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核電廠常規島焊接熱處理技術規程_第1頁
2023核電廠常規島焊接熱處理技術規程_第2頁
2023核電廠常規島焊接熱處理技術規程_第3頁
2023核電廠常規島焊接熱處理技術規程_第4頁
2023核電廠常規島焊接熱處理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FORMTEXT?????2023核電廠常規島焊接熱處理技術規程DL/TXXX—20XXPAGEIIPAGEI目錄范圍 1規范性引用文件 1一般規定 1焊接熱處理加熱方法及適用范圍 2焊接熱處理工藝及實施 3溫度測量和記錄 7質量檢查 9技術文件 10附錄A附錄B附錄C核電廠常規島焊接熱處理技術規程范圍本標準規定了核電廠常規島設備,包括:壓力容器、承壓管道及承重構件等設備,在安裝、檢修、工廠化配制的焊接熱處理要求。本標準適用于核電廠常規島金屬材料的焊接熱處理。輔助系統及設備補焊修復工作中焊接熱處理可參照本標準實施。一般規定3.1人員3.1.1焊接熱處理人員包括:焊接熱處理技術人員及焊接熱處理操作人員。焊接熱處理操作人員應經過專業的培訓,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并在資格合格有效期內。3.1.2熱處理技術人員的職責:a)負責編制焊接熱處理施工方案、作業指導書、工藝卡等技術文件,進行技術交底。b)指導、監督熱處理操作人員的工作,對焊接熱處理過程及結果進行評價。c)收集、匯總、整理焊接熱處理資料。3.1.3熱處理操作人員的職責:a)按焊接熱處理施工方案、作業指導書、工藝卡進行施工。b)記錄熱處理操作過程。c)熱處理后進行自檢。3.2儀器設備3.2.1焊接熱處理儀器設備應滿足工藝要求,設備應安全、可靠。3.2.2焊接熱處理所使用的測控溫儀表、熱電偶等計量器具必須經過校驗,并在合格有效期內使用。維修后的計量器具,必須重新校驗。3.2.3設備的控溫精度應在±5℃以內。對計算機溫度控制系統,其顯示裝置應有冷端溫度自動補償裝置,且其顯示溫度應以自動記錄儀的顯示溫度為準進行調整。采用計算機系統記錄、顯示的熱處理記錄曲線,系統誤差應小于0.5%,并經過計量確認。3.3保溫材料3.3.1焊接熱處理用保溫材料應滿足下列要求:a)保溫材料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要求,性能應滿足工藝和環保要求。c)感應加熱用保溫材料對電磁場無屏蔽作用。d)火焰加熱后使用的保溫材料應干燥。3.3.2宜選用硅酸鋁耐火纖維制品、玻璃纖維布、高硅氧布等。3.4安全要求3.4.1焊接熱處理作業中除應符合相關的安全作業要求之外,還應符合下列要求:a)熱處理人員應穿戴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并防止燙傷。b)應至少兩人參與作業。c)采用電加熱時,應防止加熱裝置導體與焊件接觸。3.4.2采用紅外測溫儀時,應避免激光直接或間接射入人眼。焊接熱處理加熱方法及適用范圍4.1加熱設備與加熱方法4.1.1加熱爐:a)應配備溫度測量和控制裝置,能夠進行溫度自動記錄。b)爐內有效加熱區的保溫精度應達到±10℃,有效加熱區的測量方法應符合GB/T9452的要求。c)有效加熱區測量、儀表檢定周期為6個月。d)加熱爐可使用電加熱或火焰加熱。4.1.2柔性陶瓷電阻加熱器和遠紅外輻射加熱器:a)柔性陶瓷電阻加熱器的技術條件應符合DL/T819的規定。b)遠紅外輻射加熱器技術條件要求應符合GB/T4654的規定。c)當同爐控制多根(片)加熱器時,其各加熱器的電阻值的偏差不應超過5%。d)應配備溫度測量和控制裝置,能夠進行溫度自動記錄,并進行全過程自動控制。