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陽市2023屆高三六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湖南省岳陽市2023屆高三六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湖南省岳陽市2023屆高三六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湖南省岳陽市2023屆高三六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湖南省岳陽市2023屆高三六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湖南省岳陽市2023屆高三六模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出圖的彩陶中可見少量寫實性畫面,其中《鸛魚石斧圖》(示意圖如下)最為典型。有考古學家認為這幅畫最發人深思的地方,是把鸛銜魚和石斧這兩類不相干的事象一并畫在專門為裝殮成人尸骨的陶缸(棺)上。由這一疑問可以推斷,此畫反映了()A.墓主人生前的事跡成就 B.漁獵是當地主要生產方式C.原始繪畫藝術的集大成 D.仰韶文化誕生了早期國家〖答案〗A〖解析〗甲骨文的王字初形,為斧鉞形。畫中的斧很可能是同墓主人身份相適應的可作為權力標志的東西,是墓主人生前所用實物的寫真。如果以石斧作為墓主人的象征,則可把鸛及魚分別視為墓主人的部眾和被戰勝者的象征,此畫很可能是墓主人生前事功的寫實,A項正確;仰韶文化的主要生產方式是糧食種植,排除B項;此畫雖有較高藝術成就,但尚未達到原始繪畫藝術集大成的高度,排除C項;早期國家的誕生在仰韶文化之后,排除D項。故選A項。2.東漢明帝名莊,班固撰《漢書》,稱“莊子”為“嚴子”。師古注:“嚴子,莊周也。”稱西漢的學者“莊忌”及其子“莊助”為“嚴忌”和“嚴助”。這說明()A.禮樂制度日益完備 B.中央集權不斷發展C.儒家思想成主流 D.皇帝獨尊地位凸顯〖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東漢時期(中國)。據材料“班固撰《漢書》,稱莊子為嚴子”可知,史書中存在對皇帝姓名的“避諱”現象,這是對皇帝獨尊地位的集中反映,D項正確;禮樂制度東周時已經瓦解,排除A項;中央集權聚焦于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關系,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避諱之風早有起源,不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3.《隋書》記載,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高祖又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于是記賬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這反映出當時()A.全國人口大幅增長 B.土地兼并情況嚴重C.社會治理能力提升 D.三教并行局面穩定〖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隋朝時期(中國)。由材料信息可知,隋朝政府通過“大索貌閱”清查出大量隱匿不實的人口,體現了戶籍制度完善與基層治理能力的提升,C項正確;新附人口是將之前隱匿的人口清查所得,并非實際的人口增長,排除A項;土地兼并與清查戶籍沒有直接關聯,排除B項;三教并行是思想文化領域的現象,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4.種植桑、棗樹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詔“廣植桑棗者”免稅,“伐桑棗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棗為薪”的規定;金朝也規定“凡桑棗,民戶以多植為勤”,即使戶籍少的猛安謀克也須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種植桑棗。上述現象說明兩宋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表現在()A疆域拓展 B.民戶管理 C.文化認同 D.政權認同〖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宋、西夏和金都下令種植桑樹和棗樹以表現仁政,由此可知他們在政治層面都采取了類似的做法,這是文化認同的表現,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認同,不是疆域拓展、民戶管理和政權認同,排除ABD項。故選C項。5.清初的一些士人認為天下的興亡在人心和學術,提出“天下之大本根,人心而已矣。天下之大肯綮,提醒天下之人心而已矣。是故天下之治亂,由人心之邪正;人心之邪正,由學術之晦明”。這種認識A.有利于推動理學復興 B.帶動了反傳統的學風C.得益于農耕經濟繁榮 D.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初年(中國)。根據題干信息“清初的一些士人認為天下的興亡在人心和學術”可知,這是針對當時倫理等級被沖擊,思想僵化,心學空談等問題提出的,所以會帶動反傳統的學風,B項正確;心學也是理學的一部分,排除A項;題干中的認識得益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C項;清初的學者不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6.清末《游學譯編》上刊登的《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云:“向之極可慕戀之科舉的虛榮者,今已為蕉夢矣。而出洋學成,量與出身,已見明諭,宦達之路、利祿之路、學問之路、名譽之路,胥于是乎在?!边@反映了當時A.出洋留學受到社會廣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為官派留學生主要來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會結構變動 D.