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述類文章閱讀(必考)eq\a\vs4\al(A套)一、[2016·河南扶溝中學入學考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標志性、概括性意義,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著無法替代的重要意義。不過文明起源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體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一個結晶。在文明形成過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體的表層結構,是文明的結果與呈現。支持表層結構進步與改變的,是與生產直接相關的技術因素的發展——特別是導致集約化生產出現的關鍵性技術因素的突變,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礎社會結構的變遷和建立在其上的社會文化形態的形成。因此,技術因素在文明起源過程中,提供了原生動力,是文明起源的內因。技術因素、基礎社會結構與文化變遷,可以理解成驅動文明這輛馬車前行的兩輪,相互支持,互為表里。從世界文明史發展的視野看,決定不同區域文明特質的常常是那些文明體的表層結構,而驅動文明馬車前行的技術因素在不同文明體中通過交流存在明顯互動性,存在著趨同現象。和其他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成熟一樣,夏文明體的出現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內因交互作用的結果。公元前3千紀下半葉開始以來,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區匯集的步伐加快,使這里演變成文化的接觸與交融的漩渦地帶。整個公元前3千紀的下半葉數百年間,中原文明已經孕育了深層的變革,至2千紀初前后,夏文明誕生。公元前3千紀下半葉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頻繁匯集,更多學者不斷舉出南方以水稻種植文化的北傳和對黃河流域農業文化產生的深刻的影響來進行說明:源于中國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這一時期傳至中原,對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實際上,這些外來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區的社會變化更為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所以近來有學者立足于青銅技術的西東向傳播的史實,用“青銅革命”來概括這一時期社會的變化。青銅技術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之一,這是因為每一件青銅器都需要找礦、開礦、選礦、熔煉、設計、鍛造和鑄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一件銅器的產生就需要更復雜的程序,這無疑需要嚴密有效的基礎社會組織才能實現。其次是小麥,小麥是一種高產農作物,中原地區夏代或略早突然開始普遍種植的小麥,對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由于小麥是需要灌溉的農作物,因此它的大面積種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統對水源進行分配與調節。國際學術界曾站在水利資源分配的角度,探究過西亞兩河流域以及埃及文明出現的動因。可以推測相應的水利灌溉與水源管理知識體系的應用,與中原夏代文明機制的不斷成熟必然存在內在關系。牛羊類動物牲畜傳入中原內地對中原早期文明發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牛羊人工畜養傳入中原內地后,大大改變了當地傳統的以豬肉為主的肉食結構,豐富了人類的營養,增強了人類體質。(摘編自劉學堂、李文瑛《史前“青銅之路”與中原文明》)1.下列關于“文明起源”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盡管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標志性、概括性意義,但是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一個結晶,文明起源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體系工程。B.與生產直接相關的技術因素的發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礎社會結構的變遷和建立在其上的社會文化形態的形成,是支持文明表層結構進步與改變的因素。C.技術因素、基礎社會結構與文化變遷,是驅動文明這輛馬車前行的兩輪,相互支持,互為表里,技術因素在文明起源過程中,提供了原生動力。D.從世界文明史發展看,文明體的表層結構常常決定不同區域文明的特質,驅動文明車馬前行的技術因素在不同文明體中,從各不相同逐漸趨同。答案D解析“驅動文明車馬前行的技術因素在不同文明體中,從各不相同逐漸趨同”錯,參見原文“不同文明體中通過交流存在明顯互動性,存在著趨同現象”,變“已然”為“未然”。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中原文明在幾百年間孕育了深層的變革,2千紀初前后,夏文明誕生,夏文明體的出現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內因交互作用的結果。B.西方文明因素從公元前3千紀下半葉開始向中原地區匯集的步伐加快,使中原地區演變成文化的接觸與交融的中心地帶。C.源于中國境外很多文化因素在公元前3千紀下半葉傳至中原,對中原文明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但一直遭到學界的否定。D.可以用“青銅革命”來概括的,以為青銅技術的西東向傳播為主要表現之一的外來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區社會革命性的變化。