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藥學醫學知識宣講培訓課件_第1頁
教學中藥學醫學知識宣講培訓課件_第2頁
教學中藥學醫學知識宣講培訓課件_第3頁
教學中藥學醫學知識宣講培訓課件_第4頁
教學中藥學醫學知識宣講培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中藥目的及要求

1.掌握中藥的四氣、五味;掌握中藥“十八反”的內容;掌握中藥配伍七情;掌握15味中藥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2.熟悉中藥的毒性、中毒原因與預防措施;熟悉中藥的煎服方法。3.了解中藥的產地、采集、干燥與貯存;了解中藥炮制方法與目的;了解中藥的配伍禁忌與妊娠用藥禁忌。

教學內容

1.重點講解:胡、葛根、獨活、藿香、茯苓、茵陳、石膏、金銀花、生地黃、黃芩、黃連、黃柏、山楂、雞內金、大黃、貝母、半夏、杏仁、附桂枝、柴子、陳皮、川芎、丹參、人參、黃芪、當歸、五味子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2.詳細講解:中藥的四氣、五味;中藥“十八反”的內容;中藥配伍七情。3.一般介紹:中藥的采收、炮制、性能、用法;教材中介紹的分類藥物的作用、適應癥及使用注意。復習思考題1.中藥的四氣、五味主要有哪些內容?2.中藥十八反的內容是什么?3.中藥配伍中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各為何意?4.簡述柴胡、藿香、茯苓、茵陳、石膏、金銀花、生地黃、山楂、大黃、貝母、半夏、杏仁、丹參、人參、五味子的功效、主治、用法及用量。第一節中藥概述我國幅員遼闊,中藥分布、種類繁多,產量豐富。古代文獻記載中藥品種已超過3000種,經調查,目前達到12800種。中藥學是研究中藥基礎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及相關知識的一門學科。、關于中藥的產地、采集、干燥、貯存以及炮制等內容我們在這里不一一介紹,大家自習。重點我們學習中藥的性能。概念:中藥性能即中藥藥性理論,是用來認識和概括中藥作用性質的理論,是中藥基本理論的核心部分。中藥性能從不同角度概括了中藥的多種特性。主要內容: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和毒性。中藥的性能一、四氣:是指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寒熱溫涼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微寒相當于涼,大溫相當于熱。按照陰陽屬性,寒涼屬陰,溫熱屬陽。①寒涼藥:即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如石膏、知母、黃芩、大黃等。②溫熱藥:即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如附子、肉桂、干姜、吳茱萸等。③一般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攻下、平肝等功效的藥物,其性多為寒涼;具有溫里散寒、發散風寒、補陽、祛風濕散寒等功效的藥物,其性多偏溫熱。中藥的性能二、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還有淡、澀味。淡味附于甘味;澀味附于酸味。藥味不同,作用不同。1.辛味:“能散、能行”,具有發散、行氣、行血作用。如麻黃、橘皮、赤芍等→治療表證、氣滯、血瘀等病證。2.甘味:“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調和、緩急的作用。如大棗、甘草等→治療虛證、臟腑不和、拘攣疼痛等病證。3.酸(澀)味:“能收、能澀”,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如烏梅和五味子、龍骨和牡蠣、訶子和金櫻子等→治療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滑脫、遺精遺尿、崩漏帶下等病證。中藥的性能4.苦味:“能泄、能燥”,具有通泄、燥濕等作用。①“泄”指降泄(如苦杏仁、代赭石)、清泄(如石膏、梔子、蒲公英等)、通泄(如大黃、番瀉葉等)的作用。②“燥”是燥濕,即苦寒燥濕(如黃芩)、苦溫燥濕(如蒼術)→治療實熱火證、濕熱等病證。5.咸味:“能下、能軟”,即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如芒硝、牡蠣、昆布、大貝母等→治療便秘、瘰疬癭瘤、癥瘕痞塊等病證。6.淡味:“能滲、能利”,即具有利水滲濕或利尿作用,如茯苓、薏苡仁等→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病證。中藥的性能三、歸經:是指藥物對機體某一或某些部位的選擇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藥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圍的一種性能。同為清熱的寒涼藥,石膏、知母等長于清肺、胃實熱;黃連、梔子等長于清心熱;夏枯草、龍膽等長于清肝熱。針對具體藥物,一種中藥,往往具有多種功效,故可歸多個經。如麻黃具有發散風寒,宣肺平喘功效,故歸肺經;又可利水消腫,主治水腫,故又歸膀胱經;山藥能補腎固精、健脾止瀉、養肺益陰,歸腎脾肺經。引經藥:一些藥物除可自入某經外,尚可引導他藥進入某經,即起“向導”作用,能引導“諸藥直達病所”。中藥的性能四、升降浮沉:指藥物對機體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內四種不同作用趨勢。升即上升提舉;降即下達降逆;浮即向外發散;沉即向內收斂→→用于調整機體氣機紊亂,使之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或因勢利導,祛邪外出,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①具有發散表邪、祛風濕、升陽舉陷、開竅醒神,涌吐等作用的藥物,其性向上向外,多具有升浮的作用趨向;②具有清熱、瀉下、利濕、安神、止咳平喘、平肝潛陽、息風止痙、收斂固澀等作用的藥物,其性向下向內,多具有沉降的作用趨向。升浮藥,大多性主溫、熱,味屬辛、甘、淡,為氣厚味薄之品,質輕,屬陽,作用趨向特點向上、向外。沉降藥,大多性主寒、涼,味屬酸、苦、咸,為氣薄味厚之品,質重,屬陰,作用趨向特點向下、向內。中藥的性能五、中藥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性,是反映藥物安全程度的一種性能。①毒性分級:有大毒(巴豆、馬錢子等)、有毒(附子、牽牛子、蜈蚣等)、小毒(苦杏仁、細辛等)之分。②中毒原因:常常由于劑量過大、服用太久、炮制不當、配伍失誤、制劑不妥、外用失控、誤食誤用等。③防治措施:綜上所述,中藥的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從不同角度反應藥物作用特性的性能;毒性則是從安全用藥的角度反映藥物的另一種特性。中藥的性能一、中藥的配伍,根據患者病情和藥物的需要,以安全有效用藥為目的,按照一定法則,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配合應用,稱為中藥的配伍。包括“七情”,即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七個方面。1、單行:單用一種藥物治療疾病,如人參治療氣虛欲脫證;馬齒莧治療痢疾。2、相須:兩種性能、功效相同或相似的藥物合用,以增強療效的一種配伍方法,如麻黃+桂枝,石膏+知母,丹皮+生地等。中藥的用法3、相使:指性能功效有某種共性的藥物配合,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輔藥能提高主藥的療效。如黃芪+茯苓,半夏+陳皮,吳茱萸+生姜等。4、相畏:指一種藥物的毒副效應能被另一種藥物降低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天南星畏生姜。5、相殺:指一種藥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副效應。生姜可殺生半夏和生天南星的毒,綠豆殺巴豆毒等。6、相惡:指一種藥物的某種或幾種治療作用會被另一種藥物削弱或消除。如生姜惡黃芩。中藥的用法7、相反:其指兩藥合用后,能增強原有的毒副效應,或產生新的毒副作用。如貝母反烏頭,附子、甘草反甘遂等。詳見“十八反”、“十九畏”。七情配伍關系中,單行、相須,相使可以提高臨床療效,相畏,相殺可使毒副效應降低或消除,使用藥更安全有效,所以是臨床用藥值得充分利用的配伍關系;相惡會使治療效應消弱或削除,相反會使毒副效應增強或產生新的毒副效應,影響臨床用藥的安全性,故相惡與相反均是臨床用藥應當避免或禁忌的配伍關系。中藥的用法二、用藥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病證藥食禁忌及服藥時的飲食禁忌。1、配伍禁忌:如上面提到的相惡、相反配伍。另外,還有十八反和十九畏。①十八反:即指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芫花、甘遂;藜蘆反人參、丹參、沙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判藜蘆。)②十九畏: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靈脂,關桂畏赤石脂。中藥的用法2、妊娠禁忌:①禁用藥大多屬于劇毒藥、墮胎藥及作用峻猛的藥,如朱砂、馬錢子、斑蝥等。②慎用藥多為活血、行氣、攻下等作用強,或溫熱之性偏盛的藥物,如牛膝、桃仁、紅花、大黃、芒硝、肉桂、附子等。3、病癥藥食禁忌4、服藥時的飲食禁忌上述兩條大家自習。三、四:中藥的用量、煎服法自習。中藥的用法第二節中藥分類及常用中藥概念:即以發散表邪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療表證的藥物。共性:解表藥能發散表邪,藥味多為辛味;肺合皮毛,表邪從口鼻而入,故主歸肺經;主治風寒表證的藥物,多為溫性;主治風熱表證的藥物,藥性多偏寒涼。注意事項:解表藥多發汗力強,用量不宜過大,以微汗出為宜;自汗、盜汗、淋證、失血、久患瘡瘍等正氣不固、津血虧虛者應當慎用或忌用。解表藥多為芳香辛散之品,易于揮發散失,故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療效。一、解表藥一、辛溫解表藥:即以發散風寒表邪為主要作用,用以改善或消除風寒表證的藥;因其性溫味辛,又叫發散風寒藥。本類藥物,味辛性偏溫燥,發汗作用強,適用于外感風寒表證;另外還具有溫經通脈、祛風除濕、透疹止癢等功效,適用于風寒濕痹、風疹、麻疹等病證。凡陰虛血虧,里熱偏盛者,不宜使用。解表藥麻黃科草本狀小灌木草麻黃、木賊麻黃、中麻黃的草質莖。性味歸經: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應用:1、用于風寒感冒表實證:惡寒、發熱、無汗等。2、用于咳嗽氣喘。3、用于風水(陽水)、水腫。用法用量:煎服,3~10g。注意事項:發汗強,性溫燥,量不宜大,體虛多汗、肺虛咳喘者忌用。中藥麻黃樟科常綠喬木肉桂的嫩枝。性味歸經: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功效:辛溫解表,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應用:1、用于外感風寒表實或表虛證:無汗或有汗者均可用。2、用于寒凝經脈諸痛証,如胸痹、痛經、風寒濕痹等。3、用于脾腎陽虛水腫證。用法用量:煎服,3~10g。注意事項:本品性溫助熱,溫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出血者忌用,孕婦慎用。中藥桂枝中藥為傘形科草本植物防風的干燥根。性味歸經: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肺、脾經。功效:辛溫解表,祛風濕止痛、止痙,透疹止癢。應用:1、用于風寒表證。2、用于風濕痹痛。3、用于破傷風、風痰痹阻經絡所致口眼歪斜。4、麻疹初起,風疹瘙癢。用法用量:煎服,3—10g。注意事項:陰血虛引起的手足抽搐者不宜使用。防風中藥為傘形科草本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胃經。功效:散寒解表,通鼻竅,止痛,消腫排膿、祛風除濕止帶。應用:1、用于風寒表證鼻塞頭痛。2、用于鼻淵(副鼻竇炎)鼻塞。3、用于頭痛、牙痛、風濕痹痛以及外傷疼痛。4、用于風濕痹癥寒濕帶下病以及癰瘍瘡癤。用法用量:3—9g。注意事項:本品溫燥,熱盛者不宜使用。

