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防城港市2023學年高考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廣西防城港市2023學年高考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廣西防城港市2023學年高考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廣西防城港市2023學年高考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廣西防城港市2023學年高考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高考歷史模擬試卷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

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馬丁?路德曾提出過兩個政府的理論,他認為基督徒不僅生活在上帝統治的宗教國度里,而且生活在憑法律治理的

世俗國度里。教會不應享有世俗的行政、司法權力,不能干涉國家事務。在國家的管理上,國王的權力是唯一合法的

權力。對這一理論認識正確的是

①沉重打擊了羅馬天主教會②否定了教會高于國家的思想

③使人們獲得了靈魂自救的自主權④促進了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④

2.南北朝以來,“婚”“宦”關系到士大夫一生的成敗得失。隋煬帝時期一反隋文帝"前代品爵,悉可依舊”的政策,

限制勛貴子弟的政治特權;唐代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間聯姻。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使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B.克服察舉制弊端,確立九品中正制

C.削弱貴族特權壟斷,加強中央集權

D.促使士大夫階層放棄傳統的婚姻觀

3.1928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顧及過去及過去不平等的條約、協定與慣例的前提下,

運用大膽而強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與群眾運動的強大支持下,在脅迫性或半脅迫性的情況下,以達到我國外交談判

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這表明

A.國民革命推動了群眾愛國運動蓬勃發展

B.國民政府獨立自主的民族意識有所增強

C.西方列強對華的外交政策已經發生質變

D.世界范圍內涌現出一股民族自決的潮流

4.史料記載:”(甲午中日戰爭后)隨便走進哪一家農戶,人們都可以看到,曾經是不可缺少的紡車,都蒙上了塵土,

被人遺忘了。一捆捆機器壓的孟買棉紗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紡車已經不合時宜了。”這種現象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A.民族工業舉步維艱

B.孟買棉紗質優價廉

C.手搖紡車效率低下

D.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5.下列事件與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無關的是

A.意大利法西斯專政的建立B.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C.羅斯福新政的實施D.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6.西周時期,在祭天或祭祖完畢之后,天子會拿一塊作供品用的肉來賞賜給某一諸侯。這個諸侯會感到非常光榮,其

他諸侯也羨慕得很。這反映出當時

A.周文化的延續性

B.宗法制的穩固

C.神權的至高無上

D.王權高度集中

7.鴉片戰爭后,上海所在的江浙地區成為了生絲出口的主要地,到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生絲出口由江浙地區轉向

廣州,并且在廣州還出現了最早的近代機器繚絲工業,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外國資本對上海嚴格控制B.廣東受到了清政府的扶持

C.傳統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D.政治局勢影響經濟的發展

8.清政府曾規定京官在五品以下,外官在四品以下,初次任用、保舉、學習期滿留用等,均須朝見一次皇帝,文官由吏部、

武官由兵部分批引見。這一規定

A.推動了京官與外官的交流B.有助增加行政官員的數量

C.促進了文官與武官的配合D.成為加強皇權的重要手段

9.圖中的動物是鄭和下西洋時外國使臣隨船向明政府貢獻的奇珍異獸。明朝君臣認為,這就是中國傳說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賜外國使臣。這表明當時

A.對外交流促使中國傳統繪畫出現新的類型B.朝廷用中國文化對朝貢貿易貢品加以解讀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進了對外文化交流D.外來物品的傳入推動了傳統觀念更新

10.有數據顯示,羅斯福新政推行后,商品仍然大量過剩,失業大軍依舊高達900多萬人,期間(1937—1938年)還

造成了新的經濟危機,有學者據此認為羅斯福新政沒有也不可能造成經濟復興和高漲。該學者的觀點

A.全面認識了羅斯福新政B.建立在一定的史實基礎之上

C.充滿了主觀臆斷的色彩D.認為新政是經濟危機的根源

11.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向歐洲國家發出邀請以共同制訂經濟復興計劃。馬歇爾稱,這個計劃“不是針對哪個

國家,也不是針對哪一派信仰原則,而是針對饑餓、貧窮、絕望和混亂”。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冷戰由此正式開始

