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湖北省鄂東南三校聯考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階段考(一)歷史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課至第7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考古發現,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別。其中一組有七個墓,隨葬品比較豐富,最多的達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豬頭等;另一組只有四個墓,隨葬品很貧乏,總共只有17件,為陶器、紡輪、獐牙等。由此可知,當時社會()A.手工技藝高超 B.文化禮制產生 C.經濟發展繁榮 D.階級分化明顯【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大汶口考古發現中墓葬差別巨大,可見階級分化明顯,D項正確;材料雖然設計手工業,但不能得出手工技藝高超,排除A項;材料與禮制無關,排除B項;材料可以看出經濟發展,但發展程度得不出,排除C項。故選D項。2.在“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種天命觀的影響下,商人十分迷信鬼神。商王自稱是上帝的兒子,即“下帝”,也稱天子,凡決定政治事務都要通過占卜來進行決策。這說明我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之一是A.權力實現高度集中 B.貴族等級秩序森嚴C.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D.以宗族關系為基礎【答案】C【解析】材料“凡決定政治事務都要通過占卜來進行決策”體現的是商人利用神權來強化王權,C項正確;商朝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項;材料與貴族等級秩序森嚴的說法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緣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3.商鞅變法規定: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據此可知,商鞅這些變法措施()A.縮小了百姓貧富差距 B.促進了秦國小農經濟的發展C.摧毀了宗法分封制度 D.建成了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權【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商鞅變法推行小家庭制,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制,結合所學可知,這有利于維護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推動小農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與縮小貧富差距的說法無關,排除A項;當時宗法制仍然有較大的影響,因此C項中“摧毀”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縣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與材料措施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4.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籬草,草上之風必偃”,他認為只有統治集團的賢明,才能夠實施“愛民,惠民”“使民于義”,若實行暴政,必然會導致天下大風,最終喪失政權。這體觀了孔子()A.“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B.“尊卑有序”的倫理觀念C.“為政以德”的治國理念 D.“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只有統治集團的賢明,才能夠實施‘愛民,惠民使民于義’,若實行暴政,必然會導致天下大風,最終喪失政權”可知孔子主張為政以德,C項正確;有教無類思想指的是教育公平,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主張以德治國,與尊卑關系無關,排除B項;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5.西安高窯村曾出土過一件“高奴銅石權(如下圖)”,在這件銅方升底部刻有秦始皇頒發的詔書,全文是“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該詔書可用來說明()A.秦文核心地位得以確立 B.政府行政效率得到顯著提高C.地區文化交流得以實現 D.秦朝建立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詔書記載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統一度量衡的舉措,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統一,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詔書使用的文字是秦文,不能得出秦文核心地位得以確立,排除A項;統一度量衡對于提高行政效率沒有直接作用,排除B項;統一度量衡主要是政治和經濟舉措,不能體現地區文化交流,排除C項。故選D項。6.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張,下令:凡《秦紀》之外的歷史書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詩》《書》、百家語限期燒毀,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不燒,禁止私學,欲求學的以吏為師;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此舉旨在()A.發展教育事業 B.強化地區管理 C.加強皇權統治 D.促進民族融合【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秦始皇采納李斯建議焚書坑儒,加強對民眾的思想控制,意在加強皇權鞏固統治,C項正確;焚書坑儒、禁止私學的行為不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對地方的管理,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少數民族事務,排除D項。故選B項。7.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令“初算緡錢”,向工商業主、高利貸者征收資產稅,并處罰隱瞞資產或申報不實者。后又下令“告緡”,鼓勵民眾告發不如實申報的商人。漢武帝的這些舉措A.完善了市場監管立法 B.加強了商人的戶籍管理C.抑制了富商大賈勢力 D.加劇官營與民營的競爭【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算緡”“告緡”政策是歷史上大規模的抑商運動。