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章、漢語音韻及其應用參考書目1、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王力《漢語音韻》,中華書局1963年版,1980年重印。3、陳復華《漢語音韻學基礎》,人大出版社,4、《漢字古音手冊》(上古音)、《古今字音對照手冊》(中古音)1/135音韻學常識1、定義音韻學,或稱聲韻學,是研究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及其發展規律一門科學,屬于古代漢語一個主要組成部分。2、傳統音韻學三個研究方面古音學基本內容是研究漢語上古時期聲、韻、調系統,上古主要指先秦兩漢時期。2/135今音學基本內容是研究漢語中古時期聲、韻、調系統,中古主要指隋唐時期。等韻學基本內容是經過研究《韻鏡》、《七音略》等等韻書聲韻配合情況以了解古音音韻地位。二十世紀新興部門“北音學”北音學基本內容是研究漢語近代北方音語音系統,近代指元、明、清時期。3/1353、音韻學應用分析漢字結構、探求同源詞、破通假字、??惫偶?、進行音系比較、從事方言調查、依據古反切確定今音以及學習和創作古典詩詞甲組:氓(明陽)—亡(明陽)乙組:桃(定宵)—兆(定宵)4/135甲組:并(幫勁去)—並(並迥上)乙組:宕(定宕去)—蕩(定蕩上)丙組:頻(并)—臏(并)丁組:庚(見陽)—崗(見陽)③冬,齊人來歸衛俘(滂幽)?!蹲髠鳌范?,齊人來歸衛寶(幫幽)?!豆騻鳌发軙r乎時(之),不再來(之)!《淮陰侯列傳》水至清則無魚(魚),人至察則無徒(魚)。東方朔《答客難》5/1354、音韻學史上做出貢獻學者(1)顧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廣森、王念孫、江有誥、夏炘、朱駿聲、章太炎、黃侃等人相繼研究,基本搞清了上古漢語韻部面貌;(2)錢大昕、章太炎、曾運干、黃侃等人相繼研究,基本搞清了上古漢語聲母面貌;(3)孔廣森發覺了“陰陽對轉”這一漢語語音發展主要規律;(4)陳澧首次使用系聯法研究出了《廣韻》聲類和韻類;6/135(5)王力先生繼清人之后確立了上古音“微”部;羅常培、周祖謨先生全方面揭示了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漢語韻部特點(6)瑞典學者高本漢即第一個利用當代語言學理論和和方法系統構擬出了漢語中古音聲韻系統。7/135第一節音韻學基本概念一、相關聲母概念(一)字母傳統音韻學相關聲母概念主要有聲紐、母、聲類、字母等幾個。1、聲紐或簡稱“紐”,即聲母。8/1352、聲類對同類反切上字稱呼。古人制造反切,同一個聲母使用了多個反切上字,按照一定標準將同類反切上字歸納成若干類,每一類就叫做一個聲類。比如“多德得丁都當冬”這組切上字就叫一個聲類,能夠給它起一個名叫“都”類,“都”類代表聲母是[t]清人陳澧在他《切韻考》一書中將《廣韻》四百五十二個切上字歸納為四十類。9/135聲類與聲母
有時候一個聲類代表是一個聲母;有時候兩個聲類代表也是一個聲母。比如“滂普匹譬”和“敷孚妃撫芳披峰丕拂”這兩個聲類代表聲母就是一個,即[p‘]。10/1353、字母簡稱“母”。古代沒有像拼音字母這么標音工具,對于聲母表示,人們采取方法是選取漢字去代替,被選漢字就叫做“字母”。創制字母人傳說是唐末一個叫守溫和尚,他翻譯佛經時受到梵文字母“悉曇”啟發而對當初漢語聲母進行了歸納,同時選取三十個漢字統計了他歸納結果,這就是最初字母。到了宋初,有些人依據當初漢語聲母實際在守溫三十字母基礎上增加了六個,于是就出現了三十六字母。11/135“三十六字母”在音韻學史上含有主要意義,它不但代表了唐末宋初漢語聲母實際,同時還飾演著標音工具角色。今后,不論是研究隋唐音還是研究上古音、近代音,都需要借助三十六字母去標注聲母。
12/135(二)五音和七音所謂五音,是指唇、舌、齒、牙、喉五音。唇音:雙唇音和唇齒音;舌音:舌尖中音和舌面前塞音;齒音:舌尖前音和舌面前塞擦音;牙音:相當于舌根音;喉音:包含零聲母、舌根擦音和半元音。五音最早見于南朝顧野王《玉篇》。13/135七音,指唇、舌、齒、牙、喉、半舌、半齒七音。半舌音今稱作邊音,從五音舌音中分化而出;半齒音今稱作舌面鼻擦音,從五音齒音中分化而出。七音區分最早見于南宋張麟之重刊《韻鏡》和鄭樵《通志·七音略》。14/135(三)清濁所謂濁音就是氣流經過聲帶時引發聲帶顫動而形成音,如[b][d];所謂清音就是氣流經過聲帶時沒有引發聲帶顫動而形成音,如[p][t]。古人把三十六字母分為清濁兩大類。清音又細分為全清音和次清音,濁音又細分為全濁音和次濁音。