白芷馬兜鈴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漢城、華)細辛的全草。性味歸經:辛、溫,有小毒;歸心、肺、腎經。功效:祛風散寒,通鼻竅止痛,溫肺化飲。應用:1、用于風寒感冒、陽虛外感。2、用于頭痛、鼻淵、牙痛、痹痛。3、用于寒痰停飲(痰多清稀)、氣逆喘咳。用法用量:煎服,2~5g。注意事項:細辛有小毒,不宜過量;不宜與藜蘆同用。另外,本品辛散力強,凡氣虛多汗、陰虛陽亢、肺燥干咳及肺熱咳嗽均忌用。中藥細辛二、辛涼解表藥:又稱發散風熱藥,即以宣散風熱為主要功效,常用以改善或消除風熱表證及溫熱病衛分證的藥,稱為辛涼解表藥。其性多寒涼而味辛,發汗解表作用和緩,適用于外感風熱表征;另外還有透疹解毒功效,用于風疹、麻疹及瘡瘍腫毒初起的治療。解表藥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和狹葉柴胡的根或全草。性味歸經:微辛、微苦,微寒;歸肝、膽、脾、胃、三焦經。功效:疏散風熱,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陽舉陷。應用:1、用于治療外感風熱表證。2、用于半表半里證(少陽證)。3、用于肝氣郁結證。4、用于氣虛下陷證。用法用量:煎服,3~10g。解表退熱宜生用,疏肝理氣宜醋制。注意事項:本品藥性升發,凡氣逆不降、肝陽上亢者慎用。中藥柴胡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的干燥莖和葉。性味歸經:辛、涼;歸肺、肝經。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應用:1、用于風熱感冒、溫病初起。2、用于頭痛目赤、咽喉腫痛。3、用于麻疹不透、風疹瘙癢。4、用于肝郁氣滯、胸悶脅痛。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湯劑宜后下。注意事項:本品發汗力較強,體虛多汗、陰虛血燥、肝陽上亢者忌用。中藥薄荷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頭狀花序。性味歸經:辛、甘、微苦,微寒;歸肺、肝經。功效: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平肝陽,清熱解毒。應用:1、用于風熱感冒、發熱頭痛。2、用于肝熱目赤腫痛及視物昏花(肝腎陰虛)。3、用于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驚風。4、用于疔瘡腫毒,尤指野菊花。用法用量:煎服,10~15g。注意事項:疏散風熱用黃菊花,平肝明目用白菊花,疔瘡癰疽則用野菊花。中藥菊花中藥為菊科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實。性味歸經:辛、苦,寒。歸肺、胃經。功效: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利咽,宣肺透疹。應用:1、用于風熱表證及溫病衛分證。2、用于咽喉腫痛、瘡癰、痄腮等熱毒病證。3、用于麻疹。用法用量:煎服,6—12g。注意事項:本品性寒,脾虛便溏者慎用。對于熱毒壅滯兼大便秘結尤宜。牛蒡子中藥為毛茛科草本植物大三葉(或興安)升麻的根莖。性味歸經:辛、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功效:解表退熱,宣毒透疹,清熱解毒,升陽舉陷。應用:1、用于表證發熱。2、用于麻疹初起。3、用于熱毒證,如溫熱毒邪所致瘟疫、痄腮、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4、用于中氣下陷,臟器下垂證。用法用量:煎服,3—9g。升麻

葛根

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性味歸經:甘、辛、涼。歸脾、胃經。功效:發表解肌,生津止渴,透發麻疹,升陽止瀉。應用:1、用于外感表證。2、用于熱病口渴或消渴癥。3、用于麻疹初起或疹出不暢。4、用于脾虛泄瀉證。用法用量:煎服,6—15g。注意事項:夏季表虛汗多或胃寒者慎用。中藥概念:即以清泄里熱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療里熱證的藥物。分類:根據清熱藥的作用特點及主治病證的不同,一般將其分為清熱瀉火、清熱燥濕、清熱涼血、清熱解毒、清熱明目、清熱解暑、清虛熱七大類。共性:清熱藥治療熱證,故藥性均屬寒性;苦能泄熱,多為苦味;具有沉降的作用趨向。注意事項:辨清里熱證的虛實、病變部位及病情發展階段,合理用藥;辨清寒熱真假,真寒假熱者,忌用清熱藥;本品藥性苦寒,易傷脾胃,用量不宜太大;脾虛食少便溏者慎用。

