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大學文物館講解詞序廳前言:歡迎參觀河南大學文物館!我館成立于1985年,是我國最早一批建立的高校文物專題類博物館,也是河南省目前唯一一所高校博物館,其前身是20世紀50年代成立的河南大學歷史系文物陳列室。河南大學文物館經過6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積累各類館藏文物4387件。2012年9月,為慶祝河南大學誕辰100周年,作為河南大學和歷史文化學院的重點支持項目,文物館對原有的陳列進行了徹底改造提升,開辟了“華夏文明一一歷代文物展”、“窯火神功一一古代瓷器展”、“圓方經緯一一古代錢幣展”。為方便我校文博和歷史專業學生的教學實習,專門在一樓開辟了一個文化專題臨時陳列廳。由于河南大學一直對教學中的實踐環節非常重視,歷屆校領導對文物館的建設都很重視,同時我館也得到了河南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這是我館收藏的一件司母戊鼎的仿制品,90年校慶時由安陽校友會捐贈,真品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親戊而作的一件祭器,代表了商周時期青銅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它也是世界上迄今考古出土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征,被譽為“鎮國之寶”。大家跟著我移步向前,嵌在墻上的這幅是孔子杏壇講學圖浮雕,取自孔子于杏壇聚徒講學、傳道授業之故事,契合了我百年名校“明德新民、止于全善”的辦學理念。下面大家跟著我進入二樓展廳,我館共有“華夏文明一一歷代文物展”、“窯火神功一一歷代瓷器展”、“圓方經緯一一歷代錢幣銅鏡展”三大展廳,請大家小心臺階,注意安全,藏品跨越數萬年,種類齊全、自成系統,很好地展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燦爛文明。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水陸攻戰圖拓片(局部),從河南汲縣戰國古墓里發現的銅鑒上拓摩所得,漢代時這種題材被廣泛用在畫像磚上。這幅拓片是從山東嘉祥武梁祠畫像磚上拓下來的,共刻畫了290多個人物,畫面上有人操戈、有人揖舟,描繪了交戰雙方在水陸兩棲對峙格斗、引弓射殺的場景。畫中還描繪了旗、鼓、劍、戟、車、壺、豆、船、魚、鱉等,無不神氣活現。眾多的人物形象神態各異、生動形象,情節連貫而富于變化,顯示出古代畫工的精湛技藝。為保護原石,現在已不讓打拓,故而該種拓片存世量極少,極其珍貴。一、華夏文明一一歷代文物展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擁有5000年文明長河而不曾中斷的國家。悠久的歷史賦予了中華民族博大豐厚的文化遺產,構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燦爛的文明景觀。它們不僅是傳承中的載體、發展的依托,更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下面請跟我一起進入通史展廳,共同探索華夏文明的冰山一角。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處原始人群居場景的復原,我們可以看到原始人過著以采集和漁獵為生的群居生活。同時,此時的猿人肢骨已與現代人十分的相似,但頭骨仍比較原始,眉脊粗壯,前額低平,并且有蒙古人寬鼻和面部低平的特征。大家請往這邊看,這是一幅地質年代表,顯示了地球從開始形成大陸到現在的一個地質地理狀況。到了中生代就出現了恐龍,在大家身后是78屆政治系的全體同學捐贈的恐龍蛋化石,它的名字叫“育”,出土于河南南陽西峽,南陽恐龍蛋化石群是目前中國境內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種類最全、年代最早的恐龍蛋化石群,時代大約為中生代白堊紀早期。接著我們就到了舊石器時代,這個時代的器具都是以石擊石打制出來的,這些石器距今有180萬年了。石球多用于砸堅果,作投擲工具來捕獵;刮削器用于割裂食物,功能相當于現在的小刀;砍砸器用來砍、劈、挖、掘等。下面我們進入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開始使用磨制石器,并發明了陶器。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石器、骨器都有明顯的打磨痕跡。石鏃就是箭頭,用于狩獵;骨笄也就是古代的簪子;這件魚叉是用鹿角制作的;這些石斧、石鏟等都是生產用具。陶紡輪的出現則表示當時已經有簡單的紡織技術;這兩件網墜是系在漁網的底部配合捕魚的。這幾件陶紡輪和網墜都是齊家文化的。陶器是將柔軟的粘泥做成形燒制而成,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水平很高。這個鸛鳥石斧圖陶缸(復制品),是在河南臨汝閻村發現的,是仰韶文化的彩陶,它上面有大幅的鸛、魚、石斧圖案,這種缸主要是用于成年人的二次葬,是一種甕葬具,它的底部有孔,有些研究者認為是靈魂出入的通道,另外三足缽、小口雙唇瓶、陶缽也是仰韶文化的陶器。看這個彩陶雙耳罐頸部飾黑彩直線紋,腹部飾菱形網紋;這個彩陶罐是有簡潔大方的折線交叉網紋裝飾,位于大家身后的彩陶壺腹部上則有變化的蛙紋;這些圖案奇異瑰麗。在今天看來也有極強的裝飾效果,這件種器物屬于馬家窯文化。這件白陶鬻是龍山文化的典型代表。裴李崗文化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并認定而得名。該文化的分布范圍,以新鄭為中心,東全河南東部,西至河南西部,南全大別山,北至太行山。代表器型主要有三足缽、三足鼎、小口雙耳壺等。這種三足缽,陶缽是盛食器,相當于今天的碗。下面我們看看仰韶文化,該文化首次發現于河南澠池仰韶村,主要分布于河南,陜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肅東都地區,年代約為公元前4515——公元前2460年,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制法多用泥條盤筑。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故也稱彩陶文化。仰韶文化之后的是龍山文化,龍山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亦稱銅石并用時代文化,距今4350?3950年,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等省。該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最具特色,所以曾被稱為“黑陶文化”,我們所看到的這件白陶鬶就是這一時期的器物。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分布于甘青地區,馬家窯文化也是典型的彩陶文化,以活潑靈動的曲線和抽象的植物紋、幾何紋為主要特色,孤邊三角紋、漩渦紋、鋸齒紋、變形人紋、鳥紋、蛙紋等,連貫自然。馬家窯文化進一步發展為齊家文化,齊家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早期的過渡文化。首先發現于甘肅廣河縣起家坪故名,該文化以紅陶為主,多見繩紋,代表性器物即我們看到的雙大耳罐。現在我們開始看一看歷史時期的文物,夏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起止年代為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禹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使王位禪讓制變成了世襲制從這塊展板中我們可以了解夏王朝的世系。下面我們看到的是著名的二里頭遺址。