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報告說明在背光模組領域,背光模組是液晶顯示面板的核心組件,近年來隨著全球LCD產業向中國大陸轉移,國內背光模組廠商發展較快,但由于全球智能手機銷量的下滑,消費電子領域背光模組逐漸步入存量市場,市場競爭激烈,而車載顯示背光模組技術壁壘相對更高,成為龍頭廠商突圍的主要方向。全球車載背光模組廠商主要包括日本企業美蓓亞、日本西鐵城、偉志控股(總部位于中國香港),以及大陸廠商永盛光電科技、京東方光電、偉時電子、隆利科技等。目前,國內背光模組企業已成功進入海內外品牌新能源汽車廠商供應鏈,尤其在下游企業深天馬、京東方等面板企業在車載顯示領域市場份額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國內背光模組廠商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其中,偉時電子已打入知名面板企業與海內外品牌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下游客戶涵蓋JDI、夏普、深天馬、京瓷、松下、三菱、華星光電、LGD、群創、阿爾派、信利國際等全球知名的液晶顯示器生產商,終端車廠包括奔馳、寶馬、奧迪、大眾、福特、通用、豐田、日產、馬自達、本田、沃爾沃、奇瑞、吉利、長城等海內外主流車廠。隆利科技也實現了Mini-LED技術在車載顯示領域的研發突破,目前已能夠小批量出貨。根據謹慎財務估算,項目總投資25339.84萬元,其中:建設投資19405.38萬元,占項目總投資的76.58%;建設期利息251.42萬元,占項目總投資的0.99%;流動資金5683.04萬元,占項目總投資的22.43%。項目正常運營每年營業收入55800.00萬元,綜合總成本費用44147.24萬元,凈利潤8532.11萬元,財務內部收益率27.26%,財務凈現值14088.96萬元,全部投資回收期5.02年。本期項目具有較強的財務盈利能力,其財務凈現值良好,投資回收期合理。該項目的建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同時項目的技術含量較高,其建設是必要的;該項目市場前景較好;該項目外部配套條件齊備,可以滿足生產要求;財務分析表明,該項目具有一定盈利能力。綜上,該項目建設條件具備,經濟效益較好,其建設是可行的。本報告基于可信的公開資料,參考行業研究模型,旨在對項目進行合理的邏輯分析研究。本報告僅作為投資參考或作為參考范文模板用途。目錄第一章公司基本情況 8一、公司基本信息 8二、公司簡介 8三、公司競爭優勢 9四、公司主要財務數據 11公司合并資產負債表主要數據 11公司合并利潤表主要數據 11五、核心人員介紹 12六、經營宗旨 13七、公司發展規劃 14第二章項目投資背景分析 19一、車載顯示:智能駕駛直觀感最強領域,智能化初期增量空間巨大 19二、車載芯片:智能汽車的“大腦” 23三、汽車PCB:競爭格局分散,行業性機會可期 33第三章行業、市場分析 37一、車載HUD:乘自主品牌汽車搭載放量東風,國產市場份額快速提升 37二、智能語音:行業空間尚小,國產廠商已占據領先優勢 41三、汽車傳感器:智能汽車的“眼睛”,有望率先放量 43第四章項目基本情況 54一、項目名稱及投資人 54二、編制原則 54三、編制依據 55四、編制范圍及內容 55五、項目建設背景 55六、結論分析 56主要經濟指標一覽表 58第五章選址方案分析 60一、項目選址原則 60二、建設區基本情況 60三、創新驅動發展 62四、社會經濟發展目標 64五、產業發展方向 65六、項目選址綜合評價 66第六章建筑工程方案分析 67一、項目工程設計總體要求 67二、建設方案 67三、建筑工程建設指標 68建筑工程投資一覽表 68第七章法人治理 70一、股東權利及義務 70二、董事 73三、高級管理人員 78四、監事 80第八章發展規劃 82一、公司發展規劃 82二、保障措施 86第九章工藝技術方案分析 89一、企業技術研發分析 89二、項目技術工藝分析 92三、質量管理 93四、設備選型方案 94主要設備購置一覽表 95第十章原輔材料供應、成品管理 97一、項目建設期原輔材料供應情況 97二、項目運營期原輔材料供應及質量管理 97第十一章項目環境保護 99一、編制依據 99二、環境影響合理性分析 100三、建設期大氣環境影響分析 102四、建設期水環境影響分析 105五、建設期固體廢棄物環境影響分析 106六、建設期聲環境影響分析 106七、建設期生態環境影響分析 107八、清潔生產 107九、環境管理分析 109十、環境影響結論 110十一、環境影響建議 110第十二章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 112一、編制說明 112二、建設投資 112建筑工程投資一覽表 113主要設備購置一覽表 114建設投資估算表 115三、建設期利息 116建設期利息估算表 116固定資產投資估算表 117四、流動資金 118流動資金估算表 118五、項目總投資 119總投資及構成一覽表 120六、資金籌措與投資計劃 120項目投資計劃與資金籌措一覽表 121第十三章經濟效益及財務分析 122一、經濟評價財務測算 122營業收入、稅金及附加和增值稅估算表 122綜合總成本費用估算表 123固定資產折舊費估算表 124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攤銷估算表 125利潤及利潤分配表 126二、項目盈利能力分析 127項目投資現金流量表 129三、償債能力分析 130借款還本付息計劃表 131第十四章招標、投標 133一、項目招標依據 133二、項目招標范圍 133三、招標要求 133四、招標組織方式 136五、招標信息發布 139第十五章項目總結分析 140第十六章附表附錄 142主要經濟指標一覽表 142建設投資估算表 143建設期利息估算表 144固定資產投資估算表 145流動資金估算表 145總投資及構成一覽表 146項目投資計劃與資金籌措一覽表 147營業收入、稅金及附加和增值稅估算表 148綜合總成本費用估算表 149利潤及利潤分配表 150項目投資現金流量表 151借款還本付息計劃表 152公司基本情況公司基本信息1、公司名稱:xxx有限責任公司2、法定代表人:石xx3、注冊資本:1430萬元4、統一社會信用代碼:xxxxxxxxxxxxx5、登記機關:xxx市場監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2-8-47、營業期限:2012-8-4至無固定期限8、注冊地址:xx市xx區xx9、經營范圍:從事汽車智能設備相關業務(企業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準后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本市產業政策禁止和限制類項目的經營活動。)公司簡介公司全面推行“政府、市場、投資、消費、經營、企業”六位一體合作共贏的市場戰略,以高度的社會責任積極響應政府城市發展號召,融入各級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在商業模式思路上領先業界,對服務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公司堅持誠信為本、鑄就品牌,優質服務、贏得市場的經營理念,秉承以人為本,始終堅持“服務為先、品質為本、創新為魄、共贏為道”的經營理念,遵循“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堅持高端精品戰略,提高最高的服務價值”的服務理念,奉行“唯才是用,唯德重用”的人才理念,致力于為客戶量身定制出完美解決方案,滿足高端市場高品質的需求。公司競爭優勢(一)自主研發優勢公司在各個細分領域深入研究的同時,通過整合各平臺優勢,構建全產品系列,并不斷進行產品結構升級,順應行業一體化、集成創新的發展趨勢。通過多年積累,公司產品性能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公司多年來堅持技術創新,不斷改進和優化產品性能,實現產品結構升級。公司結合國內市場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不斷升級技術,充分體現了公司的持續創新能力。在不斷開發新產品的過程中,公司已有多項產品均為國內領先水平。在注重新產品、新技術研發的同時,公司還十分重視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二)工藝和質量控制優勢公司進口大量設備和檢測設備,有效提高了精度、生產效率,為產品研發與確保產品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公司是行業內較早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之一,公司產品根據市場及客戶需要通過了產品認證,表明公司產品不僅滿足國內高端客戶的要求,而且部分產品能夠與國際標準接軌,能夠躋身于國際市場競爭中。在日常生產中,公司嚴格按照質量體系管理要求,不斷完善產品的研發、生產、檢驗、客戶服務等流程,保證公司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三)產品種類齊全優勢公司不僅能滿足客戶對標準化產品的需求,而且能根據客戶的個性化要求,定制生產規格、型號不同的產品。