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山西省部分學校高三第五次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屆山西省部分學校高三第五次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屆山西省部分學校高三第五次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屆山西省部分學校高三第五次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屆山西省部分學校高三第五次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歷史精品試卷PAGEPAGE1山西省部分學校2023屆高三第五次聯考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逸周書·作雒》中有周公因“國西土為方千里,分以百縣,縣有四郡”,縣大于郡。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郡下轄縣,郡(守)與縣(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這一變化表明()A.郡縣管理職能發生了變更 B.君主專制理念的有效落實C.郡縣制具有較大的優越性 D.地方治理體系的因時制宜〖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秦始皇統一天下后,“設三十六郡”,郡縣之間的轄屬關系發生顛覆性變化,郡(守)與縣(令)等地方官吏的任免權由諸侯國君變為皇帝,使郡縣制在秦朝全國范圍內確立,因而郡與縣職能與權力大小是由不同朝代的國情決定的,D項正確;管理職能是管理系統所具有的職責和功能,材料僅反映了郡縣之間的轄屬關系及郡(守)與縣(令)任免權的變化,未反映郡縣管理職能發生變更,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秦代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屬于中央集權,未反映君主專制,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郡縣制與其他制度之間優劣性的對比,排除C項。故選D項。2.西漢初年,漢高祖發布求賢詔書,命諸侯王和郡守在所封領或管治的地區發掘人才,并說:“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漢高祖此舉()A.削弱了中正選官權力 B.利于擴大漢政權的統治基礎C.完善了察舉制的流程 D.鞏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命諸侯王和郡守在所封領或管治的地區發掘人才",并且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稱的人,一定要親自勸他出來,給他準備車馬,送他到相國府,如果有賢人而不推舉的,發現后要求免除他的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高祖時期的這一舉措使剛剛建立的西漢王朝得以籠絡人才,從而利于擴大漢政權的統治基礎,B項正確;中正是九品中正制下選官官員,當時尚未出現,排除A項;漢武帝時設立察舉制,這是漢高祖時期,排除C項;材料中的人才并不一定是儒學人才,且漢高祖時期治國思想是道家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3.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描述宋代社會“凡吉兇之事,自有所謂‘茶酒廚子’專任飲食請客宴席之事。凡合用之物,一切賃至,不勞余力。雖廣席盛設,亦可咄嗟也”。這印證了()A.宋代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 B.商品經濟發展影響民眾生活C士農工商等級觀念遭到沖擊 D.理學出現促使生活觀念改變〖答案〗B〖解析〗由“專任飲食請客宴席之事”“一切賃至”可知,宋代民眾家里凡是遇到喜事和喪事,都會大擺宴席,請客吃飯之風盛行,租賃之風盛行,這與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繁榮密切相關,社會生活水平提升必然追求物質和精神上的享受,B項正確;宋代政府并未放棄重農抑商政策,排除A項;士農工商等級觀念在理學影響下仍舊森嚴,且材料沒有涉及士農工商四民問題,排除C項;奢侈之風與理學興起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4.王夫之提出,"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的政治倫理原則,他甚至說:"寧喪天下于廟堂,而不忍使無知赤子窺竊弄兵以相吞噬也”。據此可知,王夫之()A.認為專制統治阻礙社會發展 B.突破傳統政治倫理并關心小民命運C.宣揚了民主自由啟蒙思想 D.抨擊程朱理學嚴重脫離現實的弊病〖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王夫之的這些主張突破了正統儒家的綱常名教,反對君臣大義,“寧喪天下于廟堂”,認為關心“生民之生死”才是王道,B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專制統治阻礙社會進步,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王夫之對傳統儒家民本思想的發展,但并未宣揚民主自由的啟蒙思想,排除C項;材料中是對傳統政治倫理的突破,并未對程朱理學進行抨擊,排除D項。故選B項。5.1874年日本侵臺,清廷由此發生海防與塞防之爭。李鴻章等人力主海防,放棄塞防;湖南巡撫王文韶主張塞防。左宗棠則主張海防與塞防并重,指出,不收復新疆,陜甘清軍便會被長期牽制,不僅不能裁減兵餉、助益海防,尤其招致英、俄滲透。晚清的“海防與塞防之爭”()A.說明了清廷政治統治的腐敗無能 B.體現出清廷維護國家主權的決心C.致使新疆地區開始引起清廷重視 D.反映出清廷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19世紀70年代,中國邊疆形勢嚴峻。陸上,西北的新疆大部分地區被中亞浩罕國將領阿古柏率軍占據,俄國還出兵侵占了伊犁。海上,日本侵略臺灣。清政府內部圍繞國防問題發生了海防與塞防之爭,D項正確;“海防與塞防之爭”不能說明清廷統治是否腐敗,排除A項;“海防與塞防之爭”體現的是國防戰略方面的爭議,不能簡單地認為左宗棠主張海防與塞防并重就是“維護國家主權”,李鴻章力主海防就是“妥協投降”,且材料未提及清廷支持哪一方觀點,排除B項;在海防與塞防之爭出現之前清朝就已經重視新疆問題,排除C項。故選D項。6.八國聯軍侵華后,天津租界內,英租界一律用外圍式城市建筑,排水設施形成網絡;意大利租界規定臨街建筑物形式不得雷同,排水、街道系統混亂;城市治安管理的重要工具——警察隊伍也隨即引入,各租界參照母國形成較為完善的警政系統。