科舉停廢改變了國人的中西體用觀〖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新政期間清政府鼓勵留學,不斷削弱科舉地位,人才培育方向和人才流動方向發生變化,新型知識分子階層的力量不斷壯大,因此新政改革加快了社會結構變動,C項正確;根據《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的出臺可知當時社會對于出國留學并沒有廣泛認可,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落第士人成為官派留學生的主要來源,排除B項;“改變了”屬于完成時態,此時國人中依然存在不少保守派,另外本文發表于1903年,科舉制廢除于1905年,排除D項。故C選項。7.如圖是根據《武漢市志》整理繪制的1894年~1924年武漢市人口與城區面積變化趨勢圖,讀圖結合所學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1900年前后的人口增長源于列強開埠通商B.1912年前后因革命戰爭推動城市面積擴大C.1916年前后人口變化直接由外部原因導致D.1894年以來武漢城市化發展整體向前移動〖答案〗D〖解析〗由圖片信息可知,1894年以來武漢人口和城市面積受到社會變革深刻影響,城市的近代化曲折但向前發展,即1894年以來武漢城市化發展整體向前移動,D項正確;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0年前后的人口較之前時期有明顯的一個坡度增長,這主要源于張之洞自1889年在漢陽發展中國近代軍用工業與民用工業,大量招收工人所產生的工業性人口流動,排除A項;1911—1912年因辛亥革命的影響,社會動蕩,戰火給城市經濟帶來巨大破壞,而不是革命戰爭推動城市面積擴大,排除B項;民國建立后,城市建設和城市工商業發展,從業人員增加,勞動需求和人口自然增長的擴大,使得武漢人口較快增長,因此這時期人口變化不是直接由外部原因引起的,排除C項;故選D項。8.如表為###創建初期的部分活動。這說明該時期###()時間部分活動1922年1月組織并領導香港海員大罷工1922年2月開辦上海平民女校,培養婦女運動的骨干1922年5月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1922年7月在廣東海豐縣成立第一一個秘密農會1922年9月組織并領導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A.堅持貫徹扶助農工政策 B.積極參與國民革命運動C.廣泛開展土地革命斗爭 D.教育發動群眾進行革命〖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成立后,通過組織工人罷工,開辦女校,組建青年團,成立農會等方式,發動工人、農民、婦女、青年等廣大群眾開展革命運動,D項正確;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實際上通過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材料所述###的部分活動集中在1922年,與扶助農工政策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國民革命運動1924年以后才開始,排除B項;材料所述###的革命活動涉及多個方面,不僅限于發動農民,排除C項。故選D項。9.“一五”計劃規定,五年內要使工人職員就業人數增加到2524萬人,工資約增長33%,居住及勞動保障等得到適當改善;使農副業產值增長23.3%,農民人均產值增長12.2%;擴大醫療機構、增加醫療設施,廣泛開展城鄉愛國衛生運動,大力發展衛生、醫療和保育事業。這些規定()A.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平衡發展B.完成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任務C.體現出新中國政權的人民性D.擺脫了西方國家的封鎖和包圍〖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和影響題。時空是一五計劃期間(中國)。據材料“五年內要使工人職員就業人數增加到2524萬人,工資約增長33%,居住及勞動保障等得到適當改善……”,可知新政權在發展重工業的同時,非常重視民生,體現出新中國政權的人民性,C項正確;當時重點發展重工業,國民經濟結構尚未實現平衡,排除A項;“一化三改”共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任務,材料只是強調工業化,排除B項;帝國主義國家并未解除對新中國的封鎖和包圍,排除D項。故選C項。10.下圖是20世紀90年代某鄉鎮街道上有人經營收費公用電話的照片,當時用公用電話打本地電話一分鐘收5角錢。對此合理的解讀是()A.城市和鄉村經濟發展不平衡 B.市場經濟體制在農村得以確立C.電話已成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D.個體經營與市場經濟逐步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20世紀90年代”“經營收費公用電話”“當時用公用電話打本地電話一分鐘收5角錢”可知,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個體經營與市場經濟逐步發展,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城市發展狀況,排除A項;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個體經營與市場經濟逐步發展,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故選D項。11.如圖所列為12世紀前期法蘭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間若干舉措。這些舉措旨在A.推動城市崛起 B.加強國王權力 C.建立民族國家 D.