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虛詞概況課件_第1頁
古代漢語虛詞概況課件_第2頁
古代漢語虛詞概況課件_第3頁
古代漢語虛詞概況課件_第4頁
古代漢語虛詞概況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漢語虛詞概況主要內容:介紹古代漢語常用虛詞的基本特點;以“字”為綱,重點介紹古代漢語常用虛詞的用法及特點。教學要求:切實了解各類虛詞的特點和作用;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在文句中辨認常用虛詞,解釋其用法,并對文句做準確今譯。古代漢語虛詞概況主要內容:介紹古代漢語常用虛詞的基本特點1虛詞重要專著清·袁仁林《虛字說》清·劉淇《助字辯略》清·王引之《經傳釋詞》楊樹達《詞詮》尹君《文言虛詞通釋》何樂士等編《古代漢語虛詞通釋》虛詞重要專著清·袁仁林《虛字說》2何謂虛詞?

《辭海》:“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但同句子的語法結構密切相關。如介詞、連詞、助詞等。”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它們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語法意義,這種詞叫虛詞。虛詞可分為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等四類。嘆詞是特殊的實詞。”《辭海》避開副詞、代詞不談,而黃伯榮、廖序東則是將副詞、代詞歸入實詞之中。

何謂虛詞?《辭海》:“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但同句子的語法3呂叔湘《文言虛詞》則將代詞、副詞歸為虛詞。因代詞、副詞可以單獨充當句子成分。故黃伯榮、廖序東將其歸為實詞,中學教材將代詞歸實詞,副詞歸虛詞。呂叔湘將代詞、副詞均歸虛詞。王力《中國現代語法》、郭錫良《古代漢語》則將代詞、副詞歸為半實半虛的詞。因它們不能單獨表示一種實物,一種實情或一種實事。副詞又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語、謂語,也不能作賓語、定語,這是它同其它各類虛詞相近的一方面。(p308)呂叔湘《文言虛詞》則將代詞、副詞歸為虛詞。王力《中國現代語法4學習古漢語虛詞,一般應回答三個問題:

1、詞類;2、語法規則(語法功能);3、翻譯。

學習古漢語虛詞,一般應回答三個問題:5程度副詞范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副詞否定副詞表敬副詞副詞的基本功能是修飾動詞和形容詞,作狀語或補語。可分六類:

副詞程度副詞副詞的基本功能是修飾動詞和形容詞,作狀語或補語。可分6一、程度副詞(P308)表示動作行為或性狀的副詞。1表程度偏高:“最、太、至、尤、頗”——很、非常、特別。2表程度偏低:“少、稍、頗”——稍微、逐漸。重點副詞:稍、少、頗。一、程度副詞(P308)7少——稍微、略微稍——逐漸太后之色少解。《觸龍說趙太后》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諸君。(齊大夫子尾多次受齊君封邑,但他逐漸把土地還給了齊君。齊君認為他忠,對之更寵。)《左傳·昭公十年》項羽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項羽本紀)“稍”具有“稍微”之意,在唐代就有了。少——稍微、略微太后之色少解。《觸龍說趙太后》“稍”具有“稍8頗很、甚稍微、略微

絳侯得釋,盎(ànɡ)頗得力。(絳侯周勃能夠釋放,袁盎非常有功。)《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臣愿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叔孫通對漢高祖說:“我愿意略微采取古代的禮節,與秦代的禮儀雜糅在一起來制定漢代的禮節。”)

《史記·叔孫通列傳》頗很、甚絳侯得釋,盎(ànɡ)頗得力。(絳侯周勃能夠釋放,袁9二、范圍副詞:表動作行為或性質的范圍的副詞。重點副詞:但、徒、特、直、第(弟)、僅。