天津租界內的這種市政建設與管理()A.體現了中國的半殖民地色彩 B.扭轉了中國傳統城市建設中的不足C.促使列強在華矛盾不斷激化 D.說明帝國主義侵華策略發生了改變〖答案〗A〖解析〗考查八國聯軍侵華及中國城市近代化。材料反映出天津八國聯軍租界內,各租界當局各自為政,不予中國城市當局合作,城市建設處于放任自流狀態,體現明顯的半殖民地色彩,A項正確;混亂的市政建設不利于城市發展,且并未與中國傳統城市建設作對比,排除B項;市政建設混亂不是列強在華矛盾激化的原因,排除C項;市政建設不能說明帝國主義侵華策略發生變化,排除D項。故選A項。7.1921年,《新青年》刊登的《社會主義與中國》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都是拿產業發達的國家底(的)材料做根據的……所以他有些話,不能適用于產業幼稚的國家。”當時這一觀點的提出()A.旨在激勵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 B.助長了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C.引發了關于問題與主義的爭論 D.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中國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的部分理論不能用于落后國家,中國不能完全照搬馬克思主義,這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供了理論支持,從而有利于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D項正確;材料中的觀點不是反對宣傳馬克思主義,而是反對全部照搬馬克思主義,目的并不是為了激勵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反對全部照搬馬克思主義,不等于支持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因而不能說這一觀點助長了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問題與主義之爭的信息表述,排除C項。故選D項。8.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定:為滿足“革命工作和國家建設工作的廣泛需要”,“給青年知識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時還將“愛勞動”作為衡量國民公德的一項重要標準。《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一規定意在()A.扭轉中國人民對勞動實踐的看法 B.奠定經濟建設的理論基礎C.推動勞動教育與國家建設的結合 D.實施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革命工作和國家建設工作的廣泛需要”“作為衡量國民公德的一項重要標準”可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臨時憲法的性質規定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這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頒布是為了服務于新中國的政治、經濟建設,即實現教育與國家建設的結合,C項正確;扭轉中國人民對勞動實踐的看法并非是根本目的,排除A項;勞動教育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但并非是經濟建設的理論基礎,排除B項;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是在1957年頒布,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9.全要素生產率(TEP)反映的是一定時期內技術升級、管理模式改進、質量提高等綜合功能對生產力發展的影響指標,反映經濟發展的質量。如圖所示是我國1953~1998年的TEP的增長變化情況。下面對此分析正確的是()A.經濟總體增速趨于穩定 B.政局狀況決定了經濟的發展速度C.改革開放舉措成效顯現 D.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綜合國力提升〖答案〗C〖解析〗考查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從圖中可知,改革開放之前,我國TFP增長率的波動比較劇烈,而1978年之后,TFP增長率的波動趨緩,除1989年、1990年TEP的增長率為負以外,其余年份保持著正增長狀態,這與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是分不開的,這也說明改革開放成效顯現,C項正確;TEP反映的是一定時期內經濟發展的質量而非速度,排除A項;政局狀況是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而非決定性因素,排除B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21世紀初建立,時間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C項。10.如圖反映的是中世紀的西歐天主教會壟斷神權,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運動,指出“因信稱義”,主張《圣經》是信仰唯一的根據,并為信徒打開了另一扇“直通上帝之門”。馬丁·路德的這些做法在當時()A.有利于加強教皇宗教權威 B.鞏固了民眾對天主教會的信仰C.沖擊了天主教會的思想專制 D.推動了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指出‘因信稱義’,主張《圣經》是信仰唯一根據,并為信徒打開了另一扇‘直通上帝之門’。”可知,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對教皇統治宗教信仰方式的否定,否定其宗教權威,沖擊了教會的思想專制,C項正確;在中世紀,只有教士才有閱讀《圣經》的權利,教皇以此來加強對人們的思想控制,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顯然是打擊了教皇的宗教權威,排除A項;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只是改革信仰的方式,在當時不可能起到鞏固民眾對天主教會的信仰,排除B項;推動新的生產關系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并非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11.1933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全國工業復興法》,規定成立國家復興管理局,在其認可和監督下,由資方、勞方和公眾代表組成的委員會制定分別適用于各行業的法規,即“公平競爭法規”;1935年4月通過《緊急救濟撥款法》,由聯邦政府撥款實行以工代賑的計劃;同年7月,羅斯福簽署《國家勞工關系法》,用于調節勞資關系。