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編通史整合第2講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中華文明的發展與繁榮 高考歷史二輪復習_第1頁
第1編通史整合第2講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中華文明的發展與繁榮 高考歷史二輪復習_第2頁
第1編通史整合第2講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中華文明的發展與繁榮 高考歷史二輪復習_第3頁
第1編通史整合第2講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中華文明的發展與繁榮 高考歷史二輪復習_第4頁
第1編通史整合第2講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中華文明的發展與繁榮 高考歷史二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講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中華文明的發展與繁榮研學核心命題突破大題題型目錄索引

通覽

階段特征123通覽階段特征總特征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是中國封建國家分裂、民族交融的時期;隋唐(581—907年)重新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中國封建社會進入成熟與繁榮時期政治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孝文帝改革推動了北方民族交融;隋唐時期國家統一局面形成,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度不斷完備,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逐漸成熟;唐后期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經濟封建經濟由遭到破壞到繁榮發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隋唐時期實行均田制,賦稅制度經歷了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的演變,農耕經濟繼續發展,對外交往空前繁榮民族關系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內遷和北民南遷促進了民族交融進入高峰時期;隋唐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大大加快,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發展思想文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獨尊地位受到佛教、道教沖擊;隋唐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特立獨行的士人推動了書法、繪畫、文學等藝術的發展;隋唐時期,科舉制度擴大了知識分子隊伍,推動了文學藝術的繁榮研學核心命題考點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通史突破點)考點解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華民族交融和江南經濟發展的高峰時期,其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成就是隋唐繁榮的基礎。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一般從這一角度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建設成就,強調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展與隋唐的繁榮之間的關系。主干知識?整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概況1.政治制度(1)士族制度:兩晉南朝時期,士族制度形成,高門士族壟斷朝政,南朝后期,士族衰落,庶族興起。(2)選官制度:曹魏開始推行九品中正制,開始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后來,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3)中央官制:逐漸形成了三省制。2.經濟發展(1)江南開發:北方戰亂,人口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促進了南方地區的開發。(2)均田制: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和租調制,促進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3.思想文化(1)主流思想:佛教、道教廣泛傳播,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受到沖擊,思想呈現多元特征。(2)文學藝術:士族制度、佛教盛行、民族交融對文學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4.民族交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形成高潮,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的發展,為隋唐重新統一奠定了基礎。命題要語·辨析1.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政治觀念是民族交融的核心,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交融的基礎,漢語漢俗是中華民族交融的載體。(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秩序動蕩,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是中國歷史上的黑暗時期。(

)√×提示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得到開發,北方出現了民族交融的趨勢,封建社會仍然在繼續發展。3.魏晉時期少數民族封建化不僅表現為政權結構的專制化,也表現為經濟方式農業化,還表現為觀念意識儒家化。(

)4.孝文帝推行均田制,造就了大批自耕農經濟,使北方少數民族迅速封建化,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5.士族制度興起于曹魏、西晉,鼎盛于東晉,南朝尤其是南齊以后日漸遭到破壞,隋唐時進一步衰落。(

)6.文化條件對于獲得和維持家族門戶地位有極大影響,因此,士族的興起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核心深化?拓展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1)南方經濟發展迅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大規模的戰亂,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則相對穩定,使得南方經濟得到迅速發展。(2)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發展和統治者崇信佛教,導致地主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惡性膨脹,造成土地和勞動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經濟總體水平較低:由于戰亂,不少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加上南方剛剛開發,商品經濟發展緩慢。(4)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由于民族交融的加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密切,并逐漸融為一體。各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同時也為隋唐時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不斷加強,特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民族矛盾減弱,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局部統一,如:三國、前秦、北魏、北周、東晉、南朝各政權。東晉、南朝雖然朝代更替頻繁,但南方相對統一。這些統一因素的存在,為隋唐統一局面的出現創造了條件。(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農業的恢復與發展,使南北經濟差距縮小,為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4)國家的分裂給人民帶來苦難,人民渴望統一。史論轉化?應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賦稅改革材料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基本解決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勞動者之間的分離,保證了每個勞動者都擁有了運用其勞動力所必需的土地①。在此基礎上,北魏變舊的以戶計征的租調制為新的以丁計征的租調制②,具體規定是一夫一婦每年繳納帛一匹,粟二石。15歲以上未結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頭,也分別出一夫一婦的租調。出產麻布的地區,可以布代帛繳納。以丁夫計征的租調制具有一定的均賦意義③。雖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調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畢竟必須承擔納稅義務,那些百室合戶、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蔭占的大批勞動力也必須承擔賦稅④,從而比較有效地解決了戶調制的弊端?!舅伎肌?/p>