公司齊全的產品系列,完備的產品結構,能夠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對公司來說,實現了對具有多種產品需求客戶的資源共享,拓展了銷售渠道,增加了客戶粘性。公司產品價格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有較強性價比優勢,在國內市場起到了逐步替代進口產品的作用。(四)營銷網絡及服務優勢根據公司產品服務的特點、客戶分布的地域特點,公司營銷覆蓋了華南、華東、華北及東北等下游客戶較為集中的區域,并在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初步建立經銷商網絡,及時了解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貼身服務,達到快速響應的效果。公司擁有一支行業經驗豐富的銷售團隊,在各區域配備銷售人員,建立從市場調研、產品推廣、客戶管理、銷售管理到客戶服務的多維度銷售網絡體系。公司的服務覆蓋產品服務整個生命周期,公司多名銷售人員具有研發背景,可引導客戶的技術需求并為其提供解決方案,為客戶提供及時、深入的專業技術服務與支持。公司與經銷商互利共贏,結成了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公司經銷網絡較為穩定,有利于深耕行業和區域市場,帶動經銷商共同成長。公司主要財務數據公司合并資產負債表主要數據項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資產總額8647.736918.186485.80負債總額5159.634127.703869.72股東權益合計3488.102790.482616.07公司合并利潤表主要數據項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營業收入38346.0630676.8528759.54營業利潤9197.237357.786897.92利潤總額7613.486090.785710.11凈利潤5710.114453.894111.28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5710.114453.894111.28核心人員介紹1、石xx,中國國籍,無永久境外居留權,1959年出生,大專學歷,高級工程師職稱。2003年2月至2004年7月在xxx股份有限公司兼任技術顧問;2004年8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2018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總工程師。2、高xx,中國國籍,1977年出生,本科學歷。2018年9月至今歷任公司辦公室主任,2017年8月至今任公司監事。3、陶xx,中國國籍,1976年出生,本科學歷。2003年5月至2011年9月任xxx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2003年11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2004年4月至2011年9月任xxx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2018年3月起至今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4、呂xx,中國國籍,無永久境外居留權,1970年出生,碩士研究生學歷。2012年4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監事。2018年8月至今任公司獨立董事。5、鐘xx,中國國籍,無永久境外居留權,1961年出生,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2002年11月至今任xxx總經理。2017年8月至今任公司獨立董事。6、魏xx,中國國籍,無永久境外居留權,1958年出生,本科學歷,高級經濟師職稱。1994年6月至2002年6月任xxx有限公司董事長;2002年6月至2011年4月任xxx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2016年11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董事、經理;2019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7、孟xx,中國國籍,無永久境外居留權,1971年出生,本科學歷,中級會計師職稱。2002年6月至2011年4月任xxx有限責任公司董事。2003年11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責任公司財務經理。2017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副總經理、財務總監。8、秦xx,1974年出生,研究生學歷。2002年6月至2006年8月就職于xxx有限責任公司;2006年8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責任公司銷售部副經理。2011年3月至今歷任公司監事、銷售部副部長、部長;2019年8月至今任公司監事會主席。經營宗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研創新求發展;以質量服務樹品牌;致力于產業技術進步和行業發展,創建國際知名企業。公司發展規劃(一)公司未來發展戰略公司秉承“不斷超越、追求完美、誠信為本、創新為魂”的經營理念,貫徹“安全、現代、可靠、穩定”的核心價值觀,為客戶提供高性能、高品質、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和服務,致力于發展成為行業內領先的供應商。未來公司將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和市場營銷網絡的建設進一步鞏固公司在相關領域的領先地位,擴大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公司將緊密契合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方向進一步拓展公司產品類別,加大研發推廣力度,進一步提升公司綜合實力以及市場地位。(二)擴產計劃經過多年的發展,公司在相關領域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和技術優勢,隨著公司業務規模逐年增長,產能瓶頸日益顯現。因此,產能提升計劃是實現公司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公司將以全球行業持續發展及逐漸向中國轉移為依托,提高公司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率,滿足不斷增長的客戶需求,鞏固并擴大公司在行業中的競爭優勢,提高市場占有率和公司影響力。在產品拓展方面,公司計劃在擴寬現有產品應用領域的同時,不斷豐富產品類型,持續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保持公司產品在行業中的競爭地位。(三)技術研發計劃公司未來將繼續加大技術開發和自主創新力度,在現有技術研發資源的基礎上完善技術中心功能,規范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流程,引進先進的設計、測試等軟硬件設備,提高公司技術成果轉化能力和產品開發效率,提升公司新產品開發能力和技術競爭實力,為公司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動力。公司將本著中長期規劃和近期目標相結合、前瞻性技術研究和產品應用開發相結合的原則,以研發中心為平臺,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技術開發和產品創新,健全和完善技術創新機制,從人、財、物和管理機制等方面確保公司的持續創新能力,努力實現公司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持續開發。(四)技術研發計劃公司將以新建研發中心為契機,在對現有產品的技術和工藝進行持續改進、提高公司的研發設計能力、滿足客戶對產品差異化需求的同時,順應行業技術發展,不斷研發新工藝、新技術,不斷提升產品自動化程度,在充分滿足下游領域對產品質量要求不斷提高的同時,強化公司自主創新能力,鞏固公司技術的行業先進地位,強化公司的綜合競爭實力。積極實施知識產權保護自主創新、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是公司今后持續發展的關鍵。自主知識產權是自主創新的保障,公司未來三年將重點關注專利的保護,依靠自主創新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提高盈利水平。