二、清熱藥概念:即以清熱瀉火為主要作用,治療氣分證或臟腑實熱證的藥物。適用于熱入氣分所致高熱、口渴、汗出、脈洪大、煩躁,甚至神昏譫語等病證。注意事項:本類藥性苦寒,易傷陽氣,虛寒證者慎用或忌用。清熱瀉火藥性味歸經:辛、甘,大寒;歸肺、胃經。功效: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應用:1、用于肺胃氣分實熱者證;邪熱郁肺證;胃火上炎證。2、用于肺胃燥熱所致煩渴引飲證。3、用于瘡瘍潰不收口、燒傷燙傷等。用法用量: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注意事項:虛寒證忌用。礦石,為含結晶水硫酸鈣。中藥石膏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莖。性味歸經:苦、甘,寒;歸肺、胃、腎經。功效:清熱瀉火,清肺養陰潤燥,清胃熱、生津止渴,滋養腎陰。應用:1、用于熱病煩渴。2、用于肺熱咳嗽及陰虛燥咳證。3、用于胃熱證、消渴證、腸燥便秘。4、用于腎陰虛證。用法用量:煎服,6~12g。注意事項:脾虛便溏及虛寒證不宜使用。中藥知母茜草科常綠灌木植物梔子的成熟果實。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肺、三焦經。功效:清熱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應用:1、用于熱病煩悶。2、用于濕熱黃疸(陽黃)。3、用于血熱出血證。4、用于熱毒瘡癰,或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用法用量:煎服,6~9g。清熱瀉火、解毒、利濕宜生用;止血宜炒用。注意事項: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忌用。中藥梔子概念:即以清熱解毒為主要作用,治療各種熱毒、火毒證的藥物。適用于癰疽疔瘡、瘟毒發斑、丹毒喉痹、熱毒血痢等。注意事項:本類藥物性味苦寒,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免傷脾胃。清熱解毒藥忍冬科木質藤本植物忍冬、紅腺忍冬、山銀花的花蕾。性味歸經:甘、寒;歸肺、心、胃經。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涼血止痢。應用:1、用于溫病初起,瘡癰初起。2、用于外感風熱表證。3、用于熱毒血痢。用法用量:煎服,6~15g,熱毒重者可用30~60g。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慎用。中藥金銀花(雙花)中藥木犀科落葉灌木連翹的果實。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肺、心、小腸經。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消癰散結。

應用:1、用于癰腫瘡毒。2、用于痰核、瘰疬。3、用于外感風熱、瘟病初起。用法用量:煎服,6~15g。注意事項:氣虛瘡癰膿清稀者慎用;脾胃虛寒及虛寒陰疽忌用。連翹中藥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干燥根。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胃經。功效:清熱解毒,涼血利咽。應用:用于咽喉腫痛、溫熱病發斑以及痄腮、瘡癰等。用法用量:煎服,9—15g。注意事項:虛寒證不宜使用。板藍根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的帶根全草。性味歸經:苦、甘,寒;歸肝、胃經。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濕通淋,清肝明目。應用:1、用于癰腫疔毒。2、用于乳癰、內癰(腸癰、肺癰、瘡癰等)。3、用于熱淋澀痛,濕熱黃疸。4、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用法用量:煎服,10~30g。鮮品搗敷或煎湯熏洗患處。注意事項:用量過大可致緩瀉,故脾虛便溏者慎用。中藥蒲公英中藥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頭翁的干燥根。性味歸經:苦,寒;歸大腸、胃經。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利濕殺蟲止癢。應用:1、用于熱毒血痢、瘡癰等。2、用于婦女帶下、陰癢(滴蟲性陰道炎)。用法用量:煎服,9~15g。注意事項:本品刺激性強,婦女陰道給藥應慎用;虛寒泄瀉者慎用。白頭翁概念:即以清熱涼血為主要作用,清營分、血分熱證的藥物。適用于營分、血分實熱所致身熱夜甚、煩擾不安、神昏譫語、吐血衄血等病證。注意事項:本類藥物滋膩,濕盛便溏者慎用;兼能活血化瘀的藥物,孕婦慎用或忌用。清熱涼血藥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干燥的塊根。性味歸經:甘,寒;歸心、肝、腎經。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應用:1、用于溫熱病入營血所致高熱神昏;血熱妄行所致衄血、便血。2、用于熱病傷津及陰虛內熱所致發熱口渴、便秘及骨蒸潮熱等病證。用法用量:煎服,10~15g。清熱涼血用鮮地黃,滋陰生津用生地黃。注意事項:脾虛食少、腹滿便溏者慎用。生地(黃)中藥毛莨科多年生落葉小灌木植物丹皮的根皮。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功效:清熱涼血、消斑,活血化瘀,退虛熱。應用:1、用于溫熱病血分熱證及發斑疹者。2、用于瘀血諸證: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癥積(腹腔內腫塊);跌打損傷;瘡癰、腸癰。3、用于陰虛內熱證。用法用量:煎服,6~12g。注意事項:月經過多慎用;血虛有寒及孕婦忌用。中藥牡丹皮(丹皮)中藥玄參科草本植物玄參的干燥根。性味歸經:苦、甘、咸,寒。歸胃、腎、肺經。功效:清熱涼血,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滋陰。應用:1、用于溫熱病營血分證等。2、用于咽喉腫痛、癰腫瘡毒、瘰疬痰核等。3、用于腎陰虛證,消渴病。用法用量:煎服,9—15g。注意事項:虛寒證以及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不宜與藜蘆同用(十八反)。玄參概念:即以清熱燥濕為主要作用,治療濕熱內蘊或濕邪化熱的藥物。適用于濕溫、暑溫、濕疹、濕瘡等濕熱病證。注意事項:本類藥物苦寒伐胃、性燥傷陰,寒涼傷陽,故脾胃虛寒及陰津虧虛者慎用。清熱燥濕藥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芩的根。性味歸經:苦,寒;歸肺、脾、膽、大小腸經。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熱涼血,清熱安胎。應用:1、用于濕溫郁阻證、濕熱中阻所致痞滿嘔吐、胃腸濕熱下痢。2、用于肺熱所致咯吐黃痰、火毒熾盛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3、用于熱毒熾盛,迫血妄行;陰虛血熱等病證。4、用于懷胎蘊熱所致胎動不安。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炒炭用。注意事項:寒涼傷胃,苦燥傷津,故脾胃虛寒及陰虛津傷者慎用。中藥黃芩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連的根莖。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功效:清熱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應用:1、用于濕熱阻滯中焦及濕熱瀉痢病證。2、用于火熱擾心及胃火上炎病證。3、用于三焦熱盛的高熱煩躁及癰瘡疔毒癥見紅腫熱痛者。用法用量:煎服,2~5g;研末吞服,1~1.5g;外用適量。清心火宜生用,清肝火宜吳茱萸水炒用,胃熱嘔惡宜姜汁炒用。注意事項:吧本品寒涼傷胃,苦燥傷津,脾胃虛寒、陰虛津傷者慎用。中藥黃連蕓香科落葉喬木植物黃柏除去栓皮的干燥樹皮。性味歸經: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功效:清熱燥濕,清熱解毒,滋陰瀉火。應用:1、用于膀胱濕熱所致小便澀痛、帶下黃稠臭穢、大腸濕熱所致瀉痢膿血及濕熱黃疸等病證。2、用于熱毒壅盛的癰疽瘡瘍及外傷、燒傷、燙傷。3、用于陰虛火旺證。用法用量:煎服,3~12g,外用適量清熱燥濕生用,瀉相火、退骨蒸鹽水炒用,清熱止血炒炭用。注意事項: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忌用。中藥黃柏中藥為龍膽科草本植物龍膽的干燥根及根莖。性味歸經:苦,寒。歸肝、膽、膀胱經。功效:清熱燥濕,清熱瀉火。應用:1、用于黃疸、陰腫陰癢、帶下、淋證等濕熱病證。2、用于肝膽實熱證。本品長于清瀉肝膽實火,是治療肝膽經疾病的要藥。用法用量:煎服,6—15g。注意事項:脾虛腹瀉者忌用。龍膽草概念:即以清虛熱為主要作用,治療虛熱病癥的藥物。適用于陰虛內熱所致骨蒸潮熱、五心煩熱、盜汗等病證。本類藥物主治陰虛內熱證或溫病后期余熱未清證,應用時適當配伍涼血養陰之品以治其本。清虛熱藥中藥為菊科草本植物黃花蒿地上部分。性味歸經:苦、辛,寒。歸肝、膽、腎經。功效:退虛熱,解暑熱,截瘧(能抑制和殺滅瘧原蟲)。應用:1、用于陰虛內熱證。2、用于暑熱證(中暑)。3、截瘧,用于瘧疾。用法用量:煎服,6—12g。治療瘧疾,30—40g。注意事項:不宜久煎,脾虛腹瀉者不宜使用。青蒿中藥為茄科灌木植物枸杞的干燥根皮。性味歸經:甘,寒。歸腎、肺、肝經。功效:退虛熱,清泄肺熱,涼血。應用:1、用于陰虛內熱證、消渴病等。2、用于肺熱咳嗽。3、用于血熱出血證。用法用量:煎服,6—15g。注意事項:外感發熱以及脾胃虛寒者忌用。地骨皮清熱解暑藥及清熱明目藥:前者臨床常用荷葉、青蒿;后者常用決明子、谷精草等,同學們自習。概念:凡具有瀉下通便功效,以促進排便為主要作用,治療胃腸積滯、水腫停飲的藥物。適用于便秘及水腫。分類:根據本類藥物作用特點及使用范圍不同,分攻下藥、潤下藥、逐水藥三類。注意事項:攻下藥及逐水藥瀉下峻猛,年老體弱、久病正虛者慎用,婦女胎前、產后、經期忌用。三、瀉下藥(一)攻下藥本類藥味苦性寒,具有較強的清熱瀉火及瀉下通便作用,適用于熱結便秘及火熱上炎之里熱實證。如大黃、芒硝等。共同特點:瀉下通便。大黃:涼血解毒、逐瘀通經(腹痛、惡露、徵瘕積聚)。芒硝:軟堅、清熱解毒(咽痛、口瘡)。瀉下藥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葉大黃的根及根莖。性味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功效:泄熱通便,涼血解毒,逐瘀通經。應用:1、用于熱結便秘及里熱熾盛證。2、用于血熱妄行所致出血證,如吐血、衄血、咯血等;火邪上炎所致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熱毒癰腫等及濕熱黃疸證。3、用于婦女產后瘀阻腹痛、惡露不盡;跌打損傷、瘀血腫痛或癥瘕積聚等病證。用法用量:煎服,3~10g。攻下通便用生大黃,活血逐瘀用酒制大黃,止血用大黃炭。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慎用;孕婦及哺乳期忌用。中藥大黃含硫酸鈉的天然礦石經精制而成的結晶體。性味歸經:咸、苦,寒;歸胃、大腸經。功效:軟堅瀉下,清熱解毒、消腫。應用:1、用于熱積便秘證。2、用于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瘡等。用法用量:內服,6~12g,不宜煎煮。注意事項:虛證及孕婦忌用;不宜配伍三棱(十九畏)。中藥芒硝(二)潤下藥本類藥多為植物種仁,富含油脂,具有潤燥滑腸作用,使大便易于排出。適用于年老津枯、產后血虛、熱病傷津及失血所致的腸燥津枯便秘。熱盛配清熱藥,血虛配補血藥,氣滯配行氣藥,氣虛配益氣藥。常用藥火麻仁、郁李仁:潤腸通便,治津血不足的腸燥便秘。桑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麻的成熟果實。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胃、大腸經。功效:潤腸通便。應用:用于腸燥便秘證。用法用量:煎服,10~15g。注意事項:孕婦即習慣性流產者忌用;食入過量可中毒。中藥火麻仁中藥為薔薇科灌木植物歐李或郁李的干燥成熟種子。性味歸經:辛、苦,甘、平。歸脾、大小腸經。功效:潤湯通便,利水消腫。應用:1、用于腸燥便秘證。2、用于水腫。用法用量:煎服,6—9g。注意事項:孕婦慎用。郁李仁(三)峻下逐水藥瀉下作用峻猛,以攻逐水飲為主要作用,常用改善或消除水飲內停實證的藥物,稱為峻下逐水藥,或簡稱峻下藥。峻下藥性味多為苦、寒之品,主歸大腸、肺、腎經,均有毒,易傷正氣,年老體弱及孕婦忌用。中藥為大戟科草本植物甘遂的干燥塊根。性味歸經:苦,寒。有毒。歸大腸、肺、腎經。功效:瀉下逐水退腫,消腫散結。應用:1、用于全身水腫或胸水、腹水等脹滿實證。2、用于瘡癰腫痛。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5-1.5g。內服宜醋制。不入湯劑。注意事項:虛證及孕婦忌用。不宜與甘草同用(十八反)。甘遂