15/135全清音指不送氣、不帶音塞音、塞擦音以及擦音,如“幫、非、端、知、精、照、見、影”和“心、審、曉”均屬全清音。次清音指送氣、不帶音塞音和塞擦音,如“滂、敷、透、徹、清、穿、溪”均屬次清音。全濁音指帶音塞音、塞擦音和擦音,如“並、奉、定、澄、從、床、群”和“邪、禪、匣”均屬全濁音。次濁音指鼻音、邊音、半元音,如“明、微、泥、娘、疑、喻、來、日”均屬半元音。古代全濁音從元代開始向清音轉化,在當代漢語中除了部分方言外已沒有全濁音了。16/135二、相關韻母概念(一)韻頭、韻腹、韻尾韻頭現漢韻頭有[i][u][y]三個,中漢韻頭只有[i][u]兩個,[y]韻頭直到在明代才開始出現。韻腹中古韻腹比現漢復雜,有些韻腹差異很小,比如[a]與[A]、[ε]與[Ε]等。中古韻母比現漢多得多,韻腹復雜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韻尾中古韻尾也比現漢復雜,主要表現在輔音韻尾上。除了[n][η]外,還有[m][p][t][k]四個。17/135(二)韻部韻部,簡稱“韻”,是依據一定標準對韻母歸納結果。同一韻部字,少則幾個、十幾個,多則數百個,凡屬同一韻部字,其韻腹、韻尾相同,有沒有韻頭或韻頭是否相同不論。比如[aN][iaN][uaN]三個韻母,就能夠歸為同一韻部。18/135(三)開口呼、合口呼古代音韻學家依據韻母首音情況把韻母分為兩大類:開口呼與合口呼。今天齊齒呼中古叫開口呼,今撮口呼直到明代才產生,故明代以前漢語沒有撮口呼。中古開、合口韻母各有洪細之分。當代漢語中開口呼主要來自中古開口洪音,齊齒呼主要來自中古開口細音,合口呼主要來自中古合口洪音,撮口呼主要來自中古合口細音。19/135(四)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凡以元音收尾或無韻尾韻母叫做陰聲韻,如[ai]、[a]等;凡是以鼻音收尾韻母叫做陽聲韻,如[an]、[aN]等;凡是以清塞音[p]、[t]、[k]或喉塞音收尾韻母叫做入聲韻,如[ap][at][ak][a?]等。中古陽聲韻還有以雙唇鼻音[m]收尾,到明代時這類韻發生消變,與[n]尾韻合并了。入聲韻從元代開始就在北方話中消失了,今天只在一些方言中還保留著。20/135三、反切又稱“反”“切”“翻”“反語”等。反切基本規則是用兩個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冬都宗切條徒聊切戽荒故切東德紅切=hóng?夏戶雅=?21/135第二節、中古音研究中古音材料一、隋代《切韻》和北宋《廣韻》;二、南宋出現《韻鏡》和《七音略》。22/135一、《廣韻》以前韻書1、韻書是將同韻字編排在一起供寫作詩歌時查檢字典。2、我國最早韻書是魏時左校令李登《聲類》和西晉呂靜《聲類》。南北朝時出現韻書也有十余部,均已亡佚,。3、現在能看到最早韻書是《切韻》。23/135成書于隋仁壽元年(公元6),其編寫體例、審韻標準由當初著名音韻學家顏之推、蕭該等八人所定,由陸法言執筆。該書繼承了前代韻書優點,同時防止了前代韻書缺失,含有很高權威性,是我國韻書史上劃時代產物。切韻24/135到了唐代,《切韻》被官方作為科舉考試標準韻書,其地位得到深入提升。唐代曾有不少人為《切韻》增字作注,其中主要注本有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孫愐《唐韻》以及李舟《切韻》等。到了宋代,伴隨《廣韻》出現和頒行,《切韻》原書和唐人增訂本因失去用場而也逐步亡佚了,直到清末以后才陸續從敦煌石室、及故宮等地被發覺,且多是一些殘卷。25/13526/135二、《廣韻》1、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詔令據《切韻》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更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韻書,一直流傳到今天。27/1352、《廣韻》雖距《切韻》成書時間已經有四百多年,但其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所以在《切韻》未被發覺之前,它就成了研究中古音最主要材料之一,清代以來音韻學家正主要是經過《廣韻》了解中古音面貌。《廣韻》不但是研究中古音主要材料,同時還起著上推上古音、下演近代音橋梁作用。28/13529/1353、《廣韻》正文共收26194字,分韻206部,或稱206韻。206韻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為五卷。其中平聲五十七韻,分別置于一、二卷。第一卷二十八韻,稱作上平聲;第二卷二十九韻,稱作下平聲。上聲五十五韻,去聲六十韻,入聲三十四韻,分別置于第三、四、五卷。平聲韻獨居兩卷完全是因為所屬字多緣故,并無其它用意。
