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七年級語文寒假作業04(含答案)_第1頁
2022-2023學年七年級語文寒假作業04(含答案)_第2頁
2022-2023學年七年級語文寒假作業04(含答案)_第3頁
2022-2023學年七年級語文寒假作業04(含答案)_第4頁
2022-2023學年七年級語文寒假作業04(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寒假作業(4)一、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觀滄海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1.下列對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東臨碣石”中的“臨”,寫詩人登高觀滄海,起筆氣勢不凡。B.“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用動靜結合的手法描寫水波和山島。C.詩中描寫了蕭瑟的秋風、洶涌的波濤,營造悲涼傷感的意境。D.本詩寓情于景,體現詩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2.請從修辭角度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3.下列對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常用任官之地來稱呼人,如“聞道龍標過五溪”中的“龍標”指王昌齡。B.“子規啼”寫杜鵑鳥的叫聲哀婉凄切,用哀景襯哀情,使哀情更顯深沉。C.詩人抒情寄慨,因懷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給詩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D.全詩構思精巧,將敘事抒情巧妙的結合起來,充分顯示出詩人的藝術個性。4.“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兩句詩在情感的表達上有何獨特之處?請簡要賞析。三、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鳳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5.對這首詩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以游客身份乘舟去“青山”游玩。B.由于潮水上漲、江面開闊,詩人因此感到懸心。C.詩人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D.家鄉的書信從何處傳來,原來是大雁從洛陽捎來。6.這首詩抒發了哪些情感?四、閱讀《天凈沙?秋思》,完成下面小題。天凈沙?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7.請選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這是一首元曲,“天凈沙”是曲牌名,與內容沒有直接關系。B.這首曲前三句,運用了白描手法,生動描繪了一幅深秋晚景圖。C.“小橋流水人家”一句呈現清雅、安適的景象,并不能引發“斷腸人”心碎腸斷之情。D.“夕陽西下”點明了特定的時間,與首句的“昏”字相呼應。8.簡要概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五、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炯住柯勍醪g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乙】峨眉山月歌①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②不見下渝州?!咀ⅰ竣龠@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②君:作者的友人。9.下列對兩首詩的內容與情感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詩首句用“楊花”和“子規”兩個景物,點明暮春時令,烘托出凄涼悲惋的氛圍。B.【甲】詩第三、四句想象奇特,詩人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當成使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關心和懷念之情,使詩歌更有韻味。C.【乙】詩中連用了五個地名,構思精巧,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豪邁,也有思鄉的情懷,構成一種清朗秀美的意境。D.【甲】【乙】兩首詩皆為離別而作,兩首詩均充滿了離愁別緒和難以釋懷的悲戚之情。10.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現的畫面。六、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次北固山下(唐)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夜上受降城聞笛(唐)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11.下面關于兩首古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客路”指旅人前行的路,與尾聯“鄉書”“歸雁”遙相呼應。B.從《次北固山下》的頸聯可以看出,詩人在新年伊始,春暖花開之時連夜行舟。C.《夜上受降城聞笛》的前兩句描寫了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D.從“回樂烽”“沙似雪”“受降城”的典型環境,“征人”的特定對象,“吹蘆管”“盡望鄉”的人物活動,便知《夜上受降城聞笛》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思鄉之情的詩作。12.下面關于兩首古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五律《次北固山下》的韻腳有“前”“懸”“年”“邊”,七絕《夜上受降城聞笛》的韻腳有“霜”“鄉”,讀來富有聲韻之美。B.《夜上受降城聞笛》將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為一體,將詩情、畫意、音樂美熔于一爐,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C.《夜上受降城聞笛》中,如霜的月光,如雪的大漠,幽怨的蘆笛,構成了清新明凈的意境。D.