答案C解析“但一直遭到學界的否定”錯,應是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曲解文意。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每一件青銅器都需要找礦、開礦、選礦、熔煉、設計、鍛造和鑄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工序更為復雜,這需要嚴密有效的基礎社會組織才能實現。B.中原地區夏代或略早突然開始普遍種植高產農作物小麥,這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之一。小麥的大面積種植使公共管理系統對水源進行分配與調節。C.從水利資源的分配與西亞兩河流域和埃及文明出現的關系,可以推測水利灌溉與水源管理知識體系的應用,與中原夏代文明機制的不斷成熟有關系。D.牛羊人工畜養傳入中原內地后,大大改變了當地的肉食結構,豐富了人類的營養,增強了人類體質,對中原早期文明發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答案B解析“小麥的大面積種植使公共管理系統對水源進行分配與調節”邏輯關系顛倒,應當是公共管理系統對水源進行分配與調節才能使小麥大面積種植。二、[2016·蘇州中學開學考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頗有一些獨特之處,如虛心、有節、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隨處而安等等。這些特點,很自然地與歷史上某些審美趣味、倫理道德意識發生契合,進而被引入社會倫理美學范疇,成為君子賢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不僅春風得意的封建寵兒常常以竹來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詡,那些落泊荒野的書生和隱居“南山”、待價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況。在這種獨特的文化氛圍中,有關竹子的詩詞歌賦層出不窮,畫竹成為中國繪畫藝術中一個重要門類,封建士大夫在私園、庭院中種竹養竹以助風雅,亦成為普遍風氣。最早賦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會倫理范疇的,要算《禮記》了。《禮記·祀器》中說:“……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魏晉時期政治局勢反復無常,文人士子意氣消沉,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為逃避現實,不與當權者合作,遁隱竹林,借竹之高標、清姿佐己之風流,在當時社會引起很大震動,對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產生了莫大影響,可以說,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況,竹林七賢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國的文人士大夫便與竹子結下了不解之緣。晉室東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麗的山水將他們從對現實的迷惘、懣悶中解脫出來,他們縱情山水、遠離塵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廣袤的竹林正是他們托身、浪跡之所,竹子清麗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質令風流名士們沉醉癡迷。一時間,聞有好竹即遠涉造訪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種竹十頃棲居林中者有之,對竹嘯吟終日不輟者亦有之,王徽之、張廌(zhì)、翟莊、袁粲等,是其中風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聲稱:不可一日無此君!這一時期,文人雅士賦竹、贊竹,為竹作譜,蔚成風氣,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專譜——戴凱之的《竹譜》正是在這種風氣下以韻文的形式誕生的。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士大夫所賦予竹的,是“清風瘦骨”“超然脫俗”的魏晉風度,盡管對竹的“高節”“堅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對竹的自然風采的禮贊,表現了這一時期文人士大夫對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為一種社會風范的竹,在這一時期尚未產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盡管竹子作為一種自然的靈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賞,但它的某些特點如虛心、有節、根固、頂風傲雪、四時不改柯易葉等等開始被強調并引入社會倫理范疇,最終演化成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識中有德行的君子賢人的化身。這明顯地反映在中晚唐時期的文學作品之中,白居易在《養竹記》一文里首次總結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等高尚情操,將竹比作賢人君子;劉巖夫在《植竹記》里則更將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欽慕的“剛”“柔”“忠”“義”“謙”“賢”“德”等等品格賦予竹子;此外,“親慈子孝”“尊敬長者”等倫理規范也或先或后賦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從此,竹子在中國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體系中確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并通過種竹養竹、詠竹畫竹等等追求風流雅致的行徑,一代一代傳承并不斷豐富和發展。(節選自《漢字趣編》之十二)4.