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聯讀++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1頁
【高中語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聯讀++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2頁
【高中語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聯讀++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3頁
【高中語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聯讀++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4頁
【高中語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聯讀++統編版+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7.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聯讀

(第一課時)

文學類文本閱讀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反映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和哲理,表達對自然、生活、社會、人生的感悟。小說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典型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關鍵點:標題、線索、語言、手法、主旨關鍵點:情節、人物、環境、主題散文閱讀的步驟第一步,整體感知,弄清三個問題

寫什么(主要內容)——怎么寫(結構思路)——為什么寫(寫作意圖)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景

情、理)

緣起——描述(對象)——聯想(由此及彼)——感悟第三步:把握文中的關鍵語句

揭示題意、主旨的語句(注意文眼)、抒情議論的語句、領起總結、承上啟下的語句第四步:把握主旨

從標題入手、結合情感句

閱讀散文時,要透過“形”抓住“神”,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結構和線索(文脈),要注意欣賞優美的語言。如何閱讀散文一情境任務《朗讀者》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推出的文化情感類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今天我們要在《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兩篇散文中選出最喜歡的寫景片段,并進行誦讀比賽。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3歲喪父,家道衰貧;1913年赴日本留學。1921年6月,郁達夫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同年創作的新文學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以其“驚人的取材、大膽的描寫”震驚國內文壇;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參加華僑文化界抗日工作;1945年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1952年,被追認為“為民族解放事業殉難的烈士”。《古都的秋》作者、寫作背景《全優》P159二作者介紹《揚州夏日》朱自清法海寺有一個塔,和北海的一樣,據說是乾隆皇帝下江南,鹽商們連夜督促匠人造成的。五亭橋如名字所示,是五個亭子的橋。橋是拱形,中一亭最高,兩邊四亭,參差相稱;最宜遠看,或看影子,也好。橋洞頗多,乘小船穿來穿去,另有風味。北門外一帶,叫做下街,茶館最多,往往一面臨河。船行過時,茶客與乘客可以隨便招呼說話。船上人若高興時,也可以向茶館中要一壺茶,或一兩種小籠點心,在河中喝著,吃著,談著。揚州的小籠點心實在不錯,我離開揚州,也走過七八處大大小小的地方,還沒有吃過那樣好的點心,這其實是值得惦記的。傍晚回來,在暮靄朦朧中上了岸,將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搖著扇子,這樣進了北門或天寧門走回家中。這時候可以又念得“浮生半日閑”那一句詩了。總起1·~2與南國之秋對比,點出故都之秋清、靜、悲涼,令人向往分寫3~12總寫13~14描寫3~11議論12雖國有異,秋感略同故都之秋,別有深味與南國之秋對比,突出故都秋好,寧可減壽也要留住清、靜、悲涼(秋景)對比初讀文本,理清脈絡---《古都的秋》三初讀文本,理清脈絡---《古都的秋》3-11段是寫景部分,請對景色進行概括,并指出寫景的手法3庭院秋景4、秋槐落蕊5秋蟬殘聲6-10秋雨話涼11、秋果奇景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傳統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1917年改名“自清”入哲學系學習;1920年畢業后在江、浙一帶的中學任教,極受歡迎;1925年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國倫敦學語言學及英國文學,回國后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荷塘月色》作者、背景《全優》P1621948年初,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后階段,6月,北平學生掀起了反對美國扶植日本軍國主義的運動。此時,朱自清身患重病,又無錢醫治,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寫著“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舍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的宣言上簽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療無效,12日逝世。那時他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以微弱的聲音叮囑家人不要購買美國面粉!”毛澤東對朱自清寧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粉”的精神,給予稱贊,贊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素材積累: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文章的線索:暗線:情感變化(情感)明線:空間變化(游蹤)(圓形結構)1、出家門不靜求靜失靜得靜2-3踱小路回家的路上(7-9憶江南)4-5賞荷塘月色6、荷塘四周家初讀文本,理清脈絡--《荷塘月色》文眼?(最能體現作者感情基調的語句)初讀文本,理清脈絡--《荷塘月色》找出哪幾段是寫景的部分并對景色進行概括,賞析寫景的手法。2-3通荷路景4、月下荷塘5、塘上月光6、荷塘四周預習提示(作業)1、從兩篇散文中尋找2-3處感興趣的部分進行賞讀,讀出感情,準備明天堂上的《朗讀者》。2、找出朗讀文段景物描寫的方法,并賞析《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聯讀

