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建筑原理課件_第1頁
麗江古城建筑原理課件_第2頁
麗江古城建筑原理課件_第3頁
麗江古城建筑原理課件_第4頁
麗江古城建筑原理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組員:曹家銘徐峰山組員:曹家銘徐峰山1區位特點街區尺度開放空間文脈建筑空間對比案例

區位特點2區位分析建筑設計原理區位分析建筑設3區位分析區位分析4區位分析區位分析5區位分析區位分析6區位分析區位分析7麗江城鎮四面青山圍就,獅子山屹立其中。由于自然環境形如碧玉大硯,中間一錠香墨不停研磨,文人騷客將此寓為文墨昌盛而取名曰“大研鎮”。

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居廬駢集、縈坡帶谷”大研古鎮更是逐漸作為連接滇、藏、川三省間著名茶馬古道上的交通要沖和商業重鎮而聲名遠播。麗江鳥瞰麗江城鎮四面青山圍就,獅子山屹立其中。由于自然環8

麗江古城典型地體現了納西族聚落的傳統空間理念:城址北依象山和金虹山、西靠獅子山、東南朝向開闊的平野,呈現出負陰抱陽的理想格局。

玉河在城區邊界處被分為三股引入古城內部,然后再經多次勻水分流、作為生活用水貫穿整個城區,形成大小十幾條水路,構成古城空間的基本骨架。

數十條街巷與這些水路或并行或交叉、數千座民居建筑在縱橫交錯的水路和街巷系統中鱗次櫛比,人工空間與自然空間緊密融合,表現出空間結構的靈活性、建筑布局的自由性和街巷系統的有機性。麗江古城典型地體現了納西族聚落的傳統空間理念:城址北依9街道尺度建筑設計原理街道尺度建筑設10麗江古城的路徑系統構成

6條主要街巷以四方街為中心向四周伸展,構成了城市空間的放射狀骨架。在這個放射狀的路徑系統中,獅子山麓的新華街和光義街串聯而成的南北向軸線最為重要,它不僅與西河一起連通了玉河分水、四方街和木府等中心場所,而且可以向北眺望玉龍雪山,成為其他街巷無可比擬的主要景觀軸。這條道路軸線與西河的水路軸線相并行,更提高了二者在空間與景觀上的重要地位。街道麗江古城的路徑系統構成街道11街道街道12街道街道13

麗江古城占地不大,但卻有山有水,鑒于古城結合水系、地形等自然環境的規劃布局,道路隨著水渠的曲直而布置,房屋就這地勢的高低而結合,這樣形成了整個古城豐富而和諧的街景空間。街道麗江古城占地不大,但卻有山有水,鑒于古城結合水系、14街道古城內的幾道一般寬約3~4米,兩側多為二層、雙坡屋頂的傳統商店貨民居,二層屋面的檐口高約5米上下。這樣,街道斷面的高寬比一班皆在1:1.5至1:0.8之間,行人置身街中,視野范圍內天空的面相對較窄,而兩側的商店視距較近,故而街道空間顯得較為親切。街道古城內的幾道一般寬約3~4米,兩側多為二層、雙15開放空間建筑設計原理開放空間建筑設16開放空間的位置開放空間開放空間的位置開放空間17古城口嵌雪樓開放空間古城口嵌雪樓開放空間18古城口嵌雪樓開放空間古城口嵌雪樓開放空間19開放空間開放空間20麗江建筑群圍合廣場—四方街開放空間麗江建筑群圍合廣場—四方街開放空間21開放空間開放空間22開放空間開放空間23開放空間開放空間24開放空間開放空間25開放空間開放空間26麗江領域占有廣場—三塘水廣場開放空間麗江領域占有廣場—三塘水廣場開放空間27開放空間開放空間28文脈建筑設計原理文脈建筑設29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位于我國云貴高原,依傍于金沙江畔。全縣地形復雜,山區、河谷、平壩皆有。文脈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位于我國云貴高原,依傍于金沙江畔。全縣地形復30麗江屬于夏熱冬冷地區。海拔2400米的縣城所在地的麗江壩子,冬暖夏涼。

麗江全縣29萬多人,包括納西、漢、白、彝、苗、壯、回等10多個民族。文脈麗江屬于夏熱冬冷地區。海拔2400米的縣城文脈31納西族人自唐開元以來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影響,麗江的建筑藝術上皆反應了這種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匯。

麗江壁畫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落水村文脈納西族人自唐開元以來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影響,麗江的32文脈“中”“和”

文脈“中”“和”33麗江古城局部鳥瞰文脈麗江古城局部鳥瞰文脈34建筑空間及節點建筑設計原理建筑空間及節點建筑設35麗江縣城處于麗江壩,海拔2400米,這里干濕分明,季風顯著。