下列有關“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竹子成為君子賢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為它的某些獨特之處與這些君子賢人的某些審美趣味、倫理道德意識有契合之處。B.《禮記·祀器》中說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賦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會倫理范疇的最早的文字記載。C.戴凱之的《竹譜》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專譜,也是文人雅士賦竹、贊竹,竹文化發展到鼎盛時期誕生的竹譜專著。D.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士大夫所賦予竹的是“清風瘦骨”“超然脫俗”的魏晉風度,表現出了文人士大夫對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答案C解析“發展到鼎盛時期”錯,原文只說“蔚成風氣”。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魏晉時期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隱竹林,借竹之高標、清姿佐己之風流,是為了逃避現實,不與當權者合作。B.王徽之、袁粲等人縱情山水、遠離塵囂,以廣袤的竹林為托身、浪跡之所,是因為竹子清麗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質令他們沉醉癡迷。C.作為一種社會風范的竹,其虛心、有節、根固、頂風傲雪、四時不改柯易葉等特點被強調并引入社會倫理范疇,是中唐以后的事。D.白居易的《養竹記》總結出竹的高尚情操,劉巖夫的《植竹記》將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欽慕的品格賦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內涵。答案B解析原因表述錯誤,由第三段可知,原因主要是南方秀麗的山水可以使他們從對現實的迷惘、懣悶中解脫出來。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春風得意的封建寵兒到那些落泊荒野的書生和隱居“南山”、待價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況來看,愛竹源于他們的性格。B.“竹林七賢”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況,對后代封建文人產生了莫大影響,中國的文人士大夫與竹子結下不解之緣與之有關。C.竹子最終演化成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識中有德行的君子賢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學作品中,有一個由外表到內在的轉化過程。D.將“剛柔忠義”等品格賦予竹子,將“親慈子孝”“尊敬長者”等倫理規范賦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國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體系中確立了牢固的地位。答案A解析“愛竹源于他們的性格”錯,應源于竹子的特點與“歷史上某些……產生深刻的影響”。三、[2016·安慶中學入學考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自古以來,哈尼人都是修溝造渠,引高山森林中的泉水來灌溉梯田,水溝開挖量巨大,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個人或村寨往往不能獨立承擔。哈尼人就戶與戶聯合或者村與村聯合,一起挖溝引水,通過出資的多少和投入人力的多少核定每個村寨、每一戶的分水量大小。為了避免發生水糾紛,能夠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資源,哈尼人發明了分水木刻來進行分配。分水木刻,哈尼語稱“歐斗斗”,它是選用板栗樹、黑果樹等材質堅硬的木料,在木料上刻出底部同樣平整但寬窄度不一的凹槽的一根橫木。盡管在哈尼人分水制發明和形成的時代并沒有所謂“技術美”這樣的名詞出現,但實際上技術美的審美形態已經存在。技術美的內涵首先由技術品表現出來。人們創造任何一個技術品,都是具有實用性的。分水木刻作為分水制度的物質載體,是哈尼人為了對水資源進行合理分配而創造的工具,起到了準確計量各塊梯田用水量的作用,可以說是我國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計。分水木刻放置于每個水溝的分叉處,水要分幾條溝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幾個凹槽,不同寬窄的凹槽決定了每個子水溝所灌溉梯田水量的大小,從而保證了每塊梯田都能得到約定的用水量。哈尼人還以長方體為形狀標準來制作分水木刻,長方形的設計,比其他形狀更能防止水流的溢出,進一步提高了分水的準確性,且用料最省,是實現分水功能的最大化的典型形式。可見,分水木刻作為一種技術品,不僅具備了實用性,還具有了美的形式。分水制是指哈尼人經過村與村,戶與戶集體協商,根據挖溝時投入的人力、物力來確定每塊梯田的水流量大小的民間制度。就其本質而言是商定分水木刻上凹槽寬度的一系列民間規約,是體現分水木刻功能的外在表現形式。分水制約定,投入多者,分水木刻凹槽寬,水流大;反之,投入少者,凹槽窄,水流小。為了確保凹槽計量單位的統一和準確,哈尼人還約定以某人的右手掌四指根部寬度為一基準單位,按照之前的協商結果對水流量進行分配,對用不了一個用水單位的,則縮減為一指、二指、三指進行細分,其中排除用小拇指寬度進行計量。照各家權益定制出的劃有不同刻度的木刻,安放在各家田塊的入水口,隨著溝水流動調節了各家各戶的用水,這樣既公平合理而又有科學性。分水制雖然是一種抽象概念,但它與分水木刻有機聯系在一起,構成了內容與其外在形象的相互統一,不可避免地以技術美的形態表現出來。分水制度經過了歷史的考驗,哈尼人代代相傳,凝聚的已經不僅僅是生產技術,而是人的情感,對待分水制已經不僅是對實用功能的欣賞,更是對對象存在的審美。在現代農業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分水制還一直在沿用,它一方面使生產勞動的效率得以提高和完善;另一方面使分水的模式更趨于合理、更具有系統性和易于管理,給哈尼人帶來了巨大的好處,符合哈尼人群體共同利益訴求。