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走進07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3課宋明理學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第二單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第5課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第6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第7課啟蒙運動第三單元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第8課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第9課輝煌燦爛的文學第10課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探究活動課中國傳統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歷史小論文第四單元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歷程第11課物理學的重大進展第12課探索生命起源之謎第13課從蒸汽機到互聯網第五單元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第15課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第六單元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第17課毛澤東思想第18課新時期的理論探索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第19課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第21課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第八單元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第22課文學的繁榮第23課美術的輝煌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現行高中歷史必修三目錄文化是個大概念,包括思想、科技、文學、藝術、教育、宗教、法律、道德、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從必修三目錄看,教科書的文化史包括了思想、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自然科學、教育等七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是中央電視臺記者在采訪中與一個西北放羊娃的對話:
你每天干什么放羊!
放羊為了什么掙錢!
掙了錢呢娶媳婦兒!
娶了媳婦后呢生娃娃!
生了娃娃,讓他干什么……當然是放羊!!!經濟、政治與文化的關系: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反映經濟、政治;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經濟、政治具有反作用。總體特征:特征:1)人類的思想文化活動都是在繼承前人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礎上,根據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程;2)人類思想文化發展史具有多元化特征;3)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互相交融,共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變專題線索古代中國許多思想流派開始形成,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春秋戰國漢武帝時明清之際創立發展一家獨尊轉型成熟再煥生機一個基礎:百家爭鳴1四個階段:2春秋
戰國秦朝
西漢武帝
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明明清之際儒學的發展演變思想演變地位應運而生蔚然大宗遭到打擊正統思想面臨挑戰批判思潮社會背景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一定時期思想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理學新體系三教合一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課標: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百家爭鳴”形勢圖空間觀念感受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的活躍局面齊魯地區三晉地區荊楚地區禮樂創地文化中心資源豐富生活優逸土地貧瘠民風剽悍“百家爭鳴”的概念壹“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諸子各家之間所展開的互相駁難、論辯,同時相互學習、吸收的學術局面。“諸子百家”:①“諸子”是指各種不同學術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②“百家”是個泛稱,言諸子之多。按照諸子學說的主要傾向可以劃分為儒、道、法、墨、名、農、兵、雜、縱橫、陰陽家等。“爭鳴”:是指當時代表各階層、各派別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階層或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于自然規律和社會關系作出解釋,于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陰陽家——用陰陽五行解釋天地運行——齊國鄒衍名家——以辯論名實問題為中心趙國公孫龍白馬非馬,詭辯學祖師縱橫家——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為主蘇秦(主張“合縱”,即六國團結抗秦);張儀(主張“連橫”,即瓦解六國團結,使之分別奉事秦國)。雜家——雜揉各派思想——呂不韋集門客編《呂氏春秋》農家——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兵家——以研究用兵作戰為主要宗旨——孫武、吳起、孫臏、尉繚等;小說家——記錄民間街談巷議的人材料士原是貴族的最低階層,有一定數量的“食田”,戰時可充當下級軍官,平時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戰國之際,士發生了分化,既無田可食,又失去了原來的職守,成為傳授知識的教師,于是士就成為知識分子的通稱。當時官學壟斷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聚徒講學成為一時風尚,知識分子也把從師作為進入仕途的門徑。另一方面,各國有權勢的大臣都私家養士,培植學派。這些食客中,有各派的士,為主人出謀劃策,奔走游說,著書立說。于是,各學派之間相互詰難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第三版“百家爭鳴”與士的演變歷史解釋根據材料分析“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經濟政治階級文化“百家爭鳴”的成因貳經濟:井田制瓦解,封建經濟形成與發展1政治:周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加劇2①破壞:井田制的瓦解摧毀著原有意識形態的經濟基礎。