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類鑒定分類_第1頁
蚊類鑒定分類_第2頁
蚊類鑒定分類_第3頁
蚊類鑒定分類_第4頁
蚊類鑒定分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蚊類

1整理ppt

授課內容第1節蚊蟲的監測〔調查采集〕第2節蚊蟲保存運輸第3節蚊蟲標本制作第4節蚊蟲形態與結構第5節蚊蟲主要種類及地理分布第6節蚊蟲生活史及生態學第7節蚊蟲與疾病的關系第8節蚊媒病病原體的檢測2整理ppt前言1.什么是蚊蟲〔蚊蟲的特征〕2.為什么要學習蚊蟲(蚊蟲的重要性)3.蚊蟲的種類4.蚊蟲的分類階元3整理ppt蚊科的特征1.具長喙,突生在頭的腹面,為蚊蟲的攝食器官。2.足細長,覆有鱗片。3.有特殊的翅脈,翅脈和翅緣有鱗片。4整理ppt蚊蟲的醫學重要性-直接危害5整理ppt蚊蟲的醫學重要性-間接危害伊蚊--登革熱、登革出血熱6整理ppt蚊蟲的醫學重要性-間接危害按蚊--瘧疾7整理ppt蚊蟲的醫學重要性-間接危害庫蚊--流行性乙型腦炎、西尼羅病毒病等8整理ppt1930年,岡比亞按蚊(Anophelesgambiae)隨郵船從西非的塞內加爾輸入到巴西,并在巴西東北部大量孳生繁殖,導致巴西1939-1940年的瘧疾爆發流行。約23萬發病,死亡34000人。近30余年來,西歐已發生63例“航空港瘧疾〞事件,均為飛機將感染瘧原蟲的媒介按蚊輸入、并傳播給當地居民所引起。警覺伊蚊(Aedesvigilax)是羅斯河病毒病的主要媒介,1957年在索羅門群島被發現。1975年借助飛機傳入斐濟,當年一名羅斯河病毒攜帶者到達斐濟,在機場被警覺伊蚊叮咬導致該病傳播,引起斐濟全島羅斯河病毒病大流行。蚊媒病跨境傳播9整理ppt蚊蟲的醫學重要性-間接危害1.病毒性疾病:登革熱〔登革出血熱〕、流行性乙型腦炎、東方馬腦炎、西方馬腦炎、西尼羅病毒病、基孔肯雅熱等。2.原蟲性疾病:瘧疾。3.蠕蟲感染性疾病:絲蟲病。(生物恐怖)10整理ppt1東方馬腦炎(EasternEquineEncephalomyelitis)2西方馬腦炎(WesternEquineEncephalomyelitis)3委內瑞拉馬腦炎(VenezuelanEquineEncephalomyelitis)4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VirusDisease)5羅斯河病毒病(RoseRiverVirusDisease)6辛德畢斯病毒病(SindbisVirusDisease)7西門利克森林病(SemlikiForestDisease)8蓋塔病毒感染(GetahVirusInfection)9馬雅羅病毒病(MayaroVirusDisease)10鷺山病毒感染(SigiyamaVirusInfection)11奧尼病毒病(ONyong-nyongVirusdisease)12貝巴魯病毒感染(BebaruVirusInfetion)11整理ppt13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DengueFeverandDengue

HemorrhagicFever)14流行性乙型腦炎(JapaneseBEncephalitis)15西尼羅病毒病(WestNileVirusDisease)16黃熱病(YellowFever)17圣路易腦炎(St.LouisEncephalitis)18墨累山谷腦炎(MurrayValleyEncephalitis)19庫寧病毒病(KunjinVirusDisease)20韋塞爾斯布朗病(WesselsbronDisease)21伊利烏斯病毒感染(IlheusVirusInfection)22布尼安姆韋拉病毒病(BunyamweraVirusDisease)23加利福尼亞腦炎(californiaEncephalitis)24裂谷熱病毒病(RiftvalleyFever)12整理ppt65種常見蟲媒傳染病傳播媒介分析13整理ppt蚊蟲種類1.全球:目前世界范圍內蚊類共40個屬,3200余種。2.中國:我國共18個屬,380余種和亞種。蚊科共分3個亞科,即按蚊亞科、庫蚊亞科和巨蚊亞科14整理ppt蚊蟲的分類階元1.中華按蚊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蚊科--按蚊屬—中華按蚊2.白紋伊蚊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蚊科--伊蚊屬—白紋伊蚊3.淡色庫蚊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蚊科--庫蚊屬—淡色庫蚊

15整理ppt第一節蚊蟲的監測

16整理ppt監測的意義

1掌握監測對象的種類、數量、分布及季節變化,為預測預報和處理應急事件積累根底數據。2為制定科學合理的防制方案提供依據。3分析蚊蟲的長期變化和當地蚊媒傳染病的相關性,為疾病的預防控制提供技術支撐。17整理ppt成蚊監測的主要工具18整理ppt成蚊監測方法1-帳誘法人帳誘法:選擇適當的地點,將誘蚊帳〔帳頂80×80cm,頂角至下沿的垂直高度150cm,帳底張開150cm×150cm〕懸掛,上下四角撐開固定,使帳下緣距地面20-30cm高。監測者手持電動吸蚊器和手電筒捕獲帳內蚊蟲。每次監測30min〔或根據監測目的設定時間〕。選擇蚊蟲活動頂峰期〔一般為太陽落山前后1小時內〕進行。收集蚊蟲分類、計數。動物帳誘法:19整理ppt

該方法一般選擇成蚊棲息場所作為調查點,用吸蚊管或電動吸蚊器進行捕捉。以一個人工在一定時間內捕獲某種蚊蟲數作為該種蚊蟲的密度。成蚊監測方法2-人工小時法20整理ppt成蚊監測方法3-人誘法