《廣韻》每卷之中所列各韻部用一個代表字作為名稱,叫做“韻目”。各韻部列次加上序號表示,比如上平聲“一東、二冬、三鐘”等。30/135三、《韻鏡》韻書即使對所收每個字都注了音,但它對字音分析只到韻部為止,而沒有直接展示出當初聲韻系統。直接反應出古代聲韻系統書籍是等韻圖。等韻圖簡稱韻圖。最早韻圖是南宋張麟之刊行《韻鏡》。31/135《韻鏡》對于研究中古音價值和《廣韻》一樣主要。借助《韻鏡》一類韻圖,能夠了解中古音聲韻配合情況及韻母開合洪細情況。比《韻鏡》成書時間靠后韻圖是南宋鄭樵《七音略》。《韻鏡》對中古聲韻作了全方面分析,其分析結果是經過列表形式展示。從中不但能夠知道聲母和韻母數量,同時能夠知道它們配合規律。32/13533/135四、中古音聲韻調依據前人對《廣韻》及《韻鏡》研究,確定漢語中古音聲母有37個,中古韻母有139個。中古聲調就是《廣韻》《韻鏡》明確展示平上去入四個調類。1、聲母34/13535/1352、韻母36/13537/13538/13539/13540/13541/13542/13543/13544/13545/13546/13547/1353、中古音聲調
中古四聲演變到當代漢語普通話四聲,有平分陰陽、濁上變去、入派四聲三條規律:(1)平分陰陽:指中古平聲到當代普通話里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兩類。其分化條件是聲母清濁,即古平聲清聲母變為陰平,古平聲濁聲母變為陽平。全清:邦(幫)、方(非)、當(端)次清:滂(滂)、芳(敷)、湯(透)全濁:旁(並)、房(奉)、唐(定)次濁:忙(明)、硭(微)、囊(泥)48/135(2)濁上變去:指中古全濁聲母上聲字,到當代漢語普通話里聲調變為去聲;而次濁聲母上聲字聲調不變。並母:陛、部、倍、罷、笨、棒、並;奉母:父、婦、阜、範、憤、負、奉;49/135(3)入派四聲:分配規律是古全濁聲母入聲字聲調變為陽平,次濁聲母入聲字聲調變為去聲,清聲母入聲字聲調變為上聲。古全濁聲母歸陽平:日(並)、達(定)、集(從)、宅(澄)、食(船)、十(禪)、極(群)、俠(匣)古次濁聲母歸去聲:木(明)、物(微)、納(泥)、辣(來)古清聲母歸四聲:①八(幫)、拍(滂)、發(非)②博(幫)、福(非)、得(端)③百(幫)、匹(滂)、法(非)④必(幫)、迫(滂)、腹(非)50/135五、三十六字母與普通話聲母對應關系51/13552/13553/13554/13555/13556/13557/13558/13559/13560/135
第三節上古音一、“葉音說”及其錯誤1、“葉音說”是怎樣產生?《詩經·邶風·燕燕》第三章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梁末·沈重《詩音義》:“協句,宜乃林反。”“協句”,就是依據當初語音對《詩經》中一些已不友好韻腳字加以改讀,使之友好上口,這種做法是不科學。61/135“協句”唐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稱作“協韻”,顏師古在《漢書注》中稱作“合韻”,宋朱熹稱作“葉音”,意思相同。朱熹在《詩集傳》中對凡是他感覺不和諧韻腳字全方面採用了“葉音”法。62/135《詩?桃夭》一章:“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古胡、古牙二反)?!薄对?行露》二章:“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葉音穀)。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比拢骸罢l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葉各空反)。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薄镅谏w語音發展真相★造成漢字讀音混亂63/135還有一個錯誤做法是直接改字《尚書·洪范》: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傳說唐玄宗在讀這段話時,以為“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二句與上下文相比不協韻,于是下令改“頗”為“陂”。