4.1.3電磁感應加熱器:a)設備的輸出功率和頻率能自動響應,并滿足工藝要求。b)設備應具備溫度測量和控制裝置,能夠進行溫度自動記錄,并進行全過程自動控制。c)感應線圈的匝間距離應根據焊件的壁厚、擬定的加熱寬度確定,并在實際使用過程可進行適應性調整。4.1.4火焰加熱裝置:a)可以選擇與氧-乙炔氣體或其它可燃性液體、氣體相適應的設備進行火焰加熱。b)應采用瓶(罐)或管道提供液體、氣體,并采取措施防止回火。c)應根據焊件的大小、擬定的加熱范圍選擇適宜的火焰燃燒裝置。d)應配備溫度測量儀器,監測焊件的溫度。4.2加熱方法的適用范圍4.2.1加熱爐適宜對焊件進行后熱和焊后熱處理。當焊件尺寸過大、可分段進行焊后熱處理。4.2.2柔性陶瓷電阻加熱、遠紅外輻射加熱、電磁感應加熱適用于對焊件進行預熱、后熱和焊后熱處理。對具有明顯尖角效應影響的焊件,不宜采用中頻感應加熱。4.2.3火焰加熱方法可用于難以采用其它加熱方式的場合,對焊件進行預熱、后熱和焊后熱處理。當采用焊后熱處理,應符合下列要求:a)應編制詳盡的作業施工方案,嚴格執行,保證加熱相對均勻,并具有有效的溫度控制措施。b)對高合金焊件不宜采用火焰加熱方法進行焊后熱處理。C)采用火焰加熱進行熱處理過程中,最多每隔5min需進行一次溫度測量并進行記錄。4.3火焰加熱控制要求4.3.1當采用多個噴嘴或焊炬進行加熱時,應對稱布置,均勻加熱。4.3.2火焰加熱焰芯至工件的距離應在10mm以上;噴嘴的移動速度要穩定,不得在一個位置長期停留。加熱過程應采用中性焰,防止金屬氧化或增碳。4.3.3火焰加熱應以焊縫為中心,加熱寬度為焊縫兩側各外延不少于50mm。4.3.4火焰加熱的恒溫時間按1min/mm計算。4.3.5加熱完畢應立即使用干燥的保溫材料進行保溫。焊接熱處理工藝及實施5.1加熱范圍5.1.1一般管道對接接頭加熱寬度應根據加熱方法及外徑D與壁厚δ比值選取,但不少于100mm,加熱中心應位于焊縫中心,并應采取措施降低周向與徑向的溫差。5.1.2當采用電磁感應加熱時,加熱寬度從焊縫中心計算,兩側不低于焊縫厚度3倍。5.1.3當采用柔性陶瓷電阻加熱、遠紅外輻射加熱時,按下述方法確定加熱寬度:a)D/δ≤7.5,加熱寬度從焊縫中心起,每側不應小于管子壁厚4倍。b)7.5<D/δ≤10,加熱寬度從焊縫中心起,每側不應小于管子壁厚5倍。c)10<D/δ≤15,加熱寬度從焊縫中心起,每側不應小于管子壁厚6倍。d)D/δ>15,加熱寬度從焊縫中心起,每側不應小于管子壁厚7倍。5.1.4管座焊件的加熱,主管側宜采用整圈加熱或環形加熱的方式,主管與接管側的加熱寬度均不應小于兩者中較大厚度的2倍。5.1.5對變徑管、管座、三通等異形結構焊件,宜在金屬材料體積較大側布置較多分區控制的加熱裝置。并根據焊件的實際情況和溫度分布狀況,分別調整其加熱功率。5.2加熱裝置的安裝5.2.1柔性陶瓷電阻加熱器、遠紅外輻射加熱器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a)安裝加熱器時,應將焊件表面的焊瘤、焊渣、飛濺清理干凈,使加熱器與焊件表面貼緊,必要時,應制作專用的夾具。b)直徑大于273mm的水平管道或大型部件進行焊后熱處理時,宜采用分區加熱。c)同爐處理多個同類焊件時,各加熱器的布置方式應相同,且保溫層寬度和厚度也應盡可能相同。5.2.2感應線圈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a)工頻感應加熱時,感應線圈與工件的間隙為10mm~50mm;中頻及以上頻率感應加熱時,為10mm~80mm。b)感應線圈安裝時,應避免匝間短路,c)應避免在焊件上留下剩磁。5.3溫差控制與保溫5.3.1焊后熱處理恒溫過程中,任意兩測溫熱電偶顯示的數據的差值應符合規定的溫度范圍,且不超過30℃;5.3.2焊接熱處理的保溫寬度從焊縫中心算起,每側應比加熱寬度增加至少2倍壁厚,且不少于150mm。