。

12.B13.歐詩畫線句傳達出暫且希望像平日一樣開懷暢飲,但一“且”字透露出故作曠達之意,不愿弦管演奏離別的曲調,曲折地透露出一絲離愁,情感具有一定的層次。

黃詩畫線句第一句亦為故作輕松之詞,內心實則充滿離愁。第二句卻又不言己愁,讓滿川替己愁,賦予無情之物以人情,實則蘊含自己一腔之離愁。如此,詩意跌宕,情感深沉含蓄。可謂巧妙化用,點“鐵”成金。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B.“以樂景襯托悲涼之情”錯誤。詩的前二句以絢麗的春光襯托熱烈的送別場面。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歐詩“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離聲”意為“我只不過是像平日一樣和大家一同相聚暢飲,請不要讓管弦奏出令人感傷的離別哀音”。這里“我亦且如常日醉”的“且”字,用得極好,寫出了詩人與眾賓客一起開懷暢飲時的神情意態和他的內心活動。結句用的是反襯手法,在這種餞別宴上作為助興而奏的音樂,是歐陽修平時愛聽的曲調。但因離憂擾心,所以越是悅耳的曲調,內心就越感到難受,曲折地透露出一絲離愁,情感具有一定的層次。

黃詩“我自只如常日醉,滿川風月替人愁”意為“我呢,把離別看得很淡很淡,和平常一樣,喝醉了酒;那多情的風、多情的月,吹著小船,照著江水,仿佛替人深深地發愁”。三、四句因而轉到言情上,賦予無情之物以人情,實則蘊含自己一腔之離愁。這兩句很別致,說自己不愁是假的,詩人離家次數多了,是不是“如今識盡愁滋味”,不想做出愁態來呢?“我自只如常日醉”,多多品味,不難發現其中含有許多苦澀味。末句讓滿川風月替己愁,這愁就無限擴大,漫延到整個自然界,比寫人的愁怨范圍和深度增展許多;把多情的風月與渾然沉醉的自身作對比,更為曲折地反映了自己復雜的心理??芍^巧妙化用,點“鐵”成金。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穆寧,懷州河內人。寧剛正,氣節自任。以明經調鹽山尉。安祿山反,署劉道玄為景城守,寧募兵斬之,檄州縣并力捍賊。史思明略境,郡守召寧攝東光令御之。賊遣使誘寧,寧斬以徇,郡守恐怒賊令致死,即奪其兵,罷所攝。

上元初,為殿中侍御史,佐鹽鐵轉運。李光弼屯徐州,餉不至,檄取資糧,寧不與。光弼怒,召寧欲殺之?;騽駥幦ィ瑢幵唬罕苤?,亂自我始,何所逃罪乎?即往見光弼。光弼曰:“吾師眾數萬,為天子討賊,食乏則人散,君閉廩不救,欲潰吾兵耶?”答曰:“命寧主糧者,敕也,公可以檄取乎?今公求糧,而寧專饋;寧有求兵,而公亦專與乎?”光弼執其手謝曰:“吾固知不可,聊與君議耳?!睍r重其能守官。累遷鄂岳沔都團練及租庸鹽鐵轉運使。當是時,河漕不通,自漢、沔徑商山以入京師?;次鞴澏仁估钪页疾环罘?,設戍邏以征商賈,又縱兵剽行人,道路幾絕。與寧夾淮為治憚寧威掠劫為衰漕賈得通。

大歷初,起為監察御史,三遷檢校秘書少監,兼和州刺史,治有狀。后刺史疾之,妄劾寧多逋亡,貶泉州司戶參軍事。子質訴其枉,三年始得通。詔御史覆視,實增戶數倍。召入拜太子右諭德。寧性不能事權右,毅然寡合,執政者惡之,雖直其誣,猶置散位。寧默不樂,唶曰:“時不我容,我不時徇,又可以進乎!”遂移疾,親友強之,輒復一朝。

(節選自《新唐書》))

14.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罷所攝()(2)欲潰吾兵耶()

15.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

(1)道路幾絕()

A.窮盡B.斷絕C.獨特D.越過

(2)詔御史覆視()

