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高二上學期第一次半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博愛縣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半月考
語文
一、現代文閱讀(36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長于直覺的辯證思維,后期墨家與名家(主要代表人物為惠施、公孫龍)則特別發展了理性的邏輯思維,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邏輯命題。但兩漢魏晉以來,儒、道、釋三家互補成為影響中國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張直覺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覺、道家的藝術直覺、佛家的宗教直覺,都把主客體當下冥合的高峰體驗推到極致,認為對于宇宙本體,不能依靠語言、概念、邏輯推理的認知方法去認識,只能靠直覺、頓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國文化重直覺思維、輕邏輯思維的特點,一般缺乏嚴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論探索,更欣賞和滿足于在模糊籠統的全局性的整體思維和直觀把握中,去追求和獲得某種真理和領悟。
如錢穆所說:“東方人好向內看,而西方人則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邏輯的思想與理論,在中國不甚發展,中國人常愛在活的直接的親身經驗中去領悟。"中國文化重直覺感悟、輕邏輯思維的傳統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其長處是對世界、對事物容易進行整體、系統的把握,具有較長遠的歷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經驗,好歷史,民族心態總的講比較冷靜、沉穩,能夠比較從容地應付歷史的大災大變,使民族文化不斷延續、發展。其短處則在于由于輕邏輯思維,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窮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絲不茍的精確性,不容易形成科學的觀念,不容易建立起對世界、對事物的有理有據的科學認知。
(摘編自《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二:
儒家在許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無需客體認可。所以,儒家除學理依據周禮之外,其余的內容不是客體社會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規定,后存在的。
儒家的學理錯誤是自命無證。這會導致錯誤的學風,只要主觀意志,而無需客觀實踐。重言輕行,君子動口不動手。這種學風也與現代性格格不入?,F代性的認知是創造性推動的,現代性的實踐是積極協作,恰恰是動手動口的結合。主觀的東西必須被客觀證實,自命無效,證實才能有效。這樣從古典時期的權威獨霸脫離群眾,演變成大眾認證、客體認證、監控認證,說明自命都是無效的?,F代性在學理上是客體認證大于主體自命。凸顯客觀性認證,把認知變成客體化的,這是現代性的特點。
本質而言,主體性必須經過客體認證,才能檢測主體性是不是適合現實。儒家的心學實際是自命無證的。這正是佛教指責的,“想入非非",舍棄客體,無法正心誠意。朱熹格物致知說基本導向客體認證。對知識進行客體認證,會使知識成為真實的知識。傳統思想走的是權威主義之路,圣人之言無需客體認證。現代性恰恰與此相反,科學知識就是被客體認證的知識,這種知識是確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
傳統文化歷經三個階段:第一是遠古時代,文字初創,人文初建的時期,以原始人文意識、宗教為特點;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會,文明開啟,文字統一,歷史演義家天下大一統;第三是元宋明清時期,晚清時期,客觀性認識不斷增加,自我認識開啟,接納域外文明。從古典時期的自命無證,到晚清時期追求知識的客觀化標準,接納了西方的科學技術,現代性更是把客觀化的標準作為知識的尺度,思想的依據,認識的來源。所以現代性的自命無證被淡化為客觀認證。現代性必須經過客觀認證才能反思知識作為自身的合理性,從實踐認識知識的可行性。最終以事實作為知識的結果,以客觀化作為自我意志的標準?,F代性雖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謂的誠信,但是總體上建立了個人認知的可信度。這種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現代年輕人“未老先衰”,他們沒有古人少年時期的疏狂,但是整個傳統文化因為自命無證而變成整體性的謊言。古人的言辭散漫正是自命無證造成的,因為擁有無須客觀化的認知,自己想怎么說就怎么說。這就會造成言辭與現實的背離,而古典時期一直不顧這種背離。這是認識論的歷史——不斷增強的客觀化,不斷使思想回到現實,工具理性和客觀化的理性不斷完善。
(摘編自《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材料三:
道與器的相互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一個“道"字和一個“器”字,對宇宙萬物的生發及其關系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現了中華文化卓越的思維魅力。
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學范疇,是宇宙的總根源,或一切事物運動的總體規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宇宙觀。另一方面,與無形的道相對的是有形的器。在道與器的關系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是以道馭器、重道輕器,由此形成傳統文化特別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則等重大問題的特點,但也具有忽視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究其原因,問題不在于道,而在我們未能擺正道與器的關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統御器的一面,沒有充分重視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賴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確的做法應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滿競爭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道文化的優勢,駕取器物之用,引導人類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與器協力,使傳統文化道的優勢和現代化器的優勢,形成互補互進的良性狀態,促進經濟建設、生態建設、科技創新等更好更快發展。
(摘編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協力共進》)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文化重直覺思維,強調對世界、對事物進行整體、系統的把握,而非窮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態總體比較冷靜沉穩。
B.材料二可以從學理上解釋材料一中的現象,并指出現代性的特點是主觀的東西必須被客觀證實才能有效,客體認證大于主體自命。
C.在現代性體系下的年輕人“未老先衰”,沒有古人少年時的疏狂,仍有古人的誠信,總體上建立了個人認知的可信度。
D.材料三認為應發揮道文化的優勢來駕馭器物之用,這里的“道"與材料一中“窮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內涵上無差別。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雖墨家與名家發展了理性的邏輯思維,提出了富于思辨精神的邏輯命題,但它們未成為中國文化主流。
B.儒道釋主張直覺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體當下冥合的高峰體驗推到極致,肯定直覺、頓悟的認知方式。
C.儒家學理錯誤會導致錯誤的學風,只要主觀意志,無需客觀實踐,朱熹格物致知說卻基本導向客體認證。
D.由于古典時期言辭與現實的背離,古人言辭散漫,想怎么說就怎么說,造成整個傳統文化的自命無證。
3.下列選項,不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中“中國文化重直覺思維、輕邏輯思維"特點的一項是()
A.《論語》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B.《中庸》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C.《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p>
D.《莊子》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
4.結合對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請簡述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5.請結合材料三,談談如何發揮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發展中的作用?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與周瑜相遇
遲子建
一個司空見慣、平淡無奇的夜晚,我枕著一片蘆葦見到了周瑜。那個縱馬馳騁、英氣逼人的三國時的周瑜。
因為月色很好,又是在曠野上,空氣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還是一眼認出了他。當時我穿著一件白色的睡袍,烏發披垂,赤著并不秀氣的雙足,正漫無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涼而濕的水氣朝我襲來,我不知怎的聞到了一股燒艾草的氣息,接著是鼓角相聞,我便離開河岸,尋著艾草的味兒和凜凜的鼓角聲而去,結果我見到了一片荒涼曠野,那里的帳篷像蘑菇一樣四處皆是,帳篷前篝火點點,軍馬安閑地垂頭吃著夜草,隱隱的鼾聲在大地上沉浮。就在這種時刻,我見到了獨自立在曠野上的周瑜。
我沒有小喬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為在這曠野上,只有兩個人睜著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兩個人,一個是我,一個就是周瑜了。
因為見到了我最想見到的一個男性,所以那一瞬間我說不出話來,我見到親密的人時往往都是那個表情。
周瑜身披鎧甲,劍眉如飛,雙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氣令我顫抖不已。
“戰事還未起來,你為何而發抖?”周瑜說。
我想告訴他,他的英氣令我發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發抖,可我說不出話來。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戰事要發生。這么大規模的安營扎寨,這么使周瑜徹夜難眠的戰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戰前被擦得雪亮的軍刀都會沾有血跡。只有刀染了血跡,戰爭才算結束。多少人的血淤積在刀上,又有多少把這樣的刀被遺棄在黃土里,生起厚厚的銹來。
周瑜并沒有在意我的發抖,而是將一把艾草丟進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來??墒窍惹八劦墓慕锹暷??
