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蘇高考本省地理專題復習_第1頁
2013年江蘇高考本省地理專題復習_第2頁
2013年江蘇高考本省地理專題復習_第3頁
2013年江蘇高考本省地理專題復習_第4頁
2013年江蘇高考本省地理專題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地理專題江蘇概況⑴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⑵面積與人口:⑶行政區劃:116°22′E---121°55′E30°45′N-----35°07′N中國東部,東臨黃海長江、淮河下游北:山東;西:安徽南:上海和浙江面積:10、26萬㎞人口:7600萬,密度大,人口低速增長江蘇的地形與河流、湖泊江蘇氣候要素季節分布狀況圖〔1〕該省1月和7月等溫線分布有何共同特點?請分析其緣由。〔2〕比較1月和7月等溫線分布有何不同,并分析其緣由。〔3〕圖中0℃等溫線向西經過的主要地形有那些?〔4〕分析該省夏季南部地區較北部地區降水少的緣由。〔1〕大致與緯線走向全都;由南向北遞減。緯度是影響是影響氣溫的主要因素。〔2〕7月等溫線比1月等溫線傾斜度大;1月比7月南北溫差大。夏季該省東部氣溫受海洋影響比同緯度地區溫度低;冬季該省北部地區受冬季風影響,氣溫較低。〔3〕秦嶺---淮河一線。〔4〕受伏旱影響。項目以南以北1月均溫溫度帶干濕地區氣候類型水文特征自然帶耕地類型耕作制度主要農作物江蘇淮河兩側地理現象差異比較表0℃以上0℃以下亞熱帶 暖溫帶潮濕地區 半潮濕區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水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無冰湖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冰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水田 旱地一年兩熟至三熟 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水稻、油菜、棉花 小麥、玉米、雜糧自然災難主要氣象災難(1)洪澇災難發生頻繁:春雨、春末夏初的梅雨和夏秋之交的臺風雨是江蘇降水的主要來源。全省的旱澇災難與梅雨期的遲早與長短、臺風雨的多少親切相關。(2)春季低溫陰雨:蘇南和江淮地區。(3)春旱和干熱風:徐淮地區。(4)龍卷風:沿海地區。(5)寒潮、霜凍、冰雹、臺風:全省各地。防治措施:加強水利建設,完善蓄洪、排灌工程,對于保證江蘇農業高產、穩產和國民經濟的持續進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區域農業的開發江蘇農業的地位:農業大省,種植業和淡水漁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全國商品性農業基地:(1)商品糧基地:太湖平原、江淮平原(江蘇省境內局部)(2)商品棉基地:長江下游濱海、沿江平原(3)出口農業基地:太湖平原農業進展的條件:有利條件:不利條件:(1)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光熱資源豐富,雨量充分,河網密布,耕地比重大,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水土、水熱協作好;(2)生產歷史悠久,有精耕細作的傳統;(3)勞動力充分,技術閱歷豐富;(4)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1)人均耕地面積小,河網密布,耕地裂開,生產規模小,不利于農業機械化,商品率低;(2)氣象災難發生頻率高,影響農業生產的高產、穩產。主要農作物及分布:(1)稻米和油菜籽生產基地:太湖平原、寧鎮揚、里下河平原(2)小麥、玉米和雜糧:徐淮平原(3)棉花:沿江、沿海林業:是我省農業的薄弱環節,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崗地(1)蠶桑:太湖平原;(2)茶樹;(3)果樹漁業:稠密的水網和闊廣的沿海灘涂促進漁業的進展。