在蚊蟲孳生地附近選一適當的地點,采集者直接暴露一側小腿,靜止不動,用吸蚊器吸捕落在小腿上的蚊蟲。每次以一定時間為計量單位。密度記數單位為:只/人·小時。21整理ppt成蚊監測方法4-燈誘法燈誘法利用蚊蟲對特殊光線的趨性來引誘蚊蟲,并通過特殊裝置加以捕捉。常用的燈光有紫外光和普通白熾燈光。燈誘法和其他方法相比,節省人力,數據的可比性強。但由于誘捕的昆蟲種類復雜,后期工作較為繁瑣。其他:揮網法、二氧化碳誘捕法等。22整理ppt23整理ppt成蚊采集本卷須知1.參加人員統一培訓、統一采集方法。2.采集時間、地點確實定。3.采集前相關工具的檢查。4.充分考慮到誘餌的個體差異。5.充分考慮不同蚊種生態習性〔吸血對象、吸血時間等〕的差異。6.采集記錄:采集地點、采集時間、采集地生境、采集方法、溫度、濕度、照度、風速、天氣等。24整理ppt幼蟲監測的主要工具25整理ppt幼蟲監測方法1--勺撈法采集大面積積水中〔稻田、溝渠、池塘等〕孳生的蚊幼蟲,使用標準水勺〔400毫升〕,撈取一定勺數,帶回實驗室進行分類記數。幼蟲密度=〔各期幼蟲總數〕/勺數。26整理ppt幼蟲監測方法2--容器記數法此法適用于小型積水,如瓦罐、樹洞、竹筒、石穴等,使用長的吸管或虹吸管吸取。其記數單位為每100毫升水中的幼蟲數。27整理ppt幼蟲監測方法3--誘卵器法誘卵器實際上是專門為吸引伊蚊產卵而設計的小型容器。裝入少量水后可以吸引伊蚊產卵。然后通過檢查有卵的誘卵器的比例,即可估計出伊蚊密度。28整理ppt幼蟲監測方法4—幼蟲指數調查法對于登革熱和黃熱病的重要媒介伊蚊,由于主要在房屋周圍的小型容器中孳生,所以通過檢查容器中幼蟲的數量可以方便地估計該地區蚊蟲的密度,所以產生了一系列監測方法和蚊密度計算方法。容器指數〔CI〕:100個積水容器中某種蚊蟲的陽性容器數。戶指數〔HI〕:某種蚊蟲100戶中陽性戶數。布雷圖指數〔BI〕:某種蚊蟲100戶中陽性容器數。千人指數:某種蚊蟲1000人中陽性容器數。29整理ppt幼蟲采集本卷須知--11.大面積水體采集時應選擇好采集位置〔下風向、水緩處、岸邊水草處等〕。2.采集動作要迅速。3.容器中盛放的幼蟲數量、孳生地的水〔清水〕要適度,一般不宜超過容積的1/2。30整理ppt幼蟲采集本卷須知--24.運輸途中應防止高溫、顛簸等。5.特殊孳生習性蚊幼蟲的采集:曼蚊屬的蚊幼蟲采集時應將水及水草一起迅速撈起,放入盆中,擺動水草使幼蟲脫離,然后吸取。6.了解不同種類幼蟲孳生的生態習性。31整理ppt蚊卵的采集

蚊卵可從幼蟲的孳生地采集。1.庫蚊卵:粘連成筏,浮于水面。2.伊蚊卵:單個分散地沉于水底,在室外壇、罐、石穴、樹洞等的水底吸取泥土在放大鏡或解剖鏡下檢取。3.按蚊卵:單個、分散地浮于水面。32整理ppt第二節蚊蟲樣品的保存運輸

33整理ppt蚊蟲保存運輸--1

1.干保存法采獲的蚊蟲成蟲經毒殺后,將其放到白紙上,揀除雜物和其他昆蟲。在一干凈的小紙盒底部放一層樟腦粉,然后以軟紙壓緊,將采獲的成蟲放到軟紙上,并在上面輕覆一層軟紙,寫好標簽,最后將紙盒封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成蚊制成針插標本,寫明標簽,插在有樟腦的針插標本盒內。

34整理ppt蚊蟲保存運輸--22.酒精保存法幼蟲可用50-60℃的熱水殺死,放入盛有75%酒精的小指管內,加標簽,用小棉球堵住,然后把小指管投入到盛有75%酒精的乳瓶內。用于制作玻片標本的卵,可固定并保存在75%的酒精中,并按比例參加5%的甘油。3.枯燥器保存法產在潮濕濾紙上的伊蚊卵,連同濾紙一起放在盛有飽和硝酸鉀溶液的枯燥器內〔勿接觸液體〕,使之保持一定的濕度。保存半年仍能孵出幼蟲。

35整理ppt蚊蟲保存運輸--34.冷藏保存法采獲的蚊蟲成蟲經毒殺后,將其放到白紙上,揀除雜物和其他昆蟲。放入培養皿,密封后放在4℃冷藏短期保存。可供后續的形態學及分子生物學研究(如DNA提取)。5.冷凍保存法采獲的蚊蟲輕微冷凍麻醉后,在冰盤上分裝入離心管或凍存管,立即置于-20℃、-80℃或液氮中冷凍保存。此法適合相關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如蚊媒病毒的檢測等。36整理ppt保存運輸工具37整理ppt第三節蚊蟲標本制作

38整理ppt成蟲標本制作

成蟲針插標本制作方法〔雙針法〕1.將0號微針先插在小軟木塊的一端,然后用一根3號長針與微針針尖反向地插于同一小木塊的另一端,使軟木塊位于3號針的上1/3處。2.用制作好的雙針中的微針針尖,插入蚊胸部腹面中央即可。3.調整蟲體位置。插好的標本是3號針在右,微針在左,蟲的頭部向前,腿部舒展,兩翅最好呈90°平展。39整理ppt成蟲針插標本制作本卷須知1.微針插入胸部時,不要插透至胸背。2.用不褪色的墨筆寫好標簽。3.標簽插在主針上,右邊與小木塊的右端平齊。4.蟲體的位置應低于主針的頂部。40整理ppt幼蟲玻片標本制作方法

1.將四齡的蚊幼蟲用50-60℃的熱水殺死。2.移入75%的乙醇中,放置10分鐘。3.移入95%的乙醇中,脫水30分鐘。4.移入無水乙醇中,脫水30分鐘。5.脫水后的成熟幼蟲反面朝上,置于已準備好的載玻片上,用手術刀片將蟲體從中部剖斷,擺正位置,滴一滴加拿大樹膠酚。6.標本稍干后,蓋上蓋玻片。41整理ppt幼蟲玻片標本制作本卷須知1.取幼蟲時注意不要將幼蟲體上的毛碰掉。2.加拿大樹膠酚的量要適中,作到蓋上蓋玻片能夠充滿,也不至于溢出,并且蟲體也可完全浸在膠中。3.假設消化道內含有較多食物,可將活幼蟲放入1%硫酸鎂溶液中1小時左右,除去腸內食物。42整理ppt標簽的書寫