A.查核B.袒護C.偵察D.安撫

16.把第段畫直線部分譯成現代漢語。

或勸寧去,寧曰:避之失守,亂自我始,何所逃罪乎?即往見光弼。

17.對第段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與寧夾淮為治/憚寧威/掠劫為衰漕/賈得通。

B.與寧夾淮/為治憚寧/威掠劫為衰/漕賈得通。

C.與寧夾淮為治/憚寧威/掠劫為衰/漕賈得通。

D.與寧夾淮/為治憚寧/威掠劫為衰漕/賈得通。

18.結合第3段內容分析穆寧“剛正不阿”的性格。

19.第2段穆寧對李光弼的應答很有說服力,結合具體內容加以分析。

14.①.代理②.使……潰敗

15.(1)B(2)A

16.有人勸穆寧離開,穆寧說:逃走的話就喪失所守的職責,禍亂自我而始,怎么能逃避罪責呢?就前往見李光弼。17.C

18.遭受同僚誣陷被貶,不阿附他人求告,靠兒子上訴三年才得以雪冤;不逢迎權貴,受到厭惡排擠,但其并因此改變自我,稱病不朝。

19.面對李光弼以替天子討賊,缺糧則兵潰的質問,穆寧針鋒相對,表明自己主管糧食也是天子的命令,進而表明對方憑借檄文取糧要求的不合法;以對方邏輯進行假設推理,讓對方明白其不能擅自給兵與自己不能擅自給糧相同,給對方設身處地理解的余地。總之,穆寧的應答合理合法,具有說服力。

本題考查學生解釋文言實詞的能力。

(1)攝:代理。句意:罷免了他所代理的職務。

(2)潰:使……潰敗。句意:想使我軍隊潰散嗎?

本題考查學生解釋文言實詞的能力。

(1)絕:斷絕。句意:路上的行人幾乎斷絕。

故選B。

(2)覆視:查核。句意:皇帝下詔叫御史復查核實。

故選A。

本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能力。

“或”,有人;“失守”,喪失所守的職責;“自”,從;“何所……乎”,怎么能……呢?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

大意:李忠臣和穆寧在淮河兩岸分別主政,他畏懼穆寧的威嚴,因而掠奪搶劫有所收斂,靠水路運輸的商賈得以通行。

“憚寧威”的主語是李忠臣,不是“為治”,應在“為治”后斷句,排除BD;

“掠劫為衰”,掠奪搶劫有所收斂,語意完整,“漕”修飾“賈”,“漕賈”是一個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

故選C。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人物性格特點的能力。

“后刺史疾之,妄劾寧多逋亡,貶泉州司戶參軍事”,遭受同僚誣陷被貶,不阿附他人求告;“子質訴其枉,三年始得通”,靠兒子上訴三年才得以雪冤;“寧性不能事權右,毅然寡合,執政者惡之,雖直其誣,猶置散位”“遂移疾,親友強之,輒復一朝”,不逢迎權貴,受到厭惡排擠,但其并因此改變自我,稱病不朝。

本題考查學生歸納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在“李光弼屯徐州,餉不至,檄取資糧,寧不與”時,穆寧能堅持原則,對李光弼“吾師眾數萬,為天子討賊,食乏則人散,君閉廩不救,欲潰吾兵耶?”以替天子討賊,缺糧則兵潰的質問,穆寧針鋒相對,表明自己“命寧主糧者,敕也,公可以檄取乎?”主管糧食也是天子的命令,進而表明對方憑借檄文取糧要求的不合法;

“今公求糧,而寧專饋;寧有求兵,而公亦專與乎”以對方邏輯進行假設推理,讓對方明白其不能擅自給兵與自己不能擅自給糧相同,給對方設身處地理解的余地。

總之,穆寧的應答合理合法,具有說服力。

參考譯文:

穆寧,懷州河內人。懷寧剛強正直,把重視氣節看成是自己的職責。年輕時因考中明經科而被朝廷調任鹽山縣尉。這時,安祿山開始叛亂,偽政權委任劉道玄為景城太守,穆寧首倡大義,起兵對抗,將劉道玄予以斬首,并傳遞檄文給各州縣,當時響應的人很多。賊將史思明前來侵犯穆寧所在的州縣,穆寧便以代理東光縣令的身份帶領軍隊抵抗。史思明派遣使者勸說誘降,穆寧當即斬殺了使者??たh的人害怕叛賊怨恨太深,恐怕再派大部隊侵犯,就解除了穆寧的兵權,罷免了他所代理的職務。

