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7《兼愛》教學設計_第1頁
2022-2023學年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7《兼愛》教學設計_第2頁
2022-2023學年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7《兼愛》教學設計_第3頁
2022-2023學年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7《兼愛》教學設計_第4頁
2022-2023學年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7《兼愛》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兼愛》教學設計

學習任務群8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

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積累文言閱讀經驗,培養

民族審美趣味,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

感,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選擇中國文化史上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進行精讀,體會其

精神內涵、審美追求和文化價值。

(2)在特定的社會文化場景中考察傳統文化經典作品,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

度,認識作品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

(3)梳理所學作品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識,注意古今語

言的異同。

(4)閱讀作品應寫出內容提要和閱讀感受。選擇一部(篇)作品,從一個或多個

角度討論分析,撰寫評論。

(5)學習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的表達藝術,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為2學分,36課時。

(1)重視誦讀在培養學生語感、增進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導學生積累古代作品

的閱讀經驗。

(2)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獨立研讀文本,并聯系學習過的古代作品,梳理

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提高閱讀古代作品的能力。

(3)多角度、多層面地組織主題學習單元,引導學生合理運用精讀、略讀的方式,

由點到面地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精深和豐富,初步認識所讀作品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貢獻。

(4)組織學生在具有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展開交流和專題討論,就傳統文化的

歷史價值、時代意義和局限等問題,用歷史和現代的觀念進行審視,表達自己的看法。

(5)引導學生堅持在研讀的過程中勤查資料,勤做筆記;圍繞所讀作品,利用圖

書館、互聯網查閱相關注釋、評點等資料,加深和拓展對作品的理解;學習運用評點方

法,記錄自己的感受和見解,不斷提高獨立閱讀能力。

【學習目標】

1.了解墨子及其著作思想;

2.積累文章文言文知識;

3.理解“兼愛”內涵及其局限性;

4.賞析文章的論述特色與語言特點;

5.思考“兼愛”的現實意義。

【學習重點】

2.積累文章文言文知識;

3.理解“兼愛”內涵及其局限性;

4.賞析文章的論述特色與語言特點;

5.思考“兼愛”的現實意義。

【學習難點】

4.賞析文章的論述特色與語言特點;

5.思考“兼愛”的現實意義。

【學習方法】

朗讀法、問題探究法

【學習課時】

1課時

一、導入

面對諸侯爭霸、社會動蕩的亂象,墨家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其學說甚至一度成為

社會主流,但為什么又曇花一現,直到近現代才被重新發現?今天,我們以《兼愛》為

例,一探究竟。

二、走進墨子

1.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一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

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宋國貴族目夷的后裔,曾擔任宋國大夫。中國古代

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學說的創立者,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

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

賢為支點,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家在先秦

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

子死后,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墨子弟子根據墨子

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編成了《墨子》一書。

2.《墨子》是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記述墨子言論兩部分組成。

該書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涉及哲學、

邏輯學、軍事學、工程學、力學、幾何學、光學,先秦的科學技術成就大都依賴《墨子》

以傳。現存《墨子》一書,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編《四庫全書》時,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連類比譬、逐層推理,典型如《非攻》。語言質樸無華,造句遣詞

口語化。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儒、楊、墨三家號稱“顯學”,墨子在當時的聲望與孔子差不多。

由于墨子倡導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等主張。

批評儒家的禮樂和天命觀念.揭示出“命者,暴王所作、窮人所述,非仁人之言也”,

肯定了“強力從事”的命題。但同時主張“明鬼”、“天志”,反映了墨家思想的內在

矛盾。漢代以后,墨學幾成絕學,直到清代,才重新引起人們的重視。

三、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懂句讀。

1.①惡wu施

②故不孝不慈亡wU

③故盜賊有you亡

④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功國者有ybu亡

2.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

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

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

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

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

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

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

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

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

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

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故

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

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

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

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

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

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

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

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

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

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

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

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

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

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

亡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猶

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

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

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

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四、再讀課文,細解文意。

L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

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

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字詞】①以……為:把……作為;②事:事務;③所自起:名詞性短語,自己興

起的根源;④焉:于是;⑤譬之:把它比作;⑥如……然:像……一樣;⑦必:一定;

⑧攻:治療;⑨弗:不;

【譯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事務的人,一定要知道禍亂興起的原因,

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禍亂興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這就像醫生治療人的疾病一樣,

一定要知道疾病產生的原因,才能進行治療;不知道疾病產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療。治

理禍亂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定要知道禍亂興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禍亂興

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2.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

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

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

【字詞】①起:興起;②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③虧:使……受損;