這體現了美國()A.強化對工業生產品價格干預力度 B.注重以立法方式穩定秩序C.以恢復民眾生活水平為首要舉措 D.總統與國會矛盾日漸緩和〖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羅斯福新政期間,政府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緊急救濟撥款法》《國家勞工關系法》,以調節生產,救濟失業者和貧困居民,緩和勞資矛盾,這些措施有利于緩和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恢復生產,穩定社會秩序,B項正確;《全國工業復興法》涉及價格干預,但“強化價格干預”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A項;《緊急救濟撥款法》體現了恢復民眾生活水平的意圖,但“恢復民眾生活水平”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總統與國會的矛盾,排除D項。故選B項。12.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大幅削減公共開支,積極推進公共部門的私有化,導致政府對社區服務的投入急劇下降。政府逐漸從服務供給的壟斷者身份轉變為服務購買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區為依托的社區照顧政策。這一轉變()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B.提高了基層社區管理的行政效率C.擴大了地方社區的行政權力 D.使基層社區承擔更多的政府功能〖答案〗D〖解析〗材料指出,政府“對社區服務的投入急劇下降”“從服務供給的壟斷者身份轉變為服務購買的最大雇主”,這說明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的空間得以擴大,承擔了更多政府功能,D項正確;材料信息中只有財政開支,并沒有體現政府財政收入問題,排除A項;分析材料信息可知,20世紀七八十年代,基層社區擴大的是服務,“形成了以社區為依托的社區照顧政策”,而不是提升了行政效率,排除B項;根據材料“西方國家大幅削減公共開支……政府對社區服務的投入急劇下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區是以一定地域為基礎的社會群體,是服務體系,并不具備行政權,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歷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變遷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區域和城市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區域和城市夏朝陽城河南登封隋唐長安陜西西安商朝亳—殷河南鄭州—河南安陽北宋東京河南開封西周鎬京陜西西安西夏興慶寧夏銀川東周洛邑河南洛陽金朝會寧—燕京黑龍江阿城—北京秦朝咸陽陜西咸陽元朝大都北京西漢長安陜西西安明朝南京—北京江蘇南京—北京東漢洛陽河南洛陽清朝北京北京吳國、東晉南朝建康江蘇南京材料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歷朝歷代的遷都不勝枚舉,但學術界公認的著名的遷都卻只有八次。①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把都城從奄(山東曲阜)遷到殷(河南安陽西北)。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今陜西西安)遷到洛邑(夸河南洛陽)。③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④公元1141年,宋金議和以后,金海陵王完顏亮把都城從套寧(令黑龍江阿城縣南)遷到燕京(令北京),改名中都。⑤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從上都開平府(在北京以北約300公里)遷到燕京,改名大都。⑥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應天(今江蘇南京)遷到北京。⑦后金奪取了遼東大片土地后,1618年努爾哈赤把都城從赫圖阿拉(令遼寧新賓)遷到沈陽。⑧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進占北京,清順治帝把都城從沈陽遷到北京。——以上材料均摘編自《中國古代的都城變遷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都城變遷的過程并說明遷都的作用。(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都城遷移的總趨勢。任選材料二某一王朝,分析其遷都的原因。〖答案〗(1)過程:夏商時期主要建在黃河支流;西周末年到唐末都城逐漸由西向東遷移,形成東西兩京制度與東西文化軸心帶;五代及兩宋國都處于游離狀態;元統一中國后,北京上升為全國唯一的政治中心。作用:遷都有利于緩和矛盾,鞏固統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使都城所在地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等的核心地區。(2)總趨勢:都城由西向東,由北向南再回到北方。原因: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政治上,緩和民族矛盾,鞏固北魏統治,最終實現全國統一;經濟上,解決都城糧食供應的嚴重匱乏問題;文化上,改變鮮卑舊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使北魏王朝以華夏正統的姿態雄踞中原;地理位置,平城地處偏僻、寒冷干旱,洛陽是歷代帝王建都立業之所、漢文化積淀深厚之地。如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北京地理條件優越;是明成祖朱棣經營多年的根據地,可擺脫南京反對派舊臣的牽制;加強北方軍事防御力量,鞏固統治。〖解析〗〖小問1詳析〗過程:根據材料一“夏朝都城陽城;商朝都城亳—殷”可知,夏商都城都位于河南地區,主要建在黃河支流;根據材料一“西周都城鎬京;東周都城洛邑;秦朝都城咸陽;西漢都城長安;東漢都城洛陽;吳國、東晉南朝的都城是建康;隋唐都城長安”可知,西周末年到唐末都城逐漸由西向東遷移,形成東西兩京制度與東西文化軸心帶;根據材料一“北宋都城東京”及所學可知,五代及兩宋國都處于游離狀態;根據材料一“元朝都城大都;明朝都城南京—北京;清朝都城北京”可知,元統一中國后,北京上升為全國唯一的政治中心。