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經濟畢業論文_第1頁
虛擬經濟畢業論文_第2頁
虛擬經濟畢業論文_第3頁
虛擬經濟畢業論文_第4頁
虛擬經濟畢業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虛擬經濟畢業論文接上樓四、虛擬經濟的功能及其對實體經濟運行的影響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不僅可以提高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實體經濟的運行效率;而且資本證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務,還為實體經濟提供了穩定的經營環境,降低實體經濟的經營成本和因價格或匯率波動引致的不確定性經營風險,使實體經濟能夠穩定增長。另一方面,虛擬經濟自身產值的增加本身即促進了GDP的增長,虛擬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直接促進了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具體而言,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有助于提高社會資本的配置效率。金融市場的基本功能是實現資本在不同實體經濟部門之間的優化配置。金融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發現的虛擬資本所代表的權益價格,是實現增量資本在實體經濟各部門之間優化配置的主要誘導工具。通過發行并交易虛擬資本,使發行主體如企業等能及時并充足地獲得發展所需資金,促進優良企業的快速發展,同時獲得社會資金的企業有義務提高其經營透明度,由廣大虛擬資本投資者予以監督和審查,通過市場的力量,自動調節資金流向,使社會資本流向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經營效益好、管理規范的行業和企業,使沒有前途的企業由于資金匱乏而自生自滅,提高社會資本配置效率,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同時,金融市場還為存量資本優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徑,通過資產重組等產權交易,可以實現存量資本在不同實體經濟部門之間的再次優化配置,盤活因投資決策失誤或市場需求結構轉變而閑置的存量資本,提高社會資本的利用效率。在這一方面,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例子是美國經濟近十年的強勁增長。美國經濟的持續強勁增長與技術進步、勞動力市場結構的變化和經濟結構的成功轉換有關,但風險資本市場提供的巨大支持也起到了同樣重要的作用:風險資本市場為美國的網絡經濟等新興高新技術產業提供了充足的發展資本,使其在短期內能夠迅速發展,并成為美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2、有助于提高整個經濟的運行效率。其一,虛擬經濟在促進社會資本優化配置的同時,也帶動了勞動力、技術以及自然資源在實體經濟部門之間的優化配置,使有限的經濟資源流向最具有發展潛力的實體經濟部門,提高整個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其二,股票、債券等證券市場的發展,拓寬了企業的融資渠道,為企業的規模擴張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股權置換、控股收購等產權交易方式的創新,為企業低成本規模擴張提供了便利渠道,有助于社會規模經濟的發展。其三,制度創新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虛擬經濟的發展是企業制度創新的重要源泉。世界經濟發展歷史表明,對社會經濟發展最具影響也最具推動力的企業組織形式就是股份制,而股份制的建立和完善離不開股權的分割、設置和股權交易,這些均是虛擬經濟的重要范疇。3、有助于分散企業經營風險。其一,資本市場的發展和企業制度的創新,使企業的投資主體多元化、社會化,同時也使企業產權的所有權、經營權和受益權相對分離,企業所有權的轉讓與處置對企業的經營活動影響弱化,企業經營的穩定性增強。其二,資產證券化、ABS(資產擔保證券)、期權交易等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對企業資金安排、投資選擇、規避經營風險等具有重要影響,如通過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和外匯掉期業務,可使企業有效規避市場價格波動和匯率變動帶來的經營風險,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等。其三,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反映了現貨市場供求關系的未來轉變,有助于企業及時調整經營戰略,選擇正確的經營方向;股票市場的價格發現反映了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也有助于企業及時調整發展戰略,規避投資風險。4、虛擬經濟規模的擴張,在增加GDP規模的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在虛擬經濟日益發揮出對實體經濟巨大的促進作用的同時,虛擬經濟自身亦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與1980年相比,1996年西方主要工業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金融資產總額均成倍增長,特別是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金融資產的增長迅猛,并帶動了相關服務業的發展,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1980-1996年主要工業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金融資產1980-1996年主要工業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服務業增加值的變化(1995年不變美元)1980-1996-年主要工業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變化(%)數據來源:世界銀行中經網數據處理中心整理。【求】經濟學畢業論文題目,可以是世界經濟,國際經濟,國內經濟,國際貿易這些。不要網上都能找到的題目1、中小企業集群現象研究

