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后感_第1頁
《傷寒論》讀后感_第2頁
《傷寒論》讀后感_第3頁
《傷寒論》讀后感_第4頁
《傷寒論》讀后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傷寒論》讀后感

在這春雨紛紛的夜晚,窗外寂靜無聲,我獨自坐在窗邊,看著窗外的行人紛紛,不經意看到桌上的《傷寒論》,手不由地打開臺燈,細細讀起了起來。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翻閱它,但每一次翻閱它,都帶給我一種新的感悟體會。它不僅讓我驚喜,也讓我困惑。但卻又讓我忍不住去思考、鉆研,這一次次的思考、鉆研都化作無數的對《傷寒論》以及中醫的深情。

說道《傷寒論》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張仲景,張仲景先生在歷史上的主要貢獻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卻愿意造福百姓,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尋求探索,從而留下了著作《傷寒論》,為萬千飽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條出路。而其著作《傷寒論》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于其留下了幾百個經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開創了理,法,方,藥的先河。自此以后,中醫不再是師徒相傳的經驗之談,而是成為了一門擁有理論的學科,使中醫的各種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尋,有法可依。由此觀之,張仲景之于中醫猶如門捷列夫之于化學,稱其為“醫中之圣”一點也不為過。

然后在多次閱讀《傷寒論》后我卻發現想要真正讀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僅需要知識積累更需要一顆探求的心。要深刻細讀《傷寒論》,首先就必須要有一種中醫思維框架,不僅是要翻看醫案著作,領悟前人經驗,更要自己結合日常多多思考書中為何如此闡釋?而不是死背醫案記錄。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當結合基礎理論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為主導去排斥它,甚至懷疑它。最后在知識與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對《傷寒論》提出質疑,在疑問的過程中不僅是自身領悟的更高層次發展,更是醫學造詣的升華。如此這般,方能讀領略到古人張仲景先生蘊藏在書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收獲。

2

本學期跟著傷寒教研室的老師學習傷寒論,受益匪淺。

舉個例子,我有個朋友前段時間出現頭痛,惡寒,流涕,無發熱,不惡風,電話給我,我認真一想,這不是麻黃湯證嗎?加之我朋友有多囊卵巢的病史,體質不好,曾看李可的書籍說可以加巴戟,于是麻黃湯加巴戟,把方子發過去,3天后我朋友給電話說感冒已好,并且沒有了以往感冒完后的疲乏感,那時,很有成就感。覺得《傷寒論》是一本非常好的書,那如何能進一步讀好它?

首先,我覺得學習《傷寒論》,注意其方證很重要。《傷寒論》的主要方證源自《湯液經法》,其主要內容是繼承和發揚、論述了這些方劑的組成和其適應證。分析《傷寒雜病論》,其主要內容是六經辨證和辨方證,尤其注重辨方證,近代經方大師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證是辨證的尖端,是在強調經方理論的特點。《傷寒雜病論》對每一個方證,論述非常精詳,既說明其主要適應證,也詳述其禁忌證及類似證、鑒別證。例如《傷寒論》就有20多條提到桂枝湯。對一個方證論述如此精細,是在告誡后人辨方證的重要性,同時也告訴人們,在辨方證時,要注意到證的病位在表、在里,還是在半表半里,證候的病性屬陽還是屬陰。如《傷寒論》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第164條:“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等。根據證的情況、特點,在表屬陽熱實者為表陽證(太陽病),在表屬陰寒虛者為表陰證(少陰病),在里屬陽熱實者為里陽證(陽明病),在里屬陰寒虛者為里陰證(太陰病),在半表半里屬陽熱實者為半表半里陽證(少陽病),在半表半里屬陰寒虛者為半表半里陰證(厥陰病)。這就是張仲景在辨方證過程中,總結出的六類證候,也即后世所稱的三陰三陽、六經,從而形成了六經辨證理論,這一理論又反過來指導辨方證,使《傷寒論》成為六經辨證、辨方證的完整的經方理論體系。仲景從反復臨床實踐中認識到,某方劑的適應證是辨證的關鍵,藥與證相應是治病的關鍵。

例如桂枝湯的適應證是: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桂枝加葛根湯方證為: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項背強幾幾。一味藥物的不同,意味著相應的適應證不同,甚至藥味相同,用藥劑量不同,其適應證也不同。所以指導應用方證的理論只能是辨方證的“一元論”,即有是證用是方。最后還是要從方入手。一個方一個方的研究細心體會它的病因病機在何處,為何如此組方,為何同樣的癥狀,卻要以不同的方處之。比如頭痛,發熱,惡風,汗出,桂枝湯主之,為什么頭痛?為什么發熱?為什么惡風?為什么汗出?必須一一找出所以然來,頭痛者因傷于風者,先犯太陽,頭為諸陽之會,太陽又有巨陽之稱,所以頭痛。發熱者,風與衛搏,風與衛皆為陽,二陽相搏,則發熱。因傷于風者所以惡風矣,汗出因營衛不和,衛強營弱。所以桂枝下咽,陽勝則斃。