5.3.3焊后熱處理的保溫厚度以40mm~60mm為宜,感應加熱時,可適當減小保溫厚度。保溫層厚度分布應考慮改善管道加熱部分的溫差。5.4預熱5.4.1原則a)焊接工藝所要求的預熱應采用不影響預熱區材料性能的方法進行。b)焊接工藝應規定最低預熱溫度。c)不應把污染物帶入坡口或焊件的表面。d)可采用爐子、電熱裝置排式煤氣燈等進行預熱,也可采用于其它氣體加熱工藝。5.4.2預熱和層間溫度確認a)預熱溫度和層間溫度的確認應由根據下列因素確定:——待裝配母材的牌號和等效厚度E,如圖1所示。——焊接接頭型式。試樣拘束條件和焊接順序。——采用的焊接工藝。圖1等效厚度E的確定b)最低預熱溫度和最高層間溫度應根據焊接工藝評定試驗及附錄A確定。c)整個焊接過程中,焊接接頭應不低于最低預熱溫度。5.4.3預熱方法和注意事項a)預熱區應擴大到待焊接頭周圍較廣的范圍,以免產生較大的溫度梯度。b)從焊縫邊緣開始的預熱區寬度,在該區域內焊接工藝所要求的最低預熱溫度應當進行監測,預熱的寬度不得小于下列數值:0<W≤10,為15(W為加熱側的厚度,單位為mm)10<W≤40,為1.5e40<W≤l00,為60100<W≤200,為0.6eW>200,為120c)在焊接操作開始以前,應滿足上述b)中的規定。d)在焊接作業結束之前,預熱應保持不中斷,并且應當進行監測。5.4.4重新預熱a)焊接中斷或溫度達不到最低要求時,應進行重新預熱。b)重新預熱的工藝應與原預熱工藝保持一致。5.5后熱當焊接接頭不能及時進行焊后熱處理的情況下,需進行后熱處理。要求進行后熱處理時,要求后熱處理的加熱寬度應大于或等于預熱的加熱寬度,后熱處理的溫度為300-350℃,并最少保持60分鐘。a)在焊接工藝規程中應規定后熱處理條件(特別是保溫時間和溫度);b)5.4.1、5.4.3a)b)的要求適用于后熱處理。c)后熱處理應連續進行并按照工藝規程所規定的保溫時間內始終進行監測。d)進行后熱處理的焊接接頭內壁應避免存在空氣對流,防止產生不利的溫度梯度。5.6焊后熱處理5.6.1一般規定應根據DL/T1118的要求確定焊后熱處理的條件。焊后熱處理的條件與可變參數與采用的焊接方法有關。a)焊后熱處理的參數條件應參照焊接工藝評定確認。b)焊后熱處理可以是整體的或局部的,根據現場條件進行確定。5.6.2焊后熱處理的要求a)應按照DL/T869、DL/T752的規定,參考RCC-MS篇、ASME第Ⅸ卷、BSEN13480的要求進行焊后熱處理。對Cr含量為9%~12%的馬氏體鋼,應在其完成馬氏體轉變后立即進行焊后熱處理。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優先采用在密閉爐中對設備的整體或局部加熱。b)如果由于尺寸或技術原因,在密閉爐中不能一次熱處理整個焊件,則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在爐中連續分段熱處理,加熱段的重疊部分至少等于300mm。爐外部分應進行保溫,以防止溫度梯度對焊件產生不利影響。對重疊區二次熱處理應考慮:·驗證材料的力學性能。·如果涉及到一條或幾條焊縫,應考慮到相應的焊接工藝評定。重疊區盡可能不包括管接頭或幾何形狀不連續的部位。——筒體環焊縫的局部熱處理。加熱帶不小于材料厚度的4倍時,設備環焊縫的熱處理可分開進行。在焊縫的每一側(最大焊縫寬度的一面)要求達到熱處理溫度的最小均溫范圍的寬度應大于焊縫厚度或50mm。——帶有管接頭、支管或其它焊接件的設備周圍環焊縫的局部熱處理當必須對帶有管接頭或其它焊接件的區域進行局部熱處理時,設備的加熱區是由與設備軸線垂直的兩個平面之間的一個環形筒節組成,它包括了在該區域內要熱處理的所有管嘴和焊接件的焊縫,且伸展到這些焊接部件的焊縫外側的長度至少為材料厚度的2倍。這種方法也適用于補焊的熱處理。