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1頁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2頁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3頁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4頁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2023學年度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教學質量調研(一)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7分)(一)現代文閱讀1(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陸厥的《臨江王節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歌山。”“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可是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這可以說是由于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但一遇見“木葉”的時候,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煉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成憶遼陽。”(沈佺期《古意》)可見洗煉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這里關鍵在“木”這一字。“木”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 ①,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盡管“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它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摘自林庚《說“木葉”》)

材料二:自屈原始,“木葉詩人”透興,后來者每遣用“木葉”一詞,便與之前的“木葉詩人”感通。在“木葉”傳達的詩境上,人我同,古今同,無二無別,渾然一片,詩人們不僅寫就了詩,也應當能體會到自己不惟是孤獨的一己,而是在境遇、情思、審美、精神上與先人(他者)有著深入細致的共通之處,因一枚“木葉”,互通消息,“千年萬里,不隔毫芒”。如此看,“木葉”便不只是木葉,而成為一個連接人我、匯通古今的媒介;也不止木葉才是“木葉”,所有匯通古今、連接人我者,無論是人、物、景、事,還是學問或道統, ② 。中國的傳統倫理中,父子、夫妻、兄弟三倫間不責善,因家人間首先是尚恩、主親的;彼此責善、相共進德,乃是朋友間的事,真正尚友之人,所交必是賢友,即孔子所說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而在孟子這里,友的范圍直擴展到古人,今人足,又尚古人。而古人已作古,又如何與他們交友呢?孟子說,路徑在于“頌其詩,讀其書”“知其人”“論其世”,澄懷靜觀,誦古圣先賢之詩書而知其人而論其世,與其感應道交,把臂遨游。這里,其詩、其書、其人、其世便又是今人與所尚的古人之間的“木葉”了。詩家如此,儒門如此,③。論傳心,最高妙者乃在靈山法會上,佛祖拈花,迦葉微笑,默契如如,心照不宣,“木葉”已化為佛祖手拈的那枝花,或說已化為無形。如此,從詩心,到情愛,到志心,再到道心、禪心,同此“木葉”,心神相契,千年萬里不隔:也恰國人同此心,才得心同此境,心同此理。(摘自王坤《詩心禪心散論:從“木葉”說起》,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歌中的物象具有暗示性,所以讀者難以察覺到它的存在。B.“樹”和“葉”概念一致且相互統一,但在藝術形象上迥異。“葉”C.“木葉”詩人們連接了人我、古今等,豐富了“木葉”的內涵。D.“木葉”在佛門中化于無形,成為心神相契心照不宣的“禪心”。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首段引用屈原等人的詩句,指出“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藝術形象,繼而展開論述。B.材料一認為木能暗示“落葉”和“顏色”,目的是闡明古典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藝現象。C.誦讀詩書是與先賢“詩心與共”非常重要的手段,后人遣“木葉”入詩也暗含著先賢其人的情思。D.兩則材料都圍繞著“木葉”展開論述,充分論證了“木葉”已成為中國古典詩歌中一個鮮明意象。3.下列詩句中不能體現“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的一項(3分)A.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B.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C.蘆溝南望盡塵埃,木脫霜寒大漠開。D.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4.根據文意,將文中劃線的句子補充完整,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5.兩則材料都圍繞“木葉”展開論述,但各有側重。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4分)(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永遠的門邵寶健江南古鎮。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雜院。院里住了八九戶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木變,可房內的現代化擺設是愈來愈見多了。這八九戶人家中,有兩戶常住人口各自為一人。