增加了國家收入,打擊了奴隸制殘余,緩和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封建經濟基礎的鞏固,但是也遲滯了商品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當時市場監管立法并不完善,排除A項;材料與加強對商人戶籍管理的說法無關,排除B項;材料與政府官營商業的說法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8.西漢時出現了高頭大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幾十種物產。這一時期絲和絲織品在西域各國受到廣泛歡迎,西域人學會了耕種、打井和煉鐵等技術并用于發展生產。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A.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 B.中外農業生產水平穩步提升C.中國絲織品在歐洲備受推崇 D.西漢經濟發展市場需求擴大【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張騫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見發達,除了外交活動外,商業貿易也日益頻繁,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外國農業發展的水平,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中原與西域之間的經濟往來,不是中國絲織品在歐洲備受推崇,排除C項;西漢重視農業發展,不會出現西漢經濟發展市場需求擴大,排除D項。故選A項。9.東漢光武帝時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萬石的俸祿,卻沒有實權。尚書臺長官尚書令掌管朝廷大權,卻沒有三公的地位,俸祿只有一千石。東漢前期這一局面反映出()A.中央決策機構日益臃腫 B.君主的權力得到了加強C.外戚專權受到一定遏制 D.貴族等級體系日趨嚴格【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尚書臺長官尚書令掌管朝廷大權,卻沒有三公的地位,俸祿只有一千石”,可以看出東漢政府通過設立尚書臺來掌管朝廷大權,疏遠以丞相為首的三公,本質仍是為了強化君權,B項正確;“日益臃腫”表述錯誤,排除A項;外戚專權是東漢后期的局面,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強化君權,未涉及貴族等級秩序,排除D項。故選B項。10.東漢末年至魏晉之際,關中、中原兩大經濟區的人口急劇減少,北方士民紛紛背井離鄉,舉家南遷。此后南方許多荒原變成肥田沃野,荊揚的洞庭、鄱陽、太湖流域成了谷倉地帶,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三熟之稻”。這說明當時人口南遷產生的主要影響是A.造成了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 B.促進了江南經濟的開發C.加劇了南北矛盾和割據狀態 D.完成了經濟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北方人口南遷,給南方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及先進的農業技術,促進了南方的開發建設和經濟發展,B項正確;材料體現了人口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開發,未涉及人地矛盾,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人口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開發,材料未體現南北矛盾和割據狀態,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排除D項。故選B項。11.以王導、王敦為代表的瑯琊王氏控制了晉廷的軍政大權,形成了“主弱臣強”的局面,東晉政治陷入一種“不平常和不正常的狀態”之中。這說明東晉門閥政治A.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 B.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權C.逐漸取代了皇權政治 D.是對皇權政治的有益補充【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王氏兄弟掌握西晉軍政大權,東漢是形成“主弱臣強”的局面,這與門閥政治有關,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權,故選B項,排除A項;世家大族并沒有取代皇權,排除C項;門閥政治并不是皇權政治的有益補充,排除D項。故選B項。12.大運河打通了南北諸河流的聯系,將揚州和全國連接成一體,揚州自此成為東南地區的交通樞紐,至中、晚唐時期,成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會;而運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運河的影響下,也從一個邊境前哨地一躍而成為繁榮的商業城市。材料反映出大運河的開通()A.改變了南北經濟格局 B.促進了沿岸城市的發展C.加快了隋朝統一進程 D.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大運河打通了南北諸河流的聯系,將揚州和全國連接成一體,至中、晚唐時期,成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會;而運河最南端的余杭,也從一個邊境前哨地一躍而成為繁榮的商業城市。這說明了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沿岸城市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南北經濟格局的變化,而是強調揚州、余杭等運河沿岸城市的興起,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大運河開鑿前的隋王朝,就是一統一的王朝,C項說法錯誤,排除C項;大運河是國內運河,與中外交流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3.唐太宗認為“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鞏固統治。還指出:“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這反映出唐太宗()A.重視發展生產 B.注重虛心納諫 C.加強邊疆管理 D.注重以民為本【答案】D【解析】唐太宗從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他常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來告誡后人不可輕視人民的力量,“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說明唐太宗認為“為君之道”最重要的是以民為本,即百姓是國家的根本,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重視發展生產、注重虛心納諫,排除AB項;材料信息與加強邊疆管理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4.