④利:使……獲利;⑤所謂:所說的。

【譯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事務的人,不能不明察禍亂興起的原因。

嘗試考察禍亂因何而起。(禍亂)起于人們不互相親愛。臣和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

謂的禍亂。兒子愛自己而不愛父親,因此使父親受損失而自己得利;弟弟愛自己而不愛

兄長,因此使兄長受損失而自己得利;臣子愛自己而不愛君主,因此使君主受損失而自

己得利:這就是所謂的禍亂。

3.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

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字詞】①雖:即使;②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譯文】即使是父親不愛子女,兄長不愛弟弟,君主不愛臣下,這也是天下所謂的

禍亂。父親愛自己不愛子女,因此使子女受損失而自己得利;兄長愛自己而不愛弟弟,

因此使弟弟受損失而自己得利;君主愛自己而不愛臣下,因此使臣下受損失而自己得利。

這是因為什么呢?都起于不互相親愛。

4.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

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

【字詞】①雖:即使;②至:至于,另提一事;③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譯文】即使是天下偷竊和劫奪財物的人,也是這樣。盜賊者只愛自己的家,而不

愛別人的家,因此偷竊別人家來使自己的家獲利;搶劫者只愛自身,而不愛別人,因此

傷害別人來使自身獲利。這是因為什么呢?都是起因于不相互親愛。

5.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

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

【字詞】①雖:即使;②至:至于,另提一事;③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④亂舞:紛亂之事;⑤之:助詞,的;⑥具此:全都在這里;具:完備,齊備;

【譯文】即使卿大夫互相侵擾封地,諸侯互相攻伐封國,也是這樣。大夫各自愛自

己的封地,不愛別人的封地,因此侵擾別人的封地來使自己的封地獲利。諸侯各自愛自

己的封國,不愛別人的封國,因此攻伐別人的封國來使自己的封國獲利。天下的紛亂之

事,全都在這里了。

6.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

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

慈亡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

【字詞】①兼:同時;②身:自己;③惡施:怎么實行;惡,相當于“何”“怎么”;

④亡:同“無&⑤賊:劫奪;

【譯文】考察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是起于不相愛。假使天下的人都相親相愛,愛

別人就像愛自己,還會有不孝的人嗎?看待父親、兄長與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會有

不孝?還會有不慈愛的人嗎?看待子女、弟弟、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所以不孝不慈的現象

都沒有了。還會有偷竊和劫奪財物的人嗎?看待別人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樣,誰還會偷竊?

看待別人如同自己一樣,誰還會劫奪財物?所以偷竊和劫奪財物的人沒有了。

7.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

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

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譯文】所以偷竊和劫奪財物的人沒有了。還會有大夫互相侵擾封地、諸侯互相攻

伐封國的嗎?看待別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樣,誰還會發動禍亂?看待別人的封國如

同自己的封國一樣,誰還會發動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擾封地,諸侯互相攻伐封國的現

象就沒有了。假使天下之人相親相愛,封國與封國之間不互相攻伐,封地與封地之間不

互相侵擾,偷盜搶劫沒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愛,像這樣天下就安定了。

8.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字詞】①惡a:怎么;惡b:仇恨;②勸:鼓勵;③治:太平;④交相:相互;

⑤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對墨子的尊稱;⑥者:……的原因;

【譯文】所以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事務的人,怎么能不禁絕仇恨而鼓

勵親愛呢?所以天下之人互相親愛天下就會安定,互相仇恨就會發生禍亂。所以子墨子

說:“不可以不鼓勵愛別人的原因,就是這個道理。”

9.總結:

第一段指出議論的焦點,提出圣人治天下當知“亂之所自起”。第二段從幾方面分

別論述“皆起不相愛”的觀點。即:臣、子之不孝;君、父之不慈;盜賊之橫行;大夫

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第三段通過假設、對比,說明“天下皆相愛,則天下治”。第

四段作出結論“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的結論。雖然篇幅較短,但是主旨明確,

思路清晰,善用比喻,感染力強。

10.請給“兼愛”下一個定義。

明確:

兼愛,是指父子、兄弟、君臣、盜賊與他人、大夫們、諸侯們之間相愛,不相愛就

是亂世的根源,相愛就是治天下的關鍵。

五、你認同文章的觀點嗎?

