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氣象學與氣候學氣象學與氣候學第一節氣象學與氣候學的研究對象一.氣象學的研究對象氣象學是專門研究大氣現象和過程,探討其演變規律和變化,并直接或間接用之于指導生產實踐為人類服務的科學。所謂氣象就是指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圈到達下墊面時大氣中所發生的一切物理(化學)現象和過程。通俗地講,就是指發生在天空中的風、云、雨、雪、霜、露、虹、暈、雷電等一切大氣的物理現象。其研究對象就是“氣象”。第一節氣象學與氣候學的研究對象一.氣象學的研究對象氣□氣象學的領域很廣,其基本內容是:①把大氣當作研究的物質客體來探討其特性和狀態,如大氣的組成、范圍、結構、溫度、濕度、壓強和密度等等。③研究導致大氣現象發生、發展的能量來源、性質及其轉化。④探討如何應用這些規律,通過一定措施,為預測和改善大氣環境服務(如人工影響天氣、人工降水、消霧、防雹等),使之能更適合于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的需要。②研究大氣現象的本質,從而能解釋大氣現象,尋求控制其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第一節氣象學與氣候學的研究對象□氣象學的領域很廣,其基本內容是:①把大氣當作研究的物質客體所謂氣候則是指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性質(海陸、平原、高山)和人類活動長時間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時段內大量天氣過程的綜合。不僅包括該地多年來經常發生的天氣狀況,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爾出現的極端天氣狀況。二.氣候學的研究對象氣候學,是研究氣候的特征、形成、變化及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和進行氣候預報和氣候應用服務的科學。其研究對象是地球上的“氣候”。第一節氣象學與氣候學的研究對象所謂氣候則是指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性質(海陸、平原、與氣象、氣候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是天氣。三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氣象,是指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圈到達下墊面時大氣中所發生的一切物化學現象和過程;天氣,是某一地區在某一瞬時或某一短時間內大氣中的大氣狀態和大氣現象的綜合;氣候,則是指某地某時段內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性質和人類活動在長時間相互作用下的大量天氣過程的綜合。天氣變化快,且變化周期短;氣候變化慢,且變化周期較長。決定天氣變化的主要是大氣系統,而影響氣候變化的則是包含大氣圈、水圈、冰雪圈、陸地表面和生物圈五個子系統在內的整個氣候系統。第一節氣象學與氣候學的研究對象與氣象、氣候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是天氣。三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蓋氏的氣候定義,指出了氣候的四個基本特征:一是氣候的物質基礎是氣候系統而不僅是大氣系統;二是氣候是一個歷史概念,與特定的時段相聯系;三是氣候是特定時段內氣候系統各屬性的平均統計特征;四是氣候發生于一定下墊面之上而帶有地方性。第一節氣象學與氣候學的研究對象蓋特斯(Gates)氣候定義:某地的氣候狀態,即該地氣候系統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時段內的平均統計特征。蓋氏的氣候定義,指出了氣候的四個基本特征:一是氣候的物質基礎現代氣候學已不再是氣象學或地理學的一個分支的經典氣候學,而是一門由大氣科學、海洋學、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地理學、地質學、冰川學、天文學、生物學等相關科學相互滲透而形成的交叉科學。第一節氣象學與氣候學的研究對象現代氣候學已不再是氣象學或地理學的一個分支的經典氣候學,而是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氣候系統:是一個包括大氣圈、水圈、陸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內的,能夠決定氣候形成、氣候分布和氣候變化的統一的物理系統。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氣候系統:是一個包括大氣圈、水圈、陸地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太陽輻射是氣候系統的能源。