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茶文化研究現狀(一)成立了一批中國茶文化研究社團和機構(二)出版和發表了一批中國茶文化研究論著綜觀20多年來,中國茶文化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一是發表了數千篇茶文化論文。以《農業考古?中國茶文化專號》為代表,該刊是國內容量最大的茶文化雜志,每期約300頁,刊發各類文章130篇左右,每年出2輯,現已出31輯,計約發表文章4000篇。初步統計,20多年來全國刊發的各類茶文化文章約有6000篇,其中研究論文約3000篇。二是出版了六百多部茶文化著作。近年來茶文化熱不斷升溫,茶文化著作出版也日趨繁榮。據不完全統計,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海峽兩岸共出版的各類茶文化書籍有600多種。(三)中國茶文化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20多年來中國茶文化研究的主要成就突出表現在茶史研究、茶藝和茶道研究、陸羽及其《茶經》研究和茶文化工具書編纂四個方面。1、茶史研究在中國茶文化研究中,中國茶史的研究起步最早,目前已成為中國茶文化研究中的熱門。茶學宗師莊晚芳的《中國茶史散論》(科學出版社1988年),朱自振的《茶史初探》(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年),也為茶史學科建設作出重要貢獻。郭孟良的《中國茶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是一部簡明的中國茶史讀本。中華茶人聯誼會編輯的《中國茶葉五千年》(人民出版社2001年)是第一部編年體的中國茶史著作,對近現代茶界大事記載尤詳。斷代茶史著作有梁子的《中國唐宋茶道》(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廖寶秀的《宋代吃茶法與茶器之研究》(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年),沈冬梅《宋代茶文化》(北京:學海出版社1999年),丁文的《大唐茶文化》(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孫洪升《唐宋茶業經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還有少量地方茶史著作如《浙江省茶葉志》、《四川茶業史》等。另外,一些綜合性茶著如《中國茶經》、《中國茶葉大辭典》、《中國茶文化大辭典》中也涉及到中國茶史的內容。各種雜志上還發表了一批關于中國茶史的研究論文。當前中國茶史研究的趨勢,一是專門史研究,二是斷代史的研究,三是綜合研究,朝茶學通史方向發展。茶史研究的時間跨度基本集中于古代(清代及其以前),對20世紀中國茶史的研究則非常不夠。然而20世紀是中國茶學、茶葉科技發展最重要、成就最大的一個世紀,理應得到重視和加強研究。誠如凱亞所說,中國茶史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仍存在諸多不足[2]。有關先秦的茶史,撲朔迷離;漢魏兩晉南北朝茶史,語焉不詳;中華民國茶史,新中國50年茶史,亦待補闕如之憾;至今尚無一部涵蓋中華民國、新中國50年的全面、系統、科學的茶史著作。除陸羽、吳覺農外,古今眾多杰出茶人尚無傳記。中國茶史研究中還存在著許多缺憾和空白,亟待從學術上去填補、開拓。2、茶藝和茶道研究茶藝是茶文化的基礎,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藝和茶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兩者內涵和外延均不相同。雖然中華茶藝、茶道古已有之,但是它們在當代的復興、被研究卻是始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范增平、吳智和、張宏庸、周渝等也是臺灣較早致力茶藝推廣和研究的人,范增平出版了《喝杯好茶》(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1999年)、《生活茶藝館》(城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茶藝學》(修訂版,臺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生活茶葉學》(臺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等,吳智和則出版了《中國茶藝論叢》第一輯(臺灣大立出版社1985年)、《中國茶藝》(臺灣正中書局1989年)等。張宏庸著有《茶藝》(臺灣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臺灣傳統茶藝文化》(臺灣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等。中國現代茶藝、茶道還處在探索階段,目前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3、陸羽及其《茶經》研究(1)《茶經》的輯校、注譯和研究臺灣最早從事《茶經》研究者為林荊南,他在1976年即將《茶經》今注今譯,這是中國當代最早的茶經譯注本。