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河南省南陽市六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一次聯考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考古成果與歷史遺跡都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來源。材料未體現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哪一特點()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部分文化情況簡表特色文物彩陶盆玉龍玉琮蛋殼黑陶杯銅鏡分布范圍黃河中游遼河上游長江下游黃河中下游黃河上游A.多元共存 B.融合涵養 C.分布廣泛 D.各具特色【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時期時期。根據材料“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部分文化情況簡表”可以看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分布在黃河上中下游、遼河上游和長江下游,這說明分布廣泛,多元(地)共存;由其特色文物可以知道,不同地區的文物各具特色。題中未體現融合,B項符合題意,B項正確;ACD項均有體現,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2.關于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記載。《史記·夏本紀》寫道:“益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據此可知()A.禹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夏 B.禪讓到世襲經歷曲折斗爭C.啟通過武力奪取夏朝王位 D.關于啟如何繼位無史可考【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夏朝時期的中國。根據“益讓帝禹之子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可知,這幾種記載,可以看出王位繼承并非一帆風順,說明禪讓到世襲經歷曲折斗爭,B項正確;材料涉及禹的信息是其子啟繼承了他的王位,沒有涉及禹建立國家,排除A項;C項與材料“益讓帝禹之子啟”不符,排除C項;D項無史可考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3.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銅冰鑒缶,鑒用來盛冰,缶用來盛食物。《周禮》記載,肉食珍饈與酒水都要用冰鑒保存,祭祀時也要使用冰鑒。冰鑒缶的使用A.體現了戰國時期嚴格的宗法制度 B.說明青銅鑄造工藝開始成熟C.展示出貴族的日常禮儀規范 D.標志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答案】C【解析】材料“《周禮》記載,肉食珍饈與酒水都要用冰鑒保存,祭祀時也要使用冰鑒”體現的是當時貴族的日常行為規范,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緣關系,排除A項;B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軍功爵制度的出現標志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排除D項;故選C項。4.《尚書》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和“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的記載,這反映了()A.民本思想根植傳統 B.王權與神權相結合C.儒家思想已經形成 D.“天人合一”學說【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周時期(中國)。材料反映了商周時期就已經提出統治者應把人民當鏡子、“保民”等主張,這說明民本思想歷史悠久,根植于傳統,A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王權與神權相結合,排除B項;商周時期,儒家思想尚未形成,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君民關系,而沒有涉及天人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5.春秋戰國時期,是“私”字大行的時代,財產私有化迅猛發展,求富趨利成為社會上大多數人的人生追求目標,所謂“富者,人之情性”,“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這一現象說明當時()A.務實的風氣成為主流 B.人們的精神生活貧瘠C.工商業的發展和繁榮 D.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據題干可知,戰國時期求富趨利之風盛行,結合所學,這是戰國時期工商業發展和繁榮所引起的社會風氣變化,C項正確;求富逐利之風不等于務實風氣,也不能說明人們精神生活貧瘠,排除A、B項;戰國時期,隨著重農抑商政策的出臺,商人政治地位下降,排除D項。故選C項。6.孔子稱贊管仲輔佐齊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韓非子提出“萬乘之主,有能服術行法……其兼天下不難矣”。這表明春秋戰國時期()A.不同學派有共鳴之處 B.儒學匯集各家思想精華C.百家爭鳴局面歸于沉寂 D.諸子百家主張基本一致【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根據材料內容可知,三人都強調實現國家統一,表明不同學派有共鳴之處,A項正確;韓非子是法家思想,與儒學無關,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是百家爭鳴的輝煌時期,并沒有歸于沉寂,排除C項;諸子百家之所以稱百家,就是因為各家主張不一致,排除D項。故選A項。7.秦統一六國后,在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表格反映了該制度()三公①丞相:負責行政。②太尉:負責軍事。③御史大夫:負責監察。九卿(部分)①奉常:掌管宗廟祭祀禮儀。②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③衛尉:掌管宮門警衛。④少府:掌管皇室財政。⑤太仆:掌管宮廷用馬。A.根本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 B.具有濃厚的“分權”色彩C.分化皇權以避免決策失誤 D.體現了民主政治的趨向【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秦朝中央的主要官員在職責方面分工明確,具有濃厚的“分權”色彩,B項正確;維護封建統治才是實行三公九卿制度的根本目的,排除A項;該制度是強化皇權,排除C項;此時是君主專制時期,并未走向民主政治,排除D項。故選B項。8.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創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璽,分別刻著“皇帝之璽”“天子之璽”“皇帝行璽”“天子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信璽”。如任命國家官員,則封印“皇帝之璽”;若任命四夷的官員,則用“天子之璽”。信璽用于對國內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璽則為皇帝外巡時隨身攜帶。材料未體現()A.皇帝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 B.