這是西周時期一處經過精心規劃、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這塊藍色的區域就是宮殿區,祭祀遺址、作坊和墓葬主要集中在宮殿區的周圍。這件綠松石龍形器就出土于二里頭遺址的一個墓葬,是有2000多片形態各異的綠松石粘嵌在紅漆木板上組合而成的,十分的精美。商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從公元前1600年一公元前1046年,延續600多年。從商朝世系表中可以看出,這也是一種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制度。商代的青銅冶鑄技術已經很發達了,因此商代的器物以青銅器為主。商人嗜酒,因此多酒器。這件刻紋白陶暴是大型的盛酒器。這兩件鬲是用來煮粥的,袋形腹,袋足中空,分檔明顯可以加大受熱面積,能較快的煮熟食物。鼎是用來煮肉的,有時也做盛食器。這幾件都是簋,是一種盛食器。這件鬲形鼎是鼎和鬲的結合。這兩件爵是形制比較原始,到了后期就發展成熟了,像這件銅爵造型十分精美,它上面有兩個傘狀物,是掛網過濾酒糟的。這三件是銅觚,也是一種盛酒器。大家身后的這件折斝是我館的一級品,也是盛酒器。“亞”銅鈴是一種上面刻有亞字的青銅樂器,銅鏃,銅戈,矛都是兵器。商人喜歡占卜,幾乎事事都要通過占卜來決定,占卜的主要方法是把一根燒熱的碳棒放在事先鑿好的甲骨的槽里,提出自己的問題,甲骨遇熱開裂,通過裂開的紋絡,來占卜事情的吉兇,并將占卜的結果刻在甲骨上,對研究商代的歷史、天文、歷法等都有很大的作用。這兩個大口深腹的器皿,俗稱“將軍盔”,是融銅的工具,作坩蝸用。下面進入周代,周是我國第三個奴隸制王朝,也是奴隸社會由盛轉衰的時期,但這一時期卻是青銅時代的興盛期。中間的這件器物叫銅甗(yan),是蒸煮器,上部為甗下部為鬲,用于盛水,類似現代蒸煮食物的鍋和籠屜。這件是銅解,相當于現代的酒杯,有扁體和圓體兩種。父乙鼎這件是刖(yue)刑奴隸守門方鼎,因其器身自銘“季貞作尊鬲金”,所以學界又把這種鼎劃為鬲類,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爐膛,爐膛正面有兩扇門,左邊門扇處,鑄有一個裸體,束發屈膝,跪坐,受了刖刑的奴隸。表現了奴隸制社會對奴隸的殘酷迫害。大家請跟我來現在大家看這是三年興壺,是大型的青銅酒器,三年是西周孝王的王號,區別于其他制作年代。這件器物叫史墻盤,是一位叫墻的史官鑄的,主要用于接洗手水的,上有銘文284字,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等周主功德,且記述了其祖的業績,目的是為了保持其世家的尊崇地位,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史料,也是重要的書法資料。下面大家看到的是車馬器,大家可以與這塊展板對照看看當時的車馬具是怎么使用的。下面我們看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器物。興匕就是用來切割食物的刀子,興是人名,它與旁邊的環紋鼎是配套使用的。這件銅簋,是盛食器,上下大小一致。合起來為一體。陶豆是盛器。這件銅簠是古代祭祀時盛稻粱的器具。銅匜多與盤相配,洗手用的注水器。下面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兵器,銅劍、銅箭頭和銅矛。帶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鉤,相當于今天的皮帶環,是身份象征。進入漢魏時期,青銅器還大量出現于社會生產和生活方面。銅ffi(jiao)斗是古代一種軍用炊具,三足有柄,夜間用來敲擊報更。銅鈁是方形的壺。銅金隹(jiao)斗:古代一種軍用炊具,三足有柄,夜間用來敲擊報更。盛行于漢及魏晉時代.銅鈁:方形的壺。銅弩(nu)機是一種具有遠距離殺傷力的冷兵器,在古代戰場上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冶鐵技術不斷地發展,漢代時已經開始大量使用鐵器。鐵釜就是古代的鍋。這一時期的陶器有較好的發展,到魏晉時期,青瓷就已經出現了。這件銀釉陶壺就是就是原始瓷。陶奩(lian),奩是我國古代較為常見和流行的一種專門放置女性梳妝用品的器具,即化妝盒。奩最早出現于西周,盛行于秦漢,也可作貯存美酒和食物的盛器。彩繪陶是先燒成素胎,后繪畫再經過二次燒造而成。花紋美麗,形式多樣,可反映當時生活狀況及制陶工藝。彩繪陶敦,敦指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會時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春秋時期出現,后來逐漸演變出蓋。到戰國時多為蓋形同體。常為三足,有時蓋也能反過來使用。古代人事死如事生,希望在陰間能過的更好,并且認為玉器有特殊的功效,以玉斂葬,施覆于人體各部位可以保護尸體,防治腐朽,因此出現了大量的葬玉。玉衣是葬玉的最高級別,只有皇室貴族才有權利享用。下面這些玉器都是葬玉,玉豬做死者的玉握,玉蟬做死者的玉玲,含在嘴里。玉璜和玉璧是禮器。玉璇璣是在玉璧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孔子認為它是帝王觀測天象的玉雕儀器。玉瑗是古代的一種臂飾,扁圓而大孔。玉璲(sui)是把劍固定到腰帶上的一種工具。對于平民百姓而言,陪葬品除了仿生活用具的陶明器,如陶倉、陶灶、陶井、陶樓、豬圈和舂碓等陶制的模型器,另外還有家畜、家禽等動物模型。還出現了大量不同質地的人俑。這件明器叫鴟梟(chixiao),是貓頭鷹的古稱。這件器物是腐(zhi),古代傳說中的異獸(一說獨角獸),能辯是非曲直。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也帶動了文化、社會生活、對外交往等方面的發展。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東漢以后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國的第一個鼎盛時期,所以出現了大型佛教石窟和銅佛像。如鎏金銅佛像、洛陽白馬寺和洛陽龍門石窟。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下面我們來看隋唐時期,這一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開放自由,民族關系不斷融合。隋唐時期陶俑的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侍女、牽駝、牽馬、戲弄、騎俑、胡俑成為這一時代的常見種類,這些陶傭也體現了隋唐時期開放自由的社會風氣,并且可以通過人物傭了解這一時期的服飾、發型等。在喪葬方面,由于經濟的發展厚葬之風興起。大約從武周時開始,陶俑多施三彩釉。另外武士傭和鎮墓獸等起鎮墓作用的隨葬品大量出現。下面請看這個時期的隨葬品。天王俑:源于佛教中統領一方的護法神。佛教自漢代傳人中國后,逐步漢化,成為經過藝術夸張的中國武士形象,是正義、威猛的象征。天王俑既能降魔伏妖,守護佛法,也能驅鬼辟邪,保護墓主的安寧。天王俑是出現較多的鎮墓俑。鎮墓獸:鎮墓獸是我國古代墓葬中常見的一種怪獸;有獸面、人面,鹿角,是為鎮攝鬼怪、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而設置的一種冥器。文吏傭、武士傭:也是一種陪葬品,具有驅魔辟邪的鎮墓作用。在這里要說明一下,唐三彩是低溫鉛釉陶,并不是瓷器;三彩是多彩之義,不是三種顏色;唐三彩在古代作為明器使用,到現代才成為藝術品。水盂:又稱水丞、硯滴,在古代則直呼為“水注”。其主要作用是為了給硯添水,最早出現在秦漢。這件三彩鴛鴦壺屬國家一級文物,是我館的鎮館之寶。器物以鴛鴦為題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鴛鴦的羽毛刻畫逼真。通體采用黃綠白三種顏色,著色層次感強烈,是三彩器的典型代表。由于以此題材的器物數量少,因此顯得彌足珍貴,而其器蓋極易毀失,能完整保存至今不易。看完了盛世的世事百態,再進入遼宋夏金民族政權并存,民族矛盾尖銳的宋元時期(公元960年一一公元1368年)。