根據材料,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賦稅制度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原因及北魏孝文帝賦稅制度改革的意義。史論貫通

項目思維角度論從史出變化由②中征稅的單位看

原因由①中租調制的前提看

意義由③中平均稅賦看

由④中對大地主的影響看

由以戶計征轉變為以丁計征

均田制實施是租調制的前提條件

緩和了社會矛盾

打擊了門閥士族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分層落實?演練真題聚焦考向1

西晉初年的民族交融趨勢1.(2022海南卷,3)西晉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歡用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有人戲說中原必會被西北的少數民族所擊敗,因為人們頭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產的,“能無敗乎”?這一現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響社會風尚

B.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C.人口流動利于區域開發

D.地方特產豐富人們生活B命題角度

本題考查西晉初年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要求考生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途徑與影響。解題思路

材料反映的是西晉初年,“西北產”的服飾被中原百姓大量使用,本質上是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B項正確?!坝腥藨蛘f”不是“群言百家”,排除A項。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民眾服飾的變化,與區域開發無關,C項錯誤?!邦^巾、系帶兒、褲邊兒”是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不是地方特產,D項錯誤。考向2

南北朝后期的文化認同2.(2023湖南卷,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權遣使頻繁,雙方挑選使節,必求“容止可觀,文學優贍者”。北朝使節皆為漢族高門人物,而非鮮卑子弟。這說明(

)A.南方政權整體實力占優B.南北政權文化認同趨近C.南北政權關系趨向和好D.漢族高門控制南北政權B命題角度

本題以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權對使節的挑選為切入點,要求考生理解南北政權對中原文化的認同。解題思路

從材料信息看,北朝使節也是漢族高門之人,而非鮮卑子弟,說明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學習中原文化程度加深,南北政權文化認同趨近,故選B項。材料闡述的是南北方對文化的態度,并不涉及兩方實力的比較,排除A項;使節的來往不等于關系和好,且南北政權長期激烈對峙,排除C項;北方政權控制在少數民族手中,排除D項??枷?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3.(2022北京卷,2)漢代某地區“地廣人稀”,到南北朝時期逐漸發展為“民多田少”。這一地區位于下面示意圖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D解題思路

命題角度本題以經濟重心南移的時空發展為新情境,要求考生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江南經濟發展的時空特點隱性聯系(1)古代“民多田少”是經濟繁榮的表現,而“地廣人稀”則是經濟落后、蕭條的表現(2)南北朝時期,由于大量人口南遷,江南地區經濟迅速發展(3)南北朝時期,江南的開發主要集中在長江下游地區,長江中游仍然有待開發關鍵信息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正確掌握中國經濟重心的時空演進過程,準確定位“江南”的地理范疇,掌握地圖上的歷史熱點預測角度1

歷史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士庶差異形成的原因1.(2023河北滄州期末)??偙笤凇对囌撐簳x南北朝的門閥制度》中談到,中古門閥制度,整個看來,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門第高下選拔與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論門第,“士庶之際,實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漸派生的。據此可知(

)A.政治地位決定了士庶的差別B.士族因免徭役而經濟實力強大C.婚姻關系固化了當時的階級D.門閥政治是當時政治的主流A解析

題干強調士族的諸多特權源于士族的政治特權,A項正確。士族本身經濟實力強大,排除B項。C項因果倒置,應是“階層的固化影響了婚姻”,故排除。中國古代政治的主流是皇權政治而不是門閥政治,排除D項。角度2

史料實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的華夏認同觀念2.(2023福建莆田二模)南北朝時期,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各個政權都自認為是“中國”。前秦皇帝苻堅提到氐、羌部落時說:“彼種落雜居,不相統一,不能為中國大患?!边@說明了,當時(