而氣候系統中,大氣圈是主體部分,也是最可變的部分。水圈、陸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都可視為大氣圈的下墊面。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太陽輻射是氣候系統的能源。而氣候系統中一、大氣的組成雜質水汽干潔空氣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大氣是由多種氣體混合組成的氣體及浮懸其中的液態和固態雜質所組成。一、大氣的組成雜質水汽干潔空氣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大氣是由1.干潔空氣干潔空氣,是指大氣中除水汽和雜質之外的整個混合氣體。其主要成分是氮、氧、氬,三者合占干潔空氣總體積的99.96%、質量的99.95%,其它氣體含量甚微。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1.干潔空氣干潔空氣,是指大氣中除水汽和雜質之外的整個混由于大氣中存在著空氣的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湍流運動和分子擴散,使不同高度、不同地區的空氣得以進行交換和混合,因而從地面開始,向上直到90km處,干潔空氣主要成分的比例基本保持不變。故可把90km以下的干潔空氣當成分子量為28.97的“單一成分”來處理。90km以上氧和氮已有不同程度的離解,呈原子態。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由于大氣中存在著空氣的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湍流運動和分子擴散
氧(O2)氧來自水的離解和光化學反應,以及植物的呼吸。氧是一切生命所必須,同時也決定著有機物質的燃燒、腐敗及分解過程。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
氧(O2)氧來自水的離解和光化學反應,以及植物的呼吸。氧
氮(N2)氮來自地球形成過程中的火山噴發。氮具有化學惰性,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因此,大部分保留在大氣中。大氣中的氮能夠沖淡氧,使氧不致太濃,氧化作用不致過于激烈。氮是生命體的基礎。氮可作為化肥原料或直接通過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定到土壤中,成為植物體內不可缺少的養料。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
氮(N2)氮來自地球形成過程中的火山噴發。氮具有化學惰性
二氧化碳(CO2)CO2來自燃燒、氧化、大陸生物圈的作用、海洋的作用以及礦泉和火山噴發等。CO2集中分布于大氣底20km的一薄層,濃度為0.02-0.04%之間。其含量隨時間和空間變化而變化,一般是底層多高層少,冬季多夏季少,夜間多白天少,陰天多晴天少,城市多鄉村少。近年業由于工業化,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與年俱增。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
二氧化碳(CO2)CO2來自燃燒、氧化、大陸生物圈的作用CO2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同時也是紅外輻射的吸收劑,能透過太陽短波輻射而強烈吸收和放射長波輻射,對地面起保溫作用,形成溫室效應。當其含量達到0.2%-0.5%時,則對生物有害。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CO2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同時也是紅外輻射的吸收劑
臭氧(O3)O3主要是在太陽紫外線輻射作用下,氧分子分解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結合而成;低層大氣有機物的氧化和雷雨、閃電作用也能形成臭氧。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