宋代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期,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是聞名于世的三大發明,到宋代又有了劃時代的發展。在陶瓷制作上,唐三彩在宋朝也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像刻葉荷花三角枕、刻花三彩瓶都是宋三彩。這兩件鈞瓷盤,翠色欲滴,反映當時制瓷工藝的高超。這一盞油燈是省油燈,壺心用來盛放燈油,壺嘴插燈芯。它與其他油燈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有一圈環形的水槽,燃燒時在水槽內注入清水,這樣可以降低燈油的溫度以減少其蒸發量。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醫療慈善機構早在宋代就已經出現。宋代,各地官府會在高擴不毛之地理漏澤園,為乞丐、孤寡、罪犯或客死他鄉者買棺安葬。漏澤園制定有應葬者登記,對葬穴面積、深度也有具體要求。漏澤園的建立,體現了北宋政府使百姓“老有所終”的人文關懷。大家看一下這四副墓志磚的拓片,依次為軍人、罪人、不知姓名者、家貧無力埋葬者。宋代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在官印的鑄造上就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百官印一律用銅鑄造,大小依官階高低而有區別。衡量單位的統一也是中央集權的一個表現。銅權,相當于現在的秤砣。權,又稱秤錘,與衡(秤桿)相佐,兩者配合于稱重只用,名曰衡器。自從人類出現了私有制,便有了權衡理念和雛形實物,成了最原始的無物交換之工具。下面我們就要進入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個階段一一明清時期(1368年——1911年)。這一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以及鼎盛過后的漸趨衰落期。這一時期,各項技術都達到了古代的最高峰。象牙笏板是古人上朝要攜帶笏板記事啟奏,后來沒有了實用功能,演變為朝廷命官的象征,象牙材質的說明所有者的官位尊貴。這件是漢白玉獅子。獅子紐熏爐、怪足海獸紋銅熏爐紋飾繁縟精細,做工精良,氣勢莊重。宣爐是明代宣德年間所造的銅香爐,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黃銅鑄成的銅器,通常用于陵墓、寺廟及權勢之家燒香拜佛、祭祖神。葫蘆壁掛是掛在墻壁上的裝飾物。這兩件漆器也十分的精美。玉如意的前身是癢癢撓,取搔之可如意之義。后演變成代表吉祥如意的弄器。端硯: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之一。端硯的歷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端硯產自端州(今廣東肇慶市)自唐朝初年開始生產,純粹是文人墨客書寫的實用工具,石面上無任何圖案花紋裝飾,顯得粗陋、簡樸。唐朝中葉端硯開始從實用品變為實用工藝品。宋朝開始把端硯列為“貢品”,蜚聲中外。這件是仿漢瓦當墨,里面那件是仿瓦當的硯臺。大家看上面這張是京師大學堂學生杜福堃kun的畢業文憑。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統轄各省學堂。1898年戊戌變法時在孫家鼐的主持下成立,1912年改為北京大學。科舉制從隋唐到清末,一直作為政府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1905年最后一次科舉考試在河南貢院舉行,標志著延續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被廢除。河南貢院見證了科舉制發展到消亡的歷史。河南貢院建于清順治16年,舊址在今開封龍庭一帶。因貢院四周常年積水,雍正9年,遷于今河南大學內。道光21年,因黃河泛濫,為加固城墻,貢院被拆。第二年,重新修葺,并建新號舍。1903、1904年的全國會試均在此舉行。后河南大學在此基礎上建立。這兩通河南貢院碑分別是《改建河南貢院》和《重修河南貢院碑記》,均是清代勒刻,分別是改建和重修時,時任政府所刻。現存于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樓北側,其東側有二層貢院執事房一座,是考官辦公和休息之地,是依據舊照重建的。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它不僅充實了我們中國的文化寶庫也為世界文化增添了奇光異彩,是我們的一份極為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它將為祖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世界的文化做出更大更新的貢。二、窯火神功一古代瓷器展歡迎大家來到“窯火神功一古代瓷器展廳”,在這里,大家不僅可以通過百余件展出文物對我國瓷器的風采進行直觀的感知,還能借助圖板上的內容對它的歷史發展狀況有知識層面的進一步了解。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幅瓷器制作流程圖,完整的展示了瓷器制作復雜的工序。因為瓷器主要由胎、釉及彩構成,在爐窯內高溫燒制、低溫焙燒,所以從采集胎和釉的原料到制坯、干燥,再到對坯胎進行彩繪、雕刻然后上釉,最后入窯燒制,每一步都很關鍵,不同的瓷器燒制環節又略有不同。這里大家可以了解到陶和瓷的幾個區別,瓷器由陶器中發展而來主要在原料、釉、溫度這三個方面實現質的飛躍。與陶器相比,瓷器胎質細膩、釉色瑩潤、低吸水率、不沾污物、不怕腐蝕、便于洗滌、久不退色、美觀大方,堪稱工藝史上難得一見的不漏、不污、不朽之佳器。接下來,穿過這個瓶形的門,我們就進入了一方瓷器的天地。陶發展為瓷經歷了一個原始瓷的階段,這種瓷在3000多年以前的商代就已經出現了,一直到西周,由于處于初始階段,胎不夠堅實,釉厚薄不均。春秋以降,原始瓷得到快速發展,到東漢中晚期,在浙江上虞等地出現了完全成熟的青瓷。隨著制瓷工藝在器型、胎釉、裝飾、燒制等方面的發展,隋唐時期,中國瓷器分別以南方越窯的青瓷、北方邢窯的白瓷為代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隨著花瓷、絞胎瓷器的成功燒造,及長沙窯彩瓷等的出現,大小名窯紛紛嶄露出了頭角。這幾個展柜展示的都是漢唐時期的瓷器,中間這個個兒頭最大的是漢代的杏釉瓷罐,圓底、弧形鼓腹、收肩、小口,肩有兩耳,用于穿繩攜帶,它的胎呈灰褐色,釉上濃下淡不甚均勻,呈淡淡的黃綠色,雖然仍具有較多原始瓷的痕跡,,但也是不能小看它的價值。這個是六朝的青瓷高足豆,灰白色微微泛青,仿青銅器型,豆既是一種禮器,又可用來盛放食物。這個是晉朝的青瓷洗,洗是一種文房用具,用來涮洗毛筆。咱們接著移步向前,看這邊,這是一個唐代的白瓷雙螭瓶,施的是白色釉,雙螭為耳,造型美觀,螭是古代的一種無角龍。這個黑瓷罐也是唐代的,黑釉是在青釉的基礎上增加鐵含量發展而來的,通體烏黑光亮,在唐代已能普遍燒制了。再看這邊,分類展示了唐代的青瓷、白瓷和彩瓷,首先看這些青瓷器。這個是小盂,呈青灰色。這個是青瓷雙耳罐,胎白釉淡青。這個騎馬傭,造型小巧生動,滿釉,呈青黃色。這個青灰色的小蝶,邊緣處有流釉現象,顏色較淡。商周時的原始瓷就是青瓷的雛形,青瓷的胎、料中因含有適量的氧化鐵,經高溫還原焰燒成,釉面常呈淡青、粉青、灰青等各種悅目的青色,故統稱青瓷。越窯是其代表名窯,越瓷的特點是胎骨薄,釉色青翠瑩潤,晚唐的秘色瓷是其巔峰之作。河北的邢窯是白瓷的代表名窯,其燒制的白瓷,胎、釉白凈,佳品又稱透影白瓷,其胎骨堅實、致密,叩擊時有金石之聲。白瓷是與青瓷相對的另一大瓷器體系,成熟于唐,它與青瓷的制瓷原料相同,但瓷土和釉料中的鐵元素要少許多。看這些白瓷器,軍持,又稱凈瓶,是遠游僧人、伊斯蘭教徒用于凈手的盛水器,是外來器型。這個瓷奩和粉盒是梳妝用具,瓷奩是用來盛放各種梳妝用品。這個白瓷缽,施釉均勻,胎骨較薄,較為輕巧,缽是一種盛器,用來淘洗東西或盛放水和食物,又專指僧人的食具。