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屈原列傳》檢測卷(含答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9.《屈原列傳》檢測卷
一、選擇類
1.下列選項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離騷"者,猶離憂也
B.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C.齊與楚從親
D.嚼然泥而不滓者也
2.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嫻,熟悉②屈平屬草稿未定屬,寫
③爭寵而心害其能害,害怕④平伐其功伐,夸耀
⑤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疾,痛恨⑥人窮則返本窮,貧窮
⑦其文約,其辭微微,微小,細微⑧舉類邇而見義遠邇,近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②③⑥⑦D.①④⑤⑧
3.對下列句子的句式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蟬蛻于濁穢②莫不欲求忠以自為③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④離騷者,猶離憂也⑤遂絕齊⑥故內惑于鄭袖⑦而告以成功⑧此不知人之禍也⑨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⑩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A.①⑥⑨/②⑦/③/④⑧/⑤⑩B.①⑦/②/③/④⑧/⑤⑨/⑥⑩
C.①⑥⑨/②③/④⑧/⑤⑨/⑩D.①⑦/②③/④⑧/⑤⑩/⑥⑨
4.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出則接遇賓客遇:遇到B.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祖:效法
C.明道德之廣崇明:闡明D.使使如秦受地如:到,去
5.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顏色憔悴:臉色形容枯槁:身形、面容
B.賈生吊之:慰問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效法、繼承
C.頃襄王怒而遷之:貶黜厚幣委質事楚:通“贄”,見面禮
D.《國風》好色而不淫:過度、無節制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痛心
6.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爭寵而心害其能害:嫉妒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夸耀
B.人窮則反本窮:走投無路齊與楚從親從:通“縱",合縱
C.乃令張儀詳去秦詳:假裝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短:過錯、過失
D.然亡國破家相隨屬屬:連接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咎:怪罪、責怪
7.下列對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屈平屬草稿未定”與“然亡國破家相隨屬"中的“屬”意思不同。
B.“是時屈平既疏"與“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中的“既"意思相同。
C.“亡走趙,趙不內”與“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中的“亡”意思不同。
D.“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與“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中的“見"意思相同。
二、情景默寫
8.補寫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一個人在病痛憂傷時,常常會呼叫自己的父母。司馬遷在《屈原列傳》用“,”兩句描述了這種情況。
(2)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用“,"兩句,指出屈原志向高潔,即使與日月對照,光輝也毫不遜色。
(3)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對《詩經》里的《國風》和《小雅》進行評價的句子是“,___”。
(4)賈誼在《過秦論》中,用“,___"兩句說明諸侯國不惜重金招納天下優秀人才。
(5)賈誼在《過秦論》中,描寫秦國利用諸侯國的弱點制服他們,乘勝追擊追逐敗逃的軍隊句子是“,___”。
(6)賈誼《過秦論》中“,"兩句,運用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陳涉起義后得到熱烈的響應。
9.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屈原作《離騷》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怨生”,而導致屈原有怨氣的直接原因是屈原“,"。
(2)《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評價《詩經》中的《國風》《小雅》的句子是:“,。”
(3)《屈原列傳》中,稱贊《離騷》“言淺意深,事近意遠"的兩句是:“,。”
三、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令尹子蘭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節選自《屈原列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1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與“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十二章》)兩句中“于”用法相同。
B.“平伐其功"與“自伐者無功”(《老子四章》)兩句中“伐"字的意義相同。
C.“王怒而疏屈平”與“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十二章》)兩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不同。
D.“屈平屬草稿未定"與“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兩句中“屬"字意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句最能體現他的這種性格。
B.屈原痛心楚懷王不能明辨是非,自己得不到重用,于是心生怨恨,寫下了《離騷》。
C.漁父認為,真正的圣人應識時務,應該善于隨著外物世事的變遷而改變自己的品行節操。
D.漁父認為,真正的圣人應出淤泥而不染,無論在怎樣的世事變遷中都要堅守自己的品行節操。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