周瑜轉身走向帳篷時我見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號角則掛在帳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揚頓挫地敲了起來,然后又吹起了號角。他陶醉著:為這戰爭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鎧甲閃閃發光。
我說:“這鼓角聲令我心煩。"
周瑜笑了起來,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號角,朝我走來。他說:“什么聲音不令你心煩。”
我說:“流水聲、鳥聲、孩子的吵鬧聲、女人的洗衣聲、男人的飲酒聲。"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來。我見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齒。
我說:“我還不喜歡你身披的鎧甲,你穿布衣會更英俊?!?/p>
周瑜說:“我不披鎧甲,怎有英雄氣概?"
我說:“你不披鎧甲,才是真正的英雄?!?/p>
我們不再對話了。月亮緩緩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濃而淡,晚風將帳篷前的軍旗刮得飄揚起來。我坐在曠野上,周瑜也盤腿而坐。
我們相對著。
他說:“你來自何方?為何在我出征前出現?"
我說:“我是一個村婦,我收割完蘆葦后到河岸散步,聞到艾草和鼓角的氣息,才來到這里,沒想到與你相遇?!?/p>
“你不希望與我相遇?"
“與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蔽艺f。
“難道你不愿意與諸葛孔明相遇?"
“不?!蔽艺f,“諸葛孔明是神,我不與神交往,我只與人交往。"
“你說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氣短?!敝荑ぜ恿?。
“英雄氣短有何不好?"我說,“我喜歡氣短的英雄,我不喜歡永遠不倒的神。英雄就該倒下?!?/p>
周瑜不再發笑了,他又將一把艾草丟進篝火里。我見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澤使曠野顯得格外柔和安詳。
我說:“我該回去了,天快明了,該回去奶孩子了,豬和雞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動也不動,他看著我。
我站了起來,重復了一遍剛才說過的話,然后慢慢轉身,戀戀不舍地離開周瑜。走前打著哆嗦,我在離開親密的人時會有這種舉動。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頭,我怕再看見月光下周瑜的影子??熳叩胶影兜臅r候,卻忍不住還是回了一下頭,我突然發現周瑜不再身披鎧甲,他穿著一件白粗布的長袍,他將一把寒光閃爍的刀插在曠野上,刀刃上跳躍著銀白的月光。戰馬仍然安閑地吃著夜草,不再有鼓角聲,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飄來。一個存活了無數世紀的最令我傾心的人的影子就這樣烙印在我的記憶深處。
我想抓住他的手,無奈那距離太遙遠了,我抓到的只是曠野上拂動的風。
一個司空見慣、平淡無奇的夜晚,我枕著一片蘆葦見到了周瑜。那片蘆葦已被我淚水打濕。
(選自《中國當代小小說精品庫》)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屆林斤瀾短篇小說獎頒獎典禮在溫州舉行。遲子建獲“杰出短篇小說作家獎”。評委會認為:遲子建的短篇小說,始終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與突出的個人風格。自然景觀與社會景象的相勾連,生物靈性與各色人性的相貫通,使得她的小說,地氣與元氣相得益彰,靈氣與生氣融為一體,從而使小角度的故事總是蘊含著深邃與豐沛;小人物的悲歡總是攜帶著希冀與溫暖。以地域文化為基點,以底層生存為焦點,努力營造短篇小說的詩意美學,使遲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識度,更使她具有了卓爾不群的重要性。
(摘編自《澎湃新聞》)
6.下列對小說內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小說前后“我顫抖不已"和“我打著哆嗦”這兩處動作描寫,表明了“我"對周瑜傾心和不舍。
B.文中劃橫線處有關周瑜“敲鼓”的描寫,既照應了前面的鼓角聲,又塑造了周瑜沉醉于戰爭的形象。
C.當“我"說要回去“奶孩子”喂豬雞時,周瑜“動也不動地看著我",說明我們的談話沒有觸動他。
D.文中“我”認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戰場、在血腥的搏殺里,脫下鎧甲的和平守衛者更是大英雄。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理解與鑒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第二段中環境描寫突出了夢境的安靜、荒涼、開闊等特點,渲染了戰前緊張激烈的氛圍,為周瑜出場做鋪墊。
B.小說多次寫到“燒艾草"這一細節,營造“我”和周瑜相見的氛圍,“艾"與“愛”諧音,象征友愛和睦。
C.小說人物形象鮮明,作者除了運用外貌、動作、語言等描寫方式外,還借助典型化場景描寫烘托人物形象。
D.小說采用夢境方式,講述了“我"穿越歷史時空,與歷史人物進行了傾心的交談,表達了珍愛和平這一主題。
8.“我”在這篇小說中起到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9.文本二中說遲子建的短篇小說“努力營造短篇小說的詩意美學",《與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體現了這種“詩意美學”?請結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越王勾踐起師逆之。大夫文種乃獻謀曰:“王其無庸戰,不如約辭行成,以喜其民,以廣侈吳王之心。越王許諾,乃命諸稽郢行成于吳,曰:“昔者越國得罪于天王,天王親趨玉趾,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其敢忘乎?越國固貢獻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今天王既封殖越國以明聞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唯天王秉利度義焉!"