作用:結合所學可知,分別從遷都有利于緩和矛盾,鞏固統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使都城所在地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核心地區等方面說明。〖小問2詳析〗總趨勢:根據材料一“中國歷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變遷的信息”和材料二“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把都城從奄(山東曲阜)遷到殷(河南安陽西北)。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從上都開平府(在北京以北約300公里)遷到燕京,改名大都。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應天(今江蘇南京)遷到北京。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進占北京,清順治帝把都城從沈陽遷到北京。”可知,都城由西向東,由北向南再回到北方。選擇: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結合所學可知,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地理條件等方面分析孝文帝遷都的原因。例如:政治上,緩和民族矛盾,鞏固北魏統治,最終實現全國統一;經濟上,解決都城糧食供應的嚴重匱乏問題;文化上,改變鮮卑舊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使北魏王朝以華夏正統的姿態雄踞中原;地理位置,平城地處偏僻、寒冷干旱,洛陽是歷代帝王建都立業之所、漢文化積淀深厚之地。選擇: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應天(今江蘇南京)遷到北京。結合所學可知,分別從北京的戰略地位;地理條件等方面說明,例如:北京地理條件優越;是明成祖朱棣經營多年的根據地,可擺脫南京反對派舊臣的牽制;加強北方軍事防御力量,鞏固統治。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階級社會中,客觀規律的作用是同階級利益密切聯系著的。因此,人們對它的認識往往會感染上階級的偏見。表現在國際法上往往以愿望代替科學。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超級大國總是以他們的掠奪政策、霸權政策強加于人,有時還以國際法的幌子來欺騙人。但是國際法畢竟是國際社會客觀規律的反映,最終不是按照大國主義者、霸權主義的反動政策干擾和破壞。隨著國際社會的發展變化,人們對它的認識必然會愈益符合客觀規律。——摘編自潘抱存王惠均《從國際社會的變化看現代國際法的發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論題,并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論題,史實準確,闡述充分,表達清晰。)〖答案〗示例:論題:國際法是國際社會客觀規律的反映,起到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闡述:在國際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人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來處理國家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于是在17~19世紀,近代國際法形成并得到發展。但是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為了謀取利益經常違法國際法,實行雙重標準,導致國際沖突不斷,最終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兩次大戰以后,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把一些反動改策滲透到國際法中,于是在1945年,世界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總之,國際社會的發展,推動著國際法的發展。國與國之間需要尊重主權,領土完整,需要和平共處,互不侵犯;需要經濟合作,平等互利。這是國際社會變化的客觀趨勢,也必然反映到國際法的規則中來。〖解析〗論題:根據材料“國際法畢竟是國際社會客觀規律反映,最終不是按照大國主義者、霸權主義的反動政策干擾和破壞”可知,國際法是國際社會客觀規律的反映,起到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闡述:根據所學知識,從國際法產生、國際法的曲折發展以及國際法在當今國際社會中發揮的積極作用角度展開論證。具體而言:在國際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人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來處理國家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于是在17~19世紀,近代國際法形成并得到發展。但是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為了謀取利益經常違法國際法,實行雙重標準,導致國際沖突不斷,最終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兩次大戰以后,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把一些反動改策滲透到國際法中,于是在1945年,世界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總之,國際社會的發展,推動著國際法的發展。國與國之間需要尊重主權,領土完整,需要和平共處,互不侵犯;需要經濟合作,平等互利。這是國際社會變化的客觀趨勢,也必然反映到國際法的規則中來。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據康熙《績溪縣志》記載:“順治十年,知縣朱國杰選擇約正,每月朔望躬至鄉約所,夸講生朗誦訓諭”,他認為“斯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根據康熙《休寧縣志》記載:“萬歷己卯,吉水曾調令我邑,始申飭舉行,隅都立約所者寢盛”。即萬歷時期,休寧城廂之中設立的鄉約講所較多,鄉約宣教比較盛行。清代,擻州地方官府在基層鄉村推行鄉約制度。索族積極響應并將鄉約理論踐行于宗族的日常活動之中,所以徽州宗族的“鄉約化”特征較為明顯。