因此,分水制也漸漸和審美主體使用上的滿意聯系起來,從而獲得了愉悅感和輕松感,構成了技術與審美的有機統一。7.下列關于“分水木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分水木刻,在哈尼語中稱“歐斗斗”,選用堅硬的木料制成,是哈尼人為了避免發生水糾紛,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資源的工具。B.分水木刻放在每個水溝的分叉處,上面所刻的不同寬度、不同數量的凹槽決定了每塊梯田的用水量,從而保證田地得到充足的灌溉。C.分水木刻作為一種技術品通過在橫木上刻出底部同樣平整但寬窄不一的凹槽決定水量大小,既有實用價值,又具有了美的形式。D.分水木刻以長方體為形狀標準來制作,這種設計與其他形狀相比,既能防止水流的溢出,提高分水的準確性,又能節省用料。答案B解析“充足的灌溉”誤,應為“約定的用水量”。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分水木刻代表分水制的發明和形成,雖然當時并未出現所謂“技術美”這一名詞,但哈尼人已經認識到了其審美價值。B.分水木刻是分水制的物質載體,能夠準確計量各塊梯田的用水量并合理分配,可以說是我國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計。C.分水制是哈尼人集體協商的分水約定,它根據挖溝渠時投入的人力、物力來決定每村、每戶、每塊梯田的水量多少。D.為了進一步確保凹槽計量的統一和準確,哈尼人還約定以某人的右手四指根部寬度為基準單位,對用不了一個用水單位的,則縮減為一指、二指、三指,進行更細致的分配。答案A解析“哈尼人已經認識到了其審美價值”錯誤。9.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哈尼人修渠灌溉梯田,開挖溝渠的工程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因此,單個人、戶、村一般難以完成,需要聯合擔此重任。B.作為抽象概念的分水制,只有與分水木刻這一具體事物聯系在一起,構成內容與外在形象的統一,才能夠表現出技術美的形態。C.哈尼人分水制經過代代相傳,凝聚了生產技術與人的情感,漸漸使人們在使用中獲得了愉悅與輕松感,構成了技術與審美的有機統一。D.自古至今,哈尼人一直使用這種分水制,原因在于它既提高與完善了生產勞動效率,又符合哈尼人群體的共同利益訴求。答案B解析“只有……才”過于絕對。四、[2016·浙江余姚中學模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題。地域歧視在我國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齊國的晏嬰出使楚國,楚王當著他的面說齊人“善盜”,雖屬故意羞辱,但也說明當時已存在地域歧視。地域歧視產生的前提是地域差異,即同區域間因種種原因存在著差異,如在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想意識、風格習慣等各方面既有發達程度的不同,也有價值觀念和習慣方面的不同。在這些差異中,以物質為主的方面有一定的客觀標準,但以精神和觀念為主的方面更多的是主觀標準。例如中原的儒家從先秦時就強調“華夷之辨”,歧視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當時少數民族的發展水平的確落后于華夏諸族,但華夏人在精神上的優越感卻只是一種虛幻的自信,并沒有得到少數民族的認同。應該承認,貧窮和落后,特別是長時期的貧窮和落后,的確會造成當地人群的素質下降,滋生種種劣行惡習,甚至形成根深蒂固的習慣,反映在底層貧民中往往更加嚴重。隨著不同區域人口的流動,相互間的文明或野蠻、貧窮或富裕、先進或落后就會顯現在對方面前,而相對野蠻、貧窮、落后的一方,一般處于弱勢地位。盡管流動人口只是當地人口的一部分,但由于外界只與他們接觸,對他們的印象也就成為對當地全部人口的印象。所以,一個地方外遷或流出的人口的形象,往往會成為整個地方的形象。例如,北宋南宋之際,大批河南人隨宋室南遷,由于這批河南人中包括了皇族、高官、名流、巨商、富戶,而在宋首都臨安(今杭州)舉足輕重,杭州人非但不敢歧視,還學著說河南話,以至今天的杭州方言還帶北方味。但到大批河南人因天災人禍四處逃荒時,河南人的優點往往被遮蔽了,操河南方言的人就成為被歧視的對象。自古以來,一個地方的人受到歧視,基本上都是發生在這一地區由盛轉衰、由富變貧、由中心而邊緣之后,當河南處于“天下之中”,農業發達,商賈云集,洛陽、開封擁有首都或陪都地位之時,其他地方人既不會也不敢歧視河南人,還以能成為河南人為榮。今天全國不少家族都自稱祖先是河南人,就顯示了河南曾經具有的無與倫比的地位。其實,其中不少人根本不是河南人,或者是從外地遷入河南,從此再也不提真正的祖籍。在人口流動少、信息傳播慢的條件下,優點和惡習的傳播一般局限于同一地區,形成當地的文化特征。而這種特征一旦形成,就會長期存在。如經濟上已經擺脫貧窮,但因貧窮形成的習慣還會延續相當長一段時間。同樣,外界對當地的了解也會滯后,即使當地情況變了,原來的看法也不會輕易改變。所以,要消除地域歧視,首先應注意縮小地域間的差異,特別要促進貧困落后地區的發展。其次,要在人口自由流動、信息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改變相互間片面、主觀、滯后的認識。政府必須在法律上保證每個公民的平等權利,媒體要作客觀、全面的報道,注意引導。對被歧視者而言,一方面要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另一方面也要正視自身的缺點,自尊自強。(節選自葛劍雄《地域歧視再反思》有刪改)10.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楚王當著使者晏嬰的面故意羞辱齊國,證明春秋時已存在地域歧視的現象,地域歧視在我國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B.地域歧視產生的前提是不同區域間存在著在生活生產方式、思想意識、風俗習慣等各方面發達程度的差異以及價值觀念、習慣方面的不同。C.盡管少數民族不認同先秦時少數民族的發展水平落后于中原的華夏各族,但中原的儒家卻通過強調“華夷之辨”獲得精神上的優越感。D.長時期的貧窮和落后,會造成當地人群的素質下降,滋生種種劣行,甚至形成根深蒂固的習慣,反映在底層貧民中往往更加嚴重。答案C解析“盡管少數民族不認同先秦時少數民族的發展水平落后于中原的華夏各族”有誤,原文意思是“華夏人在精神上的優越感”“并沒有得到少數民族的認同”。