概念:即以祛除風寒之邪為主要功效,治療風濕痹證的藥物。包括祛風濕散寒藥、祛風濕清熱藥、祛風濕強筋骨藥。共性:本品能祛散風寒濕等邪氣,故藥味多辛而性溫;兼有清熱功效的藥物性偏寒。祛風濕藥主歸肝、腎經(肝主筋、腎主骨),具有升浮的作用趨向。注意事項:藥性辛散溫燥的祛風濕藥,易傷耗陰血,故陰血虧虛者當慎用。四、祛風濕藥概念:即以祛風濕散寒為主要作用,長于改善或消除風濕痹偏寒證的藥物。共性:本類藥物藥性溫燥,具有辛味,適宜風濕痹證疼痛,遇寒加重兼寒象者。注意事項:本類藥物性溫而燥,陰虛血虧及火熱亢盛者,不宜使用。常用藥物:獨活、木瓜、威靈仙等。(一)祛風濕散寒藥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重齒毛當歸的根。性味歸經:辛、苦,微溫;歸腎、膀胱經。功效: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應用:1、用于風寒濕痹證。2、用于外感風寒挾濕表證。用法用量:煎服,3~10g。注意事項:本品辛散溫燥,陰虛及氣血不足者慎用。中藥獨活毛莨科植物威靈仙的根及根莖。性味歸經:辛、咸,溫;有小毒,歸膀胱經。功效:祛風除濕,通絡止痛,軟堅消鯁。應用:1、用于風寒濕痹證。2、用于頭痛、牙痛、跌打損傷瘀滯疼痛等。3、各種諸骨鯁喉證。用法用量:煎服,6~9g。注意事項:過量服用致胃燒灼、疼痛、嘔吐等;另外,本品急善走竄,耗傷氣血、損傷正氣,故氣血虛忌用。中藥威靈仙中藥為薔薇科灌木植物木瓜的干燥成熟果實。性味歸經:酸,溫。歸肝、脾經。功效:祛風除濕,舒經活絡,化濕和胃。應用:1、用于風濕痹證。2、用于吐瀉轉筋。3、本品化濕和中,兼消食積,用于飲食積滯證,單用或與消食藥同用。用法用量:煎服,6—9g。注意事項:胃酸過多者不宜大劑量使用。木瓜概念:即以祛風濕清熱為主要作用,長于改善或消除風濕痹偏熱的藥物。共性:本類藥物藥性偏寒,常用于風濕痹證,關節紅腫熱痛等偏熱者。常用藥物:防己、秦艽、桑枝等。(二)祛風濕清熱藥龍膽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的根。性味歸經:辛、苦,微寒;歸肝、胃、膽經。功效: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退虛熱,清利濕熱。應用:1、用于風濕痹證及中風后半身不遂。2、用于陰虛內熱證(即骨蒸潮熱)。3、用于濕熱黃疸、濕疹。用法用量:煎服,5~15g。注意事項:本品苦寒,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慎用。中藥秦艽中藥為防己科木質藤本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性味歸經:苦、辛,寒,小毒。歸肝、脾經。功效: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清熱利濕。應用:1、用于風濕痹痛。2、用于水腫,膀胱濕熱等。3、本品止痛,可用于頭痛、牙痛、外傷疼痛。用法用量:煎服,4.5—9g。注意事項:本品苦寒,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防己概念:即以祛風濕強筋骨為主要作用,改善或消除風濕痹證日久不愈兼筋骨不健等證的藥物。共性:本類藥物多同時有補肝腎功效,主治風濕痹證日久,疼痛不止,腰膝酸軟、下肢萎弱無力等證。常用藥物:桑寄生、五加皮等。(三)祛風濕強筋骨藥中藥為桑寄生科小灌木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帶葉莖枝。性味歸經:甘、苦,平。歸肝、腎經。功效:祛風濕,通經絡,補肝腎,強筋骨,養血安胎。應用:1、用于風濕痹日久筋骨痿軟無力。2、用于肝腎不足所致筋骨不健、胎動不安、崩漏等。用法用量:煎服,9—15g。另外,本品有擴血管、降壓、降脂作用。桑寄生概念:即具有祛濕功效,以祛除濕邪為主要作用,治療水濕停聚的藥物。分為化濕燥濕、利水滲濕、清熱利濕藥。注意事項:本類藥多為辛香濕燥之品,易于耗氣傷陰,故氣陰虧虛及血虛津傷者宜慎用。五、祛濕藥具有化濕運脾功效,以化濕燥濕、強健脾胃為主要作用,治療濕阻中焦的藥物。本品氣味芳香,又稱芳香化濕藥,且藥物大多含有揮發油,不宜久煎。中成藥:藿香正氣丸(膠囊)。(一)化濕燥濕藥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藿香的地上部分。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脾、胃、肺經。功效:化濕解暑,辛溫解表,和中止嘔。應用:1、用于暑濕証(多發生夏季)。2、用于外感風寒表證——暑天外感風寒,內傷濕濁(胃腸型感冒)。3、用于濕阻中焦之嘔吐。用法用量:煎服,3~10g;鮮品解暑化濕、辟穢力強,用量加倍。注意事項:陰虛內熱、舌絳無苔及胃熱嘔惡者忌用。中藥藿香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或北蒼術的根莖。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脾、胃、肝經。功效:燥濕健脾,祛風除濕,散寒解表,養肝明目。應用:1、用于濕濁中阻証。2、用于風濕痹証。3、用于外感風寒挾濕之表証。4、用于青盲、夜盲。用法用量:煎服,3~9g。注意事項:本品香溫傷陰,故陰虛內熱、大便燥結、表虛多汗忌用。中藥蒼術概念:即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濕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療水濕停聚的藥物。共性:利水滲濕藥能滲能利,藥味多具有淡味,習慣上以甘淡合稱,藥性多平和。注意事項:本類藥物易耗傷津液,故陰液虧虛、腎虛遺精遺尿者,宜慎用或禁用;且不可過用清利藥物,以免重傷陽氣,變生他證。(二)利水滲濕藥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生用。性味歸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功效:利水滲濕,補中健脾,寧心安神。應用:1、用于各種水腫證。2、用于脾虛濕盛所致食少便溏。3、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尤宜心脾兩虛證。用法用量:煎服,10~15g。利水用茯苓皮,安神用茯神,健脾用茯苓。注意事項:傳統用朱茯苓增強寧心安神作用。(朱砂拌茯苓)中藥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豬苓的干燥菌核。生用。性味歸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功效:利水滲濕。應用:用于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腳氣、黃疸水濕病證。用法用量:煎服,6~12g。注意事項:豬苓功專利水滲濕,利尿作用強于茯苓,故無水濕者忌。中藥豬苓凡具有清熱利濕功效、以清熱利濕為主要作用,治療濕熱證的藥物。本品主要用于濕熱所致黃疸、熱淋、血淋等證。如熱盛配伍清熱解毒藥,濕盛配伍芳香化濕藥。(三)清熱利濕藥中藥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陳蒿或濱蒿的幼苗。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功效:利濕退黃,除濕止癢。應用:1、用于濕熱陽黃、寒濕陰黃。2、用于濕熱內蘊所致風瘙癮疹、濕疹疥瘡等。用法用量:煎服,10~15g,不宜久煎。注意事項:脾虛血虧所致萎黃者慎用。茵陳(蒿)報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過路黃的全草。性味歸經:甘、咸,微寒;歸肝、膽、腎、膀胱經。功效:除濕退黃、排石,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應用:1、用于濕熱黃疸。2、用于石淋、濕熱淋。3、用于瘡癰腫毒,毒蛇咬傷,燒燙傷。用法用量:煎服,15~60g。中藥金錢草中藥車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車錢的成熟種子。性味歸經:甘,微寒;歸腎、肝、肺、小腸經。功效:清熱、利尿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應用:1、用于濕熱淋証。2、用于水腫、泄瀉。3、用于肝熱致目赤腫痛;肝腎陰虛致目暗昏花、翳障者則配伍滋補肝腎藥物。4、用于痰熱咳嗽。用法用量:煎服,9~15g。宜布包煎。注意事項:車前子包煎入藥時,不宜將布包太緊,以免影響有效成分析出,降低療效。另外,腎虛滑精慎用;車前草偏于清熱解毒,車前子偏于利水。車前子概念:即具有溫補陽氣、祛除里寒功效,以溫里散寒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療里寒證的藥物,又叫祛寒藥。適用于外寒內侵、臟腑陽虛及亡陽厥逆等病證。共性:溫里藥能溫散在里之寒邪,辛能行散,故該類藥性大多溫熱而味辛。少數藥物有毒。注意事項:本類藥物多辛熱燥烈,易動火傷陰耗液,對熱證、陰虛火旺、津虧血虛者忌用;孕婦及氣候炎熱時慎用;部分有毒之品應注意炮制、用法用量,以保證用藥安全。六、溫里藥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的子根的加工品。性味歸經: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功效:溫里助陽,回陽救逆,祛寒止痛。應用:1、用于脾胃虛寒,脾腎陽虛水腫,腎陽不足所致陽痿宮冷、不孕不育等病證。2、用于亡陽證。3、用于風寒濕痹所致關節疼痛,虛寒腹痛,虛寒痛經等。用法用量:煎服,3~15g。注意事項:本品有毒,內服應炮制后用,并注意用量及煎煮時間,防止中毒;本品辛熱燥烈,易助火傷陰,陰虛陽亢及孕婦忌用。中藥附子中藥蕓香科植物吳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實。性味歸經: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功效: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祛濕止癢。應用:1、用于寒凝疼痛證。2、用于胃寒嘔吐證。3、用于虛寒泄瀉——脾腎陽虛、五更泄瀉。4、用于濕疹、濕瘡。用法用量:煎服,1.5—4.5g。注意事項:本品有小毒,辛熱燥烈,易耗氣動火,不宜多用、久服。吳茱萸樟科常綠喬木植物肉桂的樹皮。性味歸經:辛、甘,大熱;歸脾、腎、心、肝經。功效: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溫運陽氣、助氣血生長。應用:1、用于腎脾心陽虛諸證。2、用于寒凝疼痛證,如腕腹冷痛,胸痹心痛,寒疝腹痛,風濕痹證等。3、用于寒凝血瘀證,如經閉、痛經、癥瘕積聚、跌打損傷等。4、用于久病體虛、氣血不足,氣血虛寒,瘡癰膿成不潰或潰后久不收斂者。用法用量:煎服,2~5g。注意事項:本品辛熱燥烈,易傷陰動血,陰虛火旺及血熱出血者忌用;孕婦慎用;不宜與赤石脂同用(十九畏)。中藥肉桂概念:即具有理氣功效,以疏通氣機、行氣解郁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療氣機郁滯諸證的藥物,也稱為行氣藥,行氣作用強者又稱破氣藥。適用于脾胃氣滯,肝氣郁結,肺氣壅塞等病證。共性:本類藥多為芳香之品,具有疏理氣機作用,故理氣藥性味多為辛溫,有的兼有苦味。注意事項:本類藥物辛溫香燥,易耗氣傷陰,作用峻猛的破氣藥更易耗氣,氣虛、陰虛者和孕婦慎用。行氣藥含芳香揮發性成分,故入湯劑不宜久煎。七、理氣藥蕓香科常綠小喬木植物橘的成熟果皮。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脾、胃、肺經。功效:理氣和中,燥濕化痰。應用:1、用于脾胃氣滯証。2、用于痰濕所致咳嗽胸滿、痰多色白。用法用量:煎服,3~10g。中藥陳皮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草的根莖。性味歸經:辛、微苦,微甘,平;歸肝、脾、三焦經。功效:行氣解郁,調經止痛。應用:1、用于肝郁氣滯證。2、用于月經不調,痛經,乳房脹痛。用法用量:煎服,6~12g。舒肝解郁生用,止痛用醋炙用。中藥香附中藥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脾、胃、大腸、肝、膽、三焦經。功效:行氣止痛,健脾消食。應用:1、用于脾胃氣滯證即脾虛食少腹脹。2、本品辛行苦降之性,亦能通行大腸氣滯,為治濕熱瀉痢里急后重之要藥。3、本品還能疏利肝膽,治療脾失運化,肝失疏泄之脘腹脹痛、脅痛、黃疸等。用法用量:3—9g。本品行氣力強多生用,煨用行氣力緩多止瀉。木香中藥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的干燥鱗莖。生用。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肺、胃、大腸經。功效:理氣寬胸、通陽散結,行氣導滯。應用:1、用于胸痹證(冠心病)。2、用于脘腹痞滿脹痛,瀉痢里急后重。本品能通調胃腸氣機,長于治胃寒氣滯。用法用量:煎服,5—10g。薤白概念:凡具有消食導滯功效,以消除胃腸積滯、促進消化為主要作用,治療飲食積滯的藥物,稱為消食藥。適用于飲食不消、宿食停滯所致脘腹脹滿、噯腐吞酸等病證。共性:本類消食和中,健運脾胃,其寒熱偏性不明顯,故多屬甘平之品,主歸脾、胃二經。注意事項:消食藥作用雖緩和,但部分藥物也有耗氣之弊,不宜過用久服,以免耗傷正氣。對脾胃虛弱而有食滯者,當調養脾胃為主,以恢復脾胃健運功能,不宜純靠消食藥,終致脾胃更弱。八、消導藥中藥為薔薇科植物山里紅或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實。性味歸經: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功效:消食化積,行氣散瘀。應用:1、用于飲食積滯證,為治油膩肉食積滯之要藥。2、用于氣滯血瘀所致脅肋刺痛、血瘀經閉,產后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等。用法用量:煎服,10~15g。生用消食散瘀;炒用消食健胃;焦山楂長于止瀉;山楂炭性偏收澀,長于止瀉、止血,脾虛腹瀉、胃腸出血多用。注意事項:孕婦慎用。山楂中藥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成熟果實經發芽干燥而成。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胃、肝經。功效:消食化積,健脾開胃,回乳。應用:1、用于飲食積滯證,最適宜于米面薯芋食滯證。2、回乳,用于斷乳或乳汁瘀滯引起的乳房脹痛。3、脾胃虛弱致食少納呆。用法用量:煎服,9—15g,大劑量30—120g。生麥芽消食化積,炒麥芽消食健胃,焦麥芽消食止瀉。注意事項:本品可減少乳汁分泌,故授乳期婦女不宜使用。麥芽中藥為大量面粉、麥麩與適量鮮辣蓼自然汁、鮮青蒿、杏仁泥、赤小豆粉和鮮蒼耳混合后經發酵而成的加工品。性味歸經:甘、辛,溫。歸脾、胃經。功效:消食化積。應用:用于飲食積滯證,常用于飲食積滯,脘腹脹滿,食少納呆、腸鳴腹瀉者。炒焦后有止瀉之功,尤宜于食積腹瀉者。本品常與焦山楂、焦麥芽同用,習稱“焦三仙”,多用于食積或脾虛食積者。用法用量:煎服,6—15g。神曲