唐開元以后,邊疆的募兵隊伍漸增,但中央的軍隊卻沒有在質量上和數量上有所變通。據統計,當時藩鎮駐軍再加上其它邊地兵力達49萬,而京師和內地兵力總共才8萬,不到邊鎮的1/6。這一狀況A.直接導致唐王朝的滅亡 B.表明唐朝軍事實力強盛C.為藩鎮割據埋下了禍根 D.說明中央集權得到加強【答案】C【解析】材料“當時藩鎮駐軍再加上其它邊地兵力達49萬,而京師和內地兵力總共才8萬,不到邊鎮的1/6”體現的是地方軍事實力超過中央,這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為后來的藩鎮割據埋下隱患,因此C正確,BD排除;唐朝是被節度使朱溫消滅的,A排除;15.隋唐科舉制不問門第“一切以程文為去留”,不論家庭出身和品級等第,只要通過科舉博取功名,就能躋身官僚階層。這樣的選官制度,與魏晉南北朝時期那種,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別。據此可知,科舉制()A.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 B.推動了社會風氣的轉變C.利于擴大封建統治基礎 D.消除了社會階層的固化【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科舉考試以才能選官,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主要作用是擴大了統治階級的統治基礎,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排除A項;B項也是科舉制的影響,但與材料強調擴大封建統治基礎不符,排除B項;D項中消除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16.“夫諫官職在諫矣,諫者,諫君者也”。唐太宗時,諫官,凡朝政闕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失當,皆得諫正”,甚至宰相人宮平章國計,也,必使諫官隨人,預聞政事”。諫官職責的這一變化()A.均衡了各派政治力量 B.服務于現實政治需要C.避免了政府決策失誤 D.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諫官對于行政事務發揮糾錯諫正的作用,有助于減少行政失誤,服務于現實政治需要,B項正確;諫官并不是均衡了各派政治力量,排除A項;諫官雖有助于減少行政失誤,但是不能避免,排除C項;諫官職責的變化與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2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4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先秦儒學是在特定的時代氣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豐厚土壤而成長起來的。它既承擔著前代文化傳統傳承接續的歷史使命,也必須回答當時社會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春秋時代劇烈變化著的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軍事、倫理、文化等方面都向當時的思想家們提出了許多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大多是由于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間的社會關系、社會交往、社會組織日趨復雜化而引發出來的,而其核心問題是社會政治與倫理道德問題。這也是先秦儒學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摘編自徐克謙《先奏儒學及其現代闡釋》材料二韓非子曾說:“世之顯學,儒、墨也。”然而,實際情況卻復雜得很。孔子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術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國,卻以失敗告終;孟子時代,則是“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實行了“焚書坑儒”的決策。雖然,漢初儒學偶有機會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強勢逼退,至漢武帝時,這一局面才逐漸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舉賢良對策中嶄露頭角,并提出“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的主張,獲得漢武帝的采納,“五經”成為法定的經典。——摘編自錢耕森《董仲舒: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先秦儒學產生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先秦至漢代儒學地位的變化,并分析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答案】(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逐漸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不斷;生產力發展,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新興地主階級崛起;私學興起,“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作為獨立文化人階層的“士”逐漸崛起。(任答三點即可)(2)變化:從位居顯學,但不受統治者重視到成為官方正統學說。不受重視的原因:儒家思想不符合諸侯國爭霸的要求,而法家思想迎合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需要。漢朝成為正統學說原因:漢武帝對儒學的重視和支持;漢武帝時期國家強盛,治國理念需要革新;先秦以來儒士的不懈堅持;董仲舒積極吸收諸家思想,使儒學適應了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任答一點即可)【解析】(1)背景:根據材料“春秋時代劇烈變化著的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軍事、倫理、文化等方面都向當時的思想家們提出了許多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結合所學得出春秋戰國時期,社會逐漸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可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體說明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表現,政治上,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不斷;經濟上,生產力發展,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新興地主階級崛起;文化上,私學興起,“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作為獨立文化人階層的“士”逐漸崛起。