(2)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節選自《屈原列傳》)
材料二: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節選自《離騷》)
14.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每一[A]令出[B]平伐[C]其功[D]曰[E]以為[F]‘非我[G]莫能[H]為也。’
15.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之,代詞,文中指代屈原,“莊宗受而藏之于廟”的“之"也作代詞用,兩者用法相同。
B.疾,是“痛心”的意思,與《勸學》“聲非加疾也"的“疾”詞義不相同。
C.靈修,表示有靈智遠見的人,用以比喻國君,文中指楚懷王。
D.流亡,文中指被迫離開家鄉或祖國,流落逃亡在外,和現在所說的“流亡海外"一樣。
16.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離騷”的意思是“遭遇憂愁",這正是屈原寫作《離騷》的緣由。
B.屈原的作品語言簡練,語意含蓄,善于用平常的詞語表現宏大的意旨,用淺近的事例表現深遠的意義。
C.屈原在《離騷》中稱述遠古、中古帝王及春秋時期諸侯的事跡,用以諷刺楚國的時政。
D.屈原因才能出眾而遭小人嫉妒和造謠中傷,這在《離騷》中表述為“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17.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2)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18.作者認為屈原之志“可與日月爭光",依據材料一,用自己的話概括其理由。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淚羅以死。
(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刪改)
(乙)
陸秀夫字君實,楚州鹽城人。生三歲,其父徙家鎮江。稍長,從其鄉人孟先生學,孟之徒恒百余,獨指秀夫曰:“此非凡兒也。”景定元年,登進士第。李庭芝鎮淮南,聞其名,辟至幕中。
秀夫才思清麗,一時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靜,不茍求人知,每僚吏至閣,賓主交歡,秀夫獨斂焉無一語。或時宴集府中,坐尊俎間,矜莊終日,未嘗少有希合。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雖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遷至主管機宜文字①。咸淳十年,庭芝制置淮東,擢參議官。德佑元年,邊事急,諸僚屬多亡者,惟秀夫數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農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權起居舍人。
二王走溫州,秀夫與蘇劉義追從之,使人召陳宜中、張世杰等,皆至,遂相與立益王于福州。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間,知軍務,每事咨訪始行,秀夫亦悉心贊之,無不自盡。旋與宜中議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罷之。張世杰讓宜中曰:“此如何時,動以臺諫論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還。
時君臣播越海濱,庶事疏略,楊太妃垂簾,與群臣語猶自稱奴。每時節朝會,秀夫儼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時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淚,衣盡浥,左右無不悲動者。屬井澳②風,王以驚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乃與眾共立衛王,以秀夫為左丞相,與世杰共秉政。時世杰駐兵壓山,秀夫外籌軍旅,內調工役,凡有所述作,又盡出其手。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衛王舟,而世杰、劉義各斷維去,秀夫度不可脫,乃杖劍驅妻子入海,即負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節選自《宋史·陸秀夫傳》,有刪改)
注:①主管機宜文字:官職名,掌機密文件。②井澳,今廣東省中山市南海中島嶼。
19.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
B.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
C.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
D.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
2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閭大夫,戰國時楚國特設的官職,主持宗廟祭祀之事,兼管貴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閑差事。
B.漁父,文中是指打魚的男子,“漁父"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含有特定意義,常指抱有“持守其真”、還歸自然主張的隱居者。
C.笏,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所持的手板,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D.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為進士,即古代科舉省試及第者的稱呼。
21.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能力出眾,遭小人陷害而被貶官,最后不愿與世推移而投江明志;陸秀夫才干突出,雖遇伯樂賞識,但偏逢末世,最后兵敗而赴海殉國。
B.甲文文學性濃厚,運用對偶、對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乙文語言平實、敘述簡潔,更注重史學性。
C.屈原和陸秀夫皆是忠貞愛國之士:屈原雖被放流,仍眷顧楚國,系心懷王;陸秀夫取勝無望,深覺辜負了王之重托,便赴海而死,向王明忠。
D.甲乙兩文均精心裁切,詳略得當:甲文概述上官大夫詆毀屈原,詳寫屈原與漁父的對話;乙文略寫陸秀夫追隨二王到溫州的過程,詳寫朝會時的場景。
2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2)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雖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遷至主管機宜文字。
23.為人物傳記,甲乙兩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何不同?
