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史海索道中庸無相●錄編23/357史史海索道隋唐隋唐五代十國遼代公元581—公元979目錄總目錄 6隋朝581年—619年 21開皇之治 21隋與突厥之戰 25三省六部 34大興城 39隋唐洛陽 46隋唐大運河 47三征高麗 48隋末民變 54唐朝618年—907年 57晉陽起兵 57唐朝統一戰爭 59虎牢之戰 60武德之治 63武德律 65開元通寶 66玄武門之變 67渭水之盟 73唐滅突厥 74貞觀之治 83道_(行政區劃) 91租庸調制 95羈縻 97都護府 100守捉 101唐滅薛延陀之戰 104唐太宗對西域諸國的戰爭 111永徽之治 118唐律疏議 119唐朝滅西突厥 120唐滅百濟之戰 123白江口之戰 124唐與高句麗的戰爭 129羅唐戰爭 135中亞方孔錢幣 140近體詩 144貞觀遺風 152武周革唐 153武周之治 155唐朝與契丹、奚的戰爭 156神龍革命 157受降城 159韋后之亂 169唐隆政變 171開元之治 174翰林院 177市舶司 195節度使 199募兵制_(唐朝) 203怛羅斯戰役 204馬嵬驛之變 229五京制 231唐朝與吐蕃的戰爭 236兩稅法 253清水之盟 256六次出幸 258涇原兵變 264平涼劫盟 267貞元之盟 270第二次宦官時代 272永貞革新 275元和中興 277牛李黨爭 279甘露事件 285會昌廢佛 289大中暫治 291歸義軍 292河朔三鎮 295藩鎮割據 299唐詔之戰 304唐末民變 305龐勛之變 309王仙芝起義 310黃巢起義 313白馬之禍 324五代十國891年—979年 325興教門之變 325燕云十六州 326白藤江之戰_(938年) 330契丹滅后晉之戰 332郭威滅漢 334高平之戰 335鄴都之亂 336遼朝916年—979年 337契丹文 337高麗與契丹之戰 339大延琳起事 344灤河之亂 344蕭干起事 344北遼 345金滅遼之戰 347西遼 348東遼國 354后遼 356總目錄上古前3077—前2037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造人伏羲建八卦隨人鉆燧取火有巢構木為巢共工怒觸不周山神農嘗百草禪讓制阪泉之戰涿鹿之戰蚩尤倉頡造字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摯帝堯帝舜大禹治水夏朝前2037年—前1559年涂山之會鈞臺之享禹劃九州禹伐三苗皋陶作刑甘之戰太康失國寒浞奪位少康中興孔甲亂政鳴條之戰商朝前1559—1046景亳之命伊尹放太甲伊尹輔政九世之亂盤庚遷殷武丁中興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酒池肉林牧野之戰甲骨文青銅器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封邦建國周公輔政三監之亂周公東征成康之治周昭王南征周穆王西征周夷王伐戎周厲王專利國人暴動周召共和宣王中興烽火戲諸侯犬戎之禍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平王東遷攜王余臣莊公小霸楚國稱王共叔段之亂王子帶叛亂周鄭交惡東門之戰曲沃滅翼之戰齊滅紀之戰管仲相齊管鮑之交長勺之戰北杏之會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尊王攘夷召陵之盟假道伐虢葵丘之會泓水之戰重耳流亡城濮之戰崤之戰秦霸西戎趙盾主盟問鼎中原若敖氏之亂邲之戰鞍之戰華元弭兵鄢陵之戰晉悼公新政弭兵之會晏嬰相齊子產相鄭伍子胥奔吳王子朝之亂雞父之戰刺殺王僚柏舉之戰墮三都臥薪嘗膽田恒弒君越滅吳之戰晉陽之戰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李悝變法魏滅中山之戰三晉伐齊之戰吳起變法陰晉之戰戰國七雄泗上十二諸侯棘蒲之戰韓滅鄭濁澤之戰商鞅變法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徐州相王河西之戰_(戰國)楚滅越合縱連橫五國相王函谷關之戰_(前318年)古蜀秦滅古蜀爭奪九鼎齊秦互帝稷下學宮諸子百家胡服騎射宜陽之戰趙滅中山之戰垂沙之戰五國攻秦之戰伊闕之戰齊滅宋之戰濟西之戰田單復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齊魏滅薛楚辭負荊請罪鄢郢之戰莊蹻起事遠交近攻華陽之戰閼與之戰陘城之戰戰國四公子長平之戰竊符救趙義不帝秦債臺高筑秦滅周荊軻刺秦王秦滅六國之戰秦朝前221年—前206年統一度量衡郡縣制秦馳道焚書坑儒阿房宮秦始皇東巡驪山陵北擊匈奴徐福東渡沙丘之變趙高專政大澤鄉起義秦末農民戰爭巨鹿之戰望夷宮之變約法三章鴻門宴暗渡陳倉楚漢戰爭彭城之戰成皋之戰垓下之戰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11月郡國制白登之圍和親匈奴消滅異姓王呂雉稱制諸呂之亂蕭規曹隨七國之亂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夜郎自大漢匈戰爭馬邑之謀漢武帝幣制改革尊儒尚法漢四郡李廣利降匈奴蘇武牧羊漢攻大宛之戰東甌內遷巫蠱之禍霍光輔政鹽鐵論昭宣中興西域都護府西漢外戚干政昭君出塞王莽篡漢新朝公元8年12月—23年10月王莽改制昆陽之戰劉玄稱帝綠林軍劉盆子稱帝赤眉軍東漢25年—220年東漢統一戰爭云臺二十八將王景治黃河光武中興造紙術改進明章之治白虎觀會議地動儀班超再通西域外戚宦官亂政鄧氏稱制鄧騭梁冀黨錮之禍西域長史府漢羌戰爭十常侍黃巾之亂涼州之亂董卓討伐戰群雄割據涼州軍劫天子孫策渡江募民屯田袁術稱帝易京之戰官渡之戰曹操征烏桓倉亭之戰三顧茅廬赤壁之戰合淝之戰潼關之戰建安文學益州之戰漢中之戰樊城之戰曹丕篡漢挾天子令諸侯三國220年—280年九品中正制石亭之戰魏滅燕之戰高句麗討伐提倡玄學曹爽專權高平陵之變司馬氏專權東興之戰壽春三叛司馬昭弒君竹林七賢魏滅蜀之戰司馬炎篡魏劉備稱帝夷陵之戰水淹七軍諸葛亮南征諸葛亮北伐五丈原之戰姜維北伐孫策平江東之戰黃皓_(宦官)專權交州領化孫權建國呂壹專權二宮之爭諸葛恪專權孫皓暴政西陵之戰晉滅吳之戰西晉265年—316年徙戎之議八王之亂永嘉之亂衣冠南渡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胡漢分治東晉317年—420年五馬渡江王馬共天下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冉閔殺胡桓溫北伐枋頭之戰北府軍淝水之戰臺壁之戰參合陂之戰王恭叛亂盧循孫恩之亂桓玄之亂劉裕北伐南北朝420年—589年元嘉之治北魏統一北方國史之獄大明歷_(祖沖之)永明之治神滅論論戰孝文帝改革均田制三長制鍾離之戰大乘教起義六鎮大起義河北起義河陰之變孝武西遷北魏分裂沙苑之役邙山之戰玉璧之戰侯景之亂江陵之戰武帝滅佛北周統一北方尉遲迥之亂隋滅陳之戰隋朝581年—619年開皇之治隋與突厥之戰三省六部大興城隋唐洛陽隋唐大運河三征高麗隋末民變唐朝618年—907年晉陽起兵唐朝統一戰爭虎牢之戰武德之治武德律開元通寶玄武門之變渭水之盟唐滅突厥貞觀之治道_(行政區劃)租庸調制羈縻都護府守捉唐滅薛延陀之戰唐太宗對西域諸國的戰爭永徽之治唐律疏議唐朝滅西突厥唐滅百濟之戰白江口之戰唐與高句麗的戰爭羅唐戰爭中亞方孔錢幣近體詩貞觀遺風武周革唐武周之治唐朝與契丹、奚的戰爭神龍革命受降城韋后之亂唐隆政變開元之治翰林院市舶司節度使募兵制_(唐朝)怛羅斯戰役馬嵬驛之變五京制唐朝與吐蕃的戰爭兩稅法清水之盟六次出幸涇原兵變平涼劫盟貞元之盟第二次宦官時代永貞革新元和中興牛李黨爭甘露事件會昌廢佛大中暫治歸義軍河朔三鎮藩鎮割據唐詔之戰唐末民變龐勛之變王仙芝起義黃巢起義白馬之禍五代十國891年—979年興教門之變燕云十六州白藤江之戰_(938年)契丹滅后晉之戰郭威滅漢高平之戰鄴都之亂遼朝916年—979年契丹文高麗與契丹之戰大延琳起事灤河之亂蕭干起事北遼金滅遼之戰西遼東遼國后遼宋朝960年—1279年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北宋統一戰爭燭影斧聲金匱之盟宋遼戰爭高梁河之戰白藤江之戰_(981年)瓦橋關之戰君子館之戰王小波起義禁榷咸平之治澶淵之盟汴梁宋夏戰爭重熙增幣慶歷新政更戍法濮議王安石變法熙河開邊宋越熙寧戰爭新舊黨爭元佑更化六賊方臘起義宋江起義海上之盟靖康之變苗劉兵變宋金戰爭郾城之戰紹興和議采石之戰隆興和議程朱理學永嘉學派紹熙內禪嘉定和議端平更化端平入洛泉州市舶司宋元戰爭釣魚城之戰襄樊之戰厓山海戰金朝1115年—1234年出河店之戰女真文偽楚偽齊海陵王政變移剌窩斡起義蒙金戰爭野狐嶺戰役九公封建紅襖軍三峰山之戰西夏1038年—1227年西夏文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永樂城之戰蒙滅西夏之戰元朝1271年—1368年(98年)十三翼之戰蒙古攻西遼之戰蒙古征服花剌子模窩闊臺攻宋之戰蒙古侵略歐洲旭烈兀西征蒙古四大汗國蒙古入侵高麗蒙越戰爭元軍侵日戰爭海都之亂延佑復科至正新政元代民變鄱陽湖水戰亦思巴奚兵亂明朝1368年—1644年洪武之治明朝治藏歷史衛所制南北榜案金山之戰捕魚兒海之役明初四大案郭桓案空印案藍玉案胡惟庸案建文改制靖難之役永樂盛世鄭和下西洋明入越安南屬明時期貴州建制明成祖遠征漠北之戰遷都前的南京唐賽兒起義朱高熾監國仁宣之治朱高煦叛亂宣宗廢后王振擅政麓川之役土木堡之變明朝午門血案京師保衛戰明朝浙閩民變鄧茂七起義葉宗留起義奪門之變曹石之變汪直擅政荊襄流民起義藤峽盜亂弘治中興九邊滿倉兒案劉六劉七起義明武宗南巡之爭宸濠之亂陽明學大禮議海禁壬寅宮變北虜南倭庚戌之變嘉靖大地震隆慶新政俺答封貢江陵柄政萬歷中興萬歷怠政萬歷三大征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霸田抗租妖書案楚太子獄爭國本南京教案齊楚浙黨東林黨東林黨爭閹黨明末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奢安之亂王恭廠大爆炸徐鴻儒起義清兵入塞己巳之變吳橋兵變明末民變張獻忠起義李自成起義甲申之變清朝1636年—1912年八旗制度薩爾滸之戰山海關之戰松錦之戰清兵入關綠營逃