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燭》高一統編版語文必修上_第1頁
《紅燭》高一統編版語文必修上_第2頁
《紅燭》高一統編版語文必修上_第3頁
《紅燭》高一統編版語文必修上_第4頁
《紅燭》高一統編版語文必修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紅燭聞一多學習目標01梳理詩歌層次結構,體會詩歌情感的變化;02理解紅燭意象表達的無私奉獻的精神,體會詩人的愛國之情;03能夠結合自身經驗,理解“青春的價值”;04學會運用意象表達感情的手法,嘗試寫作詩歌。知人論世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燁,字友三,后改名一多,湖北黃岡市浠水縣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早期領導人,堅定的革命志士。他是中國現代詩歌新月派的代表詩人。1912年聞一多考入清華,五四運動后開始發表新詩,主要作品有《紅燭》《死水》。1925年聞一多留學美國,當時中國正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侵蝕壓迫,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聞一多時刻心系祖國,寫下了這首詩。詩歌《紅燭》是聞一多第一部詩集《紅燭》的序詩。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在被國民黨特務暗殺的李公仆先生的追悼會上發表完最后一次演講后,當天下午就被國民黨特務所殺害。我們在八年級下冊學過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聞一多先生在演講中慷慨激昂、義憤填膺。他講到“你們看,光明就在我們眼前,而現在正是黎明之前那個最黑暗的時候,我們有力量打破這個黑暗,爭到光明!我們的光明,就是反動派的末日!

早年參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體詩。他的詩具有極強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

代表作《紅燭》《死水》具有沉郁奇麗的藝術風格,整齊、和諧的藝術表現,影響頗大。初讀感知紅燭啊!這樣紅的燭!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對于詩人來說,紅燭是什么?紅:象征赤誠、熱情詩人懷著敬慕的心情贊嘆熒熒的紅燭紅燭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將詩人的奉獻精神和赤誠表現得一覽無余創作思路:突出紅燭意象,聯想到詩人熱烈的心,發出深情邀請,將要詠之物與要言之志自然聯系。01注意情感基調:熱烈深沉且富有激情,剛勁有力02(2)注意詩歌朗讀的停連:如在第一節“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中,需要停頓,語氣舒緩。03注意詩歌朗讀的輕重:如“紅燭啊!這樣紅的燭”強調“紅”的特點,因此“紅”字需要加重語氣朗讀,把詩人的懇切讀出來。04注意詩歌朗讀的語調:詩歌是蘊含情感的,它的語言短小精悍且富有韻味。因此朗讀時語調不能總保持在同一個水平,我們需要把情感變化的抑揚頓挫通過語言朗讀出來。《紅燭》和第二課其他三首詩歌在形式上有何明顯的區別?

相對于其他三首詩歌,《紅燭》的形式相對齊整,節和句相對勻稱。每一節都以“紅燭啊!”來開頭,情感在節句間層層遞進。詩中感嘆詞的回環使用,詩句長短錯落形成節奏美。這與聞一多所倡導的詩歌理論有關。他提出詩歌創作的“三美”理論,即“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紅燭》和第二課其他三首詩歌在形式上有何明顯的區別?在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胡適倡導自由體的白話新詩,使得詩歌無統一的藝術形式和審美標準。20年代郭沫若等人的詩歌盡顯五四時期狂飆突進之風,如《站在地球邊上放號》。聞一多先生批評散漫沒有形式的詩歌,強調詩歌音樂的重要性,新格律詩理論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所謂格律詩即具有精巧的布局,以藝術的方式將詩歌的美表現出來。聞一多先生在《詩的格律》一文中指出格律注重視覺和聽覺兩方面的藝術化。視覺指詩歌的節的勻稱和句的勻齊,聽覺指音尺、平仄、韻腳等。最后他提出了“三美”詩歌理論。音樂美指詩歌的音節和節奏的整齊;繪畫美指辭藻運用之美。他認為詩歌應運用華麗且具有色彩的辭藻來增強詩歌的畫面感,在畫面之中又具備深遠的意境。“建筑美”則不拘于格式,強調形式與詩歌的精神相互融合。文本細讀“蠟炬成灰淚始干”放在開頭有什么作用?開頭引用詩句是為了確立詩歌的整體基調,為之后的情感的宣泄做鋪墊。假如詩人在開頭就大肆地表達“紅燭啊!”的熱烈的情感,這未免有些突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原意是表達詩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在這里是借用文學作品中蠟燭犧牲和奉獻的象征意義,說明了詩人對蠟燭“燒蠟成灰”的高度認可。下文是詩人對紅燭的逐漸認識以及情感的層層遞進。2.“紅燭”與“蠟炬”這一古典意象有何不同?詩人賦予蠟炬新的含義,這新的含義是什么?