白瓷奠定了顏色釉瓷和彩瓷發展的基礎,大家再看這邊,瓷器的色彩比較多樣了。這個青瓷壺,均勻的黃綠色的釉下有綠、褐兩種彩飾,用氧化銅為主要著色劑在釉下進行彩繪燒制便得綠彩,跟圖示的長沙窯青釉綠彩執壺的情況很相似。那這個貼花瓷罐就產自唐長沙窯,它黃褐色釉,葡萄貼花,綠彩,紋飾較為復雜了。唐代的絞胎瓷器非常有名,絞胎就是將白、褐兩種顏色的胎土揉合相絞,拉坯成型。其紋理由絞揉方式不同而形成木紋、鳥羽紋、云紋、流水紋等大家看這些瓷器,大家眼前的這個絞胎瓷盤、碗,是黑褐、白兩種胎土揉制,外澆黃釉燒制而成的。這個是青釉執壺,雙耳、一嘴、一柄,釉面呈青黃色,執壺是一種盛酒器。有了漢唐制瓷的基礎,到了宋元時期,中國瓷器繁榮發展,宋代達到了一個高峰,名窯競出,除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大名窯,還有耀州窯、龍泉窯、磁州窯等著名窯口。器物造型豐富,坯胎質地堅實,釉色多樣,釉層加厚,裝飾技法和圖案亦有各自的特點。這些宋朝瓷器,器型多樣、釉色繁多、裝飾較為復雜,當時的燒瓷景況可見一二。咱們先來看這個古代制瓷工藝圖說,它形象地向我們再現了古代制瓷流程,這依次是原料采集、搬運、煉土、成型、干燥、裝飾(雕刻、彩繪等)、入窯然后銷往國內外。這個是劃花白瓷碗,這個是青白瓷罐,所謂青白瓷,就是釉色介于青和白之間,白中閃青,這一時期燒制較為普遍。這是個瓜棱形白瓷罐,這個白瓷瓶有褐斑閃現。這個白瓷紅綠彩碗比較醒目,紅彩為詩句“庭前花落地,都是夜來風”,綠彩斑裝飾,都是釉上彩,紅色是青磯呈色,綠色是氧化銅呈色,金代此種器物多,又稱“金三彩”。這個是白瓷注,注是一種用于斟注的小壺。這是個瓷倉,仿一種用來儲存谷物的建筑物一倉的形狀。再看這個缽,它有一圈花沿,輕巧美觀。大家再往這邊看,這是兩個魂瓶,一青一白,魂瓶是一種冥器,一說是用來盛放骨灰,又一說是逝者靈魂的居所,由漢代的“堆塑”“五連罐”等演變而來,上邊的裝飾一般都是逝者生前身分地位的一種反映。看這個青瓷魂瓶,造型高大,裝飾有栩栩如生的飛龍、卷云、人物,顯示出墓主人較高的社會地位。這個是青白瓷印花碗,印花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陶瓷裝飾技法,用陶范局部或整體翻印在瓷胎上成花紋,再或用專門印在瓷胎上印花,這個是花卉樣式。請再隨我向前,看到這些藍釉瓷器想必大家會覺得眼前一亮,它們都是宋鈞窯瓷器。鈞窯在河南禹縣鈞臺和八卦州附近,古屬鈞州,故名。其創燒于唐,興盛于北宋。鈞瓷屬北方青瓷系統,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于世,窯變釉是一種乳濁釉,具有釉層豐富、釉質乳濁、釉面流動的特點,有名的鈞紅釉是其創燒的。看這是鈞瓷盤,這是鈞瓷碗,這個是雞心罐,小口,腹下部漸豐,形似雞心而名,鈞窯天藍玫瑰紫斑的制品是最珍貴的。再看這個鈞瓷爐,這個鈞瓷缽,他們雖都成藍色,但又藍得各有特點,即使是同一個器物不同的部位顏色也不同,釉色多變,名不虛傳呀。元代景德鎮創燒大量新品種,是素瓷向彩瓷過渡的重要時期,元青花和元釉里紅的燒制意義特別重大。看那邊那一個元代的釉里紅纏枝花卉碗,它外繪纏枝花卉,內繪折枝花卉,紅色灰暗,是釉里紅早期作品。“釉里紅”是指用還原銅成色,在釉下繪畫花紋,經高溫燒成的的瓷器而言。元代釉里紅的胎質一般呈灰白色,胎體較厚重,釉面以青白釉為主,其造型、紋飾、胎釉都與同時代青花器大致相同。再接著看這邊,這個和這個都是宋臨汝窯的青瓷碗,青色較淡,略顯灰白,有小開片,給人以淡雅柔和、恬靜舒適的美感。開片是釉瓷的一種重要裝飾手段,以哥窯為最典型代表。這個是三彩瓷枕,呈現黃、綠、白三種色彩,線條飽滿流暢,清新淡雅又不失亮麗。那邊的一個體型較大的器物是青瓷四系盛水器,宋朝的,呈褐綠色,長方形底,器身垂直,弧形肩上有四個系口,不是很多見。這些器物器型多樣,看有灰褐色的瓷油燈,有盞,盞既有用來盛放茶水的,也有用來盛放燈油的,這邊還有荷葉黑瓷瓶,瓜棱罐,這個灰褐色的碗看起來不起眼,實際上挺出名、挺珍貴的,上面的花紋形似兔毫,故稱兔毫碗,是宋風行一時的茶具。這是個剪紙貼花瓷碗,內有深褐色的貼花紋飾,這是一種將剪紙貼花和制瓷工藝相結合的裝飾技法,此法取材豐富,以梅枝、鳳鳥、吉祥語等圖案為常見,飾在碗盞內壁,是宋江西吉州窯的特點之一。這幾件白地黑花瓷器也是挺惹人注目的,它們是磁州窯系制品。河北磁州窯最著名的就是白地黑彩瓷器,它將制瓷工藝和傳統書畫藝術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白地黑彩裝飾藝術,并且不拘一格,還有白釉綠彩、三彩釉等品種,影響廣大。這個是白地黑花豆,這個是白地黑花高足杯,這是三彩瓷枕。那這個看起來并不那么精巧美觀的青花瓷罐,因為是元代的,所以很是珍貴。元青花瓷器是在宋青白瓷的基礎上采用瓷土和高嶺土兩者結合起來配胎土,胎骨更堅實,其釉色以白中閃青者居多,釉下著色料含氧化鉆高溫燒成后呈藍色。那個黑白褐色觀音也是元代的。這邊這些瓷器都是明朝的了。明代在我國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景德鎮瓷器的燒造技術在宋元兩代的基礎上又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別是明初在珠山設立〃御窯廠〃,專門為皇室燒造瓷器,促進了景德鎮制瓷技術的全面發展。這個是明福建德化窯的白瓷簋,簋是一種盛放食物的器具,圓口,雙耳或四耳。明德化白瓷,釉色潔白,有如象牙般光澤瑩潤,清代德化瓷釉層微微泛青,釉感硬些。這是個白瓷蒜頭瓶,微微泛黃,仿自漢代青銅蒜頭壺,口似蒜頭得名。這個紅綠彩菊花石榴海碗,是一種釉上彩,算是五彩的前身。這個是龍泉青瓷瓶,這個是龍泉三足洗,釉色青翠,器型規整,穩重大方。龍泉窯位于浙江省南部的龍泉市。其燒制的青瓷,釉汁透明,釉色淡青中微帶灰色,粉青、梅子青的燒制成為青釉瓷之美的典范。那個是青花花鳥葫蘆瓶,釉色白中帶青,青花色澤純正,為明代晚期典型器物。到了清朝康乾時期,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各種彩繪瓷器更是大放異彩,彩繪分為釉上彩繪和釉下彩繪,青花和釉里紅就屬釉下彩瓷器,釉上彩包括粉彩、五彩、斗彩、素三彩及琺瑯彩等,顏色釉瓷器主要有紅釉、藍釉、豆青釉、郎窯紅等。大家請到這邊來,先看這只青花纏枝花卉福壽扁壺,壺小口,兩環耳,器身扁圓,釉色青白光潔,青花濃翠,深入胎骨,比之前的那個元青花瓷要精致、輕巧、美觀的多。那邊是一個清代的寶月瓶,穩重大方,淡青色釉均勻清亮,周身都有開片,更顯淡雅溫潤。現在我們來看這些仿佛在爭奇斗艷的彩繪瓷和顏色釉瓷器,簡直讓人眼花繚亂了。這個是乾隆年間的霽藍碗,藍得深沉而純粹,用鉆著色的藍釉在元代已相當成功,明清兩朝所制的霽藍、天藍等皆為珍品。祭紅是紅釉的一種,是中國傳統紅釉器中的佼佼者。這是只祭紅盤,充分顯示了此類瓷器紅不刺目、釉不流淌的釉面特點。這個是乾隆年的五彩龍鳳碗,實際為青花五彩,即釉下彩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五彩即多彩之意,在已燒成的素胎瓷器上,用釉下青花與多種釉上彩料繪圖案花紋,再經低溫燒造便得,但易脫落。這是一只豇豆紅碗。豇豆紅又稱桃花片或桃花浪,其釉調變化極為復雜,是紅釉中最為珍貴的一種,其燒制僅見于康熙朝,且專供宮廷御用。因器物底部均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款,便更加珍奇了。這個是斗彩暗八仙折腰碗,暗八仙為八仙手中所持之物,有扇子、荷花、花籃、寶劍等。斗彩就是在釉下用青花勾畫圖案輪廓,上釉高溫燒造后在其上填以五彩,再低溫烘烤,釉上、下彩爭奇斗艷,故有此稱。斗彩雖以明代成化制品最精,然而當時只有平涂著色的畫法,到康乾時期,粉彩的發展使其制作技法更為豐富,能反映出濃淡凹凸、陰陽反側的藝術效果,雍正斗彩為清代之最。這個斗彩云龍盤較為明顯。這個是黃地綠紫雙龍盤,為皇室專用。那個是郎窯紅碗,瑯窯紅特點是釉光強烈,略有細小開片。它不僅有“脫口垂足郎不流”的特征,底部還往往出現蘋果綠色和米黃色,是鑒別真偽的重要線索。這一只是豆青盤,清代所制青釉豐富多樣,豆青釉就是其中之一,起源于宋的龍泉窯,明以前微近黃色,全清代純近綠色。其它還有梨青、蛋青、鬼臉青等。咱們接著看這邊,這個是青花五彩人物將軍罐,因其蓋子很像古代將軍的帽子,故得此稱。