古城選址在北靠象山與金紅山、西靠獅子山的平壩地段,東、南兩面開朗遼闊。充分利用地形地勢及自然環境,冬暖夏涼具有較高的科學性。麗江古城河流及街道示意圖麗江古城地形地勢示意圖選址麗江縣城處于麗江壩,海拔2400米,這里干濕分明,36象山山麓澄碧如玉的玉泉水通過玉河從古城的西北端悠悠流至鎮頭遇龍橋下,由此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股支流,再分成無數股支渠流淌在古城中。

古城利用這種有利的自然條件,街道不拘于網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形成了一種極有特色的總體格局,這樣為古城豐富而具有特色的空間塑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創造了極好的條件龍潭出水建筑與水象山山麓澄碧如玉的玉泉水通過玉河從古城的西北端悠悠37主街傍河小巷臨渠建筑與水主街傍河小巷臨渠建筑與水38房后水巷門前即渠

泉水在古城中不僅穿街流鎮,而且有時還穿墻過屋建筑與水房后水巷門前即渠泉水在古城中不僅穿街流鎮,而且有時39跨河筑樓引水入院建筑與水跨河筑樓引水入院建筑與水40水的利用高處第一眼供挑水飲用中處第二眼供淘米洗菜低處第三眼供洗滌衣物三眼井水的利用高處第一眼供挑水飲用三眼井41剖透視節點剖透視節點42臨街斷面節點古城不茍工整的規劃布局,街道直線段一班較短,沒有多遠即有轉彎,尤其在上下坡街道上,因而在街道中常可看到對景,增添了街道空間景觀的豐富性臨街斷面節點古城不茍工整的規劃布局,街道直線段一班43主街緊依西河而筑小路隨渠彎曲而行親和自然的古城空間節點主街緊依西河而筑小路隨渠彎曲而行親和自然的古城空間44上山街道逐級而上下坡小巷居高臨下節點上山街道逐級而上下坡小巷居高臨下節點45節點富有親切感的街景空間有對景的街景空間節點富有親切感的街景空間有對景的街景空間46四方街是一個多條街巷匯集的古城中心的集市廣場,氣平面為不規則的梯形,且有西河在一端穿過。廣場東西長約70米,南北寬約20多米,四周建筑皆為兩層的鋪面,空間平和,只是在廣場的西北角的科供坊為三層,豐富了空間的輪廓。五花石鋪地的廣場上每天都擺有許多攤棚,交易活躍,人氣很旺,既不擁擠,也不空曠。

節點中心節點四方街鳥瞰四方街是一個多條街巷匯集的古城中心的集市廣場47單體空間1、三坊一照壁2、四合五天井3、前后院4、一進兩院單體空間1、三坊一照壁48單體空間單體空間49單體空間首層平面每家都有庭院。成為古城的組織細胞。是一種分散于整個古城的小型室外空間,庭院四周的每坊房間都有“廈子”向庭院敞開。

麗江人一般都喜歡在廈子上歇息、吃飯、飲茶,在全開敞的庭院中活動。單體空間首層平面每家都有庭院。成為古城的組織細胞。50單體空間廈子二層平面單體空間廈子二層平面51一不求工整,但求隨意。古城的街道與建筑皆因地制宜、順應自然,此即為自燃性。二不求高大、但求得體。古城的空間域建筑皆尺度較小、體量不大,顯示出尺度感。三不求其實、但求親和。古城的布局與空間沒有霸氣、富有人性,充滿人情味。四不求豪華但求質樸。古城的建筑與裝飾簡潔樸實、不事鋪張,體現著平民化。

古城個性特征個性特征一不求工整,但求隨意。古城的街道與建筑皆因地制宜52活動組織建筑設計原理活動組織建筑設53活動組織

麗江古城以節點來組織居民活動。麗江古城最大的節點是四方街,還有新華街入口、白龍潭、關門口等等。這些節點在平面形式上皆不求工整,沒有刻意追求“方形”“圓形”“軸線”,但尺度適宜適合當地百姓生活的實際需要。活動組織麗江古城以節點來組織居民活動。麗江古城最54活動組織關門口原貌大石橋關門口原本是一丁字街口,為交通需要稍微擴大形成一個小型街頭節點廣場,平面寬僅13~14米,長不足20米,周邊為一至二層的鋪面,早晨有一些菜攤在此擺賣。大石橋頭是當地百姓喜愛的一個節點,百姓經常聚集、聊天、休息的地方,就是他們對其的最好肯定活動組織關門口原貌大石橋關門口原本是一丁字街口,55案例對比建筑設計原理案例對比建筑設56平遙平遙57街巷院落街巷院落58參考文獻:1.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2.王睿.淺析麗江大研古城的空間意匠3.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