標簽是對標本采集時間、地點、采集者等信息的具體記載,對昆蟲的采集工作非常重要。一個完好的標本如果沒有標簽就失去了研究的價值。

針插標本標簽:標本編號、中文名、拉丁文名,采集地點、采集時間、采集人。

玻片標本標簽:標本編號、中文名、拉丁文名、蟲期、采集地點、采集時間、采集人。43整理ppt第四節蚊蟲形態與結構44整理ppt成蚊形態學

45整理ppt

頭部1.下唇2.觸角3.上唇4.唇基5.觸須6.舌7.上顎8.下顎9.唇瓣46整理ppt頭部--觸角觸角位于額部。雌蚊的觸角有15節,雄蚊有16節。從基部起依次為柄節〔第1節〕、梗節〔第2節〕和鞭節〔第3-15節或3-16節〕。柄節環狀,短小,被梗節覆蓋;梗節扁球形,光裸或有細毛、鱗片;鞭節細長,各鞭節〔雌蚊節1和雄蚊的末節除外〕生有一圈輪毛。47整理ppt多數蚊蟲的輪毛具有兩性特征:雌蚊觸角輪毛短而稀,雄蚊觸角輪毛長而密。但鉤蚊屬和局限蚊屬兩性觸角很難區分。48整理ppt頭部--觸須觸須位于喙的兩側,分5節。多數雄蚊的觸須略長于喙或與喙等長,雌蚊的觸須短于喙〔庫蚊屬和伊蚊屬〕或與喙等長〔按蚊屬〕。觸須白環是蚊蟲分類的重要特征之一。49整理ppt頭部--喙喙〔口器〕由唇基向前下方伸出,為刺吸式口器。由上唇、下唇、舌、上顎和下顎組成。下唇呈中空長槽形,內含6根針狀結構,即上唇、舌、一對上顎和一對下顎。上唇與舌組成食管,舌中間有唾液管開口于末端。上、下顎末端有鋸齒樣結構。多數雌蚊吸血,但巨蚊、局限蚊、鉤蚊雌性不吸血。雄蚊的上、下顎退化或幾乎消失,不能刺入皮膚,因而不適于吸血。50整理ppt蚊喙的特殊形態巨蚊:90°彎曲阿蚊:側扁,略彎曲鉤蚊:有長毛,末段膨大彎曲51整理ppt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三節構成。各胸節腹面均有一對細長的足,分別稱為前足、中足和后足。前胸退化;中胸最興旺,有翅一對及前氣門一對;后胸退化,有一對平衡棍及一對后氣門。52整理ppt胸部--前胸包括前胸背板〔前背板,后背板〕、前胸側板和前胸腹板。53整理ppt胸部--中胸包括中胸背板、中胸側板和中胸腹板。中胸背板由前到后分別分為盾片、小盾片和后背片。中胸側板的前上方有中胸氣門,主要結構包括氣門區〔氣門下區、氣門后區、氣門亞區〕、腹側板、中胸后側片和基后片。中胸腹板已退化。54整理ppt胸部--后胸

主要結構包括后胸背板、后胸側板和后胸基后片。55整理ppt1.前胸前背片2.前胸后背片3.前胸側板4.中胸盾片

5.中胸側背片6.中胸小盾片7.中胸后背片

8.中胸前側片上部9.中胸后側片

10.前氣門區

11.氣門下區12.亞氣門區13.氣門后區14.中胸腹側板

15.中胸基后片16.前翅17.后胸背板18.后氣門

19.平衡棍20.前足基節后區21.后胸基后片22.前胸后背鬃23.氣門鬃24.氣門后鬃25.翅前鬃26.中胸上后側鬃27.中胸下后側鬃56整理ppt中胸盾片中胸側背片前氣門氣門后區中胸腹側板基節后片后胸基后片中胸后側片后胸背板后氣門57整理ppt按蚊小盾片庫蚊小盾片伊蚊小盾片58整理ppt三屬蚊小盾片形狀59整理ppt足共3對,每足依次分為基節、轉節、股節、脛節和跗節5局部。其中,跗節又分5個小節,跗節5末端有爪,庫蚊屬蚊蟲還有一對興旺的爪墊。足上的白斑、白環、縱條等是區分蚊種的特征之一。60整理ppt翅

翅脈分縱脈和橫脈。縱脈共8條,分別為前緣脈、亞前緣脈及1-6縱脈。其中,第2、4、5縱脈各分兩支,其余縱脈均不分支。橫脈是縱脈之間的連接脈。翅脈覆蓋有鱗片,翅后緣并擴展到翅端的狹長鱗稱為緣纓。翅鱗可形成麻點、斑點或條紋,在按蚊的分類上有重要性。61整理ppt腹部蚊蟲的腹部由10節〔腹節Ⅰ-Ⅹ〕組成。腹節Ⅰ的背板較短,腹面大部膜質。腹節Ⅱ-Ⅷ結構相似,各有一背板和一腹板及連接他們的側膜所構成,腹節Ⅰ-Ⅶ的側膜上各有氣門一對。兩性蚊蟲從腹節Ⅷ以后各節極其附肢因交尾功能而有很大變化,統稱為尾器〔外生殖器〕。雄性尾器的形態是鑒別蚊種的重要依據。62整理ppt蚊卵形態特征按蚊卵一般為船形,卵的兩側有一對浮囊,單個浮于水面。伊蚊卵呈橄欖形,在水中常沉于水底。庫蚊卵呈圓錐形,各卵相互粘集成舟狀卵塊,浮于水面。63整理ppt蚊科長喙;特殊翅脈;細長足。。巨蚊亞科喙中部向下、后彎曲,約呈90°;小盾片圓弧形。庫蚊亞科喙直或端部略彎曲;小盾片三葉狀。按蚊亞科喙直;小盾片圓弧狀。

按蚊屬按蚊亞科包括3屬,即按蚊屬、皮蚊屬和夏蚊屬。后兩屬無醫學意義。接下二巨蚊屬巨蚊亞科僅包括巨蚊屬1屬。我國8種,華美巨蚊是我國巨蚊的代表。庫蚊屬、伊蚊屬、曼蚊屬、阿蚊屬是庫蚊亞科常見的5個屬接下三、四

蚊蟲主要特征簡明檢索圖表64整理ppt按蚊亞科--〔按蚊屬〕按蚊亞屬前緣脈白斑不超過3個塞蚊亞屬前緣脈白斑超過4個中華按蚊翅前緣脈基段1/3一致暗色;縱脈5.2通常有緣纓白斑。嗜人按蚊翅前緣脈基段1/3有分散淡色鱗;縱脈5.2通常無緣纓白斑。大劣按蚊翅前緣脈有6個白斑;后足脛、跗關節處有一寬白環。微小按蚊翅前緣脈有4個白斑;后足跗節黑色無白環。

65整理ppt庫蚊亞科〔阿蚊屬〕中型或大型蚊蟲;頭頂平覆寬鱗;喙側扁,末端略下垂。〔曼蚊屬〕中型蚊蟲;翅鱗寬,鱗形不對稱。騷擾阿蚊體形大,黑色,無光澤;腹反面黑色,兩側有白斑,腹基部白色。無右邊綜合特征常型曼蚊棕褐色中型蚊蟲。中胸盾片大局部覆蓋棕黃色細鱗,兩側從前端到翅基各有一灰綠色縱條。各足附節1-3有黃白斑。接下四無右邊綜合特征

