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教案-高中歷史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教案-高中歷史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教案-高中歷史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教案-高中歷史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教學目標】通過分析中國史前文化遺址示意圖、探究周滅商的具體時期和研討西周形勢圖(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了解中國早期的紀年方法,感受地理因素對歷史的影響(時空觀念),了解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由來,知道早期國家的特征(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學習二重證據法等史學方法(唯物史觀、史料實證),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感到驕傲,增強文化自信(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知道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了解二重證據法。難點:認識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有個地方,叫二里頭,同學們還記得吧,據說那里是夏王朝的都城遺址。二里頭在河南洛陽,河南在地理上屬于北方,那里的人主要是以面食為主,不像我們湖南人,主要是以稻米為主。,教學新課:一、天下為公——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1、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在史前時期,對于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的當首推農業的發明,而最有利于農業發生和發展的,,2、眾多的文化遺存講述:中華文明起源很早,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先后出現了諸多史前文化遺存,主要集中于遼河、黃河和長江三大流域,具體來說是這樣的(結合板書加以介紹):問: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中國史前文化區系示意圖,從圖中能獲取什么信息?預設:史前文化分布廣泛,各地都有;分布不均,集中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集中在大河流域,受自然地理環境影響較大;相互之間的距離比較近,便于交流。教學設想: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從地圖中獲取深層次信息。感受自然地理環境與人類發展之間的密切聯系。二、天下為家——從部落到國家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原始人類的生產能力得到了提升,就是說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提高,這也就是為什么只有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才叫文化的原因。這一時期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人們不僅每天都有的吃,而且還會有大題的剩余糧食,慢慢地有些人就把這些剩余的糧食等據為已有,考古學家們發現這一時期的墓葬存在明顯的巨大的貧富差距,這就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了私有制。私有制出現以后,慢慢地人類社會逐漸形成了兩類人。一類人呢負責勞動,這些人被稱為勞動階級;另一類人則近乎無償占有他人的勞動成果,這些人就是剝削階級,同時也是統治階級。原始社會的平等也因此被階級社會的不平等所取代,國家開始出現,文明開始誕生。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前面我在介紹良渚我用的不是文化而是——文明。為什么呢?老師這里就要簡單介紹一下文化與文明的區別了。現在國際上的判斷標準是,一個文化能不能被稱為文明,關鍵在于是否已經進入國家社會41大家可以看教材上的《良渚古城城墻分布范圍示意圖》,城的出現意味著一種等級的劃分,其中等級最高的就是居住在良渚古城中心莫角山宮殿區的貴族階層,雖然叫山,其實完全是人工堆土堆出來的一個高丘。無論是城,還是這個人工山,都是需要組織大規模勞力進行建設的事情。除了古城,后來考古學家11條水壩(出示圖片)。古代良渚巨大的城市遺址和長3.5公里、寬十幾米的巨型水壩顯示出當時存在一套統治管理的制度,按照學者的觀點來講就是,能組織這么大規模的人力,來進行這么大規模的工程,如果僅僅是一個部落或者一個聯盟是不可想象的,應該是動員了相當廣闊地方的人力。也就是說,良渚的統治者統治著一個相當廣闊的地區并可以征用這些地區的人力與物力。正是基于這些信息,人們確定距今約5300年的良渚是文明,那里存在著早期的國家。