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第七版-10貨幣供給_第1頁
金融學第七版-10貨幣供給_第2頁
金融學第七版-10貨幣供給_第3頁
金融學第七版-10貨幣供給_第4頁
金融學第七版-10貨幣供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章貨幣供給下篇金融宏觀調控篇貨幣供給及其理論CONTENTS貨幣供給的形成機制貨幣供給的運行機制貨幣供給的決定機制貨幣供給的調控機制目錄貨幣供給與相關經濟范疇的聯系貨幣供給及其理論貨幣供給和貨幣供給理論第一節貨幣供給理論的產生和發展

3貨幣供給理論在中國一、貨幣供給和貨幣供給理論貨幣供給是指一國在某一時點上為社會經濟運行服務的貨幣量它由存款貨幣和現金貨幣兩部分構成。貨幣供給是一個存量貨幣供給是一定時點上銀行的負債總額:存款是商業銀行的負債,現金是中央銀行的負債研究貨幣供給的目的,是為了與對貨幣的需求相吻合對貨幣供給量的調控十分困難(一)貨幣供給的含義概念理解一、貨幣供給和貨幣供給理論(二)貨幣供給理論的主要內容5貨幣供給的定義貨幣供給的形成和傳導軌跡,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之間資產負債的賬戶關系,以及派生存款的形成貨幣供給的三個要素,即基礎貨幣、貨幣乘數和貨幣供給量以及貨幣供給量的決定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量的調控一、貨幣供給和貨幣供給理論所謂貨幣的內生性是指貨幣供給量是由經濟因素所決定的量,它具有客觀性。所謂貨幣的外生性變量是指貨幣供給量是由政策所決定的量,它具有主觀性。貨幣供給量兼具內生性和外生性,既是外生變量,又是內生變量。6(三)貨幣供給量的內生性和外生性二、貨幣供給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在金屬貨幣流通時期,基本無需研究貨幣供給及如何控制的問題。在紙幣流通下,中央銀行壟斷貨幣發行權后,迫切需要研究貨幣供給問題;7(一)貨幣供給理論產生的宏觀背景二、貨幣供給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傳統的信用媒介學說認為:銀行只是信用的媒介,銀行只是在接受存款的基礎上才能發放貸款。信用創造學說卻認為:銀行可以通過發放貸款創造出更多的存款,從而為社會創造信用。8萌芽期成長期:將實證研究方法引進貨幣供給理論(三)貨幣供給理論的發展過程(二)信用創造──貨幣供給理論的基礎三、貨幣供給理論在中國中國在1984年后才開始貨幣供給理論的研究。近20年來,貨幣供給理論及其供求平衡理論已成為我國的一門新興學科。9貨幣供給的形成機制第二節貨幣出自銀行出自銀行的貨幣都是信用貨幣10對“貸款引出存款”質疑的解析一、貨幣出自銀行貨幣都出自銀行個人所持貨幣最終來源只有銀行。“貨幣出自銀行”兩點修正:這一結論僅適用于近代銀行。流通中的貨幣主要但并不唯一出自銀行。有些國家,鑄幣或硬幣的發行權歸屬于財政部等。現實生活中的貨幣都出自銀行社會各單位所持貨幣最終來源也只有銀行二、出自銀行的貨幣都是信用貨幣(一)現實流通中的各種形態的貨幣都是信用貨幣

現代貨幣都是信用貨幣:均為銀行的負債,體現著信用關系

現金:即“現鈔”,實質上是中央銀行的負債

各種存款:是銀行對存款者的負債

銀行自有資金:是銀行對股東的負債

銀行結算中的資金:也是一種負債關系二、出自銀行的貨幣都是信用貨幣如何理解存款現金存入銀行,涉及兩方面:一方面銀行收錢;另一方面記錄為存款貨幣供給總量不變,只是結構變化如何理解貸款貸款,即從銀行借錢,也涉及兩方面:一方面銀行支付款項;另一方面銀行記錄貸款;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銀行一旦發放貸款,支付的款項就以客戶的新增存款的形式存在!整個銀行體系和經濟體系的貸款與存款關系:貸款不增加,存款不可能增加;但是存款不增加,貸款卻可以增加!13(二)流通中的貨幣主要由銀行貸款渠道注入

二、出自銀行的貨幣都是信用貨幣14表10-1中國所有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匯總簡表資產來源(負債)甲資金運用(資產)乙A1各項存款L1各項貸款A2銀行自有資金L2金銀庫存占款其中:當年結益L3外匯庫存占款A3流通中貨幣L4上繳財政款A4其他L5財政透支合計合計二、出自銀行的貨幣都是信用貨幣15根據資金平衡表原理,有如下公式:A1+A2+A3+A4=L1+L2+L3+L4+L5⑴資金運用(資產)不增加,資金來源(負債)不會增加。因為增加信貸資金來源,至少要構成信貸資金來源的某一項資金增加。⑵資金運用(資產)發生變動,資金來源(負債)會相應變動。

