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16屆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1頁
高2016屆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2頁
高2016屆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3頁
高2016屆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4頁
高2016屆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2016屆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60分)1.2007年冬至日,鳳陽縣明皇陵景區將舉辦華夏朱氏源流研究成立大會和冬至日祭祀活動,有來自湖南、浙江、山西、河南等省的150多位朱氏后裔、明史研究學者,齊聚明皇陵祭祀、探討朱氏宗親源流。有助于形成這種認祖歸宗情結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科舉制D.丞相制2.觀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規定,有資格繼承王位的是妻妾一般稱謂妻(正室)三哥(20歲)、四哥(17歲)妾一(側室)大哥(25歲)妾二(側室)二哥(22歲)

A.三哥B.四哥C.大哥D.二哥3.關于中國古代姓氏的起源,唐人柳芳說:“氏于謚,則文武成宣……氏于居,則東門北郭;氏于字,則孟孫叔孫”由此類推,齊魯秦吳等姓氏是什么的結果A.從事的官名副其實

B.繼承的爵位C.分封

D.從事的行業4.一次考古中發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紀文:“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據此判斷,這塊刻石最早應出自A.西周B.元代C.漢代D.秦代5.關于秦朝設郡的數目,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國維《秦郡考》考證共有48郡,譚其驤《秦郡新考》推定為46郡。某同學在考證秦朝設郡的具體數目時,收集到以下幾個方面的資料,其中最可信的應是A.《漢書》的記載B.民間的傳說C.史學家的研究論文D.秦簡的記載6.柳宗元說:“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兩個“制”分別是指A.分封制和郡縣制 B.宗法制和郡縣制C.分封制和中央集權制 D.宗法制和中央集權制7.歷來對秦始皇評價不一,有人稱贊秦始皇說:“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晉朝有人指責他“無道”、“視殺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贄則說:“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輕議。”但無可否認秦始皇對中國歷史最深遠的影響是A.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礎B.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馳道,有利于商業的發展C.實行暴政,導致秦短暫而亡D.采取“焚書坑儒”政策,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8.《史記集解》中有:“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該材料反映了 A.秦朝時期人們以金玉為印B.秦以前玉璽為皇帝獨有C.皇權為民,與民共享D.皇權至上,皇帝獨尊9.在我國古代,秦朝設丞相,明朝廢除丞相。下列對這種矛盾的現象分析正確的是A.都是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B.都因為相權威脅皇權C.都有利于國家統一D.體現了權力互相制衡的原則10.唐太宗時期,假設國家要在關中一帶修建一項大型水利工程,這項工程的實施涉及到眾多機構,按制度規定其運作程序是A.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工部 B.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工部C.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戶部 D.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工部11.唐朝元和年間,主管財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請減少內外官俸,詔書下達后被給事中崔佑駁回,皇帝最終采納了崔佑的意見。崔佑所屬的部門應是 A.中書省B.門下省C.尚書省D.參知政事12.余秋雨在《十萬進士》中認為,科舉制度選拔的“十萬進士”,“其中包括著一大批極為出色的、有著高度文化素養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專家。”這說明科舉制度A.是行之有效的選官用人制度B.導致了“重文輕武”的現象C.是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D.杜絕了官僚隊伍的貪污腐化13.史學家錢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個客觀的考試標準,來不斷地挑選社會上優秀分子,使之參與國家的政治。”下列語句與“此制”相符合的是A.三代用人,貴以襲貴,賤以襲賤B.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后百數C.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D.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14.清代一位軍機大臣用一首詩來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樣胡蘆畫不難,胡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胡蘆,要把胡蘆仔細看。”該詩直接說明了A.軍機大臣完全聽命于皇帝,根據皇帝的旨意擬發諭旨,處理軍國大事B.軍機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沒有任何地位C.軍機大臣接替丞相職權,替皇帝處理政事D.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15.下列四圖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屬行政區劃的沿革狀況。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③④②①B.②④③①C.④③①②D.①③②④16.從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角度看,對清代的邊疆政策理解正確的是 A.是清朝貴族對邊疆地區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的深化B.有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值得肯定C.其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破壞了民族團結,不利于民族融合D.“改土歸流”破壞了多民族國家的多樣性,不利于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17.下列歷史論文的標題中,出現明顯錯誤的一項是A.《淺議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的創立者——禹》B.《趣談秦始皇與郡縣制》C.《論隋唐三省制度對中國歷史的影響》D.《論宋代行省制與中央集權的強化》18.據統計,19世紀40年代下半期,廣州對外貿易的絕對值呈現下降的趨勢,對英國的貿易總額由3100萬元下降到1600萬元,來廣州的美國商船由93艘減少到70艘。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廣州人民抵制洋貨B.《南京條約》開放五處為通商口岸,分散至其他口岸C.自然經濟逐步解體D.清政府限制廣州對外貿易19.近代中國人慨嘆:“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國設領事官,不過保護其民之商務,如有詞訟及科罪,由各國之地方官照例科斷。惟中國、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這種現象A.在《辛丑條約》簽訂后開始出現B.客觀上有利于自然經濟的瓦解C.