——摘編自宋杰劉道勝《鄉約與清代徽州基層社會治理》材料二與16世紀一樣,17世紀初英國的鄉紳仍然熱衷于地方政治。爭奪財產和地位是人類的本性,地方派別斗爭非常激烈。由于人文主義思想改變了人們對公共生活的思維方式,人們開始強調參與公共生活是人的義務。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同國王聚斂財富政策的斗爭,在長達11年的無議會統治后,查理一世為了解決日益嚴峻的財政危機,被迫重新召開議會以征收船錢。伊麗莎白女王時期征收的船錢曾大大緩解了王室的財政困難,但是查理政府卻在和平時期征收船錢,并且還把征收的地區范圍擴大到內地,這被鄉紳看作是絕對主義君主對地方史無前倒的侵犯,是對美國人古老自由的威脅,“既冒犯了大眾,同時又冒犯了精英的法治和合法統治的觀念,鄉紳率先進行抗稅活動,發生了轟動一時的“五騎士案”。他們在1624年議會上取得了監督國王政府政策的權力,并部分地取消了督察制度。——摘編自劉淑青《論17世紀初英國鄉紳的地方認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初徽州基層社會治理的特點及其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影響17世紀初英國鄉紳基層社會治理興起的因素。〖答案〗(1)特點:地方官府重視鄉約;地方精英參與社會治理;重視宗族關系。(任答兩點即可)影響:有利于強化對民眾的禮俗教化;有助于重塑國家的威望;一定程度上維護了鄉村社會至整個國家初創政權的穩定;通過鄉約的重構與推行,將國家的意志傳遞到鄉村社會,以利于國家對鄉村社會的控制和治理。(2)因素:英國固有的社會傳統;鄉紳對地方政治的熱衷及地方認同感的增強;人文主義的傳播;封建專制統治的強化。(任答三點即可)〖解析〗(1)特點:根據“順治十年,知縣朱國杰選擇約正,每月朔望躬至鄉約所,夸講生朗誦訓諭”“擻州地方官府在基層鄉村推行鄉約制度”可得地方官府重視鄉約;根據“索族積極響應并將鄉約理論踐行于宗族的日常活動之中,所以徽州宗族的‘鄉約化’特征較為明顯”可得重視宗族關系;根據“萬歷時期,休寧城廂之中設立的鄉約講所較多,鄉約宣教比較盛行”可得地方精英參與社會治理。影響: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清初推行的徽州基層社會治理有利于禮俗教化,有助于提升國家的威望,有利于維護鄉村社會至整個國家初創政權的穩定,有利于國家對鄉村社會的控制和治理。(2)因素:根據“與16世紀一樣,17世紀初英國的鄉紳仍然熱衷于地方政治。爭奪財產和地位是人類的本性,地方派別斗爭非常激烈”可得英國固有的社會傳統,鄉紳對地方政治的熱衷及地方認同感的增強;根據“由于人文主義思想改變了人們對公共生活的思維方式,人們開始強調參與公共生活是人的義務”可得人文主義的傳播;根據“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同國王聚斂財富政策的斗爭,在長達11年的無議會統治后,查理一世為了解決日益嚴峻的財政危機,被迫重新召開議會以征收船錢”可得英國17世紀以前封建專制統治得到強化。山西省部分學校2023屆高三第五次聯考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逸周書·作雒》中有周公因“國西土為方千里,分以百縣,縣有四郡”,縣大于郡。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郡下轄縣,郡(守)與縣(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這一變化表明()A.郡縣管理職能發生了變更 B.君主專制理念的有效落實C.郡縣制具有較大的優越性 D.地方治理體系的因時制宜〖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秦始皇統一天下后,“設三十六郡”,郡縣之間的轄屬關系發生顛覆性變化,郡(守)與縣(令)等地方官吏的任免權由諸侯國君變為皇帝,使郡縣制在秦朝全國范圍內確立,因而郡與縣職能與權力大小是由不同朝代的國情決定的,D項正確;管理職能是管理系統所具有的職責和功能,材料僅反映了郡縣之間的轄屬關系及郡(守)與縣(令)任免權的變化,未反映郡縣管理職能發生變更,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秦代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屬于中央集權,未反映君主專制,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郡縣制與其他制度之間優劣性的對比,排除C項。故選D項。2.西漢初年,漢高祖發布求賢詔書,命諸侯王和郡守在所封領或管治的地區發掘人才,并說:“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漢高祖此舉()A.削弱了中正選官權力 B.利于擴大漢政權的統治基礎C.完善了察舉制的流程 D.鞏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命諸侯王和郡守在所封領或管治的地區發掘人才",并且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稱的人,一定要親自勸他出來,給他準備車馬,送他到相國府,如果有賢人而不推舉的,發現后要求免除他的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高祖時期的這一舉措使剛剛建立的西漢王朝得以籠絡人才,從而利于擴大漢政權的統治基礎,B項正確;中正是九品中正制下選官官員,當時尚未出現,排除A項;漢武帝時設立察舉制,這是漢高祖時期,排除C項;材料中的人才并不一定是儒學人才,且漢高祖時期治國思想是道家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3.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描述宋代社會“凡吉兇之事,自有所謂‘茶酒廚子’專任飲食請客宴席之事。凡合用之物,一切賃至,不勞余力。雖廣席盛設,亦可咄嗟也”。這印證了()A.宋代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 B.商品經濟發展影響民眾生活C士農工商等級觀念遭到沖擊 D.理學出現促使生活觀念改變〖答案〗B〖解析〗由“專任飲食請客宴席之事”“一切賃至”可知,宋代民眾家里凡是遇到喜事和喪事,都會大擺宴席,請客吃飯之風盛行,租賃之風盛行,這與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繁榮密切相關,社會生活水平提升必然追求物質和精神上的享受,B項正確;宋代政府并未放棄重農抑商政策,排除A項;士農工商等級觀念在理學影響下仍舊森嚴,且材料沒有涉及士農工商四民問題,排除C項;奢侈之風與理學興起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4.