實行中央集權體制C.有較為縝密的權力運作機制 D.皇權與相權矛盾加劇【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材料所述與皇權與相權矛盾加劇無關,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六枚御璽意味著皇帝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任命政府官員和任命四夷官員用不同的御璽,說明設置了內外兩種系統處理國事;六枚御璽有不同的職能和用處,說明有較為縝密的權力運作機制,實行中央集權機制,AB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9.秦朝徭役繁重,刑罰殘酷無比,人民動輒犯禁,于是出現了“天下愁怨”的社會現象。這將導致()A.階級矛盾嚴重激化 B.國家法制遭到破壞C.土地兼并日益嚴重 D.地方體制弊端顯現【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的中國。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的暴政,結果就是階級矛盾尖銳化,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暴政,非國家法制遭到破壞,排除B項;材料與土地兼并無關,排除C項;秦朝時期,郡縣制的弊端尚未顯現,排除D項。故選A項。10.“元鼎元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西漢與烏孫聯姻成功。元鼎二年,西漢設立酒泉、武威兩郡,并移民實邊……元封三年,從票侯趙破奴帶屬國騎兵及郡兵數萬攻姑師、樓蘭,破姑師國,俘虜樓蘭王。在河西開設四郡,肅清東西交通的大道后,西漢便開始在西域的中心地帶屯田,確立經營西域的根據地”。材料表明()A.西域與中原的交往源遠流長 B.絲綢之路此時已完全形成C.漢代政府對西域實行有效管轄 D.消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材料列舉的是漢武帝經營西域的各種策略,說明漢代政府對西域實行有效管轄,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西域與中原的交往的源遠性,排除A項;材料不能推斷出絲綢之路此時已完全形成,排除B項;D項消除一詞過于絕對,排除。故選C項。11.初立的漢王朝由于秦朝暴政的剝削以及連年的戰爭,面臨的是一片荒涼的社會景象——人口稀少,物資殘缺,糧食生產極度萎縮。正如史書記載的那樣“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經過幾十年的恢復,出現了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這一盛世出現的原因是()A.秦末戰亂,田地荒蕪 B.休養生息,恢復生產C.均輸平準,平抑物價 D.尊崇儒術,儒學獨尊【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材料反映漢初人口減少,文帝景帝時人口增長,根據所學可知,文帝和景帝時期,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恢復生產,使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人口增加,B項正確;秦末戰亂,田地荒蕪是漢初人口減少的原因,排除A項;均輸平準,平抑物價是漢武帝時期的措施,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尊崇儒術,儒學獨尊是漢武帝時期的措施,沒有造成材料中的結果,排除D項。故選B項。12.董仲舒說:人君為政應“法天”而“德政”,“為政而宜于民”,“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強調“君權神授”的正當性 B.主張教化民眾有利于社會穩定C.提高了儒家學說的政治地位 D.主張天子顯德以示民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材料表明君主應以德施政,為政要宜與民,天子秉承上天的旨意,以教化百姓實現善的本性為己任。由此可知,D項正確;“君權神授”的思想是指君權是上天授予,為維護君主專制服務,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教化民眾有利于社會穩定,排除B項;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提高了儒家學說的政治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13.據史書記載,角抵(摔跤)“蓋雜技樂也,巴俞(渝)戲、魚龍蔓延(百戲節目)之屬也”。秦二世曾在宮中欣賞。漢武帝在長安舉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角抵表演,長安百姓“三百里內皆觀”,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歡迎來長安的西域人。據此可知,當時角抵A.促進了川劇藝術的發展 B.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C.推動了絲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間的勞作技能【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秦二世曾在宮中欣賞,漢武帝在長安舉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皆觀’”“歡迎來長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這時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賞,受到不同階層的欣賞,說明角抵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B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這時期不同階層的人都欣賞角抵表演,沒有強調對川劇藝術發展的促進作用,A項錯誤;根據材料“用角抵表演歡迎來長安的西域人”可知,角抵表演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絲路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但不能完整體現材料內容,C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當時角抵表演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沒有體現其淵源,無法得出源于民間勞動技能的結論,D項錯誤。14.從三國后期到西晉初期,位于北方地區的政權戰勝其他割據政權,形成統一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高于南方地區B.北方地區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C.北方政權成功地削弱了導致分裂的豪強地主勢力D.北方政權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答案】A【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從三國后期到西晉初期,位于北方地區的政權能夠戰勝其他割據政權的主要原因是經濟重心在北方,北方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高于南方地區,故A正確;當時南方和北方地區都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故B錯誤;C項不符合史實,故錯誤;此時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遭到了破壞,故D錯誤。