閱讀下列選文,完成題目。
甲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乙
屈原仕楚為三閭大夫,楚襄王無德,侫臣靳尚有寵,楚國不治。屈原憂之,諫襄王,請斥靳尚,王不聽,原極諫,其徒宋玉止之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己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眾,時來則應,物來則濟。應時而不謀己,濟物而不務功,是以惠無所歸,怨無所集。今王方眩于侫口,酣於亂政,楚國之人,皆貪靳尚之貴而響隨之。大夫乃孑孑然挈其忠信,而叫譟其中,言不從、國不治,徒彰乎彼非我是,此賈仇而釣禍也。"原曰:“吾聞君子處必孝悌、仕必忠信,得其志雖死猶生,不得其志雖生猶死。”諫不止。靳尚怨之,讒於王而逐之。
原彷徨湘濱,歌吟悲傷。宋玉復喻之曰:“始大夫孑孑然挈忠信,而叫噪于群侫之中,玉為大夫危之,而言之舊矣。大夫不能從,今胡悲耶?豈爵祿是思、國壞是念耶?"原曰:“非也,悲夫忠信不用、楚國不治也。”玉曰:“始大夫以為死孝悌忠信也,又何悲乎?且大夫貌容形骸,非大夫之有也,美不能丑之,丑不能美之,長不能短,短不能長,強壯不能尪弱之,尪弱不亂強壯之。病不能排,死不能留,形骸似乎我者也,而我非可專一一身。尚若此乃欲使楚人之國由我理,大夫之惑亦甚矣!夫君子寄形以處世,虛心以應物,無邪無正、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功無罪,虛乎心,雖桀紂蹻跖非罪也;孝乎心,雖堯舜夔契非功也。則大夫之忠信、靳尚之邪侫,孰分其是非耶?無所分別,則忠信邪侫一也。有所分則分者,自妄也。而大夫離真以襲妄、恃己以黜人,不待王之棄逐,而大夫自棄矣。今求乎忠信而得乎忠信,而又悲之,而不能自止,所謂兼失其妄心者也。玉聞上達節、中守節、下失節,夫虛其心而遠於有為者,達節也;存其心而分是非者,守節也;得其所分又悲而撓之者,失節也。"原不達,竟沈汨羅而死。
(《無能子·卷中·宋玉說第七》)
24.下列選項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楚國不治治理得好、安定
B.此賈仇而釣禍也招致
C.大夫之惑亦甚矣糊涂
D.得其所分又悲而撓之者阻止
2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單于視左右而驚B.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C.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D.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
26.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A.屈平屬草稿未定B.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C.蟬蛻于濁穢D.其后楚日以削
27.下列句子中“使”與“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中的“使”解釋相同的一項是()
A.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六國論》)
B.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列傳》)
C.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鴻門宴》)
D.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諫逐客書》)
28.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與“甕牖繩樞"中的“甕、繩”的活用類型相同的一項是()
A.單于壯其節(《蘇武傳》)
B.履至尊而制六合。(《過秦論》)
C.憂勞可以興國。(《五代史伶官傳序》)
D.上稱帝嚳,下道齊桓。(《屈原列傳》)
29.乙文第二段中關于宋玉勸諫屈原的內容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宋玉用人對自己身體的美丑強弱都不能任自己控制安排類比說理,論述屈原欲在治理楚國上一踐己愿的困難。
B.文中列舉桀、紂、蹻、跖、堯、舜、夔、契等歷史上有名的人物,通過對比論證的手法論述“虛心應物"的重要性。
C.第二段宋玉對屈原的勸諫層層深入,思路清晰,明確分析了屈原的錯誤:“欲使楚人之國由我”“有所分"“失節”。
D.從宋玉對屈原的勸諫內容中可以看出宋玉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他對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是持反對態度的。
30.翻譯下列句子。
(1)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2)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粱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一)張儀誑楚