(第三課時)

一座城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一情境任務《朗讀者》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推出的文化情感類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今天我們要在《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兩篇散文中選出最喜歡的寫景片段,進行賞讀,讀出感情,賞析寫景手法。二美讀文本,緣景明情美景需要美讀,請大家分別在《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兩篇散文中選取你認為最精彩的寫景段落,進行賞讀,讀出感情,賞析寫景手法。3、庭院秋景4、秋槐落蕊5、秋蟬殘聲6-10、秋雨話涼11、秋果奇景2、通荷路景4、月下荷塘5、塘上月光6、荷塘四周古都的秋荷塘月色3庭院秋景二美讀文本,緣景明情--《古都的秋》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由遠及近視聽結合動靜結合冷色調北國之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賞析寫景手法右圖是2020年版語文書《故都的秋》的插圖,賞析其中的意境。2020年版語文書《故都的秋》插圖

圖片采取俯視的視角,捕捉到院落、飛鳥與枯木,極具構圖與色彩之妙,透露出淡淡的憂傷。古都破屋里的閑人,喝著濃茶,看著高高的天,聽著馴鴿的飛聲。一枝一葉總關情,只有與北平血脈相連、融為一體的人才會有這樣真切又細致的生命體驗。與文中所呈現的悲秋之美相呼應,體現了極高的審美價值。4秋槐落蕊二美讀文本,緣景明情--《古都的秋》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聯想調動視覺、聽覺、嗅覺觸覺雨細微之處描寫槐樹落蕊北國之落蕊:閑適落寞賞析寫景手法5秋蟬四再讀文本,緣景明情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從聽覺入手對比北國之蟬:悲衰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一般用作高潔之意也是因為仕途黑暗,顯示自身的高潔,與悲傷的情緒相關。6-10秋雨四再讀文本,緣景明情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唉。天可真涼了——”“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人物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北國之雨:奇有味更像樣北國之人:閑適四再讀文本,緣景明情為什么要在寫秋雨的時候插入一段人物對話?展現北平老百姓生活的安適、悠閑、自在,不論是破屋、牽牛花、槐蕊等一類平凡細小的事物,還是秋雨圖中的橋頭的對話,可以看出郁達夫認為北平的秋色在百姓的生活中展現的淋漓盡致,不需要去賞一些人人都知道的景點,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秋景之美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1933年4月,郁達夫由上海遷居杭州,因躲避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而顛沛流離,居無定所,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一位朋友邀請郁達夫北上,游玩北平,衣食住所皆免費提供,只需要郁達夫為此寫一篇文章發表即可。于是郁達夫欣然前往,并在到北京的第三天“晨起上廁所,從槐樹陰中看見了半角云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確是北平的新秋”,次日即“晨起,為王余杞寫了二千字,題名《故都的秋》”。五創作背景越是顛沛流離越感日常生活的可貴,所以“故都的秋”不是北平的秋,“故都”二字蘊含深深的愛國之情。11棗樹四再讀文本,緣景明情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比喻北國之秋:豐收清秋佳節四再讀文本,緣景明情同樣都是樹,可否先寫棗樹,再寫槐樹?4槐樹5秋蟬6-10秋雨11棗樹3秋院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秋草落蕊衰弱的秋蟬一層秋雨一層涼郁達夫于平常的景物中發現了衰敗之美。一個金光燦燦的深秋傳統的悲秋主題在郁達夫這里產生了變化,那就是秋天的悲涼、秋天帶來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詩人沉浸在其中,卻并不是什么悲苦,而是一種人生的享受,感受秋的衰敗和死亡是人生的一種高雅的境界。日本傳統中就有這種美:“幽玄美”所謂“幽玄美”就是在人的種種感情中,只有苦悶、憂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悲哀這個詞同美是相通的。”對生命的高度審美理解來自郁達夫敏感細膩且對苦難有深刻感受的心靈,人與物、情與境達到了高度統一。六課外鏈接四再讀文本,緣景明情同樣都是樹,可否先寫棗樹,再寫槐樹?4槐樹5秋蟬6-10秋雨11棗樹3秋院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的秋草落蕊衰弱的秋蟬一層秋雨一層涼作者的感情在衰敗的日常生活中逐層鋪墊,最后在結尾段形成升華。一個金光燦燦的深秋“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秋天雖悲涼,但我不悲傷,我愛的就是這悲涼的秋,我愛的就是故都的秋。讀完課文,你覺得哪幅插畫更符合《故都的秋》之意境?說出你的理由。2020年版語文書《故都的秋》插圖2021年版語文書《故都的秋》插圖七研讀討論圖2:該圖所拍攝為西山之景,而文章對此一筆帶過,轉而描寫更細微的景物。二者看似錯位,實則并不矛盾,其意旨皆在于抓取典型景物反映秋景特征。對于文章而言,作者在一花一草一木的詳盡刻畫中更有利于展現滿城秋色;對攝影作品而言,典型名勝的拍攝更具有直觀的視覺沖擊力。因此文字與圖片實質上是殊途同歸地盡展秋色,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四再讀文本,緣景明情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通荷之路:幽僻寂寞樹多我的內心:頗不寧靜2通荷路景二美讀文本,緣景明情--《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疊詞、比喻擬人、排比通感、動靜結合月下荷塘: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荷香月色”內心:寧靜愉悅4月下荷塘賞析寫景手法小結:作者是怎樣來寫月下荷塘的美景的?荷葉荷花荷香