公司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大量引進或培養技術研發、技術管理等專業人才,以培養技術骨干為重點建設內容,建立一支高、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合理搭配的人才隊伍,滿足公司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公司將采用各種形式吸引優秀的科技人員。包括:提高技術人才的待遇;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實行對口培訓等形式,強化技術人員知識更新;積極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實行就地取才、內部挖掘和面向社會廣攬人才相結合。確保公司產品的高技術含量,充分滿足客戶的需求,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公司將加強與高等院校、研發機構的合作與交流,整合產、學、研資源優勢,通過自主研發與合作開發并舉的方式,持續提升公司技術研發水平,提升公司對重大項目的攻克能力,提高自身研發技術水平,進一步強化公司在行業內的影響力。(五)市場開發規劃公司根據自身技術特點與銷售經驗,制定了如下市場開發規劃:首先,公司將以現有客戶為基礎,在努力提升產品質量的同時,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在各個方面深入了解客戶需求,以求充分滿足客戶的差異化需求,從而不斷增加現有客戶訂單;其次,公司將在穩定與現有客戶合作關系的同時,憑借公司成熟的業務能力及優質的產品質量逐步向新的客戶群體拓展,挖掘新的銷售市場;最后,公司將不斷完善營銷網絡建設,提升公司售后服務能力,從而提升公司整體服務水平,實現整體業務的協同及平衡發展。(六)人才發展規劃人才是公司發展的核心資源,為了實現公司總體戰略目標,公司將健全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制定科學的人力資源開發計劃,進一步建立完善的培訓、薪酬、績效和激勵機制,最大限度的發揮人才潛力,為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公司將立足于未來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快人才引進。通過專業化的人力資源服務和評估機制,滿足公司的發展需要。一方面,公司將根據不同部門職能,有針對性的招聘專業化人才:管理方面,公司將建立規范化的內部控制體系,根據需要招聘行業內專業的管理人才,提升公司整體管理水平;技術方面,公司將引進行業內優秀人才,提升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增加公司核心技術儲備,并加速成果轉化,確保公司技術水平的領先地位。另一方面,公司將建立人才梯隊,以培養管理和技術骨干為重點,有計劃地吸納各類專業人才進入公司,形成高、中、初級人才的塔式人才結構,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儲備力量。培訓是企業人力資源整合的重要途徑,未來公司將強化現有培訓體系的建設,建立和完善培訓制度,針對不同崗位的員工制定科學的培訓計劃,并根據公司的發展要求及員工的發展意愿,制定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公司將采用內部交流課程、外聘專家授課及先進企業考察等多種培訓方式提高員工技能。人才培訓的強化將大幅提升員工的整體素質,使員工隊伍進一步適應公司的快速發展步伐。公司將制定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結構,制定和實施有利于人才成長和潛力挖掘的激勵政策。根據員工的服務年限及貢獻,逐步提高員工待遇,激發員工的創造性和主動性,為員工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全力打造團結協作、拼搏進取、敬業愛崗、開拓創新的員工隊伍,從而有效提高公司凝聚力和市場競爭力。項目投資背景分析車載顯示:智能駕駛直觀感最強領域,智能化初期增量空間巨大車載顯示是汽車智能化的最直觀感受,在汽車智能化初期具有較大提升空間,也是各車廠比較重視的領域之一。目前,車載顯示的趨勢主要包括單車車載顯示屏數量提升、車載顯示屏單屏大尺寸化,以及車載顯示屏的高清化。單車車載顯示屏數量提升。目前,在車載座艙中,中控屏滲透已經相對較高,2020年就已達到約90%,預計2025年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至100%。除此之外,液晶儀表盤、后排顯示屏、車內流媒體后視鏡等提供增量空間,至2025年,行業滲透率有望分別達到60%、7%、26%。車載顯示屏單屏大尺寸化。汽車顯示屏大屏化趨勢確定性高,根據Omida和頭豹研究院數據,在車載顯示屏領域,10英寸以上大屏顯示器出貨份額由2018Q2的9.1%已提升至2020Q3的52.9%。在造車新勢力車型中,這一趨勢進一步加強,尺寸大于12英寸儀表盤占比高達56%、尺寸大于15英寸的中控屏幕屏占比達到45%。尤其未來汽車前排的聯屏化趨勢明顯,將進一步提升單屏尺寸。車載顯示屏高清化。LCD面板由于技術成熟且成本低,是當前車載顯示面板的主流,但隨著汽車智能化程度的提升,信息顯示、車載娛樂等對高清顯示的要求將進一步提升,顯示性能更高的OLED和Mini-LED隨著技術的逐步成熟,有望在車端不斷滲透。目前,OLED已經在個別車型中落地,但仍面臨使用壽命短的問題,而MiniLED在技術成熟度和成本方面比OLED更有優勢,未來有望成為車載顯示面板主流。2025年全球車載顯示屏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78億美元,未來五年復合增速33%。根據上述車載各類顯示屏滲透率數據,可以測算出單車顯示屏價值量將從2020年的61.56美元提升至2025年的189.3美元,未來五年復合增速為25.2%。同時,假設8英寸屏幕ASP為35美元,12.3英寸65美元,14.6英寸75美元,相同尺寸顯示屏幕價格每年降低5%,同時預計2025年全球汽車銷量達到9400萬輛,則全球車載顯示屏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43.4億美元,提升至2025年的177.9億美元,年化復合增速高達32.6%。從車載顯示產業鏈來看,可分為蓋板、觸控層、顯示層三個部分。其中,觸控層主要用于手指觸控信號的探測,玻璃蓋板用于對觸控層的外層保護,顯示層則主要由驅動控制IC+LCDpanel+偏光片+柔性電路板+LED背光模組組成。在車載顯示面板領域,隨著國內面板廠商技術逐步成熟以及產能爬坡,目前國內面板企業在車載顯示面板領域已經擁有較大領先優勢,其中,深天馬全球市場份額已從2018年的12.4%提升到2020的16.2%,成為全球車載顯示面板龍頭企業。此外,京東方在車載面板顯示領域也有深度布局,全球市占率為10.5%,位列全球第五。在背光模組領域,背光模組是液晶顯示面板的核心組件,近年來隨著全球LCD產業向中國大陸轉移,國內背光模組廠商發展較快,但由于全球智能手機銷量的下滑,消費電子領域背光模組逐漸步入存量市場,市場競爭激烈,而車載顯示背光模組技術壁壘相對更高,成為龍頭廠商突圍的主要方向。全球車載背光模組廠商主要包括日本企業美蓓亞、日本西鐵城、偉志控股(總部位于中國香港),以及大陸廠商永盛光電科技、京東方光電、偉時電子、隆利科技等。目前,國內背光模組企業已成功進入海內外品牌新能源汽車廠商供應鏈,尤其在下游企業深天馬、京東方等面板企業在車載顯示領域市場份額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國內背光模組廠商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其中,偉時電子已打入知名面板企業與海內外品牌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下游客戶涵蓋JDI、夏普、深天馬、京瓷、松下、三菱、華星光電、LGD、群創、阿爾派、信利國際等全球知名的液晶顯示器生產商,終端車廠包括奔馳、寶馬、奧迪、大眾、福特、通用、豐田、日產、馬自達、本田、沃爾沃、奇瑞、吉利、長城等海內外主流車廠。隆利科技也實現了Mini-LED技術在車載顯示領域的研發突破,目前已能夠小批量出貨。在觸控顯示模組領域,長信科技在車載顯示領域布局較早,在車載觸控模組、車載蓋板、車載顯示模組等關鍵元器件領域均有布局,尤其在大尺寸車載觸控顯示模組市場有顯著先發優勢。目前,長信科技已經向特斯拉和比亞迪提供中控屏模組、中控屏液晶顯示模組產品,并通過阿爾派、哈曼、夏普、偉世通和大陸電子向大眾、福特、菲亞特、奔馳及本田等下游終端車廠提供后視鏡模組、顯示面板、座艙后顯及儀表盤模組等。在玻璃蓋板領域,國內廠商憑借在手機產業鏈積累的經驗優勢,已經紛紛入局車載顯示蓋板市場。其中,藍思科技和伯恩光學在消費電子領域擁有絕對話語權,2019年藍思科技在玻璃蓋板的市占率高達35%,并開始進軍包括汽車儀表盤、中控、娛樂信息系統觸控防護屏、B柱等車載玻璃蓋板市場。長信科技在立足觸控顯示模組業務外,自主開發車載顯示屏3D玻璃蓋板,已經進入日系、歐系、美系、德系以及國內自主品牌車廠的供應鏈。