說明中國政府喪失了官吏任免權D.反映了中國的司法主權已不完整20.中日雙方對1894年發生的豐島海戰記述各異。中方《濟遠航海日志》記載:“7點45分,倭三艦同放真彈子,轟擊我船,我船即刻還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戰史》稱:“7點52分.彼我相距約3000米之距離。濟遠首先向我發炮,旗艦吉野立即迎戰,以左舷炮向濟遠轟擊。”這說明A.研究者的立場會影響其對歷史的解釋B.歷史真相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模糊不清C.通過文獻記錄最終能夠還原歷史真相D.原始記錄比研究文獻更接近歷史真相21.史學家評論說:“歐洲某些強國對在中國出現一個新的租界競爭對手極為不滿。因此,俄國、法國和德國聯合提出將戰略要地遼東半島歸還中國的要求,日本勉強接受了這一要求。”下列關于這一事件的說法正確的有①《馬關條約》規定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②三國的目的是維護其在中國的利益③體現了三國的仗義執言④體現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的矛盾和斗爭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22.康有為在詩中寫道:“海東龍泣艦沉波,上相錨軒(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種輕車)出議和……臺人號泣秦檜歌,九城謠諜遍網羅。”從該詩中可以獲取的有效歷史信息有①甲午海戰戰斗壯烈②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③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遭到清廷壓制④維新派發起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3.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祀堂,懸掛一副楹聯:“提挈自東西······十年戎馬書生老;指揮定中外······萬里寒鴉相國寺。”它頌揚的是A.曾國藩B.左宗棠C.李鴻章D.張之洞24.“打鬼燒書圖”是19世紀末流傳于山東的反洋教斗爭宣傳畫,從中我們可以獲得的準確信息是①它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沖突②這種斗爭具有籠統排外的性質③體現了山東人民的反帝精神④沉重打擊了教會勢力,使它們退出了山東A.①②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5.孫中山認為,義和團運動是“對于歐美的新文化之反動”;“其勇銳之氣,真是令人驚奇佩服。所以經過那次血戰之后,外國人才知道,中國還有民族精神,這種民族是不可消滅的”。以上材料說明孫中山對于義和團運動的評價是A.否定其排外主義B.贊揚其反侵略精神C.既有贊揚又有否定D.全面贊揚與肯定26.義和團運動興起前其口號是“反清復明”;興起后其口號是“扶清滅洋”;運動被鎮壓后,其余部又提出“掃清滅洋”的口號。這表明A.農民階級的運動也有科學的理論作指導B.民族矛盾已成為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C.義和團不斷變換斗爭的口號,斗爭目標不明確D.農民階級對中外反動勢力的認識不斷深入27.下列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致遠”號撞向敵艦劉永福與臺灣軍民誓師抗日義和團戰士A.反抗外來侵略B.尋求救國之路C.掀起民主革命D.推翻清朝統治28.一位教師教授中國近代史時要求學生為右圖的漫畫寫一句主題詞。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洋人的朝廷B.傀儡政府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D.相互提攜共同奮斗29.抗戰時期,國共兩黨能夠合作抗日的最主要原因是A.國際形式決定B.階級利益趨于一致C.國內形式決定D.社會主要矛盾決定30.2003年12月13日,由旅日華僑捐資50萬元鑄造的重6.6噸的“和平大鐘”,在南京撞響66聲。對此舉的理解你認為正確的是①紀念66前南京大屠殺中30多萬遇難同胞②痛斥日本軍國主義的暴行③警示世人銘記歷史.深思歷史④A.①②③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二、材料題(共40分)31.“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在政治制度創新方面多有建樹,且其體系之完備、經驗之豐富、影響之深遠(20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圖一某朝郡縣示意圖圖二唐朝政府機構示意圖圖三某朝行省示意圖(1)根據材料一中的示意圖,指出圖一、圖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國歷史上哪兩個朝代開創的?(4分)(2)圖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稱是什么?(2分)它的創立有何作用?(2分)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史記》(3)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誰?(2分)他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你怎樣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積極影響?(2分)材料三(明太祖)“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明史》材料四(清人趙翼說)“國初,承前明舊制,機務出納,悉關內閣;其軍事,付議政王大臣議奏。……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兩路,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檐曝雜記》(4)明清時期是中國專制時代的晚期,材料三、四所反映這一時期君主專制制度有哪些新的變化?(4分)你怎樣認識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消極影響?(2分)32.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結束國家分裂,實現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華民族為之奮斗、為之謳歌的偉大事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李白:“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績?為穩定邊疆地區,“秦王”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材料二“蒼天蒼天淚如雨,倭人竟割臺灣去。”臺灣同胞懷著悲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聲達于四野”。(2)這一令人悲痛的歷史場面發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強侵華戰爭之后?舉出當時臺灣軍民在反割臺斗爭中的兩支主要力量。(4分)材料三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1949年臺灣和大陸因內戰而分離。1962年,臺灣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在臨終前寫下《望大陸》:“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惟有慟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3)這首被溫家寶總理稱為“震憾中華民族”的悲歌,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感?(2分)材料四鑒百年來的屈辱積恥、血淚斑斑交織的中國近代史,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弱國慘痛,以及緬懷祖先以往這光榮,怎不令人亟思奮發!竊感要使中國強大和光榮,實為我國當前最主要之急務,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聲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們團結統一,共同對外,發奮圖強,富強康樂光榮之新中國指日可待,因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