單身漢鄭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鄭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你早。”他向她致意。“出去啊?”她回話,擦身而過,腳步并不為之放慢。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聽到的就是這么幾句。這種簡單的缺乏溫情的重復,真使鄰居們泄氣。潘雪娥大概過了四十了吧。苗條得有點單薄的身材,瓜子臉,膚色白皙,五官端正。衣飾素雅又不失時髦,風韻猶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鮮花的商店工作。鄰居們不清楚,這位端麗的女人為什么要獨居,只知道她有權利得到愛情卻確確實實沒有結過婚。鄭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遷居于此。他是一家電影院的美工,據說是一個缺乏天才的工作負責而又拘謹的畫師。四十五六的人,倒像個老頭兒了。頭發黃焦焦、亂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數極少。背有點駝了。瘦削的臉龐,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雙大大的眼睛,總爍著年輕的光,爍著他的渴望。他回家的時候,常常帶回來一束鮮花,玫瑰、薔薇、海棠、蠟梅,應有盡有,四季不斷。他總是把鮮花插在一只藍得透明的高腳花瓶里。他沒有串門的習慣,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待在屋內。有時他也到井邊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藍色的高腳花瓶。洗罷花瓶,他總是斟上明凈的井水,噘著嘴,極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一道厚厚的墻把他和潘雪娥的臥室隔開。一只陳舊的一人高的花竹書架貼緊墻壁置在床旁。這只書架的右上端,便是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除此以外,室內或是懸掛,或是傍靠著一些中國的、外國的、別人的和他自己的畫作。從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塵的程度可以看得出,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種溫馨的氣息。可是,那只花瓶總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塵不染,瓶里的水總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總是鮮艷的、盛開著的。同院的鄰居們,曾是那么熱切地盼望著,他捧回來的鮮花,能夠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現。當然,這個奇跡就從來沒有出現過。于是,人們自然對鄭若奎產生深深的遺憾和綿綿的同情。秋季的一個雨蒙蒙的清晨。鄭若奎撐著傘依舊向她致意:“早。”潘雪娥撐著傘依舊回答他:“出去啊?”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來了,卻不見他回家來。即刻有消息傳來:鄭若奎在單位的工作室作畫時,心臟脈搏異常,猝然倒地,剛送進醫院,就永遠地睡去了。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那位潘雪娥沒有哭。眼睛委實是紅紅的。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綴滿各式鮮花的沒有挽聯的花圈,是她獻給他的。這個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個普通的生活里沒有愛情的單身漢,真是莫大的缺憾。沒幾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人們在整理畫師的遺物的時候,不得不表示驚訝了。他的屋子里盡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卻像不久前被人擦拭過似的,明晃晃,藍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沒有枯萎。當搬開那只老式竹書架的時候,在場者的眼睛都瞪圓了。門!墻上分明有一扇紫紅色的精巧的門,門拉手是黃銅的。人們的心懸了起來又沉了下去,原來如此!鄰居們鬧鬧嚷嚷起來。幾天前對這位單身漢的哀情和敬意,頓時化為烏有,變成了一種不能言狀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憤懣。不過,當有人伸手想去拉開這扇門的時候,哇地喊出聲來-黃銅拉手是平面的,門和門框滑如壁。一扇畫在墻上的門!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鄭若奎和潘雪娥兩人性格都很保守、封閉,在鄰居們的眼里,他們應該結成一對夫妻。B.“爍著他的渴望”,這份渴望可能是對愛情或事業的渴望,情感蘊藉,隱藏在內心深處。C.“你早。”“出去啊?”,作者使用極簡的筆墨,看似簡單的對話中暗示著兩人心意相通。D.透明的藍色高腳花瓶是鄭若奎的感情寄托,藍色則代表著他冷靜、拘謹的性格特征。7.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全文設置明暗兩條線索,明線是小院里人們的關注,暗線是男女主人公的心理變化過程。B.作者隱于文本背后,但讀者能從人物心理描寫、情節的巧妙安排中感受到作者的意圖。C.“秋季的一個微雨的清晨”,渲染氛圍,暗示兩人的故事最終在人們的遺憾中沒有結果。D.文章以“一扇畫在墻上的門”結尾,情節突轉,出人意料,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8.小說以“永遠的門”為題,試分析其豐富意蘊。(6分)9.魯迅在《藥》中描寫了“里三層外三層把刑場圍得水泄不通的看客”,文中的鄰居們也是這樣的“看客”。結合文本,分析他們的具體表現。(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蘇洵《六國論》)材料二: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間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蘇轍《六國論》)材料三:春秋之末,至于戰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靡衣玉食,以館于上者,不可勝數。