雞內金為雛科動物家雞的砂囊內膜。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胃、小腸、膀胱經。功效:消食健胃,澀精止遺。應用:1、用于飲食積滯證。2、用于腎氣不固的遺精滑精及遺尿證。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內服,1.5~3g。中藥概念:即具有調理血液功能,以補血、活血、涼血、止血為主要作用,治療血分證的藥物。分類:補血藥、活血藥、止血藥、涼血藥。涼血藥及補血藥分別在清熱藥及補益藥中介紹,這里介紹活血藥和止血藥。九、理血藥概念:即具有止血功效,以制止體內外出血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療出血證的藥物。止血藥分為收斂止血藥(如白芨、仙鶴草)、涼血止血藥(小薊)、化瘀止血藥(三七)及溫經止血藥(艾葉)四種。適用于各種出血病證。共性:本類藥物有止血作用,藥味均可標為酸、澀。因肝藏血,心主血脈,故該類藥主歸心、肝經。注意事項:應用止血藥時應注意止血而不留瘀,尤其是收斂止血藥、涼血止血藥,易戀邪,涼遏而留瘀,出血兼有瘀血者不宜單獨使用,可適當配伍活血之品。(一)止血藥中藥為菊科植物刺兒菜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歸經:苦、甘,涼。歸心、肝經。功效:涼血止血,解毒消癰。應用:1、用于血熱所致的出血證,如吐血、咯血、鼻出血、崩漏等、尿血、血淋等。2、用于瘡癰。用法用量:煎服,5—9g;鮮品可用30—60g。大小薊功效相似,小薊善治下焦濕熱。小薊中藥為蘭科植物白芨的干燥塊莖。性味歸經:苦、澀,微寒。歸肺、胃、肝經。功效:收斂止血,消腫生肌。應用:1、用于體內外多種止血證。因善入肺、胃二經,故肺胃出血者最為多用。2、用于癰腫及手足皸裂等。多用于瘡癰初起未潰,或瘡癰已潰,久不收口。用法用量:煎服,6—15g。注意事項:不宜與烏頭配伍(十八反)。白芨