田田亭亭的舞女的裙裊娜羞澀明珠星星美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凝碧月光下的荷塘靜動結合擬人比喻排比通感靜態(無風)動態(有風)疊詞荷波流水脈脈幽美擬人二美讀文本,緣景明情--《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疊詞、比喻煉字、通感色調月光:朦朧明暗相間光影和諧內心:寧靜朦朧5塘上月光賞析寫景手法月光如水薄霧似紗楊柳像畫花葉若夢黑影斑駁光影似曲——正面描寫側面烘托朦朧小結:作者是怎樣寫荷塘上的月色的?荷塘上的月色比喻通感二美讀文本,緣景明情--《荷塘月色》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疊詞由遠及近視聽結合比喻荷塘四周:陰森沒精打采內心:苦悶不寧靜6荷塘四周寧靜是暫時的,不寧靜是底色。作者為何會如此不寧靜?緣景明情:把握散文中的寫景畫面及特點,分析“景”與“情”的關系《故都的秋》:景:古都的秋的特點是清、靜、悲涼《荷塘月色》:景:荷塘、月色的恬靜、朦朧

情:對古都的向往,也流露出作者的孤獨、抑郁、寂寞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讀完課文,你覺得哪幅插畫更符合《故都的秋》之意境?說出你的理由。2020年版語文書《故都的秋》插圖2021年版語文書《故都的秋》插圖讀完課文,你覺得哪幅插畫更符合《故都的秋》之意境?說出你的理由。2020年版語文書《故都的秋》插圖2021年版語文書《故都的秋》插圖圖1:古都破屋里的閑人,喝著濃茶,看著高高的天,聽著馴鴿的飛聲。一枝一葉總關情,只有與北平血脈相連、融為一體的人才會有這樣真切又細致的生命體驗。圖片采取俯視的視角,捕捉到院落、飛鳥與枯木,極具構圖與色彩之妙,透露出淡淡的憂傷,與文中所呈現的悲秋之美相呼應,體現了極高的審美價值。研讀討論讀完課文,你覺得哪幅插畫更符合《故都的秋》之意境?說出你的理由。2020年版語文書《故都的秋》插圖2021年版語文書《故都的秋》插圖研讀討論圖2:該圖所拍攝為西山之景,而文章對此一筆帶過,轉而描寫更細微的景物。二者看似錯位,實則并不矛盾,其意旨皆在于抓取典型景物反映秋景特征。對于文章而言,作者在一花一草一木的詳盡刻畫中更有利于展現滿城秋色;對攝影作品而言,典型名勝的拍攝更具有直觀的視覺沖擊力。因此文字與圖片實質上是殊途同歸地盡展秋色,相互補充,相得益彰。三《朗讀者》閱讀《故都的秋》,要抓住“秋味”這個中心,慢慢讀,調動各種感官來體會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等特點。閱讀《荷塘月色》,應該邊讀邊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縷縷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種優雅、朦朧、幽靜之美。