15.三國時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議政。針對刺史制度問題,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條,以清靜為名,威風著稱,今可勿令領兵,以專民事。”由此可見,與西漢相比,當時魏國A.地方監察制度逐漸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C.刺史的職權發生了異變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答案】C【解析】根據“今可勿令領兵,以專民事”可知三國時期的刺史出現了領兵和專職民事的情況,這與刺史最初的監察職責不符,說明刺史的職權發生了異變,C項正確;材料僅反映了刺史制度,不能說明地方監察制度的逐漸完善,排除A項;“加強中央集權”的說法不能體現,排除B項;刺史制度并不一定能夠保障吏治清明,排除D項。故選C項。16.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產生了深刻的社會影響,兩次改革的相同點不包括()A.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B.都在一定程度上變革了生產關系C.都是以實現富國強兵為目的 D.都遇到了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阻礙【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可知是反向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戰國和北魏。商鞅變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鞏固統治實現封建化,因此目的不同,C項正確;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都變革了生產關系,完成了封建化,排除B項;商鞅變法和孝文帝都遇到了守舊勢力的反對,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17.中國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對地方的管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親信所封的諸侯國已非過去承認的原有邦國,而是以武力為背景,在原有眾多邦國的地域內人為“插隊”進去,很像“摻沙子”。這是鑒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訓,屬于周的創造。分封出去的邦國,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實體,并實行貴族世襲統治,地方擁有實權。——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材料二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化體制,也是秦始皇最具歷史意義的創制……中央集權的帝國體制取代地方分權的封建體制,其歷史意義無論如何估價,都不嫌過分。以后中華帝國歷史上雖然出現過封建體制的反動——逆潮流而動,但都沒有好下場。——樊樹志《國史概要》(1)根據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創新之處。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創新所產生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權的封建體制”的具體措施及作用,并舉一例說明秦以后“封建體制的反動”都“沒有好下場”。【答案】(1)創新:在原有邦國區域內建立諸侯國。作用: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有助于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促進民族融合和文化認同觀念的形成。(2)措施:廢除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設立郡縣制。作用:實現中央對地方垂直管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舉例:西漢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分封了一批同姓諸侯王,這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或“導致了七國叛亂”)。【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西周(中國)創新之處:由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親信所封的諸侯國已非過去承認的原有邦國,而是以武力為背景,在原有眾多邦國的地域內人為“插隊”進去,很像“摻沙子”。”可得出:在原有邦國區域內建立諸侯國。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有助于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促進民族融合和文化認同觀念的形成。【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秦朝,秦以后(中國)。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廢除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設立郡縣制。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實現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舉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分封了一批同姓諸侯王,這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或“導致了七國叛亂”)。18.有同學研究先秦文獻中禹的形象,收集了如下材料。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曰:“(禹)敏給克濟,其德不回(違背),其仁可親,其言可信。”——《大戴禮記·五帝德》材料二:禹東教乎九夷,道死,葬會稽之山,衣衾三領,桐棺三寸,葛以緘之,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壟若參耕之畝,則止矣。——《墨子·節葬》材料三:治國之道,去害法者,則不惑于智能,不矯于名譽矣。昔者舜使吏決鴻水,先令有功而舜殺之;禹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后至而禹斬之。以此觀之,先令者殺,后令者斬,則古者先貴如令矣。……故先王以道為常,以法為本。——《韓非子·飾邪》(1)分別闡述上述材料中記述的禹的形象。(2)綜合材料中不同學派的觀點,簡述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3)指出上述材料對研究禹形象的價值和不足。【答案】(1)形象:儒家將禹塑造為完美的道德模范;墨家將禹塑造成節葬的典型;法家將禹塑造成嚴明決紀的形象。(2)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隨著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士階層活躍,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私學出現,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3)價值:以上材料均屬于文獻史料(或二手史料),對禹的形象研究具有參考價值。