B.西歐的復興對美國有利

C.該計劃無政治目的

D.美國為此成立世界銀行

12.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舊貴族階層不斷遭到打擊。下列對其權益有較強沖擊作用的是

A.“民貴君輕”思想、焚書坑儒

B.“有教無類”思想、中朝的設立

C.“有教無類”思想、郡縣制

D.“禮”的思想、郡縣制

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

13.(3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圖書出版史上的全盛時期。除了以出版經、史、子、集為大宗的官府刻書取得長足

發展外,滿足大眾文化類出版物消費的民間刻書業也快速發展。北京、徽州、杭州、南京、蘇州等成為當時的印刷出

版中心,但未形成自己的行會和獨立職業。當時的出版業以手工雕版印刷為大宗,期間雜以木、銅、鉛、泥等各種活

字印刷方式。明清書坊主已經具有明確的圖書銷售意識,常見促銷手段有巧立書名、借用序跋、利用插畫、化用評點、

美化裝幀等,這對后世圖書出版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一摘編自黎澤潮、溫娟《明清圖書出版特征及促銷藝術》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我國出版業的特點,并簡析其影響。

材料二15世紀以后,歐洲出版業迎來了輝煌開端。1440—1450年,德國古登堡發明了包括木制轉輪式印刷機

的一整套印刷工藝;1464年,德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機械印刷廠。同時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社會世俗化程度的加

深,歐洲圖書種類明顯增加,內容涉及自然科學、醫學及其他人文學科。16世紀開始,歐洲已開始出現從印刷業中分

離出來的出版社和圖書貿易商,繼而出現出版、印刷、銷售的三大專業分工,逐漸形成產業化生產。1709年,英國以

“安娜女王法”的形式首次確認出版物的專有權歸作者所有,此后逐步形成現代版權制度。

一摘編自王昭啟《明清時期中國未能最早形成出版產業化的原因》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時期中西方出版業發展的不同走向,并簡析其成因及啟示。

14.(20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梁漱溟,近代著名思想家,有“中國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稱。他對中西文化的比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改

造與重建等做出了突出貢獻。1921年中西文化論戰正酣之時,他出版了《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發出了在西洋文化強

大的沖擊之下,中國文化出路何在的呼聲。他不贊同國粹派頑固守舊的文化觀,也不贊同全盤西化派一概否定傳統文

化及全盤照搬西方文化的主張,也不贊同中西文化相互調和的論調,認為并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他提出首先要以民

主和科學為核心,實現西化(短期目標),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國文化(中長期目標)。該書出版引發新一輪中西文化論

爭。

梁漱溟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國的實現,先贊成“君主立憲”,后加入過中國同盟會,最終轉入從中國傳統

文化中尋求改造舊中國,建設新中國的“路向”,不贊成用暴力革命解決中國社會問題。他認為中國是“倫理本位,

職業分途”的特殊社會形態,必須從鄉村入手,以教育為手段來改造社會,并積極從事鄉村建設的實踐。梁漱溟認定,

盡管目前東方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迫,兒有斷絕之虞,但這卻是暫時的,中國文化不僅僅不應該斷絕、也不會斷

絕;不僅僅會在中國復興,更是會走向世界——正如古希臘文化在近代西方的命運一般。

--摘編自孫凱《梁漱溟思想研究》等

(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梁漱溟的主要思想觀點,并指出其對中西方文化的態度。

(2)中國思想界“中西文化論爭”時?,產生“梁漱溟之間”的歷史背景。

參考答案(含詳細解析)

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B

【答案解析】

馬丁?路德認為基督徒應該生活在憑法律治理的世俗國度里,肯定了世俗政權的地位,打擊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權,

①符合題意;馬丁?路德認為教會不應該干涉國家事務,否定了教會高于國家的思想,②符合題意;因信稱義思想使

人們獲得了靈魂自救的自主權,但是材料未涉及,③不符合題意;馬丁?路德對世俗國家權力的肯定,有利于促進近

代民族國家的形成,④符合題意。結合上述分析可知B正確,ACD排除。故選B。

2、C

【答案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隋唐時期對世家大族特權的限制,主要是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服務,C正確;隋唐時期的選官方式

