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精編_第1頁
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精編_第2頁
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精編_第3頁
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精編_第4頁
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精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精編)懷化醫專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教案編號49年下學期授課教師胡祥上教研室主任審核簽名陳良富教學課題頭部、頸部(一)學時授學時間月日月日月日月日12月29日12月31日2學時星期星期星期星期星期五星期日授課對象級臨床醫學專業班級5-12班1-4班目的規定一、熟悉額頂枕區的層次構造與臨床的關系和該區的重要血管、神經的分布概況。二、理解顱頂區的境界和重要標志。三、理解顳區的層次構造與臨床的關系。四、熟悉面部血管、神經的分布狀況。五、理解頸部境界、分區以及重要的體表標志和重要構造的體表投影。教學重點及難點重點:顱頂區的境界和重要標志;額頂枕區的層次構造與臨床的關系和該區的重要血管、神經的分布概況;顳區餓層次構造與臨床;面部血管、神經分布。難點:顳區的解剖層次與臨床的關系;面部穿行于腮腺的血管和神經的名稱及其與臨床的關系。。教法與學法多媒體課件輔助啟發式教學講授法課前認真預習,參加標本制作,聯系臨床知識課型理論課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教學內容與時間分派概述(1分鐘)第一章頭部第一節概述(15分鐘)一、境界:二、分區:三:表面解剖:(一)體表標志:(二)體表投影:第二節顱部(30分鐘)一、分部:二、顱頂第二節顱底(略)第三節面部(30分鐘)一、表面解剖:二、面部淺層的構造:三、面部淺層的血管:四、面部的神經:五、腮腺咬肌區:第二章頸部第一節概述(23分鐘)一、境界二、分區三、表面解剖【小結】1分鐘復習思考題1.頭皮:2.結合臨床、顱頂外傷時作手術切口怎么切?為什么?參考資料1.《局部解剖學》本科第二版教材(曾志誠主編);2.《外科學手術》;3.《耳鼻咽喉科學》本科第六版教材。自評本次學時間安排合理,重、難點突出,內容取舍合理,講述透徹,聯系臨床知識好,課件制作界面和諧,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畢教學任務,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主動性好,教學效果好。第三篇局部解剖學(topographicanatomy)概述一、定義:是研究人體各個局部區域內的構造和器官的位置、毗鄰、層次關系及臨床應用的科學。二、人體分區:頭、頸、胸、腹、盆部、會陰、上、下肢。三、局部構造的基本形式:四肢型:皮膚淺筋膜深筋膜肌層骨。軀干型:皮膚淺筋膜深筋膜肌層骨內臟。第一章頭部(head)第一節概述一、境界:下列頜底、下頜支后緣、乳突、上項線、枕外隆凸的連線與頸部分開。二、分區:以眶上緣、顴弓、外耳門上線的連線分為顱部和面部。三、表面解剖:(一)體表標志:1.額結節:深面正對大腦兩半球的額中回。2.枕外隆凸:其深層為竇匯。(在幼兒時不明顯)3.上項線:其深層為橫竇、也是大、小腦的分界限。4.乳突:居外耳門的后方,根部的前方有莖乳孔,面神經由此出顱,在乳突深層后半為乙狀竇。(在行乳突根治術中、勿損傷面神經及乙狀竇)5.顴弓:全長約3橫指(5-6cm),于皮下可觸及。其上緣相稱于大腦顳葉前端下緣、其深層為顳肌。6.眶上孔:居上緣的內、中1/3相交處、距正中線約2.5cm,有眶上血管和神經穿出。額部手術局麻注射部位。7.下頜角:此處骨質薄、易發生骨折,此角向前有面動脈跨過。8.翼點:多呈H形、有時可呈N,居顴弓中點上方4cm與額骨顴突后方2.5-3.0cm的交點處。9.