)A.民族關系日漸平等

B.儒學主流地位動搖C.華夏認同觀念加強

D.北方政局相對穩定C解析

據材料可知,苻堅認為前秦政權是中原正統,由此可知在當時華夏認同觀念加強,少數民族政權也以華夏正統自居,故選C項;南北朝時期民族關系并不平等,大部分政權存在嚴重的民族壓迫,排除A項;自漢武帝尊崇儒術后,儒學在封建社會一直占據主流地位,排除B項;南北朝時期南方政局相對穩定,排除D項。角度3

歷史闡釋——南北朝時期,江南開發的不平衡性3.(2023河北滄州高三期末)西晉太康時(280—289年),江南各州戶數在全國總戶數中所占比重分別為:荊州15.62%,揚州12.25%,交州1.03%,廣州1.72%,而荊州還包括江北十余郡,揚州還包括江北兩個郡。這說明當時(

)A.江南地區得到普遍的開發

B.北方人口大量南遷C.南方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

D.南北經濟趨向平衡C解析

據材料可知,在江南各州的戶數中,荊州與揚州較多,而交州、廣州則較少,說明南方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故選C項,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南方開發的不平衡,并不涉及南北經濟的地位問題,排除B、D兩項。考點二隋唐的興衰與制度創新(高考??键c)考點解讀:隋唐的制度創新是隋唐盛世的重要表現,也是本講高考考查最多的考點,這些制度創新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考試題一般將“創新”放在重要的位置,重點強調隋唐的制度與前朝的不同之處。主干知識?整理隋唐的興衰與制度創新1.隋唐的興衰(1)隋朝的興亡:589年,隋滅陳,完成了國家的統一,618年,隋煬帝因為暴政被農民起義推翻,隋朝滅亡。(2)唐朝的興衰①興起:618年,唐朝建立,重新統一全國。經歷了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開元盛世,唐朝逐漸走向全盛。②衰落:安史之亂后,唐朝走向衰落,出現了藩鎮割據、朋黨之爭、宦官專權的局面,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走向瓦解。2.隋唐的制度創新

項目內容評價科舉制隋朝創立了分科考試選拔官員的方式,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唐朝設立政事堂,三省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分工明確,提高了工作效率;分割了相權,加強了君主專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租庸調制與兩稅法隋唐以均田制為基礎,實行租庸調制,按戶征收賦役。均田制遭到破壞后,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命題要語·辨析1.安史之亂以后,宦官逐漸掌握了禁軍,甚至還掌握著宰相的任免權,這說明唐朝的滅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2.兩漢和宋元時期注重對相權的分工,隋唐更看重的是權力的制衡,把政策制定、審核和執行分離開。(

)3.隋以前的察舉取士總體而言以舉薦為主,考試為輔;隋朝以后的科舉制則廢除舉薦,專以考試成績取士。(

)√√×提示

科舉制實施后很長時間里,舉薦制仍然存在,科舉制所占的比例并不高。4.科舉制的順利實施與造紙術的發展和印刷術的進步密切相關,這些科技進步便利了士子的備考和政府組織的考試。(

)5.唐朝建立以后,由于土地兼并逐漸加劇,農民逃亡,政府往往責成鄰保代納租庸調,結果迫使更多的農民逃亡,租庸調制的維持已經十分困難。(

)6.兩稅法實施后,農民失去了國有田產的保障,一旦破產極易失去土地,土地兼并加劇,社會貧富差距擴大。(

)√√√核心深化?拓展1.安史之亂的影響(1)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使北方和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大片田地荒蕪。而長江一帶的南方地區,既未遭到戰亂的影響,加之又有大量北方人口的南遷,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開始逐漸向南轉移。(2)安史之亂削弱了中央集權。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元氣大傷,中央集權大為削弱。叛亂平定后,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權威和控制大為降低,地方割據勢力越來越大,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3)安史之亂打破了唐王朝的邊防軍事格局。此后,唐王朝邊防空虛,國力大為削弱,在民族關系中始終處于被動、退守的局面,失去了對吐蕃、回紇等周邊少數民族的威懾與控制。(4)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前期至后期的分界線,是唐朝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強盛、統一的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很快衰落下去。2.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及趨勢

3.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特點(1)皇帝通過不斷壓抑、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的步步削弱、君權的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展演變。(2)中朝官向外朝官轉化。中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逐步發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中央機構。(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專職是對相權的限制壓縮。(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彌補分權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史論轉化?應用唐代中樞權力機構的創新及發展材料