二、范圍副詞:10(1)表總括:“皆、悉、盡、畢、咸、并、具、俱、既”——都、全;“凡、共”——總、共。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眾多的賢者都來到這里,年輕的年老的都聚集一堂。)王羲之《蘭亭集序》“義明康樂宮”廣告詞:“群賢畢至康樂宮,少長咸集衛星湖。”(2)表限制:“但、徒、特、直、第(弟)、僅”——僅、只。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àn水疾流聲)《木蘭詩》現漢:但愿如此(1)表總括:“皆、悉、盡、畢、咸、并、具、俱、既”——都、11徒善不足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有善心卻不推行之不能治理好國家,只有好法度卻不公之于眾也不能獨自推行。)《孟子·離婁上》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既然如此,那么人之所以作為人,不只是因為是兩只腳并且沒有毛,而是因為人有分辨能力。)《荀子·非相》君第重射,臣能令君勝。(孫子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賭注,我能叫您贏。”)《史記·孫臏》徒善不足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有善心卻不推行之不能治理好1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齊王逃到莒國去,只免掉禮貌自身的死亡。)《史記·樂毅列傳》注意:上古“僅”只有

“只”的意義,但到了唐代又產生了“幾乎、差不多、將近”的意義,讀jìn,一般只用在數詞前。王力《漢語史稿》:“‘僅’字在唐代是‘差不多到達’的意思。它是甚言其多,不象近代的‘僅’字甚言其少。”初守睢(suī)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張巡當初據守睢陽城時,士兵將近一萬人,城中居住的人家也將近幾萬。)韓愈《張中丞傳后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注意:上古“僅”只有13三、時間副詞:表示動作行為時間的副詞。重點副詞:曾、再、仍。1、嘗、曾——曾經:表示時間已經成為過去。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衛靈公曾向孔子問及軍事,孔子說:“俎豆[砧zhēn板、祭盤]一類的禮器,我曾經聽說過,帶兵打仗的事,我不曾學過。”)《論語·衛靈公》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經叫人刺殺袁盎。)《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曾”的另一用法是作情態副詞,加強否定語氣。讀zēnɡ,譯“居然”、“竟”。三、時間副詞:表示動作行為時間的副詞。142、再——兩次:“再”在古代漢語中不是副詞,而是數量詞,一般專指兩次。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擊鼓激發起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就衰落了一點,第三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就泄盡了。)《左傳·莊公十年》現代漢語“再”的用法古代漢語用“復”,是“又一次”的意思。3、仍——頻繁、重復多次:晉仍無道而鮮胄。(晉國頻繁多次地做不道義的事,因而子孫繁衍很少。)《國語·晉語》2、再——兩次:3、仍——頻繁、重復多次:15四、情態副詞:表示一定情態或語氣的副詞。重點副詞:且、固、蓋。1、且——姑且、尚且:先生且休矣,我將念之。(齊人蒯通勸韓信反劉邦,韓信說:“你姑且等一等吧,我將考慮你的話。”)《史記·淮陰侯列傳》2、固——本來、當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報任安書》“固”與“也”結合成凝固形式,相當于“本來如此”、“當然如此”,常用于應答。四、情態副詞:表示一定情態或語氣的副詞。2、固——本來、當然16(趙高曰)“臣欲諫,為位賤,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諫?”李斯曰:“固也!吾欲言之久也。”(趙高說:“我想諫阻君王修阿房宮,但我的地位低賤,這是你李斯[李斯封真君侯]的事,你怎么不諫阻君王呢?”李斯說:“本來如此,我想諫阻君王已經很久了。”《史記·李斯列傳》3、蓋(1)表提示和推測性論斷語氣:不譯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天下萬物產生了,沒有不死的。)《史記·孝文本紀》(趙高曰)“臣欲諫,為位賤,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諫?”李斯曰17(2)表不肯定語氣——大概: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我登箕山,箕山上大概有許由[堯舜時隱居賢士]的墓。)《史記·伯夷列傳》(3)表連接:不譯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作《離騷》,是自己胸中的怨世疾俗感情的流露。)《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2)表不肯定語氣——大概:181、“不”、“弗”表示一般性否定——不。2、“勿”、“毋”表示禁止或勸阻性否定——不要、別。3、“未”表示事情還沒有實現——沒有。4、“非”表示對后面的整個謂語進行否定——不是。5、“否”表示應答性的否定——不、不是的。6、“微”表示事后的假設性否定——如果不是。五、否定副詞:重點副詞:不與弗、勿與毋、未、非、否、微。1、“不”、“弗”表示一般性否定——不。五、否定副詞:19六、表敬副詞(P318)重點副詞:幸、惠、辱、竊、忝、猥、伏。(1)尊人:請、幸、謹、敬、惠、辱——“請”、“榮幸”或不譯。(2)自謙:竊、忝、猥、伏——“私下”或不譯。作業:練習二第九題(p383)。六、表敬副詞(P318)20代詞代詞: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或者詞組和句子的詞。結構功能上,代詞可作主、謂、賓、定、狀等,類似實詞。但在詞匯意義上,無實詞那樣的實在意義而具語法意義,又類似虛詞。這就是引起代詞歸類分歧的原因所在。《馬氏文通》:凡行文所用代詞者,免重復求簡潔耳。古漢語代詞可分五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無定代詞、輔助性代詞。代詞代詞: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或者詞組和句子的詞。21一、人稱代詞(P320)