發展莊園經濟〖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法王支持城市自治運動來打擊封建諸侯、改組御前會議加強王權、借聯姻來擴充領土,都是為了加強國王的權力,B項正確;法王的這些舉措客觀上推動了城市的崛起和民族國家的建立,但不是其目的,排除AC項;莊園經濟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不利于王權的強化,排除D項。故選B項。12.13世紀之后,禁奢法令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意大利各個自治城市的立法條令之中,僅15世紀整個意大利地區就頒布了83部禁奢法令,這一數字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里更是翻了兩番,這股潮流直至18世紀才逐漸偃旗息鼓。這些法令的頒布()A.契合了人文主義 B.受到新航路開辟的影響C.推動了價格革命 D.阻礙民眾生活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13—18世紀(意大利)。據材料“禁奢法令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意大利各個自治城市的立法條令之中”,可知13—18世紀意大利頒布了諸多禁奢法令,據此可推知此時意大利地區盛行奢侈風氣,側面反映此時商品交換活躍,受到了新航路開辟后商業革命的影響,B項正確;人文主義重視人的價值,肯定和鼓勵人性,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價格革命表現為西歐地區的物價普遍上漲,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奢侈風氣并非流行于必需品,與民眾生活水平高低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3.下表17至18世紀歐洲部分國家重要科技發明統計(單位:項)。據下表可推知,這些科技發明的出現()國家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醫學英國26141516109德國7512855西班牙002001荷蘭052201A.標志了近代科學體系的建立 B.受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C.推動了理性主義的迅速發展 D.得益于技術革命的推動〖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17-18世紀歐洲自然科學取得很大進展,大量科技發明涌現,結合所學,近代科學的發展揭示了許多自然界的奧秘,教會的很多說教不攻自破,人們有了更多的自信,推動了理性主義的發展和啟蒙運動的興起,C項正確;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了近代科學體系的建立,這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A項;17世紀至18世紀末,法、德等歐洲國家尚未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排除B項;材料所述科技發明的出現主要得益于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而非技術進步,排除D項。故選C項。14.1917年,列寧提出:“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確最堅決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實現的不割地(即不侵占別國領土,不強迫合并別的民族)不隨故的和平……凡是把一個弱小民族合并入一個強大國家而沒有得到這個民族的同意合并、希望合并的明確而自愿的表示,就是兼并或侵犯別國領士的行為……各富強國家為了如何瓜分它們所侵占的弱小民族而繼續進行戰爭,是反人類的滔天罪行?!边@一言說()A.瓦解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B.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政治格局C.推動了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D.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用最明確最堅決的方式要求的和平,就是立即實現的不割地(即不侵占別國領土,不強迫合并別的民族)不隨故的和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屬于十月革命后工農蘇維埃政府頒布《和平法令》的內容,是使國際關系和國際法發生革命變革的蘇維埃政權的第一個國家文件,D項正確;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才逐漸瓦解,排除A項;《和平法令》并沒有改變20世紀的世界政治格局,排除B項;近代以來民族主義的興起,推動了民族國家的形成和近代化的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15.下圖為某高校世界史教材中部分內容的子目。該部分的標題最有可能是()A.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國際關系 B.東西方關系的緩和和冷戰局面的形成C.舊國際格局的動搖和美蘇爭霸的演變 D.兩極格局瓦解對世界的影響〖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冷戰結束后,兩極格局瓦解,世界局勢緩和與緊張并存,社會主義力量遭到空前打擊,資本主義暫時占據優勢,出現東西方力量失衡的現象、各國經濟聯系加強,更加注重經濟安全的重要性,D項正確;“冷戰”的概念出現于二戰之后,排除A項;材料提出經濟“冷戰”,“東西方力量失衡”說明政治軍事上的冷戰已經結束,蘇聯已經解體,排除BC項。故選D項。16.有學者認為在全球化過程中帶來效應的差異,會影響人們對全球化的心態,進而影響主導思想與戰略選擇。下圖是該學者繪制的“全球化、經濟基礎與思想譜系的邏輯關系與動態演化圖?!睂Υ藞D解讀正確的是()A.主導思想與戰略選擇決定全球化程度 B.