王夫之提出,"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的政治倫理原則,他甚至說:"寧喪天下于廟堂,而不忍使無知赤子窺竊弄兵以相吞噬也”。據此可知,王夫之()A.認為專制統治阻礙社會發展 B.突破傳統政治倫理并關心小民命運C.宣揚了民主自由啟蒙思想 D.抨擊程朱理學嚴重脫離現實的弊病〖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王夫之的這些主張突破了正統儒家的綱常名教,反對君臣大義,“寧喪天下于廟堂”,認為關心“生民之生死”才是王道,B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專制統治阻礙社會進步,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王夫之對傳統儒家民本思想的發展,但并未宣揚民主自由的啟蒙思想,排除C項;材料中是對傳統政治倫理的突破,并未對程朱理學進行抨擊,排除D項。故選B項。5.1874年日本侵臺,清廷由此發生海防與塞防之爭。李鴻章等人力主海防,放棄塞防;湖南巡撫王文韶主張塞防。左宗棠則主張海防與塞防并重,指出,不收復新疆,陜甘清軍便會被長期牽制,不僅不能裁減兵餉、助益海防,尤其招致英、俄滲透。晚清的“海防與塞防之爭”()A.說明了清廷政治統治的腐敗無能 B.體現出清廷維護國家主權的決心C.致使新疆地區開始引起清廷重視 D.反映出清廷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19世紀70年代,中國邊疆形勢嚴峻。陸上,西北的新疆大部分地區被中亞浩罕國將領阿古柏率軍占據,俄國還出兵侵占了伊犁。海上,日本侵略臺灣。清政府內部圍繞國防問題發生了海防與塞防之爭,D項正確;“海防與塞防之爭”不能說明清廷統治是否腐敗,排除A項;“海防與塞防之爭”體現的是國防戰略方面的爭議,不能簡單地認為左宗棠主張海防與塞防并重就是“維護國家主權”,李鴻章力主海防就是“妥協投降”,且材料未提及清廷支持哪一方觀點,排除B項;在海防與塞防之爭出現之前清朝就已經重視新疆問題,排除C項。故選D項。6.八國聯軍侵華后,天津租界內,英租界一律用外圍式城市建筑,排水設施形成網絡;意大利租界規定臨街建筑物形式不得雷同,排水、街道系統混亂;城市治安管理的重要工具——警察隊伍也隨即引入,各租界參照母國形成較為完善的警政系統。天津租界內的這種市政建設與管理()A.體現了中國的半殖民地色彩 B.扭轉了中國傳統城市建設中的不足C.促使列強在華矛盾不斷激化 D.說明帝國主義侵華策略發生了改變〖答案〗A〖解析〗考查八國聯軍侵華及中國城市近代化。材料反映出天津八國聯軍租界內,各租界當局各自為政,不予中國城市當局合作,城市建設處于放任自流狀態,體現明顯的半殖民地色彩,A項正確;混亂的市政建設不利于城市發展,且并未與中國傳統城市建設作對比,排除B項;市政建設混亂不是列強在華矛盾激化的原因,排除C項;市政建設不能說明帝國主義侵華策略發生變化,排除D項。故選A項。7.1921年,《新青年》刊登的《社會主義與中國》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都是拿產業發達的國家底(的)材料做根據的……所以他有些話,不能適用于產業幼稚的國家。”當時這一觀點的提出()A.旨在激勵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 B.助長了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C.引發了關于問題與主義的爭論 D.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中國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的部分理論不能用于落后國家,中國不能完全照搬馬克思主義,這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供了理論支持,從而有利于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D項正確;材料中的觀點不是反對宣傳馬克思主義,而是反對全部照搬馬克思主義,目的并不是為了激勵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反對全部照搬馬克思主義,不等于支持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因而不能說這一觀點助長了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問題與主義之爭的信息表述,排除C項。故選D項。8.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定:為滿足“革命工作和國家建設工作的廣泛需要”,“給青年知識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時還將“愛勞動”作為衡量國民公德的一項重要標準。《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一規定意在()A.扭轉中國人民對勞動實踐的看法 B.奠定經濟建設的理論基礎C.推動勞動教育與國家建設的結合 D.實施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革命工作和國家建設工作的廣泛需要”“作為衡量國民公德的一項重要標準”可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臨時憲法的性質規定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這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頒布是為了服務于新中國的政治、經濟建設,即實現教育與國家建設的結合,C項正確;扭轉中國人民對勞動實踐的看法并非是根本目的,排除A項;勞動教育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但并非是經濟建設的理論基礎,排除B項;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是在1957年頒布,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9.全要素生產率(TEP)反映的是一定時期內技術升級、管理模式改進、質量提高等綜合功能對生產力發展的影響指標,反映經濟發展的質量。如圖所示是我國1953~1998年的TEP的增長變化情況。下面對此分析正確的是()A.經濟總體增速趨于穩定 B.政局狀況決定了經濟的發展速度C.改革開放舉措成效顯現 D.