臭氧(O3)O3主要是在太陽紫外線輻射作用下,氧分子分解大氣中O3含量很少,且隨高度而變化。近地面很少,距地5-10km處含量開始漸增,20-30km處濃度最大,形成明顯的臭氧層。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大氣中O3含量很少,且隨高度而變化。近地面很少,距地5-10O3能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使臭氧層增暖,影響大氣溫度的垂直分布,從而對地球大氣環流和氣候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形成一個“臭氧保護層”,使得到達地表的對生物有殺傷力的短波輻射(波長小于0.3μm)大大降低了強度。從而保護著地表生物和人類。觀測表明,近年來大氣平流層中的臭氧有減少的現象,尤以南極為最。據研究這與在制冷工業中人為排放氟氯烴的破壞作用有關。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O3能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使臭氧層增暖,影響大氣溫度的垂直分2.水汽大氣中的水汽來自江、河、湖、海及潮濕物體表面的水分蒸發和植物的蒸騰,并借助空氣垂直交換向上輸送。大氣圈中水汽的來源: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2.水汽大氣中的水汽來自江、河、湖、海及潮濕物體表面的水分一般情況是夏季多于冬季。低緯度暖水洋面和森林地區的低空水汽含量最大,按體積來說可占大氣的4%,而在高緯度寒冷干燥的陸面上,其含量則極少,可低于0.01%。水汽含量隨時間、空間和氣象條件而變化: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垂直方向上,空氣中水汽含量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觀測證明,在1.5-2km高度上,空氣中水汽含量已減少為地面的一半;在5km高度,減少為地面的1/10;再向上含量更少。一般情況是夏季多于冬季。低緯度暖水洋面和森林地區的低空水汽含大氣中水汽的主要作用:①水汽的三相變化,產生云、霧、雨、雪、霜、霰等一系列大氣現象,影響天氣變化。②大量水汽凝結物以云霧形式懸浮空中,影響視程。③水汽及其凝結物吸收和放射長波輻射,反射太陽輻射,使地面和大氣保持一定的溫度。④潛熱作用能轉換和輸送熱量,影響各地的天氣和氣候。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大氣中水汽的主要作用:①水汽的三相變化,產生云、霧、雨、雪、3.雜質地面揚塵、煙灰、粉塵、有機塵、海水飛濺進入大氣的鹽粒、火山噴發的灰燼、流星燃燒隕石碎屑以及來自太空的宇宙塵埃等。來源:大氣中懸浮著各種固體微粒和液體微粒,統稱氣溶膠粒子。雜質主要集中在大氣底層。隨高度增加而減少,陸上多于海域,城市多于鄉村,冬季多于夏季。含量隨時間、空間和天氣條件而變化: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3.雜質地面揚塵、煙灰、粉塵、有機塵、海水飛濺進入大氣的鹽主要作用:①促進水汽凝結和升華,吸收部分太陽輻射和阻擋地面輻射,影響地面和大氣溫度。②散射、反射、折射太陽光,產生各種大氣光學現象。③與液體微粒聚集在一起,形成氣溶膠,污染空氣,減低大氣透明度,影響視程。④成為水汽凝結的核心,對云、霧的形成起重要作。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主要作用:①促進水汽凝結和升華,吸收部分太陽輻射和阻擋地面輻
大氣污染概念:人類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和煙塵,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圍的大氣成分發生了對生物體有害的變化,稱為大氣污染。主要大氣污染物:SO2,NOx,CO,CO2,H2S,HC等。主要污染物源:工廠廢氣、汽車尾氣、家庭爐灶和人們生活中排出的廢氣,以及農藥化肥施用等。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
大氣污染概念:人類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和煙塵,使局部甚至全二、大氣的結構大氣密度隨高度增加而減小,到700-800km高度處,空氣分子之間的距離可達數百米遠,但即使再向上,大氣密度也不會減少到零的程度。大氣圈與星際空間之間很難用一個“分界面”截然分開。目前只能通過物理分析,確定一個最大高度來說明大氣圈的垂直范圍。1.大氣上界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二、大氣的結構大氣密度隨高度增加而減小,到700-800km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課后作業:低層大氣由哪些成分混合組成?試分析其分布特點和氣象氣候意義。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課后作業:低層大氣由哪些成分混合組成?最大高度的劃定因著眼點不同而異。一是著眼于大氣中出現的某些物理現象。根據觀測資料,極光是大氣中出現高度最高的現象,可出現在1200km的高度上,據此大氣上界定為1200km。這種根據在大氣中才有,而星際空間沒有的物理現象確定的大氣上界,稱為大氣的物理上界。