發達國家對全球化持更加開放的態度C.推進全球化應建立更公正的國際秩序 D.各國共同享有全球化帶來的受益福利〖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所給“全球化、經濟基礎與思想譜系的邏輯關系與動態演化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全球化與社會經濟基礎和戰略思想選擇之間,當全球化給參與者帶來經濟增長和福利改進時,參與者會對全球化持更加開放的態度,從而在思想和戰略上會更加積極融入全球化,當全球化引發參與者內部社會分化嚴重,參與者會對全球化持更加保守的態度,從而阻礙全球化的推進,因此要推進全球化應該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秩序,讓更多參與者從中獲利,C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決定全球化程度的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而非主導思想與戰略選擇,排除A項;題干所給材料信息不涉及發達國家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全球化的福利并非各國共同享有,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建國后,以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前蘇聯金融模式為改革方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適合當時中國國情的改革,通過接管官僚資本銀行、改造民族資本金融業、取締外國在華銀行的特權等措施,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金融體系的基本框架?!幾源搌櫋督▏詠砦覈鹑诒O管制度思想演進研究》材料二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使農村人口擺脫貧困,我國農村的金融改革發展就沒有停止過。如1996年,將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經營分開,農村信用社成為獨立的銀行形式;1999年,農村信用社通過承接中國銀行的貸款,有效推動了向農村居民開放小額貸款;2003年6月,《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頒布施行;2006年底,村鎮銀行和小額信貸等諸多有利于農村金融體制發展的金融機構建立,翻開了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新篇章?!幾岳罱鹈馈逗限r村金融扶貧問題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成立初期建立金融體系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特點,并分析其意義?!即鸢浮剑?)背景:新中國的成立;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的需要;借鑒蘇聯經驗;根據地金融建設的經驗借鑒。(2)特點:政府主導;逐步法治化、制度化;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等多元主體參與;監督逐漸規范嚴密。意義:有利于我國金融秩序的安全與穩定;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有利于服務農民與農業發展,推動脫貧攻堅?!冀馕觥健拘?詳析】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建國以來(中國)。據材料“建國后,以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前蘇聯金融模式為改革方向”,得出新中國的成立;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的需要;借鑒蘇聯經驗;據材料“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適合當時中國國情的改革”,得出根據地金融建設的經驗借鑒?!拘?詳析】本題是列舉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初。據材料“我國農村的金融改革發展就沒有停止過”,得出政府主導;據材料“2003年6月,《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頒布施行”,得出逐步法治化、制度化;據材料“村鎮銀行和小額信貸等諸多有利于農村金融體制發展的金融機構建立”,得出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等多元主體參與;從監督體系角度分析,得出監督逐漸規范嚴密。意義:從我國金融穩定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我國金融秩序的安全與穩定;從金融體系角度分析,得出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據材料“翻開了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新篇章?!?,得出有利于服務農民與農業發展,推動脫貧攻堅。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國傳統的干部人事制度創立于民主革命時期。新中國建立后,隨著國情的發展變化,干部老齡化、文化素質較低、不利于專門化管理等問題逐漸顯露。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府需要擔任更多的服務角色,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當前千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點,是建立國家公務員制度?!