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對于接觸并接納流動人口的外界來說,外界人員對處于弱勢地位的那部分流動的人口的印象常會成為對流出人口所屬全部人口的印象。B.從歷史地理看,宋朝時人們曾以做河南人為榮,今天的杭州方言還帶北方味就是證明之一,當大批河南人逃難時,操河南方言的人開始受到歧視。C.河南人受到歧視,是發生在河南這一地區從處于“天下之中”,洛陽、開封擁有首都或陪都地位,轉為由富變貧,由中心而邊緣之后。D.河南具有重要地位時,全國不少根本不是河南人和從外地遷入河南的家族都曾自稱袓先是河南人,近代以來,他們再也不提祖籍是河南。答案D解析“近代以來,他們再也不提祖籍是河南”有誤。原文意思是從此再也不提真正的祖籍是哪里的。1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人口流動少、信息傳播慢的條件下,優點和惡習的傳播一般局限于經濟文化同一的地區,形成同一的文化特征。B.某地域因貧窮而形成的習慣會延續相當長一段時間,外界對當地的了解也會滯后,原來的看法也不會輕易改變。C.要消除地域歧視,首先應特別要促進貧困落后地區的發展,還要雙方充分交流,改變片面、主觀、滯后的認識。D.消除地域歧視,需要政府在法律上予以保障,媒體注意引導,被歧視者要維權,也要正視自身的缺點,自尊自強。答案A解析“優點和惡習的傳播一般局限于經濟文化同一的地區,形成同一的文化特征”有誤,原文意思是“優點和惡習的傳播一般局限于同一地區”,是指一個地區,而不是“經濟文化同一的”多個地區。eq\a\vs4\al(B套)一、[2016·河南、河北、山西百校聯盟]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體貼”——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特質張再林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實際上說的就是這種“體貼”,這是被稱為儒家金規則的所謂“恕”之道。按明代學者楊復的解釋:“恕者,如心之謂,人己之心一如也。”故“恕”即將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與他心的交流與溝通。然而,在這里,我卻寧愿使用“體貼”這個詞。在我看來,我與他人的真正交流與溝通,與其說是一種“心思”的運用,不如說是一種“身體”的踐履;與其說是一種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說是一種人生命的“互動”。我們中國古人更多地是通過“身體語言”,通過“體貼”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醫生給人看病,不是輔以諸如血壓計、X光機等儀表儀器,視病人為“看的對象”,而是貼入對方的身體,即所謂的“望、聞、問、切”,調動自己身體的一切感覺器官與病人身體直接接觸,以期使自己的生命與病人的生命融為一體,并在這種生命的一體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這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這種全身心的投入,也說明了為什么醫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為醫家之大忌,說明了中醫為什么可以運用氣功進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療法”,因為在這里,醫患雙方業已形成為一種無間爾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體。醫患關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際關系也不例外。中國古人所謂的“道之以禮”,通過“禮”來和他人進行交往就是雄證。“禮”就其原初義而言,與其說是今人所理解一種專制社會中旨在強化一種統治的等級森嚴的行為規范,不如說是一種生命共同體中旨在促進人們之間親和的“身體語言”,它同樣是古人的“體貼”的行為方式的一種具體體現。故《論語》中的“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體現了年少者對年老者的體貼,“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則體現了生者對死者的體貼。在這里,人的一舉手一投足,身體的一個姿態,臉部的一個表情,已不再是純粹做作客套的東西,而是以一種既親切可感又沉默無聲的動作語言,傳達著人們自己內心的情感和對他人的體貼與關愛,并使社會借以形成為一個溫情脈脈、相濡以沫的愛的共同體。耐人尋味的是,中國古人不僅用“體貼”這一方式把握人際關系,而且從“天人合一”之道出發,把該方式運用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之中,使自然的萬事萬物猶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樣成為我們“體貼”的對象。因此,古人對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樣,把其看作是異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學的邏輯分析之,剖析之,用工業的機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與自己一樣的人稱性的生命主體,用身體自身體認之,體悟之,用身體語言交流之,互動之,并使之最終成為與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關乃至生死與共的生命伴侶。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一樣,不僅有生命,有兩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樂,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兩性,自然有陰陽,人有四體,自然有四時,人有五倫,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災害的發生,都被視為所謂的“天的震怒”,所謂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動,都會在自然現象中引起微妙的連鎖反應。