明確:

①一是墨子單純追求一個和諧社會,沒有把“亂”當成是社會的一種正常狀態或一

個新世界產生的契機,也沒有看到社會之間不同的"亂"。在一個社會中,即使表面非常

穩定,在內部的不同方面也會有一些“亂:墨子把所有的“亂”皆源于不相愛,解決

的方式都是“兼愛”。一把鑰匙對一把鎖。在墨子那里企圖找到一把鑰匙去解開所有鎖,

這顯然也帶有烏托邦的色彩。二是墨子處在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諸侯林立,他沒

有看到各國之間戰爭的必然性,沒有找到社會之亂的特殊根源,而是在普遍性的意義上

讓國與國、人與人之間“兼愛”,所期待的是一個在賢君領導下的和諧、平等社會,”兼

愛”的解決方案是不可能解決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的。

②墨子在《兼愛?上》中所采用的論證語言并不是學術式的表達,而是詩化的、比

喻類的。《兼愛?上》開篇即是一個類比論證。類比論證是指,在兩個或更多的實體之

間進行一個類比,從而表明他們在一個或多個方面是類似的。用公式簡化就是a、b都

具有屬性P、Q,a又具有屬性R,因而b可能也具有屬性R。套用這個模式,可以看出,

開篇進行類比的是“亂的治理”和“疾病治愈”。在第一種事物a(治療疾病)和第二種

事物b(亂的治理)中共同具備的屬性是:都需要"治",a(治療疾病)需知道原因,才

能治好疾病,與此類比,b(亂的治理)也需知道亂的原因,才能治理好亂象。進而得

出結論,圣人治理天下必須要知道亂的原因,才能治理好,不知道混亂是由什么引起的,

就不能治理好。

判斷這一組命題的可靠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實體數量,實體數量越大,

過去經歷的場合越多,論證越強。這一組比喻中實體的數量是治病的數量。墨子觀察過

多少次疾病治愈的例子不得而知,他不是一個醫生,恐怕沒有達到一個很大的樣本。2.

前提中實例的多樣性。比如醫生的水平各不一樣,所患的疾病有疑難雜癥也有輕微小恙

等等,同等的多樣性和復雜程度會增加這組類比的可靠性,反之則不然。3.類比雙方相

似方面的數量及相關性。雙方相似的方面越多論證越可靠。治病和治國的相似性僅體現

在二者都是人的活動。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這是一組邏輯上論證很弱的類比,

墨子的結論”圣人治理天下必須知道亂的原因,才能治理好,不知道混亂是由什么引起

的就不能治理好”可信度較低,并不是一個簡單類比因果關系。

六、賞析語言特色。

《兼愛》論述特色及語言特色。

明確:

①層層推論,反復言說;

②運用類比論證,形象生動;

③語言淺顯,舉例貼近生活。

七、補充

1.局限:極苦自身,缺乏群眾基礎;

墨子在宣傳“兼愛”思想的過程中,不是僅僅限于口頭的鼓吹宣傳和能言善辯的爭

論,而是身體力行,言行一致,用自身及墨家成員的積極行動將其付諸實踐,并作為終

身的行為規則。要想達到“兼愛”的理想境界,需要在愛的精神領導之下將“非

樂”“節用”“節葬”等貫穿于日常生活中。這就需要在物質條件不管是豐裕還是貧乏

的情況下都要以“自苦為義”。

墨子熱切的希望全社會所有成員能夠不分等級貴賤相互愛護,并從中共同受益,這

樣才是所謂的教義之本。自苦不僅僅是針對普通的平民百姓,更主要的是對王公貴族,

因為普通百姓在那個自給自足,物質條件本來就不富足的社會已經足夠節儉和辛苦,因

此更多地是希望王公貴族能以節儉和吃苦作為日常準則,其最終目的是杜絕奢侈浪費、

實現資源的均衡化、人們身份地位的無差別化,最終有益于最廣大的人民。

“自苦為義”作為墨子的生活準則,首先體現在他日常生活中的節儉自律和吃苦耐

勞中。墨子在飲食上遵循“量腹而食”、穿著打扮上遵循“度身而衣”、工作上遵循“日

夜不休”的原則。墨子的吃苦耐勞精神,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自律和節儉,而是以吃苦為

