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記金華的雙龍洞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2課時)_第1頁
17記金華的雙龍洞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2課時)_第2頁
17記金華的雙龍洞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2課時)_第3頁
17記金華的雙龍洞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2課時)_第4頁
17記金華的雙龍洞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2課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7記金華的雙龍洞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2課時)教學目標

1.認識“浙、簇"等6個生字,會寫“浙、羅”等15個字,會寫“杜鵑、氣勢"等15個詞語。

2.能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了解按游覽順序寫景的方法。

3.感受雙龍洞各處景物的特點,了解課文是如何把重點景物寫清楚的。

教學重難點

能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了解按游覽順序寫景的方法。了解課文是如何把孔隙的特點寫清楚的。

教學準備

葉圣陶的資料,雙龍洞圖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1.認識“浙、簇”等6個生字,會寫“浙、羅"等15個字,會寫“杜鵑、氣勢”等15個詞語。

2.初讀課文,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完成游覽路線圖。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參觀過溶洞嗎?

出示溶洞的照片欣賞。

2.揭示課題:在浙江金華,有一處著名的風景區,就是雙龍景區,雙龍洞就在這個風景

區。雙龍洞是鐘乳石和石筍的溶洞。今天,讓我們跟隨作家葉圣陶的腳步,一起去游覽一下

這個雙龍洞。

二、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1.明確要求,自讀課文。

(1)讀正確字音,讀通順句子,不理解的詞語聯系上下文或與同桌討論解決。

(2)邊看示意圖,邊讀課文,想想作者分別寫到了哪些地方,畫出相關句子,并在圖上填一填。

路上→()-)→出洞

2.理解詞語,分享所得。

浙江羅店杜鵑一簇油桐明艷突兀森郁

肩背臀部移動額角登陸石筍石鐘乳

漆黑蜿蜒盤曲上源窄變化多端顏色各異

氣勢聚集擁擠心情腳跟昏暗擠壓寬廣觀賞

(1)讀詞語,注意讀準字音。

(2)提問:你理解這些詞語嗎?與大家分享。

學生自由交流分享自己預習所得。

(3)出示“變化多端"的“端”字在字典中的意思,請學生選擇。

端:①(東西的)頭。②(事情的)開頭。③原因;起因。④方面;項目。

3.交流分享,理清文章思路。

(1)提問: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預設: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

(2)交流作者的游覽順序。

①圖片投影,板書游覽順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②出示相關句子:

一路迎著溪流。

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森郁,很有氣勢。

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這就到了內洞。

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

(3)文章除了這條明線,還有一條暗線,就是泉水流經的路線,我們也來找一找相關句子。只要讓學生明白泉水流經的路線是課文的另一條線索,不需要讓學生找出關鍵詞語。

深黑的石洞→內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

三、指導書寫

1.出示兩組生字“浙、杜、陸、端、源"和“鵑、郁、移、額、乳”。引導學生觀察這兩組左右結構的字有什么不同。

總結:第一組是左窄右寬,第二組是左右等寬。

2.出示上下結構的字“筍、窄、臀、羅",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不同。

總結:同是上下結構,“筍、窄、羅”是上窄下寬,“臀"是上寬下窄,書寫的時候要注意。

3.出示半包圍結構的字“肩”,讓學生說說書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總結:“肩"是半包圍結構,里面的“月”除了變形,還要稍稍露出戶字頭一點點。

第2課時

1.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體會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設計意圖

通過初讀,知道作者游覽雙龍洞的路線:一條明線“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一條暗線“深黑的石洞→內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

2.感受雙龍洞各處景物的特點,了解課文是如何把重點景物寫清楚的。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回憶作者的游覽順序。

板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2.回憶泉水流經的路線。

深黑的石洞→內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

過渡:這節課,我們一起跟隨作者的腳步,去看看他是如何將景物的特點寫清楚的。

二、引導學生發現作者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來寫看到的景物

1.讓學生讀第二、三自然段,思考:一路上,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圈一圈。

要點:映山紅、油桐、沙土、山、溪流。

2.讓學生讀讀描寫這些景物的句子,說說感受。

預設:景色明艷,溪流歡唱。

3.討論:溪流聲為什么會時時變換調子?溪流和雙龍洞有什么關系?

預設:因為山勢不斷變化,有的地方寬,有的地方窄,有時山勢高,有時山勢低,有時平坦,有時陡峭,溪流從山上向下流,會隨著山勢的變化而時寬時窄,時緩時急,溪聲也隨著時高時低,時斷時續。

溪流是從雙龍洞中流出來的。

總結:作者一路游去,我們一路看去,人在走,景在變。

板書:景隨人動,景隨人變。

三、引導學生自主研讀,發現作者所寫景物的特點

1.自主研讀,圈畫批注。

布置任務:自己讀一讀課文第四到第七自然段,想想作者游覽了哪里,這些地方有什么特點。圈圈畫畫,寫寫批注。

2.小組研討,發現特點。

小組研討要求:

(1)根據自己閱讀所得,與伙伴一起完成表格。

作者走到了哪里?有什么特點?

(2)找找相關句子,說說作者怎么寫出這些特點來的。

3.小組上臺交流。

交流方式:說表格一說句子一合作讀。

作者走到了哪?有什么特點?

洞口寬

外洞寬敞

孔隙窄小

內洞黑、奇、大

總結板書:抓特點。

三、引導學生深入研讀重點景物,了解作者怎樣把重點景物寫清楚

1.提問:作者寫了這么多的地方,哪一處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預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窄小的孔隙。通過孔隙的方式很特別,通過的時候很驚險。

2.提問:乘船從孔隙中穿過是什么滋味?自由朗讀,看看作者是如何寫出孔隙的窄小的?

預設:先寫能穿過的小船只能兩個人并排仰臥,沒法容第三個人。再寫自己一個人通過孔隙時候的感受。

3.指讀:“雖說是孔隙······船就出來了。"

4.提問:兩個人并排仰臥,寬一米左右(老師用手示意比畫一下距離)。和教室中兩排課桌間的距離差不多。我們教室中稱它為“通道”,為什么課文中稱之為“孔隙"呢?

5.默讀,想一想:作者乘船穿過孔隙,有什么感受?

6.讀后交流。

出示這段文字,在這幾個字下面加點: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擠壓·····稍微·····準會·

設計意圖

通過自主研讀,弄清作者去了哪兒,這些地方有什么特點,知道寫游記不僅要弄清游覽順序,還應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寫。而后,聚焦“孔隙”,通過品讀,知道作者是用“具體描寫和自己的感受相結合"的寫法將孔隙特點寫清楚的。

讀讀,說說帶點詞語給你什么感覺。

預設1:孔隙的窄小,乘船過去的不容易,寫出了通過時的“險”。

預設2:我們也為作者捏了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實這段水路并不長,大約就十米,但讓人覺得船兒走了好久好久。

教師總結:作者除了按游覽順序寫自己的觀察所得,還詳細描寫了孔隙以及乘船通過孔隙時的感覺,讓我們感同身受,留下了深刻印象。

7.引導學生說說寫游記時要注意些什么。

要點:

(1)按游覽順序來寫。

(2)重點寫印象深刻的景物,寫出特點。

四、引導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寫印象深刻的一景

1.寫你印象深刻的一景,注意用上課上學到的方法,先寫看到的,再寫自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