因此,“體貼”是洞開中國文化神秘大門的一把鑰匙,舍此我們就不能理解中國的“人我不二”的倫理觀、中國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乃至中國的“神美同義”的宗教觀。舍此我們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無之不體”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眾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無論我們人類還是整個宇宙都成為我自身生命機體的生動的隱喻和象征。當然,推出“體貼”這一概念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詞,并不意味著我們否認孔子的“恕”、孟子的“惻隱”、王陽明的“良知”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僅僅是意味著,離開了“體貼”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將失去了其解釋的生命學依據,并有流于“唯心主義”的嫌疑,因為真正的中國文化實際上是一種“近取諸身”、“反求諸身”的文化,一旦舍棄了這種“身體”,中國文化中的任何東西都無從談起,因為中國文化中的真正語言實際上是一種“身體語言”,一旦無視這種“身體語言”,中國文化中的一切語言都會蒼白無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內涵。(選自《民辦教育研究》)1.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儒家稱為金規則的所謂“恕”之道,是指我心與他心的交流與溝通。B.因為中國的醫患雙方構成一種無間爾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體,所以,醫生給人看病是貼入對方的身體,即所謂的“望、聞、問、切”,以期使自己的生命與病人的生命融為一體,并能在生命的一體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C.“禮”也可以視為生命共同體中一種旨在促進人們之間親和的“身體語言”,是中國古人“體貼”的行為方式的一種具體體現。D.中國古人把“體貼”運用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之中,認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一樣,不僅有生命、有兩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等。答案A解析偷換概念,“被儒家稱為……”應為“被稱為儒家……”。2.下列選項與文中“體貼”的概念不一致的是()A.《論語》中的“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B.中醫的“望、聞、問、切”。C.借助血壓計、X光機等儀表儀器,對病人進行診斷。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答案C解析“借助血壓計、X光機等儀表儀器,對病人進行診斷”借助的是外物而非“身體語言”,不符合文中“體貼”的意思。3.下面選項中對作者解讀的中國文化中的真正語言實際上是一種“身體語言”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A.一旦無視這種“身體語言”,中國文化中的一切語言都會蒼白無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內涵。B.中國古人更多地是通過“身體語言”通過“體貼”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中國古人所謂的“道之以禮”,通過“禮”來和他人進行交往就是雄證。C.中國古人還把該方式運用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之中,使自然的萬事萬物猶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樣成為我們“體貼”的對象。D.中國文化的特質強調的不僅僅是認知,還有身體踐履,認為其是一種生命體驗。答案D解析中國文化的特質更多強調的不是認知,而是身體踐履,是一種生命體驗。二、[2016·重慶巫山中學開學考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萬物一齊”與“物之不齊”李智福①莊子與孟子同是戰國中期人,同為思想巨擘,他們對“物之齊否”持兩種完全相反的態度。莊子提出“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萬物一齊,孰短孰長”的觀點,孟子則針鋒相對地提出“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命題。形式上,“萬物一齊”與“物之不齊”是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二者歧見之大,歸本于哲人對世道人生不同的關懷方式和迥異的觀照態度。②莊子不是將萬物強定為一尊,而是以承認“萬物之不齊”為前提的,這種“齊”意味著承認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章太炎說:“齊其不齊,下士之鄙執;不齊而齊,上哲之玄談。”正是此意。莊子因“不齊”而走向的“齊”,是一種平等的眼光和寬容的胸懷,對差異的包容,對弱勢群體、少數群體、獨異個體的尊重,這與《中庸》所說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同時,當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萬物時,齊萬物,一生死,生命也從高下區分的利益焦灼中懸解了出來。另外,莊子認為“齊物”的初始圖景是人類未開化時的“至德之世”,那個時候,“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莊子對“至德之世”的呼喚滲透著濃濃的詩人之鄉愁意識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著人類不可妄自尊大,時時需要反省。③孟子沒有像莊子那樣悉心去論證“物之齊否”,而是用一句常識之語“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對提倡“君臣并耕”的農家學派展開批評。