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四篇)_第1頁
春節習俗(四篇)_第2頁
春節習俗(四篇)_第3頁
春節習俗(四篇)_第4頁
春節習俗(四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共頁最新春節風俗(四篇)春節風俗篇一中秋節到了,我們福州的風俗可多了,有擺塔,吃鯉魚餅,還有“撿月光”。擺塔,是把各種各樣的塔擺在一個臺上,展示給臺下的觀眾們看。傳說,曾經有一位將軍打完勝仗來到福州,剛好就是中秋節,福州在當時又是一個多。所以老百姓們為了獲得好運,就各自拿出自家的塔擺在門口,獲得好運。如今福州知名的只剩白塔和烏塔了,其他塔呢?它們都經過光陰的流失而消失了。“吃月餅了!”我們福州吃的可不是常見的月餅,而是鯉魚餅。做成兩條鯉魚形成對稱,代表著福州人給親朋好友送去“年年有余”和“鯉魚跳龍門”的意思。福州人還把像鯉魚餅的掛飾戴在兒女身上,愿兒女的學習像“鯉魚跳龍門”一樣紅紅火火。鯉魚餅的味道可美了,兩條鯉魚并在一起,就像一個月亮,吃一個美滋滋的,你想不想嘗一個鯉魚餅呢?最有意思的要數“撿月光”了。傳說每當中秋節時,月亮上會掉落下一個月光,只有心地仁慈的孩子才能撿到它,誰撿到它就等于撿到了好運。所以孩子們一吃完晚飯后就會出來急急忙忙地找月光,8點過后月光就消失了,孩子們也就各自回家了。這三個風俗各有各的幽默,中秋之夜,你有沒有過這三個風俗呢?這就是我和爸爸、媽媽一家三口過的中秋節。這時,我突然想起在____的外公、外婆和在澳大利亞的爺爺、奶奶,他們真是“獨在異鄉為異客”,而我又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啊。春節風俗篇二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風俗那么多種多樣,并且帶有濃重的地方特色。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節時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桔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宮嫦娥。金門人中秋拜月之前要先拜天公。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主要是婦女和小孩,且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風俗。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設案,桌上擺滿佳果和餅食,銀燭高燃,香煙繚繞,然后拜月。中秋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約1至3公尺,多用碎瓦片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之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焰熊熊,極為壯觀。還有一些地方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風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____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如今中秋風俗,遠不如舊時盛行,祭月拜月活動已經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唯獨吃月餅,仍很盛行,把酒問明月,慶賀美妙生活,為遠方的親人祝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春節風俗篇三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局部,因此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亮堂,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土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聚節”。中秋節的來歷:據說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祭月原是帝王的禮制,后來達官文士也效仿,此風逐漸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中秋節的起: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如今《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傳說: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中秋節的風俗: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風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春節風俗篇四盼望已久的中秋佳節終于到了,人們興高采烈,以各種節目形式來歡度這個傳統節日。這天剛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里聚餐,慶賀生日,共度佳節。來到酒店門口,嘩!那里人山人海,連泊車的位子都沒有了,人們把酒店都圍了個水泄不通。幸好我們預先訂好了四張桌,看到整個飯店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的歡樂景象,我心里特別快樂,盡情地品賞著各種各樣的海鮮和名菜。吃完晚飯,我們就到海濱泳場看花燈。這時,一輪明月高高掛在天上,又大又圓,把整個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氣特別好,九點十五分,我們來到目的地時,沙灘上已經燈火輝煌,游人如織了。我們沿著沙灘一邊欣賞一邊向前走。走進大門,“奇燈異彩耀水灣,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對聯那么提醒游人千萬不要忘記了在此賞月的大好光陰。進入泳場,只見偌大的泳場里到處都是火樹銀花,奇燈異彩。游人的歡歌笑語此起彼伏。沙灘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擺開鍋碗瓢盆,搞起燒烤;有的在沙灘上鋪開塑料紙,放上月餅、飲料等等,圍在一起,對月舉杯;有的人還手拉手跳起舞;熱鬧無比。今天晚上的花燈令我大飽眼福,真是流漣忘返。當我們懷著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時,圓圓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們的后面。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到那個時候,人們都要吃月餅,當天晚上,等月亮出來的時候,人們都要賞月,那時候的月亮又圓又大,簡直就像是一個大餅。中秋節有三大傳說:第一大傳說——嫦娥奔月、第二大傳說——吳剛折桂、第三大傳說——朱元璋與月餅起義。中秋節是陰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又稱團聚節,是每家每戶團聚的節日,每到那天晚上,親朋好友就要聚到一起吃團聚飯,晚飯在團聚節里就是團聚飯。假如有人在外地打工,回不來吃團聚飯,那么那個人一定很傷心。使我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土。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下生長繁殖,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會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行,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辦。