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3屆上海市部分地區高三語文二模試卷匯編:古詩閱讀專題(解析)古詩閱讀專題
2023屆上海市青浦區高三二模測驗語文試卷
四、詩歌鑒賞(本大題共3小題,共8.0分)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題。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唐)韋應物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宋)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21.以下適合收錄兩首作品的一項是
A.《唐宋古風長調選》
B.《唐宋律詩中調選》
C.《唐宋律詩小令選》
D.《唐宋古風樂府選》
22.以下對兩首作品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都以回憶往昔歡愉的宴飲往事作為開篇。
B.都以簡練的筆法交代自己多年來的經歷。
C.都以今昔不同處境的對比直抒悲慨之情。
D.都以令人回味之景來代替敘事抒情作結。
23.兩首作品都表現了“由喜而悲”的復雜情感,請結合內容分析“悲”情內涵的異同。
2023屆上海市松江區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試卷
五、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夢天
李賀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樓半開壁斜白。
玉輪軋露濕團光,鸞珮相逢桂香陌。
黃塵清水三山①下,更變千年如走馬。
遙望齊州②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①三山:指海上的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洲。②齊州:中州,即中國。
11.下列關于本詩風格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宏闊新奇B.直率奔放
C.變幻怪譎D.委婉清麗
12.以下對本詩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本詩以“夢天”為題,全詩緊扣住“夢”來抒寫情感。
B.開頭四句寫夢中上天,在變幻的月色中飄然走進月宮。
C.第五、六句寫在月宮回頭看人世,看到人間迅速變化。
D.最后兩句寫詩人從夢中醒來眺望大海,抒發悲涼感慨。
13.同為寫夢,本詩和《夢游天姥吟留別》在藝術和主題上都有不同,請自選一個角度寫一則文學短評。
2023屆上海市金山區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五、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題。
五月十九日大雨
劉基
風驅急雨灑高城,
云壓輕雷殷地聲。
雨過不知龍去處,
一池草色萬蛙鳴。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
12.下列擬編撰的詩歌選集,適宜收錄以上兩首作品的一項是()。
A.《古代格律詩選編》B.《唐宋古體詩選編》
C.《古代樂府詩選編》D.《唐宋長短句選編》
13.下列對兩首作品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劉詩在震耳欲聾的雷聲雨聲后,又寫蛙鳴聲,起到了以樂襯哀的表述效果。
B.杜詩用“高江急峽”表現峽內流水湍急,若山水齊奔,比“急江高峽”更具表現力。
C.劉詩寫雨后恬靜平和的景象,實為烘托大雨的猛烈,表述出對現實的強烈批判。
D.杜詩狀雨景之猛烈,以“雷霆斗”暗喻安史之亂,起到借古諷今的作用。
14.有人評價劉基的這首詩摹寫風云雷電脫胎于杜甫的《白帝》,但承中也有創新。你是否同意這一說法,請加以分析。
2023屆上海市黃浦區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測驗卷
(三)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題。(8分)
甲
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望月有懷①
陳寅恪
天風吹月到孤舟,哀樂無端托此游。
影底河山頻換世,愁中節物易驚秋。
初升紫塞②云將合,照澈蒼波海不流。
解識③陰晴圓缺意,有人霧鬢獨登樓。
①本詩作于1928年。②紫塞,指北方邊塞。③解識:懂得。
乙
無題
魯迅
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12.校報擬刊登這兩首詩做一個鑒賞欄目,下面最適合用作欄目標題的一項是()。(1分)
A.民國風騷B.民國風月C.民國風貌D.民國風骨
13.下面出自《四溟詩話》的句子,不適合評價甲詩的一項是()。(3分)
A.寫景述事,宜實而不泥乎實。