上元初年,穆寧任殿中侍御史,輔佐鹽鐵轉運事務。當時李光弼駐守徐州,軍需跟不上,發文書索取財物和糧食,穆寧不給。李光弼生氣,召穆寧前來想要殺掉他。有人勸穆寧躲避一下,穆寧說:“我避而不見就是失職,禍亂就會從我開始,到時怎能逃脫罪名呢?”即刻去見李光弼。李光弼說:“我統率數萬兵馬,替天子討伐叛賊,糧食缺乏士卒就會逃跑,你緊閉糧倉不予救濟,想使我的軍隊潰散嗎?”他回答說:“朝廷讓我穆寧主管糧倉,這是皇帝的命令,您能用一紙文書來索取嗎?如今您需要糧食,如果我擅自給的話,那么改日我向您要兵,您也擅自給我嗎?”李光弼握著他的手道歉說:“我本來知道這樣做不可以,只不是想借此和您商量商量解決的辦法?!碑敃r人推重他能恪守官職。多次遷任為鄂岳沔都團練及租庸鹽鐵轉運使。正當此時,河運不暢,要從漢、沔經過商山進入京城。淮西節度使李忠臣不奉公守法,設置戍卒巡邏來向商賈征稅,又縱兵搶劫行人,路上的行人幾乎斷絕。李忠臣和穆寧在淮河兩岸分別主政,他畏懼穆寧的威嚴,因而掠奪搶劫有所收斂,靠水路運輸的商賈得以通行。

大歷初年,穆寧被起用任監察御史,多次升遷任檢校秘書少監兼和州刺史,他治理有政績。繼他而任和州刺史的人憎恨他,用天寶時的舊戶籍核對現存的戶口,以此來誣陷并彈劾穆寧在任時有大量逃戶,因而被貶任為泉州司戶參軍事。兒子穆質上訴父親冤情,經過三年此案才得以受理?;实巯略t叫御史復查核實,結果是實際戶口增加了數倍。召入朝廷拜授太子右論德。穆寧本性不會事奉權貴,而且剛毅寡合,執政者厭惡他,冤情雖然得到申雪,但還是將他安置在閑散官位上。穆寧悶悶不樂,自己感嘆說:“時勢不容納我,我也不會舍身曲從時勢,又憑什么來進取呢!”于是以有病為借口,多次成百天的休假,親友們一再勸說,他這才參加了一次朝會。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伯夷頌①

(唐)韓愈

士之特立獨行,適于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

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從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由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余;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彼獨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萬世之標準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矣。

①頌:劉勰《文心雕龍·頌贊》云,“頌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材料二: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遂餓死于首陽山。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比舨?、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節選自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①》)

①列傳:司馬貞《史記索隱》云,“列傳者,謂列敘人臣事跡,令可傳于后世。”

20.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用法及意義闡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顧人之是非”中“是非”屬于古今異義,可以理解為“褒貶”。

B.“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中“恥”屬于意動用法,可以理解“以……為恥”。

C.“盍往歸焉”中“盍”屬于通假字,通“何”,可以理解為“為什么”。

D.“武王東伐紂”中“東”屬于名詞作狀語,可以理解為“向東”。

21.下列對兩則材料論證方法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第①段采用比喻論證闡明自己觀點。

B.材料一第③段采用對比論證圣人是萬世之標準。

C.材料二第①段以事例論證伯夷叔齊隱居的原因。

D.材料二第②段借助對比論證突出自己觀點

22.從句式角度賞析材料二第②段。

23.兩則材料寫作上均突破文體限制,結合上述材料具體內容及解釋加以分析。

20.C21.D

22.以短句為主,節奏明快,充滿氣勢。以短句形式分列顏回仁德好學而早夭以及盜跖殘暴橫行而壽終,更加鮮明地表述了的愛憎之情。同時,本段多采用反問句式,形成連續追問,強烈地表述了對天道不公的批判。

23.頌這一文體主要是描述人物的言行舉止,贊頌其美德。材料一簡略描述人物事跡并對其“信道篤而自知明”的特立獨行的人格精神有所頌揚,但文章更多圍繞人物展開議論,闡述二子“特立獨行”精神的現實意義,借頌揚二子來針砭時弊,表述自己不隨波逐流以二子為榜樣的志向。材料二作為一篇列傳,并不僅僅記錄人物事跡,而是借題發揮,通過對賢人、惡人命運與善惡的矛盾分析,批駁“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觀點,表述出對天道報應論的批判。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句意:不理會別人的贊譽或批評的。

B.正確。句意:伯夷、叔齊二人獨認為吃周的糧食是羞恥的。

C.錯誤?!邦镣鶜w焉”中“盍”應譯為“何不”。句意:何不去歸附他呢?