中藥為薔薇科植物龍牙草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歸經:苦、澀,平。歸肺、心、肝、脾經。功效:收斂止血,解毒止痢,殺蟲。應用:1、用于鼻出血、咯血、吐血、便血、尿血及崩漏等多種出血證。2、用于瘡癰、痢疾等,尤宜于治療血痢及久痢不愈者。3、用于滴蟲性陰道炎等。用法用量:煎服,6—12g。仙鶴草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的根。性味歸經:甘、微苦,溫;歸肝、胃經。功效:化瘀止血,消腫定痛。應用:1、用于各種內外出血証,對出血兼有瘀滯者尤為適用。2、用于跌打損傷,瘀滯疼痛。3、另外,該藥有滋補強壯作用,與母雞或豬肉同燉,可補養氣血,故多用于產后或久病體虛。用法用量:研末服,1~3g;煎服,3~10g。中藥三七概念:即具有活血化瘀功效,以通暢血行、消除瘀血為主要作用,治療瘀血證的藥物。作用較弱,藥力緩和者,又可稱為和血或和營;活血作用較強,藥力峻烈者,又可稱為破血、破瘀或逐瘀。適用于一切瘀血阻滯之病證。共性:活血化瘀藥能促進血行,故標以辛溫,苦能泄滯,溫能通利血脈,且寒凝是引起瘀血的常見病機,故又多標以苦溫。亦有部分治療血熱兼瘀滯者的藥物,藥性偏寒涼。注意事項:本類藥大多辛散,易耗血動血,對月經過多,血虛經閉者慎用;攻逐力強的破血藥容易引起胎動不安,故孕婦禁用;且破血逐瘀之品,易傷耗正氣,對體虛兼瘀者更應慎用。(二)活血藥中藥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莖。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膽、心包經。功效: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應用:1、用于肝氣郁結、跌仆損傷、瘀血阻滯所致各種痛證——胸痹心痛、肝郁所致脅痛、瘀血阻滯所致閉經、痛經。2、用于風寒濕痹所致關節冷痛、風寒頭痛、風熱頭痛。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吞服,1~1.5g。注意事項:本品溫燥升散,對肝陽上亢、陰虛火旺、月經過多者慎用;孕婦忌用。川芎中藥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參的根。性味歸經:苦,微寒;歸心、肝經。功效:活血通經,祛瘀止痛,涼血消腫,清心除煩。應用:1、用于血滯經閉、痛經及產后瘀滯腹痛等。2、用于胸痹心痛及跌打損傷,瘀血作痛。3、用于瘡瘍癰腫及風寒熱痹。4、用于熱擾心神所致心煩不寐。用法用量:煎服,5~15g。活血化瘀宜酒炒用。注意事項:孕婦慎用。不宜與藜蘆同用(十八反)。丹參中藥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桃的成熟種子。性味歸經:苦、甘,平。有小毒;歸心、肝、大腸經。功效: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應用:1、用于多種血瘀証,如閉經痛經,癥瘕痞塊,外傷瘀血腫痛等。2、用于腸燥便秘。用法用量:煎服,5~10g。注意事項:本品有毒,不可過量。孕婦忌用。便溏者慎用。桃仁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紅花的花。性味歸經:辛,溫;歸肝、心經。功效:活血通經,祛瘀止痛。應用:1、用于血滯經閉,痛經,產后瘀滯腹痛等証。2、用于癥瘕積聚,心腹瘀痛及打損傷及血脈閉塞紫腫疼痛者。

用法用量:煎服,3~9g。注意事項:本品興奮子宮平滑肌,孕婦忌服;有出血傾向者不宜多用。中藥紅花中藥為罌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塊莖。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肝、脾、心經。功效:活血通絡,行氣止痛。應用:用于氣血瘀滯諸痛證。常用于胸痹心痛、胃痛、肝郁氣滯脅肋脹痛、痛經、產后瘀滯腹痛、寒疝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亦可配伍用于內臟痙攣或非痙攣性疼痛,有一定療效。用法用量:煎服3—9g;研末服1.5—3g。注意事項:孕婦慎用。延胡索