科舉制,AB排除;D說法不符合史實,當時的婚姻仍然重視家世,排除。故選C。

3、B

【答案解析】

據材料“1928年7月……在不顧及過去及過去不平等的條約、協定與慣例的前提下,運用大膽而強烈的手段,在革命

精神與群眾運動的強大支持下,在脅迫性或半脅迫性的情況下,以達到我國外交談判的目的”可知,北伐戰爭的勝利

進軍,使南京國民政府成為全國性的中央政權,地位提高。而且在對外上南京國民政府在革命精神與群眾運動的強大

支持下也試圖通過外交談判達到廢除舊的不平等的條約,簽訂平等互惠的“改訂新約運動”,這些表明了“國民政府

獨立自主的民族意識有所增強”,B正確;據所學可知,材料主要是國民政府的外交行為,而不是“群眾愛國運動蓬

勃發展”,A說法錯誤;C與材料無關;材料只是強調的國民政府的外交行為,未涉及其他國家,D以偏概全。

4、D

【答案解析】

根據“紡車,都蒙上了塵土,被人遺忘了。一捆捆機器壓的孟買棉紗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紡車已經不合時宜了”可知,

材料反映了紡織分離的現象,這是自然經濟解體的重要表現,故D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業,不是民族工業,A

錯誤;孟買棉紗質優價廉,大量進入中國市場,沖擊了手工紡紗業,是造成“紡”“織”分離的原因,“使人注意到

手紡車已經不合時宜了”體現出“紡”“織”分離,是自然經濟解體的表現,BC不屬于實質,故排除。

【答案點睛】

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曾經是不可缺少的紡車,都蒙上了塵土,被人遺忘了。一捆捆機器壓的孟買棉紗似乎使人注

意到手紡車已經不合時宜了",聯系所學近代自然經濟解體的表現分析解答。

5、A

【答案解析】

本題要求選出錯誤的選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打擊下,意大利出現嚴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各階層對現狀不滿,

1922年10月,意大利國王任命墨索里尼擔任總理,法西斯主義在意大利建立,故A符合題意:受1929年到1933年

的經濟大危機的打擊,德國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政權趁機上臺,故BD項不符合題意;在1929年到1933年經濟大危

機的影響,美國經濟進入大蕭條時期。為擺脫經濟危機,羅斯福實施新政,主張國家干預經濟,故C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Ao

6、B

【答案解析】

通過賞賜,諸侯感到光榮,其他諸侯也羨慕,說明當時宗法制度較為穩固,沒有出現周王室衰微的局面,故B項正確;

材料沒有體現周文化的延續性,故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神權,西周沒有實現王權的高度集中,故排除CD兩項。

7、D

【答案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國運動對江浙地區的生絲出口造成了極大的沖擊,體

現了政治局勢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不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排除;B選項不符合當時史實,

排除;C選項在鴉片戰爭后已經出現,不是產生這一轉向的原因,排除。故選D。

8、D

【答案解析】

據材料中“初次任用、保舉、學習期滿留用等,均須朝見一次皇帝”,可知材料反映了清政府采取措施促使官員感受

到皇帝的恩賜,這是加強皇權的體現,故D選項正確;材料未提到京官與外官之間的交流,A錯誤;材料未提到采取

措施增加行政官員的數量,B錯誤;材料僅提到“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分批引見",不能推斷出促進了文官與武

官的配合,C錯誤。

9、B

【答案解析】

圖中的動物是長頸鹿,而明朝君臣則認為這是傳說中的麒麟,覷麟在傳統中國被視為祥瑞之物,這說明明朝君臣在用

傳統文化解讀朝貢貿易的貢品,故B項正確;圖中屬于古代繪畫中的動物畫,屬于傳統的繪畫類型,故A項錯誤;明

朝初年,東南沿海倭患嚴重,下令實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的觀念仍然是“天朝上國”