代替人或事物名稱的詞。可分為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1、第一人稱代詞:吾、我、予(余)《馬氏文通》:“發語者”。楊伯峻《文言語法》:“自稱”。“吾”在上古一般不作賓語,如作賓語也只限于否定句中作前置賓語。“朕”在秦以前為一般人自稱,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規定為皇帝專用自稱。一、人稱代詞(P320)“吾”在上古一般不作賓語,如作賓222、第二人稱代詞(P320)《馬氏文通》:“與語者”。楊伯峻《文言語法》:“對稱”。主要用作主、賓、定的有“女(汝)、爾、若”等。只用作定語,偶用作主語,不作賓語的有“而、乃”。譯成“你、你們、你們的。”2、第二人稱代詞(P320)233、第三人稱代詞:上古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有時為了表達的需要,借用“其”、“之”、“彼”等指示代詞,后來這些指示代詞漸漸發展為兼作第三人稱代詞。(1)“其”一般只作定語,譯為“他、她、它(們)的”。公室將卑,其宗室先落,則公從之。(晉大夫叔向說:“公室將近衰亡時,它的宗族的枝葉先落了下來,那么公室也跟著他們衰亡了。”)《左傳·晏嬰論季氏》3、第三人稱代詞:(1)“其”一般只作定語,譯為“他、她、它24(2)“之”一般只作賓語,譯為:他、她、它(們)下視轍,登軾而望之。(曹劌下車觀看他們[齊軍]的車輪印,登上車前的橫木觀看他們。)