人法圈地令剃發令剃發易服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庚寅之劫南北黨爭反清復明鄭成功攻臺之役咒水之難明鄭王朝康熙歷獄三藩之亂遷海令澎湖海戰雅克薩戰役尼布楚條約多倫會盟清代蒙古康乾盛世西學東漸奏銷案文字獄清朝治藏歷史中國禮儀之爭密折攤丁入地軍機處改土歸流乾隆帝南巡十全武功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之亂大小金川之役大金川之戰第二次金川之戰清越戰爭嘉道中衰川楚白蓮教起義川楚教亂天理教癸酉之變天地會閉關政策虎門銷煙鴉片戰爭三元里抗英斗爭太平天國廣東洪兵起義上海小刀會起義捻軍第二次鴉片戰爭璦琿條約辛酉政變垂簾聽政洋務運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同治陜甘回變天津教案清軍收復新疆之戰中法戰爭唐胥鐵路中國通商銀行北洋水師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三國干涉還遼中俄密約瓜分中國新軍戊戌變法己亥建儲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東南互保海蘭泡事件庚子賠款清末新政日俄戰爭蘇報案立憲運動國會請愿運動四川保路運動武昌起義隋朝581年—619年開皇之治開皇之治是中國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時開創的治世,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開皇之治吏制改革1、中央:五省六部制隋文帝代周之后,廢除了北周的六官,綜合漢魏官制,在中央設:三師:三公:五省:內史門下尚書:吏部、禮部、工部、兵部、都官(后改為刑部)、度支(后改為戶部)秘書內侍二臺:御史、都水九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兩監:國子、將作三師、三公,品位崇尊,卻并不主事,五省中的內史、門下、尚書三省及六部,處理全國軍政大事,這就是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長官:內史省之內史令二人,門下省之納言二人,尚書省之尚書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均執宰相之職。內史省起草詔令,為決策機構,門下省職掌封駁,為審議機構,尚書省是行政機關,「事無不總」,重在執行,下轄六部處理日常政務。六部長官為尚書。2、地方:州縣制在地方吏治上,隋文帝撤銷了郡一級建制,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并合并了一些州縣,裁減冗員,消除了過去權力層迭、機構過多的弊端,改善了吏治,節省了開支。地方官員的任命也作了改革: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員均由吏部任免,每年進行考核。州縣佐吏三年必須更換,不得連任,不許用當地人,必須用外地人,從而防止了地方豪強地主壟斷政權,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實行科舉制度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以前選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選官不問門第。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隋煬帝時,又創立了進士等科。這是科舉制度的開始。「科舉」即分科舉士之意。科舉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延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于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改革府兵制度開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對原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制做了重大改革。府兵是當時的職業軍人,兵士都由軍府統領,并不列入各州縣戶籍,其家屬也隨營居住,居不定所。改革后,軍人除仍保留原有軍籍、隸屬軍府外,同時與其家屬一起編入各州民戶,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平時從事生產;并按規定輪番到京城宿衛,或執行其它任務。編制《開皇律》北周時的律法有時松,有時嚴,不好掌握,導致刑罰混亂。隋文帝即位后,于開皇元年(581年)命高頑等人在北齊北周舊律的基礎上更定法律,在開皇三年(583年)又讓蘇威等人加以修訂。這就是《開皇律》。《開皇律》分十二卷,500條,刑罰分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種二十等。廢除了鞭刑、梟首、裂刑等酷刑,簡化了律文,是唐代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礎。實行均田制人人皆有田地耕種,男丁100畝,女子40畝。死后要歸還八成的土地,兩成留給家人。那時侯所有農民都有經濟支柱,人民生活安定,社會日趨繁盛。與唐初人口比較隋文帝楊堅鼓吹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并設置谷倉儲存食糧。『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戶口三百五十九萬九千戶,到隋世祖大業五年(609年),有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有口四千六百零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當時隋王朝已滅亡20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戶口二百一十九萬,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有戶三百零四萬,到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戶口才有三百八十萬,還不到隋朝極盛時的二分之一。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庶與強盛。不過也得注意,歷史上所有改朝換代的人口降率(一般在70%左右)及隨后的增長率都相當不準確。隋與突厥之戰隋與突厥之戰,是隋朝對突厥的防御戰爭。這場戰爭自581年突厥侵隋開始,到602年東突厥臣服為止,共經歷21年的時間。本已經分裂成東突厥與西突厥的突厥政權,經此戰爭后更加矛盾,其東、西可汗也因內部的不穩定,分別在607年與611年棄向隋朝。由于隋朝因此戰爭獲的較大優勢,得以發動隋滅陳之戰,統一中國。隋朝派兵防守邊境,主動出兵反擊,最后采納長孫晟的「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為方針,分化離間突厥各部。而突厥只以掠奪物資、逞罰戰爭等無戰略方針的方式作戰,諸汗又不能緊密團結,最后瓦解。隋對突厥戰爭的勝利,有利于保護中原地區經濟與文化。背景突厥早在北魏時興起于阿爾泰山南麓,于546年—552年吞并茹茹。木桿可汗最終吞并茹茹后成為漠北的新興草原帝國。大突厥極盛時的疆土東自鮮卑山,西至咸海和里海,南自戈壁,北至北海,東西長萬里,南北五六千里[1]。汗庭(首都)設在于都斤山(今鄂爾渾河上游杭愛山之北山)。由于突厥時常南下擄掠中國的人口和財富,周、齊均采用和親政策或朝貢策略以安撫突厥。隋初,突厥發生貴族內亂,大可汗沙缽略可汗只好分立庵邏為第二可汗、大邏便為阿波可汗、玷厥為達頭可汗等共稱四可汗以共治,此外還有步離可汗。北周權臣楊堅系出華陰楊氏,是十二大將軍楊忠之子,弘農楊氏東漢太尉楊震的后裔,世族中的高門,楊堅女兒楊麗華是北周宣帝的正后。北周宣帝去世后,于581年二月代周稱帝,建國隋朝。隋文帝建國后冷落突厥,進貢禮數微薄,使得突厥各部怨恨隋朝。而嫁給沙缽略可汗的北周千金公主,因為不甘心北周被隋文帝楊堅篡位,屢次勸沙缽略可汗出兵,企圖復辟北周。戰爭過程第一次突厥攻隋之戰581年突厥沙缽略可汗聯合原北齊守將、營州(今遼寧朝陽市)刺史高寶寧入侵隋朝。隋文帝緊急令邊防加強戒備,加筑長城,派陰壽率兵駐幽州(今北京市),虞慶駐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太子楊勇駐大興城(今陜西西安市),共同抵御突厥。582年,突厥沙缽略可汗率軍入侵隋朝,隋將韓僧壽和李充成功抵御突厥軍。5月,營州高寶寧帶領突厥兵攻擊平州(今河北盧龍縣)。沙缽略可汗盡起本部兵10萬,又率第二可汗、阿波可汗、達頭可汗與步離可汗等人,共率領40萬大軍攻入隋長城以南。6月,隋將李光在馬邑(今山西朔州市)擊敗突厥兵。突厥主力沙缽略可汗與隋將達奚長儒發生激戰,當時突厥兵10余萬,隋軍才3000人。隋軍集結在一起,四面抗拒,連續激戰3天,作戰14次,隋軍兵器用光,就用拳頭相拼,手上的骨頭全部露出來。這場惡戰殺死突厥兵1萬余人,隋軍也損兵折將十之七八,突厥兵撤軍而回。在西北地區,突厥軍進犯蘭州時又被隋將賀婁子干打敗,但在臨洮(今甘肅臨洮縣)、豳州(今陜西省彬縣南)等地成功擊敗隋將馮昱、李崇、蘭州總管叱列長叉。583年突厥軍深入掠奪武威、天水、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北)、金城(今甘肅蘭州市)、弘化(今甘肅慶陽市)、延安、上都(今陜西富縣)等隴西陜北六郡。沙缽略可汗本來還想繼續南侵,但因為其侄染干與叔父達頭可汗發生糾紛,只好率軍北返。隋反擊突厥之戰隋使長孫晟在北周時曾送千金公主入突厥后,并且長時間留居突厥,他了解沙缽略可汗與阿波可汗、達頭可汗之間不和,建議隋文帝采取「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策略。