車載顯示是汽車智能化的最直觀感受,在汽車智能化初期具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主要受益于汽車智能化下的單車車載顯示屏數量提升、單屏大尺寸化以及高清化,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177.9億美元,年化復合增速高達32.6%。目前,國產廠商在車載顯示面板、玻璃蓋板領域擁有較大領先優勢,在背光和觸控顯示模組領域也有布局。車載芯片:智能汽車的“大腦”芯片是智能汽車的“大腦”,主要用于車內通信、車輛控制、數據存儲等,核心包括控制類(MCU和AI芯片)、功率類、存儲類和通信類四大類型,其中,MCU集成度逐漸提升,隨著智能汽車滲透率提升,未來單車MCU平均用量有望先增后減。AI芯片算力更高,主要以高階自動駕駛應用為主,車規級AI芯片量產已實現突破。功率半導體是汽車智能化和電動化核心受益領域,主要以IGBT為主,國產化率尚處于低位。存儲芯片主要受益于座艙智能化對存儲容量需求提升,全球市場高度集中,國產廠商開始嶄露頭角。通信芯片主要用于和后臺系統/手機APP通信,行業滲透率正處于快速提升階段,汽車信息安全下國產廠商將迎來國產替代機遇。車載芯片是2021年缺芯重災區,但目前行業供給緊張的局面已經開始緩解,隨著汽車銷量回暖,行業驅動邏輯將由價漲轉向量增。1、控制類芯片:智能駕駛提升算力要求,AI芯片量產已汽車中的控制芯片主要分為MCU和AI芯片,其中,MCU是在傳統汽車控制系統中負責數據處理和運算的芯片,主要用在EMS(發動機控制器)、TCU(變速箱控制器)、VCU(整車控制器)等,是把CPU、內存(RAM+ROM)、多種I/O接口等整合到單一芯片上形成的芯片級計算機,目前主要有8位、16位和32位三種型號,位數越高,算力越強。在智能汽車中,智能駕駛對算力要求更高,MCU難以滿足算力要求,而車規級AI芯片則是集成了CPU、圖像處理GPU、音頻處理DSP、深度學習加速單元NPU+內存+各種I/O接口的SOC芯片,擁有TOPS級別(1TOPS=1萬億次計算每秒)的運算能力,成為智能汽車的控制“大腦”。MCU芯片:單車MCU平均用量先增后減,行業規模有望超過百億美元目前,單車MCU平均用量約為50顆,但隨著汽車智能化程度的提升,MCU集成度會逐漸提升,從而導致單車用量會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預計到2025年,單車MCU平均用量將達到55顆,隨后伴隨L4級以上智能汽車滲透率提升,至2030年,單車MCU平均用量有望緩慢降低至50顆。從價格方面看,根據SemicoResearchCorp數據,2018年車載MCU平均售價約為2.02美元,2019年上半年均價略微上漲至2.07美元,2020-2021年因為供給緊缺,平均漲幅約20%-30%,預計缺芯逐漸緩解下,2022年MCU均價有望逐漸回歸正常價格區間,但伴隨汽車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價格更高的32位MCU占比將逐步提升,進而帶動MCU均價年漲幅約5%,以此測算,全球乘用車載MCU市場規模有望從2020年的64億美元提升至2030年的119億美元,未來十年復合增速為6.42%。車規級MCU產品研發周期長,對穩定性和可靠性要求遠高于消費和工業級MCU,車規認證較難,車廠導入周期也比較漫長。目前,海外巨頭擁有先發優勢,基本壟斷了全球車規級MCU市場,瑞薩電子、恩智浦、英飛凌、賽普拉斯(英飛凌收購)、德州儀器、微芯科技和意法半導體七家龍頭企業全球市占率分別為30%、26%、14%、9%、7%、7%、5%,合計占比高達98%。國內僅有四維圖新(杰發科技)、上海芯旺微電子、賽騰微電子和比亞迪半導體等少數幾家企業實現了車規級MCU產品量產,但主要以中低端市場為主,目前在車廠滲透率很低。其中,四維圖新車規級MCU芯片AC781x已經實現量產,并逐漸滲透至前裝市場。比亞迪半導體憑借母公司優勢,車規級MCU產品已累計裝車超500萬顆,未來在國產車型中有望逐步實現國產替代。AI芯片:以高階自動駕駛為主,車規級AI芯片量產已實現突破汽車AI芯片當前成本較高,至2025年前單車價值量有望逐步提升,隨后伴隨智能汽車滲透率提高,單芯片成本將有所降低,單車價值量也有望隨之開始降低,汽車智能化提升和銷量增加將成為行業驅動因素。根據《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數據,至2025年,L2/L3級智能汽車銷量占比將超過50%,至2030年,2/L3級智能汽車銷量占比超過70%、L4/L5級智能汽車銷量占比車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單車AI芯片價值量以3%的速度提升,并于2026年L4/L5級智能汽車開始落地后,單車成本以-3%的速度降低。而L4/L5級AI芯片成本隨著技術逐步成熟和量產成本降低,單車價值量以-3%的速度逐漸降低。由此可以測算出,全球車載AI芯片市場規模將由2020年的16億美元增長至2030年的202億美元,未來十年復合增速達28.81%,遠高于MCU芯片市場增速。在L2級及以下低級別輔助價值領域,算力要求相對較低,計算量達10TOPS,而自動駕駛程度更高的L3/L4級智能汽車,算力需求分別達達60TOPS、100TOPS。目前,Mobileye(英特爾)、賽靈思(AMD)分別在低級別輔助駕駛視覺技術、感知計算領域有較強優勢,占據L1-L2級輔助智能駕駛的壟斷地位,市占率合計超過70%。目前,Mobileye的AI芯片產品已應用在福特、上汽、寶馬、沃爾沃、威馬、長城、廣汽、一汽等傳統老牌車企以及蔚來、理想、小鵬等造車新勢力上。隨著2021年以來各大車企密集發布L2+功能的智能汽車,2022-2025年將成為L3級汽車集中落地的年份,行業將逐步進入高級別智能駕駛階段。在L3-L5級智能駕駛階段,高通在智能座艙領域占統治地位,已開發高度可擴展、開放的、完全可定制化的SnapdragonRide平臺,并搭載在長城汽車的高端車型上,且已于2020年發布自動駕駛平臺“驍龍Ride”,驍龍RideSoC算力可達700-760TOPS,適用于L1/L2級智能汽車主動安全ADAS、L2+級便捷ADAS,以及L4/L5全自動駕駛,是智能座艙領域行業龍頭。英偉達是自動駕駛領域行業龍頭,推出的Atlan芯片算力可達1000TOPS,采用7nm工藝的Orin芯片可實現每秒200TOPS運算性能,比上一代Xavier芯片提升7倍。國產廠商主要包括華為、地平線和黑芝麻等,地平線擁有國內首款車規AI芯片征程,實現了中國車規級AI芯片量產的零突破,目前征程五代算力將達到96TOPS,實際性能超過特斯拉FSD芯片。黑芝麻于2021年在上海車展發布了新一代A1000pro,算力達到106Tops。華為MDC600芯片算力高達352TOPS,可支持L3/L4級自動駕駛,最新推出的麒麟990A,使用7nm工藝,但在華為芯片代工受限的背景下,前景仍舊不明朗。2、功率半導體:IGBT是核心受益領域,國產化率尚處于低位汽車智能化對電子元器件的功率管理和能量轉換要求更高,電動化也將帶動功率半導體單車價值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將提升功率半導體需求。在傳統燃油汽車中,功率半導體主要適用于低壓、低功率領域,在啟動、發電和安全等領域廣泛應用。但在新能源汽車中,電池輸出的高電壓需要進行頻繁的電壓變換和電流逆變,對電壓轉換電路需求提升,大幅提升了IGBT、MOSFET等功率半導體器件的需求。根據StrategyAnalytics數據,純電動汽車中功率半導體占比將由21%提升至55%,成為車用半導體領域第一大品類。此外,汽車電動化程度越高,所需要的功率半導體器件數量越多。傳統燃油車功率半導體含量為71美元,全插混/純電池電動車的功率半導體單車價值量為330美元,是傳統燃油車的4.65倍,新能源電動車滲透率的提升是車用功率半導體行業需求量增長主要的驅動因素。至2025年,全球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有望達52.95億美元,國內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將達26.48億美元,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均近40%。根據AlixPartners數據,2020年全球汽車銷量為7050萬輛,2025年有望達到9400萬輛,同時,根據EVTank預測,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200萬輛,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從2020年4.60%提升至2025年12.77%。此外,根據統計數據,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功率半導體單車價值為330美元,據以測算,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將達到52.95億美元,是2020年市場規模的4.95倍。國內方面,根據中汽協數據,2020年中國汽車銷量為2530萬輛,預計到2025年中國汽車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其中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32萬輛,新能源車滲透率為5.22%。