秦王欲伐齊,患齊、楚之從親,乃使張儀至楚,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于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婦,長為兄弟之國。"楚王說而許之。群臣皆賀,陳軫獨吊。王怒曰:“寡人不興師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對曰:“不然。以臣觀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齊、秦合則患必至矣!"曰:“有說乎”對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閉關絕約于齊,則楚孤,秦奚貪夫孤國,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張儀至秦,必負王。是王北絕齊交,西生患于秦也。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王曰愿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張儀,厚賜之。遂閉關絕約于齊,使一將軍隨張儀至秦。
張儀佯墮車,不朝三月。楚王聞之,曰:“儀以寡人絕齊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遺借宋之符,北罵齊王。齊王狂大怒,折節而事秦,齊、秦之交合。張儀乃朝,見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使者怒,還報楚王。楚王大怒,欲發兵而攻秦。陳軫曰:“軫可發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賂以一名都,與之并兵而攻齊。是我亡地于秦,取償于齊也。今王已絕于齊而責欺于秦,是吾合齊、秦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國必大傷矣!"楚王不聽,使屈匄帥師伐秦。秦亦發兵使庶長魏章擊之。
春,秦師與楚戰于丹陽,楚師大敗;斬甲士八萬,虜屈匄及列候、執珪七十余人,遂取漢中郡。楚王悉發國內兵以復襲秦,戰于藍田,楚師大敗。韓、魏聞楚之困,南襲楚,至鄧。楚人聞之,乃引兵歸,割兩城以請平于秦。
《孟子》論之曰:或謂“張儀、公孫衍,豈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惡足以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謂大丈夫。"
(選自《資治通鑒》第三卷,有刪改)
(二)屈原列傳(節選)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
(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31.下列各句中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見犯乃死,重負國
A.皆為陛下所成就(《蘇武傳》)B.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C.楚王悉發國內兵以復襲秦,戰于藍田D.還矢先王(《五代史伶官傳序》)
3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王曰/愿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
B.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王曰/愿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
C.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王曰/愿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
D.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王曰/愿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
3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面對秦國主動向楚國示好,請求楚國與齊國絕交的提議,陳軫頭腦冷靜,洞察了其中的陰謀,勇敢地向楚王陳述自己的意見。
B.楚王因為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齊、楚交好的大局,導致最后陷入四處受敵、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認為為了秦國的大一統事業,張儀能屈能伸,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順利實現了分化齊、楚兩國的目的,稱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張儀回國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卻一錯再錯,派人辱罵齊王,把昔日的盟友齊國推向了秦國的懷抱。
3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軫可發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賂以一名都,與之并兵而攻齊。
(2)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35.陳軫為什么會認為秦國不會給楚國商於之地?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井渫[注]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汩羅以死。
(節選自《屈原列傳》)
【注】渫,xiè,除去、淘去污泥。