——設備內部加熱法在設備內部進行加熱處理時,要在設備上覆蓋一層隔熱材料,這種材料可是最終保溫層。如果設備是密封的,在加熱過程中應監測其內壓以確保設備沒有發生變形。c)焊接部件的放置應離焰道足夠的距離,火焰不能直接與焊件接觸。5.6.3加熱溫度和保溫時間a)在附錄B中對常用牌號和厚度的材料給出了焊后熱處理的溫度和保溫時間。b)一般情況下,當兩種不同牌號的材料焊在一起時,要求的熱處理溫度根據焊材及兩側母材來確定。所確定的溫度不能超過焊接材料熔敷金屬及兩側母材中最低的下轉變溫度(Ac1)。c)保溫時間計算可參考焊件厚度確定恒溫時間,對中低合金鋼,恒溫時間按2min/mm~3min/mm計算,最少30min;對高合金鋼,恒溫時間按4min/mm~5min/mm計算,最少60min。各類型焊縫下所取焊件厚度按如下原則執行(圖2):——對接焊縫:接頭橫截面的厚度h;——角焊縫:焊喉厚度h;——支管:支管和設備之間焊縫的最大厚度h;——管座:焊件等效厚度e;——返修產品:返修焊件等效厚度e;當含有上述幾種類型焊縫的某一焊接件進行焊后熱處理時,所考慮的厚度應是它們中的最大厚度。h<5mm,e=3h+5mm5mm<h<10mm,e=2h+10mmh>10mm,e=h+20mmh<5mm,e=3h+5mm5mm<h<10mm,e=2h+10mmh>10mm,e=h+20mme=h+tbe=h+th圖2焊后熱處理過程焊件厚度計算方法d)加熱速度和冷卻速度1)裝爐時,爐內溫度不應超過400℃,但對于厚度差較大、結構復雜、尺寸穩定性要求較高、殘余應力值要求較低的被加熱件,其的爐內溫度一般不應超過300℃。2)在任何情況下,形狀簡單的設備,在400℃以上范圍內,加熱(或冷卻)速度都不應超過下列數值:——對于厚度不超過25mm,為220℃/h;——對于厚度大于25mm,為220℃/h除以用25mm的倍數表示的最大厚度,且不能小于55℃/h。3)整體熱處理情況下,加熱期間,同一設備上相距最大為4.5m的兩點間溫度差不得超過l50℃。但此規定不適合局部熱處理或分段連續熱處理。溫度測量和記錄6.1測量原則6.1.1應定期測量預熱溫度,以確保預熱溫度保持在焊接工藝規定的范圍內。6.1.2用下述設備測量方法來監測規定的預熱溫度:熱電偶、高溫計或接觸式溫度計、測溫筆。注:在焊接奧氏體不銹鋼時,為了防止帶入低熔點物質。禁止使用測溫筆。6.1.3測量點的選擇只保證在整個厚度和待焊區域中達到所規定的溫度。6.1.4最高溫度點應至少安置一只備用熱電偶6.2測量過程和記錄6.2.1用熱電偶測量溫度,保證熱電偶與被測部件本身接觸,或固定在部件緊密接觸的試塊上,測試過程需對熱電偶加以防護,杜絕其受爐溫輻射及爐內空氣影響,熱電偶數量應達到以下兩點。a)確保整批產品、整個部件或要進行熱處理部位位于規定的溫度范圍內,在部件(或局部區域)熱處理期間,至少保證在最厚部位與最薄部位各放一根熱電偶;若本次熱處理需對整批部件進行一次處理,則需在中心處部件上至少放置一個熱電偶。b)確保不存在有害的溫度梯度。如果本批次加熱過程中,無需使用接觸式熱電偶,則不需按照以上條件執行,但供貨商需提供該種方法可靠性的證明,并將該證明資料留存。非接觸式測溫裝置需在同等測量條件下標定,標定周期不能超過兩個月。6.2.2整個熱處理加熱期間需連續并自動記錄有關熱處理、時間和溫度的主要參數。當產品進行爐外冷卻后,則無需進行記錄。6.2.3熱處理爐的結構和工作特性應保證整個熱處理各點測得的溫度與設定的溫度值偏差不超過±15℃。6.2.4各記錄卡及測量線路需編號,以便可以確認相關批次的熱處理件、單個部件及分段熱處理位置。記錄卡需附有熱電偶位置編號的縮略圖,以便對應各記錄曲線與測點間對應關系。6.2.5所有時間、溫度和生產的記錄都應保留待用。6.3熱電偶測溫要求6.3.1熱電偶的選擇:a)應根據焊接熱處理的溫度、儀表的型號、測控溫精度選擇熱電偶,熱電偶的直徑與長度應根據焊件的大小、加熱寬度、固定方法選用。