根據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達到20%,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從2020年132萬輛提升至2025年600萬輛,據以測算,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將達到26.48億美元,五年復合增長率為43.47%。IGBT市場規模在新能源汽車功率半導體中占比超80%,是汽車電動化趨勢中核心受益領域。IGBT兼具MOSFET的高輸入阻抗和雙極型三極管BJT的低導通壓降兩方面的優點,具有開關速度高、開關損耗小、易于驅動的特點,常用于600V以上的大功率裝置,在充電樁、智能電網、軌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應用較廣。在新能源汽車中,IGBT主要用于大功率逆變器,將直流電轉變為交流電從而驅動汽車電機,以及輔助功率逆變器為車載空調等汽車電子設備供電,是新能源汽車用功率半導體的最核心部件。根據Yole數據,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車IGBT市場規模約6億美元,對應EVSalesBlog公布的全年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池電動車的銷量約為221萬輛,可以推算出IGBT單車平均價值量約為273美元,占到單車功率半導體價值量的83%。假設IGBT在新能源汽車功率半導體中的占比保持相對穩定,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逐步提升,預計全球新能源汽車IGBT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約9.29億美元增長至2025年的46.00億美元,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為37.71%。國內方面,預計2025年國內新能源汽車IGBT市場規模將達到23.00億美元,是2020年的6.08倍。IGBT行業呈現寡頭壟斷格局,國產化率處于低位。德國和日本憑借在汽車領域的傳統優勢,占據全球車用IGBT主要市場份額,其中英飛凌是全球IGBT龍頭廠商,市占率達32.7%,日本三菱電機僅次于英飛凌,占據全球市場11.0%的份額。國產廠商中僅斯達半導進入前十行列,市占率約2.5%。在國內市場中,根據NE時代數據,英飛凌以58.2%的市場份額,占據國內絕對領先地位。國產廠商中,比亞迪半導體借助于比亞迪汽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優勢,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IGBT市場的龍頭,市占率達18.0%,而斯達半導和時代電氣也擠進了前十,在國內市場份額分別為1.6%和0.8%,三家企業國內市占率合計約20.4%,國內IGBT國產化率尚處低位,未來國產替代空間廣闊。IGBT行業技術門檻較高,國產廠商不斷取得技術突破,在部分領域已實現突圍。國內企業在IGBT領域起步較晚,與國外廠商技術差距較大,但目前國內企業已逐步實現技術突破,占據部分市場份額。在大功率高電壓領域,中車時代電氣已實現650V-6500VIGBT全電壓范圍覆蓋,并在高鐵、動車等多個高端領域得到認可和應用,目前在4500V以上高壓領域具備一定競爭力。斯達半導目前擁有國內最全面的IGBT模塊產品線之一,廣泛覆蓋高壓(3300V)至中低壓(600V)的應用領域,自主研發的第二代芯片(國際第六代芯片FS-Trench)已經實現量產,成功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壟斷。整體來看,國產廠商在低壓領域布局較為完善,但在高壓領域國產化率較低,與國外巨頭差距仍舊比較明顯,是未來國產替代的主要方向。3、通信和存儲芯片:座艙智能化提升存儲容量需求,汽車信息安全加速國產替代存儲芯片:座艙智能化提升存儲容量需求,國產廠商開始嶄露頭角座艙智能化提升對存儲容量需求,行業未來五年復合增速超過15%。在智能汽車中,存儲芯片主要應用在車載信息娛樂系統、ADAS、車載通信系統和儀表板四個領域,其中車載信息娛樂系統、ADAS和儀表板均位于智能座艙中,需求占比近80%。在車載存儲芯片中,主要包括DRAM和NORFlash,其中,車載DRAM存儲芯片主要受益于座艙智能化帶來的算力需求提升。而隨著智能座艙功能進一步豐富,對信息娛樂系統的啟動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若使汽車在啟動之時這些顯示系統能迅速顯示車輛信息,就需要搭載更高存儲容量的NORFlash以實現不同數據的快速讀取,汽車智能化帶來的單車價值量提升將成為車載NORFlash行業需求增加的主要驅動因素。從市場空間看,根據數據,2020年,全球汽車存儲IC市場規模約40億美元,至2025年,有望增長至83億美元,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約15.7%。全球DRAM市場高度集中,國產廠商ISSI在車載領域份額位列全球第二。全球DRAM市場集中度較高,前三大廠商鎂光、三星、海力士合計占比超95%,尤其鎂光全球市占率42.7%。在車載DRAM領域,市場競爭格局相對比較分散,鎂光保持一家獨大,繼續保持領頭羊優勢,全球占比45%。國產廠商中,典型代表是ISSI,已被A股上市公司北京君正收購,其車載DRAM產品覆蓋2GB到8GB的LPDDR4,全球車載DRAM產品市場份額已超過三星和海力士,在全球市場排名第二。此外,兆易創新作為國內存儲芯片行業龍頭,其4GBDDR4內存產品系列已經成功量產,在車載娛樂系統中有較大應用空間,未來有望受益于車載DRAM市場的快速增長。市場競爭激烈,國際巨頭逐步退出,兆易創新NORFlash市場份額已進全球前三。NORFlash行業競爭格局較為分散,目前華邦、旺宏、兆易創新和賽普拉斯為前四大廠商,市場份額合計占比74.4%。由于NORFlash行業技術壁壘相對較低,市場競爭比較激烈,目前國際廠商已經開始逐漸退出。其中,三星于2010年就開始退出NORFlash市場,鎂光于2016年開始淘汰中低容量的NORFlash產能,賽普拉斯則更加專注于利潤更高的車載和工控領域NORFlash產品。借此機會,兆易創新逐步實現技術突破,在國產替代浪潮中成為最大受益者。目前兆易創新NORFlash產品全球市占率已達15.6%,全球排名第三,并在車規NORFlash方面已有突破。目前兆易創新GD25SPINORFlash產品已通過AEC-Q100車規認證,是國內首家全國產化車規閃存產品,產品容量覆蓋2MB-2GB,未來有望持續受益于國產替代浪潮。芯片作為智能汽車的“大腦”,一方面受益于缺芯緩解下,汽車銷量的邊際回暖,另一方面則主要受益于智能汽車滲透率的提升。目前,MCU市場主要被海外廠商壟斷,國內少數幾家企業雖實現了車規級MCU產品量產,但主要以中低端市場為主,在車廠前裝市場滲透率很低。AI芯片主要以高階自動駕駛應用為主,國產廠商包括華為、地平線和黑芝麻等均已實現產品量產。IGBT是汽車智能化和電動化核心受益領域,行業呈寡頭壟斷格局,國產廠商開始崛起,比亞迪半導體、斯達半導和時代電氣在國內市場份額已超20%。存儲芯片受益于座艙智能化提升存儲容量需求,但全球市場高度集中,國產廠商在DRAM和NORFlash領域已經開始嶄露頭角。通信芯片行業滲透率正處于快速提升階段,汽車信息安全下國產廠商將迎來國產替代機遇。車規芯片技術壁壘高,產品認證周期長。汽車PCB:競爭格局分散,行業性機會可期PCB是相對比較成熟的行業,行業競爭相對比較激烈。目前,中國是全球PCB行業最核心市場,2020年國內PCB產值在全球市場中占比高達53.83%,但行業競爭格局較為分散,2020年大陸地區PCB企業數量超過2000家。在經過了2019年行業高景氣后,2020年下半年以來,國內5G大規模基建速度放緩,行業景氣度持續下行。但自2021Q3以來,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的帶動下,PCB行業已現回暖趨勢。目前,汽車電子是PCB第三大應用市場,市場占比15%,是PCB行業下游增長最快的領域。電動化和智能化催生PCB行業增量市場,車用PCB行業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達12.3%。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的差別主要在動力系統,逆變器、DC-DC、車載充電機、電源管理系統、電機控制器等設備均需要用到PCB,催生PCB增量市場。根據數據,普通汽車單車PCB用量約1-1.5平米,豪華車單車PCB用量約2.5-3平米,新能源車單車PCB用量則高達5-8平米之間,新能源汽車單車用PCB較普通汽車增長3-8倍。以特斯拉Model3為例,其PCB總價值量超2500元,是普通燃油車的6.25倍。同時,汽車智能化趨勢下,也將帶動單車PCB需求增加,尤其在智能汽車ADAS系統(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中,新增的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等傳感器、控制器、安全系統是車用PCB增長的主要領域。