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考版2024屆高考歷史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第二部分高頻考點專項練7古代中國農耕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_第1頁
統考版2024屆高考歷史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第二部分高頻考點專項練7古代中國農耕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_第2頁
統考版2024屆高考歷史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第二部分高頻考點專項練7古代中國農耕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_第3頁
統考版2024屆高考歷史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第二部分高頻考點專項練7古代中國農耕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_第4頁
統考版2024屆高考歷史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第二部分高頻考點專項練7古代中國農耕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頻考點7古代中國農耕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現代考古在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9處出土了石器共209件,其中農業生產工具的鏟、鐮、磨石等,計144件,另外出土蚌器205件,其中農業生產工具有鏟、鐮、刀等,計179件。這些考古發現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社會處于舊石器時代晚期B.農業在社會經濟中地位重要C.人們開始由遷徙走向定居D.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已形成2.如圖為古代鐵鍤圖。鍤由木耜發展而來,最初完全為木制,后來才演進為木葉上套鐵刃。漢代出土文書中,鍤多寫為“木臿”。據此可知()A.器物變化滯后于文字的變化B.鐵農具未完全取代木器農具C.封建政府統一文字成效顯著D.漢代文書繁密導致漏洞百出3.如圖為東漢畫像磚中的收租圖:糧倉前的廣場上,仆人們忙著清點糧食入倉,有二人端坐席前監收。此圖可以用來探究當時的()A.精耕細作技術B.小農經濟形態C.商品貿易規模D.土地經營方式4.宋代的江南東路包括今天江蘇的西南部、安徽的南部和浙江、江西的一隅。圩田(如圖所示)就是在這一帶靠近江邊或低洼地中建成的,周圍有堰,讓河水穿流其中,可調節水流大小。據此可知當時()A.經濟重心南移趨勢明朗B.地域特色影響農耕文化C.宋代政府重視水利建設D.水利工程保障經濟發展5.唐中期以后,工匠由直接在官府服役變為在可以較大范圍內納資代役。政府通過征收未服役工匠上繳的部分絹或錢之類,來作為雇傭其他工匠的開支。這一變化表明唐代()A.官營手工業走向衰落B.人身依附關系松弛C.經濟發展沖擊等級秩序D.農民賦稅負擔增加6.明朝中葉,在盛產棉花的江南地區,許多農戶不僅自產棉花,還對棉花進行加工,紡紗、織布。這種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經營模式,在全國其他地方也較為普遍。由此可見,該經營模式()A.提高了農產品的經濟價值B.促使農業逐漸依附于手工業C.促進了雇傭勞動普及化D.使商品經濟取代了自然經濟7.手藝式手工業是明清江南市鎮中頗為流行的一種手工業形式。手藝工匠擁有簡單的生產工具,以流動或者定點的形式為消費者進行訂貨加工,其原料與產品都很少出入市場。據此可知明清時期的手藝式手工業()A.自然經濟色彩相當濃厚B.是資本主義萌芽的標志之一C.工匠缺乏基本人身自由D.技術傳承具有開放性的特點8.唐代后期,廣州南海神廟的祈風祭海活動興盛,被列為國家祭祀。地方官員和市舶官員定期前往祭拜,并多次整修擴建。這反映出()A.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B.東南沿海的經濟社會影響增強C.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了沖擊D.海上絲路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9.清代嘉慶年間編撰的《珠里小志》記載了當時朱家角鎮人口分類統計,除了戶數(1502)、口數(5937)以外,把人口分成:男口、女口、幼童口、幼女口、店伙口、雇工口、奴仆口、婢女口、僧口、道士口、女尼口。其中店伙口267人,雇工口99人。據此可知,朱家角鎮()A.自然經濟逐漸瓦解B.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C.工商業人口不斷增多D.出現了早期工業化的特征10.明朝初年,漢口只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荒灘,成化年間,漢水改道,這里成為天然的避風良港,于是各處商民開始建房造屋,商船也來此停泊,到明朝末年,漢口已成為“甲于全楚”的商業巨鎮。