64/135古代也有語言學家認識到古音不一樣于后代音劉熙在《釋名》中說:“車,古者曰車,聲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車,聲近舍?!薄睹姽乓艨肌ば颉罚骸皶r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明代陳第65/135三、上古韻部研究1、顧炎武利用韻文研究古韻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詩經·召南·羔羊》一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詩經·邶風·北門》)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詩經·鄘風·君子偕老》一章)顧炎武:《古音表》,分古韻為十部。66/1352、段玉裁利用諧聲偏旁研究古韻諸、著、煮、渚、箸、褚、堵、睹、賭、都者儀:歌部,聲符“義”。義蟻議義:聲符是“我”。俄、峨、娥蛾、餓、鵝段玉裁首創古韻諧聲表段玉裁:《六書音韻表》分古韻十七部67/1353、其它學者古韻研究江永《古韻標準》,十三部。戴震《聲類表》,二十五部??讖V森《詩聲類》,分十八部。王念孫《古韻譜》,二十一部。江有誥《音學十書》,二十一部。章炳麟《成均圖》,二十三部。黃侃《音略》,二十八部。王力《漢語音韻學》:三十部68/135陰聲入聲陽聲一之[?]職[?k]蒸[??]二幽[u]覺[uk]冬[u?]三宵[o]藥[ok]四侯[っ]屋[っk]東[っ?]五魚[a]鐸[ak]陽[a?]六支[e]錫[ek]耕[e?]七歌[ai]月[at]元[an]八脂[ei]質[et]真[en]九微[?i]物[?t]文[?n]十緝[?p]侵[?m]十一葉[ap]談[am]69/135三、上古聲母上古聲母研究工作始于清代。作出主要貢獻學者有清人錢大昕,章太炎、曾運乾、黃侃等人。研究上古聲母材料主要有古書中異文、重文、聲訓、注音及《說文解字》中形聲字等。關于上古聲母結論主要有以下五種:70/135(一)古無輕唇音
指三十六字母中“非敷奉微”這組聲母在上古不存在。中古讀“非敷奉微”字上古聲母爲重唇音“幫滂並明”。這一結論是錢大昕得出。異文《詩?穀風》:“凡民有喪,匍(並)匐救之。”《禮記?檀弓下》作:“凡民有喪,扶(奉)服救之。”諧聲字非(非)—悲(幫)馮(奉)—憑(並)文(微)—閔(明)71/135(二)古無舌上音指中古“知徹澄娘”這組音在上古不存在。中古讀“知徹澄娘”字上古聲母為舌頭音“端透定泥”。這一結論是錢大昕得出。異文《尚書·禹貢》:“大野既豬(知)?!薄妒酚洝纷鳌凹榷迹ǘ耍??!弊⒁簟墩f文》:“沖(澄)讀若動(定)?!敝C聲字竹(知)——篤(端)登(端)——澄(澄)72/135(三)娘日歸泥異文仲尼(娘)《三蒼》作“仲屔(泥)”,《夏堪碑》作“仲泥”。聲訓《白虎通》《釋名》:“男(泥),任(日)也?!毙温曌帜幔铮啵啵┤簦ㄈ眨Z(泥)指三十六母中娘、日二在上古不存在,中古讀娘、日二母字上古聲母為泥母。這一結論是章太炎繼錢大昕之后得出。73/135(四)喻三歸匣“喻三”即云母?!坝魅龤w匣”是指中古聲母喻三在上古讀作匣母。這一結論是近人曾運乾得出異文《左傳》“陳孔奐(匣)”,《公羊傳》引作“陳孔瑗(喻三)”。聲訓《釋名》:“淮(匣),圍(喻三)也。”
諧聲字云(喻三)——魂(匣)爰(喻三)——緩(匣)74/135(五)喻四歸定“喻四”即“以”母?!坝魉臍w定”是指喻四在上古讀作定母。這一結論也是曾運干提出來。異文《管子·戒》“易(喻四)牙”,《大戴禮記·保傅篇》作“狄(定)牙”。注音《詩·唐風·山有樞》:“他人是愉(喻四)?!编嵭{:“愉,讀曰偷(定)?!敝C聲字易(喻四)——碭(定)弋(喻四)——代(定)也(喻四)——地(定)75/1356、上古時期無正齒音黃侃:正齒音“照穿床審禪”,一部分歸齒頭音“精清從心邪”,一部分歸舌頭音“端透定”。正齒歸齒頭例:宗(精z)、崇(床ch)蓑(心s)衰(審sh)正齒歸舌頭例:是(禪sh)、堤(定d)周(照zh)、雕(端d)我們依據前人研究結果,暫定上古聲母系統為三十二個聲母:76/1351.唇音:幫(非)滂(敷)並(奉)明(微)2.舌音:端(知)透(徹) 定(澄)
喻〔甲〕泥(娘)來
照〔甲〕
穿〔甲〕床〔甲〕審〔甲〕禪
日3.齒音:精 清 從 心 邪
照〔乙〕穿〔乙〕床〔乙〕審〔乙〕4.牙喉音:見 溪 群 疑 曉 匣〔喻乙〕
影77/135五、上古聲調問題段玉裁:古無去聲江有誥:古有四聲黃侃:古有平、入二聲王力:古有長平、短平、長入、短入四聲78/135六、通假字1、何謂“通假”?