3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易》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B.《易》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C.《易》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D.《易》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3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懷王”指楚王熊槐,與《過秦論》中“秦孝公據崤函之固"的“孝公”均為國君謚號。
B.“屬"意為連接,與《赤壁賦》中“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中的“屬"意思相同。
C.“短”意為詆毀,與《蘭亭集序》中“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中的“短”意思不同。
D.“遷"意為放逐,與《琵琶行》中“予左遷九江郡司馬”中的“遷"意思不同。
3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雖與楚人一樣怨恨子蘭勸懷王入秦,且被流放在外,但他仍然眷戀楚國,掛念懷王,希望為國效力。
B.作者認為,楚懷王因為有意疏遠忠誠賢能的人,任用奸邪的小人,才導致自己身死異國的悲慘下場。
C.漁父認為,聰明通達的人,應該不為外物所拘束,能夠隨世道的變化而變化,在隨性自適中恬然自安。
D.屈原認為,德行高尚純潔的人應該不被世俗蒙塵,無論在怎樣的世事變遷中都要堅守自己的品行節操。
3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2)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40.屈原是在什么情況下創作《懷沙》的?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居軍三年,吳師自潰。吳王帥其賢良,與其重祿,以上姑蘇。使王孫雒行成于越,曰:“昔者上天降禍于吳,得罪于會稽。今君王其圖不穀,不穀請復會稽之和。”王弗忍,欲許之。范蠡進諫曰:“臣聞之,圣人之功,時為之庸。得時不成,天有還形。今君王不斷,其忘會稽之事乎?"王曰:“諾。”不許。
使者往而復來,辭愈卑,禮愈尊,王又欲許之。范蠡諫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罷者?非吳乎?與我爭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吳耶?夫十年謀之,一朝而棄之,其可乎?王姑勿許,其事將易冀已。"王曰:“吾欲勿許,而難對其使者,子其對之。”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桴,以應使者,曰:“昔者上天降禍于越,委制于吳,而吳不受。今將反此義而報此禍,吾王敢無聽天之命,而聽君王之命乎?"王孫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無助天為虐,助天為虐者不祥。’今吳稻蟹不遺種,子將助天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孫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濱于東海之陂黿鼉魚鱉之與處而鼃黽之與同渚余雖靦然而人面猶禽獸也又安知是淺淺①者乎"王孫雒曰:“子范子將助天為虐,助天為虐不祥。雒請反辭于王。”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執事之人矣。子往矣,無使執事之人得罪于子。"
使者辭反。范蠡不報于王,擊鼓興師以隨使者,至于姑蘇之宮,不傷越民,遂滅吳。
(節選自《國語·越語》)
[注]①淺淺:巧言貌。
材料二: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節選自《史記·屈原列傳》)
4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故濱于東海/之陂黿鼉魚鱉之與處/而鼃黽之與同渚/余雖靦然/而人面猶禽獸也/又安知是淺淺者乎
B.故濱于東海之陂/黿鼉魚鱉之與/處而鼃黽之與/同渚余雖靦然/而人面猶禽獸也/又安知是淺淺者乎
C.故濱于東海之陂/黿鼉魚鱉之與處/而鼃黽之與同渚/余雖靦然而人面/猶禽獸也/又安知是淺淺者乎
D.故濱于東海/之陂黿鼉魚鱉/之與處而鼃黽/之與同渚/余雖靦然而人面/猶禽獸也/又安知是淺淺者乎
4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穀,又作不谷,先秦諸侯的謙稱,同樣的詞有朕、不善、寡人等,如“寡人之于國也”。
B.“其忘會稽之事乎"與《師說》里“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字的含義和用法有不同。
C.桴,意為鼓槌或小筏子,“右援桴”與《石鐘山記》中“桴止響騰"的“桴”含義相同。
D.執事,文中為主管其事;也可為對對方的敬稱,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敢以煩執事。"
4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越王出兵圍困了吳國三年,吳軍自己崩潰了,吳王帶著他的謀臣和貴族們逃到了姑蘇臺上,派王孫雒向越國求和。
B.范蠡認為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能違背天時,并以當年在會稽蒙受恥辱之事來勸諫越王應當機立斷,拒絕與吳國和解。
C.王孫雒告誡范蠡,越國連吳國稻和蟹的種子都不放過,還不接受吳王的求和,這是在助天作惡,是要遭到報應的。
D.司馬遷認為國君總是希望得到忠臣賢才來輔佐自己,可國破家亡的事接連發生,這就是忠臣不忠賢臣不賢的緣故。
4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孰使我蚤朝而晏罷者?非吳乎?
