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縣城經濟發展評價研究新疆和田區域發展差異及其原因分析_第1頁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縣城經濟發展評價研究新疆和田區域發展差異及其原因分析_第2頁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縣城經濟發展評價研究新疆和田區域發展差異及其原因分析_第3頁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縣城經濟發展評價研究新疆和田區域發展差異及其原因分析_第4頁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縣城經濟發展評價研究新疆和田區域發展差異及其原因分析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縣城經濟發展評價研究新疆和田區域發展差異及其原因分析

區域經濟以區域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區域經濟是經濟的基本層。區域經濟發展不僅是振興興縣的關鍵,也是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這是組織經濟運作所需解決和研究的問題。正確評估整個直轄市(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全面分析和比較直轄市(市)之間的差異,對促進該地區經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田地區共有7個縣1個市,縣域經濟的發展對于提高全地區經濟綜合實力、縮小與先進地區發展差距顯得尤其重要.本文選取了8個縣(市)作為樣本,建立縣域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根據和田地區經濟普查及有關統計資料,運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方法對其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研究,從中發現影響和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1阿瓦提縣和田地區和田地區位于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端,南枕昆侖山,與西藏自治區相連,北部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與阿克蘇地區的阿瓦提縣接壤,東部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縣接壤,西南越喀喇昆侖山與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和田地區位于歐亞大陸腹地,形成暖溫帶極端干旱的荒漠氣候,四季分明.2009年地區行政管轄范圍內有和田市及和田縣等8個縣(市),2009年年末總人口195.6萬人,地區年生產總值84.77億元.2縣域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選擇評價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必須建立適當的指標體系.到目前為止,許多文獻都對縣域經濟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深入研究,本文根據研究區域的特點和數據實際情況選出23個指標.2.1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反映縣域經濟發展特征指標體系構建遵循以下原則:(1)客觀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必須有客觀的統計數據,并且數據必須完整,每一個指標應反映縣域經濟發展的不同方面,充分揭示其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2)比較性原則.對研究單位共同有的、相同量綱的、同一個時期的、同一個指標下的數據作為采集對象,包括區域間具有共性特征的可比指標,將綜合的價值指標、平均指標和相對指標三者相結合運用.(3)代表性原則.選用的指標體系中的指標和數據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準確性及具有較強的鑒別能力,可以用它來區分各縣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發展情況.(4)操作性原則.在考慮到指標體系完整、科學的前提下,從實際出發,盡可能選擇現行統計資料中能獲取的實際指標,確保操作的簡單及結果的正確性.2.2縣域經濟發展特征所建立的指標體系共包括23個指標,分別從各縣域經濟發展的規模、縣域產業結構、農業生產規模、工業生產規模、地區經濟效益及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來反映經濟發展特征.這些指標具體如下表1.3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評價在Spss13.0軟件的支持下,首先對選取指標因子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主因子,然后根據評價模型得到各個地區的綜合得分,然后進一步做聚類分析,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3.1旋轉因子載荷運用Spss13.0軟件的因子分析模塊功能,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首先對錄入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計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及貢獻率和累加貢獻率,最后特征值大于1或累積貢獻率達到或超過85%的為主因子.按照數據分布特征和各參數值的不同要求,本文選取4個主因子,這4個主因子的累積貢獻率達到92.936%,對于原始指標因子具有顯著的代表性,可以反映原始變量所表示的絕大部分信息量.將原始因子載荷矩陣進行因子旋轉,得到旋轉后的主因子載荷矩陣(見表2).旋轉因子載荷矩陣表示抽取的主因子與原始指標因子之間的關系,即二者之間的關聯程度.因子載荷的絕對值愈大,表明兩個要素之間的關系程度愈大,主因子對原始指標因子的代表性越強.