b)宜選用Κ分度的防水型鎧裝熱電偶或Κ分度熱電偶絲,其質量應分別符合GB/T16839.1、GB/T16839.2、GB/T2614、JB/T9238的要求。6.3.2熱電偶的安裝:a)熱電偶的安裝位置與數量,應以保證測溫利控溫準確可靠、有代表性為原則。b)預熱時,控溫熱電偶應布置在加熱區以內,監測熱電偶應盡可能靠近待焊坡口,必要時,應使用其他測溫方法檢測待焊坡口處的溫度,參見圖3。圖3預熱時加熱寬度與測溫點布置示意c)一般情況下,焊縫后熱、焊后熱處痤時,對于管子外徑不大于273㎜的管道,可以使用l支熱電偶布置于焊縫中心;否則,應使用不少于2支熱電偶,并沿圓周均勻布置,其中,1支布置于焊縫中心,其他熱電偶布置于距焊縫邊緣1倍壁厚處,且不超過50㎜,并用焊縫處的熱電偶控制溫度,參見圖4。圖4后熱、焊后熱處理分區控溫與熱電偶布置示意d)應注意工件位置不同可能導致的加熱區溫度不均勻。對于管子外徑不小于273㎜的管道,如果此種影響明顯,則應該采取與分區加熱相應的測溫/控溫方式安裝熱電偶。e)異形結構焊件(例如有焊縫的三通、管座等),后熱、焊后熱處理時,應注意采取措施使得焊件實際被加熱的最高溫度位于被熱處理的焊縫上。其熱電偶應至少有3支,其中1支于焊縫(控溫用),其中2支熱電偶(監測溫度用)分別位于距焊縫邊緣20㎜的管材的同一母線上外壁同一直線上。6.3.3熱電偶的固定:a)宜采用儲能焊機焊接固定熱電漓的方法,或其他能夠保證熱電偶的熱端與焊件接觸良好的方法。b)采用焊接方式固定熱電偶時,焊接熱處理結束后應將熱電偶焊點打磨干凈。6.3.4安裝熱電偶的注薏事項:a)當同爐處理多個焊件時,熱電偶應布置在有代表性的焊接接頭上,同時在其他焊件上應至少布置1個監測熱電偶。b)采用儲能焊機焊接熱電偶時,兩根熱電偶絲焊點間距應不大于6㎜兩個熱電極之間及其與焊件間應絕緣。c)采用電磁感應加熱時,熱電偶的引出方向應與感應線圈相垂直。d)應使用補償導線引出。e)熱電偶、補償導線、測控溫儀表的型號、極性、精度應相匹配。6.3.5補償導線的使用:a)宣使用與K分度熱電偶相匹配的KCA、KCB型補償導線,其質量應符合GB/T4989的要求。b)補償導線與熱電偶連接時,同極性相接并連接牢固。c)使用補償導線后,若冷端溫度仍不穩定,應采用冷端溫度補償措施。6.4其他方法測溫要求6.4.1劃痕測溫筆:應根據加熱溫度、測溫精度的要求,選擇合適組合的劃痕測溫筆。使用劃痕測溫筆時,應及時觀察劃痕顏色的變化情況,避免溫度超過規定的范圍。6.4.2便攜式紅外測溫儀:應根據測量溫度范圍,選擇便攜式紅外測溫儀。應根據儀器說明書進行溫度測量。質量檢查7.1質量檢查項目7.1.1熱處理操作人員在升溫前應進行下列內容的檢查,確認其符合作業指導書或工藝卡的要求:a)溫度測點的安裝方法、位置和數量b)加熱裝置的布置、溫度控制分區。c)加熱及測溫設備、器具及接線。d)加熱范圍,保溫層的寬度、厚度。e)現場安全要求。f)設定的加熱溫度、恒溫時間、升溫速度、降溫速度等。7.1.2熱處理操作人員在焊接熱處理過程中應進行現場工作記錄,工作完成后應自檢,并經熱處理技術人員確認,符合下列要求;a)熱電偶無損壞,無位移。b)工藝參數在控制范圍以內,并有自動記錄曲線。c)焊接熱處理記錄曲線與工藝卡吻合。7.2焊后熱處理質量要求7.2.1焊后熱處理質量應由其過程控制予以保證。按照7.1.1、7.1.2的規定完成檢查且符合要求。7.2.2熱處理操作人員按9.1.1檢查有不符合項時,應立即改進并使符合要求;按9.1.2檢查有不符合時,應按要求制訂進一步的質量保證措施。7.2.3可采用里氏硬度計,桉照GB/T17394的規定檢測硬度,換算的焊縫布氏硬度值應在原始母材硬度值的90%~140%范圍之內。當焊縫硬度值不符合標準要求時,應進行相應處理。附錄C為常規島常用金屬材料合格硬度分布范圍。7.2.4焊后熱處理后應進行100%硬度檢測;硬度檢查合格的焊接接頭,可判定為焊后熱處理合格。