凡有政事,先由中書取旨撰擬詔敕,付門下審覆,再下尚書施行……惟是事權分立,往往發生流弊,尤以中書門下兩省,或論難往來,各逞意氣①。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長官合署辦公,是謂政事堂,此實唐代宰相制度之一進步也②??梢哉f,到唐代,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從“用人”到“用權”基本成熟了?!幾試栏短拼幕s論》【思考】

根據材料,概括指出唐初宰相制的弊端。唐太宗對宰相制進行了怎樣的改進?史論貫通

項目思維角度論從史出弊端由①中權力運作流程看

改進由②中唐太宗的應對措施看

行政效率低下

設政事堂,令三省長官合署辦公

分層落實?演練真題聚焦考向1

隋代京畿區變動的原因1.(2023山東卷,3)下面為西漢與隋京畿區示意圖。與西漢相比,隋京畿區的變動是為了(

)A.減少制度變革阻力

B.拓寬財政收入來源C.促進中原地區民族交融

D.緩解關中地區經濟壓力D命題角度

本題以西漢與隋代京畿區的比較為切入點,要求考生理解兩者前后變動的原因。解題思路

從材料信息看,西漢的京畿區主要集中在關中地區,而隋代的京畿區則擴展至洛陽附近,有利于江南物資通過大運河供給京畿地區,緩解關中地區的經濟壓力,D項正確。隋代,關中和洛陽地區的居民族群、政治態度并無差異,A、C兩項錯誤。隋代的財政收入主要是農業稅收,與西漢并無不同,B項錯誤??枷?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背景2.(2022廣東卷,3)下圖為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

)

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D命題角度

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背景及其意義,要求考生認識“六部”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解題思路

圖示顯示北齊時期的政府機構到隋唐時期按分工重新劃分為六部,使行政機構分工更加明確,故選D項;圖示中機構屬于執行機構,不是決策機構,排除A項;圖示中機構屬于宰相管轄下的部門,不涉及相權本身的變化,排除B項;行政機構分工明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項??枷?

隋唐時期世家大族的沒落3.(2022湖南卷,3)據下表可知(

)時間事件隋文帝開皇十五年(595年)廢除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始置進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恢復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貞觀初年(627年)再度廢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沒落B.科舉制存在嚴重弊端C.門閥觀念強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續A解題思路

命題角度本題考查九品中正制廢除的背景,要求考生認識九品中正制與士族制度之間的關系隱性聯系(1)九品中正制實施后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隨著士族的沒落,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2)士族制度不利于君主專制的加強,廢除九品中正制成為加強君主專制的必然要求關鍵信息材料中兩次廢除九品中正制,說明九品中正制被廢除已經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考生能夠正確推理出“世家大族沒落”的結論熱點預測角度1

歷史闡釋——唐朝后期中央集權的削弱1.(2023遼寧錦州一模)唐德宗朝“四鎮之亂”時,朱滔、田悅、王武俊、李納分別稱王,但仍尊唐中央為正統,而朱泚在長安稱帝,卻是企圖取唐而代之,所以唐廷寧可赦肇亂的河北而討朱泚。唐政府的這種做法(

)A.旨在維護儒學正統地位B.使藩鎮割據得以長期存在C.使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D.直接導致了唐王朝的滅亡B解析

據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藩鎮割據加重,唐政府并沒有鎮壓稱王的藩鎮,而是鎮壓稱帝的朱泚,這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藩鎮的發展,故選B項;材料沒有涉及儒學的地位,排除A項;藩鎮割據使中央集權削弱,排除C項;唐政府的這一舉措實際承認了藩鎮割據的局面,間接導致了唐朝的滅亡,D項“直接”說法錯誤。角度2

史料實證——唐朝選官制度的特點2.(2023福建廈門二模)《大唐新語》載,賀知章遷禮部侍郎兼集賢學士,宰相張說對此評論,侍郎雖為“衣冠之華選”,卻非往賢所慕;而集賢學士,懷治國之道、蘊文學詞彩,“始可處之無愧”。這主要反映當時(