(元胡)中藥為莧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性味歸經:苦、酸,平。歸肝、腎經。功效:活血祛瘀,補肝腎,強筋骨,引火(血)下行,利水通淋。應用:1、用于瘀血阻滯的經閉、痛經、月經不調、產后腹痛及跌打損傷等。2、用于腎虛腰痛及久痹腰膝酸痛乏力等。3、用于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胃火上炎,齒齦腫痛、口舌生瘡及火氣上逆,迫血妄行之吐血,鼻出血等。4、用于淋證、水腫、小便不利。用法用量:煎服5—9g。注意事項:本品性善下行,活血祛瘀作用較強,孕婦忌用。牛膝中藥為姜科植物溫郁金、姜黃、廣西莪術或蓬莪術的干燥塊根。性味歸經:辛、苦,寒。歸肝、膽、心、肺經。功效:活血行氣止痛,清心熱,利膽退黃,涼血。應用:1、用于氣滯血瘀所致胸、腹、脅痛、癥積及痛經、經閉等。2、用于熱病神昏、癇病。3、用于濕熱黃疸。4、用于吐血、鼻出血(屬婦女倒經)等出血證。用法用量:煎服,3—9g。注意事項:孕婦忌用。郁金概念:即具有祛痰功效,以祛除痰涎為主要作用,治療咯痰不暢的藥物,稱為祛痰藥;具有止咳平喘功效,以制止或減輕咳嗽喘息為主要作用,治療咳嗽喘息的藥物,稱為止咳平喘藥。適用于痰多咳嗽,咯痰不爽及病機上與痰有關的癲癇、癭瘤、瘰疬等。分類:化痰藥中,其性偏于溫燥,主要宜于寒痰、濕痰證者,稱溫化寒痰痰;其性偏于涼潤,主要宜于熱痰、燥痰證者,稱清化熱痰藥;以止咳平喘為主要作用的稱為止咳平喘藥。注意事項:本類某些藥行具有刺激性且較為溫燥,凡屬熱痰、燥痰及有吐血、咯血傾向者當忌用或慎用。十一、祛痰止咳平喘藥(一)清化熱痰藥

概念:即具有清熱化痰功效,以清化熱痰為主要作用,治療痰熱證的藥物。適用于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咯吐黃痰等病證。本類藥物藥性寒涼清潤,易傷陽助濕,故而寒痰、濕痰及脾胃虛寒者慎用。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貝母的鱗莖。性味歸經:苦、甘,(微)寒;歸肺、心經。功效:清熱化痰,解毒散結。應用:1、用于外感風熱所致咯痰黃稠者,燥熱傷肺所致咽干喉痛、咯痰不爽者。2、用于癰疽瘡瘍初起,肺癰胸痛,瘰疬痰核。用法用量:煎服,3~10g。川貝母藥性涼潤,用于肺熱燥咳及陰虛癆咳;浙貝母苦寒,用于肺熱咳嗽及瘰疬痰核。注意事項:寒痰、濕痰忌用。不宜與烏頭、附子配伍。中藥貝母中藥為百合科草本植物浙貝母的鱗莖。性味歸經:苦,寒。歸肺、心經。功效:清熱化痰、止咳,消痰散結。應用:1、用于熱痰咳嗽及外感風熱咳嗽。2、用于瘰疬、癭瘤、癰腫瘡毒、肺癰等。用法用量:煎服,4.5—9g。注意事項:不宜與烏頭配伍(十八反)。浙貝母中藥為喬本科植物或灌木植物青桿竹、大頭典竹或淡竹的莖的中間層。性味歸經:甘,微寒。歸肺、胃經。功效:清熱化痰,清胃止嘔。應用:1、用于痰熱所致的咳嗽或心煩不眠等。2、用于胃熱嘔吐。用法用量:煎服,4.5—9g;生用清熱化痰,姜汁炙用止嘔。竹茹中藥為葫蘆科草質藤本植物栝蔞的成熟果實。性味歸經:甘、微苦,寒。歸肺、大腸經。功效: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腸通便。應用:1、用于痰熱及燥熱咳喘。2、用于胸痹,結胸。3、用于腸燥便秘。4、此外,本品有消癰散結之功,配伍清熱解毒藥物治療肺癰、腸癰、乳癰。用法用量:煎服,全瓜蔞9—15g;瓜蔞皮6—9g;瓜蔞仁9—15g。注意事項:不宜與烏頭配伍(十八反)。脾虛便溏及寒痰、濕痰者慎用。

瓜萎枇杷葉為薔薇科常綠小喬木植物枇杷的葉。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肺胃經。功效:化痰止咳平喘,清胃止嘔。應用:1、用于肺熱咳喘。2、用于胃熱嘔逆。用法用量:煎服,6—9g;止咳宜炙用,止嘔宜生用。可以治療小兒吐乳。中藥(二)溫化寒痰藥概念:即具有溫化寒痰功效,以溫肺化痰或燥濕化痰為主要作用,治療寒痰、濕痰的藥物。適用于寒飲、痰濕犯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痰白清稀等病證。此類藥物溫燥性烈,易助火傷津,故而痰熱咳嗽、陰虛燥咳及吐血、咯血者慎用。半夏

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塊莖。性味歸經: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功效:溫化寒痰,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應用:1、用于寒飲伏肺。2、用于濕痰阻肺。3、用于痰飲犯胃、胃熱嘔吐及胃寒干嘔、吐涎沫等。4、用于痰氣郁結所致梅核氣、癭瘤痰核等。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制用。消痞和胃多用清半夏;降逆止嘔多用姜半夏;燥濕止咳多用法半夏;生半夏長于消腫散結,只宜外用。注意事項:反烏頭、附子配伍。陰虛燥咳,血證及孕婦慎用。中藥概念:即具有宣肺祛痰、潤肺止咳、下氣平喘功效,以止咳平喘為主要作用,治療咳喘證的藥物。適用于外感、內傷等多種原因所致的咳嗽氣喘、痰雍氣逆、胸膈痞悶等病證。分類:清肺止咳或瀉肺平喘、化痰止咳或化痰平喘、潤肺止咳藥物。注意事項:本類藥物多為治標之品,咳喘而邪氣甚者,不宜單獨使用止咳或平喘之品。少數止咳平喘藥物有毒,應控制用量,注意用法。(三)止咳平喘藥中藥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山杏的成熟種子。性味歸經:苦,微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功效:止咳平喘,潤腸通便。應用:1、用于風寒襲肺所致咳嗽氣喘,風熱犯肺所致痰黃粘稠。2、用于陰虛津枯所致腸燥便秘。用法用量:煎服,3~10g。打碎入煎。注意事項: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過大,小兒慎用。杏仁中藥為桑科小喬木植物桑樹的根皮。性味歸經:甘、寒,歸肺經。功效: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應用:1、用于肺熱咳喘等。2、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等。用法用量:煎服,6—12g。利水消腫生用;止咳平喘炙用。桑白皮

(雙皮)中藥十字花科草本植物獨行菜成熟種子。性味歸經:苦、辛,大寒。歸肺、膀胱經。功效: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應用:1、用于痰涎壅盛,咳喘不能平臥者。2、用于水腫、胸水、腹水、小便不利等。用法用量:煎服,3—9g;研末服,3—6g。甜葶藶瀉肺平喘;苦葶藶行水逐飲。葶藶子

(丁力子)

中藥銀杏科喬木植物銀杏的成熟種子。性味歸經:甘、苦、澀,平。有毒。歸肺、腎經。功效:化痰,斂肺定喘,止帶,縮尿。應用:1、用于哮喘咳嗽。2、用于帶下,腎虛遺尿等。用法用量:煎服,4.5—9g。注意事項:本品有毒,不可多用,小兒尤當謹慎。白果

桔梗

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的根。性味歸經:苦、辛,平;歸肺經。功效:祛痰止咳,宣肺利咽,排膿消癰。應用:1、用于肺氣不宣的咳嗽痰多,胸悶不暢。2、用于咽喉腫痛,失音。3、用于肺癰咳吐膿痰。用法用量:煎服,3~9g。注意事項:用量過大致惡心嘔吐。桔梗皂甙有溶血作用,不宜做注射給藥。中藥旋覆花為菊科草本植物旋覆花的干燥頭狀花序。性味歸經:苦、辛,微溫。歸肺、胃、大腸經。功效:降氣化痰,降逆止嘔。應用:1、用于咳喘痰多及痰飲蓄結之胸膈痞滿等。2、用于噯氣、嘔吐——治療痰濁中阻,胃氣上逆證。用法用量:煎服,3—10g,包煎。注意事項:陰虛勞咳,津傷燥咳者忌用;本品有絨毛,刺激咽喉作癢致嗆咳、嘔吐,故需包煎。中藥概念:即以寧心安神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療心神不寧病證的藥物。注意事項:本類藥物有部分如丸散劑服用,應配伍健運脾胃之品,不宜久服;入煎劑應打碎久煎;個別藥物有毒,應控制用量,以防中毒。十二、安神藥中藥為鼠李科植物酸棗的干燥成熟種子。性味歸經:甘、酸,平。歸心、肝、膽經。功效:養心安神,收斂止汗。應用:1、用于心悸失眠。2、用于體虛多汗,如自汗、盜汗。用法用量:煎服,9—15g。酸棗仁

