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學教學課件:心理衛生(健康)_第1頁
醫學心理學教學課件:心理衛生(健康)_第2頁
醫學心理學教學課件:心理衛生(健康)_第3頁
醫學心理學教學課件:心理衛生(健康)_第4頁
醫學心理學教學課件:心理衛生(健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心理衛生(健康)

MENTALHEALTH一、心理衛生與心理健康:(一)心理衛生的意義與目的:心理衛生又稱精神衛生,指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原則來保持并促進精神的健康。心理健康是人類健康的重要維度通過講究心理衛生,培養人們的健康心理,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這是因為許多心身疾病(又稱為生活方式疾病)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兒童——促進心理的正常發展,培養健全的人格;成人——保持心理健康,預防各種病態心理的產生。心理衛生的目的——培養出不但具有適合當前環境的個體,而且是能推動社會發展的個體。在我國,心理衛生工作大致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普及心理衛生教育;2、參加心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3、進行健康人的心理保健;4、研究各種有害的心理社會因素;5、培養和訓練心理衛生工作人員。(二)、健康的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標準1、什么是健康?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病,而且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1990年,WHO提出: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皆健全。2、心理健康及其標準:MASLOW和MITTELMANN提出的10條標準:(1)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作適度的評估;(3)生活的目標能切合實際;(4)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8)適當的情緒發泄與控制;(9)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個人發揮;(10)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情況下,對個人基本需求作恰當的滿足。我國學者提出的8條標準:(1)智力在常態分布曲線內及對客觀事物能作正常反應;(2)心理與行為特點與生理、年齡基本相符;(3)情緒穩定,積極與情境適應;(4)心理與行為協調一致;(5)社會適應,主要是人際關系的心理適應;(6)行為反應適度,不過敏,不遲鈍,與刺激情境相適應;(7)不違背社會行為規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實現個人動機并使合理要求得到適當滿足;(8)自我意識與自我實際基本相符。“理想我”與現象我之間差距不大。*: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之間并無絕對的界限,因此,能大體上符合上述標準,應被視為正常人。有學者認為,可從一個人的行為評估其心理是否健康:1、心理表現與環境必須同一;2、心理與行為必須保持完整性;3、個人心理特征的穩定性;(三)心理保健措施:1、心理保健的原則:(1)保持自我意識良好:自我意識就是對自己,對“我”的認識。自我意識的核心就是做到自知和自愛。要真正做到自知和自愛,須:A、通過和別人比較來培養自知力,但又非衡量自己的唯一尺度;B、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C、認真對待自己的功和過;D、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應隨時調整。(2)保持社會功能良好:要不斷地去適應復雜的環境;(3)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A、真誠的鼓勵與贊美;B、從團結愿望出發,善意的指正;C、尊重別人人格,不把意見強加于人。(4)要積極參加勞動實踐:通過積極勞動,才能保持心身健康。因:①勞動促進個體心身兩方面的發展;②通過勞動和現實保持緊密聯系,實現理想,糾正空想;③勞動使人消除不必要的憂慮和擺脫過分的自我注意;④勞動的成功與成果,使人認識到生存的價值。2、心理調節:為使心理平穩,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就必須進行適當的、主動的自我控制和心理調節。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沖突所引起的心理反應,主要是情緒反應。故控制和調節情緒,使之推遲發作或發作適可而止是心理調節和控制的最基本點。培養注意情緒生活、情緒表現的適當性及緊張的適度是極為重要的。二、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衛生

不同的階段均是一個連續的、相互聯接的階段。(一)優生與胎教優生與提高人口素質密切相關。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與遺傳和胚胎期的發育有關。孕期的行為舉止尤其是情緒變化都會涉及到胎兒。胎教的主要方法是音樂訓練。胎兒愿接受的是低沉委婉的音樂。(二)兒童

期心理衛生1、乳兒期心理衛生:從出生到1歲為乳兒期。是否喂母乳,不僅是營養問題,更重要的是情感問題。乳兒對情感的需要與吃奶的需要同樣重要。抱孩子,不僅可使其享受愛撫,發展良好的情緒,而且可使其智力發展也有益。2、嬰兒期心理衛生:1-3歲稱嬰兒。此時,自我意識發展了,心理問題增多。(1)斷奶的心理問題;(2)對大小便的控制訓練:一般從2歲半開始;(3)不要嚇唬孩子:嚇唬孩子,不利于心理衛生。3、幼兒期心理衛生:3-6、7歲(學齡前期),首先要擺正幼兒在家庭中的地位。(1)讓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溫暖;(2)促進孩子的言語發展;(3)正確對待處理孩子的口吃和遺尿;(4)正確對待孩子的過失與錯誤;(5)支持孩子多做游戲。4、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衛生:6或7歲~11或12歲為學齡初期;(1)做好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銜接工作,要防止出現適應困難和學校恐怖;(2)培養開拓創造性思維,不要培養標準兒童:此類兒童無獨立的能力,無獨立見解,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3)合理安排學習,不要給兒童:“加碼”。

“新兒歌”書包最重的人是我;作業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還是我。

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炸藥包?我去炸學校,老師不知道。一拉弦,趕快跑,轟隆一聲學校炸沒了。

——南方日報——1998.6.19(三)青春早期與青春期心理衛生:1、青春早期(學齡中期):在女性為11歲或12歲~14歲或15歲,男性則遲2年左右,然后過渡到青春期。此期身、心急劇變化,情緒波動大、經驗少,認識事物片面且絕對化。“心理上的第二反抗期”。2、青春期:發育接近到成熟,人格特征接近完善,思想活躍,求知欲強,同社會聯系廣泛,同齡人的影響大于父母,往往過高地或過低地評估自己。要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3、中年期心理衛生:30~55歲或40~60歲。身心從成熟走向衰老,在社會、家庭中擔任重大責任,心理沖突和困擾發生較重且頻,心理問題突出:(1)社會角色的轉換與適應;(2)中年喪偶與再婚;(3)望子成龍但不一定如愿;(4)親子關系與兩代間差異;中年人要注意:(1)量力而行;(2)修身養性;(3)陶冶性情;(4)學會放松技術。*:更年期(圍絕經期)心理衛生:45或50歲至55或60歲。此期,心、身開始衰退,內分泌功能下降,記憶力下降,反應變遲緩,部分可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現象。4、老年期心理衛生:在生理衰退的同時,心理活動也起著明顯變化。如近事記憶下降、抽象思維能力下降,情緒易波動,性格改變等,衰老與體弱多病、離退休,生活方式的變化,生活事件均老人的心身健康帶來明顯影響。老人要:(1)提高心身健康水平,正確對待死亡;(2)維持與社會接觸;(3)有獨立支配的經濟收入;(4)家庭和睦;(5)生活富于藝術;(6)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7)從戰略觀點預測或規劃老人問題。三、家庭心理衛生家庭是社會群體的基本單位,最基本職能是組織、繁衍生息、滿足兩性間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應注意的問題:1、夫妻感情要融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