吳王夫差乃告諸大夫曰:“孤將有大志于齊,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申胥①諫曰:“不可許也。夫越,非實忠心也,又非懾畏吾兵甲也。大夫種固知君王之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吳王曰:“大夫奚隆于越?”乃許之成。
吳王夫差既許越成,乃大戒師徒,將以伐齊。申胥進諫曰:“昔天以越賜吳,而王弗受。夫天命有反,今越王勾踐舍其愆令,輕其征賦,裕其眾庶,其民殷眾,以多甲兵。越之在吳,猶人之有腹心之疾也。今王非越是圖,而齊、魯以為憂。夫齊、魯譬諸疾,疥癬也,豈能涉江淮而與我爭此地哉?"王弗聽。
十二年,齊人與吳戰于艾陵,齊師敗績,吳人有功。吳王還自伐齊,乃訊申胥曰:“今天降衷于吳,齊師受服。敢告于大夫。”申胥對曰:“夫天之所棄,必驟近其小喜,而遠其大憂。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今王無以取之,而天祿亟至,是吳命之短也。員不忍稱疾辟易,以見王之親為越之擒也。員請先死。"將死,曰:“以懸吾目于東門,以見越之入,吳之亡也。”遂自殺。
(節選自《國語》卷十九)
【注】①申胥:伍子胥,名員,字子胥,春秋吳國大夫。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天王既封殖/越國以明聞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
B.今天王既封殖/越國以明聞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
C.今天王既封殖越國/以明聞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
D.今天王既封殖越國/以明聞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成,平定,講和。文中“不如約辭行成"是說不如用謙卑的辭令向對方求和。
B.“而”有多種用法,文中“而無拂吾慮"的“而”為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
C.眾庶,指百姓。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黔首、黎民、庶民、黎庶、黎元等。
D.敢,冒昧。文中的用法與“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中的“敢”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吳王夫差進攻越國,越王勾踐起兵對抗,但越國大夫文種出主意,希望勾踐講和,以此使吳王的野心膨脹,從而削弱吳國。
B.申胥對越王的想法心知肚明,對越國大夫文種的謀略也很清楚,但吳王夫差狂妄自大、目光短淺,根本聽不進他的意見。
C.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后,廢棄錯誤法令,減輕民眾賦稅,讓民眾富裕起來,使得能夠作戰的軍隊人數增加,壯大了越國實力。
D.對吳王夫差進攻齊國的計劃,申胥堅決反對,夫差沒有聽他的勸諫,打敗齊國歸來,責問申胥,導致申胥自殺身亡。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其敢忘乎?
(2)今王無以取之,而天祿亟至,吳命之短也。
14.在對待越國問題上,吳王夫差和申胥存在分歧,概括申胥的觀點。
(二)古代詩歌閱讀(9分)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詩圍繞“春"、“江”、“花"、“月”、“夜"布局謀篇,其中“月”是全詩核心意象,以月升、月懸、月斜、月落為線索,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
B.此詩把敘事、寫景、議論、抒情巧妙結合,語言通俗易懂、清麗自然、優美流暢,還運用了比喻、擬人、用典、互文、烘托、疊字、頂真、虛實相生、托物寓情等多種藝術手法。
C.詩人將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通過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贊嘆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探索人生的哲理,巧妙將詩情、畫意、哲理融為一體。
D.“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其中“卷”和“拂"用得最為精到,惱人月色灑在玉戶簾上、搗衣砧上,“卷”不走也“拂"不去,表現了扁舟子內心無法排遣的離愁。
16.《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張若虛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其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因蘊含哲理而引發人們的沉思,請簡要賞析。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老子》中也有類似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些名言都啟發我們做事要從點滴做起。
(2)《將進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現了詩人樂觀自信、輕財重義的性格特點。
(3)“鴻雁”是我國古典詩詞中的經典意象,在唐宋詩詞中屢見不鮮,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19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近年來,紀錄片多次掀起收視熱潮。或探訪特色美食,展現地域文化;或航拍萬里山河,帶來詩意之旅;或聚焦稀世文物,詮釋工匠精神……一部部紀錄片相繼成為網絡“爆款”。
紀錄片作為一種影視藝術,展現真實是其本質特征,其創作素材是真實生活,表現對象為真人真事,創作者通過藝術的加工展現真實生活,并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相較于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經歷的真實,紀錄片帶來的真實感更加豐富,也更具美學價值。紀錄片的畫面細節講究,攝影技術嫻熟,旁白精煉恰當,精心設置的影音元素,給觀眾帶來①的審美體驗。
移動傳播時代,紀錄片主動擁抱數字科技,不斷拓展表現形式,微紀錄片、VR紀錄片、交互式紀錄片等紀錄片②_________________。此外,紀錄片還與其他視聽節目融合,出現“紀錄片+劇情演繹"“紀錄片+綜藝”“紀錄片+互動體驗"等跨界類型。觀眾通過發送彈幕、二次剪輯等抒發感想,在增強參與感與互動感的同時,豐富了紀錄片的內涵。當代紀錄片適應了年輕觀眾的文化消費偏好,受到廣泛追捧也就③。
我們需要紀錄片,既為了觀察世界,更為了理解自己。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9.簡要分析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表達效果。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炎熱的天氣,人們需要大量補水,然而有人會因為喝水而進急診。原來這位患者口渴難耐,一口氣喝了兩瓶涼水,導致了“胃痙攣”。
胃痙攣是指胃部肌肉抽搐,通常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并常會伴有嘔吐癥狀。胃痙攣的發生常常與體質和飲食等因素有關。
①?多數是因為不會正確喝水。當我們口渴難耐時,機體的水分早已失去平衡,部分細胞已經處于脫水狀態,此時喝水已是"被動喝水”,不宜喝涼水,一次性喝水也不宜超過人體胃生理容量(成年人為大于500ml)的三分之一。一次性大量水分進入胃內,不僅容易增加心臟、腎臟負擔,還會引起胃痙攣,影響消化功能。正確的喝水方式,應是將一杯水(200ml)緩慢喝完,小兒或老年人可將一杯水分為兩次(每次100ml)緩慢飲用。②_____________,可將第一口水含于口中,再慢慢咽下,使口腔及身體適應水溫之后,再緩慢增量飲用。
若因喝水過多導致胃痙攣怎么辦?專家建議,此時胃肌肉強烈收縮,③_____________,如鹽酸屈他維林、腹可安片等,同時使用抑酸藥物——鋁碳酸鎂保護胃黏膜;非藥物干預,可以熱敷疼痛部位,注意防止燙傷,熱敷時間小于30分鐘。如果仍得不到緩解,應盡快就醫。
20.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1.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四、作文(6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孔子提出“禮之用,和為貴",孟子提出“天時地利不如人和”,墨子提出“兼愛非攻",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諸子學說中有著共同的“和"的基因。
“和”有和諧、和睦、調和……多種內涵,“和"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對“和”的追求與踐行,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擬標題,選準角度,確定立意,寫一篇議論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博愛縣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半月考
語文答案解析