(1)淡水漁業;(2)海洋漁業.(3)沿海灘涂的海水養殖牧業:以飼養豬、牛、羊和家禽為主江蘇礦產資源概況江蘇地跨華北地和揚子準臺兩大地質構造單元,有色金屬類、粘土類、建材和稀有金屬類、特種非金屬類礦產是江蘇礦產資源的特色和優勢。目前已覺察的礦產品種有133種,已探明儲量的65種,其中建材、粘土等34種單礦儲量列全國前十位,鈮鉭礦、方解石、泥灰石、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氣等8種礦產保有儲量列全國第一位。

能源礦產主要有煤炭、石油和自然氣;非金屬礦產有硫、磷、鈉鹽、水晶、蘭晶石、藍寶石、金剛石、高嶺土、石灰石、石英砂、大理石、陶瓷粘土;金屬礦產有鐵、銅、鉛、鋅、銀、金、鍶、錳等。水晶含硅量在99.9%以上,可與世界上著名的巴西水晶媲美。總體評價:礦產類型多樣,有確定的儲量,為江蘇化工、輕工、冶金等工業部門供給了原料,但對經濟進展具有重要意義的能源、金屬礦產資源嚴峻缺乏,大都需要從外省(區)調入。主要礦產資源的分布1.煤炭:徐州2.鐵礦:南京、徐州3.鉛鋅:南京東郊棲霞山 4.水晶:東海縣5.陶土:宜興6.磷礦:連云港7.石油:江淮間的寬闊平原和南黃海大陸架(金湖、江都、姜堰)8.海鹽:淮北興盛的工業江蘇工業在全國的地位:蘇南工業化的區位優勢:長江三角洲工業區是我國規模最大、構造最完整的工業區。其中蘇州的工業產值僅次于上海居全國其次位無錫、南京的工業也很興盛,“蘇南模式”的鄉鎮企業加速推動了江蘇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1〕接近上海,利于承受上海的輻射和產業轉移;〔2〕農業根底和社會協作條件好;〔3〕經濟實力雄厚,科技水平高;〔4〕勞動力豐富且素養較高;〔5〕交通便利;〔6〕市場寬闊。江蘇省主要城市的支柱產業城市重要支柱產業城市重要支柱產業南京機械、電子儀表、石化、建材淮安食品、紡織無錫電子、輕紡、精密機械鹽城輕紡、電子徐州煤炭、電力揚州機械、食品、紡織、化工常州紡織、服裝、輕工、機械等鎮江電力、船舶紡織、食品蘇州絲綢等輕紡、電子泰州電器、生態農業南通紡織、電子、機械等宿遷水產、釀酒連云港制鹽、化工、紡織各具特色的城市城市構造:①三個特大城市:②大中城市:③小城市:④地方特色的新型鄉鎮南京、蘇州、無錫鎮江、揚州、常州、南通等〔其次梯隊〕眾多縣級市〔第三梯隊〕總體評價:等級體系完善,構造較為合理、成熟。城市的分布大城市:中等城市:分布規律:多分布在平原上;沿交通干線分布;沿河設城。主要分布在京滬鐵路沿線長江沿岸最為集中城市地域形態布局形式:布局的優點:城市布局的新趨向:城市道路布局類型:集中緊湊式便于集中設置生活設施,各種設施利用率高,便利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領導和治理1、進展生態城市,盡可能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2、城市功能分區日趨完善;2、大中城市均進展新興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方格----環行----放射狀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絡1.大路:大路密度全國第一。滬寧、京滬、寧通、寧連、寧徐、連徐高速大路等密集成網2.鐵路:京滬、隴海、新長(新沂——長興)寧西(南京——西安)、寧啟(南京——啟東)等3.水運:江蘇得天獨厚的優勢,以長江、京杭水道為骨干,江河湖海相連,利于河海聯運(1)連云港和南通港是沿海開放港口城市。(2)南京港我國最大的內河港,沿江的南通、鎮江、揚州港口進展快速。(3)眾多跨江大橋是蘇北、蘇中融入長三角的重要連接點和便捷通道。4.航空港:南京祿口等9個機場5.管道運輸:西氣東輸、魯寧輸油管道等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及分布概況:蘇通大橋是長江上正在建設的斜拉橋。它位于江蘇省,南通市和(蘇州)常熟市之間,估量于2023年通車作為現在全球最大的斜拉橋,大橋主跨1088米,通航凈空62米,跨江大橋總長8206米,兩岸連接線共長24.2千米。