由此,將原有的資產負債表加以簡化,可得出“貸款=存款+現金”。在具體操作中,可以通過貸款和其他方式(比如外匯占款)向流通中注入貨幣,但是這些方式最終還是由貸款所引起的。流通中的貨幣絕大多數是由銀行通過貸款這一渠道注入的。MoneyAsDebt貨幣即負債:貨幣來源于貸款,貨幣來源于負債;債務產生貨幣三、對“貸款引出存款”質疑的解析16三、對“貸款引出存款”質疑的解析1.“貸款決定存款”與“多存多貸”;2.“貸款決定存款”與“具有最重要意義的始終是存款”;3.“貸款決定存款”與“專業銀行在信用創造中的作用”;4.“貸款決定存款”與信貸失控;5.“貸款決定存款”與組織存款;貨幣供給的運行機制第三節現金運行機制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17存款貨幣創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存款貨幣的創造與緊縮過程一、現金運行機制現金運行圖18現金運行機制的特點:現金主要在銀行之外流通。如果銀行體系既不增加現金投入,也不回籠現金,那么,它只會發生持有人結構的變化,而不會有數量上的增減。現金流通一般主要對應于消費品的交易。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指銀行吸收的現金存款或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貸款所形成的存款。無論哪種形式,都屬于中央銀行的負債。以兩種具體形式存在:一是商業銀行持有的庫存現金;二是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一)原始存款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派生存款,它是相對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業銀行以原始存款為基礎發放貸款而引申出的超過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三方面的理解:派生存款必須以一定量的原始存款為基礎

派生存款是在商業銀行內直接形成的派生存款量,應是由貸款引申出的超過原始存款量的存款(二)派生存款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可以相互轉化。1在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相互轉化中,必須以貸款作為條件。2既然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可以相互轉化,因此,在實際中,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也就無法具體統計。3由原始存款屬于中央銀行的負債引申出了本章第四節內容的基礎貨幣。4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相互轉化21三、存款貨幣的創造與消減過程(二)產生多倍存款的過程假設條件:銀行體系包括中央銀行以及至少兩家商業銀行;法定準備率r為20%;存款準備金由庫存現金及中央銀行存款組成;商業銀行客戶將其一切收入均存入銀行體系。(一)不能創造存款貨幣的兩個特例全額現金準備制度現金放款(二)產生多倍存款的過程(存款貨幣的創造過程)23資產負債準備金120000存款1

100000貸款A80000合計100000合計

10000020%準備金率,2萬元做準備金其余8萬元用于貸款,貸給企業A則甲銀行T形賬戶如下(單位:元)(1)設甲銀行初始狀態下獲得存款10萬元假定A獲得的貸款資金立刻將轉存乙銀行則乙銀行增加8萬元存款。(二)產生多倍存款的過程(存款貨幣的創造過程)24資產負債準備金116000存款180000貸款A64000合計80000合計8000020%準備金率,1.6萬元做準備金其余6.4萬元用于貸款,貸給企業B則乙銀行T形賬戶如下(單位:元)(2)設乙銀行增加存款8萬元后假定B獲得的貸款資金立刻將轉存丙銀行則丙銀行增加6.4萬元存款。(二)產生多倍存款的過程(存款貨幣的創造過程)25銀行增加存款法定準備金增加貸款第一家銀行1000002000080000第二家銀行800001600064000第三家銀行640001280051200第四家銀行512001024040960第五家銀行409608192第六家銀行······::::總計500000100000400000100000+80000+64000+…=100000×[1+(4/5)+(4/5)2+…]=100000×{1/[1-(4/5)]}=500000

1-4/5=1/5=rD=A*1/r(1/r,稱為存款乘數)26(三)多倍緊縮存款的過程(存款貨幣的緊縮過程)

其原理和多倍存款的創造過程完全相同,但方向完全相反。進一步思考:存款乘數(1/r)大小的影響因素除了存款準備率r,是否還有其他因素?四、存款貨幣創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法定存款準備率(r)1234存款乘數K的影響因素27綜上:存款乘數(K)為:現金漏損率(c

):現金外流,銀行可用于放款部分的資金減少。超額準備率(e)定期存款準備金率(rt)貨幣供給的決定機制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貨幣供給模型第四節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貨幣供給模型基礎貨幣變動與中央銀行控制

28貨幣乘數一、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貨幣供給模型由于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可相互轉化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也就無法統計。要從總體上找出存款派生的初始點,須換個角度。原始存款屬于中央銀行的負債,引申出基礎貨幣(與原始存款屬性相同)的貨幣供給模型:Ms