一、現代文閱讀(36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長于直覺的辯證思維,后期墨家與名家(主要代表人物為惠施、公孫龍)則特別發展了理性的邏輯思維,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邏輯命題。但兩漢魏晉以來,儒、道、釋三家互補成為影響中國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張直覺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覺、道家的藝術直覺、佛家的宗教直覺,都把主客體當下冥合的高峰體驗推到極致,認為對于宇宙本體,不能依靠語言、概念、邏輯推理的認知方法去認識,只能靠直覺、頓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國文化重直覺思維、輕邏輯思維的特點,一般缺乏嚴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論探索,更欣賞和滿足于在模糊籠統的全局性的整體思維和直觀把握中,去追求和獲得某種真理和領悟。
如錢穆所說:“東方人好向內看,而西方人則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邏輯的思想與理論,在中國不甚發展,中國人常愛在活的直接的親身經驗中去領悟。"中國文化重直覺感悟、輕邏輯思維的傳統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其長處是對世界、對事物容易進行整體、系統的把握,具有較長遠的歷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經驗,好歷史,民族心態總的講比較冷靜、沉穩,能夠比較從容地應付歷史的大災大變,使民族文化不斷延續、發展。其短處則在于由于輕邏輯思維,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窮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絲不茍的精確性,不容易形成科學的觀念,不容易建立起對世界、對事物的有理有據的科學認知。
(摘編自《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二:
儒家在許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無需客體認可。所以,儒家除學理依據周禮之外,其余的內容不是客體社會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規定,后存在的。
儒家的學理錯誤是自命無證。這會導致錯誤的學風,只要主觀意志,而無需客觀實踐。重言輕行,君子動口不動手。這種學風也與現代性格格不入?,F代性的認知是創造性推動的,現代性的實踐是積極協作,恰恰是動手動口的結合。主觀的東西必須被客觀證實,自命無效,證實才能有效。這樣從古典時期的權威獨霸脫離群眾,演變成大眾認證、客體認證、監控認證,說明自命都是無效的?,F代性在學理上是客體認證大于主體自命。凸顯客觀性認證,把認知變成客體化的,這是現代性的特點。
本質而言,主體性必須經過客體認證,才能檢測主體性是不是適合現實。儒家的心學實際是自命無證的。這正是佛教指責的,“想入非非",舍棄客體,無法正心誠意。朱熹格物致知說基本導向客體認證。對知識進行客體認證,會使知識成為真實的知識。傳統思想走的是權威主義之路,圣人之言無需客體認證?,F代性恰恰與此相反,科學知識就是被客體認證的知識,這種知識是確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
傳統文化歷經三個階段:第一是遠古時代,文字初創,人文初建的時期,以原始人文意識、宗教為特點;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會,文明開啟,文字統一,歷史演義家天下大一統;第三是元宋明清時期,晚清時期,客觀性認識不斷增加,自我認識開啟,接納域外文明。從古典時期的自命無證,到晚清時期追求知識的客觀化標準,接納了西方的科學技術,現代性更是把客觀化的標準作為知識的尺度,思想的依據,認識的來源。所以現代性的自命無證被淡化為客觀認證?,F代性必須經過客觀認證才能反思知識作為自身的合理性,從實踐認識知識的可行性。最終以事實作為知識的結果,以客觀化作為自我意志的標準。現代性雖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謂的誠信,但是總體上建立了個人認知的可信度。這種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現代年輕人“未老先衰”,他們沒有古人少年時期的疏狂,但是整個傳統文化因為自命無證而變成整體性的謊言。古人的言辭散漫正是自命無證造成的,因為擁有無須客觀化的認知,自己想怎么說就怎么說。這就會造成言辭與現實的背離,而古典時期一直不顧這種背離。這是認識論的歷史——不斷增強的客觀化,不斷使思想回到現實,工具理性和客觀化的理性不斷完善。
(摘編自《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材料三:
道與器的相互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一個“道"字和一個“器”字,對宇宙萬物的生發及其關系進行了高度的概括?!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現了中華文化卓越的思維魅力。
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學范疇,是宇宙的總根源,或一切事物運動的總體規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宇宙觀。另一方面,與無形的道相對的是有形的器。在道與器的關系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是以道馭器、重道輕器,由此形成傳統文化特別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則等重大問題的特點,但也具有忽視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究其原因,問題不在于道,而在我們未能擺正道與器的關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統御器的一面,沒有充分重視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賴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確的做法應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滿競爭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道文化的優勢,駕取器物之用,引導人類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與器協力,使傳統文化道的優勢和現代化器的優勢,形成互補互進的良性狀態,促進經濟建設、生態建設、科技創新等更好更快發展。
(摘編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協力共進》)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文化重直覺思維,強調對世界、對事物進行整體、系統的把握,而非窮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態總體比較冷靜沉穩。
B.材料二可以從學理上解釋材料一中的現象,并指出現代性的特點是主觀的東西必須被客觀證實才能有效,客體認證大于主體自命。
C.在現代性體系下的年輕人“未老先衰”,沒有古人少年時的疏狂,仍有古人的誠信,總體上建立了個人認知的可信度。
D.材料三認為應發揮道文化的優勢來駕馭器物之用,這里的“道"與材料一中“窮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內涵上無差別。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雖墨家與名家發展了理性的邏輯思維,提出了富于思辨精神的邏輯命題,但它們未成為中國文化主流。
B.儒道釋主張直覺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體當下冥合的高峰體驗推到極致,肯定直覺、頓悟的認知方式。
C.儒家學理錯誤會導致錯誤的學風,只要主觀意志,無需客觀實踐,朱熹格物致知說卻基本導向客體認證。
D.由于古典時期言辭與現實的背離,古人言辭散漫,想怎么說就怎么說,造成整個傳統文化的自命無證。
3.下列選項,不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中“中國文化重直覺思維、輕邏輯思維"特點的一項是()
A.《論語》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B.《中庸》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C.《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p>
D.《莊子》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
4.結合對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請簡述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5.請結合材料三,談談如何發揮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發展中的作用?
【答案】1.D2.D3.B
4.第一部分首先指出儒家學理是自我命名,先規定,后存在;
第二部分接著論述了現代性認識的特點;
第三部分是從本質和認識論的歷史兩方面論證現代性認知的正確性和合理性。
5.①發揚傳統文化中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則等重大問題的優點;
②也要重視器的作用,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賴于器;
③道與器形成互補互進的良性狀態,促進當代發展。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比較概括信息的能力。