眶下孔:在眶下緣中點的下方0.5-1.0cm處(男性約0.83cm、女性約0.79cm)。10.頦孔:成人居下頜第2前磨牙根的下方、下頜體上、下緣連線的中點,距正中線約2.5cm處。(二)體表投影:(二)體表投影:下橫線:兩側外耳門和眶下緣最低點的平面(FH平面)。上橫線:眶上緣最高點與FH平面平行的平面。前縱線:顴弓中點與FH平面垂直的平面。后縱線:乳突根部后緣與FH平面垂直的平面。中央溝:上橫線與前縱線的交點與后縱線與正中矢狀面交點的連線。此線前后各1.5cm的范疇內分別代表中央前、后回。外側溝:中央溝與上橫線的分角線。翼點:前縱線與上橫線的交點處。腦膜中動脈:前縱溝與下橫線的交點,由此向上經翼點為腦膜中動脈前支的體表投影。第二節顱部一、分部:顱頂、顱底、顱腔二、顱頂(calvaria):(一)分區:):(一)分區:前界眶上緣額頂枕區后界上項線、枕外隆凸兩側上顳線上界上顳線顳區下界顴弓(二)額頂枕區層次:1.皮膚:厚而致密,富含毛囊、汗腺、皮脂腺。易發癤腫及皮脂腺囊腫。(臨床上慣用于植皮)2.淺筋膜:由致密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構成,并以許多結締組織小梁使皮膚與帽狀腱膜緊密連接,將脂肪分隔成無數小格。特點:(1)纖維隔間含有脂肪、血管、神經和淋巴管,故此層在受感染或外傷出血時,易形成局部腫脹。(2)外傷引發血管斷裂時,血管不能退縮造成出血較多,故應及時止血。3.枕額肌及帽狀腱膜:帽狀腱膜的橫斷傷時,由于額、枕腹的收縮而致傷口裂開,故手術時需縫合、利于裂口的愈合和止血。頭皮:1+2+3的聯合體4.腱膜下疏松結締組織(腱膜下間隙):為一薄層結締組織,臨床上稱此層為顱頂的危險區。特點(1)此層疏松,外傷時易與骨膜分離,引發頭皮撕脫;(2)此層內積血/積膿時,可蔓延至整個顱頂;(3)此層內有導血管,將顱內的硬腦膜竇與顱外的淺靜脈相連,因此頭皮或腱膜下間隙的感染可引發顱內感染。5.顱骨外膜:為一層薄而致密的結締組織膜,與顱骨外表面相連、易分離,與顱縫結合緊密、因此骨膜下血腫常局限于某一塊顱骨的范疇內、不向四周擴散,借此可與腱膜下積膿(液)相區別。6.顱頂骨:厚薄不一,成人平均厚度為5mm、在枕外隆凸處可達11~12cm、顳區僅1~2mm。自4歲后來,逐步分化為內、外板及板障。外板由骨密質構成板障內有板障靜脈內板薄而脆,故稱玻璃樣板受外傷時:外板臨時下陷外力消失恢復內板骨折腦組織小兒的無板障、彈性較成人的大,故受暴力打擊時,多發生凹陷性骨折。(三)顳區層次:1.皮膚:較額頂枕區稍薄、移動性較大,有助于切口縫合。2.淺筋膜:前部較薄、后部較厚,此層脂肪較少。3.顳筋膜:淺層為顱頂帽狀腱膜向顳區延續而來的薄膜深層為致密結締組織,起自上顳線、覆蓋整個顳肌4.顳肌:居顳筋膜深層深面,對腦膜和腦組織起到足夠的保護作用,故顳區為開顱術的慣用入路。5.顱骨外膜:較薄,緊貼顳骨表面、剝離困難,故此區極少發生骨膜下血腫。(四)顱頂部的血管、淋巴、神經:1.血管、神經的位置:主干均位于皮下組織內。2.分組:額部:內側組:滑車A、V、N都從眶口內上角出眶外側組:眶上A、V、N都從眶上孔出眶枕部:枕A、V、枕大N兩外側部:顳淺A、V、耳顳N耳廓后方:枕小N、耳后A、V3.特點(※):(1)由四周向顱頂集中,因此頭皮作單純切口時,應注意切口方向。(2)顱頂的神經多位于皮下、且有重疊,故臨床上,作阻滯麻醉時應將藥品注入皮下組織,以擴大阻滯麻醉范疇。(3)顱頂的A有豐富的吻合,體現為同側間、對側間都有,損傷后不易發生壞死,故頭皮損傷后應力做一期縫合。(4)靜脈間有豐富的吻合、且借導靜脈與顱內的硬腦膜竇相交通,因此頭皮感染時有可能至顱內。4.淋巴:由顱頂向四周引流。前部注入耳前淋巴結后部注入乳突淋巴結和枕淋巴結血管特點:豐富、多源、吻合、放射匯聚。神經特點:多源、重疊。第三節顱底(略)第四節面部第三節顱底(略)第四節面部一、表面解剖:1.眶上切跡(孔):2.眶下孔:3.頦孔:4.面動脈:下頜骨下緣與咬肌前緣交點至內眥的連線。5.面神經:以耳垂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于面部表情肌。6.腮腺管:耳垂根部至上唇中點連線的中1/3段(鼻翼與口角連線的中點至耳屏間切跡連線的中1/3段)。二、面部淺層的構造:二、面部淺層的構造:1.