D.正確。句意:向東去討伐商紂。

故選C。

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論證方法的能力。

A.“采用比喻論證”錯,“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為對比論證。

B.“論證圣人是萬世之標準”錯。本段用對比論證是為了突出伯夷特立獨行的難能可貴。

C.“論證伯夷叔齊隱居的原因”錯。本段主要論證的是伯夷叔齊如何堅守節義。

故選D。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句子表述效果的能力。

“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等句以短句為主,節奏明快,充滿氣勢,讀起來鏗鏘有力,極具感染力。

以短句形式分列顏回仁德好學而早夭,如“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以及盜跖殘暴橫行而壽終,如“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更加鮮明地表述了的愛憎之情,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同時,本段多采用反問句式,形成連續追問,如“可謂善人者非邪”“其何如哉”“是遵何德哉”,由此強烈地表述了對天道不公的批判,同時,便于引發讀者的思考。

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體裁的能力。

由材料一解釋“頌:劉勰《文心雕龍·頌贊》云,‘頌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笨芍喉炦@一文體主要是描述人物的言行舉止,贊頌其美德。材料一簡略描述人物事跡并對其“信道篤而自知明”的特立獨行的人格精神有所頌揚,但文章更多圍繞人物展開議論,如“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由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闡述二子“特立獨行”精神的現實意義,伯夷的行為是從遵從“道義”出發的,他那種守道不移、重義輕生的品格,對后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借頌揚二子來針砭時弊,表述自己不隨波逐流以二子為榜樣的志向。

由材料二解釋“列傳:司馬貞《史記索隱》云,‘列傳者,謂列敘人臣事跡,令可傳于后世。’”可知:作為一篇列傳,并不僅僅記錄人物事跡,而是借題發揮,通過對賢人、惡人命運與善惡的矛盾分析,如“批駁“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觀點,文中寫道“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鮮明地表述了的愛憎之情以及對天道報應論的批判。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讀書人的立身行事獨特,符合道義罷了。不理會別人的贊譽或批評的,都是豪杰之士,也是忠實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的人。全家的人批評他,仍堅定執行而不迷惑的人很少。至于一國一州的人批評他,仍堅定執行而不迷惑的,大概整個天下只有一人罷了。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批評他,仍堅定執行而不迷惑的,則千百年來只有一人罷了。像伯夷這樣的人,是窮盡天地,經歷萬世也不回頭的人。(與他比較),即使光明的日月也不算亮,雄峻的泰山也不算高,寬廣的天地也不算能包容。

當殷商要滅亡而周要興盛時,微子這樣的賢人都抱著祭祀的器具離開殷商。武王、周公是圣人,率領天下的賢士和諸侯前去進攻殷商,未曾聽說有人批評過他們。獨有伯夷、叔齊認為他們不該。殷商滅亡后,天下承認周為宗主國,伯夷、叔齊二人獨認為吃周的糧食是羞恥的,即使餓死也不后悔。由此說來,他這樣做難道是要博取什么嗎?是因為忠實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罷了。

現今的所謂讀書人,當有一人稱譽他,自以為該得到更高的贊譽。有一人不滿他,自以為別人的話未盡正確。他可以獨自批評圣人而自以為是到如此的地步。圣人的行事是萬世的標準啊。所以我認為,好像伯夷這樣的人,是立身行事獨特,窮盡天地,經歷萬世也不會回頭的人啊。雖然這樣,如果沒有他們二人,亂臣賊子便會接連不斷地出現在后來的世代了。

材料二:

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將王位禪讓給叔齊,等到父親死后,叔齊要讓位給伯夷。伯夷不肯接受:“這是父親的遺命啊?!庇谑翘幼吡?。叔齊也不肯即位而逃走了。國人只好擁立孤竹君的次子為王。這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擅長讓老人得到充分的照顧,心想:“何不去歸附他呢?”等到達的時候,西伯已經死了,武王東去討伐商紂。伯夷、叔齊便勒住武王的馬韁諫諍說:“父親死了不安葬,卻要發動軍隊打仗,能說是孝子嗎?做臣子的要去弒殺國君,能說是仁者嗎?”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殺掉他們。太公說:“這是有氣節的人?!庇谑前阉麄償v扶開去。等到武王平定殷紂的暴亂以后,天下都歸附周朝了,而伯夷、叔齊卻以做周的臣民為恥,為了堅守節義,便不吃周的米糧,隱居在首陽山,采些山菜來充饑。于是餓死在首陽山上。

有人說:“天道是沒有親疏的,只是常常幫助好人?!倍癫摹⑹妪R可以稱得上是好人了!難道不是嗎?這樣地聚積仁德、修養品行,竟然餓死了!再說七十二位賢人里,孔子特別贊美顏回好學??墒穷伝爻3t[窮,連最粗糙的食物都吃不飽,而最后早死了。上天對于好人的報償,怎么是如此的呢?盜距常常殺死無辜的人,烤人肉來吃,放縱暴戾,聚集朋黨幾千人橫行天下,反而能夠長壽以終。這又是依循何種德行的?。∥覍嵲谟X得很迷惑,倘若這就叫做天道的話,那么,天道到底是對呢,還是錯的呢?

三、寫作

24.有人認為,我們要通過與他人交往中得到的反饋才能更清楚認識自己。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材料提到了“要通過與他人交往中得到的反饋才能更清楚認識自己”這一觀點,對此,我們應辯證看待、全面分析。材料中的這一觀點肯定了他人的反饋對于我們認識自己的重要性,意在說明他人是一面鏡子,可以由此觀照自身,發現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從而啟示我們要重視他人的反饋,在反饋中不斷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但同時,也應認識到,并不是外界的所有反饋都可以幫助我們正確認識自我,對此應保持審慎明辨的態度,我們應吸收正向的、客觀的,而不是惡意的反饋,從而認清自我,獲得成長。另外,也要注意到,題干中的“才能”一詞,將“認清自我”的途徑唯一化,固定為“通過與他人交往中得到的反饋”,對此,我們也應看到這一觀點的局限性,我們不僅要通過他人的反饋,更要自我反思、向內探求,從而更全面、更清楚地認清自我。

寫作時,可以采用遞進式的論證結構,從認清自我的重要性,他人反饋對認清自我的利弊,認清自我的正確方式等多角度展開具體論證。行文過程中,可以綜合采用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如可以引用唐太宗“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名言,以此論證他人反饋對于認清自我的重要性。也可以列舉《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例子,將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對齊王的反饋與鄒忌對齊王的反饋形成對比,從而論證只有正向的、客觀的反饋才能幫助自己認清自我。在論據的選擇上,應注意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的綜合選用??梢砸锰K格拉底“認識你自己”,《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言論作為道理論據。也可以立足下當下,選取社會上存在的剛愎自用或過于看重他人評價的現象,從反面進行論證。使文章更具有現實意義。

立意:

1.辯證接收反饋,助力個人成長。

2.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3.以人為鑒,以己為鑒。

4.審察自我,成就自我。2023屆上海市崇明區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一、積累應用

1.按要求填上空。

(1)萬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2)_____________,偭規矩而改錯。(屈原《離騷》)

(3)荀子《勸學》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借日常所見之動物從反面設喻來說明用心專一的重要。

2.按要求選擇。

(1)小明同學閱讀下列文字時,對中國人群體凝聚力產生的原因不解。

在世界各地的人類歷史無處沒有人類的集體組織:有的是村落,有的是部落,到了近代,則是民族和國家,這些團體都不如所謂的社區和社群更有凝聚個人的能力。中國幾千年來,凝聚個人的群體,大家都以為是親緣團體和親緣團體的延伸。相對于雅利安種族(大多數的白種人),中國人的親緣凝聚力遠遠比其戰斗集團更為持久和具有彈性。

(許倬云《共生共存的人際網絡》)

如果請你選擇《鄉土中國》中的概念為小明答疑,下列最合適的一項是()

A.鄉土本色B.差序格局C.禮治秩序D.同意權力

(2)將下列編號的語句依次填入語段空白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

學與問相連,所以學問不只是記憶而必是思想,不只是因襲而必是創造。,,,。由記憶生思想,由因襲生創造,猶如吸收食物加以消化之后變為生命的動力。

①創造究竟須從因襲出發②所以思想究竟須從記憶出發

③凡是思想都是由已知推未知④創造多是舊材料的新綜合

A.③①④②B.①④③②C.③④②①D.①③②④

二、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網文時代,我們怎樣讀名著?