另一種是著眼于大氣密度,用接近于星際的氣體密度的高度來估計大氣的上界。按照人造衛星探測資料推算,這個上界大約在2000-3000km高度上。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最大高度的劃定因著眼點不同而異。一是著眼于大氣中出現的某些物2.大氣垂直分層觀測證明,大氣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質有顯著差異。根據溫度、成分、電荷等物理性質,同時考慮到大氣的垂直運動等情況,可將大氣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2.大氣垂直分層觀測證明,大氣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質有顯著
對流層對流層是大氣圈的最底層,其厚度隨緯度、季節而變化,低緯大于高緯,夏季大于冬季。對流層的質量最大,水汽最多,集中了大氣質量的四分之三和幾乎全部的水汽和雜質,是天氣變化最主要、最復雜的一層,對人類活動和地球生物影響最大,與自然地理環境關系最密切。——概述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
對流層對流層是大氣圈的最底層,其厚度隨緯度、季節而變化,
對流層①氣溫隨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三大特征對流層大氣主要依靠吸收地面和長波輻射而增熱,一般情況下,愈近地面空氣受熱愈多,氣溫愈高,離地面愈遠,氣溫就愈低。但氣溫隨高度而降低的幅度,在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不同高度上不一致,平均而言,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約0.65℃,稱為氣溫直減率,也叫氣溫垂直梯度。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
對流層①氣溫隨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三大特征對流層大氣主要②具有劇烈的對流運動由于受地面加熱不均勻的影響,產生鉛直對流運動。對流運動的強度因緯度和季節而不同,一般情況下低緯度較強,高緯度較弱;夏季較強,冬季較弱。對流使高低層空氣進行得以交換和混合,地面的熱量、水汽、雜質等向上輸送,促進云雨的生成。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②具有劇烈的對流運動由于受地面加熱不均勻的影響,產生鉛直對流③氣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勻地表性質差異明顯,而對流層受地表影響大,因此,溫度、濕度等水平分布不均勻,從而經常發生大規模的水平運動,冷暖氣流交綏頻繁。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③氣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勻地表性質差異明顯,而對流層受地表影響
對流層①下層(摩擦層或行星邊界層)——分層(按氣流和天氣現象分布特點)范圍一般是自地面到1-2km高度,夏季高于冬季,白晝高于夜晚。大風和擾動強烈的天氣高于平穩天氣。大氣受地面摩擦和熱力的影響最大,湍流交換作用強,水汽和微塵含量較多,各種氣象要素都有明顯的日變化。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
對流層①下層(摩擦層或行星邊界層)——分層(按氣流和天氣②中層邊界層以上到6km以下為中層。氣流受地面磨擦影響很小,稱自由大氣層。云和降水多發生在此層。③上層6km以上至對流層頂為上層。氣溫常年低于0℃,水汽含量很少,云由冰晶和過冷卻水滴組成,風速較大。中緯和熱帶地區,常出現風速大于30m/s的強風帶,即急流。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②中層邊界層以上到6km以下為中層。氣流受地面磨擦影響很小,
對流層頂介于對流層和平流層之間有一個厚度為數百米到1~2km的過渡層,稱為對流層頂。主要特征是:氣溫隨高度的增加突然降低緩慢,或者幾乎不變,成為上下等溫;對流運動微弱,對垂直氣流有阻擋作用,水汽、塵埃等多集聚其下,使能見度變弱;對流層頂的氣溫隨緯度變化與地面相反,赤道地區上空平均為-83℃,極地地區約為-53℃。對流層頂的高度隨緯度、季節和氣團性質而異。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
對流層頂介于對流層和平流層之間有一個厚度為數百米到1~2