當時,農家學派之許行從楚國到滕國傳道,宋國的陳相、陳辛兄弟聞風而來,盡棄前學,從師許行。陳相將許行之學轉告孟子,孟子深不以為然,乃從社會分化、商品交換、勞心與勞力分工等角度論證了這種“君民同耕”是不合時宜的,不現實的,甚至是荒唐的。孟子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④孟子強調“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對對天下萬物整齊劃一,比而同之。天下之物的價值本應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不可以“同價”賈之,如若以“同價”來買不同之物,必然會造成良莠不齊,以次充好。若這種“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會政治領域就必然會造成天下大亂。在孟子看來,正常的社會應該是一個由“勞心者”與“勞力者”兩個階層組成的社會。“勞心者”從事治理、組織和教化之事,是“食稅者”,古代圣賢如后稷、堯、禹等都屬于這類人;“勞力者”從事生產勞動,包括耕作、做工和經商,他們要“上稅”,為“勞心者”提供衣食之資。可見,孟子言“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這一常識之語目的在于證明社會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⑤莊子持“萬物一齊”,孟子持“物之不齊”,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亦無高下之分。在那個戰亂頻仍、世道窳敗的戰國之世,他們發現的是不同的癥結,因此對“君臣佐使”的調配,亦大不同。唯其不同,才證明了思想史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二人在中國思想史上實現了互諍互補。以孟子對人性之善的信念補莊子的自然天性論,以免人性的沉淪、墮落和虛無;以莊子“萬物一齊”之自在的、詩意的、藝術的覺悟精神補孟子哲學所許諾人生之過于沉重的負擔、責任和義務,以避免人生的異化、僵化、道學化。(選自《光明日報》2015年07月27日第16版,有刪改)4.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莊子雖承認“萬物不齊”,但是,萬物的存在都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因而他又認為,“以道觀之,萬物一齊”,無所謂貴賤短長。B.莊子的“萬物一齊”是強調因“不齊”而走向“齊”。“齊其不齊”和“不齊而齊”正是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萬物的思想基礎。C.《中庸》所說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體現了對差異的包容,對弱勢群體、少數群體、獨異個體的尊重。D.莊子的“齊物論”是對人類未開化時的“至德之世”初始圖景的呼喚和向往,滲透了一種詩人的鄉愁意識和一種哲人的批判精神。答案B解析“齊其不齊”是將萬物強定為一尊,不是莊子的觀點;莊子承認“萬物不齊”,主張“不齊而齊”。“齊其不齊,下士之鄙執;不齊而齊,上哲之玄談”是章太炎對《齊物論》的闡釋,他對“齊其不齊”持否定態度,對莊子“不齊而齊”大加贊賞。文中說章太炎的話“道出此意”,“此意”緊承上句加以理解。見②段,關鍵是對“齊其不齊”的理解。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孟子認為,“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是一種客觀常識,天地萬物本來就存在個體之間的差異,因而,不能對天下萬物整齊劃一,比而同之。B.孟子從社會分化、商品交換、勞心與勞力分工等角度進行分析,認為“君民同耕”的農家學派的做法是不合時宜的,而且會造成天下大亂。C.由于存在社會分工是必然和合理的,一個正常的社會應由“勞心者”和“勞力者”兩個階層組成,所以,孟子得出“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結論。D.孟子認為天下之物的價值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價格不一樣,“勞心者”和“勞力者”從事不同的工作,他們的社會職責也不盡相同。答案C解析因果關系倒置,孟子提出“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是為了證明社會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由于對世道人生的關懷方式和觀照態度的迥然不同,莊子與孟子對“物之齊否”的觀點和態度迥然不同,莊子持“萬物一齊”,孟子持“物之不齊”。B.莊子“萬物一齊”的處世態度可以把生命從高下區分的利益焦灼中解放出來,孟子“物之不齊”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等級制度,為階級剝削提供了借口。C.莊子自在的、詩意的、藝術的覺悟精神使人沉淪、墮落和虛無,孟子宣揚的人生過于沉重的負擔、責任和義務,則導致人生的異化、僵化和道學化。D.莊子的“萬物一齊”反對將萬物強定為一尊,警醒著人類不可妄自尊大,具有樸素的平等思想;孟子強調“物之不齊”,目的是建立有序合理的社會秩序。答案C解析片面強調消極影響,與原文意思不符,過于絕對。見⑤段,“二人在中國思想史上實現了互諍互補”。三、[2016·駐馬店一中月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中國畫是一個龐大的藝術體系,水墨畫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簡單地說水墨就是水與墨的融合,從物理的角度來看,水墨畫就是用毛筆蘸著墨和水的合成物,描繪在宣紙上的一種繪畫形式。據考證,唐以來,水墨畫從誕生到不斷地發展、提高、完善,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尤其是文人畫的形成和興盛,使中國水墨畫備受時代的推崇,以致成為衡量東方繪畫藝術水平的標準。傳統水墨畫即傳統文人畫,屬于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一支,傳統文人畫是在封建社會走向衰落、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文人士大夫為了逃避現實而尋求藝術寄托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現代水墨畫是舉著反傳統、反美學的旗幟出現的,它的根本出發點是打破傳統。