66整理ppt

接上三(庫蚊屬)中胸背板無條紋;體褐色;足有爪墊。

(伊蚊屬)無左邊綜合特征

淡色庫蚊喙無白環;腹背有基白帶,白帶下緣平整。致倦庫蚊喙無白環;腹背有基白帶,白帶下緣弧狀。

三帶喙庫蚊喙有白環;腹背各節有中間稍向下突出的淡黃色狹帶。

白紋伊蚊中胸盾片有中央銀白縱條;中胸盾片側緣翅基前有一簇平覆銀白寬鱗。

埃及伊蚊中胸盾片兩肩側有一對長柄鐮刀式白斑,兩白斑之間有一對金黃色縱條。67整理ppt第五節蚊蟲主要種類及其特征68整理ppt蚊蟲的主要種類蚊科按蚊亞科庫蚊亞科巨蚊亞科按蚊屬中華按蚊、嗜人按蚊大劣按蚊、微小按蚊庫蚊屬伊蚊屬阿蚊屬曼蚊屬藍帶蚊屬脈毛蚊屬巨蚊屬淡色庫蚊、致倦庫蚊等白紋伊蚊、埃及伊蚊等騷擾阿蚊等常型曼蚊等麥氏藍帶蚊等褐翅麥毛蚊等華美巨蚊等69整理ppt中華按蚊灰褐色或棕褐色中型蚊蟲。觸須有4個白環,頂白環最寬。翅前緣有2個白斑,尖端白斑大;翅縱脈5.2通常有緣纓白斑;翅前緣脈基段1/3有分散淡色鱗。后足1-4附節有窄端白環;前和中足基節外側有白鱗簇。中華按蚊幼蟲多孳生于陽光充足,水質較清,水溫較暖,面積較大的靜水中,如稻田、秧田、葦塘、蓮塘、灌溉溝等。最適宜生長的水溫為28℃左右。成蚊偏嗜畜血,兼吸人血;吸血活動屬黃昏型;為半家棲蚊種,一般在夜間侵入人房或畜舍內吸血后,黎明前飛離。中華按蚊是瘧疾和馬來絲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中華按蚊分布全國〔青海、西藏除外〕,是我國常見蚊種。70整理ppt嗜人按蚊是中華按蚊的親緣。翅前緣有2個白斑,尖端白斑小;翅縱脈5.2通常無緣纓白斑;翅前緣脈基段1/3一致暗色。后足1-4附節有窄端白環;前和中足基節外側無淡鱗簇。幼蟲孳生于多草、有遮蔭、水質清涼、面積較大的積水中,如稻田、葦塘、溪溝、滲出水淺潭等。成蚊主吸人血;吸血活動的頂峰一般在午夜前后;為內棲蚊種,吸血后多數留棲室內。嗜人按蚊是我國北緯34°以南最重要的瘧疾媒介,也是馬來絲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嗜人按蚊分布于北緯34°以南,東經100°以東的山區和丘陵地帶,包括河南、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4省市。71整理ppt大劣按蚊灰褐色中型蚊蟲。翅前緣有6個白斑;縱脈6有6個黑斑。各足股節、脛節和附節均有白點;后足脛節和跗節1關節處有一明顯的寬白環。大劣按蚊幼蟲孳生于有濃蔭遮蔽的森林、石穴或溪床積水中。成蟲是典型的野棲蚊種,常分布于山麓叢林、灌木叢及竹林等處;嗜吸人血;午夜前后是其吸血的頂峰期。大劣按蚊是我國海南山林和山麓地區瘧疾的重要媒介。分布于我國海南山區。72整理ppt微小按蚊棕褐色小型蚊蟲。喙一致暗色或腹面有一淡色斑。翅前緣有4個白斑;除縱脈6外,各縱脈末端都有白斑。各足附節一致暗色。中胸盾片無白鱗。微小按蚊幼蟲多孳生于清潔的緩流,如山溪、灌溉溝、梯田等。成蟲的嗜血性及棲性因地區而不同:海南島的微小按蚊嗜吸人血,多棲息在人的住房;緯度越高,吸人血的越少,吸牛血的越多。長江流域的微小按蚊偏嗜牛血,多棲息于牛房。微小按蚊是我國南方山區、丘陵地區瘧疾的主要傳播媒介。我國的微小按蚊分布于北緯33°以南的山地和丘陵地區。

73整理ppt淡色庫蚊、致倦庫蚊共同特征是:喙無白環。足附節無白環,末端有興旺的爪墊。腹部背板有基白帶,淡色庫蚊基白帶下緣略平齊并與側板相連;致倦庫蚊基白帶下緣呈弧形,與側板分開。兩者可靠的區別在于雄蚊尾器形態。兩個亞種的生態習性相近。幼蟲孳生于污水坑、污水溝、清水糞坑、洼地積水等處。成蟲為常見的家棲蚊種;嗜吸人血,兼吸畜和禽血;刺叮活動節律屬黃昏型。兩個亞種均為我國班氏絲蟲病的傳播媒介。在我國,淡色庫蚊分布于北緯33°以北地區;致倦庫蚊分布于北緯33°以南、秦嶺以東地區。74整理ppt三帶喙庫蚊棕褐色小型蚊蟲。喙中段有一較寬的白環。觸須尖端為白色。各足附節基部有一細窄的白環。腹節背板基部均有中間稍向下突出的淡黃色狹帶。三帶喙庫蚊幼蟲主要孳生于稻田、蓮塘、沼澤等處,類似于中華按蚊。成蟲是常見的吸血蚊種,嗜吸畜血,兼吸人血;一般在日落后一小時有一個刺叮頂峰;黃昏時有群舞習性。三帶喙庫蚊是我國以及東亞流行性乙型腦炎的主要傳播媒介。三帶喙庫蚊分布于我國各地〔新疆、西藏除外〕。75整理ppt白紋伊蚊深黑或暗黑的小型或中型蚊蟲。足有白環。中胸盾片有中央銀白縱條,自盾片前緣向后達盾片的2/3處。中胸盾片側緣翅基前有一簇平覆銀白寬鱗。白紋伊蚊的幼蟲主要孳生在城鄉、郊外、林場、竹林等的竹筒、樹洞、石穴、廢輪胎及缸罐等容器積水。成蟲為半野生蚊種;喜吸哺乳動物的血液;刺叮活動在白晝和黃昏進行。白紋伊蚊是東南亞及我國登革熱的重要媒介。白紋伊蚊分布于我國遼寧省以南的廣闊地區。76整理ppt埃及伊蚊

深黑或暗黑的小型或中型蚊蟲。足有白環。中胸盾片兩肩側有一對長柄鐮刀式白斑,兩白斑之間有一對金黃色縱條。埃及伊蚊的幼蟲孳生于室內外缸罐、花盆、罐頭盒、椰子殼、廢舊輪胎等容器積水。成蚊為典型的家蚊;雌蚊常在孳生場所附近吸血。埃及伊蚊是城市型黃熱病、登革熱、登革出血熱等疾病的主要媒介。埃及伊蚊分布于我國的臺灣、廣東、廣西等沿海地區及島嶼。77整理ppt背點伊蚊體型較大,灰白色。喙細長,基部及端部黑色。中胸盾片中央有一縱向棕紋,兩側紅棕或褐色。翅的暗鱗中雜生白鱗。足脛節腹面白色,反面有斑點,跗節有基和端白環,后足跗節Ⅴ全白。腹部背板黃白色,腹節Ⅱ-Ⅶ有兩個大黑斑。成蚊多在白天活動,嗜吸人、畜血。幼蟲孳生于鹽堿地的沼澤以及水坑、洼地積水、淺潭、雜草叢生的蘆葦水塘等處。分布于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浙江、安徽、江蘇、臺灣。

78整理ppt刺擾伊蚊

成蚊體型中等、黃褐色。中胸盾片紅棕色。中足股節前面有明顯的雜生淡色鱗,前、中足跗節Ⅰ-Ⅳ有基白環。腹部背板深棕色,Ⅱ-Ⅶ有基白帶,通常白帶中央向基部凹入,有的凹入可使中間分開,成為兩側白斑。成蚊白天及晚上均叮刺人及牲畜,尤其喜吸牛血。幼蟲孳生于水坑、池塘、蘆葦塘、流水溝、沼澤、水田等。分布廣,除內蒙古、青海、山西、湖南以及澳門外的全國各省、區。79整理ppt東鄉伊蚊成蚊中型、黑色。喙和觸須黑色。中胸盾片深棕色,有5條不明顯的淺黃色縱紋,中央兩條延伸至小盾片前方。腹部背板黑色,腹背各節有白帶,從第5節起白帶兩端較寬。成蚊白天叮人。幼蟲孳生在海邊巖石以及容器、船艙等積水(含鹽的水中〕。分布:北京、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香港、澳門、海南、臺灣。