平流層對流層頂到55km左右為平流層。平流層下部氣溫隨著高度不變或微有上升,故又稱為同溫層;大約到30km以上,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顯著升高,55km高度上可達-3℃。平流層的氣溫分布特征是和它受地面溫度影響很小,特別是存在著大量臭氧能夠直接吸收太陽輻射有關。雖然30km以上臭氧的含量已逐漸減少,但這里紫外線輻射很強烈,故溫度隨高度增加得以迅速增高,造成顯著的暖層。平流層內氣流比較平穩,空氣的垂直混合作用顯著減弱。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
平流層對流層頂到55km左右為平流層。平流層下部氣溫隨著平流層中水汽含量極少,大多數時間天空晴朗。有時對流層中發展旺盛的積雨云、鋒面云系、臺風云系可伸展到平流層下部。在高緯度20km以上高度,有時在早、晚可觀測到貝母云(又稱珍珠云)。平流層中的微塵遠較對流層中少,但是當火山猛烈爆發時,火山塵可到達平流層,影響能見度和氣溫。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平流層中水汽含量極少,大多數時間天空晴朗。有時對流層中發展旺2006年8月南極上空的貝母云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2006年8月南極上空的貝母云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2004年南極上空的貝母云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2004年南極上空的貝母云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南北兩極的冬季,當距離地面10至50公里的平流層溫度低于零下80攝氏度時,平流層中微細的冰結晶就會反射日落的余暉而形成貝母云,而極地山頂上升的氣流偶然也會形成貝母云。
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南北兩極的冬季,當距離地面10至50公
中間層平流層頂到85km左右為中間層。其特點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至頂部可降到-113℃~-83℃,其原因是幾乎沒有臭氧吸收太陽紫外輻射,而氮和氧等氣體所能直接吸收的波長更短的太陽輻射大部分又被上層大氣所吸收。垂直運動強烈,故又稱為上部對流層。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
中間層平流層頂到85km左右為中間層。其特點是氣溫隨高度中間層內水汽含量更極少,幾乎沒有云層出現,僅在高緯地區的75~90km高度,有時能看到一種薄而帶銀白色的夜光云,但其出現機會很少。這種夜光云,一般認為由流星物質匯集而形成。60~90km高度上,有一個只有白天才出現的電離層,叫做D層。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中間層內水汽含量更極少,幾乎沒有云層出現,僅在高緯地區的75
波蘭天文愛好者2006年7月14日拍攝到的夜光云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
波蘭天文愛好者2006年7月14日拍攝到的夜光云第二節
暖層暖層又稱熱成層或熱層,位于中間層頂至800km高空。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原因是波長小于0.175μm的太陽紫外輻射都被大氣物質(主要是原子氧)所吸收的緣故。其增溫程度與太陽活動有關,太陽活動加強時,溫度隨高度增加很快升高,500km處氣溫可增至2000K;當太陽活動減弱時,溫度隨高度的增加增溫較慢,500km處的溫度也只有500K。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
暖層暖層又稱熱成層或熱層,位于中間層頂至800km高空。暖層中空氣處于高度電離狀態,但程度不均勻。最強的有兩區,即E層(約位于90~130km)和F層(約位于160~350km)。F層在白天還分為F1和F2兩區。據研究,高層大氣(在60km以上)由于受到強太陽輻射,迫使氣體原子電離,產生帶電離子和自由電子,使高層大氣中能夠產生電流和磁場,并可反射無線電波,從這一特征來說,這種高層大氣又可稱為電離層,正是由于高層大氣電離層的存在,人們才可以收聽到很遠地方的無線電臺的廣播。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暖層中空氣處于高度電離狀態,但程度不均勻。最強的有兩區,即E高緯度地區的晴夜,熱層中可以出現彩色的極光。可能是由于太陽發出的高速帶電粒子使高層稀薄的空氣分子或原子激發后發出的光。這些高速帶電粒子在地球磁場的作用下,向南北兩極移動,所以極光常出現在高緯度地區上空。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高緯度地區的晴夜,熱層中可以出現彩色的極光。可能是由于太陽發大氣的一般特性大氣的一般特性大氣的一般特性大氣的一般特性