隋文帝采納他的策略,派元暉出伊吾(今新疆哈密縣)道結交西面的達頭可汗和東面的處羅侯(沙缽略可汗之弟),以分化沙缽略可汗的力量。583年,隋文帝乘突厥內部矛盾加劇與災荒嚴重之機,命楊爽、河間王楊弘、豆盧勤與秦州總管竇榮定等并為行軍元帥,率軍兵分八路反擊突厥。楊爽率領李充等四將出朔州(治今山西朔縣)道,與突厥沙缽略可汗相遇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楊爽聽從李充建議,令李充與李徹領精騎5000,乘突厥軍尚未準備時突襲。突厥軍遭遇隋軍突擊而慘敗,沙缽略可汗丟盔棄甲,士兵死亡大半。楊弘率豆盧勤等人率數萬隋軍出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道,與突厥軍遭遇,戰而勝之。幽州總管陰壽率步騎數萬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帶),擊破高寶寧,平定和龍(今遼寧朝陽)地區。5月,隋將竇榮定率9總管、步騎兵3萬出涼州(治今甘肅武威)道,在高越原(今甘肅民勤西北)與突厥阿波可汗發生高越原之戰。竇榮定數次擊敗阿波可汗軍。長孫晟乘機施離間計,爭取阿波可汗歸隋,以孤立沙缽略可汗。8月,隋朝派遣高颎出寧州道,虞慶出原州道,兩路出擊突厥。沙缽略可汗得知阿波可汗歸隋,率軍襲破其居地。阿波可汗逃歸達頭可汗后率軍回擊沙缽略可汗。貪汗可汗因與阿波可汗友善,被沙缽略可汗廢黜,也逃歸達頭可汗。至此,突厥內部矛盾不斷加深,沙缽略可汗與阿波可汗相互攻伐不已,最后阿波可汗領有大漠西部與龜茲、鐵勒、伊吾等西域地,建國西突厥汗國,以阿波可汗和達頭可汗為可汗。而原突厥汗國改稱東突厥汗國,依舊以沙缽略可汗為可汗。583年突厥蘇尼部萬余人歸隋,達頭可汗降隋。584年春,沙缽略可汗在受到西突厥與隋朝的壓力下,向隋朝請求援助援軍下擊敗阿波可汗,并且向隋求和稱藩,表明「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第二次突厥攻隋之戰587年,東突厥沙缽略可汗去世。由于其子雍虞閭懦弱,沙缽略可汗遺命立自己的弟弟處羅侯為可汗,即莫何可汗。隋文帝遣長孫晟賜莫何可汗旗鼓。東突厥莫何可汗得隋旗鼓,西擊西突厥。西突厥部眾以為隋出兵助莫何,多不戰而降,并且生擒阿波可汗。588年,莫何可汗去世,其子雍虞閭立,即都藍可汗。莫何可汗的另一子染干,號突利可汗,居北方。588年11月隋朝發動隋滅陳之戰,次年四月南朝陳亡,隋朝一統天下。隋文帝把陳后主的屏風賜給改封大義公主的北周千金公主,大義公主睹物傷感,寫詩記敘陳朝滅亡以懷念周室。隋文帝非常不高興,待遇禮數漸薄。并且允許突利可汗娶隋安義公主為妻,以離間都藍可汗。都藍可汗斷絕向隋朝貢,與達頭可汗結盟襲擊突利可汗,并且準備進犯隋朝。長孫晟拉攏突利可汗到長安歸降,隋文帝封為啟民可汗,使居五原以招收舊部。啟民可汗的歸降也讓隋文帝得知都藍可汗即將入侵的消息。599年春,邊官報告都藍可汗近犯大同,隋文帝派漢王楊諒為行軍元帥統兵出征,高颎出朔州道,楊素出靈州道,燕榮出豳州道以阻擊都藍可汗。都藍可汗與達頭可汗攻下尉州(今河北尉縣),趙仲卿率3000隋軍與突厥交戰,前后7天。趙仲卿擊敗突厥,俘虜1000余人,牲畜1萬頭。突厥重新整編軍隊,與趙仲卿的方陣相拒5天。隋將高颎率大軍來源,兩軍夾擊突厥,都藍可汗撤退。楊素與達頭可汗相遇,命令騎兵列陣,達頭率10萬突厥騎兵沖擊隋軍,隋將周羅睺率精兵迎敵。楊素親自帶領大部隊與突厥決戰,突厥大敗,士兵死傷不可勝數,達頭可汗也受傷逃回。都藍可汗敗后,被部下殺死,達頭可汗自立為步迦可汗,統和東西突厥,成為北方的共主。第三次突厥攻隋之戰600年4月,統合突厥的達頭可汗再度率軍進犯隋朝邊界。隋文帝派晉王楊廣與楊素出靈武道;漢王楊諒與史萬歲出馬邑道迎戰。隋軍在溪流與牧草中放毒,突厥士兵與戰馬飲食后紛紛死亡,突厥人以為天降惡水,要滅亡突厥,便乘黑夜撤兵。隋將長孫晟乘機追擊,斬首1000余級。史萬歲與突厥兵相遇,突厥聽說是史萬歲的軍隊,不戰而退,史萬歲追殺百余里,斬首數千級,達頭可汗再度戰敗。601年1月,統合突厥的達頭可汗率軍進犯隋朝邊界,擊敗隋將恒安。602年3月,突厥思力俟斤渡過黃河,擊敗啟民可汗,俘獲6000余人,牲畜20余萬。隋將楊素率軍追擊,乘突厥軍休息之際,擊敗思力俟斤,奪回全部的人口和牲畜。啟民與處羅可汗的歸順達頭可汗經歷第三次突厥攻隋之戰后無力再發動戰爭,他所統合的突厥汗國完全崩潰。603年突厥所屬的鐵勒、仆骨等10余部落都投奔啟民可汗,達頭可汗西逃吐谷渾,啟民可汗僅領有隋境內的河套區域,都定襄。604年隋朝楊廣繼任為帝,即隋世祖。606年,啟民可汗入朝晉見隋煬帝,隋煬帝招集全國樂人寬款待他。隔年,隋煬帝又親自巡視北方。隋煬帝到榆林后,令宇文愷作大帳,邀請啟民可汗及契丹、奚、霫族族長參加大宴并看散樂,還贈送大量絲織品。隋世祖又命宇文愷臨時造出大殿,稱「觀風行殿」。當地外族以為是神功,每望見御營,十里外就跪伏叩頭,走路不敢騎馬。東突厥啟民可汗在河套地區隋朝的保護下穩固可汗的寶座,隋朝也為可汗筑兩座城,隋朝因此獲得北疆的安定,直到615年雁門之圍為止。西突厥方面,在阿波可汗被東突厥莫何可汗生擒后,西突厥立泥利可汗為主;泥利死,其子處羅可汗立。處羅可汗部多在烏孫地游牧。隋煬帝時,裴矩經營西域,設計分裂西突厥。當時,達頭可汗的孫子射匱可汗在處羅可汗居地的西面。隋煬帝利用射匱可汗向隋求婚的機會,要他滅處羅可汗才可以。611年射匱可汗擊敗處羅可汗,處羅可汗向東逃走,被迫歸附隋,至此射匱繼為西突厥的可汗,領有西突厥全境。后記隋與突厥之戰約數十年,在東突厥始畢可汗繼位后交惡。隋世祖大業五年(609年)啟民可汗去世,其子始畢可汗繼位。隋臣裴矩設計誘殺始畢可汗寵臣史蜀胡悉,「始畢知其狀,由是不朝」。隋世祖在建造隋唐大運河后勞民傷財,于大業六年610年爆發隋末民變,但被迅速鎮壓,在大業八年(612年)發動的隋與高句麗的戰爭戰敗之后導致隋末民變。615年隋世祖出巡雁門時,被東突厥始畢可汗率領數十萬騎兵團團包圍。隋煬帝派人向始畢之妻、隋義成公主求援才得以解圍。至此,東突厥開始拉攏隋朝各地群豪叛徒,薛舉、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李密、宋金剛、林士弘等人紛紛稱臣求援,東突厥扶持他們以分裂隋朝。注釋1^《周書·突厥傳》卷50參考資料《隋書》《資治通鑒》《中國通史簡編》第三編第一冊,范文瀾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歷史通覽》周一良等編,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三省六部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的中央官制。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是自西漢以后長期發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書省形成于東漢(當時稱尚書臺),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于三國,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朝,隋文帝綜合漢魏官制創立了三省六部制,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因避楊忠諱,改中書省為內史省。唐朝基本上沿用了隋朝的制度,并有所補充和發展,使其中央集權體制更加完善,因避李世民諱,改民部為戶部。宋朝承唐制,但三省六部的主要職權都己轉移至其他機構,三省六部有名無實。遼代設官同于宋制。金、元、明只設一省六部,金為尚書省;元、明為中書省。明1380年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此間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對于三省制,各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作過一些不同的調整和補充。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把相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加強了皇權。三省中書省(即隋朝的內史省):長官為中書令(隋稱內史令),副長官為中書侍郎(隋稱內史侍郎),主要職官有中書舍人。就軍國大事、重要官員的任免等事項,替皇帝起草詔旨,起草之責主要由中書舍人負擔。是決策機構。門下省:長官為侍中(隋稱納言),副長官為黃門侍郎(后改稱門下侍郎),主要職官有給事中。負責審核朝臣奏章,復審中書詔敕,有認為不當者,可以駁回,稱「封駁」,駁正之權主要由給侍中掌握。是審議機構。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實際不任命,副長官為左、右仆射。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尚書省設在宮外,總領六部。中書、門下發出的制敕,皆由尚書省轉發到中央各部門及地方州縣,或根據制敕精神,制定政令,下達有關部門。中央寺、監、百司等機構下達諸州的政令,也必須由本省發遣。是執行機構。六部各部長官稱尚書(正三品),副為侍郎.各司之長為郎中,副為員外郎,分別負責貫徹各種政令,六部各下設四司,合共二十四司。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事務。戶部:掌管天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禮部:掌管國家典章法度、宮內紅白事、祭祀學校、科舉考試、接待外賓等事務。兵部:掌管武將選用、軍隊訓練、兵籍、軍械、軍令等。刑部:掌管法律、刑獄事務。工部:掌管山澤、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項工程以及貴族的生活用品等等。特色三省制的特色相權三分:中書省制定法令,門下省審核法令,尚書省執行法令。