80整理ppt仁川伊蚊

中型、黑色。中胸盾片前部中央有一銀白斑,兩側有一對楔形大銀白斑。翅基前有一對小的白斑。足的股節有白點而無白環,跗節有基白環。腹部背板有基白帶。成蚊嗜吸人畜血。幼蟲孳生在樹洞、有落葉的缸罐等容器積水,偶爾見于廢舊輪胎積水。分布于河北、山西、遼寧、吉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湖北、四川、云南、甘肅。81整理ppt騷擾阿蚊體型大,黑色,無光澤。頭頂平覆寬鱗,喙帶側扁而略下垂。無氣門鬃,有氣門后鬃。觸覺梗節、中胸側板、小盾片以及各足基節均有平覆寬鱗。腹反面黑色,兩側有白斑,腹基部白色。成蚊喜棲息于人屋、畜舍,嗜吸人、畜血液。幼蟲孳生在污染的植物容器、人工容器、糞坑等〔“臟水蚊〞〕。分布于北海、南寧、憑祥、桂林、湛江等。82整理ppt常型曼蚊棕褐色中型蚊蟲。中胸盾片大局部覆蓋棕黃色細鱗,兩側從前端到翅基各有一灰綠色縱條。翅鱗寬,鱗形不對稱。股、脛節有斑點,后脛有白環。腹反面為深棕色,兩側有白色或黃色斑點。成蚊野棲,叮吸人、畜血液。幼蟲孳生于沼澤、茭白田地、蘆葦塘等有中空水生植物生長的清水中。幼蟲和蛹在水中不作游離生活,而是用呼吸管刺入水生植物的根和莖,吸取植物內氧氣。待蛹成熟時露出水面羽化為成蚊。分布于海口、深圳、南寧等地。83整理ppt華美巨蚊有金屬光澤的大型蚊蟲。觸覺梗節覆蓋白鱗。中胸盾片兩側無黃色或黃綠色縱條。腹節Ⅵ-Ⅷ兩側有明顯的突生毛簇。腹節Ⅴ背板有黃色或淡黃色側斑,無橫帶。成蚊不吸血。幼蟲主要孳生在林區或竹林的樹洞、竹筒積水,偶爾見于缸罐積水;幼蟲是同一棲息地其他幼蟲的天敵〔也會自相殘殺〕。分布:安徽、廣東、香港、廣西、海南。84整理ppt第六節蚊蟲生活史及生態學85整理ppt

蚊蟲生活史

86整理pptEggs87整理ppt幼蟲(孑孓)產卵到幼蟲48hrs4個齡期7-14天88整理pptPupae(Tumblers)不食,1-4days89整理ppt羽化90整理ppt成蚊91整理ppt蚊蟲發育為全變態,生活史4期,即卵、幼蟲〔子孓〕、蛹和成蟲。前3期生活于水中,而成蟲生活于陸地上。卵雌蚊產卵于積水中或水面上。剛產出的卵胚胎尚未發育成熟,需要一定時間進行發育,這個時期必須在水中才能孵化,在夏天通常經2~3天后幼蟲孵出。按蚊卵呈舟形,兩側有浮囊,產出后浮在水面;庫蚊卵呈圓錐形,無浮囊,產出后粘在一起形成卵筏;伊蚊卵一般呈橄欖形,無浮囊,產出后單個沉在水底。死亡。伊蚊卵在胚胎發育完成后,卵殼變得堅硬不透按蚊卵和庫蚊卵在枯燥環境中易水,因此能抗干旱,可越冬或度過旱季。92整理ppt幼蟲經3次蛻皮后,發育為四齡幼蟲。該過程中,體長可較一齡幼蟲增長8倍左右。該變化以及幼蟲后頭的長寬比例,可用作分齡的特征。在同一批養殖的幼蟲中,根據頭的大小容易區分齡期。幼蟲生活在水中,借氣門呼吸,以氣門接觸水面,氣門周圍有分泌的油脂,可以阻止水進入氣管。庫蚊和伊蚊幼蟲的腹部末端有呼吸管,氣門開口于呼吸管末端,這類幼蟲平時沉于水底或以呼吸管末端接觸水面,身體斜掛于水中,在水中取食。按蚊幼蟲無呼吸管,借腹部末端的后氣門呼吸,身體與水面平行。曼蚊和有些費蚊幼蟲那么將呼吸管刺入水生植物的莖或根部,如水葫蘆、蘆葦等,借其多孔的組織呼吸。93整理ppt蛹蚊蛹不食能動。常停息在水面,以呼吸管伸出水面交換氣體,假設遇驚擾即潛入水中。蛹的抵抗力強,在無水情況下,只要保持一定的濕潤,仍能發育羽化為成蚊。夏季通常2~3,羽化時間在黃昏和清晨,白天也能進行。成蚊成蚊羽化后1-2天,即行交配、吸血、產卵。自卵發育至成蚊所需時間取決于溫度、食物及環境諸因素,在適宜條件下約需9~15天。雌性成蚊一年可繁殖7-8代。94整理ppt蚊蟲生態習性

吸血習性蚊類的食性因性別而不同,即雄蚊不吸血,以植物的液汁、花蜜為生。雌蚊除吸食植物的液汁、花蜜外,并刺叮人和動物血液〔少數種類,如我國的鉤蚊、巨蚊、局限蚊的雌性均不吸血〕。雖然絕大多數種類的雌蚊能完全依賴植物源物質以維持正常生存,但都需要刺吸血液。雌蚊的這種雙重食性與卵巢發育有關。除自育蚊種外,雌蚊只有吸血后,它們的卵巢才能發育。典型的自育蚊種是尖音庫蚊騷擾亞種。

95整理ppt各種蚊蟲對血源都有不同程度的選擇性。該習性在流行病學上有重要意義,是決定一個蚊種能否成為疾病自然媒介的條件之一。a.偏好人血:嗜人按蚊、大劣按蚊、微小按蚊〔海南島〕、淡色庫蚊、致倦庫蚊、白紋伊蚊、埃及伊蚊等。b.偏好動物血:中華按蚊、微小按蚊〔大陸地區〕、刺擾伊蚊、三帶喙庫蚊、騷擾阿蚊等。這類蚊蟲的共同特點是:吸血習性與棲息習性相一致,棲息于人房的多吸人血,棲息于牛房或其他畜房的多吸牛血或其他畜血。同一種蚊蟲的吸血對象也會發生變化,如大陸地區的微小按蚊,分布越往北,吸人血的比例越低。淡色庫蚊也有刺吸家畜血液的現象。96整理ppt蚊蟲的吸血對象的不同與蚊媒病的傳播流行密切相關。主吸人血的蚊種,在人群中傳病的時機最多;兼吸人和動物血的蚊種,是傳播人畜共患病的主要媒介;主吸動物血的蚊種,在人群中傳病時機相對較少。根據吸血時間的不同,可將蚊蟲分為白晝吸血型和夜晚吸血型兩類。前者包括領蚊、多數伊蚊和少數曼蚊;后者包括按蚊、多數庫蚊、以及局部伊蚊、曼蚊、脈毛蚊等。在蚊媒病的傳播過程中,雌蚊的刺叮吸血時間具有重要意義。蚊蟲刺叮活動的晝夜規律是受內在因素所控制,而由外界條件,特別是光的變化所激發。97整理ppt棲息習性內吸內棲型:如嗜人按蚊、微小按蚊、致倦庫蚊、淡色庫蚊等。該類蚊蟲夜晚侵入室內,包括住屋或(和)畜(禽)舍吸血之后,一般大局部棲息于室內,消化胃血并發育卵巢,待卵巢發育成熟后再飛到戶外產卵。內吸外棲型:我國一些地區的中華按蚊、大劣按蚊等屬于這一類型。該類蚊蟲夜晚侵入室內吸血,隨即或僅作短暫停留后,大部或幾乎全部飛離房舍而在野外棲息。外吸內棲型:典型代表是我國海南島的迷走按蚊。雌蚊夜晚多在戶外牛體上刺叮吸血,黎明前大量飛入室內棲息。此類型比較少見。外吸外棲型:很多野生蚊種,包括兇小庫蚊等。多在戶外吸血、棲息,很少侵入室內。

