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三單元歷史第27講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及戰后新興國家的發展內容索引第一環節必備知識落實第二環節關鍵能力形成第三環節核心素養提升[時空觀念?圖示構建][基本線索?階段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至今是兩種社會制度共同發展與相互競爭的時期,也是世界聯系進一步加強的時期,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推動著世界的整體發展。政治上,美蘇兩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進行了長時間的冷戰,嚴重威脅了世界和平;在兩極格局中,孕育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獨立后的發展中國家為改變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進行著不懈的努力。經濟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各國紛紛進行經濟體制調整;社會主義獲得大發展,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也經歷了艱難曲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證明了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與活力。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經濟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兩大發展趨勢。科學技術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學技術的新發展使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2.通過了解第三世界國家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備考指導1.掌握冷戰與兩極格局的內涵、形成原因和重要事件2.了解冷戰發展以及多極力量成長的原因和表現3.了解兩極格局瓦解的原因、過程及其影響4.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概況及其重要意義5.了解世界殖民體系瓦解后新興國家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挑戰第一環節必備知識落實知識點一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一、冷戰與兩極格局1.冷戰(1)含義: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2)原因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這兩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級大國,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②美蘇兩國的國家利益存在嚴重沖突,意識形態也尖銳對立。③美國在全球進行擴張,將社會主義的蘇聯視為其建立世界霸權的最大障礙。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蘇聯希望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恢復經濟,發展社會主義。(3)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久,美國在“反對共產主義擴張”的旗號下,對蘇聯實行遏制政策和敵對行動,率先挑起了冷戰。蘇聯予以反擊。2.冷戰的過程(1)政治上①美國:1947年3月,杜魯門發表被稱為“杜魯門主義”的演說,宣布世界已經分裂為兩個對立的營壘,美國將支持所有反對共產主義的國家。這篇演說是美國對蘇聯發動冷戰的標志。②蘇聯:為應對美國的挑戰,同年9月,蘇聯和波蘭等東歐國家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宣布世界已經分裂為帝國主義和反帝國主義兩個相互敵對與斗爭的陣營。(2)經濟上①美國:實施馬歇爾計劃,鞏固了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②蘇聯:與東歐各國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形成了以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為主導的經濟體系。(3)軍事上①美國:1949年,美國和英法等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②蘇聯:1955年5月,成立包括民主德國和其他東歐國家在內的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4)地緣政治:第一次柏林危機直接導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于1949年相繼成立,德國分裂。3.兩極格局形成(1)正式形成: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2)兩極格局不對稱也不完全: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問題釋疑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與冷戰三者之間的關系雅爾塔體系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兩極格局是雅爾塔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從屬于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下對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戰,冷戰促進了兩極格局的形成。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1.冷戰的發展(1)特點: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的冷戰對抗。(2)表現:在美蘇開展對話的同時,發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3)影響:這兩次危機雖然沒有達到局部熱戰的程度,但它們所帶來的戰爭特別是核戰爭的風險是空前嚴重的。2.多極力量的成長(1)表現①西歐與日本實力增強: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日本經濟的“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逐漸分化。西歐和日本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②中國經過和平發展不斷壯大:以中國自力更生擁有“兩彈一星”、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等重大事件為標志,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③第三世界的興起: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舉行了萬隆會議,由此誕生了體現和平共處原則的“萬隆精神”。萬隆會議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2)影響:國際關系的這些變化,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問題釋疑20世紀70年代后,世界局勢發生的變化及根本原因變化:出現多極化趨勢,美國的霸主地位發生動搖。根本原因: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三、兩極格局的瓦解1.美蘇關系緊張: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再次加強對蘇聯的遏制,同時大搞軍備競賽,提出并著手實施“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2.美蘇關系緩和(1)時間:1985年以后,美蘇關系走向緩和。(2)表現①美蘇首腦多次會晤,建立了多層次對話機制。②1987年,美蘇簽署《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1991年,兩國簽訂《美蘇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裁軍取得重要進展。