漢口的崛起說明()A.地理位置決定城市產生B.經濟發展促進市鎮興盛C.明代長途販運貿易發達D.商品經濟促進鄉村發展11.明代徽州府的一份土地登記簿冊顯示,當地大戶朱學源崇禎十五年時共有土地803.23畝,分散在1259塊地段上,平均每個地段約為0.64畝,而且其中90%以上的土地分散在本戶所在的鄉里以外。類似的情況在當地比較普遍。上述狀況反映出()A.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適應B.大土地所有制進一步發展C.農業生產方式發生重大改變D.農村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12.有學者指出,“真正解決倭患的關鍵之舉并非戰爭,而是官方政策的轉換。面對勢不可擋的國際貿易大潮流,戰爭不能解決問題,或者說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倭寇的實質是海禁與反海禁的斗爭,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政府必須放棄海禁政策”。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倭患是明朝最大的統治危機B.國際貿易大潮引發倭患問題C.海禁政策是維護穩定的需要D.戰爭是解決倭患的根本手段[答題區]題號123456789101112答案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中國古代的貨幣經濟]材料一與宋朝有經濟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在60個以上,遍及東亞、東南亞、南亞,紅海沿岸,頻繁的海外貿易刺激了貨幣需求,“中國銅錢熱”由此興起。兩宋銅錢制作精良、幣值穩定,適應了香料、象牙等零散土貨的交易需要,因而蕃商“非銅錢不售”。宋廷秉承“薄來厚往”的原則,慷慨地向外國貢使回賜銅錢。海外諸國多通用銅錢,交趾“下令其國,(銅錢)許入不許出”,日本則將宋錢定為法定貨幣。各國海商“蕃舶巨艘,形若山岳,乘風駕浪”,來華貿易常夾帶海量銅錢,“以為鎮國之寶”,導致“福建之錢聚而泄于泉之蕃舶”的局面。——摘編自彭信威《中國貨幣史》等材料二明代中期以后“福建、廣東近海之地,多行使洋錢”,西班牙“雙柱”、墨西哥“鷹洋”、荷蘭“馬劍”、英國“站洋”等流通最廣。有學者估測,明代輸入福建的西方白銀數額5152.26萬兩,清代輸入9347.74萬兩。由于計數簡單、樣式精美、便于攜帶,官民交易、完糧納稅、商業記賬等多以外國銀幣結算。明末以來,福建商民乃至地方官府依外洋形制、重量、成色,仿鑄銀元。隨著銀幣大量流入,民間融資日益便利,私營瓷窯、民營制糖作坊等蓬勃發展,農副手工業產品“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計”。明中期漳州府6縣僅有11個市鎮,明末則發展為10縣,69個市鎮,“里巷衣冠,必曰京式。器御酒果,非吳下不珍。”——據葉偉奇《錢從海上來——從海上絲綢之路流入福建的外國銀幣》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海外諸國“中國銅錢熱”產生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歸納明清時期福建外國銀錢的特點,分析外國銀錢流入的積極影響。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簡介耕織圖,就是有關“耕”與“織”的圖像資料。南宋樓《耕織圖》,是我國現今有確切證據并有摹本留存下來的第一幅體系化耕織圖。從宋至清,我國至少問世了數十套系統化的耕織圖像,這些圖像往往因皇帝或中央政令的形式而被提倡、刊刻與推廣。出于各自的不同目的,中國古人創作了《耕織圖》等諸多與農事生產相關的圖像。那這些圖像又是為誰而作呢?創作出來之后它們又發揮了何種實際功效或影響力呢?——摘編自王加華《教化與象征:中國古代耕織圖意義探釋》觀點圖與詩的結合提供農民仿效操作的范例,其目的是發展農業生產服務,是一種社會化、大眾化的科普著作。南宋樓《耕織圖》就被稱為“我國第一部圖文并茂的農學著作”。——摘編自臧軍《樓〈耕織圖〉與耕織技術發展》宋高宗既即位江南,乃下勸農之詔,郡國翕然,思有以靈承上意。四明樓,字壽玉,時為杭之於潛令,乃繪作《耕織圖》。——摘編自[明]宋濠《題織圖卷后》等樓鑰將《耕織圖》的創作完成與樓的“以課最聞”并述,應是以《耕織圖》證其勸課農桑之績。《耕織圖》的創作,也確實為樓后來的一系列升遷打下了堅實基礎,“初除行在審計司,后歷廣閩舶使,漕湖北、湖南、淮東,攝長沙,帥維揚,持麾節十有余載,所至多著聲績,實基于此”。