98整理ppt孳生習性及孳生場所不同種類的蚊蟲往往孳生于不同類型的水體。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光線、水溫、水流、水位、波浪等。化學因素:包括無機鹽、有機物及溶解氣體等。不同種類的蚊幼蟲對無機鹽的耐受力不同,一些蚊幼蟲可在鹽水中孳生,如海濱庫蚊;一些既能在鹽水中孳生,也可在淡水中生長,如東鄉伊蚊;多數蚊蟲只能在淡水中孳生。蚊蟲對水中有機物的含量有不同的適應性,例如淡色庫蚊、致倦庫蚊、騷擾阿蚊等孳生于高度污染的水中;多數蚊種那么生長在清水或輕度有機污染的水中。水中含氧量的上下也是影響蚊幼蟲生存的一個重要因素。生物因素:包括水生植物、食料、天敵等。99整理ppt孳生場所1-田塘型主要孳生在稻田、沼澤、人工湖、池塘等大型或較大積水場所。中華按蚊、嗜人按蚊、三帶喙庫蚊是本型代表。孳生場所2-緩流型主要孳生在小溪、溝渠等緩流中,微小按蚊是本型代表。孳生場所3-叢林型主要孳生在叢林或山麓灌木隱蔽下的石穴、溪床積水等小型積水中,大劣按蚊是本型代表。孳生場所4-坑洼型(污水型)

主要孳生在坑洼,尤其是污染的積水,淡色庫蚊和致倦庫蚊是本型代表。孳生場所5-容器型主要孳生在人工或/和植物容器積水中,白紋伊蚊、埃及伊蚊是本型代表。100整理ppt101整理ppt102整理ppt103整理ppt104整理ppt105整理ppt

106整理ppt107整理ppt第七節蚊蟲與疾病的關系108整理ppt

--瘧疾

寄生于人體瘧原蟲的種類: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vivax〕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falciparum)三日瘧原蟲(Plasmodiummalariae)卵形瘧原蟲(Plasmodiumovale)我國最常見的是間日瘧和惡性瘧。中華按蚊等蚊蟲是瘧疾的傳播媒介。

109整理ppt寄生在人體的四種瘧原蟲:間日瘧原蟲

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卵形瘧原蟲

110整理ppt瘧疾的流行概況瘧疾是全世界,尤其是熱帶和亞熱帶國家流行最廣泛的疾病。間日瘧分布最廣,普及熱帶、亞熱帶、溫帶的國家和地區,以中美和東南亞地區多見;惡性瘧主要流行在非洲地區;三日瘧、卵形瘧僅見于非洲的局部地區。WHO(1999年)報告,全球瘧疾每年的發病人數達3-5億人,估計死亡人數超過100萬,其中大局部是兒童。非洲每天有3000名5歲以下的兒童死于瘧疾〔2002年〕。瘧疾也是我國五大寄生蟲疾病之一。近年來,隨著瘧原蟲對藥物產生抗藥性和蚊蟲對殺蟲劑產生抗藥性,疫情出現上升,2002年全國估計實際發病人數為38.7萬,云南與海南兩省仍然是我國瘧疾流行最嚴重的地區,兩省報告的瘧疾病例數約占全國總病例數的50%。111整理ppt

瘧原蟲生活史:

1.蚊體內的發育

2.人體內的發育

a.紅細胞內的發育

(紅內期)b.肝細胞內的發育

(紅外期)112整理ppt瘧疾的傳播媒介按蚊是瘧疾的主要傳播媒介,全世界重要的傳播媒介有35種左右,我國僅數種。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根據自然感染和流行病學調查,已根本明確我國傳播瘧疾的媒介主要是:中華按蚊〔An.sinensis〕、嗜人按蚊(An.anthropophagus)、微小按蚊(An.minimus)、大劣按蚊(An.dirus)等。瘧疾的傳播途徑a.蚊蟲叮咬b.輸血傳播c.母嬰傳播

113整理ppt絲蟲病絲蟲病的流行概況絲蟲病是由節肢動物傳播的一類線蟲病,寄生于人體的絲蟲有八種,其中班氏絲蟲〔Wuchereriabancrafti〕、馬來絲蟲〔Brugiamalayi〕引起的淋巴絲蟲病是流行較廣的一種寄生蟲病。班氏絲蟲、馬來絲蟲以淡色庫蚊等蚊蟲為傳播媒介。絲蟲病廣泛流行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班氏絲蟲病的地理分布很廣,但以亞洲、非洲及太平洋島嶼較為嚴重。馬來絲蟲病僅限于亞洲,主要在東南亞地區。經過多年的防治,到2002年我國只剩少數縣市未到達消除絲蟲病標準〔安徽省23個,海南省9個,江西省2個〕。114整理ppt絲蟲的生活史115整理ppt絲蟲病的傳播媒介

班氏絲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為致倦庫蚊和淡色庫蚊。馬來絲蟲病的主要媒介為嗜人按蚊和中華按蚊。

116整理ppt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情況: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以三帶喙庫蚊等蚊蟲為傳播媒介的蟲媒傳染病。該病廣泛流行于熱帶、亞熱帶、溫帶地區,以東南亞地區為主。發病率較高的國家包括中國及其周邊的日本、朝鮮、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亞洲每年至少發生乙腦5萬例,死亡約1萬例。我國除東北、西北的遙遠地區及高原地區外,均有本病不同程度的流行。我國上世紀50、60和70年代曾先后3次發生乙腦流行,后兩次病例高達15萬和17萬多,發病率高達20/10萬,病死率高達25%。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大量使用乙腦滅活疫苗以來,病例逐年下降,根本上控制了全國范圍的大流行,但時有局部爆發或流行,每年病例仍有1-2萬左右。根據國家衛生部的統計,2002年全國乙腦報揭發病例數為8178例,病死率為2.25%。117整理ppt