這樣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集思廣益:三省長官共同協商政務,既可收集思廣益之效,又可增加決策效率。職掌分明: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政令由構思草詔(中書)、審核(門下)至執行(尚書),都經由三省處理。節制君權:皇帝所頒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制君權,可補君主才干之不足。唐代三省六部制之優點三權分立:唐宰相制無專政之弊。一度命令的頒發必須經過三省。其過程是先由中書省起草詔令,經門下省同意及副署,然后再交尚書省執行。而門下省對不當者,有權駁議。可見三省制把宰相職權劃分為三,既可將相權徹底分化,又可以互相牽制,避免權臣專政。平衡君權:中書省向政府提出建議,議好后便呈交皇帝檢察。當皇帝認可時,便在其中寫「可」,不同意則交回中書省。故此皇帝無提議權,只有贊同權。而皇帝簽「可」后,交門下省審查,若門下省同意,才交尚書省執行。任何政令未經中書、門下而發出者均屬違法。換句話說一切皇帝詔令,必經中書門下兩省。此對君權有一定的平衡作用。設政事堂:唐代不僅將原宰相的職權分由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共掌,而且太宗設立了政事堂,形成一套三省長官會議政事的制度。除三省長官外,其他較低的官員也可參加機務,只要在他的原有官銜下,加上一個「參議朝政」、「平章政事」或「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名號,便有資格參加政事堂會議。因此通過集體議政,不單只解決互相間之爭執,而且審慎穩重,可收集思廣益之效,又可以彌補帝皇才干之不足。職務分明:三省六部是一種比較健全的中央政制,不僅各部門職責有明確的規定,而由對員額也有嚴格限制,可謂分工明細、組織精密。規模完備:六部乃政府機關,而秦漢之九卿則是王室的,從九卿轉變到六部,正是政府逐步脫離王室獨立之證明,規模趨于完備。唐代三省六部制之缺點因為三省分別掌管對詔令的制定、審核與執行,使原來獨立的相權分屬三個部門,結果往往造成相互掣肘、職責混淆,雖有政事堂之設以協調矛盾,然并未能收到預期效果。即如【資治通鑒。唐記】所云:「每議政之際,是非蠭起,上不能決也。」唐代宰相又失之名稱過多,重床迭屋。「唐世宰相,名稱尤為不正」,除了中書令、侍中、尚書令等原三省長官外,后來尚書仆射、參議得失、參知政事等等,「其名非一,皆宰相職也」,往往造成「有宰相之職,而無宰相之權;有宰相之權,未必有宰相之責」的流弊,及至中唐以后,乃導致宦官擅政、牛李黨爭等弊政。大興城唐代長安城,初名大興城,始建于隋朝,唐朝易名為長安城,是隋唐兩朝的首都,亦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1],外國文獻上稱為胡姆丹。隋代的大興城人口在隋文帝開皇之治時為25萬人(一說60萬人)[2],到了唐代武則天時期為100萬左右。[3]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面積達83.1平方公里。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超過一百萬。唐末遷都洛陽后這里被拆毀,其遺址位于于今陜西省西安市的大片地帶。1996年,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歷史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漢長安城。但當時的長安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于是便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隋高祖開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9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開皇三年(583年),隋王朝遷至新都,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4],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隋煬帝繼位后,陸續開鑿南北大運河,以水路連接大興城和隋唐洛陽城。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動用10余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唐朝繼續在此定都,并更名為長安。此后進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后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唐代長安城的經濟和文化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發展得十分迅速。盛唐時期,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盛唐時通常情況下城墻內有五十萬戶籍人口,極盛時城內人口達到百萬。安史之亂后走向衰落。763年,唐代長安城被吐蕃占領15天。[5]晚唐時黃巢攻入長安,在黃巢軍和唐軍的廝殺之中,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并把宮室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后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對城市進行改筑,縮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長安城。至此,有著總計306年歷史的隋大興城或唐長安城便宣告廢棄。布局唐長安城的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劃分出110座里坊。此外還有東市、西市等大型工商業區和芙蓉園等人工園林。城市總體規劃整齊,布局嚴整,堪稱中國古代都城的典范。長安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2米,周長36.7公里。城墻寬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筑,城門處的墻段還砌有磚壁。目前城墻和其外側的城壕已基本被毀,僅在北面的玄武門和南面的安華門附近留有部分殘垣。長安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墻和大明宮南墻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余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據實測,明德門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特別是明德們內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寬達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門的大街寬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間,而順城街寬20米到25米。明德門原有臺閣式門樓建筑,唐末被朱全忠焚毀。宮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墻,南面正中開承天門(隋稱廣陽門),東西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墻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太極宮(隋稱大興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后宮人員的住處。今天西安城內西五臺和北城外自強西路北側鐵路中學內的土崗則是為數不多的大興宮城遺址。皇城亦為長方形,位于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墻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門:南面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筑。宮殿唐長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宮殿,分別是太極宮(隋稱大興宮)、大明宮和興慶宮,稱為「三大內」。其中「大內」就是宮城中的太極宮,是隋朝和初唐時期的皇帝居所和朝會之地。太極宮東西寬1285米,南北長1492米,面積約1.92平方公里。宮內由南向北分為前朝、后寢和苑囿三塊區域。前朝的正殿為太極殿(隋稱大興殿),四周有廊廡圍成的巨大宮院,東西兩側建有官署。后寢的主殿是兩儀殿(隋稱中華殿),周邊有萬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龍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于宮殿最后部,有亭臺池沼等,其北的宮墻上有玄武門,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此。由于太極宮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裝飾等都較為簡樸。唐高宗繼位后,認為這里比較潮濕,于是搬到了大明宮居住。