7.2.5對經焊后熱處理的異種鋼焊接接頭,其硬度檢查的要求按DL/T752的相關規定進行。7.3焊后熱處理質量不合格的處理7.3.1焊后熱處理溫度或時間不夠而導致焊縫硬度值高于規定值的焊接接頭,應重新進行焊后熱處理。7.3.2焊后熱處理恒溫溫度超標或焊后熱處理恒溫時間過長而導致硬度值低于規定值時,或金相檢驗判定為焊縫金屬過熱的焊縫,除非可以現場實施正火+回火熱處理,應重新焊接。技術文件8.1焊接熱處理施工應具有與焊接工藝評定參數相適應的現場熱處理作業指導書或工藝卡,應具有現場焊接熱處理操作記錄、焊后熱處理質量評價表。8.2工程竣工后移交的焊接技術資料中焊接熱處理技術資料包括:a)焊接熱處理自動記錄曲線;b)焊后熱處理質量評價表c)相應的試驗、檢測報告

(資料性附錄)

常用鋼的預熱溫度鋼種管材板材厚度mm預熱溫度℃厚度㎜預熱溫度℃含碳量不大于0.35%的碳素鋼及其鑄件≥26100~200≥34150~300C-Mn(Q345)≥15150~200≥30Mn-V(Q390)≥281.5Mn-0.5Mo-V(14MnMoV,18MnMoNb)≥15150~200≥15150~2000.5Cr-0.5Mo(12MnMo)1Cr-0.5Mo(15MnMo、ZG20CrMo)1Cr-0.5Mo-V(12Cr-1Mo-V)1.5Cr-1Mo-V(15Cr-1Mo-1V、ZG15Cr-1Mo-1V)2Cr-0.5Mo-W-V(12Cr2MoWVB)1.75Cr-0.5Mo-V、2.25Cr-1Mo(12Cr2Mo)3Cr-1Mo-V-Ti(12Cr3MoVSiTiB)、10CrMo910≥6200~300≥8200~30015NiCuMoNb5(WB36)、15MnNbMoR≥20150~200≥20150~20007Cr2MoW2VNbB(T/P23)≥13150~200≥13150~2001Cr5Mo、15Cr13(1Cr13)任意200~300任意200~3009Cr-1Mo(T/P9)、12Cr-1Mo-V任意300~350任意300~35010Cr9Mo1VNbN(T/P91)任意200~250任意200~25010Cr9MoW2VNbBN(T/P92)任意200~250任意200~25010Cr11MoW2VNbCu1BN(T/P122)任意200~250任意200~250注1:表中的溫度為根據壁厚確定的最低預熱溫度。當采用鎢極氬弧焊打底時,可按下線溫度降低50℃預熱。注2:壁厚不小于6㎜的合金鋼管子或管件,大厚度板件在負溫度下焊接時,應比最低的預熱溫度高20℃~40℃。壁厚小于6㎜的低合金鋼管子及壁厚大于15㎜的碳素鋼管子在負溫度下焊接,也應適當預熱。注3:承壓件與非承壓件焊接時,應按承壓件進行預熱。接管座與主管焊接時,應按主管進行預熱。注4:表中預熱溫度上限值亦可以理解為焊接層間溫度上限。

(資料性附錄)

常用鋼的焊后熱處理溫度與時間鋼種溫度℃焊件厚度a㎜≤12.512.5~2525~37.537.5~5050~7575~100100~125恒溫時間hC≤0.35%(20、ZG25)C-Mn(Q345)580~620不必熱處理1.522.252.52.7515NiCuMoNb5(WB36)15MnNiMoR580~620122.5345-0.5Cr-0.5Mo(12CrMo)650~7000.511.522.252.52.751Cr-0.5Mo(15CrMo、ZG20CrMo)670~7000.511.522.252.52.7507Cr2MoW2VNbB(T/P23)720~7400.511.523451Cr-0.5Mo-V(12Cr1MoV、ZG20CrMoV)1.5Cr-1Mo-V(ZG15Cr1Mo1V)1.75Cr-0.5Mo-V2.25Cr-1Mo720~7500.511.523451Cr5Mo、15Cr