——摘編自張萬剛《樓(耕織圖詩)研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耕織圖》創作的目的或功效,從材料中提取一個觀點,并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高頻考點7古代中國農耕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B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農業生產工具,在出土石器及蚌器中比重較大,這說明當時農業在社會經濟中地位重要,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距今二三萬年前是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與殷商的存在時間不符;C選項錯誤,材料不能體現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D選項錯誤,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開始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2.B根據材料可知,“木臿”的演變反映的是鐵農具未完全取代木器農具,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器物和文字的關系,得不出器物變化滯后于文字的變化,排除A項;秦朝實現文字統一,排除C項;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3.D根據材料“糧倉前的廣場上,仆人們忙著清點糧食入倉,有二人端坐席前監收”可知,是東漢時期的莊園生產,D項正確;精耕細作技術主要體現在:借用牛力耕田,生產工具和勞動技術的不斷提高,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發明,四在小塊土地上,靠精細的勞作和高投入增加畝產量,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小農經濟形態以家庭為單位,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農業生產,不是商品貿易規模,排除C項。故選D項。4.B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圩田的形成與江南東路多江河湖泊的地域特點有關,由此可見地域特色影響農耕文化,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南北經濟發展狀況的比較,無從得出經濟重心南移趨勢明朗,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宋代政府的行為,排除C項;圩田的修建有利于促進農業發展,但“水利工程保障經濟發展”說法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5.B根據材料可知,唐代中后期對工匠服役的形式進行了改革,工匠可以用實物或者貨幣來代替服役,這一變化表明唐代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B項正確;官營手工業走向衰落發生在明朝中后期,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顯示出唐代等級秩序的變化,排除C項;工匠服役方式的變化并沒有增加農民的賦稅負擔,排除D項。故選B項。6.A材料中的“對棉花進行加工,紡紗、織布”的經營模式提高了農產品的經濟價值,故答案為A項;在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模式中,手工業依附于農業,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雇傭關系,排除C項;在中國的封建社會,自然經濟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排除D項。7.A根據材料“以流動或者定點的形式為消費者進行訂貨加工,其原料與產品都很少出入市場”等信息可知,手藝式手工業以流動或者定點的形式為消費者服務,其產品很少面向市場,體現了手藝式手工業一定的封閉性特點,即其自然經濟色彩濃厚,A項正確;資本主義萌芽的重要標志是雇傭關系的出現,材料內容沒有體現資本主義萌芽的特點,B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手藝式手工業的封閉性特點,沒有強調工匠的人身自由,C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了手藝式手工業自然經濟的色彩,沒有強調其技術傳承的特點,D項錯誤。8.B唐代把廣州南海神廟的祈風祭海活動列為國家祭祀,說明東南沿海的社會經濟對國家影響巨大,因此,當地的祈風祭海活動受到國家重視,也反映國家對航海業的重視,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三教并行,排除A項;材料信息與儒學無關,排除C項;材料信息沒有涉及與外國文化的交流,排除D項。故選B項。9.D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朱家角鎮已經擁有雇傭工人群體,構成了勞動力市場,這是早期工業化的特征,D項正確;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開始逐步解體,排除A項;明代中后期在江南地區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材料體現不出朱家角鎮“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排除B項;根據材料不能推斷出工商業人口的數量在不斷增多,排除C項。故選D項。