大明宮位于太極宮東北方的龍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長安城。宮殿建于貞觀八年(634年),從唐高宗開始的歷代皇帝都在這里居住和處理朝政,稱為「東內」。宮城為中軸對稱格局,前部由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組成前朝的南北中軸線,后部以太液池為中心組成內庭,分布著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數十座殿宇樓閣。整座大明宮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是「三大內」中最大的一座。興慶宮位于外郭城的東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臨淄王時的藩邸,開元二年(714年)改名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進行了擴建,合并周圍的邸宅和寺院,于十六年(728年)竣工,稱為「南內」。天寶十三年(754年)又筑宮墻和城樓,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同時還附外郭墻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宮,南至芙蓉園的夾城,方便宮內人員來往潛行。唐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在此居住,盛唐后地位降低,成為安置太上皇和太后的場所。興慶宮南北長1250米,東西寬1075米,周長4.6公里,面積約1.35平方公里,規模在「三大內」中最小。宮墻四面設門,正門興慶門在西墻偏北處。宮內以園林為主,且不按中軸對稱布局,因此具有離宮的性質。其南部主要是龍池,周邊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沉香亭等亭臺樓閣。北部有興慶殿、南熏殿、長慶殿、大同殿等一組宮殿。唐末興慶宮毀于戰火,1958年遺址改造為公園,并興建了阿倍仲麻呂紀念碑等。外郭外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8條,東西向大街14條。街道的兩側都設排水溝,并種植榆、槐等行道樹。其中通往南三門和連接東西六門的六條大街是主干道,寬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寬的朱雀大街達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軸線,以之為分界,城東屬于萬年縣,城西屬于長安縣。縱橫交錯的道路將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稱「里」)。各坊面積不一,南北長在500-838米之間,東西寬在550-1125米之間。每座坊的四周都筑有圍墻,大坊一般開四門,內設十字街,小坊則開東西二門,設一橫街,街寬都在15米左右。根據考古發掘了解,十字街將一坊分為四區,在每一區內都還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個小塊,分布著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觀等。各坊均采取封閉式管理,坊門有衛兵把守,晚間會實行宵禁,其中著名的里坊有親城坊。長安城中遍布著佛寺和道觀,總持寺、莊嚴寺、興善寺、玄都觀等都占據整坊之地。其它著名的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青龍寺等也都擁有大片地皮。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城內的許多隋唐窯藏,其中何家村(興化坊)出土的271件金銀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出土唐代金銀器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批。外郭城內有東市(隋稱都會市)、西市(隋稱利人市)兩座市場,各占兩坊之地。兩市大小幾乎完全相同,南北長約1025米,東西寬約927米。市場有圍墻,開八扇門,內有井字形街道和沿墻街道,將市內分為9區。每個區都四面臨街,店鋪沿街而設,有飲食店、珠寶店和手工業作坊等。長安城的商業大都集中在這兩座市場,其它各坊內也有一些零散的商業設施。長安城內主要有四條溝渠,名龍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別從東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前三渠開鑿于隋初開皇三年(583年),漕渠開鑿于唐天寶元年(742年)。參考文獻1^MattT.Rosenberg.LargestCitiesThroughHistory.A[2008-06-29].2^ThepopulationofDaxing(Chang'an)inAD600isestimatedat250,000inMorris'spublishedtext(p.632),whilethesupportingmaterialdescribes600,000.3^(a)IanMorris,SocialDevelopment,StanfordUniversity,October2010.Thiscontainssupportingmaterialsforthefollowingbook:(b)IanMorris,Whythewestrules—fornow:thepatternsofhistory,andwhattheyrevealaboutthefuture,NewYork:Farrar,StrausandGiroux,2010.ISBN978-0-374-29002-3.4^見中國古文獻〈太平御覽〉卷一五六引〈西京紀〉5^吐蕃居城十五日退,官軍收上都,以郭子儀為留守。《舊唐書·卷196上·吐蕃傳》榮新江:《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隋唐洛陽隋唐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近郊,始建于隋煬帝時期,時稱東都或東京。歷經了隋、唐、五代和北宋,前后沿用500余年。2010年被列為中國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為促進經濟發展和加強中央集權。故于漢魏洛陽城西南方向設計興建新都洛陽城,新都城大體仿隋大興(長安)城舊例,先后修建宮城、皇城及郭城。并在郭城南面設五坊,其東北開三坊。同時又在隋大興(長安)城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將宮城,皇城修建于城市最高區域的西北邊,同時設立重城、東城,以加強防御功能。開豐都、通遠、大同三市,在更大程度上符合了工商業的需求。隋唐洛陽城平面相近方形,周長27公里余,南邊、東面各創三門,北建二門,西墻無門,合八門。及至唐代,改豐都、通遠,大同三市為南市、北市和西市。唐高宗干封二年(667年)于皇城西南筑上陽宮,提升了宮城的使用價值。除上陽宮為唐朝新修建筑外,其他洛陽城建筑基本上繼承隋代舊制,沿用不廢。參考資料隋唐洛陽城遺址:見證中國古代最輝煌歷史殷墟、隋唐洛陽城遺址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隋唐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是隋代統一南北以后,將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開鑿的運河組成了一條自江南一直到洛陽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運送首都所需的物資。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興,向南到余杭。隋唐大運河是世界史上最長的運河。隋代的政治和軍事中心位于目前的中國華北,尤其是中原地區,在平定南陳期間,為了運兵南下,開始修建運河。待開皇九年(589年)三月平定南陳后,為了將江南的糧食和紡織品運送到北方,又陸續開鑿了數條運河。最終形成洛陽為中心,首尾相連的幾條運河。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隋為興兵伐陳,從今淮安到揚州,開山陽瀆,后又整治取直,中間不再繞道射陽湖。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開通濟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黃河,東段自滎陽汜水鎮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通濟渠,又名汴渠,是漕運的干道。隋煬帝大業四年608年又開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入今衛河至天津,繼溯永定河通今北京。公元610年繼開江南運河,由今鎮江引江水經無錫、蘇州、嘉興至杭州通錢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連接而成,西接大興,南通余杭,北通涿郡,全長折今2700余公里的大運河。大運河為后世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大運河修筑成功和此后發揮作用的五百余年時間之內成為溝通隋唐大運河沿線的重要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但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修建過程中過重的勞役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負擔,使得民怨沸騰,成為隋末民變的誘因之一。