②建設:封建經濟發展為學術文化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①必要:各諸侯國的政治變革與相互競爭需要理論指導。②可能:統治階級尚未建立絕對權威,人們思想較自由。階級:“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3①客觀:諸侯們企圖實現富國強兵,因而特別禮賢下士。②主觀:“士”們希望實現用自己思想治國理政的愿望。文化:“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興起,學術下移)4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是齊國君主咨詢問政及稷下學者議論國事的場所。齊國執政者不惜財力物力創辦稷下學宮,實行各種優惠政策,招攬天下有識之士,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利用天下賢士的謀略智慧,為其完成富國強兵、爭雄天下的政治目標服務。在其興盛時期,匯集了天下賢士多達千人左右,曾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的幾乎各個學派。這些學者們互相爭辯、詰難、吸收,成為真正體現戰國"百家爭鳴"的典型。統治階級尚未建立絕對權威,學術環境寬松5在缺少絕對權威和政治控制的前提下,人們的思想不受束縛和制約,各成一家之言;學者不是政治附庸,不依附于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唯物史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思想文化是特定歷史條件下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活動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2015·安徽高考·12)據《史記》載:一日,魏太子下車,向一位新貴——宮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禮。太子問:“究竟富貴者還是貧賤者應當驕傲?”田子方答:“貧賤者。”并解釋,他隨時都能在別國宮廷被派上用場。這反映了A.士人為諸侯國所重用 B.士人輕視功名利祿C.諸侯國內部等級森嚴 D.忠君思想已經形成“百家爭鳴”的派別叁一、儒家學派(一)春秋時期:孔子與儒家的創立姓名:孔子,名丘,字仲尼生卒: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籍貫:魯國(今山東曲阜)相貌:長九尺六寸,俗謂長人而異之出生: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家庭頭銜:古代中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名片孔子大事年表時間觀念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材料前551年孔子出生。前537年15歲時立志做學問,受魯國周文化影響。前532年20歲左右作過季氏的委吏、乘田等小官。前522年30歲左右開始創辦私學,招收第一批門徒。前517年35歲時不滿季氏篡權,流亡齊國。兩年后,返回魯國繼續私人講學。前501年50歲左右擔任魯國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司寇。前497年55歲時因與季氏的矛盾,被迫周游列國十四年。前487年68歲時返回魯國,專心從事講學、整理典籍。前479年孔子去世,年73歲。——據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編1、核心思想:“仁”“禮”(1)以“仁”為思想核心①含義:仁,親也。從人從二。(《說文解字》)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B內容: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A字形: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即做人的道理②方法:忠恕之道:道德自覺,推己及人,目的是調節與和諧人際關系A“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B“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愛“必由親始”,有等差的愛③要求:A對普通人:重“孝悌”。對外人“泛愛眾”、博愛孝第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而學》)B對統治者:為政以德。即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貼民情,以德教化,反對苛政。含民本思想為政以德,譬如北辰(注:北極星),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④評價:A進步性:對調節人際關系,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具有積極作用。B局限性:但仁愛有等級差別,是維護階級壓迫的意識形態。2以“禮”為行為規范①含義:B專指周禮。即西周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的等級制度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②方法: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A“克己復禮”:只有克制自己的言行舉止才能符合禮的規范齊景公問政。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B“正名”:按照禮制明確自己的身份,做自己該做的事,而非不顧名分,胡亂行動。A是指約束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規范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篇》佾是奏樂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會地位的樂舞等級、規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禮規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卻用八佾。孔子對于這種破壞周禮等級的僭越行為極為不滿,因此,在議論季氏時說:“在他的家廟的庭院里用八佾奏樂舞蹈,對這樣的事情也能夠容忍,還有什么事情不能夠容忍呢!恢復周禮【桃子與黍子】某天,魯哀公請孔子進宮敘談。哀公請孔子吃桃子,邊上還有一盤黍子。孔子卻恭敬地吃掉了黍子。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來的黍子,是用來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孔子正色對哀公說:“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來祭祀天地及宗廟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較低賤的,祭祀時從不用。用尊貴的東西去擦拭低賤的東西,是君子所不為的。今天用五谷之長的黍米去擦拭低賤的桃子,臣以為這是違背周禮的。故我不敢那樣做。”