B.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
C.詩以起句為主,順流之勢,興在一時。
D.詩有天機,待時而發,觸物而成。
14.兩首詩都作于月夜,但抒發的情志不同,請對此加以分析。(4分)
2023屆上海市靜安區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五、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題。
贈故人馬子喬之六
〔南北朝〕鮑照
雙劍①將離別,先在匣中鳴。
煙雨交將夕,從此遂分形。
雌沉吳江里,雄飛入楚城。
吳江深無底,楚闕有崇扃。
一為天地別,豈直限幽明。
神物終不隔,千祀倘②還并。
寶劍雙蛟龍
〔唐〕李白
寶劍雙蛟龍,雪花照芙蓉③。
精光射天地,電騰不可沖④。
一去別金匣,飛沉失相從。
風胡⑤歿已久,所以潛其鋒。
吳水深萬丈,楚山邈千重。
雌雄終不隔,神物會當逢。
[注]①雙劍故事見《晉書·張華傳》,雷煥看到斗牛之間常有紫氣,斷定是寶劍之精,后深掘地下四丈,得雙劍。雷煥留一劍,另一送張華。雷煥死后,其子帶劍行經延平津,劍忽然從腰間跳入水中,讓人到水中去尋,不見劍,但見兩條龍在水底。②倘:可能。③指劍舞動時,光如芙蓉初開。④沖,當。⑤風胡,古之善相劍者。
12.對上面兩首詩(以下簡稱《贈故人》《寶劍》)的體裁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贈故人》是古體詩,《寶劍》是近體詩B.《贈故人》《寶劍》都是古體詩
C.《贈故人》是近體詩,《寶劍》是古體詩D.《贈故人》《寶劍》都是近體詩
13.對上面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鮑詩先寫分離情景,再寫分別后難以重聚之痛,最后翻新出奇,突顯友情之深。
B.鮑詩以物喻人,寫分離苦情仍顯剛健,高亢嘹亮,在六朝綺靡詩風中獨樹一幟。
C.李詩中寶劍宛如蛟龍飛騰,又如雪花映照芙蓉;劍光照射天地,快趕上閃電了。
D.李詩寫善于識劍者風胡子亡毀,寶劍仿佛因此而潛藏鋒芒,暗含知音不在之嘆。
14.兩首詩都寫到了“雙劍”,用意有何不同?請引用重點句子加以分析。
2023屆上海市普陀區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五、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各題。
云中至日①
〔清〕朱彝尊
去歲山川縉云嶺②,今年雨雪白登臺③。
可憐至日長為客,何意天涯數舉杯。
城晚角聲通雁塞④,關寒馬色上龍堆⑤。
故園望斷江村里,愁說梅花細細開。
①云中:古郡名,今山西大同市。至日:這里指冬至。②縉云嶺:今浙江縉云縣。③白登臺:即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東北。④雁塞:即雁門山,今山西代縣西北。⑤龍堆:即白龍堆,古西域沙丘名,在今新疆南路的戈壁灘沙漠。
12.本詩一共有幾聯對仗?以下選項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一聯B.兩聯C.三聯D.四聯
13.對本詩題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羈旅詩B.邊塞詩C.山水詩D.懷古詩
14.本詩在情感抒發上具有“遠客之悲層層郁積”的特點,請結合具體詩句加以賞析。
古詩閱讀專題
2023屆上海市青浦區高三二模測驗語文試卷
四、詩歌鑒賞(本大題共3小題,共8.0分)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題。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唐)韋應物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宋)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21.以下適合收錄兩首作品的一項是
A.《唐宋古風長調選》
B.《唐宋律詩中調選》
C.《唐宋律詩小令選》
D.《唐宋古風樂府選》
22.以下對兩首作品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都以回憶往昔歡愉的宴飲往事作為開篇。
B.都以簡練的筆法交代自己多年來的經歷。
C.都以今昔不同處境的對比直抒悲慨之情。
D.都以令人回味之景來代替敘事抒情作結。
23.兩首作品都表現了“由喜而悲”的復雜情感,請結合內容分析“悲”情內涵的異同。
21~23.B、C、
(1)第一首為唐詩,詩歌每一聯都押韻,中間兩聯還對仗工整,屬于五言律詩。第二首是宋詞,從字數來看,一共60個字,屬于中調(小令字數在58字以內;中調字數在59字至90字之間;長調是91字以上)。所以適合收錄于《唐宋律詩中調選》里。
故選:B。
(2)C.“直抒悲慨之情”有誤,韋詩沒有抒發悲慨之情。雖有感慨時光流逝,年華易老,但抒發的是別重逢之喜,有衰老之悲,但不是“悲慨”。
故選:C。