(2)變化:根據材料“韓非子曾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孔子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術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國,卻以失敗告終;孟子時代,則是‘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實行了‘焚書坑儒’的決策”,得出漢武帝以前,儒學雖位居顯學,但不受統治者重視。根據材料“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舉賢良對策中嶄露頭角,并提出‘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的主張,獲得漢武帝的采納,‘五經’成為法定的經典”,得出儒學在漢武帝以后成為官方正統學說。不受重視的原因:結合所學,主張“仁”“禮”的儒家思想不符合諸侯國爭霸的要求,而強調專制集權和法治的法家思想迎合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需要。漢朝成為正統學說原因:結合所學,漢朝儒學成為正統學說根本上是因為適應了時代需要,一方面漢武帝時期經濟恢復、國家強盛,同時面臨諸侯國問題、匈奴問題等內外隱患,清靜無為的黃老之學不再適用,治國理念需要革新;另一方面儒學在先秦以來儒士的不懈堅持下,在董仲舒的努力下,吸收諸家思想,不斷發展完善,適應了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最后還有個人因素,即漢武帝對儒學的重視和支持。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周時期,由于是以周王朝為核心的部族聯盟滅掉了商朝,且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同,由此形成了以“封邦建國,屏藩周室”為核心的分封思想。全國各地被成百上千個邦國所分割,他們雖然名義上有一個共主—周天子,可在邦國之內卻獨立行使統治權,兵役、勞役等事項周天子無權過問。而秦末漢初之時形成的新型分封思想,則是主張分封制、郡縣制并存的一種政權構建方式。分封的諸侯國不再像西周的邦國那樣保持行政上的獨立完整性,總是或多或少地要受中央政權的干預與制約。此外,新型分封思想主張下的諸侯分封僅限于同姓子弟,而西周時期舊的分封思想則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功臣、先代貴族后裔。幾十年后,“七國之亂”爆發,分封的諸侯國由此經歷了大的轉變。——摘編自劉文超《試論秦末漢初的新型分封思想》材料二《史記·秦本紀》中曰:"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為三十六郡,號為始皇帝。,其國家的形態結構與夏商西周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在全國范圍內廢除諸侯,建立起單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地方行政體制,這是一種"中央二郡縣,一元化的行政體制。全國境內的"多民族,被納入郡縣這樣的行政管轄范圍之內,由行政管理所帶來的政治上的統合可打散乃至融化族群上的差異。郡縣控制了地方,有利于集權和統一。——摘編自王震中《“大一統”思想的由來與演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周的分封制與漢初的封國制有何異同。(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郡縣制的特點及其影響。【答案】(1)同:目的都是為了調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鞏固王朝統治;都以分封同姓子弟為主,都對中央政府統治造成一定沖擊。異: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在行政上具有獨立完整性,而漢初的諸侯國受到了一定制約;西周分封對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而漢初分封的異姓王逐漸被劉姓子弟取代;西周后期,隨著諸侯國力量增強,周王室權威下降,而漢朝通過推恩令等措施,使封國力量得到削弱,加強了中央集權。(2)特點: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調動;實行官僚政治。影響:強化了對地方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對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解析】【小問1詳解】同:根據材料“封邦建國,屏藩周室”可分析出目的都是為了調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鞏固王朝統治;結合所學可分析出都以分封同姓子弟為主,都對中央政府統治造成一定沖擊。異:根據材料“在邦國之內卻獨立行使統治權,兵役、勞役等事項周天子無權過問”可分析出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在行政上具有獨立完整性,而漢初的諸侯國受到了一定制約;根據材料“許多功臣、先代貴族后裔”可分析出可分析出西周分封對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而漢初分封的異姓王逐漸被劉姓子弟取代;結合所學可分析出西周后期,隨著諸侯國力量增強,周王室權威下降,而漢朝通過推恩令等措施,使封國力量得到削弱,加強了中央集權。【小問2詳解】特點:根據材料“在全國范圍內廢除諸侯,建立起單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郡、縣二級地方行政體制”可分析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結合郡縣制可分析出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調動;結合所學可分析出實行官僚政治。影響:根據材料“郡縣控制了地方,有利于集權和統一”可分析出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結合所學可分析出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對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下面是(部分)歷史學家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評價。人物評價(清)趙翼“蓋徒欲興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漸弛也”,認為孝文帝一味學習漢族制度禮儀,以文治國,丟棄了鮮卑族的長處——勇武質樸,削弱了北魏的軍事力量,國勢由盛而衰。呂思勉鮮卑無法永遠憑借武力和漢族相持,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國,其結果和漢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錢穆凡歷史上有一番改進,往往有一度反動,不能因反動而歸咎改進之本身;然亦須在改進中能善處反動方妙。