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聯專業牌的年代及相關問題_第1頁
晉祠聯專業牌的年代及相關問題_第2頁
晉祠聯專業牌的年代及相關問題_第3頁
晉祠聯專業牌的年代及相關問題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晉祠聯專業牌的年代及相關問題

支撐在古代建筑上的聯合體銘文是一種小木藝術。這是一種實用的藝術品。它的應用從秦朝到清朝,貫穿整個封建社會。這是古代制度文化、藝術文化和文字符號的綜合產物。它集書法、文學、石木雕篆彩畫漆飾藝術技法于一身,與古代建筑相得益彰,并造就了內涵豐富的古代聯匾文化。聯匾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俗民風等,起到了正史補史的作用,正所謂“以匾研史,可以佐證,以匾學書,可得筆髓”。聯匾因其所特有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而成為我們研究民族文化發展的實物例證。山西晉祠在北魏時已有祠堂、飛梁;北齊時則大起樓觀、穿筑池塘;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乃至民國歷代屢有擴建,成為集古建筑、石刻、雕塑、古樹、名泉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這里保留有宋、元、明、清、民國古建筑近百座,素有“山西古代建筑寶庫”之稱。其建筑上懸掛保存有匾額150多塊,材制分為木質、石、磚刻,形式分為橫匾和豎額(華帶牌)。宋建圣母殿是現存祠區主要的殿堂,也是現存最古老的建筑(圖一)。其背靠懸甕山,前臨晉水,宏偉壯觀,建筑上懸掛有20塊匾額,5副楹聯。其中前廊內明間上方懸掛的華帶牌“顯靈昭濟圣母”,是現存祠區保存體量最大的一塊牌匾。牌匾為長方形,木質,高420厘米、寬300厘米,匾文“顯靈昭濟圣母”六字,每字約大100厘米左右,文字均用陽刻貼金字,為顏體楷書(圖二),牌匾無上下款題和鈐印。對于該牌匾的制作年代問題,既無題記作證,又無旁證借鑒,而晉祠的介紹性的書籍中稱為宋代原物。筆者近來對晉祠楹聯匾額略有初探,就牌匾的時代問題擬從以下幾方面略加考證。一、顯靈昭濟組會華帶牌“顯靈昭濟圣母”究竟產生于什么時代?首先,我們對牌匾所依附的建筑圣母殿和所涉及的人物圣母談起。晉祠圣母殿的創建年代,據宋趙昌言撰《新修晉祠碑銘并序》碑文記載和有關資料顯示,最初創建于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崇寧元年(1102年)重修,是為奉祀西周時期周成王和晉王唐叔虞的母親而修建的祠堂。關于圣母殿內圣母像,《宋會要輯稿》載:“平晉縣有圣母祠,神宗熙寧十年封昭濟圣母,……徽宗元年十月加封‘顯靈昭濟圣母’。”從記載中,我們看出圣母因封“昭濟”始當水神,后來歷代封賜號,都按水神奉祀,如宋政和元年(1111年)加封“顯靈昭濟圣母”;明洪武二年(1369年)又加封“廣惠顯靈昭濟圣母”;清同治六年(1867年)又加封之“沛澤”二字;清光緒五年(1879年)又奏封“翊化”二字,最終圣母的封號加至12個字“廣惠顯靈昭濟沛澤翊化圣母”,皆因“禱雨有應”而封,而從未以唐叔虞母親的名義而加封。說明了宋、元、明、清以來,圣母殿一直以來當作晉源神祠,因遇年旱缺水,禱雨靈應,頗受崇仰,請加封號,尊稱圣母。康熙年間考據學家閻若璩從草叢中搜出宋宣和五年(1123年)殘碑,乃為姜仲謙《晉祠謝雨文》碑,其首云“惟圣母之發祥兮,肇晉寶而開基;王有文之在手兮,其神靈之可知。”他通過對“圣母肇基”和“唐叔有文在手”碑文考證,又參照《史記·晉世家》,其結論在他所著《四書釋地》一書中,其載:“邑姜為十亂(治也)之一,齊太公望女,唐叔虞母。叔虞之封唐也,亦發夢于其母,故今晉水源有女郎祠,實邑姜之廟”。從此圣母殿的主像圣母有了真實的身份,是西周時姜太公之女、武王之后、成王和叔虞的母親邑姜。自金、元之后的數百年來,一直把圣母當作水神的誤傳隨著閻老先生的發現和考證而真相大白了。史載邑姜“賢于內治,明胎教之道,有妊,立不跛,坐不差,笑不喧,獨處不倨,雖怒不詈。”(圖三)周武王曾說:周代的治亂之臣,其德才兼備的不過十人。所以孔子慨嘆地說:“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勝。有婦人焉,九人而已!”所謂十人中有一婦人,就指邑姜。按古代社會的禮制,母以子貴,妻以夫榮,所以后人在叔虞祠內,為其母邑姜立祠,一并奉祀,也屬理所應當的。二、顯靈昭濟組銘華帶牌“顯靈昭濟圣母”封號,史籍記載較多。