維護社會等級秩序③評價:A進步性:有利于維護統治秩序的穩定,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B局限性:帶有承認階級剝削、壓迫人民的消極性,成為以后歷代王朝的統治工具。仁禮內在的品德修養具備“仁”的內在品德,才能自覺地遵守“禮”。外在的行為規范遵守“禮”的規范,才能更好地踐行“仁”的品德。問題一:“仁”與“禮”的關系2、政治主張:①德治:為政以德,愛惜民力,反對苛政②禮治:“克己復禮”“正名分”,建立貴賤有序的社會秩序。材料在宗法制度中的政治大小集團,不過是若干大小宗族的化身,國君、世卿、士大夫無疑是權限不等的家長。孔子的政治思想就是以這樣的社會為背景的,只有在這樣的親密團體中,在上位者個人的道德才能產生直接的效用。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這個社會基礎漸遭破壞,帝國大一統以后,政治已脫離氏族社會形態而成為一個新而復雜的機構,家、國也不再是封建時代的意義。社會巨變,早已使孔子的德治理想,失去了客觀的依據。——摘編自韋政通《中國思想史》(1)孔子維護周禮的主張,不符合春秋時期奴隸制瓦解的歷史趨勢。(2)孔子的仁和德治主張,不符合春秋時期奴隸主爭霸斗爭的需要。問題二:孔子政治主張遭受冷遇的原因3、哲學思想:(1)天命觀:知天命、順天命、畏天命——尊重自然規律(2)鬼神觀:“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述而》)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樊遲問知(智慧)。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述而》)注重探討和解決人事和社會的實際問題,體現了他的人本/文主義思想和務實精神。(3)中庸之道,“過猶不及”“恰如其分”“和而不同”a、以中庸之道和諧“仁”和“禮”過仁則無原則,過禮則不知機變;仁有禮的約束則不失于無序,禮有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b、以中庸之道為“君子”立標準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4、人性觀:“性相近,習相遠。”(后天教育的重要性)5、教育方面:(1)活動:首創私人講學(2)思想:①教育原則:“有教無類”②教育方法:“因材施教”③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④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促進了士階層的壯大,促進了春秋戰國多元性的文化格局,為中國文化留下寶貴遺產。(3)內容:培養“六藝”,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算術▲(4)典籍方面:A門徒:編纂《論語》B孔子:修訂“六經”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因《樂》后來亡佚,《詩》《書》《禮》《易》《春秋》合稱“五經”。(二)戰國時期:孟荀與早期儒學的成熟1、孟子及其學說:(1)貢獻:繼承并發展了孔子學說,使之更加系統化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代表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相傳師承孔子嫡孫子思。著有《孟子》,文章說理暢達,長于論辯。元代追封他為“亞圣”。孟子(前372年至289年)(2)思想主張:①政治思想:A主張實行“仁政”B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②人性觀:主張“性本善”,要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③道德觀念:四端說:“仁、義、禮、智”;“倡浩然之氣”,強調先義后利,舍生取義(義利觀)政治:省刑罰,倡民本;經濟:正經界,制民之產,輕徭薄賦、不違農時,先富后教;思想:明人倫、重教化;●人格精神——要求人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荀子及其學說:(1)貢獻: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名況,字卿,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戰國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代表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曾在齊國稷下學宮游學,著有《荀子》一書。相傳李斯和韓非都是他的入室弟子。荀子(前313年至238年)(2)思想主張:①政治主張:A“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C以禮為主,禮法并施(隆禮重法)②人性觀:主張“性本惡”;強調用禮樂和法度來規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荀子提倡的禮不同于孔孟,而是主張靠行政手段強制使人向善③義利觀:人性逐利但需有度;④哲學觀:“天行有常,不為堯舜,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樸素的唯物主義(3)評價:吸收了其他學派(道家和法家)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后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孔子孟子荀子異時代背景人性論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春秋時期,思想以維護奴隸主統治為目的戰國時期,思想是為了適應封建地主階級統治的需要性相近愛人為政以德性善論性惡論仁政仁義民貴君輕君舟民水奠定基礎體系完整,成為大宗問題: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異同(2019·海南高考·1)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表明孔子A.主張嚴格社會等級B.重視社會道德構建C.認同社會貧富分化D.反對百姓追求富裕(2015·四川高考·1)戰國中后期,思想領域出現融合傾向。下列選項最能反映這一傾向的是A.克已復禮B.禮法兼用 C.民貴君輕D.選賢舉能二、道家學派(一)老子及其學說:——春秋末期沒落奴隸主貴族階級的代表老子(生卒年不詳)姓李,名耳,字聃。相傳為春秋末年楚國人,約與孔子同時略早,作過周守藏史,熟悉各種典章制度。孔子也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傳世的老子《道德經》,不是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由其門人追憶老子遺說,到戰國時纂集而成的。道家是形成于先秦時期的學術派別,而道教是形成于兩漢時期的宗教派別。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1、哲學思想:(1)客觀唯心主義(世界觀):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是永恒不變的(2)人生觀:順應自然,清靜無為,知足寡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道自然無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3)樸素的辯證法:事物皆有兩面,相互對立、相互依存,并不斷轉化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2、政治思想:無為而治、小國寡民治大國,若烹小鮮(二)莊子及其學說:——戰國時期沒落奴隸主貴族階級的代表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河南商丘)人。