蚊蟲與乙型腦炎的媒介關系乙腦是一種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家畜〔豬、牛、馬等〕、家禽〔鴨、鵝、雞等〕以及鳥〔蝙蝠〕等均為乙腦病毒的儲存宿主。其中,豬是本病主要的傳染源。蚊蟲吸血后,乙腦病毒在其腸道內增殖,然后移行至唾液腺,在唾液中保持較高的濃度,經叮咬將病毒傳給人和動物,再由動物感染更多的蚊蟲,形成蚊—動物—蚊的循環模式。蚊蟲是乙腦病毒的長期儲存宿主,可帶毒越冬,病毒可經卵傳代。此外,被感染的留鳥、蝙蝠也是乙腦病毒的越冬宿主。我國乙腦的主要媒介是三帶喙庫蚊是乙腦的主要媒介。118整理ppt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概述登革熱〔Dengue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以埃及伊蚊〔Aedesaegypti〕和白紋伊蚊〔Ae.albopictus〕為主要傳播媒介的蟲媒傳染病。DF的分布與媒介伊蚊的分布相一致,凡有媒介伊蚊的地方均可發生本病。目前該病廣泛流行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包括東南亞、西太平洋、加勒比海、美洲和非洲的9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與我國接壤的東南亞地區流行最為嚴重。據WHO統計,目前全世界每年發生約1億例DF、50萬例DHF,其中2.5萬人死亡。近20年,119整理ppt媒介蚊蟲和人口流動是影響DF發病的最重要因素。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軍隊頻繁調動和人口大量移動,曾造成世界性大流行。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現代化交通、旅游和國際交往的增多,以及氣候變暖導致蚊蟲密度的升高,使本病流行頻率不斷上升。在國內,DF/DHF/DS通常是沿著交通線路傳播,國與國之間首先流行在國境口岸的海港和機場。因此,該病對國境口岸的衛生平安造成嚴重的威脅,是衛生檢疫機構重點監測的傳染病之一。120整理ppt蚊蟲與登革熱(登革出血熱)的媒介關系登革病毒生活史簡單,通過蚊蟲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但也有研究發現猴類動物可作為貯存宿主。易感者感染這種病毒后約經4-6天的潛伏期即出現病毒血癥,媒介雌蚊吸取發病前6-8小時至發病第四天的病人血液都可獲得感染。當蚊蟲叮咬登革熱患者時,病毒即進入蚊體內,進行增殖。登革熱病毒在蚊體內繁殖至具有感染性的時間〔外潛伏期〕與溫度關系很大。30℃經8-10天外潛伏期后即可經再次吸血將病毒傳播給健康人,氣溫降低那么外潛伏期顯著延長,因此在炎熱的雨季,伊蚊和病毒的繁殖最為活潑,使得登革熱的傳播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有研究說明登革病毒可經卵傳遞,在子一代、子二代卵內均可查見登革病毒。121整理ppt我國登革熱的媒介蚊種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病毒別離以及實驗感染等已證明,埃及伊蚊(Aedesaegypti)和白紋伊蚊(Aedesalbopictus)是我國登革熱流行的主要媒介。122整理ppt西尼羅病毒病西尼羅病毒病是一種由蚊蟲傳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西尼羅病毒在全球分布比較廣泛,目前分布在非洲、西亞、中東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如俄國、羅馬尼亞、法國和意大利等美國和加拿大。自從1938年第一次從烏干達的西尼羅地區一個婦女的血中別離到西尼羅病毒,它所引起的疾病爆發流行并不頻繁。1999年在美國紐約爆發的西尼羅熱引起公共衛生界的高度重視,因為這是第一次在西半球出現西尼羅熱,同時也引起公眾的恐慌和新聞媒體的關注。2002年西尼羅病毒擴散到美國44個州,感染了230種動物,其中鳥類就有130余種,比2001年增長了5倍,留鳥也受到這種病毒的感染,而感染人數為4156例,有284例死亡。2003年疫情繼續擴散,截至8月29日,已有1602例感染發病,28例死亡。此外,自2002年起,這種病毒已在美國周邊國家開始流行。我國目前尚無該疾病流行的報道。123整理ppt蚊蟲與西尼羅病毒病的媒介關系

西尼羅病毒主要經蚊-鳥循環進行傳播。鳥類和禽類普遍易感,鳥禽類感染西尼羅病毒存在病毒血癥期,且該病毒血癥期維持時間長,可見鳥禽類動物是重要的貯存宿主及傳染源。當媒介蚊蟲叮咬鳥禽類動物后,WNV在蚊體內增殖,并被分泌到唾液中,通過叮咬其它動物而使其它動物感染WNV。蚊蟲感染WNV后至少14天內仍可將病毒傳播給其它動物,所以蚊是重要的傳播媒介。人和馬等哺乳動物只是偶然宿主,病毒血癥期較短暫且血中病毒滴度低,因此從哺乳動物傳播給蚊的可能性很小。當前至少有20種哺乳動物對WNV易感,對于人而言,輸血、器官移植、胎盤感染、母乳喂養及實驗室操作等途徑都可感染此病毒,但一般而言WNV

不會在哺乳動物之間直接傳播。124整理ppt西尼羅病毒病的媒介從43種蚊蟲中別離到西尼羅腦炎病毒,其中大局部種類是與其吸鳥血習性相關。在非洲西尼羅病毒的主要媒介是Culexunuvuttatus,在歐洲的主要媒介是尖音庫蚊Cx.pipiens、兇小庫蚊Cx.modedstus和Coquilettidiarichiardii,在亞洲,致倦庫蚊Cx.quiqnquefasciatus、三帶喙庫蚊Cx.tritaeniorhynchush和Cx.vishnui,另外還有數種蚊蟲在實驗室中證明可以傳播西尼羅病毒,而成為潛在的媒介。根據目前已有的研究認為尖音庫蚊復合組的成員是西尼羅病毒最重要的媒介。另一方面在美國紐約的研究還發現西尼羅病毒在越冬的庫蚊體內可以存活,從而成為這種病毒在自然界保存的一個方式。125整理ppt我國面臨的威脅在自然界西尼羅腦炎病毒存在于庫蚊屬蚊蟲和野鳥的循環中,根據病毒別離、野鳥發病死亡等證據,認為留鳥的遷徙是西尼羅病毒從一個地區擴散到一個較遠地區的主要方式,同時家禽動物的貿易以及病人的旅行也在病毒的擴散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根據以往血清學的調查結果,有人發現在中國也存在著西尼羅病毒抗體陽性,說明中國有西尼羅病毒的存在可能性,同時,我國地域廣闊,有大量的鳥類棲息地和留鳥越冬地,存在著西尼羅病毒隨留鳥進入我國的途徑。在我國存在著尖音庫蚊復合組的全部四個成員,其中尖音庫蚊、淡色庫蚊、致倦庫蚊是人血和鳥血兼吸的種類,同時淡色庫蚊和致倦庫蚊是城鎮的優勢蚊種。三帶喙庫蚊廣泛地分布于我國水稻種植區,它是乙腦的主要媒介,而乙腦病毒和西尼羅病毒同屬于乙腦病毒抗原組。兇小庫蚊是我國的北方葦湖等濕地的優勢蚊種。另外作為登革熱病毒〔與西尼羅病毒同屬黃病毒〕的媒介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也在我國是重要的蚊種。126整理ppt第八節蚊媒病病原體的檢測127整理ppt蚊媒病病原體的檢測