皮膚:其特點為:(1)薄而柔軟、富有彈性,移動性大、血供豐富,愈合力強;(2)富含皮脂腺、汗腺,為皮脂腺囊腫和癤腫的好發部位;(3)在眼、鼻、口裂周邊形成不同方向的皮紋,故面部手術2.淺筋膜:厚薄不一的脂肪組織,在頰部較多、形成頰脂體(小兒尤為明顯),在眼瞼處較少且構造疏松,在局部炎癥、心、腎疾患時,水腫首先從眼瞼處體現出來。3.血管神經層(詳見后述)。4.深筋膜:面部的不明顯,在兩側區明顯。5.面肌:分布于眼、口、鼻、耳周邊。三、面部淺層的血管:1.面動脈:于舌骨大角稍上方發自頸外動脈、繞過下頜骨下緣與咬肌處,斜向內上方、經口角、鼻唇溝,至內眥部。2.面靜脈:為面部的重要靜脈,與面動脈伴行。境界☆危險三角特點臨床應用四、面部的神經:(一)面神經:四、面部的神經:(一)面神經:自莖乳孔出顱后,向邁進入腮腺、在腮腺形成神經叢、最后分五支穿腮腺的上、前、下端,分布于面肌。1.顳支(1~2支):由腮腺上緣穿出、支配眼輪匝肌上份與額肌。2.顴支(3~4支):由腮腺上緣前份穿出、與面橫動脈伴行橫行于顴弓上方,分布于眼輪匝肌、顴肌及提上瞼肌。3.頰支(3~4支):由腮腺前緣穿出、分上、下兩支,支配頰肌及口唇周邊的諸肌。4.頸支(1~2支):由腮腺下端穿出、在頸闊肌深面跨越面動、靜脈淺面,沿下頜骨下緣前行,支配降下唇肌、頦肌。5.頸支(1支):由腮腺下端穿出、在下頜角附近至頸部,支配頸闊肌。(二)三叉神經:感覺支以眼裂、口裂為界從上而下依次為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詳見周邊神經系統)。五、腮腺咬肌區:(一)境界:五、腮腺咬肌區:(一)境界:上界顴弓、外耳道軟骨前界咬肌前緣下界下頜骨底后界胸鎖乳突肌(二)重要構造:腮腺(parotidgland)1.位置:居面側部、外耳道的前下方,上近顴弓、下平下頜角后與胸鎖乳突肌的后緣相鄰、內側鄰近咽側壁。2.形態:質軟、色淡黃、大致呈楔形,底向外略層三角形、尖向前適對咽側壁。分:淺部(面突)居咬肌后部表面峽部適對下頜支后緣深部(下頜后突)居下頜支后內側3.腮腺筋膜:由頸深筋膜淺層延續而來,包繞腮腺成鞘、其伸入腺體實質,將腮腺分成多個小葉,故化膿性腮腺炎多為小葉性膿腫,切開引流時需充足、要注意引流每一膿腔。腮腺鞘淺層致密、深層較薄且有裂隙,故腮腺膿腫易穿咽部、形成咽旁膿腫。4.腮腺導管:5.副腮腺:居腮腺關附近,注意與腮腺淋巴結分辨。發生率約20%,其導管匯入腮腺管。附:顳淺動脈的臨床應用由于顳淺動脈的位置恒定而淺表,臨床上可用監測脈搏和壓迫止血,并且在頜面部惡性Tumor患者、可經該動脈逆行插管、注入化療藥品。另外顳淺動脈的頂支的管徑和長度都適合在顱內、外搭橋術中使用。第二章頸部(一)(neck)第一節概述一、境界:上下頜底、下頜支后緣、乳突、上項線、枕外隆凸連線下胸骨柄上緣、鎖骨、肩峰、C7棘突的連線二、分區:以斜方肌前緣為界分為:前部狹義的頸部后部頸后區(項部)狹義的頸部以胸鎖乳突肌為界又可分為:頸前區(頸前三角)胸鎖乳突肌區頸外側區(頸后三角)舌骨上區頸前區(以舌骨為界)舌骨下區頦下三角舌骨上區(以二腹肌為界)下頜下三角下頜后窩上方頸動脈三角舌骨下區(以肩胛舌骨肌上腹為界)下方肌三角上方枕三角(肩胛舌骨肌斜方肌三角)頸外側區(肩胛舌骨肌下腹)下方鎖骨上大窩(肩胛舌骨肌舌骨三角)三、表面解剖:(一)體表標志:三、表面解剖:(一)體表標志:1.舌骨:居口底皮膚與頸前部皮膚相移行處,相稱于C3體高度。其大角是尋找和結扎舌動脈的重要標志。2.甲狀軟骨:居舌骨下方、上緣平C4體,為頸總動脈分叉處。成年男性的喉結在中線上明顯可見。3.環狀軟骨:居甲狀軟骨下方、平C6體、此平面為咽與食管、喉與氣管的分界處。其兩側可觸摸到頸總動脈的博動。臨床應用:(1)向后內壓迫頸總動脈,達成臨時止血的目的;(2)緊急狀況下的急救環甲膜穿刺。4.胸鎖乳突肌:為頸部重要肌性標志。其后緣中點是頸叢神經皮支阻滯麻醉的部位。5.鎖骨上大窩:居鎖骨中1/3的后方,在此窩中部可摸到鎖骨下動脈搏動;其稍上方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部位;呼吸困難時,此窩在吸氣時加深。6.胸骨上窩:居頸靜脈切跡上方,氣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