三征高麗高句麗與隋的戰爭發生在598年至614年。高句麗多次成功抵御隋軍攻擊,隋軍損失慘重。最后高句麗嬰陽王請降并將逃到高句麗的斛斯政遣返,隋世祖撤軍,隋國內出現隋末民變后滅亡;隋的屢次空前大規模進攻也消耗了高句麗國力力。背景平原王在位早期,高句麗與隋維持著緊張而和平的關系,繼北朝之后,受隋高祖文皇帝冊封為「高麗王」。由于此時百濟與新羅聯盟的早已瓦解,高句麗南部相對平靜。586年,平原王將都城由平壤城遷至長安城(即今朝鮮平壤市區),直至高句驪滅亡。歷時83年。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四月,隋滅南陳統一中國后,隋開始要求周邊國家為其臣屬。高句麗與隋的關系逐漸進入戰爭狀態。590年,高句麗平原王「治兵積谷,為守拒之策」,隨時準備迎戰隋大軍。高句麗曾多次小規模襲擊隋北部邊疆。對此隋高祖很不滿并致書平原王高湯,「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高句麗嬰陽王繼位后的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麗在突厥的特使后,隋高祖傳書高句麗要求高句麗終止與突厥的聯盟,停止對隋邊疆的連年的侵襲并對隋表示臣服。高句麗嬰陽王雖然表面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嬰陽王聯合粟末靺鞨先發制人攻擊隋在冀州道的軍事駐地。第一次戰爭(598年)隋高祖開皇十八年(598年),隋高祖文皇帝派漢王楊諒協高颎和大將周羅睺率30萬海陸大軍攻打高句麗。楊諒的軍隊去時正趕高句麗的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疫病流行,雖勉強進至遼水,但已無力投入戰斗;高句麗的頻頻襲擊使楊諒的軍隊損失慘重。感到無法攻克高句麗,楊諒決定與周羅睺的海軍會合。周羅睺的海軍同時也是困難重重。雖然隋的海軍盡可能地靠著海岸前行,但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隋的海軍一拋錨休息,高句麗的先遣部隊就會出現進行襲擊。周羅睺與姜以式的5萬高句麗海軍在渤海交鋒。由于周羅睺先前已損兵折將,元氣大傷,敗于高句麗。據《隋書》記載,這次戰役中,隋軍損失90%。而與隋相比,高句麗軍隊傷亡很少。楊諒別無辦法,只好撤退。此次戰役是隋文帝僅有的一次大敗仗。為防止隋的再次入侵,嬰陽王高元曾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只好適時罷兵,待之如初。第二次戰爭(612年)先期準備604年,隋世祖登基后,建設隋唐大運河,將中國北部的政治中心與中原的洛陽和南方連接起來。這使得跨地區大規模運送軍隊成為可能。隋世祖大業六年(610年),大運河建成后,隋世祖開始募集軍隊。募集的軍隊被集中在涿郡(位于今北京通州)。據《隋書》記載,此次募集耗時數年,規模前所未有。據《三國史記》的記錄是此次出動了三十萬的作戰部隊。負責后勤和運輸的人員還要多于這個數字。整個軍隊的總數說法不一,估計在100萬上下。隋世祖大業八年(612年),隋的大軍開始出發。由于人數巨大,全部部隊用了40天才出發完畢。行進的部隊排成的隊綿延400公里。遼東之戰598年的戰爭,高句麗得到一些緩沖地域。由于這些地域不適于和隋這么大規模的軍隊進行面對面的交鋒,高句麗嬰陽王將軍隊撤到遼水一帶。天時地利,那年,遼河水比往常提前好久就開始解凍了。當隋世祖到達的時候,遼河水已全部融化。隋世祖毫不氣餒,下令在遼河上修建了3座橋梁。不過隋世祖所修的橋還沒修到對岸,高句麗就對隋軍發動了進攻,并有效地擊退了隋世祖的第一次進攻。不過最終將橋修好,隋軍過橋包圍了遼東城。開戰前,隋世祖下令隋將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關作戰決定,必須先向他報告后再聽從命令。這使得隋軍在戰場上很被動。隋將在做每個決定的時候都要先派人馳報遠在后方的隋世祖,這就延誤了軍情。高句麗的軍隊也因此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重整和反擊。就這樣5個月過去了,隋世祖沒拿下遼東城。于是,隋世祖感到需要改變策略。平壤之戰隋世祖的新戰略是在同高句麗在遼東周旋的同時,派海陸軍攻打高句麗的首都平壤。30多萬陸軍和20萬海軍構成的先遣隊就這樣出發了。海上的進攻隋的海軍先于陸軍到達了大同江。發現隋的陸軍沒有到達,嬰陽王派出了一小批軍隊與入侵的隋朝軍隊交戰。簡短的交鋒后,高句麗的軍隊假裝被擊敗并向城里撤退。隋朝軍隊將領以為立功的大好時機已到來,帶領10萬軍隊開始攻平壤。當隋朝軍隊來到平壤的外圍城堡時,發現大門敞開,墻上也無人把守。進入城堡后,發現地上放著錢財和武器。為了謹慎起見,隋朝軍隊將領下令禁止掠奪。當隋朝軍隊來到一個寺廟后,遭到了高句麗的伏擊。不過高句麗的軍隊并沒有取勝,然后就撤逃了。這次隋朝軍隊將領真的以為高句麗不行了,于是開始掠奪外圍城堡。正當隋朝軍隊掠奪之時,一支由幾千人組成的高句麗先遣部隊對隋朝軍隊進行了伏擊。毫無防備的隋朝軍隊一時慌了手腳,不知所措,并開始向海邊撤退。據說10萬隋朝軍隊僅有幾千人成功退出。第一次單獨行動失敗后,隋朝軍隊的將領決定還是等隋朝部隊的陸軍到達后再圍攻平壤。陸上的進攻然而,隋世祖派出的陸軍在路上也出了問題。在隋國內行軍,隋軍后勤很有保障。但一旦進入高句麗的國土,隋朝軍隊的后勤供應就會遭到高句麗的伏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隋世祖下令每個士兵都要自己攜帶食物。不過這大大加重了士兵的負擔。許多士兵為了減負,扔下所帶的食物。等隋朝軍隊到達鴨綠江后,物資已嚴重缺乏。在鴨綠江和平壤之間有一條青川江,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下令在清川江的上游修筑堤壩蓄水。當隋朝軍隊到達清川江時,江水很淺。于是隋朝軍隊便涉水過江。正當隋朝軍隊過江之時,乙支文德下令開閘放水。數千隋朝軍隊被淹死。乙支文德隨后率領高句麗軍隊向入侵的隋朝軍隊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據說隋煬帝派出的30多萬陸軍僅有2700人返回。第三次戰爭(613年)隋大業九年(613年),隋世祖再次對高句麗發動進攻。這次又無功而返。在隋世祖親征高句麗之時,楊素的兒子楊玄感在國內謀反。擔心兩面受敵,隋世祖被迫撤退回國鎮壓楊玄感的叛亂。第四次戰爭(614年)在鎮壓了楊玄感的叛亂后,隋世祖于大業十年(614年)又攻高句麗。雖然隋世祖沖破了高句麗的第一道防線,但由于高句麗的持續伏擊和對隋朝軍隊供給線的切斷,隋世祖始終不能拿下遼水這層防御線。嬰陽王將在楊玄感造反后逃到高句麗的斛斯政遣返給隋世祖。隋世祖接受了嬰陽王的請降并撤軍。后續隋世祖對高句麗發動戰爭,連續三年的征戰使隋數十萬人喪生,「九軍并陷,將帥奔還亡者二千余騎」,引起隋國內人民對楊廣的強烈不滿。隋世祖第一次攻高句麗之前的隋世祖大業六年(610年),就爆發了雁門郡人尉文通的領導的造反的隋末民變,但在第三次攻高句麗(614年)失敗之后,已無軍力鎮壓隋末民變了。隋對高句麗的連年征戰不僅使隋國力銳減,民不聊生,也使隋世祖喪失民心。不僅農民起義,而且隋的將領也相繼叛變。隋都大興城在617年11月為晉陽留守李淵所據。隋洛陽城在618年為宇文化及和后來的王世充占據,618年4月11日隋世祖楊廣在廣陵郡的江都被殺,王世充并在618年6月23日扶植隋皇泰主楊侗登上皇位;619年5月22日王世充得到隋皇泰主楊侗禪讓后自立為帝,隋朝滅亡。不過隋對高句麗的連年征戰也嚴重消耗了高句麗的國力。645年—668年八月,在唐朝的征伐,和最終聯合新羅軍隊的征伐下,高句麗最終滅亡。隋末民變隋末民變是隋朝末年農民起義推翻隋朝統治的戰爭,戰爭從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的王薄領導的長白山首義開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輔公祏的反唐失敗結束,前后歷時14年。背景隋朝末年,軍閥割據四方,民不聊生,使整個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摧殘,從而激化了貧苦人民與統治者之間的矛盾。隋末時期的社會凋敝,民不聊生,各地農民紛紛舉兵反抗,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全國性的戰爭。長白山起義大業七年(611年),煬帝下令出兵高句麗,并征調大批兵士、糧餉和建造大量的軍船,河北、山東是出征軍隊集結地。當時的山東災荒嚴重,百姓無家可歸,因此紛紛起反抗。當山東鄒平人王薄首先聚眾起義,起義軍占領了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東北),王自稱是「知世郎」,他還作了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以號召人民抵制出征高句麗的戰爭,吸引了很多農民參與起義。但是沒多久,王薄的起義就被官軍鎮壓下去了,但各地大大小小農民起義相繼出現,席卷全國。瓦崗起義大業七年(611年),翟讓領導農民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起義反隋,山東、河南的貧苦農民紛紛參加,單雄信、徐世績、李密、王伯當等人都率眾投奔瓦崗起義軍,使起義隊伍迅速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翟讓接受李密建議,親自率兵攻下滎陽的門戶金堤關及周圍的縣,又在附近的大海寺設伏,殲滅了2萬前來鎮壓瓦崗軍的隋軍主力。大業十三年(617年),隋朝洛陽留守楊侗派劉長恭、裴仁基等帶兵圍剿起義軍,隋軍列陣十里,來勢兇兇,翟讓分軍10隊,與之對峙,并親自率領將士強攻隋營,隋軍大亂,全線潰敗。劉長恭逃回東都洛陽,裴仁基投降。是年二月,翟讓認為李密有領導才能,把瓦崗軍的領導權交給了李密,李密為任統軍元帥,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設三司六衛,建立了瓦崗軍農民政權——「魏」。