(2)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3)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45.越王與懷王,一個成功復仇,一個客死異國,他們身上有何不同之處?請簡要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一
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風姿詳雅。總角嘗造山濤,濤嗟嘆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嫗,生寧馨兒!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年十四,時在京師,造仆射羊祜,申陳事狀,辭甚清辯。祜名德貴重,而衍幼年無屈下之色,眾咸異之。楊駿欲以女妻焉,衍恥之,遂陽狂自免。武帝聞其名,問戎曰:“夷甫當世誰比?"戎曰:“未見其比,當從古人中求之。”
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貢。女為愍懷太子妃,太子為賈后所誣,衍懼禍,自表離婚。賈后既廢,有司奏衍,曰:“太子被誣得罪,衍不能守死善道,即求離婚。得太子手書,隱蔽不出。志在茍免,無忠蹇之操。宜加顯責,以厲臣節。可禁錮終身。"從之。
衍雖居宰輔之重,不以經國為念,而思自全之計。說東海王越曰:“中國已亂,當賴方伯,宜得文武兼資以任之。”乃以弟澄為荊州,族弟敦為青州。因謂澄、敦曰:“荊州有江漢之固,青州有負海之險,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為三窟矣。"識者鄙之。
越之討茍晞也,衍以太尉為太傅軍司。及越薨,眾共推為元帥。衍以賊寇鋒起,懼不敢當。辭曰:“吾少無宦情,隨牒推移,遂至于此。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處之?”俄而舉軍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與之相見問衍以晉故衍為陳禍敗之由云計不在已。勒甚悅之,與語移日。衍自說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勸勒稱尊號。勒怒曰:“君名蓋四海,身居重任,少壯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壞天下,正是君罪。"使左右扶出。謂其黨孔萇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嘗見如此人,當可活不?”萇曰:“彼晉之三公,必不為我盡力,又何足貴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鋒刃也。”使人夜排墻填殺之。衍將死,顧而言曰:“嗚呼!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勠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時年五十六。
(選自《晉書·列傳第十三》)
二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4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俄而舉軍/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與之相見/問衍以晉故/衍為陳禍敗之由/云計不在己。
B.俄而舉軍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與之相見/問衍以晉故/衍為陳禍敗之由/云計不在己。
C.俄而舉軍/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與之相見/問衍以晉故/衍為陳禍敗之由云/計不在己。
D.俄而舉軍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與之相見/問衍以晉故/衍為陳禍敗之由云/計不在己。
4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總角,中國古時少兒男未冠,女未笄時的發型。頭發梳成兩個發髻,如頭頂兩角。
B.陽狂,假裝瘋狂。“陽”,通“佯",假裝的意思。“陽狂”是古代一些官員罪行敗露后藉以逃脫懲罰的一種方式。
C.中國,指中原地區,即黃河中下游地區。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用“諸夏"“華夏”“中原"來稱呼黃河中下游了。
D.彈冠,彈去帽子上的灰塵,使帽子潔凈,原表示愛干凈,后多比喻將出仕。成語“彈冠振衣”“彈冠相慶"源于此。
48.下列對第一則文言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衍童年時拜訪山濤,山濤感嘆不已。王衍離去后,山濤說,將來禍害百姓的,一定是這個人。
B.王衍年十四在京城時,拜訪羊祜,并未因為年幼而有屈居人下的臉色,其本性尚未完全顯露。
C.王衍身居要職,卻不以治理國家為重,經常考慮保全自我,有悖儒家傳統思想,為人所不齒。
D.晉亡后,王衍被石勒俘獲,最初為石勒欣賞,后來被處決,原因在于王衍說從未參與政事,引起石勒反感。
49.把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向若不祖尚浮虛,勠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
(2)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50.王衍明哲保身,缺乏擔當,與屈原的人格相比,可謂判若云泥。請簡要概括王衍常“思自全之計”的事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張儀誑楚
秦王欲伐齊,患齊、楚之從親,乃使張儀至楚,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于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婦,長為兄弟之國。"楚王說而許之。群臣皆賀,陳軫獨吊。王怒曰:“寡人不興師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對曰:“不然。以臣觀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齊、秦合則患必至矣!"曰:“有說乎?”對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閉關絕約于齊,則楚孤,秦奚貪夫孤國,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張儀至秦,必負王。是王北絕齊交,西生患于秦也。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王曰愿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張儀,厚賜之。遂閉關絕約于齊,使一將軍隨張儀至秦。