《左傳·曹劌論戰》(3)“彼”有時可作主語、賓語,譯為“他、她、它(們)”。(p324)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他,是男子漢;我,也是男子漢。我為什么要怕他!《孟子·滕文公上》(2)“之”一般只作賓語,譯為:他、她、它(們)25第一:古代漢語人稱代詞沒有單復數的區別。現代漢語復數加“們”,以區別單數。而古代漢語單復數均用同一個詞去表示,不加“們”。有時為了強調多數,在人稱代詞后加名詞“儕”(chái)、“屬”、“曹”等,表“這些人”。第二:古人常用謙稱和尊稱是名詞而非代詞。謙稱代替第一人稱。“臣、仆、愚、小人”等常用于一般人自稱;“妾、老婦”等用于女子自稱;“孤、寡人、不谷”用于帝王諸侯自稱。尊稱代替第二人稱。常用“陛下”稱君王,“殿下”稱太子、諸王,“閣下”稱高級文官,“麾下”稱高級武官。第一:古代漢語人稱代詞沒有單復數的區別。第二:古人26蔡邕《獨斷》卷上:“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據此,“殿下”、“閣下”、“麾下”亦同此用法。對一般人尊稱用“先生、子、夫子、君、公、卿、吾子、大王、足下”等。足下:劉敬叔《異苑(yuàn)》晉文公臣下介之推不愿封祿,隱跡綿山,晉文公放火燒山,介之推抱樹不出而被燒死,僅存殘木,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懷割股之功(文公流亡國外時介之推以己之股肉為文公充饑),俯視其屐曰:“悲于足下!”足下敬稱始于此。蔡邕《獨斷》卷上:“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27二、指示代詞:用來代替人或物的詞。可分為近指代詞、遠指代詞、泛指代詞、特指代詞等。1、近指代詞:用來指代那些距離說話人較近的人或物。主要有“此”、“是”、“斯”、“茲”、“若”、“然”、“爾”等,“此”、“是”、“斯”、“茲”作主、賓、定,“若”作定語,“然”、“爾”作謂語。譯“這、這個、這里、這樣。”以此(賓)攻城,何城不克!(用這樣的軍隊攻城,什么樣的城墻不被攻破!)《左傳·僖公四年》二、指示代詞:1、近指代詞:28是(定)鳥也,海運則徙于南溟。(這只鳥,在海水翻騰激蕩時,就飛往南海。)《莊子·逍遙游》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說:“過去了的時間就象這樣[流水],不分白天黑夜。”)《論語·子罕》挹彼注茲。(舀了那個罐又裝滿這個罐。)《詩經·大雅·泂jiǒnɡ酌》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有道德修養啊這個人!崇尚道德啊這個人!)《論語·憲問》河兇亦然。(黃河以東鬧饑荒也這樣[供糧移民]。)

《孟子·梁惠王上》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爾。(思婦接到丈夫贈物,感嘆:離開我萬里之遙,可他的心居然還是這樣。)

《古詩十九首》是(定)鳥也,海運則徙于南溟。(這只鳥,在海水翻騰激蕩時,就292、遠指代詞:用來指代那些距離說話人較遠的人或物。主要有“彼、夫”等。作主、賓、定。譯為“那”、“那個”。彼一時,此一時也。(那是一個時候,這又是一個時候。)《孟子·公孫丑下》食夫稻,衣夫錦。(吃那稻谷,穿那錦衣。)

《論語·陽貨》“夫”指代性較輕,亦可不譯。

2、遠指代詞:303、泛指代詞:泛指代詞“之”表示一種廣泛的人或物。作定語、賓語。譯為“那個”、“那樣”。之子于歸,遠送于野。(那個女子回家去,遠遠送到城郊外。)《詩經·邶風·燕燕》4、特指代詞:特指代詞“其”表示一定的人或物。作定語。譯為“那個”、“那種”。晏子立于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齊將崔紓弒君殺臣,晏子聞之,至其門,立于門外,那個人[守門人]說:“想找死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3、泛指代詞:4、特指代詞:315、特殊指示代詞:特殊指示代詞“焉”既是指示代詞,又具有語氣詞性質。既指代某一范圍或方面,常與人物和處所有關,又常用于敘述句尾表停頓。(1)指示代詞兼語氣詞——于是:復旦大學張世祿認為這種用法的“焉”是“于其間”的合音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師在這幾個人中。)《論語·述而》(2)語氣詞——不譯: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齊宣王對孟子:“先生說了這個道理[《詩經》中“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之”],在我的心上有所觸動。”)《孟子·齊桓晉文之事》5、特殊指示代詞:(2)語氣詞——不譯:32區別“焉”是指示代詞兼語氣詞還是純語氣詞,方法有二:一是去掉“焉”是否會影響句子結構和意義,不影響,則是語氣詞,反之,則是指示代詞兼語氣詞。二是看句中是否已出現表范圍的介賓短語或方位詞等,已出現,則是語氣詞,反之,則有可能是指示代詞兼語氣詞。訓練: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勸學》見賢思齊焉。《論語·里仁》區別“焉”是指示代詞兼語氣詞還是純語氣詞,方法有二:訓練:33答案:①語氣助詞,因前有時間詞修飾,若譯“于是”與之重復。②兼詞“于是”,“在那里”。③兼詞“于是”,“向他”。6、合音詞——諸:“諸”是代詞“之”與介詞“于”(或語氣詞“乎”)的合音,用法有二:(1)“諸”=“之于”:由于介詞“于”后面需出現賓語構成介賓短語作補語,故“諸”出現在句中。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宋人中有人拾到一塊玉,獻它給子罕。)《左傳·襄公十五年》答案:①語氣助詞,因前有時間詞修飾,若譯“于是”與之重復。34(2)“諸”=“之乎”:由于“乎”是句末疑問語氣詞,故“諸”出現在句末。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齊宣王問孟子:“周文王禽獸的園子方圓有七十里,有這事嗎?”)