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綜合國力提升〖答案〗C〖解析〗考查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從圖中可知,改革開放之前,我國TFP增長率的波動比較劇烈,而1978年之后,TFP增長率的波動趨緩,除1989年、1990年TEP的增長率為負以外,其余年份保持著正增長狀態,這與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是分不開的,這也說明改革開放成效顯現,C項正確;TEP反映的是一定時期內經濟發展的質量而非速度,排除A項;政局狀況是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而非決定性因素,排除B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21世紀初建立,時間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C項。10.如圖反映的是中世紀的西歐天主教會壟斷神權,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運動,指出“因信稱義”,主張《圣經》是信仰唯一的根據,并為信徒打開了另一扇“直通上帝之門”。馬丁·路德的這些做法在當時()A.有利于加強教皇宗教權威 B.鞏固了民眾對天主教會的信仰C.沖擊了天主教會的思想專制 D.推動了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指出‘因信稱義’,主張《圣經》是信仰唯一根據,并為信徒打開了另一扇‘直通上帝之門’。”可知,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對教皇統治宗教信仰方式的否定,否定其宗教權威,沖擊了教會的思想專制,C項正確;在中世紀,只有教士才有閱讀《圣經》的權利,教皇以此來加強對人們的思想控制,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顯然是打擊了教皇的宗教權威,排除A項;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只是改革信仰的方式,在當時不可能起到鞏固民眾對天主教會的信仰,排除B項;推動新的生產關系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并非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11.1933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全國工業復興法》,規定成立國家復興管理局,在其認可和監督下,由資方、勞方和公眾代表組成的委員會制定分別適用于各行業的法規,即“公平競爭法規”;1935年4月通過《緊急救濟撥款法》,由聯邦政府撥款實行以工代賑的計劃;同年7月,羅斯福簽署《國家勞工關系法》,用于調節勞資關系。這體現了美國()A.強化對工業生產品價格干預力度 B.注重以立法方式穩定秩序C.以恢復民眾生活水平為首要舉措 D.總統與國會矛盾日漸緩和〖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羅斯福新政期間,政府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緊急救濟撥款法》《國家勞工關系法》,以調節生產,救濟失業者和貧困居民,緩和勞資矛盾,這些措施有利于緩和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恢復生產,穩定社會秩序,B項正確;《全國工業復興法》涉及價格干預,但“強化價格干預”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A項;《緊急救濟撥款法》體現了恢復民眾生活水平的意圖,但“恢復民眾生活水平”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總統與國會的矛盾,排除D項。故選B項。12.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國家大幅削減公共開支,積極推進公共部門的私有化,導致政府對社區服務的投入急劇下降。政府逐漸從服務供給的壟斷者身份轉變為服務購買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區為依托的社區照顧政策。這一轉變()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B.提高了基層社區管理的行政效率C.擴大了地方社區的行政權力 D.使基層社區承擔更多的政府功能〖答案〗D〖解析〗材料指出,政府“對社區服務的投入急劇下降”“從服務供給的壟斷者身份轉變為服務購買的最大雇主”,這說明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的空間得以擴大,承擔了更多政府功能,D項正確;材料信息中只有財政開支,并沒有體現政府財政收入問題,排除A項;分析材料信息可知,20世紀七八十年代,基層社區擴大的是服務,“形成了以社區為依托的社區照顧政策”,而不是提升了行政效率,排除B項;根據材料“西方國家大幅削減公共開支……政府對社區服務的投入急劇下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區是以一定地域為基礎的社會群體,是服務體系,并不具備行政權,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歷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變遷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區域和城市王朝都城都城所在的區域和城市夏朝陽城河南登封隋唐長安陜西西安商朝亳—殷河南鄭州—河南安陽北宋東京河南開封西周鎬京陜西西安西夏興慶寧夏銀川東周洛邑河南洛陽金朝會寧—燕京黑龍江阿城—北京秦朝咸陽陜西咸陽元朝大都北京西漢長安陜西西安明朝南京—北京江蘇南京—北京東漢洛陽河南洛陽清朝北京北京吳國、東晉南朝建康江蘇南京材料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歷朝歷代的遷都不勝枚舉,但學術界公認的著名的遷都卻只有八次。①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把都城從奄(山東曲阜)遷到殷(河南安陽西北)。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今陜西西安)遷到洛邑(夸河南洛陽)。③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④公元1141年,宋金議和以后,金海陵王完顏亮把都城從套寧(令黑龍江阿城縣南)遷到燕京(令北京),改名中都。⑤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從上都開平府(在北京以北約300公里)遷到燕京,改名大都。⑥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應天(今江蘇南京)遷到北京。⑦后金奪取了遼東大片土地后,1618年努爾哈赤把都城從赫圖阿拉(令遼寧新賓)遷到沈陽。⑧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進占北京,清順治帝把都城從沈陽遷到北京。