(3)相同點:韋詩回憶了往昔在江漢作客期間與故人相逢時的樂事,而今“蕭疏鬢已斑”,有年華已逝,人生易老的悲傷之情。陳詞上闋“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也是回憶了曾經在午橋橋上宴飲,晚上圍坐在杏樹底下盡情地吹著悠揚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等歡樂的時光。下闋“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與韋詩一樣有時光流逝、歲月蹉跎之悲的感慨。
不同點:韋詩不僅有年華已逝之悲,還有與好友就別重逢之喜。還寫了兩鬢蕭疏以及十年的漂泊生涯,由此而引發身世漂泊與衰老之悲。陳詞上片寫對已經淪落敵國之手的家鄉以及早年自在快樂生活的回顧。下片宕開筆墨回到現實,概括詞人從踏上仕途所經歷的顛沛流離和國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結句將古今悲慨、國恨家愁,都融入“漁唱”之中,將沉摯的悲感化為曠達的襟懷。既有身世之慨,也有家國之悲。
解析:
(1)B
(2)C
(3)同:兩首作品都借回想曾經歡聚痛飲的樂事,引發感慨時光流逝、歲月蹉跎之悲。
異:韋詩還借寫久別重逢之喜,想到自己因十年漂泊而兩鬢蕭疏,引發了感慨身世漂泊、衰老之悲。陳詞則由自己的經歷聯想到古今往事,盛衰興亡,古今同慨,表述了懷古傷今之悲。
韋詩譯文:
想當年客居他鄉,飄零江漢;與你異鄉聚首,攜手醉還。離別后如浮云飄忽不定,流水歲月,匆匆一晃就已過了十年。今日相見,歡笑融洽的情態一如從前,人已頭發稀疏,兩鬢斑白了。為何我不與故人同歸去?因為淮上風景秀美的秋山。
賞析:
這首詩描寫詩人在淮上(今江蘇淮陰一帶)喜遇梁州故人的情況和感慨。他和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漢一帶有過交往。詩題曰“喜會”故人,詩中表現的卻是“此日相逢思舊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樣一種悲喜交集的感情。
詩的開頭,寫詩人昔日在江漢作客期間與故人相逢時的樂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誼。那時他們經常歡聚痛飲,扶醉而歸。詩人寫這段往事,仿佛是試圖從甜蜜的回憶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結果反而引起歲月蹉跎的悲傷。
頷聯一跌,直接抒發十年闊別的傷感。頸聯的出句又回到詩題,寫這次相會的“歡笑”之態。久別重逢,確有喜的一面。他們也像十年前那樣,有痛飲之事。
然而這喜悅,只能說是表面的,或者說是暫時的,所以對句又將筆宕開,寫兩鬢蕭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盡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筆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末聯以反詰作轉,以景色作結。為何不歸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詩人《登樓》詩云:“坐厭淮南守,秋山紅樹多。”秋光中的滿山紅樹,正是詩人耽玩留戀之處。這個結尾給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繪畫藝術中有所謂“密不通風,疏可走馬”之說。詩歌的表現同樣有疏密的問題,有些東西不是表現的重點,就應從略,使之疏朗;有些東西是表現的中心,就應詳寫,使之細密。疏密相間,詳略適宜,才能突出主體。這首詩所表現的是兩人十年闊別的重逢,可寫的東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瑣事絮絮叨叨地說來,不注意疏密詳略,便分不清主次輕重,也就不成其為詩了。這就需要剪裁。
詩的首聯概括了以前的交誼;頸聯和末聯抓住久別重逢的情景作為重點和主體,詳加描寫,寫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飲和歡笑,寫出了環境、形貌和心思,表現得很細密。頷聯“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表現的時間最長。表現的空間最寬,表現的人事最雜。這里卻只用了十個字,便把這一切表現出來了。這兩句用的是流水對,自然流暢,洗練概括。別后人世滄桑,千種風情,不知從何說起,詩人只在“一別”“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現出來了。意境空靈,真是“疏可走馬”。“浮云”“流水”暗用漢代蘇武李陵河梁送別詩意。李陵《與蘇武詩三首》有“仰視浮云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蘇武《詩四首》有“俯觀江漢流,仰視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變幻無常,以“流水”表示歲月如流,年華易逝。詩中“浮云”“流水”不是寫實,都是虛擬的景物,借以抒發詩人的主觀感情,表現一別十年的感傷,由此可見詩人的剪裁功夫。
宋詞譯文:
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隨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二十多年的經歷好似一場夢,我雖身在,回首往昔卻膽戰心驚。閑來無事登上小閣樓觀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來多少歷史事跡轉瞬即逝,只有把它們編成歌的漁夫,還在那半夜三更里低聲歌唱。
賞析:
這首詞是晚年追憶洛中朋友和舊游而作的。上片寫對已經淪落敵國之手的家鄉以及早年自在快樂生活的回顧。下片宕開筆墨回到現實,概括詞人從踏上仕途所經歷的顛沛流離和國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結句將古今悲慨、國恨家愁,都融入“漁唱”之中,將沉摯的悲感化為曠達的襟懷。此詞直抒胸臆,表情達意真切感人,通過上下兩片的今昔對比,萌生對家國和人生的驚嘆與感慨,韻味深遠綿長。
上片憶舊。“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橋橋上宴飲,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憶”字開篇,直接了當把往事展開來。“午橋”是唐代白居易、劉禹錫、裴度吟詩唱和、舉杯相歡的地方。青年時期,追尋遺韻,仰慕前賢,在故鄉洛陽,與當時“豪英”一起,也在午橋宴飲聚會,把酒臨風。
“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們在午橋暢飲,晚上圍坐在杏樹底下盡情地吹著悠揚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隨著流水靜悄悄地消失了。橋上歡歌笑語,橋下一片寧靜,以靜襯動。這三句寫景敘事,優美自然,它如同明凈澄澈的清水一樣。特別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兩句,“杏花”則點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們撫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聲此起彼伏。以初春的樹林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輝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來的稀疏花影,與花影下吹奏出來的悠揚笛聲,組成一幅富有空間感的恬靜、清婉、奇麗的畫面,將那種充滿閑情雅興的生活情景真實地反映了出來。
下片感懷。“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后,曾遭謫貶;特別是靖康之變,北宋淪亡,他逃到南方,飽嘗了顛沛流離、國破家亡的痛苦。殘酷的現實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鮮明的對照,很自然會有一場惡夢的感觸。這兩句概括了這段時間里國家和個人的激劇變化的情況。這里,以飽蘸著久歷艱難和劫后余生的血淚的筆觸,寫下這感慨深沉的詩句,發人深思,啟人遐想。經歷了國破家亡,戰事連連之后,曾在一起吟詩飲酒的豪杰們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痛油然而生。
接著寫道:“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閑登”句是說:我閑散無聊地登上小閣,觀看這雨后新晴的月色。這旬點題,寫明作此詞的時間、地點和心境。“新晴”與“長溝流月”照應,巧妙地將憶中之事與目前的處境聯系起來,今昔不同的精神狀況從中得以再現。“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把國家興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漁唱,進一步表述內心寂寞悲涼的心情。古往今來的大事已經轉瞬即逝了,只有把它們編成歌兒的漁夫,還在那半夜三更里低聲歌唱。這是低沉的感嘆,軟弱的呻吟,無能為力的自我表白。這種看破世情、回避現實的消極態度,從側面顯示詩人對現實的極度不滿,這是亂世懷古傷今的主題。
這首詞通過回憶在洛陽的游樂來抒發對國家淪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對比的手法,明快的筆調,通過對舊游生活的回憶,抒發了北宋亡國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幾筆,勾畫出來的自我形象相當豐滿。
(1)本題考查學生把握詩歌體裁的能力。解答時,要了解詩歌體裁的特點,再結合選項比對判斷。
(2)本題綜合考查對詩歌內容及藝術特色的賞析。要在充分理解詞的內容,結合所處時代知人論世的基礎上判斷表述的正誤。
(3)本題考查去分析比較詩人情感的能力。注意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既要分析情感內涵的相同之處,也要比較不同之處。
如何鑒賞詩歌:
(一)關注標題,明確內容和情感
標題是解讀詩歌內容和形式的關鍵。因為詩歌的標題一般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情感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內容,可以讓人明了是哪一類詩歌,進而明了全詩的結構及表現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詩歌。
(二)關注,知人論世多關聯
讀詩講究“知人論世”,所以,一定要重視詩歌的。要盡量了解的身世、所處的時代特點,及創作傾向、主要內容、作品風格特點等。
(三)關注解釋隱含義
高考所選詩歌大多附有解釋。解釋或解釋疑難詞語、地名,幫助考生讀懂詩句;或介紹寫作背景,暗示詩歌的思想主題;或介紹相關詩句,幫助考生理解詩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紹,暗示詩歌的思想情感或寫作風格。
(四)關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寫詩喜歡用一些意象傳達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關注關鍵詞句情感意
關鍵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它們通常體現詩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體現在只言片語上,要善于把握這樣的詞句,借此領悟情感。
2023屆上海市松江區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試卷
五、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夢天
李賀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樓半開壁斜白。
玉輪軋露濕團光,鸞珮相逢桂香陌。
黃塵清水三山①下,更變千年如走馬。
遙望齊州②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①三山:指海上的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洲。②齊州:中州,即中國。
11.下列關于本詩風格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宏闊新奇B.直率奔放
C.變幻怪譎D.委婉清麗
12.以下對本詩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本詩以“夢天”為題,全詩緊扣住“夢”來抒寫情感。
B.開頭四句寫夢中上天,在變幻的月色中飄然走進月宮。
C.第五、六句寫在月宮回頭看人世,看到人間迅速變化。
D.最后兩句寫詩人從夢中醒來眺望大海,抒發悲涼感慨。
13.同為寫夢,本詩和《夢游天姥吟留別》在藝術和主題上都有不同,請自選一個角度寫一則文學短評。
11.D12.D13.解析示例一:兩詩同為寫夢,在主題上卻有不同。李賀《夢天》通過夢游月宮,描寫天上仙境,以排遣個人苦悶,天上俯視大地,陸地海洋滄桑變化折射人生的短促與渺小,寄寓了詩人對人世滄桑的深沉感喟。《夢》則是李白昂揚振奮、瀟灑出塵的寫照,以記夢為由,抒寫了對光明、自由的渴求,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表現了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解析示例二:兩詩同為寫夢,在藝術表現方法上卻有不同。李賀的詩歌并不長于對客觀事物作精確的描寫,而是努力表現自己對客觀事物的獨特感受,并借助于想象和聯想,調動多種多樣的感覺,從而創造出奇異而美麗的幻覺世界。《夢》詩人運用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膽夸張的手法,組成一幅亦虛亦實、亦幻亦真的夢游圖,全詩運用對比手法,從現實(渾濁、冷酷)到夢境(美妙、歡樂),又回到現實,語言精練清新,長短句式參差多變,四言、五言、六言、九言交錯運用、節奏有緩有急,富有音樂美,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1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風格的能力。
李賀在這首詩里,夢中上天,下望人間。通過夢游月宮,描寫天上仙境,以排遣個人苦悶。天上眾多仙女在清幽的環境中,你來我往,過著一種寧靜的生活。而俯視人間,時間是那樣短促,空間是那樣渺小,寄寓了詩人對人事滄桑的深沉感慨,表現出冷眼看待現實的態度。詩人想象豐富奇特,構思宏闊奇妙,抒情直率奔放,體現了李賀詩歌變幻怪譎的藝術特色。
故選D。
1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
D.“最后兩句寫詩人從夢中醒來眺望大海”錯誤。最后兩句是說“遙望中國九州宛然九點煙塵浮動,那一片海水清淺像是從杯中傾瀉”,描繪的是詩人夢里在月宮俯視人間的所見。