三、天下為一——夏商和西周1、夏商周更替講述:良渚文明存在了1000余年(距今約53004300年),然后似乎一夜之間就突然消亡、消失了。但是良渚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如建城理念、以及玉琮玉壁等,被后來的二里頭文化所吸收。甚至于良渚文化不人道的人殉制度,也成為后期華夏文明某個階段中一個令人不快的新現象。這一時期,與良渚文明等史前文化紛紛衰退不同的是,位于中原的二里頭文化迅速強盛起來。二里頭方能夠強盛起來,是和它能夠吸收周邊文化成就密不可分的。比如前面提到的二里頭發現的多種農作物,就分別來自于不同的文化區域,二里頭文化同時種植食用這些不同的農作物,意味著二里頭文化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加強了。至于二里頭是不是傳說中的禹都?目前還不能百分百肯定,能肯定的是這是一個商以前的強大國家。而商的歷史不是傳說,因為得到了甲骨文的證明。商的遺址特別是著名的殷墟,考古工作員在那里除了發現了大量的甲骨文之外,還發掘出了很多的青銅器,比如著名的后母戊鼎等,這一切都說明當時的商很發達也很強大。這個是著名的四羊方尊,這個是大禾人面方鼎,寧鄉出土了大量商文化青銅器,結合文獻記載“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通“俘”)荊之旅。”——《詩經·商頌·殷武》我們可以確定,商的勢力范圍曾經深入到楚地。除此之外,通過文獻和考古發現,不僅證實了商文明對周邊文明成果的吸收,也證實了商文明對周邊文明的文化輻射與影響。比如著名的三星堆青銅器,就深受殷商文化的影響。文明的交流是相互的,而我的設計過于強調中原文明對周邊文明的吸收,忽略甚至完全無視中原文化所表現出巨大的輻射力。所以后來增加了對四羊方尊和三星堆青銅器的說明介紹,其中四羊方尊出土于長沙,屬于鄉土史內容。但是,強大的商最后卻被一個小國周所滅,時間是在甲子這一天。甲子是中國古代的紀時方法,通過甲乙丙丁十天干和子丑寅卯十二地支相結合的方式來記錄時間,這種方式既可紀年,也可以紀日,紀年比如我們初中學過的甲午戰爭、辛丑條約中的甲午、辛丑就是,紀日就比如說西周滅商這一天是甲子就是紀日。我們怎么知道是在甲子這一天的呢?因為傳世文獻中有記載,比如“時甲子昧爽(黎明),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尚書·牧誓》但是,我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甲子這天,畢竟孤證不立。結果呢,1976年在陜西臨潼出土了一件青銅器,叫利簋(現在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如那時的青銅器普遍帶有銘文一樣,利簋上也有銘文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克昏夙有商(滅了商)”——利簋銘文利簋是西周初年的青銅器,利簋銘文證實了《尚書·牧誓》的記載是正確的,即在西周那個時代,人們記憶中武王滅商是在甲子這一天。教學設想: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了解雙重證據法的應用。原設計還涉及周滅商是公元前1046年的考證,經李凱老師提醒:“李學勤先生最后幾年曾說,這年代不好說。不是中學能落實的”。所以最后僅保留對于甲子日的考證。2、西周的統治講述:殷商雖然被滅,但還有大量原來的族人,難保不會死灰復燃。對于其它方國,在面對共同敵人時,與周攜手合作;商人滅亡,周人掌控天下,他們是否心服也很難說。如何處理好新生政權潛在的離心勢力,是定都背后困擾周王的最大難題。為了更好地統治東方地區,西周實行了分封制。就是讓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帶人到新征服地區建立國家。出示地圖《西周重要封國位置圖》:問:從圖中能獲取什么歷史信息?預設:同姓封國較多;同姓封國集中在邊疆地區戰略要地;異姓封國集中在中原地區;之所以如此,當然是因為王族和周天子有血緣關系,比較可信,那其他人呢?周天子也和他們建立血緣關系,那就是娶他們的女兒,比如武王的老婆就是齊國姜太公的女兒。可見,分封制跟血緣是有密切關系的。這種根據血緣來分配權力財富的制度叫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介紹層層分封的宗法原則,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源于商代的內外服制,而宗法制也源于商代,商代晚期就已經實行嫡長繼承制了。猜一猜:商紂王就是根據嫡長子原則繼承王位,但是他有兩個哥哥,為什么?(他媽生他哥哥時不是正妻,生紂時是正妻西周的井田制也是源自于商朝,青銅器特別是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就是金文,是源自于商代的甲骨文。正是在吸收借鑒商的經驗的基礎上,西周成為稱雄幾百年的大國。3、西周的滅亡問:分封制源于商代的內外服制并有所創新,它加強了周天子的統治,但也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分封制究竟潛藏著怎樣的危機呢?講述:西周末年潛伏著巨大的危機,內憂外患使得西周的滅亡最終不可避免。公元前771年,一支少數民族武裝(書上叫犬戎,有說是玁狁又作獫狁xiǎnyǔn)攻破鎬京,西周滅亡。課堂小結:西周滅亡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