)A.社會矛盾緩和

B.選官途徑多元C.門第觀念淡化

D.重學風氣濃厚D解析

從材料信息可知,當時的士人向往的并不是顯貴的侍郎,而是擁有治國之道、文采斐然的集賢學士,反映出當時重學風氣濃厚,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士人的價值取向,沒有涉及社會矛盾和門第觀念,排除A、C兩項;題干涉及的是官員任職的選擇,并不是選官,排除B項。角度3

歷史理解——唐朝均田制破壞的影響3.(2023山東濰坊一模)唐代初期釆用府兵制,征兵對象主要是均田農民,農民忙時務農,閑時參加軍事訓練,國家打仗時隨軍出征,自己攜帶糧食和武器。唐玄宗時,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國家招募職業軍人,提供軍餉和裝備,招募的兵士由專門的軍官訓練和指揮,長期服兵役。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基于(

)A.商品經濟的發展B.兩稅法廣泛推廣C.藩鎮割據的出現D.均田制受到破壞D解析

均田制受到破壞后,農民大量逃亡,府兵制的兵源無法保證,唐朝被迫實行募兵制,D項正確。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均田制的破壞沒有必然的聯系,A項錯誤。兩稅法和募兵制的實行都是由于均田制被破壞,但是,兩稅法和募兵制沒有因果聯系,B項錯誤。藩鎮割據出現于安史之亂后,募兵制出現于唐玄宗統治早期,C項錯誤。考點三隋唐的基層治理與邊疆治理(選必鏈接點)考點解讀:隋唐在基層治理方面有很多創新性措施,這是選擇性必修1的重點知識,站在“基層治理”的角度認識隋唐的法律制度、戶籍制度、稅收制度和救濟制度是近幾年高考的重要特點。主干知識?整理法律教化(1)法律:《唐律疏議》是禮法結合的典范,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2)教化:唐朝提倡禮治,《大唐開元禮》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唐朝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大索貌閱”隋朝建立后,命州縣官“大索貌閱”,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唐承隋制鄰保制度唐朝的鄰保制度,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彼此之間相互監督社會救濟隋唐時期,政府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民間積儲。唐朝設立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邊疆治理隋朝加強了對嶺南地區各族的治理,另外,隋朝加強了與流求的接觸,曾三次派人抵達流求唐朝(1)政策:唐朝對少數民族執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西北邊疆各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2)交往:唐朝與邊疆地區的突厥、回紇、吐蕃、南詔、渤海等地方政權保持著密切聯系(3)管理:唐朝的邊疆管理結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命題要語·辨析1.《唐律疏議》禮法結合,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

)2.唐朝司法“律條有文時,可以用禮解釋,律條與禮沖突、難以附會時,可以棄律從禮”。(

)3.法律儒家化是指儒家所倡導的禮的精神與法律融合于一體。這一過程始于漢代,并在隨后的幾個世紀中,逐漸深化。(

)4.唐朝中期以后,賦稅制度、兵役制度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是因為均田制遭到破壞。(

)5.唐朝的鄰保制度與秦漢時期的什伍制度都屬于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制度。(

)√√√√√6.唐朝對吐蕃實行和親政策,吐蕃與唐朝關系友好,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提示

唐朝前期和唐朝后期,吐蕃都曾與唐朝發生大規模軍事沖突。7.西北諸少數民族因為各種原因遷入中原地區而逐漸封建化,這是隋唐時期民族交融較為快捷的方式。(

)×√核心深化?拓展1.唐朝地方治理的特點

政府主導,多頭并進隋唐時期,國家權力通過鄉里制度向基層延伸,成為基層治理的主體。同時,鄰保制度、地方士紳和宗法力量也都起到了一定的自我治理作用外重內輕,地方集權唐玄宗在邊境重地設置軍鎮,賦予軍政大權。這一政策雖然有利于抵御少數民族襲擾;但是,也逐漸出現了外重內輕的局面,唐朝后期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強化儒家倫理,禮法并用唐朝立法體現了禮法結合的特點,以律令的形式強化儒家倫理道德土地為紐帶,賦稅是核心隋唐實行均田制,土地成為維系國家與民眾關系的紐帶,穩定了國家的賦役和兵源,成為穩定隋唐統治的重要因素2.唐朝民族關系的處理方式及原因(1)處理方式管轄唐太宗在東突厥舊地設都督府,任命突厥貴族為都督;唐太宗和武則天時期在西突厥地區分別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冊封唐玄宗封東北靺鞨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戰爭貞觀初年,唐軍擊敗東突厥和親唐蕃和親,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會盟9世紀前期,吐蕃與唐會盟,此后唐蕃間基本上停止了紛爭(2)原因①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交融使唐朝民族間的隔閡大為減少。②唐朝前期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③唐朝的陸路交通發達,便于民族之間的交往交融。④統治者采取開明的政策,較為平等地對待少數民族。史論轉化?應用唐朝的民族政策及其影響材料

