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退役電池模組(包)余能評價方法_第1頁
2023退役電池模組(包)余能評價方法_第2頁
2023退役電池模組(包)余能評價方法_第3頁
2023退役電池模組(包)余能評價方法_第4頁
2023退役電池模組(包)余能評價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退役電池模組(包)余能評價方法目次范圍 1范引文件 1術和義 1號 2體求 2測程 3測法 7PAGEPAGE11PAGEPAGE10退役電池模組(包)余能評價方法范圍本標準所描述的退役電池默認為動力電池退役。本標準規定了退役電池模組(包)余能評價的總體要求、檢測流程、檢測方法。本標準適用于磷酸鐵鋰電池、鎳氫電池等退役電池模組(包)余能評價。推薦退役電池主要適用于用戶側儲能或其他適用的場景。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9596電動汽車術語GB/T31467.1電動汽車用鋰離子動力蓄電池包和系統第1部分:高功率應用測試規程GB/T31467.2電動汽車用鋰離子動力蓄電池包和系統第2部分:高能量應用測試規程GB/T31486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電性能要求及試驗方法GB/T33598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拆解規范GB/T34015車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余能檢測GB/T38661電動汽車用電池管理系統技術條件GB/T38031、GB/T34015和DL/T2528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用戶側userside以電量交易計量為監測點,年度輸入電量大于輸出電量,利用電能生產生活的考核單元。3.2單體芯 cell由正極、負極、隔膜、電解質、殼體和端子等組成,實現化學能和電能轉化的基本單元。3.3電池組 batterymodule由單體電芯串聯、并聯或串并聯連接,且只有一對正負極輸出端子,以及外殼、管理與保護裝置等部件的電池組合體。3.4電池包batterypack具有從外部獲得電能并對外輸出電能的單元,包括電池模組、電池管理模塊(不含電池控制單元BCU)、電池箱以及冷卻部件、連接線纜等附件。3.5余能residualenergy容量、充放電能力、自放電率、電池一致性、內阻評價等退役電池剩余的綜合能力。3.6I5放電容量dischargecapacityatI5退役電池在室溫下,以I5(A)電流放電,達到終止電壓時放出的容量(A·h)。注:可從電流-時間曲線覆蓋面積積分求得,至少50個等值時間間隔點,或用積分儀求得。下列符號適用于本文件。 (A·h)(A)(A) (V) (W·h)()()25℃±210%~9086kPa~106kPa。1℃/h16h0.1%FS;0.1%FS;——溫度測量裝置準確度應為±0.5℃;——時間測量裝置準確度應為±0.1s;0.1%FS;0.1%FS。——內阻測量裝置準確度應為±1%FS。——電壓準確度應為±0.5%;——電流準確度應為±1%;——溫度準確度應為±2℃。100ms。()5.4.電池放電電流符號應為正,充電電流符號應為負。5.4.4退役電池性能和安全評估應根據歷史數據確定,并符合以下規定:應判斷退役電池包單體電池電壓一致性、溫度一致性,使用壽命;應判斷過極限欠壓、過壓、過欠溫等極限故障,微短路、電氣連接異常等安全隱患,單體電池安全性能和其他電池不一致性;極限故障閾值應由電池商設定。1電池包外觀檢查電池包外觀檢查NaYa標稱信息采集NbYb電池包溯源認證NcYc拆解為電池模組模組標稱信息采集Nf電池管理模塊NdYfYdNeNg不進行余能檢測電壓、絕緣電阻判別Ye Yg余能檢測-一致性測試余能檢測-自放電測試余能檢測-內阻測試余能檢測-倍率測試余能檢測-容量測試首次充放電流確定模組外觀檢查退役電池包圖1余能檢測流程說明:--退役電池包滿足技術規定條件中的外觀條件;--退役電池包不滿足技術規定條件中的外觀條件;--退役電池包標簽信息齊全無誤;--退役電池包標簽信息不齊全或存在錯誤;--退役電池包通過溯源認證;--退役電池包未通過溯源認證;--退役電池包管理模塊滿足技術規定;--退役電池包管理模塊不滿足技術規定;--退役電池包滿足技術規定條件的電壓及絕緣電阻限值;--退役電池包不滿足技術規定條件的電壓及絕緣電阻限值;--退役電池模組標簽信息齊全無誤;--退役電池模組標簽信息不齊全或者存在錯誤;--退役電池模組滿足技術規定中的外觀條件;--退役電池模組不滿足技術規定中的外觀條件;201843進a)500mV1580%;50050060%;2電池管理系統產品信息原始配置應通過溯源信息核對,基本功能應正常,并符合系列規定:a)應通訊正常,觀察到報文正常收發;b)電壓采樣正常,檢測精度應滿足±0.5%FS;c)溫度采樣正常,采樣誤差不應大于±3℃;d)總電壓采樣正常,檢測精度應滿足±1%FS;e)總電流采樣正常,檢測精度應滿足±2%FS;(20%;()400V±30%。