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客家人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風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一樣。客家人稱八月節或八月半。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拜過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西那么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完畢。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承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愿望。”客家地區的月餅,除普通月餅外,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制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雖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但客家人始終繼承傳統飲食文化又在開展民間飲食文化,而中原遺風始終不變。中秋節風俗圍繞著中秋節,自古以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承受的流行風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風俗。吃月餅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風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風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并同中秋賞月聯絡在一起,那么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信息,說明當時月餅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制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歷,明清時期,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如今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更加精細,餡料講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桔祥、團聚的象征,寄托著人們的美妙愿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風俗也一直延續至今。賞月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風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非常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團聚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的人們也都根據自己的地域傳統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形成了帶有濃重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兒爺,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安徽一帶的燒塔、____的舞火龍等等,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風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每當中秋節,我就想起了賞月,所以我在中秋節那天,吃飯吃得很快,吃完后,就高快樂興地到陽臺賞月。月亮圓圓的、黃黃的。我看到了月亮,好似看到了一塊香噴噴的玉米餅。表妹在我身旁說道:“我覺得月亮像一個美味可口的奶油蛋糕,要是能吃就好了。”我的媽媽說:“你們仔細地看看,月亮的旁邊有幾顆星星呢!好似星星在圍著月亮跳舞。”然后,爸爸拿來口味多樣的月餅,我們就大口大口地吃月餅。我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我看著月亮,想起了嫦娥奔月這個故事。中秋節的月亮真美啊!我希望天天都是中秋節,那么我就天天能看黃黃的、圓圓的月亮了,又可以天天吃到美味的月餅了。表妹也說:“要是月亮真的能變成美味的蛋糕就好了。”難怪俗話都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關于節日起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于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這天早上,我、爸爸和媽媽一起去了姥姥家過中秋,我很快樂,路上我們去了超市買月餅和各種零食,買月餅的人還真多呀,形形色色人頭傳動,大家都繁忙著挑選月餅,月餅的形式多樣,有大有小、花紋不一、形狀各異,真漂亮。到了姥姥家,姥姥真快樂,立即迎接我們,我們異口同聲地說對姥姥說“中秋快樂!”。姥姥把早已準備好的香噴噴的餃子餡拿出來,開場和面、搟面,媽媽負責包,我和爸爸都沒干活,但是真的非常熱鬧,大家在一片團聚的氣氛中渡過了一個美妙的中秋節……我們在一起吃完飯后天剛好黑了下來,我馬上拿出我的望遠鏡對著像“白玉盆”的月亮望了起來,我看見了月亮上的許多黑色的陰影,真像神話故事中的吳剛砍桂花樹的傳說啊!我拿起了一塊月餅吃了起來,我發現月餅里的白蓮雙黃餡還很好吃呢,我想起了一個神話傳說,傳說古代的時候,嫦娥下凡時在天間撒下了無數的月餅,而那天正好是農歷八月十五日,所以就有了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的習慣。又迎來了中秋節,依我們這兒的風俗,我我們會買許多食品供拜月娘。晚上,媽媽整理好供拜的食品,拿出月餅邊吃邊賞月,我這吃貨早已躍躍欲試。我看著月亮從云霧中露出半邊臉,是一個靦腆的小姑娘。月亮緩緩挪動,云霧遮住了月亮,頓時覺得天空空虛起來,心里很是沉悶,片刻,月亮出現了,仿佛是回去梳妝的小姑娘,更皎潔,更亮堂。我一時興起,說要比誰說得多有關月亮的詩,我沉思片刻,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土。”姐姐當然不甘示弱,對答曰:“露從今夜白,月是故土明。”強中自有強中手,爸爸一連說出了三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新月如家人,出海初弄色;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媽媽見局勢不妙,自然奮勇迎敵,說:“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旁的我無心聽他們的答句,我絞盡腦汁,苦思冥想,可讓我想出來啦,便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爸爸媽媽都笑了,定是想不到這次對詩我和姐兩竟是如此“詞匯豐富”。這次賞月,可讓我大開眼界啊!我們賞月對詩,必然少不了猜謎咯。“我來說題,你們猜謎。”姐姐興致勃勃地說。我們一齊同意。“一心向上,打一字”,“這我知道,有上有心,就是忐了。”我連忙應答。“野火燒不盡,打一字,”這可難倒我了,姐姐沖我看,豎起大拇指,拇指又往下立。哎,誰叫我技不如人呢?這題白白讓人了,媽媽說:“燒的是草,還存著一些,那是薦。”姐姐笑了笑,說:“媽你好厲害,接下來是,猜成語。”姐姐專挑我不懂得,一旁的.我喃喃自語。爸爸對這平時還不怎么研究,還是媽媽搶答了:“舉重比賽嘛,當然要——斤斤計較了。”……在這里,中秋節,我祝大家:好運來,生活更精彩;人月兩團聚,千里共嬋娟。我國有許多傳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