目前,特斯拉Model3ADAS傳感器的PCB價值量約536-1364元,占整車PCB價值總量的21.4%-54.6%,汽車智能化也將顯著提升對車用PCB的需求。根據數據,2020年全球PCB市場規模約652億美元,其中,中國PCB市場規模約351億美元,全球占比高達53.8%。預計到2025年,中國PCB市場規模將達到433億美元,全球市場占比約57.5%,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為4.3%。此外,根據前述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及單車PCB用量數據,2020年國內汽車PCB市場規模約30億美元,據以測算出PCB單價約90.81美元/平米。假設未來國內PCB價格維持維持不變,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600萬輛,即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完成產業規劃目標(20%),則可以測算出,至2025年,國內汽車PCB行業市場規模約63億美元,未來五年行業復合增長率為12.3%。汽車用PCB行業競爭格局較為分散,前五大廠商市場占比合計36.8%,前十大廠商市場占比合計58.1%。其中,日本廠商在車用PCB領域占據強勢地位,全球前三大汽車PCB廠商CMK、旗勝NOK、Meiko均為日本企業,市占率合計24.0%。其次為中國臺灣企業敬鵬,市占率約6.5%,美國TTM企業排名第五,市場占比6.3%。目前,國產廠商在汽車PCB市場已經擠進世界前列,但所占市場份額相對較小,其中,景旺電子、滬電股份、依頓電子、世運電路、超聲電子為國內汽車PCB主要廠商,全球市場份額占比分別為3.3%、2.8%、2.5%、2.1%、1.8%,合計市占率約12.5%。強分散競爭格局下,預計汽車PCB行業未來仍將以行業性機會為主。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背景下,國內企業已紛紛加碼布局汽車PCB市場,業務收入占比逐步提升,未來汽車PCB業務占比高的企業具有較強關注價值。目前,景旺電子、滬電股份、依頓電子汽車PCB業務占比已達22%、25.39%、40%,依頓電子汽車PCB業務占比最高。此外,世運電路在汽車PCB板領域布局較早,是特斯拉全球主力PCB供應商,已經批量供貨特斯拉主力車型,為后續切入新能源汽車市場奠定了基礎。行業、市場分析車載HUD:乘自主品牌汽車搭載放量東風,國產市場份額快速提升HUD主要用于降低事故發生頻率,W-HUD是當前主流方案。HUD(HeadUpDisplay,抬頭顯示)即平視顯示系統,最初主要應用在軍用飛機上,飛行員不需要低頭就能夠看到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使駕駛員保持平視狀態,避免因低頭查看儀表數據而導致注意力的中斷。目前,智能汽車已經逐漸開始安裝HUD系統,以降低事故發生的頻率,保證行車安全。HUD目前包括C-HUD(集合型抬頭顯示系統)、W-HUD(擋風玻璃型抬頭顯示系統)和AR-HUD(增強現實型抬頭顯示系統),其中,C-HUD要借助于一塊外置的半透明樹脂玻璃作為投影成像的載體,以后裝市場為主,優點是安裝便利,并且價格較低,但是成像區域較小、顯示內容有限,易產生視覺疲勞,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W-HUD和AR-HUD都是以汽車的前擋風玻璃作為投影成像的載體,目前W-HUD是主流方案,2021H1在國內市場HUD中占比高達91%,在中高端車型中應用較廣,中低端車型也在逐步滲透。AR-HUD將擋風玻璃信息顯示與ADAS功能深度結合,能夠將行車信息與實際場景結合,直觀感更強,安全性更好,但成本也比較高、對軟件運算能力有要求,目前仍處于量產初期階段,2020年奔馳S級轎車和大眾ID系列純電動車已經率先實現量產搭載AR-HUD,國產品牌長城、吉利、紅旗等也在穩步推進,未來有望成為HUD主流。HUD滲透率尚處低位,有望乘國產品牌汽車智能化東風。HUD是汽車智能化趨勢之一,在駕駛員信息讀取方面有突出優勢,有強烈的市場需求,但目前行業滲透率僅8.7%,還處在比較低的位置,且從產業方面看,高端車型是目前配置助力。總價50萬元以上的高端車型占搭載HUD全部車型的44%,其中,寶馬、奔馳、奧迪HUD搭載率合計占到所有品牌的36.9%。另一方面,國產自主品牌走差異化路徑,在汽車智能化方面敢于先行。目前,長城、吉利、紅旗等自主品牌HUD搭載量已于2020年以來開始明顯加速,其中長城旗下哈弗系列的三款車型(H5、大狗、初戀)均位于國內HUD搭載車型市場份額排名前十,合計占比約11%,其次紅旗HS5占比10%,國產自主品牌汽車HUD滲透率的提升將是短期國內HUD行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HUD推廣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技術不夠成熟以及價格高企,但未來隨著技術的持續突破和價格的下降,行業滲透率有望快速提升。技術方面,HUD技術難點正在被逐個突破,如適配HUD的前擋風玻璃板與核心投影技術在近幾年都已取得一定突破。價格方面,W-HUD的平均價格已由2016年的265美元下降至2020年的245美元,C-HUD的均價也由2016年的50美元下降至2020年的38美元,產品價格的下降將有助于行業滲透率的提升。至2025年,國內HUD滲透率有望提升至30%左右,市場規模也將由2020年的26.2億元提升至2025年的100.8億元,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達30.9%。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目前國內HUD市場仍以國外廠商為主導,但國產廠商受益于自主品牌HUD搭載放量,市場份額快速提升。海外巨頭憑借在車廠的資源優勢,起步較早,技術也相對較為成熟,占據前裝市場絕大部分合資品牌整車廠訂單,尤其日本企業實力較強,日本精機和日本電裝兩家廠商占據國內HUD市場50%以上份額,其次德國大陸集團、美國偉世通分別占據26.97%、2.97%的市場份額。國產HUD廠商起步較晚,在高端車企中資源不足,但憑借成本控制能力和本土資源優勢,在國產自主品牌車企中占有一席之地。2020年以來,隨著長城、紅旗、吉利等HUD搭載放量,國產HUD廠商市場份額快速提升。根據數據,2019年日本電裝、日本精機和大陸集團三大龍頭廠商占據中國高達90.16%的市場份額,但2020年已下降至80.36%,2021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至68.05%。其中,華陽集團下游核心客戶為長城汽車,已實現向長城汽車穩定供貨,受益于長城哈弗系列車型HUD搭載放量,華陽集團HUD國內市占率已由2020年的2.39%提升至2021H1的14.44%。此外,江蘇澤景與吉利汽車,臺灣怡利與一汽紅旗也均建立了穩定的供貨關系,在國內市場份額占比分別為3.62%、9.10%。從產業鏈方面看,HUD上游零部件主要包括成像、投影、擋風玻璃及PCB等,市場價值量占比分別為50%、20%、10%、20%。其中,成像部分價值量占比最高,是HUD的關鍵零部件。目前,HUD成像部件PGU(圖像生成單元)有TFT-LCD、DLP、MEMS激光掃描、LCOS方案(比較小眾)四大技術路線,其中,TFT-LCD技術成熟度最高,成本也比較低,是當前HUD成像主流方案,但由于日企布局較早,且具有下游整機客戶資源優勢,目前日本JDI和京瓷市占率超過80%,而國內京東方和深天馬等已經開始布局,未來有望逐步實現突破。DLP技術路線成本較高,主要應用于高端車型,目前市場基本被德州儀器壟斷,國產廠商中廣景視睿、水晶光電有所布局。MEMS激光掃描技術是將圖像直接生成在擋風玻璃上,而不是PGU里,所以技術難度和發熱量比較大,成本也比較高,但分辨率高,結構簡單,未來有望在L3級以上自動駕駛汽車中應用,目前日本企業在MEMS激光掃描技術領域均有所布局,國產廠商上海豐寶電子、浙江視境傳感也開始進入,未來有待技術成熟落地。在光學領域,國內企業有明顯比較優勢。其中,全息光波導技術結構簡單,在擋風玻璃上安裝全息膜即可實現投影,在TFT-LCD、DLP方案都可以使用,未來有望成為AR-HUD光學顯示的主流技術。目前,國內廠商水晶光電PGU(DLP技術路徑顯示模組)、W-HUD以及AR-HUD產品已通過國內高端汽車品牌的產品認證。舜宇光學作為HUD光學方案提供商,已成功實現產品量產,并實現向國內新能源汽車和領先的獨立品牌汽車提供產品供應。智能語音:行業空間尚小,國產廠商已占據領先優勢車載語音交互主要用在智能座艙中,是汽車智能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與車重要的交流媒介。在汽車智能化趨勢下,車載語音交互主要有兩大發展趨勢,一是車載語音滲透率持續提升。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數據,我國前裝車載語音交互功能的滲透率已從2019年的49.82%上升至2020年的63.25%;二是單車麥克風數量持續提升。