古人書寫某個詞時候,沒有按照用字規范寫本字,而是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字,叫做“通假”。因為本字與借字音同或音近音是古音,所以人們也叫這種用字現象為“古音通假”。79/1352、通假字與假借字相同:原理相同,都是用音同或音近字來代替。差異:第一,通假有本字而假借普通無本字。第二,通假是暫時借用而假借是永遠借用。逝將去女。(《詩經·魏風·碩鼠》)逝:通“誓”。女:同“汝”。甚矣,汝之不惠?。ā读凶印罚┗荩和ā盎邸彪y,《說文》:“難,鳥也?!?0/1353、怎樣讀通假字讀古文碰到通假字,應讀本字普通話音。《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剝棗?!眲儯◣湍肝莶浚琾ǒk)=攴(滂母屋部,p‘ǒk)《荀子·議兵》:“城郭不辨。”
辨(並母元部,bǐan)=辦(並母元部,bǐan)《墨子》:“門有吏,主者門里,筦(管)閉,必須太守之節。”者(章母魚部,ia)=諸(章母魚部,ia)筦(見母元部,kuan)=關(見母元部,kuan)81/135《左傳·成公七年》:“余必使爾罷于奔命?!绷T(並母歌部,bea)=疲(並母歌部,bea)《漢書·西域傳》:“不能饑渴。”能(泥母之部,n?)=耐(泥母之部,n?)82/135七、破讀字讀音問題1、何為“破讀”?“破讀”是經過改變字(詞)讀音來區分詞義或詞性方法。傳統上把一個字(詞)原來讀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變讀音叫“破讀”或“讀破”。好(本音hǎo,破讀hào)難(本音nán,破讀nàn)王(本音wáng,破讀wàng)衣(本音yī,破讀yì)83/135破讀是詞義引申與詞性分化結果,是漢語產生新詞方法之一。語言中從原詞分化出來新詞,往往要在字(詞)形或讀音上加以表識。如:2、破讀產生原因conduct→[ˊk?nd?kt]名詞,行為;[k?nˊdΛkt]動詞,表現formal正式、規范→informal非正式英語漢語好:hǎo形容詞,令人滿意→hào動詞,喜歡田:tián名詞,田地→diàn佃,動詞,租種土地84/1353、破讀讀音規律雨yù:天雨雪。(《漢書·蘇武傳》)文wèn:禮者,所以文鄙行也。(《鹽鐵論·毀學》語yù: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傳》)分fèn:此臣之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結論:破讀規律是變讀為去聲。85/135例外:惡è→wù: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天論》)從cóng→zòng: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門宴》殷yīn→yān: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左傳》)乘chéng→shèng:率車二百乘以伐京。(《左傳》)86/135八、特讀字讀音問題古書中一些字,不讀它普通讀音,而是讀一個特殊讀音,可稱之為“特讀音”。如:★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皋陶。《尚書·舜典》契(xiè):舜時司徒,主管教育百姓。皋陶(yáo):舜時曾做獄官之長,主管刑律??追f達疏:“契,息列反;陶,音遙?!飽|連吳會,西通巴蜀。(《三國志·諸葛亮傳》)會(kuài):即會稽,古郡名,今紹興。“吳會”即吳郡與會稽郡。1、何為“特讀字”?87/1352、特讀字舉例特讀字主要存在于古代國名、族名、地名、人名、姓氏、器物名等專有名詞中。◆國名:龜茲qiūcí不讀guīzī大宛dàyuān“宛”不讀wǎn康居kāngqú“居”不讀jū月氏yuèzhī“氏”不讀shì身毒yuāndú“身”不讀shēn88/135◆族名:吐谷渾tǔyùhún“谷”不讀gǔ葷粥xūnyù不讀hūnzhōu先零xiānlián“零”不讀líng吐蕃tǔfān“蕃”不讀fán89/135◆地名:鎬京hàojīng“鎬”不讀gǎo不羹bùláng“羹”不讀gēng陽夏yángji?!跋摹辈蛔xxià番禺pānyú“番”不讀fān阿房宮ēpánggōng“房”不讀fáng90/135◆人名:伍員wǔyún“員”不讀yuán禽滑厘qíngǔlí“滑”不讀huá酈食其lìyìjī“食其”不讀shíqí冒頓mòdú不讀màodùn樊於其fánwūjī“於其”不讀yúqí觀射父guànyìfǔ“射父”不讀shèfù91/135◆姓氏:種chóng解xiè祭zhài洗xiǎ萬俟mòqí尉遲yùchí任rén仇qiú單shàn令狐línghú◆官職:單于chányú可汗kèhán洗馬xiǎnmǎ仆射pǔyè92/135第四節、詩詞格律93/135一、格律詩生成