榮。墨子及其弟子競相吃苦,為天下人民大眾的利益四處奔走,不知疲倦。墨子及其弟

子們的這種苦行救世、行勞天下的舉動,在當時及后世都留下了很大的影響。

“子墨子自魯過齊,過故人。謂子墨子曰:今天下莫為義,子獨自苦而為義,子不

若己。"卿由此可見,在墨子的時代,“自苦為義”幾乎成為了墨子及墨家成員身份的

標志。所以盡管莊子對墨子苦行救世的學說和自苦為義的行動不予贊同,但他對墨子的

這種言行一致、不畏艱苦的精神和人格品質所感動。莊子曰:“雖然,墨子真天下只好

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稿不舍也。才士也夫!”墨子不僅不貪圖榮華富貴,而且還不

懼政治權貴。只要道之所在,義之所召,墨子必定不計艱辛,不畏強暴,甚至不惜犧牲

自己的生命去實踐他的主張。

但是如此為民服務的學說,在現實社會的推廣中并沒有想象中的簡單。因為并不是

所有人都會有墨子舍生取義、自苦救世的情懷。人性之中本身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

多的人渴望在付出后會獲得相應的榮譽或得到切實的利益。但是墨子“兼愛”思想的實

行,獲得可以預見的利益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要求的是自苦、

自貧,要穿粗布衣服、穿木制或者草編的鞋子,白天夜晚勞作不休,以吃苦耐勞作為最

高的行為準則,這樣苦行僧似的生活,對于大多數盼望美好生活的普通民眾來說無異于

苦海無邊,超過了普通人民群眾可以接受的''度”的范圍,因此,渴望現世利益、期待

美好生活的人們對需要艱苦付出卻沒有約定期限的“兼愛”社會只是觀望。“烏托邦”

的理想,難以取得人民群眾的信任,難以吸收堅定的追隨者。

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我們在提倡厲行節儉、節約、以自身行動來實踐的過程中,

必須考慮人們可以接受的限度,照顧到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我們必須設身處地的為人

民考慮,切實維護人民的利益。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積聚起

深厚的群眾基礎。

2.局限:重實用性,缺少精神支撐;

先秦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雖然出現了社會分工的趨向,但是遠未形成變革

性的社會化分工,墨子及墨家所代表的小手工業者階層的數量遠未發展到可占據統治地

位的程度,其階級基礎相對占統治地位的儒家來說力量還相當薄弱,而當時以封建宗法

制為主導的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恰好為儒家有差別的“別愛”思想提供了適宜生長的

豐厚土壤。雖然,墨子針對社會的弊端,提出了企圖以“兼愛”代替“別愛”,以一種

人類普遍和無差別的情感來戰勝世間的一切不平等、禍亂、調和一切矛盾,實現全天下

相親相愛一家人的美好理想,但是這在當時只是僅限于墨子及墨家成員自身的小集體性

質的規章制度,并沒有深厚的文化基礎。

傳統社會一直占統治地位的君臣等級制度形成根深蒂固的傳統守舊思想,最為重要

的是階級利益之間的對立,注定了統治者最終不會采取墨家“兼愛”的思想。與此同時,

廣大處于社會底層的人民群下眾,雖然在愛天下百姓、愛人類整體的美好感召下,對未

來的美好生活抱有一定的幻想,但是長時間的期待過后,是遙遙無期的絕望。墨子及其

墨家成員,雖然用“極苦自身”“止楚攻宋”等一系列利民的實際行動一定程度上讓人

們看到了他們變革的真心,但是阻止攻伐只是避免了一時的戰爭之苦,躲避戰爭過后,

生活依舊如原來的樣子。人們在沒有約定期限的對美好未來的等待中,逐漸變的麻木,

而所謂的兼愛世人的思想,也總會在現實的殘酷中變得難以實現。

如果說宗教是苦難生活中人們的麻醉劑或是一個新的希望的誕生,那么墨子思想的

深刻性遠沒有達到宗教的程度。信奉墨子思想的人群不夠廣泛,他們只是集中于小手工

業者階層,雖然也有入世做官輔佐統治者的官員,但是他們要么像高石子一樣只能做到

嚴于律己,無法起到對于其他人的帶頭作用,要么就會像勝綽流于世俗,丟失了最初的

追求。而要想真正在人們心中留有長久的地位,就需要在人們心中留下不倒的信念。不

管是道教、儒教、佛教還是基督教,他們都曾在一定程度上在勞苦大眾心中樹立起過不

倒的信念,有過對現世生活的順從與對來世生活的期冀,所以它們能夠長久的存在。

而墨子的“兼愛”思想,卻從來都沒能走出自己的團體之外,被大多數的人們所認

同。人們只是有過對它所倡導的人愛人社會的向往,但是向往改變不了殘酷的現實,精

神世界沒有因為“兼愛”的存在而對生活充滿美好的期待,因此最終走向中絕的“兼愛”

并沒有出乎人們的意料,或者說它的命運歸向何處,都未曾得到普通人的過多關注。

而墨子的“兼愛”思想,卻從來都沒能走出自己的團體之外,被大多數的人們所認

同。人們只是有過對它所倡導的人愛人社會的向往,但是向往改變不了殘酷的現實,精

神世界沒有因為“兼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