2、論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

3、浙江省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選擇

4、發展經濟學理論在西部大開發中的應用

5、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關系

6、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

7、泛珠三角有關問題研究

8、高新技術型中小企業融資模式研究

9、中小企業發展與就業促進

10、珠三角城鎮化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11、企業集群與城鎮化研究

12、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研究

13、論我國經濟增長與國民消費的演進

14、影響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的因素及對策建議

15、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分析及預測

16、廣東城鎮居民消費趨勢預測與對策

17、我國城鎮居民的收入與消費結構變化研究

18、科技進步對我國工業發展的貢獻率分析

19、經濟增長點問題研究

20、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新進展

21、微觀經濟學的新發展

22、政府宏觀調控問題研究

23、對公用事業規制的研究

24、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研究

25、西方產業組織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26、論經濟增長方式

27、論中國的經濟增長

28、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

29、新經濟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

30、美國宏觀經濟政策史研究

31、新自由主義意識與經濟全球化

32、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經濟發展

33、制度與經濟增長

34、諾思的制度變遷理論研究

35、虛擬經濟研究

36、我國的收入分配演變研究

37、廣東、香港、臺灣三地經濟發展狀況對比

38、廣州支柱產業選擇分析

39、廣東勞動力市場問題研究

40、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分析

41、國有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研究

42、我國國有企業委托—代理機制研究

43、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形成原因及對策研究

44、我國國有企業內部契約關系分析

45、相對優勢原則與我國經濟的有效增長

46、腐敗的經濟學分析

47、國民精神素質與經濟增長

48、李斯特的經濟發展思想及對我國的借鑒

49、轉軌時期的經濟思想研究

50、相關行業的經濟學分析關于2008年金融危機的畢業論文2008年金融危機成因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經濟失衡會導致國際資本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配置。從某種意義上說,國際經濟失衡和國際貨幣體系缺陷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前提條件,而國際游資的攻擊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實現條件。從目前國際形勢和中國國內形勢來看,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已經具備,因而防范國際游資攻擊是制定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

【關鍵詞】金融危機國際經濟國際貨幣體系國際游資

金融危機是由外部因素還是由內部因素造成的,歷來學術界有兩種比較對立的觀點:陰謀論和規律論。陰謀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遭受有預謀和有計劃攻擊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別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后,這種觀點較為流行。規律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的自身規律,是內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機理論①基本上是承認規律論。隨著金融監管技術提高,一個國家因監管或管制出現問題而導致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變小;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現代的金融危機基本上表現為在國際經濟失衡的條件下,國際資本在利益驅動下利用扭曲的國家貨幣體系導致區域性金融危機爆發,因而從本質上說,金融危機的性質和成因都發生了變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國際經濟的視角具體解析金融危機的形成原因。

一、國際經濟失衡

黃曉龍(2007)[1]認為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失衡,虛擬經濟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和金融危機。黃曉龍是國內較完備地從外部因素來研究金融危機的,然而從根本上說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應該是實體經濟的失衡,國際收支失衡只是實體經濟失衡的表象,實體經濟失衡導致貨幣資本的國際流動,國際資本流動導致虛擬經濟膨脹和蕭條,由此形成流動性短缺,最終能夠導致金融危機。因而全球實體經濟的失衡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而虛擬經濟導致的流動性短缺是金融危機的充分條件。

縱觀金融危機史,金融危機總是與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年爆發金融危機之前,國際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漸向美國和歐洲傾斜,特別是美國經濟快速增長呈現出取代英國霸主地位的趨勢,這次國際經濟失衡為此后的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20世紀末期,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要快于經濟全球化趨勢,拉美國家與美國之間的經濟關聯度使得拉美國家對美國經濟的“蝴蝶效應”要比其他國家更為強烈。20世紀末的20年里,當拉美地區的經濟結構失衡時,往往以拉美國家的金融危機表現出來。歐、美、日經濟結構失衡同樣是導致歐、美、日等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當區域的或全球的穩定經濟結構被打破時,新的經濟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機為推動力。1992年歐洲金融危機,源于德國統一后德國經濟快速發展,打破了德國與美國以及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間的經濟平衡。1990年的日本也是因為美日之間的經濟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機的作用下,才實現新的經濟均衡。

