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論文_第1頁
關于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論文_第2頁
關于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論文_第3頁
關于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論文_第4頁
關于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論文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開討論。關鍵詞:傳統文化,中學教育,博物館2020年,全國高考語文作文選取了春秋時期“齊桓公、鮑叔牙和管仲”的故事,這是關于歷史人物身上的優秀品質、崇高的思想境界、為人治世的智慧的思考,也是落實新時期立德樹人,引導當代青年提高知識能力、增強生活智慧、厚植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培養奮斗精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精神體現。作文一出,立即引起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和討論,這傳遞著一個很明顯的信號,新時期關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將會走向更深入一個層次。何為傳統文化,梁啟超曾言:“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后群乃結,國乃成。”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根本的靈魂和命脈是民族精神,這是一個民族自立于世界的根本,是推動發展的內在動力。中學教育上承小學啟蒙教育,下接大學高等教育的重要階段。中學教育中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新課標文言文教學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呢?社會關于課堂上基于課本中經典的誦讀、講解和擴展閱讀討論已經十分廣泛和成熟,中學語文教材中編選了大量的傳統文化經典篇章,對青少年了解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們這里重點討論博物館在中學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新形勢下的應用策略。一、博物館于中學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與中國夢的發展與實現。2020年6月13日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國各地圍繞“文物賦彩全面同形式,傳播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傳承的現實意義。族精神的艱巨使命。我們以安徽博物院文明史陳列為例進行說明。新石器時代人類進入文明時代,7300年前的蚌埠“雙墩文化”,在陶器底部發現了600多個刻劃符號,比甲骨文早了近4000年,涉及到雙墩人的衣食住行、天文歷法以及宗教信仰等內址距今約55001000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的宏大場面。進入青銅時代,青銅采冶鑄造技術生活。隋唐宋元時期的安徽,隋唐大運河河運通達,包拯清名流芳。明清時期,中都基業,天下徽商,桐城派獨樹一幟。一種發自內心的對人類文明、民族歷史積淀的崇拜感和自豪感并且以此作為激已經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作為一個獲取無限知識的大講堂,以史為鑒、以文明為基石,不斷的開拓進取,培養深厚的傳統文化精神。二、新形勢下中學教學中博物館的應用1.互聯網時代讓博物館離我們更近互聯網時代,博物館不再僅是收藏保管、展示、教育的場所。“博物館+”已經進入2.0《降魔成道》等,成為宣傳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目前VR技術在博物館中的運APP開發小游并輔以一些說明介紹、小視頻,每次成功、正確地完成一關卡,可以獲得獎勵,感受探索的樂趣。我們中學教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現在互聯網技術,讓博物館走進課堂,傳統文化內涵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2.新冠疫情下博物館發展模式成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構成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使社會一度處于全國各地博物館充分利用AR、VR、新媒體等技術,通過直播、線上展廳等方式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使社會大眾得以足不出戶地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也為博物館帶來了巨大的流量和社會關注。出了“宅家的日子,安博邀您線上欣賞皖樂徽聲”、“文物系荊楚祝頌祖國”、“在線看展”等線上欄目,快速吸引人氣,使民眾足不出戶,瀏覽博物館。在疫情的背景下,數字化博物館“線上+線下”模式將成為博物館未來發展史文化的興趣及學習熱情。這種線上+線下的模式,為我們中學語文中傳統文化深入的了解,這是在課堂學習中無法做到的。來發展和個人發展必然趨勢。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除了進一步加強傳統課堂講授也為博物館走向大眾、走向課堂提供了契機。參考文獻:[1]梁啟超著,中國人的啟蒙,中國工人出版社,2016.05,第83-91頁[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3]安徽省博物院《安徽文明陳列》,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年第4期。[5]潘潔紅《傳統文化在中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陜西教育》,2009年第一期。年12月[7]趙吉惠《中國傳統文化導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8]邢曉燕《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意義及策略》,《教育教學論壇》,2015年第11期。2014年。[10]丁曉玲:《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