迸c此同時,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員考察包括公務員制度在內的西方的政治制度。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頒布標志著公務員制度進入全面成熟的階段。其內容規定,公務員制度貫徹###的干部路線和方針,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公務員的任用,堅持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原則,注重工作實績?!幾越馐媲纭吨忻纼蓢珓諉T制度比較研究》材料二英國文官的選拔是向社會公開的,凡是符合條件的公民都可以通過法定程序,爭取成為文官。要想進入文官隊伍,必須經過考試,必須考試合格才能錄用。選拔最初重視通才,后來重視專家和技術人員的作用。文官非因工作上的重大過失不被免職,終身任職。為避免政策受政黨更迭的影響,文官不參加政治活動,保證國家政策連續穩定。—一摘自王晨《英、美文官制度比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公務員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據上述材料,比較中國公務員制度和英國文官制度的異同。〖答案〗(1)原因: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和政府職能擴大的需要;傳統干部制度的局限;黨和政府對改革人事制度的重視;學習借鑒西方制度。(2)同:公開、公平競爭;考試選拔,擇優錄用;終身制。異:英國實行政治中立原則,中國實行黨管干部原則;英國選拔側重才能,中國選拔注重德才兼備?!冀馕觥健拘?詳析】原因:根據材料一“我國傳統的干部人事制度創立于民主革命時期。新中國建立后,隨著國情的發展變化,干部老齡化、文化素質較低、不利于專門化管理等問題逐漸顯露……”,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傳統干部制度的局限;根據材料一“……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府需要擔任更多的服務角色,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和政府職能擴大的需要;根據材料一“……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當前千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點,是建立國家公務員制度?!c此同時,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員考察包括公務員制度在內的西方的政治制度……”,并結合所學可得出,黨和政府對改革人事制度的重視;學習借鑒西方制度。【小問2詳析】同:根據材料一“……公務員的任用,堅持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原則,注重工作實績”和材料二“英國文官的選拔是向社會公開的,凡是符合條件的公民都可以通過法定程序,爭取成為文官。要想進入文官隊伍,必須經過考試,必須考試合格才能錄用……”,可得出,公開、公平競爭;考試選拔,擇優錄用;根據材料二“……文官非因工作上的重大過失不被免職,終身任職……”,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公務員制度和英國文官制度的相同點還有“終身制”。異:根據材料一“……公務員制度貫徹###的干部路線和方針,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和材料二“……為避免政策受政黨更迭的影響,文官不參加政治活動,保證國家政策連續穩定”,并結合所學可得出,英國實行政治中立原則,中國實行黨管干部原則;根據材料一“……公務員的任用,堅持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原則,注重工作實績”和材料二“……選拔最初重視通才,后來重視專家和技術人員的作用……”,并結合所學可得出,英國選拔側重才能,中國選拔注重德才兼備。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都城的變遷模式中國古代都城的變遷經歷了從“長安時代”到“北京時代”的轉移。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遷的原因。(要求:表述成文,史論結合,論述充分,邏輯清晰。)〖答案〗長安和北京分別代表了中國歷史前期和后期都城的典型,這種轉變可稱之為從“長安時代”到“北京時代”的轉移。從“長安時代”到“北京時代”的轉換,意味著作為歷史主要舞臺的生態環境區域,從農牧交錯帶轉移到沿海地帶。貫穿歐亞大陸的交通干線,由內陸的陸路向沿海的水路、海路移動,相比于受大陸生態環境極大制約的長安,北京通過利用水運和海運,逐漸超越生態環境制約,顯得更具優越性。

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主要谷倉地區由華北平原向江南移動,長江下游成為中國的主要糧食產地,北京所處位置使其能夠直接通過人工大運河與長江下游的糧食產區連接。游牧地區出現了新的強大游牧民族,這些民族勢力范圍與北京相鄰。非漢族政權主要據點由西北移到東北,與農業地區主要政權據點的移動發生聯動,從而使農牧兩地區政權進行交流的主要舞臺從中國大陸西北部的長安移向了東北部的北京。中國都城經歷了從“長安時代”到“北京時代”的變遷模式,是由軍事、經濟、交通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冀馕觥奖绢}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古代中國。首先,分析材料內容,根據圖片信息,我國古代都城的變遷受到絲綢之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關系、經濟重心南移、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結合史實,分析這一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