D.“這里的‘道’與材料一中‘窮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內涵上無差別”錯誤,材料三中的“道"屬于哲學范疇,而材料一中的“窮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屬于現代科學的范疇。
故選D。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觀點態度的能力。
D.“由于古典時期言辭與現實的背離,……造成整個傳統文化的自命無證"因果倒置,原文“古人的言辭散漫正是自命無證造成的,因為擁有無須客觀化的認知,自己想怎么說就怎么說。這就會造成言辭與現實的背離”,可知自命無證是原因,言辭與現實的背離是結果。
故選D。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A.選項的意思:“道"的行與廢并不是個人所能決定的,而是由命運決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樣呢?符合中國文化重視天命和直覺的思維特點。
B.選項的意思:博學,學習要廣泛涉獵;審問,有針對性地提問請教;慎思,學會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斷力;篤行,用學習得來的知識和思想指導實踐。強調學習、思考、辨別、實踐指導等,不符合重直覺思維、輕邏輯思維的特點。
C.選項的意思:沒有一樣不是天命(決定),順從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運;因此懂天命的人不會站立在危墻下面。符合中國文化重視天命和直覺的思維特點。
D.選項的意思:天地與我們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萬物與我們都是一個本體而沒有分別。符合中國文化重視萬物同一和直覺的思維特點。
故選B。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一共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自然段為一個部分。從第一段“儒家在許多方面都是自命的”“所以,儒家除學理依據周禮之外,其余的內容不是客體社會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規定,后存在的",分析可知第一部分首先指出儒家學理是自我命名,先規定,后存在。
第二段為第二部分,根據第二段中“現代性的認知是創造性推動的,現代性的實踐是積極協作,恰恰是動手動口的結合。主觀的東西必須被客觀證實,自命無效,證實才能有效。這樣從古典時期的權威獨霸脫離群眾,演變成大眾認證、客體認證、監控認證,說明自命都是無效的?,F代性在學理上是客體認證大于主體自命。凸顯客觀性認證,把認知變成客體化的,這是現代性的特點”分析可知,第二部分接著論述了現代性認識的特點;
第三部分為第三和第四自然段。根據第三段中“本質而言,主體性必須經過客體認證,才能檢測主體性是不是適合現實……現代性恰恰與此相反,科學知識就是被客體認證的知識,這種知識是確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分析可知本段是從本質方面論證現代性認知的正確性和合理性。根據第四段中“傳統文化歷經三個階段……古典時期的自命無證,到晚清時期追求知識的客觀化標準,接納了西方的科學技術,現代性更是把客觀化的標準作為知識的尺度,思想的依據,認識的來源。所以現代性的自命無證被淡化為客觀認證?,F代性必須經過客觀認證才能反思知識作為自身的合理性”“從實踐認識知識的可行性。最終以事實作為知識的結果,以客觀化作為自我意志的標準?,F代性雖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謂的誠信,但是總體上建立了個人認知的可信度"分析可知,本段是從認識論的歷史方面論證現代性認知的正確性和合理性。所以第三部分是從本質和認識論的歷史兩方面論證現代性認知的正確性和合理性。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道是最高的哲學范疇,是宇宙的總根源,或一切事物運動的總體規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宇宙觀”,發揚傳統文化中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則等重大問題的優點;
“我們未能擺正道與器的關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統御器的一面,沒有充分重視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賴于器的一面",也要重視器的作用,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賴于器;
“道與器的相互促進”“正確的做法應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道與器形成互補互進的良性狀態,促進當代發展。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與周瑜相遇
遲子建
一個司空見慣、平淡無奇的夜晚,我枕著一片蘆葦見到了周瑜。那個縱馬馳騁、英氣逼人的三國時的周瑜。
因為月色很好,又是在曠野上,空氣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還是一眼認出了他。當時我穿著一件白色的睡袍,烏發披垂,赤著并不秀氣的雙足,正漫無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涼而濕的水氣朝我襲來,我不知怎的聞到了一股燒艾草的氣息,接著是鼓角相聞,我便離開河岸,尋著艾草的味兒和凜凜的鼓角聲而去,結果我見到了一片荒涼曠野,那里的帳篷像蘑菇一樣四處皆是,帳篷前篝火點點,軍馬安閑地垂頭吃著夜草,隱隱的鼾聲在大地上沉浮。就在這種時刻,我見到了獨自立在曠野上的周瑜。
我沒有小喬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為在這曠野上,只有兩個人睜著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兩個人,一個是我,一個就是周瑜了。
因為見到了我最想見到的一個男性,所以那一瞬間我說不出話來,我見到親密的人時往往都是那個表情。
周瑜身披鎧甲,劍眉如飛,雙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氣令我顫抖不已。
“戰事還未起來,你為何而發抖?”周瑜說。
我想告訴他,他的英氣令我發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發抖,可我說不出話來。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戰事要發生。這么大規模的安營扎寨,這么使周瑜徹夜難眠的戰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戰前被擦得雪亮的軍刀都會沾有血跡。只有刀染了血跡,戰爭才算結束。多少人的血淤積在刀上,又有多少把這樣的刀被遺棄在黃土里,生起厚厚的銹來。
周瑜并沒有在意我的發抖,而是將一把艾草丟進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來??墒窍惹八劦墓慕锹暷??
周瑜轉身走向帳篷時我見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號角則掛在帳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揚頓挫地敲了起來,然后又吹起了號角。他陶醉著:為這戰爭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鎧甲閃閃發光。
我說:“這鼓角聲令我心煩。"
周瑜笑了起來,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號角,朝我走來。他說:“什么聲音不令你心煩。”
我說:“流水聲、鳥聲、孩子的吵鬧聲、女人的洗衣聲、男人的飲酒聲。"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來。我見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齒。
我說:“我還不喜歡你身披的鎧甲,你穿布衣會更英俊。”
周瑜說:“我不披鎧甲,怎有英雄氣概?"
我說:“你不披鎧甲,才是真正的英雄?!?/p>
我們不再對話了。月亮緩緩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濃而淡,晚風將帳篷前的軍旗刮得飄揚起來。我坐在曠野上,周瑜也盤腿而坐。
我們相對著。
他說:“你來自何方?為何在我出征前出現?"
我說:“我是一個村婦,我收割完蘆葦后到河岸散步,聞到艾草和鼓角的氣息,才來到這里,沒想到與你相遇?!?/p>
“你不希望與我相遇?"
“與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蔽艺f。
“難道你不愿意與諸葛孔明相遇?"
“不?!蔽艺f,“諸葛孔明是神,我不與神交往,我只與人交往。"
“你說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氣短?!敝荑ぜ恿?。
“英雄氣短有何不好?"我說,“我喜歡氣短的英雄,我不喜歡永遠不倒的神。英雄就該倒下?!?/p>
周瑜不再發笑了,他又將一把艾草丟進篝火里。我見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澤使曠野顯得格外柔和安詳。
我說:“我該回去了,天快明了,該回去奶孩子了,豬和雞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動也不動,他看著我。
我站了起來,重復了一遍剛才說過的話,然后慢慢轉身,戀戀不舍地離開周瑜。走前打著哆嗦,我在離開親密的人時會有這種舉動。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頭,我怕再看見月光下周瑜的影子??熳叩胶影兜臅r候,卻忍不住還是回了一下頭,我突然發現周瑜不再身披鎧甲,他穿著一件白粗布的長袍,他將一把寒光閃爍的刀插在曠野上,刀刃上跳躍著銀白的月光。戰馬仍然安閑地吃著夜草,不再有鼓角聲,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飄來。一個存活了無數世紀的最令我傾心的人的影子就這樣烙印在我的記憶深處。
