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腐病的發生與防治_第1頁
玉米穗腐病的發生與防治_第2頁
玉米穗腐病的發生與防治_第3頁
玉米穗腐病的發生與防治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玉米穗腐病的發生與防治

玉米腐敗,也被稱為紅霉病和干腐病,發生在中國的主要玉米產區。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該疾病已被澄清,但未詳細報告損害、疾病特點和防治技術。甘肅省1958年普查,正寧縣、寧縣、合水縣、西和縣、禮縣、康縣發病率達5%~8%。莊浪縣1980年以前種植金皇后、英粒子等品種時均發病較重,以后隨著中單2號抗病品種的大面積推廣,該病得到控制,但近年因種植沈單10、沈單16等糧飼兼用玉米品種,穗腐病發生有加重趨勢,給制種企業、種植業及養殖業造成嚴重損失。筆者于2003-2005年對該病進行了系統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1發生和危害1.1發病區域及發病率玉米穗腐病在莊浪縣的發生面積隨感病品種種植面積和年份而變化,2003年發病面積3500hm2,病穗率46.0%;2004年發病面積3000hm2,病穗率26.5%;2005年發病面積4500hm2,病穗率44.3%。1.2食用內容是引起火災的最主要原因食用食如原糧中帶有病粒則商品價值降低,染病籽粒呈黑褐色或紅褐色,百粒重降低1/2以上,品質變壞,人畜食用后會引起中毒反應。據試驗觀察:原糧內混入20%有病籽粒時,人食用時口感澀苦、味酸臭,過量食用出現四肢無力、發熱、惡心、嘔吐、腹漲、腹痛、頭暈等癥狀;馬、騾、驢、豬等家畜食用出現腹瀉、拒食,生長速度減慢等現象;羊、雞食用后食量減退,并出現母雞產蛋率下降等現象。1.3分級損失測定為了測定穗腐造成的經濟損失,將沈單10按果穗大小、病害程度分類,把有病果穗分成5級,測定各級果穗長度、無病果穗粒重(W)、有病果穗中健康粒重(Y),各級損失情況以公式損失率(%)=[(W-Y)/W]×100計算。測算結果(表1)表明,果穗受害后0、1、2、3、4級的損失率分別為0、18.4%、27.3%、45.0%、68.2%。2田間病害發生玉米穗腐病在田間自幼苗至成熟期都可發生,最典型的癥狀為種子霉爛,弱苗,莖腐與穗腐,其中以穗腐的經濟損失最為嚴重。帶菌種子播種后,受害重者不能發芽而霉爛,造成缺苗斷壟;輕者出苗后生長細弱緩慢,形成弱苗。大田再侵染發病初期花絲黑褐色,水浸狀,穗軸頂端及籽粒變成黃褐色、粉紅色或黑褐色,并擴展到果穗的1/3~1/2處,當多雨或濕度大時可擴展到全部果穗。患病的籽粒表面生有灰白色或淡紅色霉層,白絮狀或絨狀,果穗松軟,穗軸黑褐色,髓部淺黃色或粉紅色,折斷露出維管束組織。3小麥、玉米菌引起養菌工菌的變化通過對莊浪縣采集到的玉米病穗不同部位鏡檢,并按真菌的分離和培養方法進行病原菌分離鏡檢,發現屬典型的鐮刀菌分生孢子,對照有關文獻資料比較鑒定,屬半知菌類、瘤座孢科、鐮刀菌屬小麥赤霉病菌(F.graminearumSchw),有性階段屬子囊菌綱、肉座菌目、赤霉屬的小麥赤霉病菌(G.zeae(schw)petch),為兼性寄生菌,寄主范圍廣,為害小麥、玉米等多種禾本科植物,引起苗枯、莖腐、基腐和穗腐。4子囊孢子+穗腐病原菌自玉米苗期至種子脫粒期均可侵染與為害,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附著在種子、玉米根茬、莖稈、穗軸等植物病殘體上腐生越冬,翌年在多雨潮濕的條件下子囊孢子成熟飛散,落在玉米花絲上兼性寄生,然后經花絲侵染穗軸及籽粒引起穗腐。