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中醫經絡學說_第1頁
第七節:中醫經絡學說_第2頁
第七節:中醫經絡學說_第3頁
第七節:中醫經絡學說_第4頁
第七節:中醫經絡學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經絡學說概述經絡的基本概念:

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有路徑之意。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的主干。絡,有網絡之意。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分。經絡內屬于臟腑,入絡于肢節,溝通于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借此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靈樞·脈經》中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足可見其重要地位。經絡現象的發現腧穴刺激效應針刺點壓艾灸沿著固定路線傳導經絡1、經絡-血管2、經絡-神經3、經絡-淋巴管4、經絡-胚層5、經絡-生物電6、經絡-其他說經絡學說的兩個重要術語1、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路2、腧穴(穴位)第七節附中詳解。腧穴(穴位)——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是“脈氣所發”、“經氣運行的空隙。”穴:腧穴,位:位置,腧=輸:轉輸、輸注。經絡的生理功能(一)溝通聯系作用:1、臟腑與體表的聯系2、臟腑與官竅之間的聯系3、臟腑之間的相互聯4、經脈之間的聯系(二)運輸滲灌作用:運行氣血的主要通道;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必須通過經絡才能輸布周身,以溫養濡潤各臟腑、組織和器官,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三)感應傳導作用:感應傳導:指經絡系統對于針刺作用于腧穴或其它刺激時產生的感覺等各種信息的傳遞和通導作用。(四)調節作用。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經絡能調節人體的機能活動,使之保持協調、平衡。用針刺等治療方法來進一步激發經絡的調節功能,從而使功能異常的臟器恢復正常。外連

太陰肺經陽明大腸經手三陰經厥陰心包經少陽三焦經手三陽經

少陰心經太陽小腸經十二正經太陰脾經陽明胃經足三陰經厥陰肝經少陽膽經足三陽經經脈少陰腎經太陽膀胱經十二經別——從十二經脈別出的最大分支,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經里兩經之間的聯系。(補正經之不足)絡奇經八脈——沖、任、督、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脈,有統帥、系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氣血的作用;統十五別絡——十二經脈各別出一支加任、督二脈和脾之大絡,可加強表里兩經在體表的聯系和滲灌氣血。絡脈浮絡——分布于人體淺表部位的絡脈孫絡——是絡脈中最細小的部分內屬于臟腑——同十二經脈直接絡屬連屬部分十二經筋——可連綴四肢百骸,并主司關節運動。十二皮部——全身皮膚劃分為十二個部分,分屬十二經脈為每一次氣血運行所必經的通道。

經絡系統簡表十二經脈十二經脈的名稱(據其分布于手足內外、所屬臟腑的名稱和陰陽理論)三個方面而命名。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經脈——“手經”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經脈——“足經”分布于四肢內側面的經脈屬————“陰經”分布于四肢外側面的經脈屬————“陽經”陰經隸屬于臟;陽經隸屬于腑。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規律

頭(面)胸手腹足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陽足三陰經絡走向:陰升陽降

十二經脈的表里流注關系

表里歌: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相流注次序: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食指端鼻翼旁足大趾端心中小指端目內眥小趾端胸中無名指端目外眥大趾端肺中

肺大胃脾心小膀腎包焦膽肝子午丑寅卯辰巳未申酉戌亥督脈任脈頸段任脈腹段大周天大周天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子午流注。十四經起始點手太陰肺經:中府--少商手陽明大腸經:商陽--迎香足陽明胃經:承泣--厲兌足太陰脾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