“思鄉”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主題,濃濃的鄉情常以具體的物象承載,如“歸雁”傳鄉情,“蘆管”引鄉情,“明月”寄鄉情。七、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小題。秋詞(其一)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13.“自古逢秋悲寂寥”反映出了______________是寫“秋”的古詩中常見主題,請你寫出關于“秋”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詩歌的后兩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景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懷?八、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15.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僵臥孤村”,而且“風雨大作”,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哀嘆連連。B.“輪臺”是古地名,這里代指邊關,“尚思”是對上句“不自哀”的解釋。C.“風吹雨”既寫實,扣題“風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風雨飄搖之勢。D.全詩奔放雄沉而又略帶蒼涼,愛國之情,感人肺腑,具有強烈的感染力。16.本詩名為“風雨大作”,實則借夢抒情,詩中描述了詩人怎樣的夢境?抒發了什么情感?九、閱讀下面一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潼關譚嗣同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17.賞析“簇”字的妙處。18.結合“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說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十、閱讀詩歌,完成題目。【甲】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疽摇啃熊娋湃账奸L安故園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19.甲詩的作者是唐朝詩人王灣,題目中的“次”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20.甲、乙兩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異同?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2.答案:運用夸張和互文修辭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寬闊的胸襟和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抱負。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描繪詩歌中某一句的意境,要先正確翻譯,然后再加上自己適當的理解和描寫即可?!叭赵轮?,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意為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運用虛實結合的寫法,描繪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氣勢恢宏、遼闊壯觀。從情與景的角度看,是為了表達作者的胸襟抱負。3.答案:C解析:考查對詩的理解和分析。C.有誤,此詩是李白因得知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詩人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明月人格化,表達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而非詩人因懷才不遇而生的“愁心”;故選C。4.答案:詩人想象奇特,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當成使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關心和想念之情,使詩歌更有韻味。解析:考查對詩句的賞析?!拔壹某钚呐c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隨著你一直到夜郎以西。詩人豐富奇特的想象,運用擬人修辭手法,把無知無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明月之景與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把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夜郎西,表達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把友情抒發得真摯感人。5.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A.“客路青山外”指詩人要去的路在“青山”之外,并非以游客身份乘舟去“青山”游玩;B.“風正一帆懸”意為風勢正順,白帆高高揚起,并非讓詩人感到懸心;D.:“歸雁洛陽邊”是讓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書到洛陽,不是“家鄉的書信從何處傳來,原來是大雁從洛陽捎來”;故選C。6.答案:這首詩寫的是鄉愁,表達的是詩人的思鄉之情。解析:本題考查詩歌表達的感情。詩歌首聯寫出飄泊羈旅的情懷;頷聯寫“潮平”“風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闊大;頸聯蘊含舊事物終究阻擋不住新生力量的哲理;尾聯見雁思親,希望北歸的大雁能捎一封家書到洛陽,點明主旨,表現出詩人的鄉愁。據此綜合作答即可。7.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詩歌理解和分析。注意題干要求的是找出不正確的一項。C.“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意思是: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跋﹃栁飨隆秉c明了游子思鄉的特定時間,渲染一悲涼的氣氛,照應上文的“昏“字,與未句一起,抒發了飄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所以該選項表述不正確;故選C。