《山西通志》載:“晉源神祠,在太原縣西南十里晉祠內……熙寧中守臣請號顯靈昭濟圣母,廟額曰惠遠。”;道光版《太原縣志》載:“晉源神祠在晉祠,祀叔虞之母邑姜,……熙寧中以禱雨應,加號昭濟圣母。”;清劉大鵬《晉祠志》中載:宋宣和五年(1123年),姜仲謙《晉祠謝雨碑文》載:“女郎祠之建實始于天圣,而封號則自熙寧禱應始……。”;劉永德著《晉祠風光》寫道:“關于圣母殿附飾文物,如前廊所懸‘顯靈昭濟圣母’巨型立匾,據山西通志關于封號的記載,當是宋‘熙寧中守臣請號’奉敇批準所制的原物”。另外,晉祠現存碑碣和鐵制銘文上也有記載。晉祠金人臺西北隅宋紹圣五年(1098年)鐵人胸前銘文:“獻上昭濟圣母,永充供養”(圖四);元至元四年(1267年)弋彀所撰《重修汾東王廟記》碑文載“熙寧中始加昭濟圣母號”(現存晉祠唐叔祠碑廊)。檢索以上史籍文獻和碑碣資料可知:一、“熙寧中以禱雨應,加號昭濟圣母”;二、“熙寧中守臣請號奉敇批準所制的原物”。以上第一點基本認為是熙寧中加封號;關于第二點,我們從宋紹圣五年(1098年)鐵人胸前的銘文:“獻上昭濟圣母,永充供養”10個字,可知熙寧十年(1077年)封號之后,經過21年到了公元1098年仍稱“昭濟圣母”,并未加“顯靈”二字,說明牌匾并非是“熙寧中守臣請號奉敇批準所制的原物”。最近筆者查閱到《宋會要輯稿》卷一也有記載,而且記載的年代較為確切:“神宗熙寧十年封‘昭濟圣母’……徽宗政和元年加封‘顯靈昭濟圣母’”這一記載證實又確切了華帶牌“顯靈昭濟圣母”始封和加封的年代,也說明了牌匾至少是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加封號后的產物。綜上所述,“顯靈昭濟圣母”封號年代是毋須置疑的,至于牌匾是否為宋代同時期的原物呢?仍然是筆者思索的問題。三、豎推動的裝飾建筑除了史籍中記載華帶牌“顯靈昭濟圣母”為宋政和元年(1111年)加封的尊號之外,對于牌匾時代問題,既沒有任何落款題記,也沒有碑碣石刻記載來證明,那么,筆者就從其牌匾的形式特點上來作為旁證借鑒。匾額又稱扁額,《說文解字》釋:匾“扁,署也……署門戶之文也。”而“額”字,《說文解字》作“額”字,即是懸于門屏上的牌匾,即在門戶之上(額)題書,以作記。匾額大多以長方形為主,基本形式有橫匾和豎匾。橫懸者,稱其為匾;豎立者,謂之額。早期的匾額以豎匾為多,有長方形的,也有近于正方形的;晚期的匾額為橫式,基本上是橫長方形。這種形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國古代建筑的結構變化決定的。古代建筑大木結構持征之一的斗栱,它位于房檐之下,撐托著屋檐,顯示其建筑的高大雄偉。唐宋時期的斗栱結構非常粗壯,在建筑物上占有很大的比例;元、明、清之后,斗栱的結構比例逐漸縮小,變得精巧華麗。匾額大都懸掛在建筑物房檐之下的,所以早期的建筑上大多懸掛豎額,而后期的建筑上掛橫匾就比較合適了。祠內現保存懸掛有豎匾(華帶牌)8方,基本上都是懸掛在北齊、宋、金等早期建筑上(圖五)。豎匾因形如稱量谷物的“斗”,名為“斗匾”,也稱額或稱華帶牌。宋代有關匾額形制的文獻記載不多,北宋李誡《營造法式》中記載了二種匾額形式,即華帶牌和風字牌。其中對華帶牌的制作方法有較為詳細的記載:“造殿堂閣門亭等牌(扁)之制,長二尺至八尺。其牌首(牌上橫出者),牌帶(牌兩旁下垂者),牌舌(牌面下兩帶之內橫施者)……牌面每長一尺,則廣八寸,其下又加一分,”由此可見華帶牌是由一塊平板(匾心,宋稱牌面)周圍加4塊斜板(宋稱牌首、牌帶、牌舌)組成(圖六),一般豎立懸掛,常用于殿宇、壇廟與城門,形狀端莊肅穆,是等級秩序的象征。綜合早期建筑上牌匾的形式特點,對比北宋李誡《營造法式》記載華帶牌形式特點,“顯靈昭濟圣母”牌匾在形式特征上和文獻上記載的宋代華帶牌形式基本相似。四、華帶牌“顯靈昭濟柏拉圖”黑色圖2“榜書”是我國古代的應用書體之一,是專指大型匾額字體的書寫技法,其用筆習慣、字體結與布局都不同于常規,它最早源自秦書八體之一的“署書”,又稱“榜書”。自秦漢李斯、蕭何開始,歷朝歷代均有榜書大家,至清代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理論。榜書有兩個比較顯著的特點:一是字徑比較大,二是適于刀刻上石。這兩大特點決定了它點畫粗壯雄渾、筆路清晰,同時精于點畫布白、粗中有細。華帶牌“顯靈昭濟圣母”榜書,六個貼金大字具有雄渾、博大、凝重、挺拔的氣勢,魅力無窮,充分體現出宋代書法講究意境、將榜書藝術融入其韻、法、意、形、神、氣的特點,同時展現出筆韻點劃貫通天地精神之氣魄,烘托出殿宇祠堂的恢宏氣勢(圖七)。牌匾邊飾白云花邊,也顯系北宋流行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