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分析-通行能力分析教學課件_第1頁
第十章-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分析-通行能力分析教學課件_第2頁
第十章-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分析-通行能力分析教學課件_第3頁
第十章-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分析-通行能力分析教學課件_第4頁
第十章-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分析-通行能力分析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城市干道通行能力一、城市干道交通流特征

城市道路分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快速路與主干路屬交通性道路;次干路兼有交通性和生活型兩重功能并以交通功能為主;支路一般為生活性道路。

四類道路的交通功能關系如表10-1所示城市道路交通功能關系表表10-1(P188)二、基本通行能力的確定

1.一條車道的基本通行能力

基本通行能力,是指道路和交通都處于理想條件下,技術性能相同的一種標準車,以最小的車頭時距連續行駛的理想交通流路段上一條車道的通行能力,可按車頭間距和車頭時距兩種方法計算。其計算公式為:Co=3600/ht 或Co=1000v/L(10-1)式中:Co——一條車道的基本通行能力(veh/h)

ht——飽和連續車流的平均車頭時距(S)

v——行駛速度(km/h)

L——連續車流的車頭間距(m)

連續車流條件下的車頭間距L,可采用下式計算:式中:

Lo——停車時的車輛安全車間距(m)

L1——車輛的本身長度(m)

V——行駛車速(km/h)

l——與車重、路面阻力系數、粘著系數及坡度有關的系數;U——駕駛員在反應時間內車輛行駛的距離(m)

在通常的城市道路設計范圍內(坡度≦|4%|)、其I值近似為0.054,取Lo=2m,L1=5m,則一條車道的理論通行能力(pcu/h)如表10-3(P189)所示。城市道路設計規范》建議的一條車道理論通行能力(pcu/h)如表10-4(P189)所示。認為對于一條車道理論通行能力,取1500

pcu/h是比較合理的。

2.多車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多車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可按下式計算:

C=n·Co

三、可能通行能力的確定

1.多車道對路段通行能力的影響其影響用折減系數a條來表示據觀測,自路中心線起:第一條車道的折減系數a條假設為1.00,第二條車道為0.80~0.89;第三條車道為0.65~0.78;第四條車道為0.50~0.65;第五條車道為0.40~0.52;

2.交叉口對路段通行能力的影響交叉口對通行能力的影響,用交叉口通行能力折減系數a交來表示:

a交的值可按交叉口的以下兩種不同交通管制的情況進行計算:(1)當路段上的行駛車輛受到交叉口信號燈的紅燈聽候影響時交叉口折減系數a交值:l——交叉口之間的距離(m)v——路段上的行車速度(m/s)a——啟動時的平均加速度(m/s2),觀測資料b——制動時的平均減速度(m/s2),b=1.5m/s2Δ--車輛在交叉口的停候時間,可取紅燈時間的一半,一般Δ=15~20

s#########(2)當路段上的行駛車輛不受信號燈的紅燈影響時,或交叉口上不設紅路燈時,交叉口折減系數a交通用計算公式:l——交叉口之間的距離(m)v——路段上的行車速度(m/s)a——啟動時的平均加速度(m/s2),其值見前b——制動時的平均減速度(m/s2),其值見前β1,β2——系數,其值取決于的比值(表10-7),其中:

β1及β2值表10-7(P193)3.行人過街等因素對路段通行能力的影響

4.車道寬度對路段通行能力的影響考慮上述影響的折減系數,則路段上一條車道的通行能力為:四、服務水平分級對于城市道路來講,衡量交通服務質量的主要指標為路段、交叉口的擁擠程度(即V/C)。平均車速,延誤(交叉口)美國HCM干道服務水平分類表10-9(P195)五、分析程序1.確定所考慮的干道的位置和長度;2.按照干道分類,結合自由流速度的測定,確定干道等級;3.為了評價,將感到分成區段,每個區段由一個或幾個干道路段組成;4.計算每個路段的干道運行時間,并以區段匯總;5.將每個交叉口上需要的資料列表,并計算所考慮的每個交叉口的入口的延誤;6.按區段計算整個設施的平均行程速度。7.參考表10-9干道服務水平分類表,評定服務水平。

首先考慮的是干道的功能類別:即它是主要干道,還是次要干道。

“主要干道”為都市區重要活動中心之間和進出該地區的主要部分的交通服務。

“次要干道”是連接和延長主要干道體系的設施。典型的郊區設計是指具有部分和幾乎全部入口控制、有分隔的左轉車道和不準停車的干道。中間設計指的是具有部分入口控制的干道。典型的失去設計指的是對入口支路控制或不控制的干道,是沒有分隔帶的雙車道或多車道的單向或雙向道路。美國HCM干道分類輔助表表10-11(P196)步驟五:交叉口數據列表并計算延誤時間。交叉口入口延誤可用下式計算:

D=1.3d(10-6)式中:D——交叉口入口延誤(s/veh);d——交叉口停車延誤(s/veh)交叉口的隨機停車延誤方程式為:式中:d——指該車道組每輛車的平均停車延誤(s/veh)Tc——信號周期長(S)

——該車道的綠信比,即有效綠燈時間與周期長度之比;X——該車道組的Q/C的值(Q交通量、C為車道組的通行能力步驟六:計算平均行程速度第二節公共交通線路的通行能力一、公共交通公共交通體系包括定是定線行駛的公共汽車、無軌電車、有軌電車、輕軌、地鐵以及定線和不定線行駛的小公共汽車、出租車和客運輪渡等交通工具及其配套設施。二、公共汽車停靠站與交通線路的通行能力公共汽車交通線路的通行能力受沿線各停靠站通行能力的制約,其中通行能力最小的停靠站,是控制線路通行能力的站點。停靠站的通行能力取決于車輛占用停靠站的時間長短。因此,公共汽車停靠站的通行能力為:

C站=3600/t(10-8)式中:C站——公共汽車停靠站的通行能力(veh/h)

t——車輛占用停靠站的總時間(S)

公共汽車在站停靠時間與車輛性能、車輛結構、上下車乘客的多少,車站秩序等因素有關。一般可按下式估算:

t=t1+t2+t3+t4(10-9)公共汽車交通線路的通行能力C線:

C線=min[C站](10-11)

三、提高公共交通線路通行能力的措施四、輕軌、地鐵交通的客運能力根據遠期(規劃年)預測客流量選擇相應客運能力的公共交通系統,或讓客運能力略大于預測客流量的公共交通系統式最經濟合理的。輕軌的客運能力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由通行能力控制的。一般而言,客運能力取決于車廂尺寸、列車長度、服務水平決定的站立乘客和列車間的時間間隔(發生頻率)最小最小間隔時距是在站停車時間、列車長度、加速率、減速率和控制系統的函數。

最小列車間隔時距可用列車行車時距圖估算,也可用理論公式近似計算。然而最常用的方法是根據實際經驗、車輛停車時間和信號控制系統估算列車最小列車間隔時距。根據最小列車間隔時距,可以計算每小時通過的列車數、車廂數。車廂數乘以每節車廂載客人數,即得客運通行能力值。當網線遠期單向斷面預測客流量低于8000人/h,選用常規的公共電、汽車系統比較穩妥可行。并不必考慮選擇其他快速軌道交通方式;當網線遠期單向最大斷面預測客流量超過40000人次/h時選用快速、大容量的地鐵交通比較合理;

當網線近期單向最大斷面預測客流量超過8000人次/h,而遠期單向最大斷面預測客流量不超過40000人次/h時,且有條件設較多的地上線時,一般學則輕軌交通系統比較適宜;當遠期網線單向最大斷面預測客流量不超過2萬人/h。而近期客流量大于5000人/h,可以考慮選用單軌交通系統。縮小列車行車間隔增加行車密度是提高城市交通客運能力最經濟合理的辦法。第一節匝道通行能力分析第二節匝道連接點通行能力分析第三節概述第四節概述第一節概述一、收費站的分類1.按設立的位置分類依收費站所處的位置可分為主收費站和匝道收費站。2.按收費公路的收費制式分類(1)均一式(2)開放式(3)封閉式(4)混合式(主線/匝道欄柵式)3.按收費方式分類收費方式可分為停車人工收費、停車半自動收費、停車自動收費和不停車自動收費。二、車型分類及車輛折算系數車輛分類的主要目標就是要保證車類間收費的公平性,以體現出費用責任意義上的公平性和所得效益上的公平。

車輛分類的標準主要是依據不同車輛行駛對收費道路路面的破壞程度、對道路建設投資的影響、對收費公路通行能力的影響程度以及車輛行駛收費道路所獲得的效益情況。收費站車輛換算系數表7-2(P109)三、收費站車輛排隊理論在收費站通行能力研究中,主要采用排隊理論相繼到達并按一定規則排隊等候服務的車輛。正在收費車道接受服務的車輛和收費設施一起組成一個“車輛收費排隊系統”1.基本概念(1)排隊與排隊系統(2)排隊系統的三個組成輸入過程如經過收費站的車輛總體可以使無限的如在收費站,車輛到達收費站的時刻是隨機的。

a.泊松輸入

b.定長輸入

c.愛爾朗輸入排隊規則服務方式(3)排隊系統的實際表達模式用肯道爾符號來表示排隊模型,其表達式為:到達過程/服務過程/服務臺數/系統容量/顧客源容量/排隊規則如M/M/1/K/∞/FCFS表示到達時間間隔為負指數分布,服務時間為負指數分布,服務臺數為1,系統容量為k,顧客總體為無限,排隊規則為先到先服務的服務系統2.排隊系統的主要運行指標及其相互關系

排隊長度:系統中排隊車輛個數期望值,單位(輛),以Lq表示隊長:收費系統中車輛個數期望值,單位(輛),以L表示

L=Lq+正在被服務的車輛數排隊時間:車輛在排隊系統中派對上幾件期望值,單位(S),以Wq表示

停留時間:車輛在收費系統的平均停留時間,單位(S),以W表示

W=Wq+服務時間

令λ表示單位時間內平均到達的車輛數,μ表示單位時間內服務完畢離去的平均車輛數。

L=λW(7-8)

Lq=λWq(7-9)

W=Wq+1/u(7-10)

L=Lq+λ/u

(7-11)M/G/1模型的特征量:平均隊長:

(7-14)平均停留時間:

W=E[V]+Lq(7-15)平均排隊長:(7-16)平均排隊等候時間:(7-17)式中:ρ–收費車道利用率

λ–車輛平均到達率(veh/s)

V–服務時間

E[V]–服務時間的數學期望值(S)

D[V]–服務時間的方差(S2)有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只要知道λ、E[V]和D[V],不論服務時間V呈何種分布都可以求出M/G/1系統的運行指標。四、服務水平分級

1.服務水平在公路收費站通行能力研究中,服務水平采用車輛通過收費站的延誤和服務通行能力來衡量。

2.分級標準收費站服務水平與延誤表7-4(P116)第二節實際運行狀況通行能力分析一、分析方法3.車輛延誤分析車輛的延誤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