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主題和藝術特色的能力。
李賀的《夢天》描寫了詩人夢游月宮的情景:前四句寫詩人在月宮所見的美好景象,后四句寫在詩人月宮俯視人世感受到的短促與渺小。詩人的用意,主要不在于對月宮仙境的神往,而在于從非現實的世界冷眼反觀現世,從而揭示了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道理。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構思了一幅夢游的奇景,塑造出—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再把夢中的奇景與當時冰冷的現實加以對比,抒寫了詩人對光明、自由的渴求,對黑暗現實的不滿,揭示了詩人不事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可見,這兩詩同為寫夢,在主題上卻有不同。
李賀的《夢天》開頭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寫詩人夢游月宮,描寫天上仙境的美好奇妙;后四句,詩人盡情馳騁幻想,仿佛他真已飛入月宮,看到大地上的時間流逝和景物的渺小,寄寓了詩人對人事滄桑的深沉感慨,表現出冷眼看待現實的態度。詩人助于想象和聯想,調動多種多樣的感覺,想象豐富,構思奇妙,用比新穎,體現了李賀詩歌變幻怪譎的藝術特色。
而在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里,詩人沒有采取平鋪直敘的辦法,而是圍繞著一場游仙的夢幻來構思。詩人從現實(渾濁、冷酷)到夢境(美妙、歡樂),又回到現實,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權貴的主旨上。這樣的構思,給詩人幻想的馳騁開拓了廣闊的領域,詩人大膽運用夸張的手法來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這方面,詩人運用了比喻、對比、襯托、夸張、聯想等手法,他寫熊咆龍吟,寫雷電霹靂,寫空中樓閣,寫霓衣風馬……把幻想的場面寫得活靈活現,真是令人眼花繚亂,驚心動魄。詩人語言精練清新,長短句式參差多變。整首詩以七言為基調,還交錯地運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這樣靈活多樣的句法用在一首詩里,隨著感情的起落,詩句有長有短,節拍有急有緩,富有音樂美,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可見,兩詩同為寫夢,在藝術表現方法上卻有不同。
2023屆上海市金山區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五、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題。
五月十九日大雨
劉基
風驅急雨灑高城,
云壓輕雷殷地聲。
雨過不知龍去處,
一池草色萬蛙鳴。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
12.下列擬編撰的詩歌選集,適宜收錄以上兩首作品的一項是()。
A.《古代格律詩選編》B.《唐宋古體詩選編》
C.《古代樂府詩選編》D.《唐宋長短句選編》
13.下列對兩首作品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劉詩在震耳欲聾的雷聲雨聲后,又寫蛙鳴聲,起到了以樂襯哀的表述效果。
B.杜詩用“高江急峽”表現峽內流水湍急,若山水齊奔,比“急江高峽”更具表現力。
C.劉詩寫雨后恬靜平和的景象,實為烘托大雨的猛烈,表述出對現實的強烈批判。
D.杜詩狀雨景之猛烈,以“雷霆斗”暗喻安史之亂,起到借古諷今的作用。
14.有人評價劉基的這首詩摹寫風云雷電脫胎于杜甫的《白帝》,但承中也有創新。你是否同意這一說法,請加以分析。
12.A13.B14.贊同。杜詩借助“云出門”“雨翻盆”“雷霆斗”和“日月昏”等意象描繪了白帝城云雨翻騰之景象;劉詩以“風”“雨”“云”“雷”“高城”這些意象組合來展現風急雨大的景象,對杜詩有所傳承;而劉詩還通過“驅”“灑”“壓”“過”等動詞突顯出風雨的氣勢磅礴,他的創新在將雨過天晴后的恬淡愜意來對比下雨時的雷電交作、氣勢雄峻,并借景言理,即風雨再猛烈,終會過去,當人遇到困難,要堅持,難關也像風雨般終會過去。
1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五月十九日大雨》共有四句,1、2、4句押韻,符合絕句特點;《白帝》共有八句,1、2、4、6、8句押韻,中間兩聯對仗工整,符合律詩的特點。
B.《五月十九日大雨》劉基是明代人,不是“唐宋”時人;且兩首詩都不是古體詩;
C.兩首詩都不是樂府詩;
D.“長短句”是詞,兩首都屬于“詩”。
故選A。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以樂襯哀”錯,前面的雷聲雨聲不是“哀”景,談不上“以樂襯哀”;在震耳欲聾的雷聲雨聲后寫蛙鳴聲,兩種聲音是一鬧一靜。