曾做過漆園吏,有時以打草鞋為副業。所著《莊子》想象力豐富,語言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莊子(前369年至286年)2、因任自然:宣傳“天道”與“自然無為”(1)“天道”:指自然變化的的規律(2)“自然無為”:指順應自然,不亂作為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大宗師》1、認為世間萬物是相對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大宗師》3、萬物等同:“齊物論”——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沒有區別萬物齊一天人合一物我兩忘“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4、超逸處世:“逍遙”的人生哲學——放棄欲念,獲取精神自由是指對事物的變化采取一種旁觀、超然的態度不譴(責問)是非,以與世俗處。(《天下》)▲鼓盆而歌莊子在妻子死后,坐在地上邊敲擊瓦缶邊唱歌。他說:“我的妻子原本就沒有出聲,氣息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莊周夢蝶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愜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莊周。突然間醒過來,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我是莊周。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戰國末期:韓非及其學說——戰國后期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戰國時期韓國人,祖上為韓國貴族,他本人已下降為士。韓非與李斯同為荀子的學生,但師徒的政治思想是相悖的。韓非口吃,不善于說,但很善于寫,著有《韓非子》五十五篇。韓非(前280年至233年)1、貢獻:(1)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2)吸收道家思想,將法家理論系統化三、法家學派2、思想:“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守株待兔“以法為本,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①變革觀:厚今薄古,變法革新,“法后王”②法治觀:以法治國,提出系統的法治理論;③集權觀: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法術勢相結合④倫理觀:性惡論,用刑罰使人恐于犯罪。“法”:嚴刑峻法“術”:駕馭大臣的權術“勢”:君主的地位、權力和威勢,“如虎豹之爪牙”問題一:戰國時期,封建統治者重用法家學派的原因a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度的進取精神b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建立和鞏固政權的要求c順應了封建制度形成、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趨勢。問題二:韓非“法治”與現代“法治”思想的比較韓非“法治”現代“法治”制定(性質)目的特點按君主和統治階級意志制定(專制主義)按人民和國家意志制定(人民主權)為了君主個人利益維護人民的利益專制王權的統治工具,法律是用來鎮壓人民的否定任何特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14·海南高考·1)有先秦思想家認為,“君上之于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據此可知這位思想家強調A.君主無為而治 B.強化血緣等級C.推行禮樂仁政 D.實行嚴刑峻法四、墨家學派(一)墨家形成:——小生產者團體學派特點:團體紀律嚴密,推崇夏朝政治,有儉樸、苦干和自我犧牲精神墨家是一個有領袖、有學說、有組織的學派,他們有強烈的社會實踐精神。墨者們吃苦耐勞、嚴于律己,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識的勞動者。按墨家的規定,被派往各國做官的墨者,必須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時寧可辭職。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團體捐獻俸祿﹐做到“有財相分”。當首領的要以身作則。如果誰違背了這些原則,輕則開除,重則處死。墨家的最高領袖稱為“矩子”(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代代下傳,所有墨者都服從巨子的指揮必須服從“巨子”的指導,甚至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二)墨家代表:墨子及其學說名翟,魯國人,一說宋國人。他自稱“賤人”,是一個能制造器械的木工,與當時著名工匠魯班齊名。相傳他早年曾接受過儒家教育,后來拋棄儒學,創立墨家學派。著有《墨子》一書。墨子(前479年至381年)1、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非樂非命節用節葬明鬼兼相愛,交相利——無差別的愛反對不義戰爭,渴望安居樂業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上下一心(與上而同)為社會興利除弊強調勞動者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擺脫等級禮樂束縛,廢除繁瑣奢靡的音樂活動通過努力奮斗掌握自己的命運節約以擴大生產,反對奢侈享樂生活反對厚葬久喪,主張薄葬短喪尊重前人智慧和經驗,鬼神非迷信,希望以鬼神之說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惡2、認識論:(1)認識以客觀實踐為來源(2)以“三表”法判別知識“上表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從歷史中尋找根據向下考查百姓耳聞目睹的實情觀看是否符合國家與百姓的利益3、邏輯學:(1)術語:“類”(區分事物的依據)“故”(事物的原因)(2)觀點:“取實予名”“察類明故”(3)方法:運用類比推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網店股權轉讓及品牌使用權、運營權移交協議
- 婦產科介入治療
- 護理個案模板
- 單位廉租房買賣協議書
- 高速勞務用工協議書
- 食品委托銷售協議書
- 魚塘修復改造協議書
- 酒吧演藝合同協議書
- 送戲下鄉演出協議書
- 車輛共同運營協議書
- 2024年內蒙古北方聯合電力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星座咖啡招商推廣方案
- 學語延遲護理課件
- 第2講科研不端不當行為及其桅
- 青少年的營養與膳食
- 電競酒店的計劃書
- GJB438C模板-軟件開發計劃(已按標準公文格式校準)
- 血友病性關節炎的治療及護理
- 《北京五日游》課件
- 2023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件 專題八 共產主義論
- 半導體物理與器件(第4版)尼曼課后答案【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尼曼】課后小結與重要術語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