《孟子·梁惠王下》三、疑問代詞(P326)疑問代詞是代替未知的或所問的人、事物、處所的詞。一般分為指人、指事物、指處所三類。請3個小組的同學分別歸納指人、指事物、指處所之詞,指出其語法功能并翻譯,課堂討論訂正。(2)“諸”=“之乎”:三、疑問代詞(P326)351、指人——誰、孰——主、賓、定、謂——誰、哪一個(“孰”一般只作主語,不作賓語。)2、指事物——何、胡、曷、奚——狀、賓——為什么、怎么(狀)、什么(賓)、“何”還可作定、謂。3、指處所——安、惡、焉——狀、賓——哪里(賓)、怎么(狀)。說明一:“孰”可指人,亦可指事物。可作主語,或表選擇,不作賓語。說明二:疑問代詞作賓語時一般需前置。1、指人——誰、孰——主、賓、定、謂——誰、哪一個(“孰”一36四、或與莫:“或”與“莫”是古代漢語特有的無定代詞,是不確定指某一人、某一物,具有泛指意義的代詞。(1)肯定性無定代詞“或”:只作主語,主要指人,譯“有人”、“有的人”。①獨用:單獨作主語。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現在有人聽說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沒有罪,秦二世胡亥改遺詔迫使其子殺。)《史記·陳涉起義》②先行詞+或:共同作主語。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宋人中有人拾到一塊寶玉,獻它給宋大夫子罕,子罕不受,說:“玉為汝之寶,廉為吾之寶,收之,皆失寶。”)《左傳·襄公十五年》四、或與莫:3781年高考文言文試題曾有此題。重點釋“或”、“諸”。有整袋試卷失誤雷同,均答“偶然”(或然),顯然是教師教學失誤。有時,還有兩個“或”相呼應作無定代詞,表列舉不同情況。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xǐ),或相什百,或相千萬。(物品價格不一致,是物品的本性。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萬倍。)“或”代事物,作主語。《孟子·許行》81年高考文言文試題曾有此題。重點釋“或”、“諸”。有整袋試38(2)否定性無定代詞“莫”(p329):可代人、代事物,作主語。譯“沒有誰”、“沒有什么東西(事情)”。①獨用:單獨作主語。虎負隅,莫之敢攖。(老虎憑借著角落,沒有誰敢碰它。)《孟子·盡心下》②先行詞+莫:共同作主語。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對公輸盤:“先生想殺掉我,殺掉我,宋國沒有誰能防守,就可以破城而入了。”)《墨子·公輸》“莫”在漢以后逐漸產生否定副詞的新用法,相當于“不要”。(2)否定性無定代詞“莫”(p329):②先行詞+莫:39所謂連詞是起連接作用的詞。它可以連接兩個詞,也可以連接兩個詞組,還可以連接兩個分句。

古代漢語常用的連詞:與、及、且、而、以、則(然則)、況、但、抑、雖(雖然)、然(然而)、故、茍、倘、令、第令、藉使等。

連詞所謂連詞是起連接作用的詞。它可以連接兩個詞,也可以連接兩個詞40助詞

1.語氣助詞:也、矣、乎、哉、邪、夫、惟、其、蓋、諸、焉等2.結構助詞:之、者、所。助詞1.語氣助詞:41語氣助詞

所謂語氣助詞是不能充當句子成份,也不能表示句子成份之間的關系,其作用是表達各種不同的語氣,如:提頓、陳述、祈使、疑問、感嘆等的詞。語氣助詞所謂語氣助詞是不能充當句子成份,也不能表42