唐宋時期流行字句固定考究押韻、平仄與對仗詩,叫做“格律詩”,也叫“近體詩”。它是在漢魏六朝古詩基礎上形成。漢魏六朝時期出現句數不定、押韻寬泛又不考究平仄與對仗詩稱為“古詩”。包含五言詩、七言詩和樂府。1、古詩出現94/135東漢末年《古詩十九首》是最早成熟五言古詩。如:《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見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物復道,努力加餐飯。95/135三國時曹丕《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七言詩。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行。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它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96/135最早隔句用韻七言詩是鮑照《擬行路難》之一和之三。如:《擬行路難》之一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蒲萄之錦衿。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愿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行路吟。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97/1352、“永明體”出現南朝·齊永明年間考究聲律沈約謝眺▲漢語語言研究深入沈約《四聲譜》、周颙《四聲切韻》▲漢語對仗特征成熟“永明體”發展到唐代,正式形成考究平仄與對仗格律詩。98/135二、格律詩字數和句數1、每句字數固定五言詩→每句五字七言詩→每句七字2、每首詩句數固定律詩→八句絕句(律絕)→四句排律(長律)→超出八句格律詩七言五言五律七律七絕五絕99/135三、格律詩押韻1、何謂“押韻”?押韻是指在詩歌該用韻地方用同韻部字。格律詩普通隔句押韻,偶句最終一個字押韻。第一句可用韻,也可不用韻,用韻叫“首句入韻”。五言詩多首句不入韻,七言詩多首句入韻。格律詩用韻字也叫“韻腳”100/1352、格律詩為何押韻?吟唱聲律求同,追求語言友好美。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101/1353、格律詩押韻嚴格◆只能用平聲韻?!舨荒堋俺鲰崱?。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押韻時沒有用同韻部字叫做“出韻”。102/1354、平水韻隋代陸法言《切韻》193韻北宋陳彭年《廣韻》206韻南宋平水人劉淵《壬子新刊禮部韻略》107韻金人平水書籍王文郁《平水新刊韻略》106韻獨用同用103/135四、格律詩平仄1、何謂“平仄”?“平仄”指是兩種性質不一樣聲調?!捌健奔粗泄牌铰?,“仄”即中古上、去、入三聲。平上去入平仄104/1352、格律詩為何考究平仄聲律求異,追求聲音改變美,抑揚頓挫。王之煥《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105/1352、格律詩怎樣考究平仄四種基本句式:“粘”、“對”規則: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贺曝譬佖譬伷狡狡狡僵佖曝譬伷狡僵佖曝譬佖曝譬伷狡僵佖啤鼍淦狡僵佖曝譬伷健鷮淦狡僵伷僵佖曝啤鼍湄曝譬佖譬伷狡健鷮鋵Γ阂宦撝谐鼍渑c對句平仄要相反(雙數字與句尾嚴格)。不然叫“失對”粘:上一聯對句與下一聯出句第二字平仄必須相同。不然叫“失粘”。