C.“表述出對現實的強烈批判”錯,詩人通過寫大自然的景況,告訴讀者大風大雨雖然猛烈,但時間不會長久,當人遇到困難時,要堅持、要勇敢頑強,與之斗爭,難關是會度過的。
D.“起到借古諷今的作用”錯,詩以白帝的急風暴雨,喻唐代社會的戰亂動蕩;以荒村的蕭條凄涼,喻“安史亂后”國家的瘡痍滿目。詩人通過這樣的環境的描寫,表現了對國家動蕩,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沉郁的憂愁與哀思。沒有“借古諷今”。
故選B。
1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的能力。
扣住“繼承中也有創新”來分析鑒賞。
首先回答,贊同。
繼承:
杜詩首聯寫峽江云雨翻騰的奇險景象。登上白帝城樓,只覺云氣翻滾,從城門中騰涌而出,此極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傾盆,使人覺得城還在云雨的上頭,再次襯出城高。下一聯承“雨翻盆”而來,具體描寫雨景。“高江”對“急峽”,“古木”對“蒼藤”,“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為偏義復詞,即指日),上下相對。這樣,兩句中集中了六個形象,一個接一個奔湊到詩人筆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勢,有聲有色地傳達了雨勢的急驟。“高江”,指長江此段地勢之高,藏“江水順勢而下”意;“急峽”,說兩山夾水,致峽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猛漲,水勢益急,竟使人如聞雷霆一般。由此可見,杜詩借助“云出門”“雨翻盆”“雷霆斗”和“日月昏”等意象描繪了白帝城云雨翻騰之景象。
劉詩前兩句已把大雨寫得十分暢滿,極力描述了大雨的氣勢。選取“高城”“風”“雨”“云”“雷”等意象描寫黑云壓城,風急雨驟,電閃雷鳴,大雨傾盆。由此可見,劉詩以“風”“雨”“云”“雷”“高城”這些意象組合來展現風急雨大的景象,對杜詩有所傳承。
創新:
劉詩還準確選用動詞使得詩歌更有表現力。“急”、“驅”、“灑”三字形象地表現出夏雨的驟猛。云是“壓”的,雷是“殷”的,又說明黑云、雷電的迅疾。“過”字則一下子雨過天晴。
他的創新還表現在,前兩句風雨雷電,氣象磅礴;后兩句雨住風停,清新恬靜,一前一后對比鮮明。詩人通過對自然風雨的描寫,借景抒情,借景言理,表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風雨再猛烈,終會過去,當人遇到困難,要堅持,難關也像風雨般終會過去;風雨過后,景色會格外美麗;遇到挫折,戰勝挫折后,會覺得人生更美麗。
2023屆上海市黃浦區高三下學期二模語文測驗卷
(三)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題。(8分)
甲
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望月有懷①
陳寅恪
天風吹月到孤舟,哀樂無端托此游。
影底河山頻換世,愁中節物易驚秋。
初升紫塞②云將合,照澈蒼波海不流。
解識③陰晴圓缺意,有人霧鬢獨登樓。
①本詩作于1928年。②紫塞,指北方邊塞。③解識:懂得。
乙
無題
魯迅
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12.校報擬刊登這兩首詩做一個鑒賞欄目,下面最適合用作欄目標題的一項是()。(1分)
A.民國風騷B.民國風月C.民國風貌D.民國風骨
13.下面出自《四溟詩話》的句子,不適合評價甲詩的一項是()。(3分)
A.寫景述事,宜實而不泥乎實。
B.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
C.詩以起句為主,順流之勢,興在一時。
D.詩有天機,待時而發,觸物而成。
14.兩首詩都作于月夜,但抒發的情志不同,請對此加以分析。(4分)
12.(1分)D
(“風騷”原指《國風》和《離騷》,今指文學作品;“風月”,指男女情愛;“風貌”指風景概貌;“風骨”指一種剛健有力的風度和氣質,更貼合兩首民國詩作的風格。)
13.(3分)B
(本詩寫景述事,從眼前景物寫起,又不拘泥于此,故A對;本詩觸景生情,所謂“以起句為主”或“待時而發,觸物而成”,故CD對。B講語言風格,本詩不屬此類,故B錯。)
14.(4分)①甲詩在動蕩時局的中秋孤舟上,②表述了思親懷人、憂時憂國、漂泊孤獨等情志;③乙詩在挈婦將雛的顛沛流離的春夜,將朋友被殺的悲憤訴諸文字,④表述了對統治者的蔑視與憤慨、對烈士母親的同情、對時局的無奈。
2023屆上海市靜安區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五、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題。
贈故人馬子喬之六
〔南北朝〕鮑照
雙劍①將離別,先在匣中鳴。
煙雨交將夕,從此遂分形。
雌沉吳江里,雄飛入楚城。
吳江深無底,楚闕有崇扃。
一為天地別,豈直限幽明。
神物終不隔,千祀倘②還并。
寶劍雙蛟龍
〔唐〕李白
寶劍雙蛟龍,雪花照芙蓉③。
精光射天地,電騰不可沖④。
一去別金匣,飛沉失相從。