這個是外青花、內仿哥小開片的青花哥釉碗。那這個呢是刻花祭青玉壺春瓶,玉壺春瓶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凈水瓶演變而來。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它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是中國瓷器造型的典型器物。這個是祭藍描金人物瓶、杯,描金裝飾是用金粉在釉上繪圖低溫燒制,象征奢華富貴,但由于是釉上彩,易脫落,所以它們現在已看不那么清晰了。這個是康熙冰梅罐,青花濃翠艷麗,層次分明,梅花寓意冰清玉潔,故稱冰梅。這個鈞紅瓶是仿宋鈞紅釉瓷器。這是粉彩爐和粉彩盤,大家可以看到其表面色彩有明顯的濃淡凹凸之感。粉彩興于康熙晚期、極盛于雍正,并成為后來清代彩瓷主流,它是用玻璃白打底,采用渲染法,用進口的洋彩,以油料調色。又因其燒成溫度低于五彩,色調柔和,而別稱軟彩。這是一只孔雀綠瓶,施的是孔雀綠釉,是銅在氧化氣氛中低溫燒成。孔雀綠釉瓷始見于明代宣德、成化時期的景德鎮,釉色如孔雀羽毛般鮮艷亮麗。這個琮式八卦瓶是仿玉器制成的,似玉琮外圓內方的樣子,器身上有八卦體,呈清雅的淡綠色。這件雙聯象耳瓶,釉色瑰麗自由,是燒造過程中流釉的效果。這件墨地壽桃瓶年代就比較近了,是袁世凱稱帝時期洪憲年間的,以黑色打底,上繪壽桃。咱們的瓷器參觀至此就先告一段落了,想必還有不少人仍沉浸在絢麗多彩誘人醉的瓷器的世界里呢。很高興能跟各位一起在這火與土與水所鍛造的瓷器歷史中共同學習分享,希望您能有所收獲。三、圓方經緯一一古代錢幣銅鏡展第一單元:貨幣起源首先讓我們來了解貨幣的起源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了“物物交換”的現象。在漫長的交換過程中,逐步篩選出與固定貨幣形態。到夏、商時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貨幣一一貝,為以后的貨幣文化開創了先河。貝作為財富的象征,因此今天許多漢字“賈、財、賄、賂”等都以貝作偏旁文物陳列:貨貝,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傳說中最早的貨幣——貨貝。貨貝(俗稱:黃寶螺)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區。這種貝類動物的貝殼色澤鮮艷奪目,曾被當做貨幣使用。商周時代隨經濟貿易發展,為彌補自然貨貝流通不足,出現了由玉石、獸骨及蚌殼等刻制而成的仿貝,它們的形態基本上都是仿自然海貝的。例如我們下面即將看到的骨貝、石貝、蚌貝等。骨貝,骨貝是一種人工仿制貝,用獸骨刻成,一般因與銅器長期接觸,出土時多呈翠綠色或淡綠色。石貝,蚌貝,陶貝,他們分別是由石、蚌、陶仿照貝幣的形制制作而成。仿貝的出現是中國貨幣史上的一個重大進步,但距離我們所熟悉的金屬鑄幣卻還有一定距離,那我國金屬鑄幣的歷史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此處陳列的金銀銅貝則向我們訴說這段歷史。金貝,銀貝,銅貝。商代晚期,隨著青銅冶煉技術逐步成熟,又出現了用青銅鑄造的仿銅貝。其銅仿貝的發明是中國金屬鑄幣的開始,銅貝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由于其上沒有文字,古錢學家稱為“無文銅貝”。到春秋戰國時北方地區的金屬貝還有“金貝”、“銀貝”、"鎏金銅貝”等,“仿銅貝”的出現是我國貨幣發展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把我國貨幣發展歷程大大地往前推進了一步。第二單元:春秋戰國時期錢幣在國家統一政局相對穩定的商周出現了仿貝和金屬鑄幣,拉開了我國金屬鑄幣的序幕。那到了小國林立大國爭雄的的春秋戰國,中國貨幣又會有哪些發展呢?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急劇變化的時代,同時也是中國貨幣經濟訊速發展的時代,由于不同的生產方式,產生了不同的流通區域和貨幣形態。楚幣: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楚國的錢幣。戰國時期楚國流行的貨幣有黃金做的郢爰以及青銅做的銅貝,俗稱“蟻鼻錢”。戰國時期楚國的“郢爰”(“郢”為楚都城名,“爰”為貨幣重量單位),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黃金貨幣。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限于上層社會,而且只在國間禮聘、游說諸侯、國王贈賞、大宗交易時才使用。郢爰作為貴重的錢幣,其流通范圍多局限于上層社會,那普通百姓買賣用的是怎樣的貨幣呢?那自然是蟻鼻錢了。蟻鼻錢是江淮流域楚國流通的貨幣,是從仿制貝轉化而來的。由于楚國的經濟、文化比中原各國落后,镈、刀、紡輪的使用也較遲,銅鑄幣就沿用了仿制貝的形態。蟻鼻錢正面有陰文文字,最常見的是“紊”字和“咒”字兩種。陰文“紊”字形就如同一只螞蟻爬在鼻子上故稱之為蟻鼻錢。“咒”字仿佛是一個鬼臉,所以被后人稱之為“鬼臉錢”。后來有文字的銅貝統統被稱為蟻鼻錢。(詳)楚地盛產黃金且較為偏僻閉塞,貨幣大多是郢爰和蟻鼻錢。那農耕發達的中原地帶會不會有所不同呢?布幣:布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中原地區的主要貨幣,可分為空首布和平首布兩種。這種貨幣是由農業生產工具演變而來的,它的形制像鏟。布幣又可以分為空首布和平首布。空首布:空首布是模仿古代一種農具鏟而來的,古代鏟土的農具帶有一個把兒,為了插把兒,有一個安把的地方像空心的方錐。因其首中空,故稱之為空首布。這種選擇農具作為貨幣形制的現象體現了中原地區重農的思想。平首布:平首布。空首布的銎(空首),由于工藝改進、簡化,而改為平首布,但通體小于空首布,重量也較輕。平首布盛行于戰國中、晚期。版面三:布幣結構圖:下面請看布幣的結構圖然后我們來看刀幣。三、刀幣刀幣直接脫胎于山戎族的青銅削,是東周時期重要的貨幣形式,它主要行用于燕國和齊國,在趙國和中山國也有發現。齊國的刀幣形體碩大,齊刀比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稱可稱為大刀。按其銘文可分為齊法化、齊返邦長法化、齊之法化等。(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文物陳列:齊法化,齊法化”是戰國后期齊國統一貨幣,可“合六面成規”,即六枚“齊法化”刀幣首尾依次銜接,能構成規則的大圓環,鑄造工藝非常考究。齊返邦長法化,中國最早的紀念幣,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鑄造的“齊返邦長法化”刀幣。“齊返邦”即齊國重新建立政權之意,“長法化”即實行法定貨幣之意,被稱為齊王復國紀念幣。(襄王退燕)即墨之法化,山東莒X刀,安陽之法化,山西燕國刀幣按刀幣的形制和銘文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尖首刀、明刀和針首刀,其中明刀是燕國鑄造量最大、流行最廣的貨幣。文物陳列:明刀,燕國刀幣,因其上多鑄有一“明”字,故這種刀俗稱明刀,較齊刀輕小,明刀是燕國最重要的法定貨幣,明刀鑄于燕國商品經濟最發達時期。趙國和中山國的刀幣從形制上看主要是直刀。分為小型直刀和大型直刀兩種。成白刀為中山國鑄造,是中山國的主要貨幣。文物陳列:平陽,平陰版面七:刀布結構圖咱們看來這么多的貨幣,怎么都沒有咱們記憶里那傳統的孔方兄呢?別急,咱繼續往下看。這里所陳列的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圓形錢了。四、圓形錢圓形錢為戰國時期鑄幣,錢體為圓形,中央有穿孔。根據其穿形、行用區的不同,稱圓穿者為圜金,方穿者為圓錢,它們分別產生于布幣行用區和刀幣行用區。錢上有“共”、“垣(屬魏)”、“藺”、“離石”、“共屯赤金”、“半寰”等文字,大多為地名或國名文物陳列:共屯赤金,系戰國中晚期魏國所鑄,主要流通三晉地區,圓孔,面無廓,背平,為早期圓孔圜錢。