聯聯對粘對106/135平仄格式舉例: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贺曝譬佖譬伷狡截破鹭剖帐截曝譬伷狡僵佖破狡僵伷僵佖曝破狡僵佖曝譬伷截曝譬佖譬伷狡截曝譬伷狡僵佖破狡僵佖曝譬伷狡狡僵伷僵佖曝曝曝譬佖譬伷狡蕉鸥Α堵靡箷鴳选芳毑菸L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107/135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王勃《送杜少府》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108/135拗救: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狡截曝曝破狡降谖遄植豢伞捌健比秸{(乙)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必“平”犯孤平第五字改“平”當句救(丙)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仄”拗第六字改“平”救109/135(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六字用“仄”拗對句第五字改“平”救(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用“仄”拗對句第五字改“平”救(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狡截曝曝破狡?10/135五、格律詩對仗第一聯“首聯”、第二聯“頷聯”、第三聯“頸聯”、第四聯“尾聯”律詩頸聯必須對仗,普通中間兩聯對仗,也有中間兩聯和首聯都對仗,也有中間兩聯與尾聯對仗,極少數律詩四聯都對仗。絕句大都不用對仗,常見是第一聯對仗第二聯不對仗,第一聯不對第二聯對和兩聯都對仗極少。排律除首尾兩聯外,一律都要對仗。1、格律詩怎樣對仗111/1352、格律詩為何對仗求同語言結構整齊美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112/1353、格律詩特有兩種對仗▲借對借義借對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杜審言《秋夜》)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曲江》)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杜甫《九日》)近體詩特有一個對仗,指利用一字多義或兩字同音特點來組成對仗。113/135借音借對翠黛不須留五馬,皇恩只許住三年。(《西湖》)山入白樓沙苑暮,潮生滄海野塘春。(元稹《寄樂天》)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孟浩然《》)▲流水對對仗兩句意思上是相承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王維《送梓州李使君》)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114/135六、格律詩句法1、活用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岑參《登總持閣》)
澗花輕粉色,山月少燈光。(王維《從岐王夜宴》)子能渠細石,吾亦沼清泉。(杜甫《移居東屯茅屋》效果:促成平仄對仗使詩句內涵豐富意境生動115/1352、錯位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鳥藏。(王維《春日上方即事》)云掩初弦月,香傳小樹花。(杜甫《遣意》)春山映柳色,夕鳥藏梨花。小樹花傳香效果:促成平仄對仗使詩句典雅別致116/1353、省略山河破碎[如]風飄絮,身世浮沉[如]雨打萍。
(文天祥《零丁洋》)秋窗猶[露]曙色,落木更[顯]天風。(杜甫《客亭》)春浪[高]棹聲急,夕陽[斜]花影殘。(白居易《渡淮》)
雞聲[回蕩]茅店月,人跡[遺留]板橋霜。
(溫庭筠《商山早行》)效果:表示凝煉簡約促成平仄對仗創造含蓄意境117/1354、緊縮國破[但]山河在,城春[故]草木深。(杜甫《春望》)[因]潮平[故]兩岸闊,[因]風正[故]一帆懸。