③蘇聯實行戰略收縮,從阿富汗撤軍,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兩德統一。3.兩極格局的瓦解(1)原因①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和平演變”攻勢。②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2)影響①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隨之結束。②兩極格局中出現的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知識點二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一、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1.亞洲的民族獨立(1)印巴分治①過程:印度人民在國大黨領袖甘地、尼赫魯和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等人的領導下,積極爭取獨立,士兵和工農斗爭風起云涌。②結果: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成為獨立的自治領。20世紀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為共和國。(2)亞洲殖民體系瓦解印度獨立前后,印度尼西亞、老撾、菲律賓、緬甸、錫蘭、柬埔寨、馬來亞、新加坡等也紛紛獨立。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2.非洲的民族獨立(1)埃及:1952年,埃及中下層軍官發動武裝起義,廢黜國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國。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英軍撤離運河區。(2)阿爾及利亞:1954年,阿爾及利亞成立民族解放陣線,領導民族解放軍與法國殖民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3)非洲殖民體系崩潰: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國徹底崩潰。3.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
4.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
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以驚人的速度摧毀了世界殖民體系。二、發展中國家的成就1.發展中國家,又稱“第三世界”,是指原來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取得獨立后建立的擁有完整主權的新興民族國家。2.發展中國家的成就(1)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國家抓住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吸引外國資本,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2)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也出現了“石油繁榮”和經濟起飛。(3)非洲
(4)拉丁美洲:各國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積極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家基本實現了工業化。大多數拉美國家屬于中等收入國家。三、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1.面臨的問題2.面臨的挑戰(1)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發達國家操縱國際市場,壓低農產品和原料價格,抬高工業品價格,損害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2)殖民主義侵略遺留下來的邊界和民族等矛盾。(3)發展中國家自身存在的政策失誤、人口過快增長、社會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等問題。第二環節關鍵能力形成[材料解讀]能力依托點1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材料一
冷戰時期的批評家曾經指責一些軍事聯盟如北約和華約推動了高昂的軍備競賽,并使地區沖突一直有轉變成超級大國之間核對抗的危險。冷戰結束后,贊揚這些軍事聯盟具有控制沖突升級的能力卻成為時尚。——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材料二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使美蘇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脅的心理戰達到了頂點,隨后雙方關系進入了持續10余年的相對緩和狀態。這一緩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歐洲局勢漸趨正常,軍備控制談判取得顯著進展。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兩國關系再度緊張,其原因主要在于蘇聯在亞非兩洲進行頻繁的直接或間接軍事干涉,連同美國在越南戰爭失敗后擴展海外軍事、政治義務的傾向重新顯著抬頭。——摘編自時殷弘《美蘇冷戰史:機理、特征和意義》[研讀分析](1)材料一列舉了學術界對美蘇冷戰的評價,解讀材料一時注意按句號劃分層次。(2)材料二反映了美蘇爭霸是一個緊張與緩和交替的過程,與當時的世界形勢具有很大關系。[探究運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學術界是怎樣評價美蘇冷戰的。評價:學術界力圖對美蘇冷戰作出辯證評價。既強調了美蘇爭鋒使世界長期不得安寧,使國際局勢緊張;又看到了在近半個世紀中雙方勢均力敵,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既認為美蘇軍備競賽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又指出冷戰客觀上推動了科技的發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蘇爭霸過程的主要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冷戰時期制約世界戰爭爆發的主要因素。特點:緩和與緊張并存。因素:美蘇均勢(核威脅的影響);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歸納概括1.美蘇冷戰下國際關系的特點2.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對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有利于緩解世界緊張局勢,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美蘇兩國長期處于均勢,雙方都不敢貿然行事。這種建立在大國均勢基礎之上的國際秩序,雖然不能消除沖突的根源,但卻使大國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②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2)消極影響①打上了濃厚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無視弱小國家的利益。②擅劃國界、分裂國家的做法,種下了不穩定的禍根,導致日后世界的紛爭和不安寧。③美蘇兩國為謀求霸權,展開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導致世界局勢長期緊張動蕩。④在兩極對峙的格局下,國際經濟秩序長期得不到改善,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新題驗證]1953年,法國輿論研究所在國內的一次民意測驗中提出:“依你之見,西歐聯盟將是美蘇間沖突的抑制因素,還是激化因素?”答案的構成為:41%說“抑制”,21%說“激化”。下列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對歐共體的成立表示滿意B.希望在美蘇之間保持中立C.急于擺脫美國的政治控制D.看到西歐聯合自強的價值D根據題干材料,可知有41%的法國人認為西歐的聯合能夠“抑制”美蘇之間的沖突,說明他們看到了西歐走向聯合的價值,即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發展,故選D項;歐共體成立于1967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很多法國人認為西歐的聯合能夠“抑制”美蘇沖突,而并不是在美蘇之間保持中立地位,排除B項;題干材料沒有提及法國人要擺脫美國的政治控制,而是認為西歐的聯合“抑制”了美蘇的沖突,排除C項。[材料解讀]能力依托點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約有百萬非洲人被征入伍,非洲人民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從戰爭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鍛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發展的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亞的獨立,是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第一個高潮的主要標志。——摘編自楊興華《戰后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簡論》材料二