上卒用彥博策,處突厥降眾,東自幽州,西至靈州,分突利故所統之地,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又分頡利之地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統其眾①。五月,辛未,以突利為順州都督,使帥其部落之官②。上戒之曰:“……今命爾為都督,爾宜善守中國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國久安,亦使爾宗族永全也③?!薄顿Y治通鑒》【思考】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唐太宗處理與東突厥關系的措施及其作用。史論貫通

項目思維角度論從史出措施由①中的行政區劃

由②中對都督的任命

由③中唐太宗的叮囑

作用由③中的“中國”空間信息

在突厥舊地設置都督府

任用當地少數民族首領來擔任官職

告誡少數民族首領遵守法制

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分層落實?演練真題聚焦考向1

中國不同朝代戶籍制度的差異1.(2023浙江卷,4)延載元年(694)八月敕:“諸戶口計年將入丁、老、疾、應免課役及給侍者,皆縣親貌形狀,以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聽隨事貌定,以付手實。”這種戶籍管理辦法是(

)A.黃籍登記 B.白籍土斷C.貌閱之法

D.諸色戶計C命題角度

本題考查對不同朝代戶籍登記辦法的區別分析能力。要求考生理解和記憶不同戶籍登記辦法的具體含義。解題思路

材料中做法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屬于隋唐的“貌閱之法”,C項正確?!包S籍”和“白籍”是東晉登記江南原住民和新遷入人口的辦法,與唐朝無關,A、B兩項錯誤?!爸T色戶計”是元朝按職業登記戶籍的辦法,D項錯誤??枷?

唐代的法律與教化2.(2021湖北卷,3)唐代杜佑《通典》稱:“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痹摃鴥热莘譃槭池洝⑦x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其中“禮門”占全書篇幅的一半。從內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別強調(

)A.道家的無為而治 B.史學的通古貫今C.儒家的倫理綱常 D.理學的格物致知C解題思路

命題角度本題旨在考查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特點,認識儒家倫理道德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隱性聯系(1)儒家主張通過道德禮義教化百姓,重視民生與民意(2)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倫理道德成為社會教化的指導思想(3)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儒家倫理道德向法律滲透,禮法結合成為中華法系的基本特點,《唐律疏議》是禮法結合的典范關鍵信息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將“禮、儒家、教化”聯系起來,認識唐代禮法結合的立法特點,從國家治理的角度認識《通典》的特點考向3

中國古代的地方自治3.(2020天津卷,3)有學者認為,在中國古代社會,官府對縣以下的鄉村管轄,基本限于征徭課稅和維護治安,對鄉村的其他事務并不過多干涉,鄉村基本實行自治,這種自治社會也是一種自律社會??梢宰鳛檫@一觀點依據的是(

)A.國家政權的長期穩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認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備D.鄉村社會脫離政府的管控B命題角度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地方治理的特點,要求考生認識鄉村宗族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解題思路

中國古代地方宗族內部注重社會教化和鄉規里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文化認同,因此古代鄉村基本實行自治,故B項正確;國家政權的穩定依靠的不僅僅是地方的自治,故A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法律制度的發展,故C項錯誤;官府仍對地方有一定的管控,鄉村社會并未脫離政府,故D項錯誤。熱點預測角度1

歷史概念——唐朝的賦稅減免政策1.(2023湖南永州二模)《唐律疏議》規定:凡遇賦稅減免,地方官必須“承戶部文符”,否則,地方官將受到嚴厲懲處,“諸應受復除而不給,不應受而給者,徒二年;其小徭役者,笞五十”。這一規定主要是為了(

)A.規范賦稅減免種類 B.減輕百姓負擔C.鞏固王朝財政基礎 D.整頓地方吏治C解析

材料中唐朝規范了賦稅減免政策,違規減免賦稅將受到處罰,這些措施有利于保證賦稅的征收,鞏固王朝財政基礎,故選C項;材料未涉及減免賦稅的種類,排除A項;材料主要涉及地方官減免賦稅的流程,并不涉及減免賦稅的范圍,整頓地方吏治也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D兩項。角度2