詩歌的第一節寫的是紅燭的顏色。“這樣紅的燭!”,強調的是蠟燭的“紅”,這“紅”指的是什么我們暫時不知。接著“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接著詩人反問:詩人的心要怎樣才能達到紅燭的紅?同樣是詩人對自己的質問,他希望自己也能夠達到紅燭這樣的赤誠。由此可知,紅燭的顏色隱喻著詩人理想的人格。3.詩歌的語言獨具特色,這首詩每一節反復地以“紅燭啊!”開頭,“紅燭”作為解讀文本的關鍵詞,它在每一節中是以什么形式呈現的?這首詩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來表現紅燭,詩歌的特點是含蓄雋永。在經典的文章中,詩人的情感一般是隱藏在字里行間,需要我們去探析、深究。“吐”字可以換成“亮”或“現”嗎?“吐”字運用的妙處是?

詩人要把心“吐”出來,這樣才能直觀真切地看到詩人的心是否像紅燭那樣熱得紅火,熱得真誠。詩人以設問的形式發出疑惑思考,你怎么理解?

詩人將紅燭擬人化,連續三個問句表示詩人對紅燭的疑問。燒蠟成灰是紅燭的屬性,詩人運用反問的語氣更強烈地提出既然蠟是紅燭的軀體,火是紅燭的靈魂,那么“為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后才放光出”?這是矛盾和沖突。接著在第三節中,詩人經過思索得出了答案,燒蠟成灰才能燒出它的光來,這是自然的法則。這里是將紅燭的形體隱喻紅燭燒蠟成灰釋放光芒的屬性,即通過犧牲自己帶來光明。在第五節到第八節中,詩人提出疑問“既已燒著,又何苦傷心流淚”?這句話怎么理解?燃燒是紅燭的使命,紅燭是擬人化的形象,代表詩人。紅燭是具有情感的人的形象,紅燭燃燒之時便是他傷心流淚的開始,流淚是為什么?因為“殘風的侵襲”才急得流淚。紅燭越是傷心流淚,它的形象就越偉大。“流罷!”表示了堅決,要照亮這個黑暗的世界,只能徹底地流淚!“莫問收獲,但問耕耘”。這個“問”字有何意義?這句話來自曾國藩的座右銘“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原創是清代理學大家太常寺卿唐鑒送給曾國藩的一句話“不為圣賢,則為禽獸,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所謂耕耘指辛勤的勞動,詩人以此勉勵自己要像紅燭一樣燃燒自己放出光芒,為所信奉的主義奉獻一生。以“問”直抵靈魂,將紅燭的精神作為一生的信條和追求。前后有兩個問,“但”字用來強調后半句之“問”,體現了“耕耘”的重要性。總結與作業詩人赤誠地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紅燭的形象是詩人光輝人格的寫照。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為祖國、人民,不顧惜個人的得失榮辱的偉大崇高的獻身精神。學習了《紅燭》,相信同學們有許多的感觸。作為當代年輕人,你們懷著怎樣的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