王晴飛

“怎樣讀名著”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源于最近網絡的一個熱點話題“名著避雷帖”,即以看網絡文學的方式來看名著,看出種種壞處,做出標簽化的論斷,提醒同好“慎入”。

所謂名著,我們不妨認為是指兼具比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知名度,禁得起不同時代的讀者反復閱讀與闡釋,且被權威文學體制認可的文學作品。在一般情況下,我們也可以將“文學名著”等同于文學經典。而“名著避雷帖”中的論斷,便多有與我們所受的文學教育截然相反之處。比如《月亮與六便士》是“渣男拋棄妻子橫刀奪愛”,賈寶玉也是到處拈花惹草無能不肖的“渣男”……這種網絡文學培養出來的閱讀方式,只看題材與情節,將人從具體的處境里剝離出來,而不愿意對人物處境及心理有“了解之同情”。

目前的網絡文學,很多時候致力于給讀者提供心理上的快感,迅速讓讀者最基本的欲望得到充分的迎合,日常生活中的缺憾得到補償性的滿足,對世界的既有的認知得到最直接的鞏固。而長期接受網絡文學定向投喂的讀者也被寵壞了胃口,寵沒了耐心,不耐煩看到與自己預設不同的世界,要求作品中有最簡單最純凈也最狹隘的人設,最歡快的劇情,最大團圓的結局。

“名著”卻不能如網文一般致力于提供足夠劑量的情感與欲望的快感,而要去表現人性的隱微,處境的復雜,帶讀者去領略善與惡兩極之間廣闊的中間地帶,甚至還會刻意糾正常識,冒犯觀眾,動搖他們的既有觀念,自然會顯得不夠“道德”,人物也不夠“純潔”,令習慣了網文的讀者心懷不滿。

在以前的文學場域里,人們常常會以經典文學的標準評價通俗文學,要在通俗文學里找到嚴肅的意義;而現在熟讀網文的讀者則與之相反,以網絡文學的標準衡量經典文學,要在魯迅的作品里尋找爽點。如果我們沒有培養出認真品味的腸胃,也喪失了悉心涵泳的耐心,那么任何名著與類似題材的地攤讀物都將失去差別,《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和誨淫誨盜的庸俗文學也被抹平差異——惟一的區別可能是名著的情節不夠“過癮”,對“第三者”的譴責也不夠有力。

不過話說回來,這種閱讀理解文學作品的方式,我們并不完全陌生。對文學名著做標簽化、道德化的粗暴判斷,也不是網絡時代的專利。有學者說過一個故事,在改革開放之初,他在電車上聽到有人評價安娜·卡列尼娜,說她是一個很“作”的女人。而彼時我們的文學史判斷則將她作為反抗秩序、追求自由和愛情的符號,視她的丈夫卡列寧為虛偽、庸俗的官僚。其實,看起來代表普通民眾看法的電車評論,與代表權威的文學史論斷,結論雖截然相反,思維方式卻并無不同,都是以文學作品和文學人物作為印證既有價值觀念的工具。文以載道本就是大眾最重要的文學認知,無論是傳統社會還是我們身處其間的現代社會,文學向來承擔著道德教化的功能,解讀文學作品也常常從是否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入手。

事實上,我們也確實不宜將名著當作不言自明、天然正確的免檢產品。名著自然往往是“好”的作品,但是作品的“好”除了永恒性,也會有其時代性和階層性。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這樣的作品,對今天的讀者仍有強大的吸引力,但我們在閱讀過程中也會遭遇許多現代人難以接受的價值觀念,那些對于古人來說是“爽點”的內容,反會使現代讀者產生不適之感,令人“不爽”。即便是現代文學經典,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錢鍾書的《圍城》,被網友吐槽為“抖機靈”“刻薄”乃至“男性沙文主義和厭女”,這樣的評價并非毫無道理,甚至可以彌補權威闡釋之不足,其缺失不過是立論有失偏頗而已。所以我們不必完全拒絕對名著的指摘,只是在做判斷的時候要保持整體感和分寸感,不去簡單地完全抹煞其好處。