現代水墨在吸取西方的筆墨、色彩、造型等形式,在立足傳統又改變傳統的表現方式中應運而生,現代水墨畫家吸收借鑒西方藝術,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藝術道路。中國畫受宗教影響深遠,無論畫家是不是士大夫身份,從盛唐開始,文人士大夫無不為脫離宗教與帝王的約束而奮斗,追求自由自在的發展。“悅人”和“足以為樂”是蘇軾在《蘇東坡集》中所說的繪畫價值所在,繪畫是畫家用來寄托情感、抒發意氣的,作為個人的愛好存在。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在以禪論畫時也說:繪畫的目的是自娛以及表達情感,是純粹的藝術表達,它的原則不是為他人服務,也不是為宮廷士大夫服務,它的主要陣營以文人士大夫、高人逸士以及雖身居高位但心存隱逸、又不是貴族的畫家為主。藝術是純粹的,以純粹的藝術創作為目的,藝術就是藝術本身,是藝術家個體的事情,不再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這一觀點與現代水墨畫“為了藝術而藝術”的觀點是一致的。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畫家筆下所描繪的內容是不同的。傳統水墨畫家們希望通過繪畫來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對大自然生活的向往、對現實的不滿和批判。在題材上大多為高山、梅蘭竹菊之類。這些景物不單單是景色那么簡單,而是代表了一種高尚的情操,象征了君子的清高文雅,其中有陶潛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蘇軾“竹生時,何嘗逐節生”。現代水墨畫與傳統水墨畫相比較,在內容上更加擴大化,很多以往沒有涉及的題材融入到現代繪畫中,從整體看水墨畫已經突破傳統的符號象征體系,越來越趨向多元化、個性化。多元化的新材料和新技法也被運用到現代藝術創作中,人們的傳統審美經驗因此改變,新的藝術空間和語言被開拓,藝術家們探求各種材料的新特性,尋找新的表現技法。綜合材料的運用范疇因為現代審美意識的介入,變得更加寬廣。現代水墨創新的表現手法和傳統水墨的技法拉開了距離,現代水墨的表現語言變得更加豐富,形式各異的風格流派也不斷產生,現代水墨走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選自汪海燕《中國水墨的傳承與發展》)7.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傳統水墨畫和現代水墨畫的產生背景各不相同,但它們在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后,都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藝術道路。B.中國畫受宗教影響深遠,從盛唐開始,一些文人士大夫開始為脫離宗教與帝王的約束而奮斗,追求自身自由的發展。C.蘇軾認為,繪畫是畫家用以寄托情感、抒發意氣的藝術,它表現了畫家的愛好,而其價值就在于“悅人”和“足以為樂”。D.水墨面是用毛筆蘸著水墨混合物在宣紙上繪畫的藝術形式,它在中國畫的藝術體系中,地位重要,歷史悠久,成就斐然。答案B解析“一些文人士大夫”錯誤,以偏概全;原文是“從盛唐開始,文人士大夫無不為脫離宗教與帝王的約束而奮斗”,應該是所有的文人士大夫。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董其昌認為,繪畫的陣營由文人士大夫、高人逸士等組成;那些身居高位、心存隱逸,但出身于貴族的人不在其中。B.董其昌認為繪畫是純粹的藝術表達,繪畫的目的是自娛自樂或表達某種情感,它遵循“不是為他人(包括宮廷士大夫)服務”的原則。C.傳統水墨畫家們大多通過高山、梅蘭竹菊之類來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對大自然生活的向往、對現實的不滿和批判。D.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畫家筆下所描繪的內容是不同的,現代水墨畫與傳統水墨畫相比較,在內容上更加擴大化。答案A解析錯在兩點。①少了“主要”。②“出身于貴族的人不在其中”曲解了原文。9.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藝術家們探求各種材料的新特性,綜合材料的運用范疇因為現代審美意識的介入,變得更加寬廣,新的藝術空間得到拓展。B.陶潛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蘇軾的“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中的物象表現了一種高尚的情操,不再是景色那么簡單。C.現代水墨的表現語言變得更加豐富,形式各異的風格流派也不斷產生,這就使現代水墨創新的表現手法和傳統水墨的技法拉開了距離。D.現代水墨畫的題材越來越趨向多元化、個性化,多元化的新材料和新技法也被運用到現代水墨藝術創作中。答案C解析“這就使”錯,它使本項強加因果。“表現語言變得更加豐富”,“風格流派也不斷產生”,不是“現代水墨創新的表現手法和傳統水墨的技法拉開了距離”的原因,而是其表現。四、[2016·吉林長春質檢]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題。哲學通常被認為是智者心靈和思想的舞蹈。楊絳先生九十六歲開始討論哲學,她要討論的兩大主題是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楊先生強調人生貫穿靈與肉的斗爭,而人生的價值大致取決于靈對肉的支配。這里的“靈”,并不是靈魂。楊先生說:“我最初認為靈魂當然在靈的一面。仔細思考后驚訝地發現,靈魂原來在肉的一面。”她說的靈魂,指不同于動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個看不見的靈魂附在一個看得見的肉體上,就形成了一條人命,且自稱為“我”。這個意義上的靈魂,相當于每一個人內在的“自我意識”,它是人的個體生命的核心。在靈與肉的斗爭中,表面上是肉在與靈斗,實質上是附于肉體的靈魂在與靈斗。所以,楊先生說:“靈魂雖然帶著一個‘靈’字,其實并不靈,只是一條人命罷了。”我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