魏孝文卒后,鮮卑并不能繼續改進,并急速腐化,豈得以將來之反動,追難孝文!白壽彝北魏孝文帝繼位后,全盤推行漢化。通過汲取漢族的先進文化,學習封建的統治思想及理論,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制度。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認識。【答案】示例一:認識:孝文帝改革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闡述:孝文帝改革具有重大的意義。首先通過經濟方面的改革,北方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發展;遷都洛陽以后,鮮卑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的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方面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另一方面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然而,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揚棄的全盤漢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門閥士族制度,這使得尚無文化積淀的鮮卑拓跋貴族迅速腐化,嚴重銷蝕了北魏統治者的銳氣與活力,激化了社會矛盾與沖突,致使北魏統治迅速由盛轉衰,歸于滅亡。綜上所述,孝文帝改革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但是功大于過,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們要客觀地看待孝文帝改革。示例二:認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闡述: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民族融合成為歷史潮流。公元5世紀由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結束了北方長期分裂動蕩的局面,加強了北方民族間的融合。為了吸收漢族文化,鞏固北魏統治,北魏孝文帝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實施了遷都洛陽、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等措施。改革順應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緩解了民族矛盾,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綜上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答案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解析】材料列舉了四位學者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評價,根據材料可知,主要涉及兩個主題:一是孝文帝改革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二是認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選擇其中一個主題闡述即可,如選擇“孝文帝改革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孝文帝改革具有重大的意義。首先通過經濟方面的改革,北方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發展;遷都洛陽以后,鮮卑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的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方面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另一方面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然而,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揚棄的全盤漢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門閥士族制度,這使得尚無文化積淀的鮮卑拓跋貴族迅速腐化,嚴重銷蝕了北魏統治者的銳氣與活力,激化了社會矛盾與沖突,致使北魏統治迅速由盛轉衰,歸于滅亡。綜上所述,孝文帝改革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但是功大于過,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們要客觀地看待孝文帝改革。如選擇“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關于闡述可圍繞民族融合的內容展開分析。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魏晉以來的政府多推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食和絹帛。至唐朝,由于經歷了隋朝的暴政和農民戰爭,社會經濟凋敝,武德年間,全國戶數不過300萬,約當隋盛時的1/3.黃河下游地區更是“崔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為恢復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26學年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Section A第2課時教案設計
- 低空經濟產業園建設的前景與可行性分析
- 會場的管理與服務課件
- 在忙碌中找到生活的色彩計劃
- 凈化產品經理培訓總結
- 2025年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中的個人理財知識試題及答案
- 建筑工程現場保安工作指導計劃
- 確保動物健康的畜牧師試題及答案
- 《數據網絡與總線》課件-項目四 網絡設備與規劃設計
- 前臺文員提高自信心的方法計劃
- 幼兒園大班安全《湯灑了怎么辦》課件
- 化學檢驗員(二級技師)技能鑒定備考題及答案
- 數據中心數據中心建設項目動力環境監控系統設計方案
- 2024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文科綜合試卷(含答案解析)
- 10kV電纜帶電保護施工方案
- 2024年無人機駕駛員(五級)理論考試題庫(含答案)
- 2024新媒體運營課件完整版
- 河南省鄭州外國語2024年中考數學四模真題(含答案)
- 四川省內江市內江市第六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數學試題
- 抖音火花合同電子版獲取教程
- 2024年《關稅法》要點解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