我們閱讀名著,也要用與之相匹配的方法,設身處地去體貼更為復雜豐富的價值觀念,以沖擊自身的既有觀念,拓寬我們的價值視域,使我們對世界與人性更多理解,而非更多偏見,也使我們的心靈更加細膩敏感,而不是更加冷漠麻木。名著也需要我們的“再創造”。以網文的方式理解名著,視為待避之“雷”,固然簡單粗暴,但我們也不必因此走向另一極端,將名著視為“雷池”禁區,當作僅供頂禮膜拜的僵死的遺物。

(有刪節)

3.結合文章內容,根據表格信息提示填寫下列表格

網絡文學名著

人物特點(1)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復雜多元,往往突破常規

作品主題迎合讀者既有認知與價值觀,呈現單一的大團圓式結局。(2)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不適合作為第④段例證的一項是()

A.《哈姆萊特》中的國王克勞狄斯殘忍殺兄娶嫂。

B.《復活》中的瑪絲洛娃步入歧途、沉淪墮落。

C.《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林沖一再隱忍妥協。

D.《阿Q正傳》中的阿Q自輕自賤、自欺欺人。

5.能夠依據文意做出的一項推斷是()

A.“名著避雷帖”對文學經典簡單粗暴評價毫無存在價值。

B.給讀者心理上快感和補償性滿足是網絡文學優劣的標準。

C.“名著”以刻意糾正常識進而冒犯觀眾的方式傳達思想。

D.自身既有觀念及價值視域會影響我們對名著的深入理解。

6.第⑥⑦兩段針對以網絡文學方式閱讀理解文學作品的論證是否嚴謹,請結合本文內容簡要評析。

7.有同學閱讀有關《紅樓夢》“名著避雷帖”后,查閱《紅樓夢》中下列內容,認可“賈寶玉是到處沾花惹草無能不肖的‘渣男’”的評價。請結合本文以及閱讀《紅樓夢》的經驗談談你對這一評價的看法。

附:《紅樓夢》:“后人《西江月》二詞,批寶玉極恰,其詞曰: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v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凄涼??蓱z辜負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喀秋莎商店

南子

①阿拉山口清晨的夜是黑夜與白晝交織在一起的夜。

②當暮色最后一束浩蕩的火焰冷卻,夜晚降臨。一輪明月是黑夜開出的碩大花朵?,F在,它正以垂落之姿抖落下遼闊無匹的錦綢,將發光的觸角伸向我們的視線。

③街道上的商戶一家挨著一家。霓虹閃爍出一片曖昧紅光,還有從飯館飄出的熱氣騰騰的白色霧帶,虛虛的。街道在此時打開了它的隱秘花瓣,使燈光更像燈光,使夜更像夜。

④喀秋莎。

⑤這三個字跳躍的音節后面,是俄羅斯的憂郁,消逝在群山薄霧的廣闊草原;是有著白樺樹腰身的異國少女,明亮的眼眸中一掠而過的星光;是破損的手風琴,流瀉于冬日星空下的長長的夢境……

⑥喀秋莎,這三個字跳上了我的舌尖,像被我隱藏了多年,但從未出聲的低低嗓音。

⑦它是阿拉山口火車站左側附近一家簡陋、低矮、破舊的外貿商店,現在,正被它身邊高大氣派的阿拉山口鐵路賓館擠得失去了模樣。門檐上漫不經心,很潦草地寫下了店名:喀秋莎商店。

⑧這個地方是當地一位出租車司機告訴我的。

⑨路上實在是太冷了,寒冷在驅趕著路上的一切。我被凍得渾身發抖,索性攔住了路上的一輛出租車。這輛出租車也和我一樣,在幾乎無人的街道上東游西逛。我讓這個愛笑的、說話有些結巴的小伙子載我在這個不大的阿拉山口城區溜彎兒。