接著是張迅齊在1978年將日本布目潮風的《中國之茶書》里的《茶經》譯成中文,見張迅齊編譯《茶話與茶經》(臺北:常春樹書坊)。1980年,朱小明根據日本福田宗位的《中國之茶書》,將《茶經》譯入《茶史茶典》(臺灣世界文物出版社)里。但此后臺灣的《茶經》的譯注就沒有進展了。張宏庸的對陸羽及其《茶經》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整理工作,計已出版的有《陸羽全集》(茶學文學出版社1985年)的輯校、《陸羽茶經譯叢》(茶學文學出版社1985年)的收錄外國圖書、《陸羽書錄》(茶學文學出版社1985年)的總目提要、《陸羽圖錄》(茶學文學出版社1985年)的文物圖錄,以及《陸羽研究資料匯編》(茶學文學出版社1985年)的相關史料整理,可惜后來并未繼續。大陸對于陸羽及其《茶經》的研究起步較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產生了一批成果。如張芳賜等《茶經淺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傅樹勤、歐陽勛《陸羽茶經譯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蔡嘉德、呂維新《茶經語釋》(農業出版社1984年),吳覺農主編《茶經述評》(農業出版社1987年),陸羽研究會編《茶經論稿》(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年)。20世紀90年代以后又陸續出版了一些,其中以程啟坤、楊招棣、姚國坤《陸羽<茶經>解讀與點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最為精審。肖毛電子版的《茶經集注》在網上流傳很廣,考證時有新解。童正祥、周世平輯編《新編陸羽與茶經》(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3)。全書分陸羽生平、陸子茶經、陸羽詩文集、友人詠詩選、歷代銘記選、紀念地圖集七部分,資料翔實。本書雖然以資料見長,但也注入作者的研究成果,許多觀點以注解的形式呈現。在當代這些《茶經》的注譯和研究著作中,吳覺農主編《茶經述評》和陸羽研究會編《茶經論稿》無疑是《茶經》研究的重要成果。止匕外,游修齡對《茶經?七之事》“茗菜”的質疑,丁以壽對《茶經?七之事》“《廣雅》云”的考辨,沈冬梅對宋刻百川學海本《茶經》版本的考論,寇丹對《茶經》文化內涵的揭示,朱乃良對《茶經》與唐代茶文化關系的研究等,都有一定的創見。除了對《茶經》的成書時間分歧較大外,通過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基本對《茶經》的版本流變、成書地點、歷史地位和學術價值達成共識。(2)陸羽生平和思想研究陸羽作為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的作者,被后世奉為茶神、尊為茶圣,享有崇高的聲譽,理應得到重視和研究。關于陸羽研究的成果,基本集中在大陸。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發表了一批有新見的論文和專著。朱自振(史念書)《全唐詩中的陸羽史料考述》(《中國農史》1984年1期),鉤沉《全唐詩》中陸羽的行跡資料。傅樹勤《茶神陸羽》(農業出版社1984年),則是最早關于陸羽的傳著。歐陽勛研究陸羽及其《茶經》30年,發表論文《“茶圣”陸羽》(《中國農史》1983年4期)等,出版專著《陸羽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顯示出深厚的積淀??艿ぐl表多篇關于陸羽及其《茶經》的研究論文,后來結集成《陸羽和茶經研究》一書。他關于陸羽形象、思想性格、理想的論述,關于陸羽“西江水”的闡釋等,別具慧眼,成一家之言。周志剛對陸羽與李冶、懷素交往的考論切實,而他的《陸羽年譜》(《農業考古》2003年第2期、第4期),援引歷史材料,言必有據,是到目前為止關于陸羽生平年表、年譜最可信的一種。錢時霖對陸羽在湖州寫《茶經》的考證、《陸文學自傳》真偽的辨析,朱乃良對陸羽研究中一些有爭議問題的考辨,都有獨立見解。盡管陸羽的出生是個迷,生平有許多空白和疑團,性格、思想也復雜,但經過20多年的研究,陸羽的形象漸漸清晰、豐滿起來。4、茶文化工具書編纂出版(1)茶文化文獻資料的挖掘、整理和匯編茶文化文獻資料的挖掘、整理和匯編,是中國茶文化學術研究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中國茶文化學科建設的應有之義。1990年,吳覺農編輯《中國地方志茶葉歷史資料選輯》(農業出版社),將南宋嘉年間至中華民國三十七年編撰的16個省、區的1226種省志和縣志中有關茶和山、水的歷史資料悉數收錄。1991年,朱自振編輯《中國茶葉歷史資料續輯(方志茶葉資料匯編)》(東南大學出版社),收錄26個省市自治區的1080種方志中有關茶的資料。