3(1Cr13)720~7501234---2Cr-0.5Mo-WV(12Cr2MoWVTiB)3Cr-1Mo-V-Ti(12Cr3MoVSiTiB)750~7700.751.252.54---9Cr-1Mo(T/P9)12Cr-1Mo(X20)12345--10Cr9Mo1VNbN(T/P91)750~7701234~55~66~7810Cr9MoW2VNbBN(T/P92)750~7701.5245~66~78~91010Cr11MoW2VNbCu1BN(T/P122)740~760245~66~78~910a管座或返修焊件,其恒溫時間按焊件的名義厚度替代焊件厚度來確定,但不應少于0.5h,計算方法見5.6.3.b未標注恒溫時間的,可按照5.6.3規定的方法計算

(資料性附錄)

核電常規島常用金屬材料硬度值表材料參考標準及要求HB控制范圍HB備注210CASTMA210,≤179130~179T1a、20MoGSTBA12、15Mo3ASTMA209,≤153125~153T2、T11、T12、T21T22、10CrMo910ASTMA213,≤163120~163P2、P11、P12、P21P22、10CrMo910125~179P2、P11、P12、P21P22、10CrMo910類管件130~197焊縫下限不低于母材,上限不大于241T23ASTMA213,≤220150~22012Cr2MoWVTiB(G102)150~220T24ASTMA213,≤250180~250T/P91、T/P92、T911、T/P122ASTMA213,≤250ASTMA335,≤250180~250“P”類管的硬度參照“T”類管(T/P91、T/P92、TP11、T/P122)焊縫180~270WB36ASMEcodecase2353,≤252180~252焊縫不低于母材硬度A515、A106B、A106C、A672B70類管件130~197焊縫下限不低于母材,上限不大于24112CrMoGB3077,≤179120~17915CrMoJB4726,118~180(Rm:440~610)JB4726,115~178(Rm:430~600)118~180115~17812CrlMoVGB3077,≤179135~17915CrlMoV135~180F2ASTMA182,143~192143~192鍛制或軋制管件、閥門和部件F11,1級ASTMA182,121~174121~174F11,2級ASTMA182,143~207143~207F11,3級ASTMA182,156~207156~207F12,1級ASTMA182,121~174121~174F12,2級ASTMA182,143~207143~207F22,1級ASTMA182,≤170130~170F22,3級ASTMA182,156~207156~207鍛制或軋制管件、閥門和部件F91ASTMA182,≤248175~248F92ASTMA182,≤269180~269F911ASTMA182,187~248187~248F122ASTMA182,≤250177~25020JB4726,106~159106~159壓力容器用碳素鋼和低合金鋼鍛件35JB4726,136~200(Rm:510~670)JB4726,130~190(Rm:490~640)136~200130~19016MnJB4726,121~178(Rm:450~600)121~17820MnMoJB4726,156~208(Rm:530~700)JB4726,136~201(Rm:510~680)JB4726,130~196(Rm:490~660)156~208136~201130~19635CrMoJB4726,185~235(R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