在隋朝即將被農民起義軍推翻的關鍵時刻,瓦崗軍內部予盾激化,十一月,李密設計殺害了翟讓等重要農民軍將領,導致瓦崗軍將卒離心,戰斗力遭到極大消弱。大業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軍投降了隋朝楊侗,后又降唐,后來又因起兵反唐被殺,從此葬送了這支農民軍。無向遼東浪死歌隋·王薄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綿背襠。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河北起義大業七年(611年),竇建德領導農民在高雞泊(今河北固城縣西南)起義反隋,起義軍迅速發展到萬余人。大業十二年(616年)十二月,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守將郭洵率軍進犯起義軍,竇建德率七千義軍乘敵不備,突襲敵軍,殺敵軍無數,繳獲馬匹數千,隋將郭洵被殺,取得了大勝。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竇建德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稱長樂王,建立了農民政權。楊廣派薛世雄率軍圍剿起義軍,兩軍在樂壽的七里井交戰,起義軍佯敗誘敵至設伏處,突然折回,伏兵齊起,夾擊隋軍,隋軍大敗,薛世雄逃回涿郡。大業十四年(618年)五月,竇建德稱夏王,但在隋朝滅亡以后,逐漸背農民戰爭的根本目標。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竇建德起義軍與李世民率領的唐軍在虎牢關(今河南滎陽西北)交戰,被李世民打敗,竇建德被俘,后來在長安(今陜西西安)被殺。武德六年(623年),唐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擊敗了竇建德部將劉黑闥,河北起義失敗。江淮起義大業九年(613年),杜伏威、輔公祏在齊郡(今山東)組織起義,隨后南下到江淮南廣大地區發展,力量不斷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起義軍進逼江都(今江蘇揚州市),與隋將陳棱率領的援兵相遇對峙,杜伏威率兵強攻隋軍,激戰中,杜伏威的前額被敵箭射中,但他帶箭沖入敵陣,殺得隋軍大亂。隨后,起義軍攻下高郵、歷陽,建立農民政權,杜伏威任總管,輔公祏任長史。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后,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分化。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投降了李淵。次年,輔公祏起兵反唐,建立政權,控制了蘇、皖部分地區,以丹陽為中心展開反唐斗爭。唐朝急派大軍鎮壓,輔公祏領導起義軍在當涂與唐軍對峙了10個月。終因寡不敵眾,丹陽失守。輔公祏被俘就義。唐朝618年—907年晉陽起兵晉陽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1],是隋朝太原(太原郡晉陽縣,隋煬帝建有晉陽宮)留守、唐國公李淵在大業十三年(617年)起兵奪取長安,為次年建立唐朝奠定基礎的事件。李淵在次子李世民、僚屬裴寂、劉文靜等人的幫助下,誅殺了隋煬帝監視他的王威、高君雅。派劉文靜出使突厥得到了始畢可汗的支持,派李建成、李世民奪取西河郡。六月,正式起兵。李淵自為大將軍,以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為左右大都督,以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兵發長安。在霍邑大破宋老生,從龍門渡黃河,開永豐倉賑濟百姓。關中有其女李三娘等人起兵響應。十一月,攻克長安,以代王楊侑為皇帝,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自為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唐,隋朝滅亡,唐朝建立。參考文獻《舊唐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1^隋唐帝國的再統一唐朝統一戰爭唐朝統一戰爭,是唐朝建立后,對隋朝末年在中國各地建立的割據政權的統一戰爭。主要包括秦王李世民率軍平定薛舉·薛仁杲父子(618年)、劉武周·宋金剛(619年—620年)、王世充(620年—621年)、竇建德(621年)、劉黑闥(621年—622年)的戰爭,與趙郡王李孝恭、李靖平定蕭銑(621年)、輔公祏(623年—624年)的戰爭,吳王杜伏威平定李子通(620年—621年)、林士弘(621年—622年)的戰爭,太子李建成平定劉黑闥(622年—623年)的戰爭。唐朝在624年基本統一中原,628年,柴紹率軍消滅依附突厥的梁師都,唐朝統一戰爭最終結束。重要戰役淺水原之戰618年柏壁之戰619年洛陽、虎牢之戰620年虎牢之戰621年唐平蕭銑之戰621年洺水之戰622年下博之戰622年唐滅劉黑闥之戰622年唐滅輔公祏之戰623年虎牢之戰虎牢之戰,又名洛陽-虎牢之戰,發生于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一帶,是唐朝統一戰爭中最關鍵的一戰,李唐在該戰役中一舉平定洛陽王世充、河北竇建德兩大割據勢力,奠定唐朝基本版圖。圍困洛陽隋朝末年,烽煙四起,群雄爭霸,唐高祖李淵攻克長安稱「唐」,王世充據洛陽稱「鄭」,秦王李世民決心出兵東征。武德三年(620年)七月,高祖下詔秦王征王世充,王聞唐軍來襲,命魏王王弘烈守襄陽(今湖北襄樊縣)、荊王王行本守虎牢、宋王王泰鎮守懷州(今河南沁陽)、齊王王世惲負責洛陽南城、楚王王世偉守洛陽寶城、太子王玄應守洛陽東城、漢王王玄恕守含嘉(洛陽城北)、魯王王道徇守曜儀(洛陽宮城北),王世充親自率軍作戰。李世民征慈澗(今河南新安縣東三十里),王世充退守洛陽,唐軍蠶食洛陽附近的城鎮,切斷鄭軍的糧線,駐軍于洛陽北邙,進逼洛陽。唐軍勢大,河南五十余州相繼歸降,王世充遣人向夏王竇建德求救,中書侍郎劉彬勸建德出兵,建德意識到鄭一旦被破,夏也難保,答應出兵,遣使與王世充修好。交戰虎牢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唐軍包圍洛陽,挖溝筑壘困守,洛陽城內民生慘重。竇建德率10余萬大軍西進,相繼攻下周橋(今山東曹縣附近)、管州(今河南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西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縣。李世民立即令李元吉、屈突通等將繼續圍攻洛陽,自己則率軍至虎牢,按兵不動,兩軍相持月余。此時夏軍不耐久候,人心思歸,國子祭酒凌敬勸諫竇建德改變作戰計劃:「率主力渡黃河,攻取懷州、河陽,再翻越太行山,入上黨,攻占汾陽、太原,下蒲津(今山西永濟西)。如此有三利:一則入無人之境,取勝萬無一失;二則開拓領土征召兵士,軍勢更加強盛;三則關中震駭,鄭國之圍自解。為今之策,無以易此。」但因諸將反對,建德無法接受,凌敬及曹皇后據理力爭不果。五月,唐軍得知竇建德待唐軍糧草用盡,牧馬于黃河北岸時襲擊虎牢,于是唐軍北渡黃河,抵達廣武(今山西境內)南境,留下千余匹馬放牧于河邊,引誘竇建德,晚上再率軍返回虎牢,竇建德果然中計,全軍自板渚(今滎陽北黃河南岸)西出,正面寬達20里,擂鼓挑戰。世民按兵不動,僅以少兵糾纏,時至中午,竇建德軍士卒饑疲思歸,皆坐列,又爭搶水喝,秩序大亂。唐軍待其疲憊予以反擊,以三千鐵騎直沖敵營,竇建德正和群臣議事,陣勢大亂,唐軍追擊30里,竇建德受傷被俘,一舉擊敗竇建德,唐軍斬殺夏軍三千多人,俘虜五萬余人放回。唐軍主力再回師洛陽城,并且押竇建德至洛陽城下與王世充對話,王世充見竇軍被殲,獻城投降。后續發展夏軍敗后,左仆射齊善行與建德之妻曹氏領百騎逃回洺州(今河北邯鄲),竇建德余下部眾打算擁立竇建德養子為王,齊善行排眾議,最后帶領百官以及傳國八璽向唐朝投降。七月,竇建德被送至長安處斬。高祖歷數王世充的罪狀,王答:「我的罪固然該殺,但秦王曾答應我不死」,高祖赦免,并且貶為庶人流放巴蜀。沒幾日,王世充仇家獨孤機的兒子獨孤修德,趁著防守不備殺掉了王世充及其兄長,高祖僅罷免了獨孤修德的官位,后來其他王氏親族也以謀反罪被處死。竇建德被殺害后,昔日部下將士憤慨,推劉黑闥為王,半年內收復竇建德的舊地。武德六年(623年),劉黑闥被李建成平定。影響虎牢一戰,徹底扭轉中原的情勢,李世民一舉平定竇建德、王世充兩大集團,統一中國北方,奠定唐朝版圖基礎,軍功顯赫,高祖特設天策上將策封李世民,也間接導致日后的玄武門之變。后世創作黃易所著武俠小說《大唐雙龍傳》對此戰有大篇幅的改編描寫。參考文獻《資治通鑒》卷一八八、一八九武德之治武德之治,是指中國唐高祖李淵武德時期所創立的初唐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從任何現實標準來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從其結果來看,唐王朝已經奠定了堅實的行政、經濟和軍事基礎。總而言之,唐高祖為他兒子的輝煌統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1]唐高祖長期以來被治史者認為是平庸無能之輩,但近代國內史學界已逐漸清除籠罩在初唐史上的迷霧,并肯定了李淵的建唐開國之功。唐高祖之所以遭到冷落,一是因為他統治時期短,又夾在中國史上最突出的兩個人物隋世祖和唐太宗之間,二是他的開國之功被后世史家精心地掩蓋。[1]實際上,唐高祖舉兵反隋時盡管已52歲,他仍然不失為一個有雄心壯志而、又有氣勃勃的干練領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證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負。