對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進行分析,第一主因子對9個指標的載荷量絕對值超過了0.6,對GDP、固定資產投資、單位從業人員平均人數、非農業人口比重、GDP、企業個數、牧業企業個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財政預算收入等指標的載荷都在0.8以上,說明第一主因子對人均經濟指標的代表性很強;第二主因子對人均食糧產量、林業總產值、牧業總產值等7個指標的載荷超過了0.6,說明第2主因子對農業發展實力方面的指標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第三主因子對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量、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量、第三產業增加值等指標具有較高的載荷,說明第3主因子能較好地代表工業化水平方面的指標;第四主因子對花崗職工平均工資、衛生技術人員數量、衛生結構床位數等指標有較高載荷,說明第四主因子在生活質量方面有較好的代表性.因子載荷量矩陣中可看出,每個因子只對少數幾個指標的因子載荷值較大,因此根據表2可把研究區的23個統計指標分為4大類,并結合載荷量得分值的大小及各因子表示內在含義,對4類因子進行性質性命名,如表3所示.3.2聚類的計算步驟在系統聚類方法中有多種計算方法,本文中應用的是最短距離方法.在最短距離方法中,定義兩類之間的距離,是以兩類間所有樣本中最近的兩個樣本來表示.現以dij表示地點(或者樣品)i與地點(或者樣品)j的距離,用G1,G2,…表示類別,而Gp與Gq兩類之間的距離用Dpq表示:式中,Dpq表示所有兩類之間的最小距離,i∈Gp表示i在Gp類內,j∈Gq表示j在Gq類內.用最短距離法進行聚類的步驟如下:(1)確定計算距離方法.計算出各地點間距離,列出初始距離矩陣,其中每個元素都自成一類,這時Dpq=dij;(2)在初始距離矩陣中,選出最短距離,即最小元素Dpq,將Gp類和Gq類合并成一新類Gr,Gr={Gp,Gq},再計算新類Gr與其他各類間的距離Grk(3)將第p,q行p,q列刪去,加上第r行和第r列,第r行和第r列與其他類間的距離是按(2)式判斷后填上,這樣得到一個新距離矩陣;(4)按(2),(3)步方法重復計算,直到所有樣品并為一類為止;如某一步中最小元素不止一個;對應這些最小元素的類可同時合并,最后繪出聚類圖.3.3聚類分析聚類分析通過和田地區各縣(市)在不同主成分中獲得的因子得分值(表4)為基礎數據,用聚類分析計算方法的最短距離方法來計算各個指標的距離并進行歸類,計算時我們使用spss13.0數據處理軟件作為統計分析工具,進行聚類.聚類結果如圖1.聚類就是按照一定的類定義,對所研究的對象分類,聚類可以從給定的數據中搜索數據之間有價值的聯系.根據表4中各個縣(市)主因子得分數據,采用最短距離法進行聚類分析,得聚類譜系圖1.根據圖1,可大致將和田地區8個縣(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分為五類,如表5所示.3.4地域經濟條件由聚類譜系圖1可以看出:和田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不平衡性,和田市獨立一個類;和田縣和民豐縣也獨立類屬于第二和第三類;墨玉縣、洛浦縣歸一類第四類;于田縣、策勒縣、皮山縣歸一類第五類.由圖1可知道各縣(市)之間發展差距較大.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很多,如人口總數的差別、產業結構的差別、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的差別、增長速度存在的差別等.實現和田地區經濟的協調平衡發展必須正視目前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把加快地區的經濟發展作為長期的重點工作加以落實.各類區域經濟特征如下:第一類是和田市:聚類分析結果看出和田市是區域中經濟水平第一的城市.和田市經濟發展較好的主要原因:(1)區域優勢.和田市是和田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以及宗教中心,是有明顯的地緣優勢.(2)歷史文化優勢.和田是古代著名的于闐國所在地,中國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鎮,大漠風光與民族風情,昆侖神話與玉石藝術、絲綢文化,佛、道教與伊斯蘭教等宗教文化等在這里交匯,繁多的名勝古跡,星羅棋布的旅游景點,濃郁本真的維吾爾民族風情,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到和田.(3)和田市交通優勢明顯,基礎設施較齊全,這也將為和田的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和田市GDP總額全區第一位,GDP增長率快.和田市自然資源較豐富,比如玉石、煤炭、芒硝等.著名的地方產品有地毯,絲綢、石榴酒,維吾爾醫藥,這些物質基礎對和田市經濟發展作用較大.第二類是和田縣.依托地緣優勢,立足豐富的自然資源,地處和田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發展中心.濃郁的民族特色,淳樸的風土人情,悠久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自然景觀,豐厚的礦藏資源構成了和田縣聞名中外的鮮明特色.和田縣屬暖溫帶干旱荒漠氣候,隨著第一產業迅速發展,工業也迅速發展,基礎設施大力改善,縣鄉村三級道路網已基本形成.和田縣是世界羊脂玉和仔玉的產地之一,玉石產量大,質量好,品種繁多.隨著和田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出臺,寬松良好投資環境的業已形成.因此和田縣僅次于和田市具第二位.第三類是民豐縣.民豐縣歷史悠久,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經濟優質,經濟指標中的人均GDP、三個產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比其他縣市高.第一產業產值與其他縣域比最高.因為民豐縣土地遼闊,人口少,人均產量比其他縣高,農副土特產豐富,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量也較高,非農業人口總人口的比量也很高,非農業人口較多,第三產業增加也較快.民豐縣的總人口少,區域面積大,人均耕地比其他縣大,因此人均收入較高.第四類是墨玉縣、洛浦縣.此類縣域的經濟水平差異很小,縣域內的大部分人口是農業人口,所以主要的經濟來源是農業生產.因此該縣域的第一產業的生產值比第二、第三產業多.而且地方財政支出調整社會經濟平衡.雖然這兩個縣位于和田市的兩翼,經濟發展比其他縣快,可是全縣人口比較多,人均GDP、農牧民人均收入,人均耕地比其他縣低一些,因此區域差異較大.第五類是于田縣、策勒縣和皮山縣.這一域區為欠發達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區域資源優勢不明顯,農業發展的限制性條件明顯,科技落后,信息資源缺乏等劣勢因素,制約了該區域經濟的發展.其中于田縣和皮山縣多為荒漠、山地,第一產業耕地面積少,人口多,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發展經濟有先天性的不利因素,縣域人均GDP不高,城鎮化水平低,居民生活觀念較落后,科技水平較低,區域工業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