我想抓住他的手,無奈那距離太遙遠了,我抓到的只是曠野上拂動的風。
一個司空見慣、平淡無奇的夜晚,我枕著一片蘆葦見到了周瑜。那片蘆葦已被我淚水打濕。
(選自《中國當代小小說精品庫》)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屆林斤瀾短篇小說獎頒獎典禮在溫州舉行。遲子建獲“杰出短篇小說作家獎”。評委會認為:遲子建的短篇小說,始終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與突出的個人風格。自然景觀與社會景象的相勾連,生物靈性與各色人性的相貫通,使得她的小說,地氣與元氣相得益彰,靈氣與生氣融為一體,從而使小角度的故事總是蘊含著深邃與豐沛;小人物的悲歡總是攜帶著希冀與溫暖。以地域文化為基點,以底層生存為焦點,努力營造短篇小說的詩意美學,使遲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識度,更使她具有了卓爾不群的重要性。
(摘編自《澎湃新聞》)
6.下列對小說內容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小說前后“我顫抖不已"和“我打著哆嗦”這兩處動作描寫,表明了“我"對周瑜的傾心和不舍。
B.文中劃橫線處有關周瑜“敲鼓”的描寫,既照應了前面的鼓角聲,又塑造了周瑜沉醉于戰爭的形象。
C.當“我"說要回去“奶孩子”喂豬雞時,周瑜“動也不動地看著我",說明我們的談話沒有觸動他。
D.文中的“我”認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戰場、在血腥的搏殺里,脫下鎧甲的和平守衛者更是大英雄。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理解與鑒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第二段中環境描寫突出了夢境的安靜、荒涼、開闊等特點,渲染了戰前緊張激烈的氛圍,為周瑜出場做鋪墊。
B.小說多次寫到“燒艾草"這一細節,營造“我”和周瑜相見的氛圍,“艾"與“愛”諧音,象征友愛和睦。
C.小說人物形象鮮明,作者除了運用外貌、動作、語言等描寫方式外,還借助典型化場景描寫烘托人物形象。
D.小說采用夢境方式,講述了“我"穿越歷史時空,與歷史人物進行了傾心的交談,表達了珍愛和平這一主題。
8.“我”在這篇小說中起到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9.文本二中說遲子建的短篇小說“努力營造短篇小說的詩意美學",《與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體現了這種“詩意美學”?請結合文本分析。
【答案】6.C7.A
8.①第一人稱敘述,便于直接描述人物心理、抒發情感,更能將一個村婦的內心世界的變化描寫得淋漓盡致,從而給讀者以真實、親切感,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
②“我"是線索人物,通過“我”見到周瑜、與周瑜交談、離開周瑜串聯起小說所有情節。
③“我"是整個事件的親歷者、陳述者,通過“我”見證了周瑜對待戰爭的態度的變化,從而展現了周瑜“放下屠刀"的布衣英雄形象。
④有助于揭示小說的主題,文中通過“我”厭惡戰爭,喜愛安寧而淳樸生活,引領讀者去思考探索小說的主題。
9.小說詩意的美學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①環境描寫體現詩意美:故事始終有月光籠罩,艾香縈繞;人物出場時的環境開闊、寧靜、素雅。
②人物形象體現詩意美:“我"是砍蘆葦、喂豬、奶孩子的村婦,卻對英雄有自己深刻的看法,能讓戰爭的參與者放下武器;不再身披鎧甲的周瑜身著著一件白粗布的長袍。
③情節設置體現詩意美:整個故事都發生在夢境之中,現實人物和歷史人物相遇,穿越時空進行交流。
④語言體現詩意美:小說語言簡潔、樸素、雋永、舒緩,富于詩情畫意。如“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我抓到的只是曠野上拂動的風"。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
C.“說明我們的談話沒有觸動他”錯誤。從“周瑜動也不動,他看著我",到后來“不再身披鎧甲”,換上“白粗布長袍",說明他對“我”的話有所觸動和認同。
故選C。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鑒賞小說藝術特色的能力。
A.“緊張激烈的氛圍"錯誤。雖然有“鼓角聲”,但原文“帳篷像蘑菇一樣四處皆是",“帳篷前篝火點點,軍馬安閑地垂頭吃著夜草,隱隱的鼾聲在大地上沉浮”中并沒有“緊張激烈"的氣氛。
故選A。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中人物的作用的能力。
作者在文中描寫“我”與周瑜的論辯、自己的陳述與親身經歷等,便于直抒胸臆、表現人物心理活動,更能將一個村婦的內心世界的變化描寫得淋漓盡致,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引起讀者的共鳴。
“我"在小說中起到線索的作用?!耙粋€司空見慣、平淡無奇的夜晚,我枕著一片蘆葦見到了周瑜”是“我"見到周瑜的開始,也是故事的開端;“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為在這曠野上,只有兩個人睜著眼睛”“戰事還未起來,你為何而發抖?"等由“我”與周瑜開始交互等的語句,則使得故事繼續發展下去。而文中“我說:‘我該回去了,天快明了,該回去奶孩子了,豬和雞也需要喂食了?!?“我站了起來,重復了一遍剛才說過的話,然后慢慢轉身,戀戀不舍地離開周瑜”“我突然發現周瑜不再身披鎧甲,他穿著一件白粗布的長袍……"等語句則引發并具體展現了“我”的離去,以及故事的結束。由此可見“我"是連綴小說材料的線索。
通過“我”的眼睛,一開始看見周瑜“拿起鼓槌,抑揚頓挫地敲了起來,然后又吹起了號角。他陶醉著:為這戰爭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鎧甲閃閃發光",展現他熱衷于戰爭的形象。而后文中,作者又通過“我”的眼“突然發現周瑜不再身披鎧甲,他穿著一件白粗布的長袍,他將一把寒光閃爍的刀插在曠野上,刀刃上跳躍著銀白的月光。戰馬仍然安閑地吃著夜草,不再有鼓角聲,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飄來",此處又以“艾草”的諧音象征“愛",展現周瑜對戰爭態度的改變,以及開始接受、追求和平的態度。
文中又有多處“我”與周瑜的論辯,如“他陶醉著:為這戰爭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鎧甲閃閃發光"“我不披鎧甲,怎有英雄氣概?”“我還不喜歡你身披的鎧甲,你穿布衣會更英俊"“我喜歡氣短的英雄,我不喜歡永遠不倒的神。英雄就該倒下”。由此可知,周瑜認為英雄的價值存在于戰爭中,“我"認為真正的英雄不披鎧甲。文中通過“我”的觀點態度,揭示了現代人珍愛和平的主題。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藝術特色和風格的能力。
結合“我枕著一片蘆葦見到了周瑜"“月色很好,又是在曠野上,空氣的透明度很高”“我不知怎的聞到了一股燒艾草的氣息"“帳篷前篝火點點,軍馬安閑地垂頭吃著夜草,隱隱的鼾聲在大地上沉浮”“月亮緩緩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濃而淡,晚風將帳篷前的軍旗刮得飄揚起來"“我見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澤使曠野顯得格外柔和安詳”可知,文章選取的場景寧靜而優美,溫馨而祥和,展現出環境的詩意美。
結合“你不披鎧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喜歡氣短的英雄,我不喜歡永遠不倒的神。英雄就該倒下”“該回去奶孩子了,豬和雞也需要喂食了"可知,“我”雖身份普通,但人物形象有一種對英雄的獨特理解,身上有一種獨特的詩意美;“周瑜身披鎧甲,劍眉如飛,雙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氣令我顫抖不已"“周瑜不再身披鎧甲,他穿著一件白粗布的長袍,他將一把寒光閃爍的刀插在曠野上,刀刃上跳躍著銀白的月光”周瑜前后的變化揭示了形象的改變,對和平的渴望,人物身上閃爍著詩意美。
結合“一個司空見慣、平淡無奇的夜晚,我枕著一片蘆葦見到了周瑜。那個縱馬馳騁、英氣逼人的三國時的周瑜"“我說”“周瑜笑了起來"“我們相對著”可知,整個故事就是一個夢境的展現,在夢中現實人物和歷史人物相遇,穿越時空進行交流,情節設置體現詩意美。
結合“我枕著一片蘆葦見到了周瑜"“帳篷前篝火點點,軍馬安閑地垂頭吃著夜草,隱隱的鼾聲在大地上沉浮”“我不知怎的聞到了一股燒艾草的氣息,接著是鼓角相聞"“周瑜身披鎧甲,劍眉如飛,雙目炯炯”“月亮緩緩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濃而淡,晚風將帳篷前的軍旗刮得飄揚起來"“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飄來”可知,本文語言簡潔凝練,描寫生動,抒情味濃厚,而“艾草"和“鼓角聲”的渲染,使文章意象具有獨特的象征意味。語言體現詩意美。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越王勾踐起師逆之。大夫文種乃獻謀曰:“王其無庸戰,不如約辭行成,以喜其民,以廣侈吳王之心。越王許諾,乃命諸稽郢行成于吳,曰:“昔者越國得罪于天王,天王親趨玉趾,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其敢忘乎?越國固貢獻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今天王既封殖越國以明聞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唯天王秉利度義焉!"