不足之處:以上材料缺少實物史料(或一手史料),不能直觀的反映禹的形象。【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一中的“(禹)敏給克濟,其德不回(違背),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譯為”禹為人聰明機智,辦事敏捷又勤奮,他遵守道德,仁愛可親,他講的話誠實可信“,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儒家將禹塑造為完美的道德模范”;根據材料二中的“衣衾三領……上毋通臭”譯為“棺木三寸厚,足以讓尸體在里面腐爛就行,衣衾三件,足以掩蓋可怕的尸形就行,及至下葬,下面不掘到泉水深處,上面不使腐臭散發,墳地寬廣三尺就夠了”,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墨家將禹愬造成節葬的典型”;根據材料三中的“禹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后至而禹斬之”譯為“大禹在會稽山上接受各方諸侯的朝拜,防風國的國君遲到了,被大禹處死”,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法家將禹愬造成嚴明決紀的形象”。【小問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百家爭鳴的背景可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階級關系等角度進行概括。【小問3】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國古代。第一小問價值:史料按價值劃分,分成一手史料(實物史料、直接記載的客觀事實等)和二手史料(文獻史料、經中間人修改的史料等),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本題史料均屬于文獻史料(或二手史料),對研究禹的形象具有參考價值;第二小問不足:以上材料缺少實物史料(或一手史料),不能對其進行印證、補充和糾正,因此不能直觀地反映禹的形象。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東漢末年政論家伸長統講敘了東漢豪強勢力的迅猛發展:漢興以來,相與同為編戶齊民,而以財力相君長者,世無數焉。而清絜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間,無所益損于風俗也。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于四方;廢居積貯,滿于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綺室;倡謳伎樂,列乎深堂。賓客待見而不敢去,車騎交錯而不敢進。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敗而不可飲。睇盼則人從其目之所視,喜怒則人隨其心之所慮。此皆公侯之廣樂,君長之厚實也。——《后漢書·伸長統列傳》閱讀這段材料,分析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與東漢政權衰亡之間的關系。【答案】西漢中期以來,因選官制度的重大改革,一些具備商業資本、投資土地的地主,在儒學成為仕進重要途徑的歷史條件下,修習儒學,逐漸出現世代通經入仕、位至公卿的世家。他們既擁有宗族和經濟勢力,又有政治、文化背景,周圍聚集了眾多的門生故吏,形成盤根錯節的高門世族,對地方甚至朝廷政治進行干預和影響。西漢中期以來,豪強地主不斷積累、發展、壯大,王莽新朝覆滅時,地方豪強地主紛紛擁兵自重。劉秀在南陽和河北兩地豪強地主的支持下實現了全國統一,建立東漢王朝。東漢中后期,一方面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另一方面豪強地主因是東漢王朝建立的基礎,因此幾乎不受限制地發展壯大。豪強地主逐漸轉化為割據勢力,成為瓦解東漢王朝統治的力量。【解析】根據材料“而清絜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間,無所益損于風俗也。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于四方;廢居積貯,滿于都城”可知,材料反映地方豪強地主擁有大面積土地、房子和奴婢,商船遍及四方,可見豪強地主經濟涉及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體現出對地方經濟生活的控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中期以來,因選官制度的重大改革,一些具備商業資本、投資土地的地主,在儒學成為仕進重要途徑的歷史條件下,修習儒學,逐漸出現世代通經入仕、位至公卿的世家。他們既擁有宗族和經濟勢力,又有政治、文化背景,周圍聚集了眾多的門生故吏,形成盤根錯節的高門世族,對地方甚至朝廷政治進行干預和影響。西漢中期以來,豪強地主不斷積累、發展、壯大,王莽新朝覆滅時,地方豪強地主紛紛擁兵自重。劉秀在南陽和河北兩地豪強地主的支持下實現了全國統一,建立東漢王朝。東漢中后期,一方面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另一方面豪強地主因是東漢王朝建立的基礎,因此幾乎不受限制地發展壯大。豪強地主逐漸轉化為割據勢力,成為瓦解東漢王朝統治的力量。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遷都洛陽,大量修建寺院、佛塔,并在洛陽以南的龍門伊水兩岸,依山開窟造像,創建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云岡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樸。從孝文帝遷都洛陽到北魏分裂的35年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2024-2025學年初三綜合題(二)生物試題(理工類)試題含解析
- 長沙醫學院《籃球B(2)》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省宜春市樟樹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4月調研測試(二模)生物試題含解析
-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食品工程專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聯想傳奇圖書館多媒體文獻
- 有機化學原料在環保型復合材料的研制考核試卷
- 電子出版物批發商的數字化轉型路徑考核試卷
- 水果罐頭加工中的食品安全知識普及與宣傳考核試卷
- 玻璃熔制過程質量控制考核試卷
- 玻璃制造企業的人力資源培養與績效管理考核試卷
- 中學2021年秋季開學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及要求4篇
- 體格檢查-腹部檢查(臨床診斷課件)
- DB11-T 1448-2017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資料管理規程
- 2025年鼎和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第一單元 從感知到物聯 第1課開啟物聯網之門 說課稿2024-2025學年 人教版新教材 初中信息技術八年級上冊
- 性病防治工作計劃
- DBJ33T 1300-2023 建筑施工現場安全防護設施設置技術規程
- 醫院培訓課件:《電擊除顫-電復律》
- 2025年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教學計劃(含進度表)
- ICU后綜合征的預防與護理
- 2025年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事業編制招聘14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