的觀念,故D項錯誤。

【答案點睛】

本題考查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落實對教材主干知識的考查,體現出高考考查“雙基”的基本特點。“表明類”選擇

題的解題可轉化為問題意識,如本題材料可轉化為“為什么明朝君臣要把外國進獻的長頸鹿當做‘麒麟'"?這一方

面說明明朝君臣孤陋寡聞,另一方面說明“天朝上國”的心態,用中國文化解讀外國貢品。

10、B

【答案解析】

由材料可知,羅斯福新政推行后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學者從一些數據得出的認識具有一定的史實依據,說明材料所

述現象建立在一定史實的基礎上,B項正確,C項錯誤;數據只是揭示了羅斯福新政的某些方面,所以該學者并沒有

全面認識羅斯福新政,A項錯誤;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而非新政,D項錯誤。

11,B

【答案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馬歇爾計劃的認識,馬歇爾計劃通過經濟援助西歐以遏制蘇聯,同時也有利于美國擴大其在歐洲的市

場,故B正確。冷戰開始的標志是杜魯門主義,排除A項;該計劃有利于美國對西歐的控制,因此C項不正確;D項

是針對世界的,而材料是針對西歐的。

【題目詳解】

12、C

【答案解析】

本題主要涉及的知識點是社會轉型期的思想和政治,具體的知識點是春秋戰國的轉型期,做題的方法是利用知識解讀

史料。根據設問,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哪些舉措沖擊舊貴族階層,這里的舊貴族主要指的是奴隸主貴族。首先是“有教無

類”思想,這種思想推動下私學產生沖擊了舊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為此沖擊舊貴族的教育特權;其次是郡縣制取代分

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措施,打擊舊貴族的世襲特權,故答案選擇的是C選項。“民貴君輕”是儒家民

本思想的重要體現,焚書坑儒則是打擊的術士等人,“禮”是為了維護傳統舊貴族的利益,中朝則是為了打擊漢初的相

權故都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BD。

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

13、(1)特點:出版主體多元;出現行業中心;以手工技術為主;講究促銷藝術。影響: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滿

足市民生活需求;催生小說興盛;對后世有借鑒意義。

(2)不同走向:中國出版業仍處于傳統階段,西方出版業已向近代化轉型;中國出版業未形成產業化,西方出版業已

實現產業化。

原因:技術應用狀況不同,中國印刷以手工為主,歐洲則出現機械印刷技術;教育狀況不同,中國傳統教育發達,歐

洲則近代高等教育發展;保障制度不同,中國的專制文化不能實現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歐洲則形成了版權保護制度;

經濟發展程度不同,中國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歐洲則資本主義經濟興起并發展;文化氛圍

不同,中國實行文化專制主義,歐洲則興起思想解放運動。

啟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科技創新;文化要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取決于社會環境。

【答案解析】

(1)特點:依據材料“除了以出版經、史、子、集為大宗的官府刻書取得長足發展外,滿足大眾文化類出版物消費的

民間刻書業也快速發展”來看,出版主體多元化;依據材料“北京、徽州、杭州、南京、蘇州等成為當時的印刷出版

中心”來看,出現了行業中心;依據材料“當時的出版業以手工雕版印刷為大宗”來看,以手工技術為主;依據材料

“已經具有明確的圖書銷售意識”來看,講究促銷藝術。影響:出版主體的多元化促進了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民間消

費的民間刻書業滿足了市民生活需求,催生小說興盛,對后世有借鑒意義。

(2)不同走向:依據材料“雜以木、銅、鉛、泥等各種活字印刷方式”“德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機械印刷廠”來看,

中國出版業仍處于傳統階段,西方出版業已向近代化轉型;依據材料“歐洲已開始出現從印刷業中分離出來的……逐

漸形成產業化生產”來看,中國出版業未形成產業化,西方出版業已實現產業化。原因:依據中西社會發展狀況來看,

技術應用狀況上,中國印刷以手工為主,歐洲則出現機械印刷技術;教育狀況上,中國傳統教育發達,歐洲則近代高

等教育發展;保障制度上,中國的專制文化不能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