1000Ω/V。BMS1表1首次充放電流動力電池類型I/AI/A軟包鋰離子動力蓄電池I或II或I鋼殼、鋁殼或塑料殼鋰離子動力蓄電池I或II或I金屬氫化物鎳動力蓄電池I或II或I5用電性能檢測儀以首次充放電電流恒流方式做充放電試驗,I5可按式(1)計算:5IC?55

············(1)式中:I5——5h率放電電流,單位為安(A);——以首次充放電流恒流放電測的電池容量,單位為安時(A·h)。(25℃±2℃)2℃;1h0.05I5(A)0.1V1hI5(A)1h0.2I51h1h或按制造商規定的擱置時間。測試前,電池包管理單元應處于正常工作狀態。應按下列測試步驟執行:a)電池包按7.1.1方法充電;1h;A·hf)重復步驟a)~d)3次,取3次放電容量的平均值作為最終測試結果。測試前,電池包管理單元應處于正常工作狀態。應按下列測試步驟執行:a)電池包按7.1.1方法充電;b)電池包在(45℃±2℃)高溫環境下擱置至單體電池溫度與目標環境溫度差值不超過2℃;c)使用I5或按制造商規定的放電機制放電至制造商規定的放電截止條件;d)計量放電容量,以A·h計;f)重復步驟a)~d)3次,取3次放電容量的平均值作為最終測試結果。測試前,電池包管理單元應處于正常工作狀態。應按下列測試步驟執行:a)電池包按7.1.1方法充電;b)電池包在(-10℃±2℃)低溫環境下擱置至單體電池溫度與目標環境溫度差值不超過2℃;c)使用I5或按制造商規定的放電機制放電至制造商規定的放電截止條件;d)計量放電容量,以A·h計;f)重復步驟a)~d)3次,取3次放電容量的平均值作為最終測試結果。A·h測試前,電池包管理單元應處于正常工作狀態。應按下列測試步驟執行:a)電池包按7.1.1方法充電;1h150mV。7.1.11h7.1.2.40.5C1C2C1C、2C5C10CSOC,SOC100ms;SOCe)可繼續測試高低溫倍率曲線,獲得功率Map。測試前,電池包管理單元應處于正常工作狀態。應按下列測試步驟執行:a)電池包按7.1.1方法充電;28457A·h7.1.2.128745℃BMS7%。測試前,電池包管理單元應處于正常工作狀態,應在(25±2)℃下測試,應按下列測試步驟執行:a)使用I5或按制造商規定的電流,將電池包以恒流放電或充電至電池的標稱電壓;b)采用內阻測試儀對電池包內阻測試,以R標識,單位為mΩ;c)內阻宜小于出廠值的2.2倍。退役電池模組充電測試應符合下列規定:(25℃±2℃)2℃;1h定的擱置時間,然后按制造商提供的充電方法充電;c)制造商未提供充電方法,應按下列方法充電:I5(A)電流恒流充電至企業技術條件中規定的充電終止電壓時轉恒壓0.1V1hI5(A)1h0.2I51h1h室溫放電容量測試應符合下列規定:a)電池模組按7.2.1方法充電;1hA·hf)重復步驟a)-d)3次,取3次放電容量的平均值作為最終測試結果。高溫放電容量測試應符合下列規定:a)電池模組按7.2.1方法充電;b)電池模組在高溫(45℃±2℃)環境下擱置至單體電池溫度與目標環境溫度差值不超過2℃;c)使用I5或按制造商規定的放電機制放電至制造商規定的放電截止條件;d)計量放電容量,以A·h計;f)重復步驟a)~d)3次,取3次放電容量的平均值作為最終測試結果。低溫放電容量測試應符合下列規定:a)電池模組按7.2.1方法充電;b)電池模組在低溫(-10℃±2℃)環境下擱置至單體電池溫度與目標環境溫度差值不超過2℃;c)使用I5或按制造商規定的放電機制放電至制造商規定的放電截止條件;d)計量放電容量,以A·h計;f)重復步驟a)-d)3次,取3次放電容量的平均值作為最終測試結果。測得的室溫放電容量、低溫放電容量和高溫放電容量應分別為電池模組在室溫下、低溫下和高溫下的退役電池包的剩余容量,以A·h計。退役電池模組一致性測試應符合下列規定:a)電池模組按7.2.1方法充電;1h150mV。a)7.2.11h7.2.2.40.5C,1C,2CSOC,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