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將伐顓臾課件_第1頁
季氏將伐顓臾課件_第2頁
季氏將伐顓臾課件_第3頁
季氏將伐顓臾課件_第4頁
季氏將伐顓臾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關于“季氏”三桓,即指魯國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魯國的三桓起于魯莊公時代(前693年─前662年)。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謚共,又稱共仲,其后代稱仲孫氏。庶子之長又稱“孟”,故又稱孟氏、孟孫氏)、庶次子叔牙(謚僖,其后代稱叔孫氏)、嫡次子季友(謚成,其后代稱季氏、季孫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魯莊公封官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后,所以被人們稱為“三桓”。“三桓犯上”魯國三桓犯上,是春秋時代各國貴族中以下犯

上的普通例證。魯莊公有弟三人:長慶父,次

叔牙,次季友。因為都是桓公的兒子,故其后

代稱為“三桓”。三桓就是孟孫氏、叔孫氏、

季孫氏三家。三桓勢力漸漸強大,不把魯國國

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魯襄公十一年(前594)將公室瓜分。到了魯昭公五年(前531),三家調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獨得二份,

其他二家各得一份。為了進一步排擠魯國國君,季孫氏又謀求進一步擴充實力。莊公去世,慶父派人先后殺死繼位的子般和閔公,制造內亂。后人常把制造內亂的人比之為“慶父”,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即源于此。疏通文意:【第一段】1.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2.無乃爾是過與?【句式、翻譯】3.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句式】4.何以伐為?【句式、翻譯】【問題】孔子對季氏攻打顓臾持什么態度?孔子為什么反對攻打顓臾?(文中幾條理由?)理解文意:孔子對季氏攻打顓臾持什么態度?孔子為什么反對攻打顓臾?(文中幾條理由?)朱熹《論語集注》說:“是時,四分魯國,季氏有其二,孟孫、叔孫各一。獨附庸之國,尚為公臣,季氏欲取以自益,故孔子言顓臾乃先王封

國,則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則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則非季氏所當伐也。”【第二段】1.陳力就列,不能者止。2.(誰?)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3.且爾言過矣。4.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句式】,是誰之過與?【問題】冉有回答“夫子欲之……”其實質是什么?孔子如何反駁他的分辯的? 類比——家臣失職【第三段】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賓語】。丘也聞有國有家者【指什么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問題】冉有第二次分辯了什么?孔子為什么再次批評他們? 弟子的辯解實質是什么?季氏想攻打顓臾的真實原因是什么?所以,孔子真正擔憂的是什么?他真正批評的是什么?內亂 君臣不睦“……然則蕭墻之內何人?魯哀公耳。不敢斥君,故婉言之。若曰季孫非憂顓臾而伐顓臾,實憂魯君疑己,而將為不臣,所以伐顓臾耳;此夫子誅奸之心,而抑其邪

逆之謀也。”(王向榮《論語十二講》)“季氏之欲取顓臾,患寡與貧耳。然是時季氏據國,而魯公無民,則不均矣。君弱而臣強,互生嫌隙,則不安矣。”在孔子看來,魯國的主要社會問題有哪些?實質是什么?遠人不服——寡;邦分崩離析——不和;謀動干戈于邦內——不安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張是什么?可以解決什么樣的社會問題?修文德——仁政★6.關注孔子與兩位弟子的對話,孔子的態度有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產生這樣的變化?6.關注孔子與兩位弟子的對話,孔子的態度有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產生這樣的變化?求!無乃爾是過與?

求!……是誰之過與?求!君子疾……必為之辭。今由與求也……不能……不能……;而謀動干戈于邦內。[想想看]孔子為什么一直批評冉有,而對子路一帶而過?解釋下列實詞的意思:1.相:⑴則將焉用彼相矣:名詞,輔助的人⑵今由與求也,相夫子:動詞,輔佐2.過:⑴無乃爾是過與:動詞,責備⑵且爾言過矣:動詞,犯錯⑶是誰之過與:名詞,過錯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動詞,痛恨4.不患寡而患不均:動詞,擔憂5.而謀動干戈于邦內:指戰爭6.

既來之,則安之:使動用法,使……來,使……安定7.無乃爾是過與:動詞,責備解釋下列虛詞的意思:1.于:⑴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介詞,引進動作對象,不譯⑵季氏將有事于顓臾:介詞,對⑶虎兕出于柙:介詞,從⑷龜玉毀于櫝中:介詞,在⑸固而近于費:介詞,與、跟2.為:⑴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作為⑵何以伐為:句末語氣詞,表反問⑶后世必為子孫憂:動詞,成為⑷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介詞,替、給3.是:⑴無乃爾是過與:助詞,提賓標志⑵是誰之過與/是社稷之臣也:代詞,這⑶夫如是:代詞,這樣4.則將焉用彼相矣:何必5.而:⑴危而不扶,顛而不持:連詞,表轉折⑵固而近于費:連詞,表并列⑶不患寡而患不均:連詞,表并列/轉折(兩可)辨別下列句子的句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