風胡⑤歿已久,所以潛其鋒。
吳水深萬丈,楚山邈千重。
雌雄終不隔,神物會當逢。
[注]①雙劍故事見《晉書·張華傳》,雷煥看到斗牛之間常有紫氣,斷定是寶劍之精,后深掘地下四丈,得雙劍。雷煥留一劍,另一送張華。雷煥死后,其子帶劍行經延平津,劍忽然從腰間跳入水中,讓人到水中去尋,不見劍,但見兩條龍在水底。②倘:可能。③指劍舞動時,光如芙蓉初開。④沖,當。⑤風胡,古之善相劍者。
12.對上面兩首詩(以下簡稱《贈故人》《寶劍》)的體裁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贈故人》是古體詩,《寶劍》是近體詩B.《贈故人》《寶劍》都是古體詩
C.《贈故人》是近體詩,《寶劍》是古體詩D.《贈故人》《寶劍》都是近體詩
13.對上面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鮑詩先寫分離情景,再寫分別后難以重聚之痛,最后翻新出奇,突顯友情之深。
B.鮑詩以物喻人,寫分離苦情仍顯剛健,高亢嘹亮,在六朝綺靡詩風中獨樹一幟。
C.李詩中寶劍宛如蛟龍飛騰,又如雪花映照芙蓉;劍光照射天地,快趕上閃電了。
D.李詩寫善于識劍者風胡子亡毀,寶劍仿佛因此而潛藏鋒芒,暗含知音不在之嘆。
14.兩首詩都寫到了“雙劍”,用意有何不同?請引用重點句子加以分析。
12.B13.C14.①《贈故人》以雙劍離合作喻,暗喻自己和友人分開;②最后一句,強調對故人的思念、期盼重新聚首;
③《寶劍》“風胡歿已久”句,詩人以寶劍自比,感嘆識得寶劍的風胡不再;④最后一句,詩人自信終有被賞識之時。
1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體裁的能力。
古體詩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體,不講對仗,字數較多;而近體詩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形式,對仗工整,字數較少。古體詩的句數一般較多;而近體詩的句數一般較少,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排律八句以上。古體詩除用韻以外,不受格律限制;近體詩受格律限制。要注意“近”和“古”其實不是相對于現在,而是相對于唐朝來說的。
《贈故人馬子喬之六》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是古體詩。
《寶劍雙蛟龍》出自李白的《古風其十六》,詩詞年代雖為唐代,但其體裁為五言古體詩。
故選B。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
C.“劍光照射天地,快趕上閃電了”說法錯誤,“精光射天地,電騰不可沖”的意思是它們發出的精光四射天和地,連雷電也要遜其三分。應該是連雷電也比不上它,而不是“快趕上閃電了”。
故選C。
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的形象和情感的能力。
《贈故人馬子喬之六》中是寫“雙劍將離別”“從此遂分形”“雌沉吳江里,雄飛入楚城”。該詩運用了《晉書·張華傳》中的典故,通過寫雙劍的分離,來隱喻自己和友人馬子喬分離的情形。
《贈故人馬子喬之六》結尾句“神物終不隔,千祀倘還并”意思是傳說中的雙劍無論相隔多久,最終還是會聚在一起。詩人借這兩句詩表述了自己在分別后依然期盼與友人重聚的心情,表述了對故人的思念之情,突顯友情之深。
《寶劍雙蛟龍》中“風胡歿已久,所以潛其鋒”意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企業禮儀培訓體系構建與實戰應用
- 紡織品的智能庫存管理考核試卷
- Photoshop CC 2019中文版標準教程(第8版)課件 第5章 繪制或修飾圖像
- 纖維素纖維在造紙工業的替代策略考核試卷
- 電氣設備在風力發電機組控制系統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糕點行業電子商務運營與網絡營銷考核試卷
-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口語交際《朋友相處的秘訣》精美課件
- 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礦產資源開發考核試卷
- 模具制造中的物聯網與大數據分析考核試卷
- 踐行游戲精神 優化課程實施
- GB 7718-2025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
- 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世界近代史專題復習提綱
- 2025-2030中國蜂蜜行業營銷渠道與多元化經營效益預測研究報告
- 內蒙古匯能集團筆試題庫
- 產后保健知識課件
- 氧化反應工藝安全操作規程
- 子宮肌瘤病例討論
- 門窗安裝施工方案07785
- 2025年應急管理普法知識競賽題(附答案)
- 土壤氡檢測方案
- 氧化鎵雪崩光電探測器的研究進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