夫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①矣。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隳名城,殺豪杰,民之秀異者散而歸田畝,向之食于四公子、呂不韋之徒者,皆安歸哉?不知其能槁項黃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將輟耕嘆息以俟時也?秦之亂,雖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處之,使不失職,秦之亡,不至若此之速也。縱百萬虎狼于山林而饑渴之,不知其將噬人。世以始皇為智,吾不信也。(蘇軾《六國論》)注:①靖:安定;安寧。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B.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C.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D.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1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與戰勝面得者B.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C.以自相屠滅D.不至若此之速也與贏而不助五國也人君當神器之重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12.下列對文中文化常識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邑,都邑,古代地方區劃單位。邑也作縣的別稱,有“縣邑”一說。上古時,國都也稱作邑。B.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統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C.豪杰,亦作“豪桀”,豪邁杰出,指才能、才智出眾的人,后引申為社會上有地位有勢力的人。D.布褐,指古代用麻等編織的衣服,長度一般不超過膝蓋,多為王公貴族所穿,文中即指此意。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4分)(2)靡衣玉食,以館于上者,不可勝數。(4分)14.結合三則材料,分別概括六國滅亡的原因。(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墻。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注:漳汀封連四州,指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四人。他們都與作者因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動而遭貶。此詩是作者初到貶謫地所作。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詩人滿眼望去是遼闊而荒涼的景象,自己的茫茫“愁思”也融于這片廣闊的空間中。B.頷聯著眼于細處,用暴風雨中芙蓉與薜荔表達詩人內心的顫悸,情景交融,愁思彌漫。C.頸聯寫景由遠及近,虛實結合,作者登上柳州城樓心系遠方友人,景中寓情,愁思無限。D.尾聯詩人用“猶自”一轉,最后歸結到“音書滯一鄉”,有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16.后人評說此詩:“詩人頗有寂寞心”。試分析詩人“寂寞”的原因。(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中“ , ”兩句,表明了理清“名”和“實”意義的重要性。(2)《阿房宮賦》中,“ , ”兩句,以璀璨品亮的星星來描述打開的妝鏡,形象而生動。(3)《詩經·大雅·蕩》中寫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諫太宗十思疏》中“ , ”兩句化用此意。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是文學創作的富礦,為我們的寫作者提供了得天獨厚和源源不斷的素材、題材和靈感。但縱觀全國少數民族寫作者近年來的創作成果,會發現數量雖然可觀,名家和新人的新作不斷,但真正能夠能深入和觸動廣大讀者心靈、能夠傳世的大作品卻。如何使少數民族文學從峽谷走向遼闊之地,從高原走向高峰,已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對那些目無自己的民族,對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到自卑,一味地妄自菲薄的少數民族寫作者,我們也無法認同。少數民族寫作者要找準自己的位置,要找到屬于或者說適合自己的創作路徑,不能坐井觀天,也不能在虛空中飄蕩。至于我們少數民族寫作者怎樣才能寫出更有高度或深度的文學作品,這要因人而異,畢竟每個人的認知、閱歷、思維、性情等都不一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少數民族寫作者思想觀念的自覺扭轉,將自己置于時代的大潮流之中,筆端自然就會呈現出萬物眾生和世間景象。18.下列成語最不適合填入文中橫線處的兩項是(3分)A.寥若晨星B.滄海一粟C.屈指可數D.鳳毛麟角E.奇貨可居19.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改成以“少數民族寫作者”為主語的三個獨立短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3分)20.習總書記指出,文學創作要“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少數民族作家應如何達成這一要求,請結合材料概括。(6分)(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