你覺得作者在景物描寫上,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抓住景物特征體現情感,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善用修辭及寫景技法(如擬人、比喻、通感、側面襯托、動靜結合等)用詞精煉準確技法總結四寫法借鑒1、景物描寫首先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點。不僅要區別物種的差別,還有注意地域和時令的不同2、景物描寫還要突出感情特點。景物因人的主觀色彩而異,同樣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里,會有不同的反映。這跟觀景人的修養、心境和審美情趣有關。景物描寫的方法:1.調動各種感覺器官去觀察、體驗、感悟。如觸覺、聽覺、視覺。2.在觀察的基礎上充分展開聯想和想象,善用修辭及寫景技法(如擬人、比喻、通感、側面襯托、動靜結合等

3.注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明暗結合、內外結合、遠近結合、點面結合等表現手法五

仿照以上文段的寫景方法,在“春風”、“春雨”、“秋雨”、“落葉”、“楊柳”中選一個寫作對象寫一段景物描寫,要求突出景物特點,體現情感,恰當運用修辭或一些寫景技法,100字左右。

學以致用

春風,她帶著濃濃暖意喚醒了沉睡的生靈,冰凍的湖面慢慢張開了笑臉,灰暗的天空逐漸開始湛藍。她混著泥土的氣息,伴隨著花草的清香拂過我的臉龐,像嬰兒那稚嫩的皮膚,像母親溫暖的雙手。聽,那是什么聲音?那是溪水“叮咚”聲,那是樹葉的“沙沙”聲,還有,小鳥婉轉的歌聲隨風傳來,仿佛花香飄過。枝頭的花兒在風中翩翩起舞,兩岸的垂柳也搖擺著它嫵媚多姿的身姿在向行人招手。她輕輕地吹著,吹醒了青蛙,吹來了燕子,吹綠了大地,股股芳香沁人心脾,輕輕的,柔柔的,暖暖的。欣賞點評擬人、比喻、通感、排比、設問、疊詞表達對春風的喜愛贊美之情

一枝一葉總關情一切景語皆情語

用心去感受美就在身邊五創作背景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的時候。面對“這一年的變動”,朱自清覺得是“人的意想所趕不上的”。他認為:“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一法……在這三條路里,我將選擇哪一條呢?……我既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以姑作安心地過日子……我終于在國學里找著了一個題目。”(《那里去》)“這幾天心里似乎有些異常……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一封信》)字里行間充滿矛盾二字注意文章抒情句,結合景物畫出朱自清賞荷塘美景前后的情感變化。四再讀文本,緣景明情頗不寧靜愉悅寧靜(超出了平常世界、且受用)苦悶(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都沒有)失去寧靜段3:尋到寧靜,但是此時的“我”非“我”尋找寧靜內心的苦悶之情戰勝了暫時的愉悅寧靜,觀賞完另一個世界終究要回到現實。四再讀文本,緣景明情荷塘月色中只能獲得暫時的寧靜,最終被苦悶的情緒代替。作者有沒有繼續找可以寧靜的地方?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聯想“嬉游”熱鬧、風趣、有趣作者有沒有被這種熱鬧感染?八比較閱讀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正如遲子建所說:“善待哀愁,也許就是幸福的開端。”郁達夫沉浸在秋天的悲涼、哀愁中,感受其美好;朱自清都要創造一片“荷塘”給自已懸置現實的矛盾與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