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將導致國際資本在一定范圍內的重新配置。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力可能是區域的或全球性的。從短期來看,在某個時點國際經濟是相對平衡的,全球資本總量和需求總量是一定的,而當一國經濟發生變化,會引起國際資本和國際需求在不同國家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果是小國經濟,它的影響只是區域性的,如果是大國則它的影響是全球的。當一個大國經濟趨強,則會吸引國際資本向該國流入,產生的結果是另外一些國家的資本流出,當資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流動性短缺,金融危機就從可能性向必然性轉變。這種轉變的信號是大國高利率政策,或大國強勢貨幣政策。而對小國經濟而言,經濟趨強后,則會吸引國際資本的流入,當國際資本流入數量較多時,該國的實體經濟吸收國際資本飽和后,國際資本會與該國的虛擬經濟融合,推動經濟的泡沫化,當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嚴重背離時,國際資本很快撤退,導致小國由流動性過剩轉入流動性緊縮,結果導致金融危機爆發。

從國際經濟失衡導致金融危機的形成路徑可以看出,國際經濟失衡通過國際收支表現出來,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又通過國際貨幣體系來進行,如果具備了完善和有效的國際貨幣體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國際經濟強制性和破壞性調整,也就是說可以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然而現實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受到大國操縱的,因而國際經濟失衡會被進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國際貨幣體系扭曲

徐明祺是國內學術界較早把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的原因歸結為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的學者。徐明祺(1999)[2]認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維持現狀間徘徊的國際貨幣體系;另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債務方面的弱勢地位;處于雙重制約下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機的苦果,因而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難逃其咎。也就是說國際貨幣體系在調解國際收支不平衡時遵循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本原則和理念,而各國在制定貨幣政策協調國際經濟失衡時卻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紀律性,因而現在的國際經濟的失衡被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放大了,加劇了。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一個松散的國際貨幣體系,盡管歐元和日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作用逐漸增強,但是,儲備貨幣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決“特里芬難題”,只是將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說儲備貨幣既是國家貨幣也是國際貨幣的身份不變。充當儲備貨幣的國家依據國內宏觀經濟狀況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勢必會與世界經濟或區域經濟要求相矛盾,因而會導致外匯市場不穩定和金融市場的動蕩。實行與某種儲備貨幣掛鉤或盯住某種貨幣的國家,既要受該儲備貨幣國家貨幣政策的影響,同時還要受多個國家之間貨幣政策交叉的影響。儲備貨幣之間匯率和利率的變動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大為增強,使得外匯市場更加不穩和動蕩,這種影響可以分為區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鑒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國經濟政策變動影響既可能是區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為例,美元的價值調整是通過美元利率的調整實現的。美聯儲在制定美元利率時,不可能顧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為儲備的國家(地區)宏觀經濟狀況,因而當美元利率調整時,往往會對其他經濟體,特別是和美國經濟聯系比較密切或者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國家和地區造成沖擊[3]。首先,以美元為支柱的不完善國際貨幣體系,不論采取浮動匯率政策還是固定匯率政策,美國的經濟影響著所有與其經濟密切相關的國家及這些國家的貨幣價值變化。如果浮動匯率政策能夠遵守貨幣體系下的貨幣政策制訂的紀律約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場上就不會出現不穩定的投機性攻擊,也不會出現由此造成的貨幣市場動蕩乃至金融危機。由于制定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經濟全球化相關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貨幣體系不能夠保證美元在浮動匯率的前提下的紀律性,因而一個國家的宏觀政策將會導致經濟相關國家的貨幣市場動蕩,在投機資本催化下爆發金融危機。就目前現狀來看,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崩潰,但是相對于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美元不論是升值還是貶值,依然會造成這些國家經濟的強烈波動。美國經濟繁榮時,美元升值會導致資本的流出;當美國經濟蕭條時,美元貶值會導致這些國家的通貨膨脹。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保留了原來國際貨幣體系的理念和原則,但卻失去了原來的秩序和紀律,強勢經濟體可以利用這樣的體系轉嫁金融危機和獲取更多利潤,而不需要承擔過多的責任。