歷史闡釋——《唐律疏議》維護儒家倫理的目的2.(2023廣東韶關期末)子孫“違犯教令”罪由來已久,秦漢已經出現類似罪名,唐朝正式立法?!短坡墒枳h》規定“祖父母、父母有所教令,于事合宜,即須奉以周旋,子孫不得違犯”。統治者明確這一法律意在(

)A.維系宗法制度的統治地位

B.鞏固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C.賦予家長管教子孫的權力

D.利用儒家倫理以維持統治D解析

《唐律疏議》給予祖父母、父母以教育子孫的權力而維護家庭、家族的秩序,從而維護社會穩定、鞏固統治,故選D項;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A項;材料僅僅體現了家庭的教化,并不涉及國家的治理,排除B項;賦予家長管教子孫的權力只是統治者鞏固統治的手段,并非“目的”,排除C項。角度3

史料實證——隋唐時期,民族間的人員往來對民族交融的影響3.(2023廣東廣州一模)近年在西安市長安區出土了唐代將軍史善應墓。其墓志載:(史善應)曾祖頡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羅可汗……父褥檀特勤,隋開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國喪亂,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國,封康國公,君(史善應)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說明隋唐時期(

)A.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密切

B.門第觀念影響廣泛C.族際流動與文化的整合

D.羈縻政策效果明顯C解析

據材料可知,出使隋朝的突厥貴族因為突厥內亂被迫留住中原,受到隋朝的禮遇,逐漸接受中原文化,故選C項;突厥故地和隋朝都城都在北方,排除A項;隋文帝賜予史善應官職并非因為門第觀念,排除B項;羈縻政策強調的是中原王朝以冊封的形式籠絡少數民族首領,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考點四隋唐的思想文化與中外文化交流(高考??键c)考點解讀:本部分內容與選擇性必修3的知識點聯系密切。很多高考試題站在選擇性必修3的角度審視隋唐的思想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用選擇性必修3的觀點分析隋唐史的相關知識,這是考生備考時必須注意的一點。主干知識?整理一、隋唐思想的多元特征1.佛教(1)佛教傳播:隋唐時期,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佛教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2)反佛斗爭:佛教盛行影響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和賦役征發,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統治者幾度滅佛。2.道教:唐朝統治者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因為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使唐朝思想呈現多元特征。3.儒家:面對佛教和道教對儒學的挑戰,唐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以鞏固儒學的主流地位。二、隋唐文化的繁榮1.文學藝術:盛唐氣象、民族交融、科舉制度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繁榮,隋唐文學藝術在詩歌、書法、繪畫、雕塑等方面大放光彩。2.科技:隋唐的科技進一步發展,在建筑、印刷、火藥、醫學等領域成就斐然。三、隋唐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的傳播:佛教成為溝通中印、中朝、中日文化交流的紐帶,出現了玄奘、鑒真、空海等促進中外交流的高僧。2.人員往來:許多外國使者、商人、僑民、留學生來到唐朝,促進了中外文化的傳播。3.中華文化圈:中國的文字、儒學、社會制度傳入東亞、東南亞,中華文化圈在隋唐時期形成。命題要語·辨析1.隋唐文化繼承和發展了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文化,特別是繼承和發展了北朝的文化。(

)2.唐文化具有明顯的鮮卑特色,唐朝對鮮卑文化持開放態度。(

)3.佛教從印度外傳后形成眾多的派別,禪宗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流派,它深刻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

)4.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普通民眾中廣泛傳播,而儒學則深刻影響了中國的知識精英,對民眾的影響較小。(