古代多種大型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性味歸經:甘、澀,平;歸心、肝、腎經。功效: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應用:1、用于心神不寧,心悸失眠,驚癇癲狂。2、用于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3、用于滑脫諸証,如遺精、滑精、尿頻、遺尿、自汗盜汗、崩漏帶下等。用法用量:煎服15~30g。中藥龍骨遠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遠志的根。性味歸經:苦、辛,微溫;歸肺、心、腎經。功效:寧心安神,化痰開竅,祛痰止咳,消癰散腫。應用:1、用于驚悸,失眠健忘。2、用于痰阻心竅,癲癇發狂。3、用于咳嗽痰多粘稠,咳吐不爽者。4、用于癰疽瘡毒,乳房腫痛。用法用量:煎服3~9g。注意事項:有胃炎及胃潰瘍者慎用。中藥遠志中藥為柏科植物側柏的種仁。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腎、大腸經。功效:養心安神,潤腸通便。應用:1、用于心悸失眠——多用于陰血不足、心神失養證。2、用于腸燥便秘。用法用量:煎服,3—9g。注意事項:便溏及多痰者慎用。柏子仁中藥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藤莖或帶葉的藤莖。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肝經。功效:養心安神,祛風通絡。應用:1、用于心神不寧,虛煩不眠。2、用于血虛身痛,風濕痹痛。用法用量:煎服,10—30g。夜交藤

概念:凡以平抑上亢之肝陽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療肝陽上亢病證的藥物。注意事項:①使用本類藥物需配伍滋養腎陰的藥物,還需根據不同兼證作相應配伍,如肝陽化風,肝風內動、痙攣抽搐者,配伍息風止痙藥物;肝火亢盛,急噪易怒者,配伍清肝瀉火之品。②本類藥物大多為貝殼或礦石,難溶解,用量大,需要打碎先煎。十四.平肝潛陽藥中藥為鮑科動物鮑的貝殼。性味歸經:咸,寒。歸肝經。功效:平肝潛陽,清肝明目。應用:1、用于肝陽上亢,頭暈目眩。2、用于目赤中痛,視物昏花。用法用量:煎服,3—15g。平肝、清肝宜生用,外用點眼宜煅用。石決明

中藥為蚌科植物蚌或珍珠貝科動物的貝殼。性味歸經:咸,寒。歸肝、心經。功效:平肝潛陽,清肝明目,鎮心安神。應用:1、用于肝陽上亢,頭暈目眩。2、用于目赤腫痛,視物昏花。3、用于驚悸失眠,心神不寧。用法用量:煎服,10—25g。珍珠母中藥為牡蠣科動物牡蠣的貝殼。性味歸經:咸、澀,微寒。歸肝、腎經。功效: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收斂固澀,重鎮安神。應用:1、用于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耳鳴。2、用于痰核,瘰疬,癥瘕積聚等證。3、用于滑脫諸證,如遺精、遺尿、崩漏、帶下、自汗、盜汗等。4、心神不安,驚悸失眠。5、本品還有收斂制酸作用,用于胃痛泛酸者。用法用量:煎服,9—30g。牡蠣

中藥為三方晶系氧化物類礦物赤鐵礦的礦石。性味歸經:苦、寒。歸肝、心經。功效:平肝潛陽,降逆止嘔,降氣平喘,涼血止血。應用:1、用于肝陽上亢,頭暈目眩。2、用于嘔吐、呃逆等證。3、用于肺氣上逆之喘息。4、用于血熱出血,如吐血、鼻出血、崩漏出血。用法用量:煎服,10—30g。注意事項:孕婦慎用。因含微量砷,故不宜長期服用。代赭石概念:凡以平息肝風,制止痙攣抽搐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療肝風內動證的藥物,稱息風止痙藥,又稱息風藥或止痙藥。注意事項:陰血虧虛風內動,應以養陰血為主,不宜單純使用;脾虛之慢驚風,不宜選寒涼的息風止痙藥。另外,個別藥物有毒,用量不宜過大,孕婦忌服。十五.平肝息風止痙藥蘭科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天麻的塊莖。性味歸經:甘,平;歸肝經。功效: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止痛。應用:1、用于肝風內動,驚癇抽搐。2、用于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3、用于肢麻痙攣抽搐(中風癱瘓),風濕痹痛。用法用量:煎服3~10g。中藥天麻中藥為茜草科常綠木質藤本植物鉤藤的干燥帶鉤莖枝。性味歸經:甘,微寒。歸肝、心包經。功效:息風止痙,清熱平肝。應用:1、用于肝風內動,痙攣抽搐。2、用于頭痛、眩暈。用法用量:煎服,3—12g。不宜久煎,后下。鉤藤中藥為蠶蛾科昆蟲家蠶的幼蟲感染(或人工接種)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蟲體。性味歸經:咸、辛,平。歸肝、肺經。功效: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應用:1、用于驚癇抽搐,風中經絡、口眼歪斜。2、用于風熱所致頭痛、目赤、咽腫或風疹瘙癢。3、用于痰核,瘰疬。用法用量:煎服,5—10g。僵蠶

(姜蟲)

中藥為鉅引科動物環毛蚓的干燥體。性味歸經:咸,寒。歸肝、脾、膀胱經。功效:清熱息風,通經活絡,清肺平喘,清熱利尿。應用:1、用于高熱驚癇,癇病。2、用于氣虛血滯,半身不遂及痹證。3、用于肺熱哮喘。4、用于熱結膀胱,小便不種或尿閉不通。用法用量:煎服,4.5—9g;鮮品10—20g。地龍概念:凡以開通心竅,啟閉醒神為主要作用,用以治療閉證神昏的藥物,稱開竅藥。注意事項:開竅藥辛香走竄,為治標、救急之品,且能耗傷正氣,故只宜暫服,不可久用;因本類藥物性質辛香,其有效成分易于揮發,內用多不宜入煎劑,多入丸劑、散劑或其他新制劑服用;多數藥物能興奮子宮,孕婦忌用。十六.開竅藥中藥為鹿科動物麝的成熟雄體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研細粉用。性味歸經:辛,溫。歸心、脾經。功效:開竅醒神,活血、通絡止痛。應用:1、用于閉證神昏。2、用于血瘀經閉,跌打損傷,風寒濕痹,胸痹等證。3、本品活血散結,消腫止痛,用于瘡癢腫毒,咽喉腫痛。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03—0.1g。注意事項:本品有興奮子宮的作用,故孕婦忌用。麝香中藥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性味歸經:辛、苦,溫。歸心、胃經。功效:開竅,寧心安神,化濕和胃。應用:1、用于閉證神昏——開心竅+化濕濁,尤宜于痰濕蒙蔽清竅之神志昏迷。2、用于健忘,失眠等心神不寧之證。3、用于濕阻中焦,濕熱瀉痢。用法用量:煎服,3—9g。

石菖蒲概念:凡是以補虛扶弱、調節人體陰陽氣血虛衰的病理偏向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療虛證的藥物,稱為補虛藥。分類:補虛藥又分為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補陽藥四類。注意事項:應用補虛藥,切忌誤補或濫補。對于邪實而正不虛者,誤補會致“閉門留寇”。十七.補益藥以補氣、糾正人體臟氣虛衰的病理偏向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氣虛證的藥物,稱補氣藥。本類藥性味以甘濕或甘平為主。多數藥物主要補脾肺之氣。部分藥物味甘,易助濕并阻礙氣機,引起腹脹不適等,故濕盛中滿者,慎用。(一)補氣藥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參的根。性味歸經:甘、微苦,微溫;歸肺、脾、心、腎經。功效:大補元氣,補脾肺益心腎之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應用:1、用于元氣虛極欲脫證,脈微欲絕的重証。2、用于肺氣虛弱的短氣喘促,懶言聲微,脈虛自汗;脾氣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3、用于熱病氣津兩傷,身熱口渴及消渴證。4、用于心脾氣虛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