三、國際游資的攻擊

國際經濟失衡是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不完善的國際貨幣體系會加劇國際經濟失衡,然而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國際游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金融危機離不開國際游資的攻擊。1992年歐洲金融危機,索羅斯通過保證金方式獲取1:20的借貸,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通過賣空相當于70億美元的英鎊,買進相當于60億美元的馬克,迫使英鎊大幅貶值,在償還借貸后凈賺15億美元[4]。在1994年墨西哥發生金融危機前,國際游資持續大量地進入墨西哥證券市場,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資中,證券投資占70%~80%,但在墨西哥總統候選人遭暗殺事件后的40多天內,外資撤走100億美元,直接導致墨西哥金融危機爆發[5]。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也是國際游資首先攻擊泰銖,低買高賣,并巧妙運用金融衍生工具獲取高額回報。

根據IMF對國際游資的統計,20世紀80年代初的國際短期資本為3萬億美元,到1997年底增加到7.2萬億美元,相當于當年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20%。2006年末,僅全球對沖基金管理的資產總額就達1.43萬億美元,比1996年末增長約6倍。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也不斷豐富,從最初的“賣空+杠桿”策略(市場中性基金),發展成為單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驅動型等)、多策略型(包括新興市場型、并購型等)、基金的基金等多種投資策略。其風險特征也呈現多樣化趨勢,既有高風險、高收益的宏觀對沖基金,也有低風險但收益相對穩定的市場中性基金。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國際資本流動的最顯著特征是國際間的過剩資本流動造成了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巨額的國際貨幣資本必然要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獵取利潤。

國際游資為什么能夠摧毀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眾所周知,國際游資規模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響和縮短被攻擊國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由繁榮到蕭條的自然過程。當國際游資進入被攻擊國家,它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利率和匯率變化,從而加快金融市場由理性發展向非理性繁榮轉變[6]。按照金融市場的心理預期自我實現原理分析,當大量國際游資進入一個國家時,即使這個國家經濟發展表現一般,在大量資本進入的情況下,也會帶動金融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在國際金融家掌握話語霸權的情況下,他們通過有意識地夸大被攻擊國家發展中的成績或存在的問題,以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心理預期。從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一般先用“經濟奇跡”、“新的發展模式”來吹捧經濟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續”、“面臨崩潰”來夸大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在整個過程中,國際游資有預謀進入和撤退,就會導致金融市場的崩潰。國際游資嫻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榮時期賺取高額利潤,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機賺取高額利潤或者收購危機國家的優質資本,進而控制被攻擊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是在新興市場國家爆發金融危機后,國際直接投資(FDI)為什么會低價收購危機國的優質資產,形成新的經濟殖民主義的根本原因。

四、中國預防攻擊性金融危機之策

在中國股市由狂飆到暴跌和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火爆到等待觀望以后,中國的經濟是不是進入由繁榮向危機過渡的轉折點?中國會不會爆發金融危機?從經濟表象來看,在我國經濟運行中依然表現為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等等;從經濟本質來看,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著產業結構調整滯后、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場不完善等問題。出現這些現象和問題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內部因素的作用。

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的特征較為明顯,首先美國經濟進入蕭條時期,次級債危機使得美國經濟雪上加霜,而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經濟持續增長。其次,美元的發行泛濫導致美元對歐元和人民幣持續貶值,致使其他國家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再次,國際游資在世界范圍內流動的規模越來越大。美國為了振興經濟采取降低利息的貨幣政策,美元對其他貨幣也在快速貶值。

中國從2005年開始出現人民幣對美元的利差,2006年2月利差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