)5.日本向唐朝學習的態度與唐朝的盛衰有密切的關系,唐朝后期逐漸衰落,日本遣唐使逐漸終止。(

)√√√√√核心深化?拓展1.盛唐氣象下的文化特征

艷麗明快的色彩既體現在唐三彩、銅鏡、絲綢織物、金銀器、敦煌壁畫等物質性文化上,也體現在唐朝詩歌中生動自然的情調唐人自信,思想開放;一些壁畫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唐朝詩人率直,很少做作博大恢弘的氣勢唐都城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者、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雍容華貴的風度洛陽龍門石窟中的一些佛像體現了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華貴;觀賞牡丹的娛樂活動是唐人風度的重要象征昂揚進取的風貌唐朝的時代精神可以用開放、進取、尚武、多元等詞語概括,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選擇和較大的個人空間2.唐初中外交流頻繁的原因(1)政治上:國家安定統一和軍事力量強大提供安全保證。(2)經濟上:生產工具進步,農牧業高度繁榮為貿易發展創造了條件。(3)管理上:唐朝設置專門管理周邊民族關系的機構,如鴻臚寺。(4)思想上: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間的交流。(5)交通上: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國家的配套設施,為經濟交流提供保障。史論轉化?應用佛道對儒家地位的沖擊材料

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①。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老,則歸于佛②?!笾似溆勅柿x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睘榭鬃诱?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③。——韓愈《原道》【思考】

材料中,“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分別指什么歷史事件?為什么到隋唐時人們“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老,則歸于佛”?史論貫通

項目思維角度論從史出事件從①中的事件看

原因由②中的現象看

由③中的現象看

焚書坑儒、漢初崇尚黃老思想、南北朝佛教盛行都沖擊了儒學地位

佛教盛行和道教的傳播沖擊了儒學的地位儒、佛、道三教思想相互借鑒,出現“三教合一”的潮流分層落實?演練真題聚焦考向1

唐代書法藝術的時代特點1.(2022全國乙卷,25)盛唐洋溢著剛健豐偉、莊重博大的時代氣象,這在書法藝術上亦有體現。宋代書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書法家的作品“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夠突出體現這一風格的書體是(

)A.小篆

B.楷書C.行書

D.草書B命題角度

本題考查盛唐氣象對書法藝術的影響,要求考生認識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解題思路

材料“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將立”體現的是顏真卿楷書正氣威嚴、氣勢雄渾等特點,故B項正確;小篆盛行于秦漢,排除A項;材料“剛健豐偉、莊重博大”是楷書、行書的共同點,但“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強調的是楷書氣勢雄渾,不是行書虛玄靈動的特征,排除C項;草書以結構簡省、筆畫連綿為特征,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D項??枷?

魏晉南北朝文化對隋唐文化的影響2.(2022江蘇卷,3)唐人崇尚“晉賢真跡”,爭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為代表的江左書法風格,進士及第后在雁塔題名的字跡被認為皆有“江左遺風”。這主要反映出,唐代(

)A.江南文化成為主流B.科舉推動行書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強烈D.書法藝術吸納六朝元素D解題思路

命題角度本題考查隋唐文化與魏晉南北朝文化之間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要求考生認識隋唐盛世出現的歷史背景隱性聯系(1)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的開發和民族交融為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2)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被稱為“書圣”,對后世書法產生了重大影響(3)隋唐時期的書法藝術,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出新風格關鍵信息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任何歷史都是一定背景下的產物,都與前后的史實存在著因果關系考向3

唐朝中后期南北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同對詩歌的影響3.(2023全國乙卷,25)唐代中后期文人間流行詩歌唱和之風,“江南”成為唱和的重要主題。杭州、蘇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詩歌中出現。這種風尚(

)A.得益于穩定的地方秩序B.緣于坊市制度的崩潰C.助推山水田園詩的興起 D.導致經濟重心的南移A命題角度

本題以唐代文人關注江南為切入點,要求考生理解唐代文人唱和“江南”的原因。解題思路

材料表明當時詩歌創作唱和之風流行于杭州、蘇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江南地區,而非北方地區。這是因為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亂后北方社會長期動蕩,而南方社會環境相對安定,故A項正確。坊市制度崩潰于北宋時期,B項不符合史實。山水田園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興起,C項錯誤。經濟重心在宋代完成南移,故D項錯誤。熱點預測角度1

唯物史觀——唐代豪邁進取的文化氣質1.(2023福建龍巖二模)李白以劍言志使其在名家輩出的唐代詩壇獨樹一幟,裴旻將陷陣殺敵之技與“舞”結合創造了氣勢恢宏的劍舞,張旭把劍意寄寓在筆墨之中形成了變幻莫測的狂草,被唐文宗御封為“三絕”。由此可見,唐代(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