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垣,屬魏,地名秦半兩,從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錢奠定了我國古代的銅鑄幣的基本形式一一圓行方孔錢,從秦開始到清末兩千年盛行不衰;摒棄了以前在鑄地名的傳統習慣,開秦、漢銖兩貨幣的先河。(詳)版面八:圓形錢結構圖至此,我國先秦銅鑄幣的貝、布、刀、圜四大體系已全部確立。領略了這先秦時期的各種貨幣,咱們不禁為其精致規范的形制喝彩,那這些錢幣又是怎樣鑄造出來的呢,咱們接著了解。下面我們來看平板范澆鑄法。這就是當時鑄錢用的錢范。文物陳列:銅制布幣錢范第三單元:秦漢時期錢幣六王畢,四海一,轉眼之間秦王嬴政已統一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的大分裂時代,拉開中國封建社會的序幕,那此時的錢幣也隨之迎來一個新紀元秦公元前221年建國,第二年推行幣制的統一,一改戰國時期一國使用多種貨幣的紛繁復雜的混亂局面,推行半兩錢。從秦朝以后,歷代王朝都基本沿用秦的圓形方空錢,只是各個朝代,錢幣的銘文和重量單位不同而已。秦半兩:這就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秦半兩。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后,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后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秦半兩”青銅幣以“圓形方孔”為貨幣造型,青銅幣上的“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是由秦國著名的李斯所題寫;它表示每枚重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故稱“半兩錢”。二、漢代的貨幣由秦入漢,漢代以黃金和銅錢為主幣。漢代的銅錢重量幾經變化,全武帝鑄五銖錢才穩定下來。武帝時期改革幣制,重鑄貨幣,統一使用五銖錢,促進了經濟的恢復發展。從此,我國貨幣史開始了五銖錢時代。文物陳列:以下陳列的是西漢時期各式貨幣及元狩五銖西漢三銖,八銖半兩,(重要)元狩五銖,漢武帝在元狩五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五銖”從此啟用。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后的西漢至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東漢貨幣:宣帝五銖;東漢五銖榆莢錢:又稱“莢錢”,指錢體輕薄如榆樹之莢(榆錢)的小錢。如西漢初年所鑄薄小“半兩”,民間即呼為“榆莢錢”。(詳)對文錢:主要是從錢幣錢文的書寫上體現出來,即同一類錢幣,其鋼質、大小、肉厚、內穿外部完全同一規格,只是錢文用不同的字體書寫。可以配成對。^環錢:指錢幣的內圈被剪去,只剩下肉和外輪。此樣錢在“五銖”身上屢有發現。五銖鏨去錢心后所剩邊環,叫^(音延)環錢。一般多用利刃圓鏨切割,將錢一分為二:內為剪邊(對文)五銖,外即為^環。(詳)三、王莽時期貨幣在秦漢時期,貨幣的發展不得不說到王莽時期的貨幣。這一時期,貨幣形制多樣,異常精美,仿古特征明顯。雖然時間較短,但卻是我國貨幣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讖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后,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文物陳列:王莽時期的一個重要貨幣體制度就是六泉十布,一下以下皆是此體系中的貨幣。小泉直一,西漢末年王莽政權所鑄造的六泉之一,銅質精良,文字精美,懸針篆。篆體泉字中豎斷為兩截,乃王莽泉之特點,按照新莽貨幣制度一枚“小泉直一”相當于一枚五銖錢的價值,也是新莽布泉體系的基本單位。中泉三十,中泉三十”可以換取30枚五銖錢壯泉四十,中布六百,西漢末年王莽政權鑄造的十布之一。按新莽貨幣制度,一枚“中布六百”可以兌換五銖錢600枚。次布九百,大布黃千,大布黃千為王莽始建國二年實行第三次貨幣改制時所鑄十布之最大者,“黃”為“橫”之省偏旁“木”,“橫”即“衡”,“等于”之意,一枚“大布黃千”即等于“小泉直一”1000枚貨布王莽天鳳元年第四次貨幣改制時鑄,與貨泉并行。現在許多家銀行、金融機構都用“貨布”的圖案作為行業的標記,在我國人民幣水印底紋中也能看到此種幣的造型。因此,人們都將“貨布”稱為中國錢幣的形象大使。(詳)布泉,貨泉,大布黃千祖范:這是當時鑄造大布黃千的錢范王莽鑄錢技藝之高使其成為中國歷史上三大鑄錢高手之一,而其鑄錢之時主要使用的方法則是我們即將看到的疊筑法版面十四:疊筑法最早出現于秦朝,王莽新朝時應用此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持續應用到隋以前。疊筑法鑄幣步驟:文物陳列:銅制子范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錢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第二個大分裂時期,在貨幣發展上,也體現了這一特征。三國時期,曹魏承襲漢制,繼續行用五銖;蜀漢和孫吳行用虛值的大錢。兩晉時期,未見有官方鑄錢記載。西晉沿用曹魏五銖,東晉主要用孫吳與蜀漢舊錢。南北朝時期,政權林立,少數民族政權興起,他們也仿照中原錢制鑄造貨幣。總的來說這一時期貨幣種類繁多。文物陳列:魏五銖;形仿漢制五銖,故稱“魏五銖”。蜀太平百錢,蜀漢在三國中地處西南邊陲,民寡國弱,為北伐中原、恢復漢室、連年出兵,自始至終承受著巨大的軍費開支,因而,該國實行的是一種“大錢”的政策。初據巴蜀時,劉備即聽從臣屬的建議,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始鑄“直百五銖”,以一當百,“數日之內,府庫充實”。此后,又相繼鑄造了“太平百錢”和“世平百錢”(詳)直百五銖,直百五銖,三國時期蜀漢錢幣。錢的面文意思是一枚直百五銖的價值可以與一百枚五銖錢的價值相等,是一種大值虛幣。直百錢;吳大泉五百,孫權稱帝后,吳國于公元236年春鑄造了“大泉五百”,重十二銖,與當時的五百個五銖錢等值,該錢幣比王莽的“大泉五十”又大幅度減重。隨后吳國又相繼鑄造了“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錢幣面額越鑄越大,物價則越貴,人民深受其害,紛紛起來反對和抵制使用大錢。(詳)大泉當千,北魏太和五銖,中國最早年號記重錢,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鑄造。形制類五銖錢,然制作粗疏。永安五銖北周五行大布,五行大布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公元574年)。面文“五行大布”玉箸篆,錢文及制作均極為精美,為著名的“北周三品”之一。北周鑄“五行大布”錢,與當時的文化、經濟、政治斗爭有著直接的關系。當時佛教勢力極大,這使的國家的土地和戶口受到威脅,賦稅得不到保證。加上當時的戰事、蝗災、旱災等因素,最后罷佛教勢力,但對道教不敵視,意味深長地鑄了“五行大布”永通萬國;北周靜帝宇文闡,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鑄。面文“永通萬國”,玉箸篆,“永通”意為永遠通行,“萬國”示天下萬國可用。字廓深峻,形體厚重,錢文和鑄工均臻妙境,堪稱“北周三品”之首。當時以一枚兌換折一錢五萬枚,堪稱虛值大錢之冠,民不樂用,流通時間不長。與五行大布并行。(詳)南朝宋四銖,孝建四銖;南朝梁五銖女錢,。南朝梁武帝所鑄“五銖”,因其輕薄弱小而被稱為“女錢”。專指剪除外輪和內郭后的蕭梁五銖錢。鐵五銖;南朝陳太貨六銖前涼涼造新泉;前涼張氏王朝(公元317--376年)張軌所鑄,是以國號為名的第一例成漢漢興錢;中國帝王使用年號始于西漢武帝,但是歷史上最早的年號錢卻是十六國時李壽所鑄的漢興錢。