外層外層,即大氣的最高層,又稱散逸層。該層空氣極其稀薄,質點之間的距離很大,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因溫度高,空氣粒子運動速度很大,又因距地心較遠,地心引力較小,所以這一層的主要特點是大氣粒子經常散逸至星際空間,本層是大氣圈與星際空間的過渡地帶。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
外層外層,即大氣的最高層,又稱散逸層。該層空氣極其稀薄,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第二節氣候系統概述在氣象學上,大氣的物理性狀主要以氣象要素和空氣狀態方程來表征。氣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氣屬性和大氣現象的物理量,如氣溫、氣壓、濕度、風向、風速、云量、降水量、能見度等。空氣狀態常用密度、體積、壓強、溫度表示。對一定質量的空氣,其P、V、T之間存在函數關系。例如,一小團空氣從地面上升時,隨著高度的增大,其受到的壓力減小,隨之發生體積膨脹增大,因膨脹時做功,消耗了內能,氣溫乃降低。第三節大氣的物理性狀在氣象學上,大氣的物理性狀主要以氣象要素和空氣狀態方程來表征大氣的一般特性(1)氣溫表示空氣冷熱程度的物理量,稱為氣溫。一定容積內,一定質量的空氣,其溫度的高低只與氣體分子運動的平均動能有關。即這一動能與絕對溫度T成正比。因此,空氣冷熱的程度,實質上是空氣分子平均動能的表現。當空氣獲得熱量時,其分子運動的平均速度增大,平均動能增加,氣溫也就升高。反之當空氣失去熱量時,其分子運動平均速度減小,平均動能隨之減少,氣溫也就降低。1、主要氣象要素大氣的一般特性(1)氣溫表示空氣冷熱程度的物理量,稱為氣溫大氣的一般特性攝氏溫標(Celsius),是一種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溫標,符號為℃,由瑞典天文學家攝爾維斯1742年提出。攝爾維斯把標準大氣壓下水的冰點定為一百度,沸點定為零度,其間分成一百等分,一等分為一度。因使用很不方便,第二年就顛倒過來使用。1954年的第十屆國際度量衡大會特將此溫標命名為“攝氏溫標”,以表彰攝氏的貢獻。
氣溫的單位大氣的一般特性攝氏溫標(Celsius),是一種世界上普遍使大氣的一般特性華氏溫標(Fahrenheit,符號為℉):1714年,德國人華倫海發現液體金屬水銀比酒精更適宜制造溫度計,發明了水銀溫度計,創立了第一個溫度標準——華氏溫標,使溫度計第一次有了統一標準。華氏最初選定冰和鹽混合物凝固時為0度,用酒精溫度計分度,而概略的將人體溫度定為100度。后來選用水沸點和冰點這兩個恒定溫度作固定點,用水銀溫度計進行分度,把兩個溫度點之間分成180格,每格定為1華氏度。華氏溫標至今只有美國、英國仍在使用。大氣的一般特性華氏溫標(Fahrenheit,符號為℉):大氣的一般特性符號為K,由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原名WilliamThomson)1848年創立,也稱熱力學溫標。開氏溫標不以水的冰點作為零度,而是以理論上所說的分子熱運動將完全停止時的溫度作為零度。其分度法與攝氏溫標相同,即絕對溫標上相差1K時,攝氏溫標上也相差1℃;故絕對溫標上水冰點定為273.15K,沸點定為373.15K。
開氏溫標大氣的一般特性符號為K,由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原名Willi大氣的一般特性攝氏溫度與華氏溫度的換算式:
5(F-50o)=9(C-10o)
C=5/9(F-32)
F=9/5(C+32)攝氏溫度與開氏溫度的換算式:
℃=K-273.15大氣的一般特性攝氏溫度與華氏溫度的換算式:攝氏溫度與開氏溫度大氣的一般特性(2)氣壓氣壓,是指大氣的壓強,是空氣的分子運動與地球重力場綜合作用的結果。P=F/AF=MgP=Mg/AFA大氣的一般特性(2)氣壓氣壓,是指大氣的壓強,是空氣的分子大氣的一般特性靜止大氣中任意高度上的氣壓值等于其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大氣柱的重量。當空氣有垂直加速運動時,氣壓值與單位面積上承受的大氣柱重量就有一定的差值,但在一般情況下,空氣的垂直運動加速度是很小的,這種差別可以忽略不計。大氣的一般特性靜止大氣中任意高度上的氣壓值等于其單位面積上所大氣的一般特性一般情況下氣壓值用水銀氣壓表測量,所以氣壓單位曾經用毫米水銀柱高度(mmHg)表示,現在通用百帕(hPa)來表示。當選定溫度為0℃,緯度為45°的海平面作為標準時,海平面氣壓為1013.25hPa,相當于760mm的水銀柱高度,稱此壓強為1個大氣壓。大氣的一般特性一般情況下氣壓值用水銀氣壓表測量,所以氣壓單位大氣的一般特性(3)空氣濕度表示大氣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稱大氣濕度。大氣濕度狀況與云霧、降水等關系密切。大氣濕度常用下述物理量表示:
水汽壓和飽和水汽壓
相對濕度
飽和差
絕對濕度
比濕
水汽混合比
露點大氣的一般特性(3)空氣濕度表示大氣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稱大氣的一般特性