10.B根據材料可知,漢口的崛起是由于其港口位置便于貿易發展,漢口最終成為商業巨鎮,說明經濟發展促進市鎮興盛,B項正確;A項中“決定”表述絕對,排除A項;僅憑材料中港口城市的發展,不能得出長途販運貿易繁榮,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鄉村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11.A根據材料可知,當時大戶的土地數量雖然較多,但是較為分散,而且每個地段的平均畝數較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分散而且面積較小的土地適應當時小農經濟發展水平,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適應,A項正確;通過材料的靜態描述無法看出當時大土地所有制進一步發展,排除B項;當時的農業生產方式并未發生重大變化,排除C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土地利用效率,排除D項。故選A項。12.C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實行海禁政策的本意是針對倭患、加強海防,是維護封建統治的穩定的需要,故選C;材料不能體現倭患是明朝最大的統治危機,且說法不符合史實,故排除A;國際貿易大潮是當時世界發展趨勢,不是引發倭患的必然原因,故排除B;材料強調戰爭手段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故排除D。13.答案:(1)原因:①海上絲綢之路(海外貿易)的推動;②中國銅錢制作精良,幣值穩定;③宋朝經濟發達,統治者慷慨回賜;④海外諸國統治者的支持;⑤航海技術的進步。(任答3點即可)(2)特點:種類繁多(涉及國家多);流通規模大;使用方便;獲得廣泛認可。(任答2點即可)影響:①刺激了商品經濟發展;②促進了民營手工業的發展;③加速了農副產品商品化;④促使了工商業市鎮興起并繁榮;⑤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帶動了國內其他地區發展;⑥擴大了中外貿易規模,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⑦推動了白銀貨幣化進程,有利于明清社會轉型;⑧增進了國人對外部世界的了解;⑨助推了明末清初“工商皆本”的進步思潮的出現。(任答2點即可)解析:(1)原因:依據材料“遍及東亞、東南亞、南亞,紅海沿岸,頻繁的海外貿易刺激了貨幣需求”并結合所學可知,海上絲綢之路(海外貿易)的推動;依據“兩宋銅錢制作精良、幣值穩定,適應了香料、象牙等零散土貨的交易需要”可知,中國銅錢制作精良,幣值穩定;依據“宋廷秉承‘薄來厚往’的原則,慷慨地向外國貢使回賜銅錢”并結合所學可知,宋朝經濟發達,統治者慷慨回賜;依據“海外諸國多通用銅錢,交趾‘下令其國,(銅錢)許入不許出’,日本則將宋錢定為法定貨幣”可知,海外諸國統治者的支持;依據“各國海商‘蕃舶巨艘,形若山岳,乘風駕浪’”并結合所學可知,航海技術的進步。(2)特點:依據材料“西班牙‘雙柱’、墨西哥‘鷹洋’、荷蘭‘馬劍’、英國‘站洋’”可以得出,種類繁多(涉及國家多);依據“明代輸入福建的西方白銀數額5152.26萬兩,清代輸入9347.74萬兩”可以得出,流通規模大;依據“由于計數簡單、樣式精美、便于攜帶,官民交易、完糧納稅、商業記賬等多以外國銀幣結算”可以得出,使用方便;依據“明末以來,福建商民乃至地方官府依外洋形制、重量、成色,仿鑄銀元”可以得出,獲得廣泛認可。影響:依據材料“隨著銀幣大量流入,民間融資日益便利,私營瓷窯、民營制糖作坊等蓬勃發展,農副手工業產品‘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計’”并結合所學可知,刺激了商品經濟發展,促進了民營手工業的發展;加速了農副產品商品化;依據“明中期漳州府6縣僅有11個市鎮,明末則發展為10縣,69個市鎮”可知,促使了工商業市鎮興起并繁榮;依據“里巷衣冠,必曰京式。器御酒果,非吳下不珍”并結合所學可知,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帶動了國內其他地區發展;結合所學從擴大了中外貿易規模,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推動了白銀貨幣化進程,有利于明清社會轉型;增進了國人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助推了明末清初“工商皆本”的進步思潮的出現等角度進行補充。14.答案:示例一觀點:中國古代繪制耕織圖的主要目的是推廣農業生產技術。闡述:中國古代小農經濟長期占主導地位,農業不僅是國民經濟的主要命脈,亦是廣大民眾的最主要衣食之源。因此,古代中國上至帝王,中至地方官員與士紳,下至普通平民百姓,都對農業生產極為重視。受農耕文明影響,中國古代科技發明與創新大多與農耕生產有關,各種農書、農事政令、傳播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均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耕織圖》比較真切地反映了當時的具體農業生產技術與勞作場景,圖與詩的結合為農民仿效操作提供了范例,其目的是為發展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