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名校名師(部編版四年級上冊)_第1頁
出塞名校名師(部編版四年級上冊)_第2頁
出塞名校名師(部編版四年級上冊)_第3頁
出塞名校名師(部編版四年級上冊)_第4頁
出塞名校名師(部編版四年級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出塞

清徐錫麟

軍歌應唱大刀環,

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

何須馬革裹尸還。出塞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作者介紹

徐錫麟(1873年12月17日

—1907年7月7日),字伯蓀,號光漢子,浙江紹興山陰東浦鎮人。1901年任紹興府學堂教師,后升副監督。1903年應鄉試,名列副榜。同年以參觀大阪博覽會名義赴日本,于東京結識陶成章、龔寶銓,積極參加營救因反清入獄的章炳麟的活動。回國后先在紹興創設書局,傳播新譯書報,宣傳反清革命。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復會。1905年在紹興創立體育會,后又創立大通學堂,規定入校學生均為光復會會員,參加兵操訓練。同年冬赴日本學軍,因患眼疾未能如愿。1906年歸國,赴安徽任武備學堂副總辦、安徽巡警學堂會辦。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銘,率領學生軍起義,攻占軍械所,激戰4小時,失敗被捕,次日慷慨就義。創作背景《出塞》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詩人徐錫麟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作于一九零六年春。作品在藝術上繼承了唐代邊塞詩的風格,具有豪邁雄渾的特色。描寫將士的邊塞生活。這首詩通過擬寫出征者的豪壯心情,表達了作者堅強的戰斗決心和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注釋

軍歌應唱大刀環,

誓滅胡奴出玉關。環:與“還”同音,古人常用作還鄉的隱語。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統治者。玉關:即甘肅玉門關,漢時為出塞要道。譯文

軍歌應唱大刀環,

誓滅胡奴出玉關。出征的戰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日來。決心把滿族統治者趕出山海關。注釋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沙場:本指平沙曠野,后多指戰場。古人有詩云:“沙場烽火連胡月。”

馬革裹尸:英勇作戰,戰死于戰場。《后漢書·馬援傳》:方今匈奴、烏桓,尚在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

譯文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戰士只知道在戰場上,要為國捐軀。何必考慮把尸體運回家鄉。賞析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義無反顧的革命激情和犧牲精神,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把一腔報效祖國、戰死疆場的熱忱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寫下了這首詩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捕,清政府要他寫口供,他揮筆直書:“爾等殺我好了,將我心剖了,兩手兩足斷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殺學生。”爾后,慷慨就義,他用生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首詩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最后一句“何須馬革裹尸還”,寫出了他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總之,這是近代邊塞詩中難得的一首好詩。

出塞

清徐錫麟

軍歌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