吳王夫差乃告諸大夫曰:“孤將有大志于齊,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申胥①諫曰:“不可許也。夫越,非實忠心也,又非懾畏吾兵甲也。大夫種固知君王之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吳王曰:“大夫奚隆于越?”乃許之成。
吳王夫差既許越成,乃大戒師徒,將以伐齊。申胥進諫曰:“昔天以越賜吳,而王弗受。夫天命有反,今越王勾踐舍其愆令,輕其征賦,裕其眾庶,其民殷眾,以多甲兵。越之在吳,猶人之有腹心之疾也。今王非越是圖,而齊、魯以為憂。夫齊、魯譬諸疾,疥癬也,豈能涉江淮而與我爭此地哉?"王弗聽。
十二年,齊人與吳戰于艾陵,齊師敗績,吳人有功。吳王還自伐齊,乃訊申胥曰:“今天降衷于吳,齊師受服。敢告于大夫?!鄙犟銓υ唬骸胺蛱熘鶙?,必驟近其小喜,而遠其大憂。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今王無以取之,而天祿亟至,是吳命之短也。員不忍稱疾辟易,以見王之親為越之擒也。員請先死。"將死,曰:“以懸吾目于東門,以見越之入,吳之亡也。”遂自殺。
(節選自《國語》卷十九)
【注】①申胥:伍子胥,名員,字子胥,春秋吳國大夫。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天王既封殖/越國以明聞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
B.今天王既封殖/越國以明聞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
C.今天王既封殖越國/以明聞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
D.今天王既封殖越國/以明聞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成,平定,講和。文中“不如約辭行成"是說不如用謙卑辭令向對方求和。
B.“而”有多種用法,文中“而無拂吾慮"的“而”為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
C.眾庶,指百姓。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黔首、黎民、庶民、黎庶、黎元等。
D.敢,冒昧。文中的用法與“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中的“敢”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吳王夫差進攻越國,越王勾踐起兵對抗,但越國大夫文種出主意,希望勾踐講和,以此使吳王的野心膨脹,從而削弱吳國。
B.申胥對越王的想法心知肚明,對越國大夫文種的謀略也很清楚,但吳王夫差狂妄自大、目光短淺,根本聽不進他的意見。
C.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后,廢棄錯誤法令,減輕民眾賦稅,讓民眾富裕起來,使得能夠作戰的軍隊人數增加,壯大了越國實力。
D.對吳王夫差進攻齊國的計劃,申胥堅決反對,夫差沒有聽他的勸諫,打敗齊國歸來,責問申胥,導致申胥自殺身亡。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其敢忘乎?
(2)今王無以取之,而天祿亟至,是吳命之短也。
14.在對待越國問題上,吳王夫差和申胥存在分歧,概括申胥的觀點。
【答案】10.C11.B12.D
13.(1)君王對于我們越國,如同讓死人復活,讓白骨重新長肉一樣的恩德啊。勾踐怎敢忘記呢?(2)現在你沒有取得成功的條件,而上天賜給你的福祿卻屢屢降臨,這是吳國的國運變短了。
14.①越國并非真心求和;②越國是吳國的腹心之疾;③越國最終會滅掉吳國。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現在天王已經扶植了越國,憑著圣明在天下聞名,卻又要消滅它,這是天王對越國的扶植徒勞無功啊。即使是四方的諸侯,又將憑怎樣的事實來相信吳國而來臣事它呢?
“封殖越國"是動賓結構,“越國”作“封殖"的賓語,不宜斷開,排除AB;
“何實以事吳”,賓語前置句,即“以何實事吳",中間不宜斷開,排除D。
故選C。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實詞和文化常識的能力。
A.正確
B“‘而’為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錯?!岸鵁o拂吾慮"中的“而”,通“爾",你們。句意:你們不要反對我。
C.正確。
D.正確。文中“敢告于大夫”中“敢"的意思是冒昧。句意:我冒昧告訴你這個消息。
“敢以煩執事”中“敢"的意思也是冒昧。句意: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含義相同。
故選B。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打敗齊國歸來,責問申胥,導致申胥自殺身亡”錯。原文“員不忍稱疾辟易,以見王之親為越之擒也。員請先死"是指“申胥(伍子胥)不忍心看到夫差被越國所擒,所以自殺”,并非是吳王的責備導致申胥(伍子胥)自殺。
故選D。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繄",是;“起”,使……復活;“肉",使……長肉;“其”,語氣副詞,表反問,怎么。
(2)“今",現在;“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亟",屢次,多次;“是”,這。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申胥的觀點有三點:
第一,原文第二段“夫越,非實忠心也,又非懾畏吾兵甲也。大夫種固知君王之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意為越國并非真心對吳國,也并非畏懼于吳國的軍隊。越國的大夫文種本來就知道吳王好勝心強,所以就用委婉動聽的話來放縱吳王的心志。據此可看出,越國并非真心求和;
第二,原文第三段“昔天以越賜吳,而王弗受。夫天命有反,今越王勾踐舍其愆令,輕其征賦,裕其眾庶,其民殷眾,以多甲兵。越之在吳,猶人之有腹心之疾也”,意為過去上天把越國送給吳國吳王沒有接受,而現在越王勾踐廢棄了錯誤的法令,減輕稅賦,讓民眾富裕起來。民眾數量日漸龐大足以用來壯大軍隊。越國對于吳國就像一個人有了心腹之患,形成了威脅。由此可看出越國是吳國的腹心之疾;
第三,原文第三段“夫天之所棄,必驟近其小喜,而遠其大憂。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今王無以取之,而天祿亟至,是吳命之短也。員不忍稱疾辟易,以見王之親為越之擒也。員請先死",意為告誡吳王,上天所要拋棄的,必定在眼前先給它小小的歡喜,而把大的憂患留在后面。凡是取得成就必定有成功的條件。但現在沒有取得成功的條件,而上天賜給的福祿卻屢屢降臨,說明吳國的國運已經很短了。自己不忍心稱病退避一邊,看到你被越國人所生擒,就請求先死。由此可以看出越國最終會滅掉吳國。
參考譯文:
吳王夫差攻打越國,越王勾踐起兵迎戰。大夫文種向勾踐獻計說:“您還是不要跟吳國打仗,您不如用謙卑的辭令向對方求和,讓吳國的百姓高興,讓吳王的驕傲的心理膨脹起來。越王同意了,于是派諸稽郢去吳國求和,諸稽郢說:“過去越國得罪了天王。天王親自起兵,卻又寬宥了他。天王對于我們越國,如同讓死人復活,讓白骨重新長肉一樣的恩德啊。勾踐又怎敢忘記呢?越國本來就是給吳國納貢的城邑,天王不揮舞著鞭子使喚它,卻要讓您的軍士屈尊來攻打呀?,F在天王已經扶植了越國,憑著圣明在天下聞名,卻又要消滅它,這是天王對越國的扶植徒勞無功啊。即使是四方的諸侯,又將憑怎樣的事實來相信吳國而來臣事它呢?希望天王根據利益來考慮怎樣合適!”