穗腐的發病程度受氣候、品種、玉米螟為害、農藝活動、果穗(原糧、種子)貯藏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4.1抗病品種的選擇莊浪縣大面積種植的中單2號、酒單4號、酒單2號抗病性較強,病穗率在0~3.0%,而沈單10(組合Q1261/沈137)、沈單16(組合137/K12)不抗病,病穗率31.2%~46.0%,自交系478及其雜交種掖單12、掖單13等高度感病,病穗率達50.0%左右。據觀察易感病品種花絲多,苞葉長而厚,穗軸含水量高,籽粒排列緊密,水分散失慢;而抗病品種花絲少,苞葉薄,果穗頂部籽粒外露,收獲前果穗已成熟下垂,雨水不易淋入。另外,第2、3果穗發病率明顯高于第1果穗,病害級數高,損失程度亦大。4.29濕度條件測試玉米收獲期及收獲后由于秋雨連綿,造成農戶不能及時收獲和剝皮晾曬,給病菌的發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濕度條件。1999-2005年9-11月沈單10發病程度(y)與降水量(x)的關系見表2,經回歸統計分析,y=-0.751+0.311x,相關系數r=0.908>P0.01=0.874,說明x與y間存在著極顯著的相關性。4.3穗腐發生與穗腐同時發生在調查中發現,凡玉米螟為害的莖稈或果穗,莖腐與穗腐同時發生,經濟損失重。這是因為玉米螟鉆蛀所排糞便污染了莖稈與穗軸,給病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場所。4.4地面種植時雙苗發病率根據調查,地膜覆蓋種植的沈單16第1果穗發病率18.5%,第2果穗發病率31.3%,分別比露地種植的發病率低16.1、19.2個百分點,“谷雨”前播種并1次全苗的沈單10發病率21.7%,比“立夏”后補苗的發病率低21.6個百分點。可見地膜覆蓋和適期早播的發病輕。5預防和處理5.1選育優質種子基地建議科研單位、制種企業選用對穗腐病具有優良抗性的親本及組合,建立無病制種基地,培育健康種子。同時縣市種子公司、農技中心在玉米新品種引進試驗中,應把對該病的抗性列為鑒選重點,對抗性差的品種不予引種;目前莊浪縣應在推廣較抗病品種中單2號、酒單4號、酒單2號的基礎上,積極引進高產、抗病新品種。5.2膜覆蓋和適宜期的早期播種采用地膜覆蓋、適期早播可使玉米提早成熟,降低感病品種的穗軸和籽粒含水量,能有效減輕后期感染,應大力推廣。5.3打結串掛玉米收獲期多秋雨,收獲后的果穗不要堆集過厚,應及早剝去苞葉,打結成串掛在通風向陽處晾曬,對不能打結成串的果穗應攤薄晾曬,并經常翻動,防止受熱而發病,如有降水及時遮擋,防止雨淋。5.4穗腐更短,增加損失在剝苞葉過程中,對發現有病的果穗,應在病健交接處折去霉爛的頂端,防止病害進一步擴展,增加損失。據試驗觀察:果穗受雨淋不剝苞葉堆積3d,果穗頂端霉爛長度由3cm擴展到7cm;剝掉苞葉如不折去果穗頂端霉爛部分,脫粒時穗腐還會由5cm擴展到15cm;對果穗霉爛部分折除不徹底時穗腐還會擴展2~5cm,而折除徹底干凈的穗腐則不再發展。5.5早期收獲和預防疾病收獲后將病果穗挑撿出,盡早脫粒,并在日光下晾曬或在土炕上烘干,以防籽粒受感染霉爛。5.6加強玉米秸稈、穗、軸、根茬的預處理大量的玉米秸稈、穗軸、根茬是鐮刀菌和玉米螟越冬的有利場所,所以必須對玉米秸稈、穗、軸、根茬及時采取喂(飼喂家畜)、粉(粉碎喂豬)、漚(漚制肥料或作為沼氣填充料)、燒(燒炕做飯)的辦法徹底處理,減輕病蟲初侵染源。5.7病粒及種子用藥種子生產經營單位,在供種前要對種子進行精選,剔除秕小病粒,用20%福·克種衣劑包衣,每100kg種子用藥444.4~800.0g,或用30%多·克·福種衣劑包衣,每100kg種子用藥214.0~300.0g。5.8灌心防治玉米在玉米喇叭口期,用直徑2mm左右的水洗河沙5kg與20%氰戊菊酯乳油8~10ml、50%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