張儀佯墮車,不朝三月。楚王聞之,曰:“儀以寡人絕齊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遺借宋之符,北罵齊王。齊王狂大怒,折節而事秦,齊、秦之交合。張儀乃朝,見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使者怒,還報楚王。楚王大怒,欲發兵而攻秦。陳軫曰:“軫可發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賂以一名都,與之并兵而攻齊。是我亡地于秦,取償于齊也。今王已絕于齊而責欺于秦,是吾合齊、秦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國必大傷矣!"楚王不聽,使屈匄帥師伐秦。秦亦發兵使庶長魏章擊之。
春,秦師與楚戰于丹陽,楚師大敗;斬甲士八萬,虜屈匄及列候、執珪七十余人,遂取漢中郡。楚王悉發國內兵以復襲秦,戰于藍田,楚師大敗。韓、魏聞楚之困,南襲楚,至鄧。楚人聞之,乃引兵歸,割兩城以請平于秦。
《孟子》論之曰:或謂“張儀、公孫衍,豈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惡足以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謂大丈夫。"
(選自《資治通鑒》第三卷,有刪改)
(二)屈原列傳(節選)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
(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5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群臣皆賀,陳軫獨吊吊:悼念死者
B.遂閉關絕約于齊絕:超越
C.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會:會晤
D.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竟:竟然
5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天下云集響應(《過秦論》)
A.抑本其成敗之跡(《五代史伶官傳序》)B.卻匈奴七百余里(《過秦論》)
C.是吾合齊、秦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D.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過秦論》)
53.下列各句中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見犯乃死,重負國
A.皆為陛下所成就(《蘇武傳》)B.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C.楚王悉發國內兵以復襲秦,戰于藍田D.還矢先王(《五代史伶官傳序》)
5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王曰/愿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
B.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王曰/愿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
C.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王曰/愿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
D.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也/王曰/愿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
5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面對秦國主動向楚國示好,請求楚國與齊國絕交的提議,陳軫頭腦冷靜,洞察了其中的陰謀,力排眾議,勇敢地向楚王陳述自己的意見。
B.楚王因為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齊、楚交好的大局,導致最后陷入四處受敵、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認為為了秦國的大一統事業,張儀能屈能伸,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順利實現了分化齊、楚兩國的目的,稱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張儀回國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卻一錯再錯,派人辱罵齊王,把昔日的盟友齊國推向了秦國的懷抱。
5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軫可發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賂以一名都,與之并兵而攻齊。
(2)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57.陳軫為什么會認為秦國不會給楚國商於之地?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小題。
Ⅰ