吳王夫差于是對大夫們說:“我將要踐行征服齊國的宏大志向,為此我將允許越國講和的請求,你們不要反對。"申胥(即伍子胥)進諫說:“不可以答應越國的求和。越國并非真心對吳國,也并非畏懼于我們的軍隊。越國的大夫文種本來就知道您好勝心強,所以就用委婉動聽的話來放縱您的心志。”吳王說:“大夫何必這樣抬舉越國?"于是就答應了越國的求和。
吳王夫差同意越國的求和之后,就大規模地整頓士卒,準備去攻打齊國。伍子胥進諫說:“過去上天把越國送給吳國,而您沒有接受。天命也會有反復,現在越王勾踐廢棄了錯誤的法令,減輕民眾的稅賦,讓民眾富裕起來。他的民眾數量日漸龐大,足以用來壯大軍隊。越國對于吳國,就像一個人有了心腹之患?,F在您不去謀劃如何征服越國,卻去操心征服齊國和魯國的事。那齊國和魯國如同諸多疾病中疥癬一類的小病罷了,怎么可能會渡過長江和淮河來與我們爭奪這里的土地呢?”吳王不聽勸諫。
在吳王執政的第十二年,齊國與吳國軍隊在艾陵交鋒,齊軍戰敗,吳國取得成功。吳王夫差伐齊獲勝歸來后,便責問伍子胥說:“現在上天降福吳國,使齊國歸順了。我冒昧告訴你這個消息。"伍子胥回答說:“那上天所要拋棄的,必定在眼前先給它小小的歡喜,而把大的憂患留在后面。我們先王凡是取得成就,必定有成功的條件?,F在你沒有取得成功的條件,而上天賜給你的福祿卻屢屢降臨,說明吳國的國運已經很短了。我不忍心稱病退避一邊,看到你被越國人所生擒,我只有請求先死!”臨死前,說:“把我的眼睛懸掛在國都的東門上,讓我看到越國入侵,吳國的滅亡。"于是就自殺了。
(二)古代詩歌閱讀(9分)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詩圍繞“春”、“江"、“花”、“月"、“夜”布局謀篇,其中“月"是全詩核心意象,以月升、月懸、月斜、月落為線索,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
B.此詩把敘事、寫景、議論、抒情巧妙結合,語言通俗易懂、清麗自然、優美流暢,還運用了比喻、擬人、用典、互文、烘托、疊字、頂真、虛實相生、托物寓情等多種藝術手法。
C.詩人將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通過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贊嘆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探索人生的哲理,巧妙將詩情、畫意、哲理融為一體。
D.“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其中“卷"和“拂”用得最為精到,惱人的月色灑在玉戶簾上、搗衣砧上,“卷"不走也“拂”不去,表現了扁舟子內心無法排遣的離愁。
16.《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張若虛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其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因蘊含哲理而引發人們的沉思,請簡要賞析。
【答案】15.D16.①詩人佇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發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慨,這是詩人對人生和江月的哲理思考。詩句表現了人生易老,一代一代無窮無盡地更替,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什么變化的自然永恒的哲理。
②對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探索,古已有之,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個人的生命在江月面前是短暫即逝的,但整體的人類的存在是代代相傳的、無窮無盡的,與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間,綿延久長,也可以構成一種與自然相媲美的永恒。
③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抒發了一種樂觀向上的情感。詩人從澄明透徹、永恒的江月中悟道人類的永恒,為中國文人找到了突破個體生命的限度而達宇宙永恒的一條情思寄托途徑。
【解析】
【分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
D.“扁舟子"錯誤,“月徘徊”、“離人妝鏡臺"、“玉戶簾”、“搗衣砧",表現的是思婦內心無法排遣的離愁。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句內容、情感的能力。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一代一代地無窮無盡,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總是相似。這是詩人對人生和江月的哲理思考。詩句表現了人生易老,一代一代老去,可是又生生不息,無窮無盡地更替,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什么變化的自然永恒的哲理。
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個人的生命在江月面前是短暫即逝的,但整體的人類的存在是代代相傳的、無窮無盡的,與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間,綿延久長,也可以構成一種與自然相媲美的永恒。張若虛在此處別開生面,翻出了新意。
盡管明月常在而人生不再,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確實顯得十分短促;但是,一代又一代人,也能形成一個長長的生命鏈條,作者在禮贊自然的同時禮贊了生命,表現了詩人對短暫的人生的熱愛與肯定,抒發的是一種樂觀向上的情感,為中國文人找到了突破個體生命的限度而達宇宙永恒的一條情思寄托途徑。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荀子在《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老子》中也有類似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些名言都啟發我們做事要從點滴做起。
(2)《將進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現了詩人樂觀自信、輕財重義的性格特點。
(3)“鴻雁”是我國古典詩詞中的經典意象,在唐宋詩詞中屢見不鮮,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九層之臺②.起于累土③.天生我材必有用④.千金散盡還復來⑤.鴻雁長飛光不度⑥.魚龍潛躍水成文(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錯字詞:始、材、度、潛躍、文、砧杵。
三、語言文字運用(19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近年來,紀錄片多次掀起收視熱潮。或探訪特色美食,展現地域文化;或航拍萬里山河,帶來詩意之旅;或聚焦稀世文物,詮釋工匠精神……一部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東地理多元文化課件
- 企業單位勞動合同協議書模板
- 酒店員工的聘用合同
- 股權眾籌合作框架合同
- 山西醫科大學《食品營養與健康》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美術(三)》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版個人機械設備租賃協議書模板
- 江西冶金職業技術學院《三維動畫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內蒙古豐州職業學院《主項提高課田徑》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濱海職業學院《行為矯正》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電力設備典型消防規程》知識培訓
- 2025年天津市河東區中考一模英語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屆浙江省君兮協作聯盟高三下學期4月教學質量檢測英語試題(含解析)
- 注冊會計師(綜合階段)題庫完美版帶答案分析2025
- 四川省成都東部新區龍云學校2024-2025學年五年級下冊半期測試題(含答案)
- 新課標解讀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
- 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25版)解讀課件
- 2024年中國海洋大學招聘輔導員筆試真題
- 紅藍黃光治療皮膚病臨床應用專家共識解讀
- 氧氣管道施工方案
- 建筑施工現場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及要求措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