夏大夏真興十六國時期大夏赫連勃勃于真興元年(419年)鑄。“大夏”為國號,“真興”為年號,歷史上國號年號合璧,此為首例。因鑄造精美,存世量極少,現在市價很高第五單元:隋唐五代時期錢幣看過了魏晉南北朝這各王各帝各朝各代各色各樣的貨幣,我們真是眼花繚亂啊,不過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隋唐時期是中國第二個大一統時代,經過了長時間的分裂動蕩,中國重又回到了統一的狀態,錢幣也重新統一起來。唐代,高祖李淵一改五銖傳統,鑄行通寶錢,開啟了中國貨幣史上最長的“通寶錢時代”。文物陳列:隋五銖;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制作精良。唐開元通寶,唐高祖李淵廢五銖錢,該鑄“開元通寶”錢(開國紀年通行的寶貨而非年號錢)從開元通寶錢開始起,錢幣不再標重量單位“銖”而代之以“寶”。寶字錢成為貨幣的主要文字形式,直至民國初年才被淘汰,延續1300多年,“開元通寶”四字隸書八分體,大書法家歐陽詢書,隸書錢成為定制。乾元重寶,乾封泉寶,咸玄通寶,會昌開元(21件):淮南(今揚州)節度使李紳率先鑄造進呈一種背面鑄有“昌”字的“開元通寶”錢,以紀年號“會昌”。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淮南的做法,鑄造背面有紀地文字的開元錢。這些背面有紀地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因鑄造于唐代會昌年間,故后世通稱之為“會昌開元”錢。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衰,此時的貨幣也有些特點。安史之亂期(史思明鑄)得一元寶,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范陽稱“大燕皇帝”,上元元年(760年)六月,開始鑄“得壹”錢。得壹元寶就是在這動蕩的時期產生的。”,與開元錢并用,以一當開元錢一百。但是到了五代時期,中國再次進入大分裂時期,貨幣也變得混亂順天元寶;唐朝安史之亂叛將史思明鑄造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面文為“順天元寶”,形制與“得壹元寶”相同。鑄量較多,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但今存已少開平元寶,開平為五代十國時期梁太祖朱溫年號(公元907?911),存世錢幣有“開平通寶”,“開平元寶”各一枚,天成元寶。天福元寶,漢元通寶,周元通寶,“周元通寶”始鑄于周世宗柴榮顯德二年(公元955年),是五代時期鑄行最多、質量最好的銅錢。永平元寶,光天元寶,通正元寶,咸康元寶,天漢元寶母錢翻砂法第六單元:兩宋時期錢幣兩宋時期,是我國繼隋唐之后第二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這一時期盛行年號錢,幾乎每次改元都要鑄造新的錢幣。宋代鑄錢工藝采用先進的母錢翻鑄法,因此貨幣鑄行量龐大,品種、版別十分復雜。由于宋朝“錢荒”頻繁,使得當時不僅流通銅錢,也出現了鐵錢和我國最早的紙幣一一“交子”。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專為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那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這時的“交子”,只是一種存款和取款憑據,而非貨幣。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并“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制過程。這便是我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一一“官交子”。它比美國(1692年)、法國(1716年)等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大家變成自己的話說吧)第七單元:遼金元時期錢幣遼金元均是少數民族政權,其貨幣形式既仿照中原漢民族的制度鑄造錢幣,同時保留有本民族的元素。金人建國之初一直使用遼宋舊錢,直到海陵王時才自行印行紙鈔,而后開始鑄錢,但時鑄時罷,銅錢始終處于短缺狀態。元朝則更進一步統一和發展了紙幣制度,紙幣成為其主要貨幣,銅錢種類多但數量少,但民間使用白銀流通的情況較多。文物陳列:清寧通寶,遼國道宗皇帝清寧年間(公元1055-1064)鑄造。文字粗糙,僅在北地流通,今已少見。咸雍通寶,大康通寶,大安通寶,西夏惠宗李秉常,大安年間(1075—1085年)所鑄漢文平錢。1981年內蒙林西縣出土二十萬古錢中首次發掘一枚,為震驚泉界的奇珍之品。銅色赤褐,形態古樸。錢文“大安”二字楷書,“通寶”隸書,直讀,文字端莊,邊廓整肅,制作精美,背穿上隱約有仰月紋元盛元寶,乾佑元寶,皇建元寶,光定元寶,正隆元寶,大定通寶,阜昌重寶,至大通寶,大元通寶(八思八文),元武宗海山,全大二年(公元1309年)鑄,非年號錢。有漢文及蒙古文兩種,版式繁多,大小厚薄不均勻。折十蒙文的發行量比較大,較為常見。漢文“大元通寶”分大小兩種,均極其罕見,小型尤少,皆為古錢珍品。(詳)至治元年,至正通寶、大朝金合,宋代時蒙古汗國鑄幣第八單元:明代錢幣明代銅的產量遠遠落后于貨幣經濟發展的需要,銅價的高昂,使得鑄錢得不償失,因此明代銅錢鑄量較少,中期甚至一度停鑄,及全萬歷以后到明末,才出現第二個鑄錢高潮。洪武八年(1375年),為彌補金屬貨幣的短缺,明朝重又發行紙幣。錢鈔并用,以鈔為主,銅錢為輔,幣制層次簡明。文物陳列:洪武通寶,吳二年(1368)正月,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同年三月,開鑄“洪武通寶”錢,仍繼大中錢式,行五等錢。建文通寶,永樂通寶,宣德通寶,隆慶通寶,萬歷通寶,泰昌通寶,天啟通寶,崇禎通寶,崇禎通寶,明毅宗朱由檢崇禎元年(1628-1644年)始鑄,崇禎通寶是中國貨幣史上的有一個鑄幣高峰,而其版別之復雜、品類之繁多,尤以其繁縟的背文、含義,至今有的都難以辨識。(詳)第九單元:清代錢幣清代幣制“用銀為本,用錢為末”,政府財政收支皆以銀為準,市場貿易中大額用銀,小額用錢。鴉片戰爭后,由于白銀大量外流,又有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打擊,清朝幣制大亂,清政府于咸豐年間一度發行紙幣——銀票和銀鈔。光緒年間開始引進西方技術改用機器制錢,這樣機制銅元和銀元取代方孔圓錢,從而結束了流行了2000年的傳統銅鑄幣形式。物陳列:康熙通寶,清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因為當時社會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發展很快,商品交換、貨幣經濟也非常發達,所以康熙一朝的錢幣鑄造得非常精美,大都很規整,錢型厚重,文字美觀大方,而且鑄量極大,存世非常豐富。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下令停鑄上代“順治通寶”錢,而改鑄“康熙通寶”錢,并規定以后凡是嗣位改元,所鑄錢制皆如此例。(詳)康熙通寶(地方造錢局鑄)*12,乾隆通寶(1鐵),嘉慶通寶,道光通寶,咸豐通寶,咸豐重寶(當十),咸豐元寶(當百),咸豐元寶(當千),同治通寶,同治重寶,光緒通寶,機制錢,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于制造銀元、銅元。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于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大演變。機制銀幣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詳)光緒重寶,道光銀元寶(上圖所示。)