工程總投資64.5億元。近況蘇通大橋已于2023年6月20日合龍,全線貫穿。令人矚目的可持續進展(一)人口、資源、環境-----突出的存在問題:①人口壓力過大:人口基數大,增長過快,人口老齡化加劇,社會保障壓力大,影響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進展。②人地沖突鋒利:有限的耕地資源正在急劇削減,能源資源緊缺。③環境污染嚴峻:環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問題突出,其中城市環境污染和水環境污染最為嚴峻。應對舉措:實行預備生育;調整產業構造;跨區域調配資源;開發新能源;節能減排,防止污染;疼惜耕地,疼惜生態環境。產業構造調整:〔1〕大力進展新興工業,壓縮資源和能耗型的產業,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由“江蘇制造”向“江蘇制造”的轉變形成新的產業格局〔2〕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及科技水平高等優勢條件大力進展旅游、物流、信息技術培訓等第三產業。材料一:2023年11月18日“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進展國際研討會”在南京召開,江蘇代表在發言中說:江蘇省近年來不斷調整能源構造,樂觀進展各種新能源,2023年已經形成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能三大綠色能源產業鏈,并初具規模。其中風能產業方面,江蘇省規劃的“十一五”期間建設風電工程100萬千瓦,現在建設和已確定的工程有如東一期10萬千瓦、如東二期10萬千瓦,東臺一期20萬千瓦,大豐風電20萬千瓦。材料二:江蘇局部城市四季有效風能狀況比較表:淮安南京鎮江揚州鹽城南通連云港風能密度瓦/平方米6736585810250294風能時數小時4527250043084670587144626579〔二〕蘇北、蘇中、蘇南的協調進展實現江蘇經濟、社會的持續進展,必需協調地區經濟的不平衡性,促進區域共同進展、南北共同富有。而積寬闊的蘇北是江蘇實現小康和現代化的關鍵。在今后的進展方向上,蘇南(蘇、錫、常三市)要與國際經濟相接軌,蘇中(寧、鎮、揚、泰、通五市〕要大力進展工業,實現共同富有。蘇北地區平原寬闊,河湖眾多,水利設施配套興盛,灘涂面積寬廣,農業根底好,農、林、牧、副、漁資源,以及礦產資源和勞力資源都很豐富,為進展經濟供給了有利條件。然而,蘇北長期以來經濟落后于蘇南,主要緣由是工業不興盛。因此,進展工業是蘇北徹底擺脫貧困、持續進展的根本途徑。具體舉措:⑴沿江開發:區位優勢:樂觀意義:⑵沿海開發:區位優勢:①產業根底好〔南:制造業群體,北:農業根底好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多〕;②交通便利,市場需求大;③進展機遇好;④南北資源優勢互補。溝通大江南北,加快蘇北脫貧,共同崛起,成為江蘇經濟的重要增長極,照看上海經濟的進展。地理位置優越;海洋資源、灘涂、旅游資源豐富,可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大全國萬里海疆多為經濟“高地”,而江蘇千里海岸線卻是經濟“凹地”。專家指出,其根本緣由是根底設施脆弱。深水港建設滯后,鐵路、大路不成網絡,內河航道與海運溝通力氣差,空港沒有對外開放——五大運輸體系集成度差,難以形成完備的物流網絡,無法承載重大工程、支撐臨港產業快速集聚。江蘇沿海開發需要從戰略層面考慮,不僅要統籌規劃沿海地區,對各個城市的產業根底設施作出準確定位,而且要從全省乃至更大區域的高度,規劃沿海板塊與長三角的交通對接。只有區域戰略規劃科學到位,才能串聯沿海各市,實現設施共享、資源互補、產業配套,輻射蘇北,并為蘇南供給強大的物流通道。依據“依港興工、以工興市、集約開發、疼惜生態”的方針,有選擇、分階段地組織重點突破,統籌實現港口、產業、城市的共同進展。突出向“東”開放,留意向“南”開放,全面對內開放,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