水汽壓和飽和水汽壓水汽壓,即大氣中水汽部分所產生的分壓力,用e表示,單位是百帕(hPa)。大氣中水汽含量越多,水汽壓越大。飽和水汽壓,即一定體積空氣在一定溫度條件下所能容納的最大水汽量所具有的壓力,用E表示。飽和水汽壓隨溫度升高而增大。大氣的一般特性
水汽壓和飽和水汽壓水汽壓,即大氣中水汽部分大氣的一般特性
相對濕度相對濕度,即空氣中的實際水汽壓與同溫度下的飽和水汽壓之比的百分數,用f表示。相對濕度直接反映空氣距離飽和的程度。當其接近100%時,表明當時空氣接近于飽和。當水汽壓不變時,氣溫升高,飽和水汽壓增大,相對濕度會減小。大氣的一般特性
相對濕度相對濕度,即空氣中的實際水汽壓與同大氣的一般特性
飽和差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水汽壓與實際空氣中水汽壓之差稱為飽和差,用d表示。即d=E-e,d表示實際空氣距離飽和的程度。在研究水面蒸發時常用到d,它能反映水分子的蒸發能力。大氣的一般特性
飽和差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水汽壓與實際空氣中大氣的一般特性
絕對濕度絕對濕度,即單位體積濕空氣所含有的水汽質量,也稱水汽密度,用a表示,單位是g/m3或g/cm3。空氣中水汽含量越多,絕對濕度越大。絕對濕度不能直接測量,需根據氣溫和水汽壓來推算,在應用上沒有水汽壓方便。大氣的一般特性
絕對濕度絕對濕度,即單位體積濕空氣所含有的大氣的一般特性
比濕在一團濕空氣中,水汽的質量與該團空氣總質量的比值,稱比濕(q)。其單位是g/g,即表示每一克濕空氣中含有多少克的水汽。也有用每千克質量濕空氣中所含水汽質量的克數表示的即g/kg。大氣的一般特性
比濕在一團濕空氣中,水汽的質量與該團空氣總大氣的一般特性
水汽混合比一團濕空氣中,水汽質量與干空氣質量的比值稱水汽混合比(γ)。大氣的一般特性
水汽混合比一團濕空氣中,水汽質量與干空氣質大氣的一般特性
露點空氣中水汽含量不變,氣壓保持一定時,空氣冷卻達到飽和時的溫度,稱露點溫度,簡稱露點,用td表示。氣壓一定時,露點的高低只與空氣中的水汽含量有關,水汽含量愈多,露點愈高,所以露點也是反映空氣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在實際大氣中,空氣經常處于未飽和狀態,露點溫度常比氣溫低(td<t)。因此,根據t和td的差值,可以大致判斷空氣距離飽和的程度。氣溫降到露點,是水汽凝結的必要條件。大氣的一般特性
露點空氣中水汽含量不變,氣壓保持一定時,空大氣的一般特性(4)降水降水是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態或固態水,包括雨、毛毛雨、雪、雨夾雪、霰、冰粒和冰雹等。降水量指降水落至地面后(固態降水則需經融化后),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降水量以毫米(mm)為單位。大氣的一般特性(4)降水降水是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態或固大氣的一般特性在高緯度地區冬季降雪多,還需測量雪深和雪壓。雪深是從積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以厘米(cm)為單位。當雪深超過5cm時,則需觀測雪壓。雪壓是單位面積上的積雪重量,以g/cm2為單位。降水量是表征某地氣候干濕狀態的重要要素,雪深和雪壓還反映當地的寒冷程度。大氣的一般特性在高緯度地區冬季降雪多,還需測量雪深和雪壓。雪大氣的一般特性(5)風空氣的水平運動稱為風。風是一個表示氣流運動的物理量。它不僅有數值的大小(風速),還具有方向(風向)。因此風是向量。大氣的一般特性(5)風空氣的水平運動稱為風。風是一個表示氣大氣的一般特性風向是指風的來向。地面風向用16方位表示,高空風向常用方位度數表示,即以0°(或360°)表示正北,90°表示正東,180°表示正南,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寵物殘肢保護協議書
- 家屬安全監護協議書
- 石藥合作協議書
- 汽車流通協議書
- 電子外包協議書
- 寵物閑置捐贈協議書
- 爬墻外出協議書
- 礦山并購協議書
- 父母同意協議書
- 監理內補協議書
- 蘇州市初一信息技術期末復習知識點整理-葵花寶典
- 大學生溝通與社交禮儀
- 小學數學小升初小升初專題復習小升初專題復習
- GB/T 8162-2008結構用無縫鋼管
- GB/T 4942.1-2001旋轉電機外殼防護分級(IP代碼)
- GB/T 32662-2016廢橡膠廢塑料裂解油化成套生產裝備
- GB/T 24675.2-2009保護性耕作機械深松機
- GB/T 224-2008鋼的脫碳層深度測定法
- GB/T 18400.4-2010加工中心檢驗條件第4部分:線性和回轉軸線的定位精度和重復定位精度檢驗
- 無人機結構與系統-第1章-無人機結構與飛行原理課件
- 2023年STD溫鹽深剖面儀行業分析報告及未來五至十年行業發展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