對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來說,印巴分治使得它們成為兩個新興的獨立國家,從此擺脫了英國殖民市場的帽子,走上了新興民族獨立道路。印巴分治的影響還應該包括之后的宗教沖突事件,印巴分治直接導致了兩個地區出現了大量的災民,他們流離失所淪為難民。——摘編自《有關英國印巴分治的影響》[研讀分析](1)材料一認為非洲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非洲殖民體系逐漸瓦解,民族解放運動得以發展。(2)材料二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分析了印巴分治的影響。[探究運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非洲獨立的影響。影響:非洲的獨立,為非洲國家的振興奠定了基礎;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使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瓦解;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2)根據材料二,分析英國印巴分治方案給南亞地區帶來了哪些影響。影響:印度和巴基斯坦實現民族獨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為后來印巴兩國的宗教沖突、局勢動蕩埋下了隱患。歸納概括1.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瓦解的原因
角度闡述走向滅亡的加速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勢力培養了民族革命力量在反法西斯斗爭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覺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識增強物質基礎和組織條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經濟的發展和民族主義政黨的成立蘇聯的鼓舞與支持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聯合國的推動聯合國的非殖民化活動也是推動民族獨立運動發展的重要因素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興起和發展的特點和影響(1)特點①時間長:延續近半個世紀。②范圍廣:遍及亞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③成果大:徹底打碎了世界殖民體系,建立了眾多新獨立的國家。(2)影響①亞非拉國家取得獨立,經濟得到迅速發展。②亞非拉新興國家作為一支重要的國際力量在國際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③提高了亞非拉國家的國際地位。④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新題驗證]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的獨立國家已達41個,約占非洲總面積的84%,總人口的88%。非洲國家的紛紛獨立說明(
)A.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B.美蘇爭霸進入緊張階段C.世界殖民體系徹底崩潰D.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漲D20世紀60年代,非洲淪為殖民地的國家紛紛獨立,正是這一時期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表現,故D項正確。第三環節核心素養提升[素養剖析]【例題】
(2020課標全國Ⅱ,35)1958年,美蘇簽訂“文化、技術和教育領域的交流協議”。兩國展開了一系列文化往來,赴美的蘇聯學者90%為科學家、工程師,而赴蘇聯的美國學者90%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這表明(
)A.美國旨在緩和與蘇聯的緊張關系B.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C.冷戰格局下美蘇交流與對抗并存D.蘇聯旨在對美國輸出先進科技意圖:本題以1958年美蘇兩國文化、技術和教育交流為依托,一是考查學生遷移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二是考查學生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等素養。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在兩極格局下,美蘇在文化、技術和教育領域進行了一系列交流,說明在冷戰格局下,美蘇之間既有對抗,也有交流,故C項正確;題干材料體現的是美蘇的文化往來,不是單獨強調美國一方緩和與蘇聯的緊張關系的意圖,故A項錯誤;題干材料體現的是文化交流,且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是在20世紀90年代兩極格局瓦解后,故B項錯誤;根據題干材料“赴美的蘇聯學者90%為科學家、工程師”,可知蘇聯學習美國的先進科技,而不是對美國輸出科技,故D項錯誤。答案:C[典題實戰]1.(2022全國甲卷,35)1951年,美國黑人團體民權大會向聯合國發起請愿活動,指控美國政府對黑人犯有種族滅絕罪行。美國政府指責請愿活動是共產主義的宣傳,并尋找支持政府的黑人來駁斥這些指控。這反映出當時(
)A.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權大會的指控缺乏事實依據C.美國對待種族問題的態度受冷戰意識影響D.美國政府對國內的種族平等問題漠不關心C本題考查冷戰的影響。根據題干材料,可知美國將國內的黑人請愿活動歸咎于共產主義的宣傳,這說明美國在處理國內的種族問題時受到了冷戰意識的影響,C項正確;1955年華約的建立標志著美蘇兩極對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項;題干材料不能說明民權大會的指控缺乏事實依據,排除B項;題干材料“指責請愿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加盟檢測公司合同范例
- 豆制品生產許可政策-全面剖析
- 照片編輯技術的創新-全面剖析
- 砂石廠設備采購合同
- 暑假工簽訂勞動合同
- 機電設備維修合同
- 農機作業服務與購買合同協議
- 人力資源外包服務協議簽署指南及要點提示
-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提升計劃
- 2025單位租房合同范本(8篇)
- 利用熱釋光劑量探測器測量射線劑量
- 大病歷模板-住院病歷
- GB/T 602-2002化學試劑雜質測定用標準溶液的制備
- GB/T 18657.1-2002遠動設備及系統第5部分:傳輸規約第1篇:傳輸幀格式
- GB/T 15608-2006中國顏色體系
- GB/T 14315-2008電力電纜導體用壓接型銅、鋁接線端子和連接管
- 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散文和小說閱讀
- 【人衛九版內分泌科】第十一章-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課件
- 護理人員業務技術檔案 模板
- 金融監管學-金融監管學課件
- 語文一年級上冊:拼音9《y-w》ppt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