1999年,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釋注點校的《中國茶葉全書》由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一方面該書收錄現存茶書64種,其中輯佚7種,后附已佚存目茶書60種,是搜集中國古代茶書最多的一本匯編;另一方面,又加以點校和注釋,并附作者簡介,考定版本源流,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余悅總主編的《中國茶葉藝文叢書》(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年),目光關注當代茶文化資料,從收錄的茶事詩詞(古體)、散文、小說、歌曲和論文來看,雖非各類資料的“全編”,也頗有參考價值。方健對中國茶書的搜集、校正,也取得一定的成績。(2)辭典的編纂張堂恒主編《中國茶學辭典》(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5年),陳宗懋主編、二百余位學者合作撰著的《中國茶葉大辭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年),其中也有相當部分茶文化的內容。朱世英、王鎮恒、詹羅九主編的《中國茶文化大辭典》(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2年),全書144萬字,收入詞條近萬,是一部全面宏富的中國茶文化辭典。(3)其它茶學宗師王澤農主編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業卷》(農業出版社1988年),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王鎮恒、王廣智主編的《中國名茶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年),它們雖然是茶學著作,但其中也有部分茶葉歷史文化資料。中華茶人聯誼會編輯的《中國茶葉五千年》雖說是一部編年體茶史著作,但也可視之為茶史資料集,該書對研究近現代中國茶葉科技、經濟、文化、教育、交流等極具參考價值。陸羽及其《茶經》的資料匯編。上列四個方面成果是就主要方面而言,此外,在茶與儒道釋、茶與文學藝術,茶俗、茶具等方面,都有可圈可點的成果。如賴功歐《茶哲睿智》(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及有關論文對中國茶文化與儒道釋的關系作了深入研究。余悅《問俗》(浙江攝影出版社1996年)、姚國坤《飲茶習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年)對中國各地茶俗的研究,于良子《談藝》(浙江攝影出版社1996年)、《翰墨茗香》(浙江攝影出版社2003年)對茶與書畫篆刻的研究,寇丹《鑒壺》(浙江攝影出版社1996年)、宋伯胤《茶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吳光榮《茶具珍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年)對紫砂壺及茶具的研究,錢時霖《中國古代茶詩選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莊昭選注《茶詩三百首》(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年)對中國古代茶詩的注釋和研究,都取得一定成果。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市場競爭環境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較大。茶文化活動可以使精神和身心得以放松,以應付人生的各種挑戰。三是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有利于文明和諧社會建設。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和丑惡。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對于改變社會不正當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發展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四是茶文化的發展對于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競賽考試協議書
- 小學生手機管理協議書
- 脫歐金融協議書
- 瑜伽館轉讓合同協議書
- 美發勞動協議書
- 退股合作協議書
- 砂場付款協議書
- 員工貸款公司用協議書
- 手工十字繡合同協議書
- 酒吧供酒協議書
- 三年級語文下冊按課文內容填空及相關拓展考查
- 2024年代收居間費協議書模板下載
- GB/T 44625-2024動態響應同步調相機技術要求
- 杭州銀行春招在線測評題
- DB42-T 2286-2024 地鐵冷卻塔衛生管理規范
- 門窗施工安全承諾書
- 高度近視并發癥
- 電力維修簡單的協議書模板
- 第七屆江西省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知識競賽單選題題庫附有答案
- 2024年江蘇省高考生物試卷(真題+答案)
- 電梯安裝修理維護程序文件及表格(符合TSG 07-2019特種設備質量保證管理體系)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