(王灣《北固山下》)效果:表示凝煉簡約促成平仄對仗118/135七、詞律(一)詞產生和分類1、詞產生詞產生于唐代,開始是民間創作,是一個配合音樂演唱歌詞,也稱“曲子詞”、“曲詞”。中唐時出現了文人創作詞,宋代是詞發展鼎盛時期。也叫“長短句”、“詩余”等。2、詞分類南宋何士信《草堂詩余》據字數分類小令中調長調58下59—9091上119/135詞段落叫“闕”,也叫“片”據段落分類單調雙調三疊四疊(二)詞調、詞牌、詞譜1、詞調——填詞時所依據樂譜。不一樣詞調表示不一樣聲情慷慨激昂者:滿江紅、賀新郎、大江東去、永遇樂纏綿哀婉者:蝶戀花、雨霖鈴、西江月、滿庭芳120/1352、詞牌——詞調名稱。民間曲調名:竹枝詞原詞題目:憶江南樂工創作:清平樂同一詞牌有不一樣名稱同一詞牌有不一樣別體3、詞譜——詞調詳細格式。清人萬樹《詞律》清人王奕清《欽定詞譜》121/135《詞律》(張孝祥《六州歌頭》)又一體一百四十三字長淮望可平斷句關可仄塞莽然平韻征塵可仄暗句霜風勁句悄邊聲葉黯銷凝葉追可仄想當可仄年事句殆可平天數句非人可仄力句洙可仄泗可平上句弦歌可仄地句亦膻腥葉隔可平水氈可仄鄉句落日牛羊下句區可仄脫縱橫葉看名可仄王宵可仄獵句騎可平火一川明葉笳可仄鼓悲鳴葉遣人驚葉
念腰間箭句匣可平中劍句空??韶企季渚购纬扇~時可仄易可平失句心徒可仄壯句歲將零葉渺神可仄京葉干可仄羽方懷遠句靜可平烽可仄燧句且休兵葉冠可仄蓋使句紛可仄馳可仄騖句若為情葉聞道中可仄原遺可仄老句??韶颇贤勾淇善捷崮揿喝~使行可仄人到可平此句忠可仄憤氣填膺葉有可平淚如傾葉122/135(三)詞用韻清人戈載《詞林正韻》分詞韻為十九部1、一韻到底:從頭到尾不換韻?!舳加闷铰曧崳簼O歌子、浪淘沙、水調歌頭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詞林正韻》第三部微韻)◆都用上、去聲韻:摸魚兒、水龍吟、漁家傲這種用韻,韻腳用同部上聲或去聲是任意,叫“通押”。123/135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好像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漁家傲》,《詞林正韻》第四部上去通押)◆都用入聲韻:念奴嬌、蘭陵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狂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林正韻》第十八部。壁,錫韻,例外)124/1352、同部平仄互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cif外貿合同協議
- 開關面板采購合同協議
- 上貨衣服貨款合同協議
- 2025-2030中國防護面罩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鐮狀細胞病藥物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鋁蒸鍋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金融倉儲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潛力與投資機會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車用聚苯醚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與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象皮病藥物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總后勤部招待所員工個人年終總結
- 中國鍍錫銅絲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2024-2030)
- GB/T 320-2025工業用合成鹽酸
- 安裝工程類別劃分標準及有關規定31183
- 【道法】做核心思想理念的傳承者(教案)-2024-2025學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統編版)
- 2025-2030中國復合材料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與投資風險研究報告
- 2025年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考試題庫及答案1套
- 血站新進員工培訓
- 牧原股份養殖場臭氣治理技術的創新應用
- 2025年社工招聘考試試題及答案
- 考編醫療面試題及答案
- 2025春夏童裝童鞋行業趨勢白皮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