古漢語的語氣詞按其位置可分句首、句中、句尾三種。古代漢語常見的語氣助詞有:“也”、“矣”、“哉”、“夫”、“唯”、“其”等。(一)

“夫”既可用于句尾,也可用于句首。用于句尾的“夫”相當于“哉”,表示一種感嘆的語氣,例如:

(1)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古漢語的語氣詞按其位置可分句首、句中、句尾三種。古代漢43

“夫”用于句首,引出下文,表示要發議論。古人稱為發語詞,有的教材有稱為提頓語氣詞。例如:(2)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饑之於食,不待甘旨。(晁錯《論貴粟疏》)

(3)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呂氏春秋·察傳)“夫”用于句首,引出下文,表示要發議論。古人稱為發語詞44

作為指代詞的“夫”一般是用在句中,且要放在名詞的前面,故有一定的指代性。例如:(5)小子何莫學夫詩?(論語陽貨)

(6)食夫稻,衣夫錦。(同上)

句首語氣詞“夫”還可以和“且”、“故”、“今”等詞結合為一個凝固形式,“若夫”的語法意義等于“至于”

作為指代詞的“夫”一般是用在句中,且要放在名詞的前面,45

(二)

“其”作為語氣詞可用于句首,也可用于句中,表示一種委婉肯定或推測。例如:(7)城上有烏,齊師其遁。(《左傳襄公十八年》)(8)齊其為陳氏矣。(《左傳昭公三年》這種“其”可用“大概”、“恐怕”去對譯。有的語法專書把它看成是副詞(何樂士等編《古代漢語虛詞通釋》,頁415—416,北京出版社,1985)(二)其

“其”作為語氣詞46

與這個詞相當的還有一個詞就是“蓋”,也是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一種推測,也可用“大概”、“似乎”去對譯,例如:(9)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漢書·高帝紀)(何本也是把這種“蓋”看成是副詞的,見頁169)與這個詞相當的還有一個詞就是“蓋”,也是用于句首(或句47

“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加強祈使的語氣。例如:(10)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左傳僖公四年》)“其”還可用于反問句中,表示一種反詰語氣。例如:(11)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尚書·盤庚上》)“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加強祈使的語氣。例如:“其”還48

(三)惟(維、唯)“惟”(字又作維、唯)可作為句首語氣詞,也可作為句中語氣詞。用于句首一是起提示、引進的作用。二是表示期望的語氣。例如:

(12)唯赤則非邦也與?(《論語·先進》)(三)惟(維、唯)“惟”(字49

“與”是一個表疑問的語氣助詞,也寫作“歟”。(13)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尚書·洪范》)(14)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左傳僖公三十年》)闕,本為門闕,上有缺口,故可引申為減損之義。“唯”在這里是表示祈望的語氣。“與”是一個表疑問的語氣助詞,也寫作“歟”。(13)惟十50“惟”還可用在賓語前置的句式中,起限定動作的范圍的作用。例如:(15)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唯”相當于“只”。“唯”用在句中起引出謂語,加強肯定的作用(或如教材所言是幫助判斷的語氣)。例如:(16)厥土惟白壤。(《尚書·禹貢》)“惟”還可用在賓語前置的句式中,起限定動作的范圍的作用。例如51詞頭、詞尾

漢語屬于詞根(干)孤立語,缺少詞形變化,是依靠詞序來表達語法關系的。但不是說漢語就一點形態變化也沒有。在《詩經》那個時代,漢語的詞也是有詞頭和詞尾的,今天的合成詞中也有一類是有詞頭詞尾的,常見的詞頭是“老—”例如:“老師”、“老虎”中的“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