譚延美,大名朝城人。軀干壯偉少不逞遇群盜聚謀將行剽劫延美即趨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與盜素不相識獲免。自后往來潼、魏間,為盜于鄉里,鄉里患之。周世宗鎮灌淵,募置帳下。即位,補殿前散都頭。從征淮南,以勞遷控鶴軍副指揮使。又從克三關。時太祖領禁兵,留督牙隊。建隆元年,補控鶴指揮使,稍遷都虞候、馬步副都軍頭。征湖南,與解暉分領行營戰棹都指揮使。時汪端寇攻朗州甚急,招討慕容延釗遣延美率兵赴之,大敗賊眾,擒端以還。擢鐵騎副指揮使,領睦州刺史,四遷至內殿直都知。太平興國初,為蘄州刺史,連徙廬、壽、濠、光州軍巡檢使,劇賊之為害者悉就捕。六年,徙知威虜軍。雍熙三年,舉兵北伐,命延美為幽州西面行營都監,與田重進出飛狐北。俄遇敵,延美曰:“彼恃眾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即麾騎軍直進,敵兵將潰,大軍繼至,遂敗之,斬首五百,獲其將大鵬翼以獻,以功握本州防御使。逾年,改亳州,出為鎮州鈴轄。端拱元年,徒知寧遠軍。一旦,契丹兵抵城下,延美開門以示之,不敢入。圍城數日,開門如故,民出取芻糧者無異平日,契丹卒疑之,遂引去。咸平四年,以左領軍衛上將軍致仕。后卒于家,年八十三,贈建武軍節度。
(選自《宋史·譚延美傳》,有刪節)
Ⅱ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選自《史記·屈原列傳》)
5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軀干壯偉/少不逞遇群盜/聚謀將行剽劫/延美即趨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與盜素不相識/獲免/
B.軀干壯偉/少不逞/遇群盜聚謀將行剽劫/延美即趨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與盜素不相識/獲免/
C.軀干壯偉/少不逞/遇群盜聚謀將行剽劫/延美即趨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與盜素不相識/獲免/
D.軀干壯偉/少不逞遇群盜/聚謀將行剽劫/延美即趨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與盜素不相識/獲免/
5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祖,初為先祖稱謂,后多用來指開國帝王的廟號,本文指宋太祖趙匡胤。
B.遷,古代稱調動官職,一般指官職升遷,有時也表示降職,如“左遷”。
C.致仕,也稱“休致",指官員到了年齡正常退休,與“乞骸骨”意思相同。
D.贈,指古代皇帝為已死的官員及其親屬封爵位或官職。
6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譚延美出身低微,憑借軍功升職。他曾經與盜賊為伍,一度成為鄉里禍患,周世宗登基后將他召至身邊,讓他跟隨征討,他立下功勞,受到重用。
B.譚延美英勇善戰,屢次受到封賞。汪端率軍前來侵犯,攻勢兇猛,他奉命前往作戰,大獲全勝,并活捉敵軍首領,后受到提拔,官職多次升遷。
C.譚延美頗有魄力,做事厲風行。他在擔任軍巡檢使期間,把危害當地的大盜全部捕;隨軍北伐時,面對大隊敵軍,果斷決策,最終打敗敵人。
D.譚延美膽略過人,御敵自有妙計。面對兵臨城下的緊張局勢,他不是驚惶失措,而是毫無畏懼,甚至大開城門來迷惑敵軍,使得敵軍無功而返。
6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2)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四、小閱讀-課內
62.今天我們為什么要紀念屈原?試談談你的看法。
63.前人評價說:“史公與屈子,實有同心。"與《史記》中其他許多傳記不同,《屈原列傳》在敘述中融入大量議論,論中有情,直抒胸臆。試著分析一下“傳”“評"結合的特點。
參考答案:
1.B
2.D
3.B
4.A
5.B
6.C
7.B
8.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9.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10.C11.D12.C13.(1)屈原行為正直,竭盡自己的忠誠和智慧來輔助君主,讒邪的小人來離間他和君主,可以說到了困境了。
(2)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渾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14.BDE15.D16.D17.(1)闡明廣大崇高的道德,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無不透徹明白。
(2)違背準繩而追隨邪佞,競相把迎合討好奉作法度。18.①志趣高潔;
②行為端正;
③潔身自好。
19.A20.D21.C22.(1)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幫助自己,選拔賢才來輔助自己的。
(2)等到考察他的政務,都治理得很好,李庭芝更加器重他,即使自己調任也不讓他離開自己,陸秀夫在李庭芝的幕府中三(多)次升遷至主管機宜文字。23.①甲文敘述和議論相結合,在敘事中融入大段議論。直接表達作者的看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AI技術在辦公領域的道德實踐與挑戰
- 私人室內設計施工合同
- 優衣庫品牌商店展示設計
-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平涼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月考生物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廣東省深圳市31校聯考中考二模物理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AI算法公正性與消除偏見措施
- 以患者滿意為導向的醫院管理與溝通藝術
- 保護商業機密探討區決塊鏈的安全使用模式探索
- 2025年電力測量儀表項目合作計劃書
- 從學術到社會如何通過基因編輯技術預防子癇前期
- 運動素質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浙江大學
- 202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化學試卷(含答案)
- 管道機器人畢業設計正文
- 國電南自PSL 641U線路保護測控裝置技術說明書V1.1
- 常暗之廂(7規則-簡體修正)
- 2022年國網輸變電工程質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術措施[1]
- 出口退運貨物追溯調查情況說明表
- 49.5MW風電場變電所電氣部分設計
- 加工貿易業務批準證
- 翻書效果PPT模板
- 硫代硫酸鈉滴定液配制與標定操作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