車內語音交互主要面臨外界聲音嘈雜,識別率較低的問題,為提升語音識別精度,需要提升單車麥克風數量,以消除回聲、降噪及完成人聲分離。根據HIS數據,在多麥克風趨勢下,座艙內單車麥克風數量有望從從2020年的2.2個增長至2025年的4個,2025年多麥克風陣列的滲透率有望超過57%。MEMS麥克風憑借良好的降噪效果,有望成為車用麥克風主流,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將達10.5%。目前,傳統的ECM(駐極體電容器)麥克風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技術較為成熟,價格也比較便宜,但缺點是噪聲問題嚴重,而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微機電系統)麥克風是在芯片上集成數模轉換器,并形成數字輸出,能夠在不同溫度下實現性能的穩定,且因為采用的是數字信號傳輸,降噪效果顯著,已被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助聽器和汽車等終端產品中。目前,MEMS麥克風最主要的應用仍在消費電子領域,市場占比超過90%,但隨著汽車智能座艙對語音交互的較高要求,智能汽車有望成為MEMS麥克風最主要的增量市場。根據YoleDevelopment數據,2017年,單部手機MEMS麥克風數量達到最高5顆,而未來每輛汽車MEMS麥克風實際需求數量將超過8個,隨著智能汽車滲透率提升,車用MEMS麥克風需求量也將迎來高速增長。從市場規模方面看,隨著車載語音滲透率和單車麥克風需求量的提升,國內前裝車載語音市場規模有望從2019年的14.8億美元提升至2025年近30億美元,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達9%。其中,MEMS麥克風因擁有較好的降噪和穩定性,未來將成為智能車載語音的主流。根據YoleDevelopment數據,預計全球MEMS市場規模將從2019年的115億美元增長至2025年的177億美元,復合增長率達到7.4%。其中,汽車用MEMS市場有望在2025年達到26億美元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為10.5%。全球MEMS麥克風市場雙寡頭格局已經形成,歌爾股份和瑞聲科技位列前三。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國內企業憑借在智能手機、無線耳機等消費電子領域積累的經驗優勢,在車載麥克風領域已占有較大優勢。目前,樓氏電子是全球MEMS麥克風龍頭企業,市場占比為36%,國產廠商歌爾股份和瑞聲科技緊跟其后,全球市占率分別為31%、10%。目前,由于車載MEMS聲學市場規模尚小,國產廠商車載MEMS麥克風業務占比尚小,但汽車智能化下,歌爾股份和瑞聲科技已開始大力拓展車載領域,未來有望受益于智能座艙滲透率的快速提升。車載語音主要用于智能汽車中的人車交互,未來主要受益于行業滲透率提升和單車配置數量提升。車載麥克風行業技術相對成熟,國內企業歌爾股份和瑞聲科技憑借在智能手機、無線耳機等消費電子領域積累的經驗優勢,在車載麥克風領域市占率合計超過40%,未來有望受益于智能座艙滲透率的快速提升。汽車傳感器:智能汽車的“眼睛”,有望率先放量傳感器是智能汽車的“眼睛”,在智能駕駛中占據關鍵一環。通過傳感器實現車況感知是實現智能駕駛的第一步,也是汽車智能化浪潮中最先受益的增量領域。目前,輔助智能駕駛用傳感器主要分為雷達和攝像頭兩大類,其中,車載攝像頭主要通過采集光學信息,進行算法識別,分辨率較高,成本也比較低,在L2-L3級智能駕駛中廣泛使用,但易受不良天氣影響。車載雷達方面,根據性能和工作原理不同,可以分為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和超聲波雷達三大類。其中,毫米波雷達主要是通過發射并接收毫米波,根據時間差測算距離,在自適應巡航和自動緊急制動等方面應用較多,全天候適應能力較強。超聲波雷達技術相對比較成熟,廣泛應用于自動泊車系統,價格也比較便宜。激光雷達主要通過發射激光束來探測目標的位置、速度等特征量,對于距離的探測很強,在3D成像和高精度地圖定位方面具備優勢,但成本高,且技術成熟度最低,目前仍處于量產關鍵時期。由于各傳感器性能優勢各有不同,彼此之間可以實現優劣勢互補,未來多雷達系統和攝像頭并用是智能駕駛的必要條件,以應對智能駕駛中面臨的復雜的路況和天氣條件。隨著汽車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單車傳感器需求數量大幅增長。根據工信部《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自動駕駛根據智能化程度不同可以分為L0-L5六個等級,其中L3級以下主要針對輔助智能駕駛,包括車道內自動駕駛,換道輔助,泊車輔助等,L3級及以上自動化程度較高,可逐漸實現有條件的自動駕駛到完全自動駕駛的過渡,同時對硬件配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汽車智能化的提升,對攝像頭、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感知層硬件的性能和數量要求也逐漸提升。從L2級到L3級再到L4/5級,單車配備攝像頭數量將由L0級的1個提升L2級的5個,并進一步提升至L3級的11個,L5級的15個,超聲波雷達由8個提升12個,毫米波雷達從3個提升至8個,激光雷達則從0提升3個。通過對車載傳感器細分賽道市場規模測算,車載攝像頭確定性最高,激光雷達增速最高。根據《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規劃,2020-2025年,L2-L3級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占比合計超過50%,同時L4級開始進入市場。到2026-2030年,L2-L3級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占比合計超過70%,并實現L4級功能在高速公路上廣泛應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規模化應用。到2031-2035年,各類級別自動駕駛車輛全面廣泛運行。測算至2030年,車載攝像頭市場規模將達1232億元,未來10年復合增速為21%,行業確定性最強;超聲波雷市場規模為332億元,未來10年CARG為12%;毫米波雷市場規模為960億元,未來10年復合增速為16%;激光雷達市場規模為1367億元,2022-2030年復合增速達60%,行業增速最高。1、激光雷達:車規認證已有突破,2022年或迎量產元年國產搭載激光雷達的智能駕駛車型陸續發布,2022年或將成為激光雷達量產元年。目前,極狐阿爾法S、小鵬G9、威馬汽車M7、蔚來ET7已發布搭載激光雷達的智能網聯汽車,單車搭載量1-3顆不等,同時,廣汽埃安搭載3顆激光雷達車型于廣州車展正式亮相,并將于2022年1月正式上市;長城旗下高端品牌沙龍汽車也在廣州車展發布全球首款搭載4顆激光雷達的高端純電動車機甲龍。目前,影響激光雷達大規模量產的難點主要有兩個,一方面,激光雷達尚處于發展初期,產品價格相對較高,在L3級智能汽車中并不占據成本優勢,但在對環境感知要求更高、自動駕駛級別更高的L3級及以上智能汽車中占據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半固態激光雷達技術成熟度相對較高,占到2017-2023年預計上市車型的70%,價格方面,自華為、大疆入局后,激光雷達價格已從過去數萬美元逐漸降至1000美元以內,逐漸具備大規模推廣的價格基礎。另一方面,激光雷達廠商若要切入Tier1廠商供應鏈,需要通過嚴格的車規級認證測試,目前激光雷達廠商已有突破,法雷奧、鐳神、華為和大疆4家公司已經通過車規級認證。此外,當前大多數智能汽車廠商已能夠實現L2級自動駕駛,并開始推出初步具備L3功能的車型,預計2022-2023年將成為量產突破的關鍵時間節點,明年有望成為激光雷達量產的元年。激光雷達技術路徑尚未定型,國內外廠商技術水平基本相當,競爭格局尚不穩定,技術方案的選擇成為企業成敗的關鍵。目前市場上的雷達主要是機械式、混合固態和固態式激光雷達三類,其中機械式激光雷達技術成熟度相對較高,供應鏈也比較成熟,但精密機構件復雜,硬件成本高,且產品壽命短,量產難度比較大,單價一直居高不下,所以目前車企量產的L3級車型均采用的是固態或混合固態激光雷達方案,這也將是未來激光雷達技術路徑發展的趨勢。目前混合固態激光雷達技術已初步成熟,且相較于機械式激光雷達,使用壽命更長,造價成本更低,2021年開始有量產項目陸續落地,未來有望逐漸取代機械式雷達成為短期主流技術路徑。2、毫米波雷達:國產24GHz產品已經量產,77GHz市場有望逐步實現國產替代毫米波雷達對外界環境容忍度較高,對煙霧、灰塵的穿透能力更強,可適用全天候的工作環境,且成本處于千元級別,相較于激光雷達有明顯的價格優勢。毫米波雷達主要分為24GHz和77-79GHz兩種,其中24GHz毫米波雷達主要用于中短距測量,技術壁壘和成本相對較低,在汽車盲點監測、變道輔助等方面應用廣泛,是市場上的主流毫米波雷達產品。由于中國、日本等地區目前尚不允許79GHz頻段的使用,77GHz是目前市場上最主要的長距毫米波雷達產品,其探測距離可達150-250米,探測精度為24GHz雷達的3-5倍,但技術壁壘和成本都比24GHz毫米波雷達更高,目前主要應用于自動駕駛、前向碰撞預警等,未來隨著技術的成本和價格的下降,有望成為毫米波雷達市場的主流。