=m·B或

△M=m·△B29貨幣供給模型增加基礎貨幣或擴大貨幣乘數,則表示放松銀根,貨幣政策趨于擴張;反之反是。二、基礎貨幣“質”和“量”的規定性30⑷借鑒學者們使用“基礎貨幣”這一概念時的語言環境和含義,我們把基礎貨幣通俗地定義為:金融體系能夠以其為基礎創造出更多貨幣的貨幣。⑸基礎貨幣有如下五個顯著特點:①

它是中央銀行的負債;②流通性很強;③具有派生性;④與貨幣供給的各相關層次有較高的相關度;⑤具有可控性;基礎貨幣最本質的特征是②和③兩點。二、基礎貨幣的“質”和“量”的規定性(一)基礎貨幣“質”的規定性

基礎貨幣亦稱貨幣基數,又稱高能貨幣或強力貨幣,也被稱為儲備貨幣ReserveMoney。基礎貨幣:金融體系能夠以其為基礎創造出更多貨幣的貨幣。

基礎貨幣的特點:它是中央銀行的負債流通性很強具有派生性與貨幣供給的各相關層次有較高的相關度具有可控性二、基礎貨幣的“質”和“量”的規定性(二)基礎貨幣“量”的規定性

因為L=A,即:L1+L2+L3+L4=A1+A2+A3+A4基礎貨幣B=L1+L2

因此,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任何一個項目的變得都會引起基礎貨幣的增減基礎貨幣的完整定義:是商業銀行創造更多貨幣的基礎,它包括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和流通于銀行體系之外的通貨公式:B=R+C二、基礎貨幣“質”和“量”的規定性33(三)對基礎貨幣的再探討

(1)基礎貨幣是不是貨幣?(2)為什么將公眾手持的現金看作是基礎貨幣?(3)為什么將超額準備金納入基礎貨幣?三、基礎貨幣變動與中央銀行控制影響存款準備金(R)變動的因素:存款準備金率流通中的現金量中央銀行買賣信用證券的數量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放款、貼現的松緊34影響基礎貨幣B的變動因素影響銀行體系以外的現金量(C)變動的主要因素:公眾收入增加和消費傾向物價變動狀況經濟發展和體制變動情況存款和現金比例的變化信用開展程度基礎貨幣與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2022年9月,單位:億元)35B=C+R=(A1+A2+A3+A4+A5)-(L1+L2+L3+L4+L5)總資產397402總負債397402國外資產A1224439

外匯

213127

黃金2855其他國外資產8457對政府債權A215240對銀行貸款A3128810對其他金融機構貸款A41754其他資產A527156儲備貨幣B

341831

貨幣發行C

104051

金融性公司存款R

216253發行債券L1950國外負債L21465政府存款L343738自有資金L4219其他負債L5388136B=C+R=(A1+A2+A3+A4+A5)-(L1+L2+L3+L4+L5)深刻的涵義: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任何一個項目的變動都會引起基礎貨幣的增減。比如1:當其他項目不變,外匯資產的增減將引起基礎貨幣的增減。比如2:當其他項目不變,對政府債權(即政府向中央銀行借錢)的增加,也將增加基礎貨幣。這既有理論意義,更具有政策操作上的重要意義。因此,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控制央行資產負債表中任一資產或負債項目來控制基礎貨幣B,從而達到調節貨幣供給量MS的目標。四、貨幣乘數貨幣乘數模型:貨幣乘數公式演化: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r):由中央銀行控制現金比率(h,C/D):受居民和企業行為影響,比較穩定定期存款比率(t):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比例。超額準備金比率(e):由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所決定。貨幣乘數(一)原理(二)影響因素

Ms

B

m

=貨幣乘數(MonetaryMultiple),是指一定量的基礎貨幣發揮作用的倍數。四、貨幣乘數因素法分層次法倒推法貨幣供給模型公式法:m=Ms/B(三)貨幣乘數的計算38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9月,我國的廣義貨幣M2=262.66萬億,基礎貨幣B=34.18萬億元,求我國貨幣乘數m是多少?四、貨幣乘數39(四)關于貨幣創造中的央行發行收入問題發行收入,又稱鑄幣收入或“鑄幣稅”,具體指在鑄幣流通條件下,鑄幣面值和鑄幣成本的差額。當鈔票的發行代替了鑄幣鑄造后,發行收入是指鈔票面值與鈔票發行成本的差額。貨幣供給的調控機制貨幣供給宏觀調控模式的轉換第五節貨幣供給調控機制的組成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給量的困難性和復雜性

40一、貨幣供給宏觀調控模式的轉換指中央銀行在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中,確定最終目標(如穩定物價等),采取貨幣政策工具(如存款準備金等),選擇的具體調控對象(如貨幣供給量等),運用的各種調控形式調節經濟運行。(一)直接型:我國1979年以前的計劃經濟(二)間接型:西方國家和我國當前模式(三)過渡型:直接型向間接型過渡貨幣供給宏觀調控模式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