1.瘧原蟲的檢測

2.絲蟲幼蟲的檢測

3.常見蚊媒病毒的檢測

128整理ppt瘧原蟲的檢測

中間宿主(人)體內瘧原蟲的檢測厚血膜染色法:取患者〔人或其它動物〕外周血2-3mm3,滴于載玻片上;涂成直徑為1厘米的圓形血膜,充分干透;加蒸餾水溶血,充分晾干;甲醇固定;染色〔瑞氏或吉氏染色〕;鏡檢。薄血膜染色法:取患者〔人或其它動物〕外周血1mm3,滴于載玻片上;推成薄血膜,充分干透;甲醇固定;染色〔瑞氏或吉氏染色〕;鏡檢。129整理ppt本卷須知:a.取血時間應在病人瘧疾發作時(惡性瘧)或發作后10小時以內(間日瘧、三日瘧)。b.惡性瘧初發時只能查到環狀體,而配子體在外周血中出現的時間那么在查到環狀體之后的10天左右。c.厚血膜的厚度要適中,過厚那么易脫落。d.刺激法取血:患者可先用1%的腎上腺素或1%的麻黃素皮下注射刺激〔0.5-1.0毫升〕,促使較多的瘧原蟲在外周血中出現。注射后15、30、60分鐘取血涂片檢查。e.注意區分四種瘧原蟲不同的形態特征。130整理ppt131整理ppt132整理ppt歸國勞務人員中檢測到瘧原蟲133整理ppt終宿主(蚊)體內瘧原蟲的檢測

1動合子的檢測

2胃卵囊的檢測

3成孢子細胞的檢測

4子孢子的檢測

134整理ppt動合子的檢測動合子的檢測〔蚊蟲吸血后的4—48小時〕:解剖雌性媒介蚊蟲,取蚊胃;擠出蚊胃血,推成薄血膜〔假設血液過于濃縮,加適量0.65%的昆蟲生理鹽水稀釋〕;甲醇固定;染色〔瑞氏或吉氏染色〕;鏡檢。135整理ppt胃卵囊的檢測〔蚊蟲吸血后1-7日為早期卵囊;8-14日為后期卵囊〕:解剖雌性媒介蚊蟲,取蚊胃;用解剖針將蚊胃從正中依縱行方向剖開,鋪成薄片;晾干;甲醇固定;染色〔瑞氏或吉氏染色〕;鏡檢。

胃卵囊的檢測136整理ppt137整理ppt成孢子細胞的檢測:〔蚊蟲吸血后8-10日〕:解剖雌性媒介蚊蟲,取蚊胃;用解剖針將蚊胃壁上的卵囊剝離下來,使之徹底破裂,將內容物散出;晾干;甲醇固定;染色〔瑞氏或吉氏染色〕;鏡檢。子孢子的檢測:〔蚊蟲吸血后12-15日〕:解剖雌性媒介蚊蟲,取唾液腺;在載玻片上加微量昆蟲生理鹽水,將唾液腺置于水滴中,待子孢子逸出時,稍晾干;火焰固定;染色〔瑞氏或吉氏染色〕;鏡檢。138整理ppt139整理ppt常見蚊媒病毒的檢測蚊媒病毒的檢測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在具有一定生物平安等級的實驗室內進行。條件不成熟時切勿倉促進行!a.試驗前應進行充分的準備,參與試驗的人員要經過嚴格的培訓,建立完善的試驗方案。b.試驗過程中加強個人防護:正確使用防護器材,包括一次性手套、隔離服、眼罩等。c.有完善的防蚊蟲和其它試驗動物逃逸的措施。d.建立意外事故(感染蚊蟲的叮咬、動物抓傷或咬傷、手套破裂、手外傷等)處理方案。e.試驗結束后對所有接觸或可能接觸到病原體的物品〔試驗桌面、手套、研缽、離心管、吸管、蚊籠、鼠籠等〕及動物尸體進行徹底的消毒,杜絕隨意丟棄。140整理ppt蚊媒病毒的檢測鑒定1.病毒別離2.血清學診斷:間接免疫熒光抗體試驗〔IFA〕3.基因診斷:RT-PCR檢測蚊媒病毒基因141整理ppt病毒別離1蚊蟲標本的采集和處理采集的蚊蟲冷凍麻醉,分類后10-50只為一組,放入研缽內用無菌生理鹽水洗數次,研磨成勻漿;用含1%小牛血清的病毒稀釋液稀釋成10%的懸液;按青霉素1000U/ml,鏈霉素1000μg/ml參加到標本中;離心后取上清液接種。假設暫時不能開展實驗,可將采集的蚊蟲置于液氮中凍存備用。142整理ppt2.細胞接種別離病毒將上清液接種到C6/36細胞,觀察7天。假設有病毒感染,細胞會出現病變,表現為細胞皺縮,顆粒增多,融合成片,最后破碎死亡。假設無明顯病變可盲傳三代。接種后24小時出現類似細胞病變的現象為標本對細胞的毒性反響,應視為非特異性變化。細胞培養過程中執行嚴格的無菌操作。除C6/36細胞〔白紋伊蚊細胞〕外,其它常用的細胞有:Vero〔非洲綠猴腎細胞系〕,BHK-21〔乳金黃色地鼠腎細胞系〕。143整理ppt出現典型病變的C6/36細胞正常C6/36細胞〔對照〕144整理ppt3.動物接種別離病毒1~3日齡健康乳鼠,腦內接種上清液,在有防護設備的動物房中飼養。逐日觀察5-7天,假設發病那么出現典型神經病癥,表現為拒乳、抽搐、麻痹等。當乳鼠頻死時將其處死,解剖,取鼠腦。研磨、離心后取上清再進行傳代,可盲傳三代。等發病規律穩定時收集毒種保存并鑒定。〔48小時內死亡的作非特異性死亡處理〕。上述方法檢出病毒后,進一步確定其種類和型別。145整理ppt登革病毒感染乳鼠、C6/36細胞及感染蚊蟲實驗146整理ppt血清學診斷:間接免疫熒光抗體試驗〔IFA〕

方法一:將采集到的蚊蟲〔白紋伊蚊、埃及伊蚊〕冷凍麻醉后,取頭,置載玻片上,用蓋玻片輕輕擠壓頭部,使腦內物質流出,涂勻,自然風干,預冷丙酮固定10min;0.01MPBS〔pH7.4〕緩沖液洗滌3次,5min/次;滴加用0.01MPBS稀釋的小鼠抗登革Ⅱ型病毒抗血清〔一抗〕,37℃孵育30min,PBS洗片;滴加FITC-羊抗鼠IgG〔二抗,預先用PBS稀釋,參加0.01%的伊文氏藍〕,37℃孵育30min,PBS洗片;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染色結果:陽性組織可見特異性黃綠色熒光,陰性組織那么為紅色。方法二:將采集到的蚊蟲研磨、離心、取上清接種C6/36細胞,制作C6/36細胞抗原片。后續過程如上述。147整理pptC6/36感染DEN-2IFA檢測圖正常C6/36IFA檢測〔對照〕148整理ppt基因診斷:RT-PCR檢測DEN-2型病毒基因

3.3.1引物設計在黃病毒的NS1基因序列設計一對通用引物,上游引物P1和下游引物P2;在DEN-2型病毒的NS1基因設計了一條內引物P3,與通用引物的下游引物相配形成內引物,擴增基因序列長度為189bp。P1GACATGGGG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