傷寒不可如讀小說。必須要在一個字上尋其不同之處。比如傷寒論中,常有"反發熱""脈反沉細"之語中的"反"字,這一個反字就提出了,反,就是不應的意思,不應出現的癥狀現在出現了,就是不同之處,學者自續留心。比如大青龍湯證:傷寒,發熱,頭痛,脈浮緊,煩躁,大青龍湯主之。與麻黃湯證相比較:傷寒,頭痛,發熱,一身盡痛,麻黃湯主之。大青龍湯的癥狀其實與麻黃湯并無二致,而方中亦是麻黃湯中加石膏如雞子黃大,為什么加石膏?就要從煩躁二字上尋病機了,煩躁多為陽明熱癥,正因為有太陽癥與煩躁并見,說明太陽與陽明合病,則一發表之寒,二清里之熱。這就是大青龍湯的病機所在,若讀傷寒論每一個方,都能如此尋出病機所在,那你不是傷寒在大家,但也是學有所成了。還要注意輕重之別,大青龍湯與麻杏石甘湯俱為發表清里之劑,而石膏之用量大不同。為什么?因為大青龍湯是表寒重,里熱輕,所以石膏才用雞子黃大,而麻杏石甘湯則是表寒輕,里熱重。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小柴胡湯事件”。20世紀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順天堂制成了小柴胡湯顆粒制劑,同時東京近畿大學有地滋教授發表了“津村小柴胡湯顆粒對慢性肝炎有治療效果”的報告,一時間在日本引起了轟動。小柴胡湯制劑成為了暢銷藥,輿論認為日本漢方走向現代化。短短幾年里,津村順天堂成了世界注目的制藥企業,財富積累走向頂峰。但自1987年不斷報出小柴胡湯引起間質性肺炎的新聞后,津村順天堂于1997年破產,2000年其社長津村昭被判刑3年。對這一事件,一些人認為這是“小柴胡湯的副作用事件”,而日本的中醫界人士則認為,這是沒有遵守中醫辨證論治的結果,并且揭露出有地滋不讓年青人學習《傷寒論》

3

“想我中醫,肇自炎黃。神農常百草而知藥性,岐黃窮天地以定綱常。”中醫是我國古代燦爛科學的結晶,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繁榮昌盛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我個人認為,中醫的發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長的,前途卻是無知的。由于自己體質較差,依靠中醫療法調養身體,對中醫也算是有些許了解,也培養了自己對中醫的興趣,雖然說不是每個中醫人都可以成為中醫,但可以肯定的是中醫真的可以讓人活得更好。

《傷寒論》作者張仲景先生的主要貢獻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雖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尋求、探索,從而留下了著作《傷寒論》,為萬千飽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條出路。其著作偉大之處不僅在于其留下了幾百個藥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開創了理、法、方、藥的先河。自此以后,中醫不再是師徒相傳的經驗之談,而是成為了一門擁有理論的學科,使中醫的各種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尋,有法可依。

要深刻細讀《傷寒論》,首先就必須要有一種中醫思維框架,不僅是要翻看醫案著作,領悟前人經驗,更要自己結合日常多多思考書中為何如此闡釋?而不是死背醫案記錄。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當結合基礎理論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為主導去排斥它,甚至懷疑它。如此這般,方能讀領略到古人張仲景先生蘊藏在書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收獲。

在西醫未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祖祖輩輩都用中醫中藥來治療疾病,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中醫對疾病的治療是宏觀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現代,隨著西方自然科學和哲學的進入,西方醫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構成了對中醫學的.挑戰。

一些人認為,中醫已經跟不上了時代先進科技的發展,中醫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嚴重的質疑,甚至有的學者提出廢除中醫。更有人對中醫全盤否定,而對西醫相信至極。在面對諸多質疑的情況下,不少中醫界有識之士認為中醫亟待改革,以適應科學的發展,拒絕更新的知識是缺少生命力的。因而復興傳統將成為中醫學發展的另一個前景。

現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醫?知道中藥呢?不得而知。眼見的事實是,孩子們有個頭痛腦熱之類的毛病,爸爸媽媽就去藥店買西藥,正如廣告畫面說的,“要退熱還是安瑞克”。有的或許三兩天不見好轉,便去醫院打“吊瓶”。大人心疼孩子,更怕孩子耽誤功課,于是乎,以“見效快”著稱的西藥便成了座上客。其間,又有多少人去考慮什么治標治本,或有什么毒副作用呢?有一些看中醫用中藥的,又大都在農村,其中不乏是為了圖省錢的。應該說,從娃娃時候起,很多青年接觸的是西醫、西藥,這難怪他們對中醫中藥了解得太少甚或是陌生了。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對于中醫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蘊藏,我們更應該擔起繼承中醫文化的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