——以上材料均摘編自《中國古代的都城變遷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都城變遷的過程并說明遷都的作用。(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都城遷移的總趨勢。任選材料二某一王朝,分析其遷都的原因。〖答案〗(1)過程:夏商時期主要建在黃河支流;西周末年到唐末都城逐漸由西向東遷移,形成東西兩京制度與東西文化軸心帶;五代及兩宋國都處于游離狀態;元統一中國后,北京上升為全國唯一的政治中心。作用:遷都有利于緩和矛盾,鞏固統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使都城所在地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等的核心地區。(2)總趨勢:都城由西向東,由北向南再回到北方。原因: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政治上,緩和民族矛盾,鞏固北魏統治,最終實現全國統一;經濟上,解決都城糧食供應的嚴重匱乏問題;文化上,改變鮮卑舊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使北魏王朝以華夏正統的姿態雄踞中原;地理位置,平城地處偏僻、寒冷干旱,洛陽是歷代帝王建都立業之所、漢文化積淀深厚之地。如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北京地理條件優越;是明成祖朱棣經營多年的根據地,可擺脫南京反對派舊臣的牽制;加強北方軍事防御力量,鞏固統治。〖解析〗〖小問1詳析〗過程:根據材料一“夏朝都城陽城;商朝都城亳—殷”可知,夏商都城都位于河南地區,主要建在黃河支流;根據材料一“西周都城鎬京;東周都城洛邑;秦朝都城咸陽;西漢都城長安;東漢都城洛陽;吳國、東晉南朝的都城是建康;隋唐都城長安”可知,西周末年到唐末都城逐漸由西向東遷移,形成東西兩京制度與東西文化軸心帶;根據材料一“北宋都城東京”及所學可知,五代及兩宋國都處于游離狀態;根據材料一“元朝都城大都;明朝都城南京—北京;清朝都城北京”可知,元統一中國后,北京上升為全國唯一的政治中心。作用:結合所學可知,分別從遷都有利于緩和矛盾,鞏固統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使都城所在地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核心地區等方面說明。〖小問2詳析〗總趨勢:根據材料一“中國歷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變遷的信息”和材料二“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把都城從奄(山東曲阜)遷到殷(河南安陽西北)。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從上都開平府(在北京以北約300公里)遷到燕京,改名大都。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應天(今江蘇南京)遷到北京。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進占北京,清順治帝把都城從沈陽遷到北京。”可知,都城由西向東,由北向南再回到北方。選擇: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結合所學可知,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地理條件等方面分析孝文帝遷都的原因。例如:政治上,緩和民族矛盾,鞏固北魏統治,最終實現全國統一;經濟上,解決都城糧食供應的嚴重匱乏問題;文化上,改變鮮卑舊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使北魏王朝以華夏正統的姿態雄踞中原;地理位置,平城地處偏僻、寒冷干旱,洛陽是歷代帝王建都立業之所、漢文化積淀深厚之地。選擇: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應天(今江蘇南京)遷到北京。結合所學可知,分別從北京的戰略地位;地理條件等方面說明,例如:北京地理條件優越;是明成祖朱棣經營多年的根據地,可擺脫南京反對派舊臣的牽制;加強北方軍事防御力量,鞏固統治。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階級社會中,客觀規律的作用是同階級利益密切聯系著的。因此,人們對它的認識往往會感染上階級的偏見。表現在國際法上往往以愿望代替科學。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超級大國總是以他們的掠奪政策、霸權政策強加于人,有時還以國際法的幌子來欺騙人。但是國際法畢竟是國際社會客觀規律的反映,最終不是按照大國主義者、霸權主義的反動政策干擾和破壞。隨著國際社會的發展變化,人們對它的認識必然會愈益符合客觀規律。——摘編自潘抱存王惠均《從國際社會的變化看現代國際法的發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論題,并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論題,史實準確,闡述充分,表達清晰。)〖答案〗示例:論題:國際法是國際社會客觀規律的反映,起到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闡述:在國際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人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來處理國家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于是在17~19世紀,近代國際法形成并得到發展。但是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為了謀取利益經常違法國際法,實行雙重標準,導致國際沖突不斷,最終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兩次大戰以后,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把一些反動改策滲透到國際法中,于是在1945年,世界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總之,國際社會的發展,推動著國際法的發展。國與國之間需要尊重主權,領土完整,需要和平共處,互不侵犯;需要經濟合作,平等互利。這是國際社會變化的客觀趨勢,也必然反映到國際法的規則中來。〖解析〗論題:根據材料“國際法畢竟是國際社會客觀規律反映,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