8.答案:抒發了思鄉之情。(或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等。合理即可)解析:本題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瓣栁飨?,斷腸人在天涯”意思是: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跋﹃栁飨隆秉c明了游子思鄉的特定時間,渲染一悲涼的氣氛,照應上文的“昏“字,“斷腸”一詞是全曲之“眼”,直抒胸臆,可見其鄉愁何等濃重,抒發了抒發了飄零天涯的游子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9.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D.“兩首詩均充滿了離愁別緒和難以釋懷的悲戚之情”錯誤?!炯住吭娛抢畎诪楹糜淹醪g貶官而作,以抒發感憤,寄托慰藉,表達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乙】詩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創作的一首依戀家鄉山水的詩,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豪邁,也有思鄉的情懷,“思君不見下渝州”抒發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故【乙】詩的并沒有“難以釋懷的悲戚之情”;故選D。10.答案:峨眉山巍峨聳立,半輪明月懸掛山間,有如青山吐月;皎潔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動,月影也隨著江水前行。解析:本題考查畫面描述。所描述的畫面要符合詩歌內容,抓住詩句中的具體意象,加上合理的聯想和想象,對詩句內容進行生動形象描述,使之呈現“畫面感”。句子翻譯:半輪明月高高懸掛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著月影。作答時抓住“山月半輪、江水流”等意象,描繪出一幅月映清江的美好畫面。11.答案:B

解析:B.“詩人在新年伊始,春暖花開之時連夜行舟“表述錯誤,《次北固山下》的頸聯意為:在殘夜未盡將盡之時,一輪紅日正在從海上升起,舊年將盡未盡之時,春天的氣息已經來到江上。由此可知,詩人所寫的是“殘冬將盡,舊年將盡未盡之時”,但并不是“新年伊始”;此時只是略有“春天的氣息”,并沒有“春暖花開”。故選B。12.答案:C解析:C.“構成了清新明凈的意境”表述錯誤。《夜上受降城聞笛》中,詩歌描寫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舉目遠眺,高大的烽火臺下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凄涼。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淡。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發出思鄉情愫。由此可見,如霜的月光,如雪的大漠,幽怨的蘆笛,描繪出一種寒冷、凄涼的環境,表達了詩人懷念家鄉的思想情感。故選C。13.答案:悲秋;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解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意為: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反映出“悲秋”是寫“秋”的古詩中常見的主題。與“秋”有關的詩句: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14.答案:描繪了萬里晴空中白鶴沖天而上的情景﹔抒發了詩人豪邁樂觀的情懷。解析:考查賞析詩中畫面和作者感情。本詩后兩句,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在這兩句中,景與情得到了完美的統一,在詩人眼中,那只鶴就是自己的化身,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顯示了作者樂觀豪邁的情懷。15.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力。A.選項中“詩人情不自禁地哀嘆連連”理解錯誤,由“不自哀”可知,雖然“僵臥孤村”且“風雨大作”,但是詩人沒有因自身處境凄涼孤苦而哀嘆連連,反而心系國家命運,壯心不已,表現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情懷;故選A。16.答案:描述了詩人騎著戰馬馳騁疆場的場景,抒發了感人至深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題首先要了解詩歌內容,結合詩歌首聯可以得知詩人晚年的處境是“僵臥孤村”是貧病交加,“不自哀”是沒有自怨自艾,雖然年老但仍有報國之志?!吧兴紴閲巛喤_”這句表明詩人心里所想都是國事,想著為國戌守邊疆,可以看出詩人的愛國之情。最后兩聯是詩人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著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這表明詩人始終不忘為國效力,日夜想著從軍奔赴邊疆,跨戰馬,抗擊敵人進犯。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只能借助夢境表達情感,這些都表明了作者憂國憂民及報效祖國的愛國熱情。17.答案:簇是“簇擁”的意思,寫出了巍峨的雄關就被白云簇擁著,表現了潼關城高聳入云,巍峨壯觀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美山河的熱愛。

解析:本題考查字詞的賞析。一股格式為字的意思+句子的意思+表達的情感,簇本意是聚攏在一塊兒;聚集成一團的意思,在這里是簇擁的意思,白云簇擁著巍峨的雄關,來表現潼關的高大巍峨,表達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也表現出作者在精神上感受到極大的自由。18.答案:“猶嫌束”將“河流大野”擬人化,黃河流過廣闊的原野仍嫌受約束;潼關以西,山山相連,不知什么叫平坦,寫出了山水壯闊、雄偉的氣勢,表現出詩人渴望沖決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解析:本題考查句子的賞析。要想準確把握作者情感,寫作背景一定要了解。這首詩是詩人十四歲時所作,為公元1882年(光緒八年)。此年春,詩人從瀏陽起身,往其父親譚繼洵任職地甘肅蘭州。途經潼關,詩人被眼前雄偉壯麗的景色所深深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