海外傳統Tier1廠商占據主導地位,國產廠商77GHz毫米波雷達逐漸開始量產,未來有望實現國產替代。目前,全球毫米波雷達市場競爭集中度相對較低,尚未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行業前五大廠商分別為博世、大陸集團、海拉、富士通和電裝,市場份額合計占比達68%。傳統車廠Tier1供應商憑借下游客戶優勢,在毫米波雷達市場占據絕對優勢,但由于各巨頭的市場定位側重不同,海外廠商在毫米波雷達方面的布局也有一定差異。其中,博世主攻中遠距離探測,產品以76-77GHz為主;大陸集團在77GHz和24GHz的毫米波雷達市場有一定優勢;海拉則以24GHz頻率為主,在短距毫米波雷達市場擁有領先技術。國內廠商方面,國產廠商與海外巨頭差距較大,目前仍主要集中在24GHz頻率毫米波雷達領域,華域汽車、德賽西威、華陽集團等已有成熟產品實現量產,并穩定供貨給國產汽車廠商。而在77GHz毫米波雷達方面,核心技術仍被海外巨頭壟斷,國內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但杭州智波、森斯泰克等多家國產廠商已經開始送樣,華域汽車和德賽西威的77GHz毫米波雷達產品也開始量產,未來有望逐步導入國產汽車廠商供應鏈。3、超聲波雷達:技術相對成熟,成本優勢明顯,國產廠商已嶄露頭角超聲波雷達測距方法簡單,成本優勢明顯,在泊車輔助中已經應用成熟。超聲波雷達防水、防塵性能較好,主要是通過超聲波發射裝置發出超聲波以及接收器收到超聲波的時間差來測算障礙物的距離,測距方法較為簡單,主要以短距離探測為主,探測范圍在0.1-3米之間,但精度較高,在泊車領域有較大優勢。目前,超聲波雷達的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用于測量汽車前后障礙物的倒車雷達,被稱為UPA,單個探測距離在15-250cm之間,主要安裝在汽車前后保險杠上;另一種是用于測量汽車與側方障礙物距離的超聲波雷達,被稱為APA,單個探測距離在30-300cm之間,主要安裝在汽車側面。一般情況下,倒車雷達系統配備有4個UPA超聲波傳感器,而在自動泊車系統中,則需要增加4個UPA和4個APA超聲波傳感器,構成前4(UPA)、側4(APA)、后4(UPA)的超聲波雷達布局。與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相比,超聲波雷達整體成本較低,單個超聲波雷達售價僅10-100元,目前在泊車領域已有較為成熟的應用。根據汽車之家數據,截至2021年5月,汽車之家在售車型中倒車雷達的滲透率達到79%,其中前向雷達滲透率達到28%,未來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國外Tier1廠商占據超聲波雷達主要市場,國產廠商奧迪威已嶄露頭角。傳統Tier1廠商在超聲波雷達領域布局較早,且擁有客戶優勢,目前在全球超聲波雷達市場中占據核心位置。根據QYResearch數據,法雷奧和博世占據全球超聲波雷達市場5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中,法雷奧是全球老牌Tier1零部件供應商,是超聲波雷達行業龍頭,最新推出的自動泊車系統Park4U可在狹小空間內完成自動泊車過程,目前已進入路虎、起亞、大眾、途安等眾多車企供應鏈。國內廠商方面,目前已具備成熟的技術儲備,且與海外龍頭廠商技術差距相對較小,足以滿足乘用車自動泊車和倒車等功能要求,放量難點在于主流車企與現有供應商合作穩定,新入場玩家獲得車企認證壁壘較高,時間周期長,且難以提供完整的自動駕駛輔助方案,所以一般局限于二級供應梯隊。目前,奧迪威是國內領先的超聲波雷達制造企業,其超聲波傳感器、流量傳感器、發聲器件及超聲波換能器件等系列產品處于市場領先地位,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智能家居、智能儀表等多個領域,車載UPA超聲波傳感器是公司核心產品之一,在全球汽車超聲波雷達市場份額約為5.55%,在國內汽車超聲波雷達市場占有率近30%。4、車載攝像頭:L3級以下智能駕駛中發揮主導作用,行業增長確定性強車載攝像頭對安全性要求較高,目前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在L3級以下智能駕駛中將發揮主導作用。與手機攝像頭非常注重成像質量不同,車載攝像頭工作環境較為復雜,需要在高低溫、濕熱、強微光和振動等各種復雜外部環境下保持穩定,對安全性和穩定性較高,且相較于雷達感知,攝像頭技術開發較早,在汽車輔助駕駛中早有應用,目前市場上以攝像頭為主的智能駕駛方案也相對成熟,在對智能程度要求不高的L3級以下智能駕駛車型中將發揮主導作用。根據ADAS功能要求不同,車載攝像頭可以分為前視、后視、側視以及內置攝像頭等,目前后市攝像頭主要用于倒車影像,行業滲透率已達50%,而用于疲勞提醒、手勢識別的內置攝像頭行業滲透率尚不足10%,未來隨著汽車智能化程度提升,行業滲透率有望不斷提高。車載攝像頭主要由CIS圖像傳感器、模組封裝、光學鏡頭、紅外濾光片和音圈馬達構成,成本占比分別為50%、25%、14%、6%、5%。其中,全球車載攝像頭模組封裝市場相對較為分散,且主要以國外廠商為主。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前五大廠商分別為松下、法雷奧、富士通、大陸、麥格納,全球市占率分別為20%、11%、10%、9%、9%,合計占比為59%。國產廠商方面,歐菲光通過收購富士集團天津工廠和車載鏡頭相關專利加大在車載攝像頭模組方面的布局,目前已取得上汽、北汽、廣汽等超過20家優質車廠的供應商資質。丘鈦科技也是國內領先的模組供應商之一,在車載攝像頭模組領域也有布局,總投資6億美元的高清攝像頭模組及汽車攝像頭模組項目已落地昆山,未來在汽車攝像頭模組領域有望逐步實現突破。同時,在系統集成方面,德賽西威已經實現了高清車載攝像頭和環視系統的量產,產品已進入吉利、廣汽和奇瑞等國產品牌汽車,公司自動泊車系統以及夜視系統等攝像頭也在吉利星越、奇瑞捷途等車型中得到了應用。華域汽車和華陽集團作為國內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之一,在車載攝像頭領域也有深度布局,已有量產產品供貨給國內主流車廠。在車載攝像頭鏡頭領域,國內已經占據領先優勢。根據ICVTank數據,舜宇光學、世高光、關東辰美、富士全球市占率分別為34%、18%、14%、12%,合計占比達到78%。舜宇光學于2004年開始進入車載鏡頭領域,全球出貨量穩居第一,市場占有率高達34%,目前公司的車載鏡頭產品已涵蓋前視、后視、環視、側視和內視鏡頭,下游客戶覆蓋奔馳、寶馬、奧迪、豐田等眾多海外及國內一線汽車廠商。聯創電子在國內廠商中僅次于舜宇光學,2015年進入車載鏡頭并實現了突破性發展,目前公司已有2顆鏡頭產品通過MobileyeEyeQ4認證,8顆鏡頭產品通過MobileyeEyeQ5認證,產品獲得法雷奧、麥格納、安波福等核心Tier1廠商認可,并進入奔馳、寶馬、特斯拉等一線知名車企供應鏈。車載CIS圖像傳感器價值量占比最高,寡頭壟斷格局較為明顯。安森美深耕汽車電子領域,是全球車載CIS傳感器龍頭,市場占有率超過60%。韋爾股份旗下豪威科技和索尼兼顧手機和汽車市場,在車載CIS傳感器領域已有所突破,全球市占率約29%,僅次于安森美。索尼在手機領域占據絕對優勢,目前已開始加大在車載CIS傳感器領域的布局,當前市占率達6%。此外,比亞迪半導體也推出了2018年國內首款130萬像素車規級圖像傳感器,格科微車載CIS傳感器產品在行車記錄儀、車內攝像頭、360度環視、倒車后視和駕駛員疲勞檢測等場景中也開始大規模應用。目前,國內外廠商在車載CIS圖像傳感器領域差距較小,未來均有望享受行業增長紅利。傳感器是智能汽車的“眼睛”,通過傳感器實現車況感知是實現智能駕駛的第一步,在智能駕駛中占據關鍵作用。智能駕駛用傳感器主要分為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和車載攝像頭,各傳感器性能優勢各有不同,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汽車安全檢驗政策解讀
- 地下水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重點基礎知識點
- 連片土地轉租合同協議
- 車輛購買贈送協議書范本
- 運輸木架租借合同協議
- 員工試用期勞動合同協議書
- 產業園區租賃經營協議書
- 投資咨詢服務合同協議
- 舊房改造協議書
- 旅游酒店連鎖管理服務合同
- 城市建筑垃圾分類及處理培訓PPT課件
- MapInfo地理數據分析和專題圖制作
- 基于大數據平臺的數據處理服務項目合同(范文)
- 超星爾雅學習通《社會心理學(南開大學)》章節測試含答案
- 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2《動物的一生》單元復習教學課件
- 設計師量房表
- 小學六年級下冊綜合實踐.策劃小學畢業典禮--(14張)ppt
- 《特種設備目錄》(2022年第114號)
- 聲樂參賽評分表
- 鋼箱梁運輸及安裝施工方案
- 葡萄小龍干高效栽培技術一邊倒技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