⑩“喀秋莎商店你們外地人一定要去。不去不行。后悔。”小伙子向我瞪大了眼,口氣很霸道。

我推開喀秋莎商店緊閉的兩扇門,一屋子商品在我的眼前流瀉:土耳其的木碗、香料、銀器、化妝品、很奢侈的大盒土耳其巧克力;巴基斯坦的頭巾、銅器;俄羅斯套娃、披肩、望遠鏡、煙壺、罐裝黑蜂蜂蜜、果醬;印度梵香;尼泊爾的手工氆毯,以及帶著動物膻味的羊皮袍、狐貍帽。我還看到了有來自喀什的銅器、英吉莎小刀……一些商品,像土耳其手工氌毯與俄羅斯羊毛披肩互相擠得沒了樣子,顏色陳舊黯淡,與一些真假難辨的古董一起散發出時間的灰塵味。在一家攤位的貨架上,來自法國原裝的各式香水一溜兒擺開,寬肚細頸的法國洋酒瓶身線條流暢,閃爍著矜持優雅的紅褐色光澤,在喧嘩中遺世獨立,帶有一種法國式沉思的質地……

過分狹小簡陋的空間和過多的舶來商品攪和在一起,之前街道空蕩蕩的,好像大街上的人全都跑到這里來了。一屋子的人,在這里擠來擠去,交易繁忙的樣子。充斥于各個攤位的商品琳瑯滿目,全都掛著、鋪著,仿佛多年前就擺在這里了,似乎少有變化。一切能賣錢,又不值錢的東西,這兒全有。每一件商品都親密無間地擁擠在一起,像是擺在耀眼的舞臺上,擺在對自身的炫耀中,力求從每個顧客的偶然光臨中掙扎出來,溢出寒傖的角落,讓人看到其自身的光亮和價值。

在某個攤位前,幾個像是內陸省份來的客人正圍擁在一位身材高大、面容清俊白皙的中年男人身邊,從他們斷斷續續的對話中聽出來,他是一家企業的翻譯。現在,他手里正握住一瓶洋酒,好像在對身邊的客人講述他去中亞某個國家光臨某次晚宴的經歷,嘴里不時夾雜著幾句冗長的俄語單詞——但很快,他的聲音被周圍混雜著的嘰嘰喳喳的各種語音,以及包圍在他身邊的各種物質的氣息淹沒了。

那些聲音把狹小的屋子弄得熱氣騰騰、喧嘩不已。在屋子里的各個攤位上,都有獨屬于自己的聲音,還有氣息。有咦咦呀呀的節奏歡快的巴基斯坦流行歌曲,有俄羅斯永遠走在暴風雪中的三套車,有收音機里中國廣播電臺的新聞聯播。

哦,還有新疆的刀郎,聲嘶力竭地在唱他2002年下在烏魯木齊的第一場雪……

各種聲音像是華彩般出現的清越、清亮的最高音,正和這些琳瑯的,來自遠方、來自中西亞的各種商品的氣息混雜在一起,讓我看到一個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熱烈人間,正坦然洋溢著一種世俗的歡樂。

我在喀秋莎商店里擠來擠去,消磨了很長時間。

在一家攤位前,我扯過垂落在寬口銅器上的一條灰色羊毛大披巾,也許是放置多年的緣故,顏色有些許陳舊黯淡,但摸起來依然蓬松柔軟。窗外昏暗的光線通過玻璃斜射進來。我輕輕看了一眼,向今天的最后一抹冬日陽光。周圍的聲音一下子靜止了。

我正在穿越一條時空隧道——塵沙漫漫的絲路古道上,道路嗚咽,塵沙四起,系著駝鈴的商隊就要來到古老的東方。我好像已化身為一位古代商人的妻子或者女兒。

我是無名的,眼睛里似乎有一些陳年的溫柔。

這條灰色披肩遮住了我半個面頰,露出我烏黑的眼眸。

恍惚中,我好像掀開了這條遮蓋面頰的披肩,正向外張望,幾道且深且淺的車轍正消失在茫茫塵沙中……

耳邊仿佛傳來沈葦《大融合》中的句子,“他知道,他知道,他有一條活著的絲綢之路,連接湮沒的城市,死者的心跳,契丹的商隊,扛著令人眩目的大旗……將為我們運來香料、寶石和遠方……”

8.第⑤兩段畫線句均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但表述效果各異,請作簡要分析。

9.有人認為第段羅列大量物品名稱顯得語言表述呆板拖沓,對此你是否認同,請結合本段內容說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