恰恰是他策劃了太原起兵,對瓦崗軍的首領李密和東突厥的外交攻勢使得唐軍能攻占隋都大興城,并且使得唐軍能組織和加強在關中的力量而無虞敵軍的阻礙。[1]其后唐高祖又納封德彝的提議,向突厥反攻,前后擊退東突厥17次,包括由北方軍閥梁師都、苑君璋和睦伽陀引突厥兵入塞的3次,共斬1萬余級和特勒1人,俘獲俟斤阿史德烏沒啜。[2]他推行的大赦、封官許愿等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戰場上的勝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促成了全國的重新統一。[1]注腳^1.01.11.21.3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9787500405610。^己巳,并州大總管襄邑王神符破突厥于汾東;汾州刺史蕭顗破突厥,斬首五千余級。……癸巳,交州刺史權士通、弘州總管宇文歆、靈州總管楊師道擊突厥于三觀山,破之。……丙申,宇文歆邀突厥于崇崗鎮,大破之,斬首千余級。壬寅,定州總管雙士洛等擊突厥于恒山之南,丙午,領軍將軍安興貴擊突厥于甘州,皆破之。……梁師都遣弟洛兒引突厥數萬圍之,道宗乘間出擊,大破之。突厥與師都連結,遣其郁射設入居故五原,道宗逐出之,斥地千余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己巳,苑君璋以突厥寇朔州,總管秦武通擊卻之。……戊寅,寇綏州,刺史劉大俱擊卻之。……甲寅,涼州胡睦伽陀引突厥襲都督府,入子城;長史劉君杰擊破之。……庚辰,突厥寇靈武。甲申,靈州都督任城王道宗擊破之。……癸巳,突厥沒賀咄設陷并州一縣。丙申,代州都督藺謩擊破之。……丙午,右領軍將軍王君廓破突厥于幽州,俘斬二千余人。……丁巳,突厥寇涼州,都督長樂王幼良擊走之。……戊寅,安州大都督李靖與突厥頡利可汗戰于靈州之硤石,自旦至申,突厥乃退。……己丑,柴紹破突厥于秦州,斬特勒一人,士卒首千余級。……己卯,突厥進寇高陵。辛巳,涇州道行軍總管尉遲敬德與突厥戰于涇陽,大破之,獲其俟斤阿史德烏沒啜,斬首千余級。《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一》武德律《武德律》是唐朝高祖武德年間制定并頒布的律令。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命裴寂等修訂律令,十一月頒布「五十三條格」[1]。四年,又命裴寂、蕭瑀、崔善為等十五人撰定律令,于武德七年(624年)完成并頒布,史稱《武德律》。共十二篇,五百條。它基本上「以開皇為準」、「除其苛細五十三條」,附上新頒布的「五十三條格」,「他無所改正」[2]。同時制定的還有《武德令》三十卷、《武德式》十四卷。參考資料^《舊唐書·高祖本紀》,《新唐書·刑法志》作武德二年^《唐會要》卷三十九《定格令》開元通寶開元通寶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鑄行的一種貨幣,是唐代流行時間最長,最重要的流通貨幣。幣面上下右左有「開元通寶」四字,又有人上右下左回環讀作「開通元寶」,有說此為為后世銅幣以「通寶」或「元寶」為名的由來。體制開元通寶繼承了秦半兩、漢五銖貨幣的形狀、大小,每枚直徑8分(約24毫米),重2銖4絫(音:累,十絫合一銖),一枚為一錢,十枚為一兩。并由此演變出新的十進制重量單位—錢、兩取代了過去的十二進制的銖、絫,其中的一錢(3.73克)即指開元錢一枚的重量。分類初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621年)鑄武德開元,錢文為歐陽詢所書。中唐鑄月痕開元。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鑄行會昌開元,后有州名。五代十國的南唐、閩、馬楚和南漢也鑄有開元通寶。小徑的開元通寶,多為民間私鑄。唐代詩人張祜《退宮人》一詩有「開元皇帝掌中憐,流落人間二十年。長說承天門上宴,百僚樓下拾金錢。」的詩句。據說唐玄宗常在承天門樓上設宴娛樂,筵席間興致高昂時,便向樓下拋撒金錢作為賞賜。詩中提到的「金錢」指的是「金開元通寶」,它不用于流通,而僅供賞玩。何家村唐代窖藏曾經一次出土過「金開元通寶」三十枚,「銀開元通寶」四百二十一枚,是錢幣收藏史上一次大發現,也是「金開元通寶」迄今惟一的一次發現。影響開元意為開辟新紀元。開元通寶的鑄行,取代了中國歷史上流通時間最長的五銖錢,結束中國古貨錢幣以重量為錢文的歷史,在中國貨幣史上是一種重大的改革,使中國貨幣從記重的銖兩制演進到按數記值的貨幣制度。在越南,由于曾為唐朝屬地,受安南都護府管轄,開元通寶亦在當地流通。據云南省錢幣研究會與廣西錢幣學會編著的《越南歷史貨幣》指出,越南在陳朝時期鑄造的貨幣,仍與開元通寶有相似之處,反映了開元通寶對越南貨幣發展有深遠影響。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是中國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1]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殺死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成為皇太子并掌握實權,旋于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正史的描述背景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并很快占領隋朝首都大興城(唐朝建立以后改名長安城),立隋恭帝為傀儡皇帝;據正史[2]的說法,這一切都是次子李世民的計謀,因此李淵曾對世民說:「如果事業成功,那么天下都是你帶來的,該立你為皇太子。」李世民拜謝并推辭。待到李淵被隋恭帝封為唐王,將領們也請求以世民為世子,李淵準備立他,世民堅決推辭才作罷,改立長李建成為世子[3]。618年李淵建立唐朝,改元「武德」,以世子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據《資治通鑒》記載:太子建成性情松緩惰慢,喜歡飲酒,貪戀女色,愛打獵;高祖第四子、齊王李元吉,常有過錯;二人均不受高祖寵愛。世民功勛名望日增,高祖常常有意讓他取代建成為太子,建成心中不安,于是與元吉共同謀劃,并答應元吉在自己即位以后,立他為皇太弟,所以元吉倒向大哥建成,為建成盡死效力,他們各自交結建立自己的黨羽,組成太子黨,一起排擠世民[4]。然而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鑒》時,曾懷疑關于建成、元吉的史料真實性。司馬光認為:建成、元吉雖然是頑愚之人,既然被世民所殺,關于他們的記載,也很可能被史官渲染、污蔑。[5]秦王世民一方也不甘示弱,隨著李世民在外屢立戰功,威望日高,李淵先后封他為司徒(三公之一)、尚書令(相當于宰相)、中書令(亦相當于宰相),乃至無可再封時,便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天策上將之職授予他,位在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僅次于李淵和太子建成,且擁有眾多支持者;秦王府內人才濟濟,與李世民的支持者們一起形成了秦王黨,與太子黨相抗衡。而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不過現在很多歷史學家懷疑高祖欲傳位世民、建成謀害世民等傳聞可能是李世民掌權后制造出來的,為的是使自己的政變和即位合法化。二子爭儲李淵晚年寵幸的嬪妃很多,生了近二十位小皇子,他們的母親爭相交結各位年長的皇子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建成和元吉都曲意侍奉各位妃嬪,奉承獻媚、賄賂、饋贈,無所不用,以求得皇帝的寵愛。也有人說他們與張婕妤、尹德妃私通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西省臨汾市隰縣2025年六年級數學小升初摸底考試含解析
- 山西省朔州一中2025屆高三校模擬考自選模塊試卷含解析
- 人教PEP版英語五年級下冊教學課件Unit 5 Part A 第三課時
-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縣第一中學2025屆高中畢業班第二次模擬(數學試題文)試卷含解析
- 2025年重慶市江津區高三考前全真模擬密卷物理試題試卷(5)含解析
- 江西省九江市評估2025年小升初數學自主招生備考卷含解析
- 山東工商學院《中醫健康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寧第十四中學2025屆高三單科質檢化學試題含解析
- 泉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機器視覺基礎與實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畢業論文答辯模板:巔峰展示5
- 2024年廣州市衛生健康系統招聘“優才計劃”考試真題
- 重點營業線施工方案
- 餐飲店菜品成本計算表
-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范SLT 277-2024》知識培訓
- 2025年江蘇南京事業單位招聘(787人)高頻重點模擬試卷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DB33-T 1411-2024 水利工程文化融合導則
- 2024湖南省新華書店有限責任公司招聘1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檔案管理制度培訓宣貫
- 農機質量跟蹤調查表
- 刑民交叉案件的司法認定
- 2025年度股權合作協議書新版:跨境電商平臺股權合作協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