清末太平天國農民政權(1851-1964年)也鑄造多種銅錢,除1851年定都金陵時鑄有“太平天國”金幣以外,還有“太平天國”、“平靖勝寶”等。文物陳列:利用通寶,昭武通寶,洪化通寶,皆是吳三國及其建立的王朝所發行的貨幣裕民通寶,耿精忠中國清朝靖南王,為三藩之亂的參與者之一)叛據閩中時,鑄裕民通寶錢。太平天國(背:圣寶)太平軍的貨幣除初期名稱為通寶外,其余均稱為圣寶。還鑄造了一批鎮庫性質不能參與流通的花錢。其種類有四:小號大花錢、中號大花錢、特大號大花錢,其中特大號大花錢是我國最大最重錢幣之一,僅半枚殘錢就超過四市斤,重達2170克,現藏湖南省博物館。(詳)第十單元:中華民國時期錢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創立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發行了陸軍部軍事用票和中華民國南京軍用鈔票;各省紛紛宣布獨立,亦發行了帶有辛亥革命標志的鈔票。1914年推出的國幣條例,確定以銀元為中華民國國幣。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后加中國農民銀行),并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期間,法幣急劇貶值,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再次進行幣制改革,規定金元為本位,開始發行金元券。但是金元券膨脹速度比法幣更快,各地紛紛拒用。國民政府于是又使用銀本位幣制,發行銀元券。文物陳列:中央銀行(18件),中國銀行(3件),關金券(8件),關金券,本是國民黨政府專供進口關稅所使用的一種貨幣,以中央銀行名義發行。關金券圖案統一:正面為孫中山像,背面為銀行大廈。除有一種為橫式外,其余全部采用直型。地方銀行(12件),專業銀行(3件)偽滿洲國紙幣(7件),金屬幣(23件),解放區紙幣(7件)。中國的銅鏡最早出現于齊家文化,本展廳所展出的是戰國以后的銅鏡。戰國:山字紋鏡山字紋是指鏡背的主題紋飾形狀呈山字形。國外有的學者稱為T字形、丁字形,但是我國學者都采用山字紋的名稱。梁廷認為:“刻山形以像四岳,以代形似字”(見《藤花亭鏡譜》)。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都提出了山字紋是由殷周銅器上的勾連雷紋演變而來的一種紋飾。山字紋是這一時期的銅鏡中數量最多的一種紋飾。此銅鏡均為圓形,羽狀紋為地紋,其上3—6個山字形,其中以四山最為常見。四山鏡,三弦鈕,方座鈕,山字之底邊與方鈕座之邊線平行或與鈕座的四角相對,有的從鈕座四角伸出連貫式的花瓣,相互垂直,將鏡面均勻的分為四區,各區置一山字,以鈕為中心,上下,左右兩相對稱。西漢前期:“大東富貴,千秋萬歲”蟠螭紋鏡所謂蟠螭紋,題材較復雜,大多是指盤曲的龍蛇,怪獸圖案,它是包括盤曲的鳳鳥,怪禽等。蟠螭紋鏡,用細云雷紋做地紋,主紋蟠螭有的互相纏繞,連綿不斷,有的各個蟠螭之間有變形蟬紋或葉紋相間;有的蟠螭紋身軀做菱形折疊,這種鏡子出現于戰國中期,流行于戰國晚期及西漢初期。但漢初的蟠螭紋鏡,地紋變的較粗拙,主紋多由雙線或三線構成,并出現了銘文。蟠螭是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常見紋飾。《說文》“蟠,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西漢初期是銅鏡銘文的萌芽時代,文辭簡約,依內容可分為三類:男女或朋友之間贈答銘文,措辭委婉曲折,如怨如慕,意味深長,有紀念相思勿忘而兼含頌禱之意。慶祝頌禱銘文,種類少,但是數量多,證明當時十分盛行,如“大樂富貴”“千秋萬歲”“宜酒食”等具有修養的意義而用作規箴的銘文,銘文較長,分鑄于媚外銘帶。“長相思勿相忘”鏡“長富貴,樂未央,長相思,勿相忘”詞句樸實無華,情意纏綿,感情真摯,表達了男女之間的相思之情和對忠貞愛情的向往和渴望。以銅鏡作為信物的故事:破鏡重圓的故事出自唐人孟棨所著《本事詩情感第一》,南朝最后一個皇帝陳后主陳叔寶是一位風流天子,他在南京雖身為皇帝,卻醉生夢死。陳叔寶有一個妹妹,被封為樂昌公主,她的姿容和才學超群,和陳國太子的下屬徐德結為夫妻。陳國日益衰微,一天徐德對妻子說:“以你的才華和容貌,國亡后必定落在豪強的家里,如果我們還有情緣,我希望還能再見面,但是要有個信物作憑證。”于是他將一面鏡子破為兩半,自己留一半,另一半給妻子說:“你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那天在市上賣這半面鏡子,如果我還活著,我會在這天來找你。”陳國滅亡后,樂昌公主果然落入了隋朝大臣越公楊素家里,受到楊的寵愛。徐德經過顛沛流離,終于回到了京城。正月十五這天,他來到集市上,看到有人正在高聲叫賣半面鏡子,徐德將那人領到住處,設宴相語。那人所賣的半面鏡子與自己的半面鏡子正好合在一起,徐德于是寫了一首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嫦娥形,空留明月輝。”陳氏看到詩文后,心中很悲痛。這事被楊素知道后,就讓陳氏和徐團聚了,并給他們許多東西。后來徐德與陳氏回到了江南,執手相依,白頭攜老。一面銅鏡能起到這么大的作用,由此可見古人對銅鏡的重視程度。它除了鑒容外,也常作為男女之間愛情的信物和象征物,漢銅鏡就鑄有“長相思,勿相忘”的句子。西漢后期見日之光鏡:昭明鏡漢代銅鏡題材的開創性是很多的,在傳世和出土的許多銅鏡中,有幾類鏡子既無華美的紋飾,也不是素地無紋,占據鏡背的主題卻是一圈和幾圈銘文,銅鏡的尺寸一般不大,但是在漢鏡中卻非常有名,這就是西漢中葉以后出現并流行的各類銘文鏡。學者往往以銘文中的幾個字和詞來稱呼它們。如日光鏡,銘辭為“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其中以日光鏡,昭明鏡出土最多,流行范圍最廣。新莽:規矩的神鏡漢代以四神、禽獸為主題的鏡子中,最神秘的莫過于規矩鏡了。這種鏡子一般為圓鈕,鈕座處置一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產品銷售許可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中文圖書銷售合同
- 湘潭大學興湘學院《密碼學進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臨時活動場所租賃協議2025
- 山東省諸城市市級名校2025屆初三第一次中考適應性統考化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山東省濟南市濟鋼高中2025年5月月考試卷語文試題試卷含解析
- 三亞學院《工程造價控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省孝義市九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定位考試(4月)英語試題含解析
- 遼寧省沈陽市東北育才實驗學校2025年三下數學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四川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圖像處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4年11月-礦山隱蔽致災因素普查
- 2025年由民政局策劃的離婚協議官方文本模板
- 新時代青年與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青春、創新與傳承
- 科技領域實驗室質量控制關鍵技術與方法
- 國土業務知識培訓課件
- 《糖尿病與肥胖》課件
- 高考語文專題復習【高效課堂精研】小說的敘述藝術
- 2024年05月湖南湖南湘江新區農商行社會招考15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服裝設計與工藝基礎知識單選題100道及答案
- AI人工智能應用開發合同
- 護理MDT多學科聯合查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