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綜述_第1頁
中國近代史綜述_第2頁
中國近代史綜述_第3頁
中國近代史綜述_第4頁
中國近代史綜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主要綜述此時期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止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在此后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后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于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一帝國主義, 該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 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前期綜述(1840—1919年)此時期又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其性質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外國侵略和該國的封建統治,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為政治目的; 以發展資本主義為最終目標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較完整意義的一次舊民主主義革命)。此時期從1840年鴉片戰爭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止,共約80年間的歷史。據教材內容的種種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系及相互關系, 形成一個相對完整且嚴謹的知識體系,既能體現出這個時期發展的特點及客觀規律,又能涵容這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基本知識。可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期(19世紀40年代一60年代初)此時期的歷史大事有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前者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動的非正義的侵華戰爭,即中華民族的反侵略的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而后者是農民階級的革命運動,一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聯系。 19世紀前期央國率先元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擴大海外殖民地,以強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等迫切要求中國的市場開放,用戰爭暴力作為達到它們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時中國封建社會已經到了衰落期。到鴉片戰爭前,已經走到窮途末路,清政府統治腐敗、經濟落后、對內極力壓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扼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展,殘酷地剝削人民,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尖銳,對外堅持天朝尊嚴和閉關政策,最終導致中華民族災難的到來。關于中國近代史基本線索的幾種觀點兩個過程論」有學者認為,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提出的著名論斷:

“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 [1](p632),原則上表述了中國近代史的基本內容,應該以此作為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這一觀點,史學界稱之為“兩個過程論”。三次革命高潮說1954年胡繩在《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歷史研究》1954年第1期)文章中,主張以階級斗爭的表現作為劃分時期的標志,提出把近代史劃分為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運動咼潮, 三次革命咼潮構成中國近代歷史演進的基本線索。“三次革命高潮說”為學術界所公認,幾成定論,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出版的教科書和中國近代通史著作,基本是按照這個理論框架編寫的。兩種趨向論]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史學界又一次掀起了中國近代史基本線索問題的討論。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觀點或說法,如“兩種趨向論”認為,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實際上存在著兩種趨向,一是從獨立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半獨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趨向;一是從封建社會變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并向資本主義演化的趨向。前者是一個向下沉淪的趨向,后者是一個向上發展的趨向。對中國近代史基本線索的這種認識史學界稱之為“兩種趨向論”。三個階梯說”或“四個階梯說”李時岳在《從洋務、維新到資產階級革命》(《歷史研究》1980年第1期)文章中指出,1840—1919年的中國近代史,經歷了農民戰爭、洋務運動、維新J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四個階段,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的急劇變化與近代中國人民政治覺悟的迅速發展,標志著近代中國歷史前進的基本脈絡。強調要重視近代史上資本主義經濟發生發展的意義,給與資產階級政治運動以應有的政治地位,強調要以“洋務運動一一維新運動一一資產階級革命”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進步潮流或基本線索。一些學者把這種提法概括為“三個階梯說”。如果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作為中國近代歷史基本線索中的最初一階,則稱為“四個階梯說”。兩個任務論]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鴉片戰爭后,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據此,有學者認為,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而斗爭的歷史, 也就是說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為實現現代化而斗爭的歷史,并以此作為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稱之為“兩個任務論”。陳旭麓的新陳代謝論]陳旭麓在《關于中國近代史線索的思考》(《歷史研究》1988年第3期)一文中,把1840-1949年110年的歷史作為一個完整的歷史時期來考察,建構了其“新陳代謝”為旨趣的近代史新架構。認為近代中國社會始終處于大變革的過程,一個又一個變革的浪頭表現為急劇的新陳代謝,螺旋地推進,中國近代社會新陳代謝的本質是一步步有限地推向近代化,即推封建主義之陳,行民主主義(資本主義)之新。在19世紀中晚期,中國在推動變革的道路上有三次革命高潮(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1927年的大革命,打倒了北洋軍閥政府;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的統治,奪取全國勝利 )以不同的斗爭方式,程度不等地推動或體現了新陳代謝的歷程。陳旭麓的“新陳代謝論”自成一家之說。羅榮渠為代表的現代化論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史學者以北京大學羅榮渠教授和華中師大的章開沅教授為代表,開始參與現代化研究,他們在介紹、評論國外現代化理論的基礎上,力圖建立中國自己的現代化理論、概念體系和分析框架,作了大量的艱苦探索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并得到學界同仁的首肯和響應。目前,許多學者跟著提出了近代史研究的“現代化范式”、“現代化視角”和“現代化主線”等論點,均可稱為“現代化論”。筆者認為,“兩個過程論”與“三次革命高潮說”側重從階級斗爭和民族運動的角度來概括中國近代史的內容,這一內容較為單一,它所揭示的實際上是中國近代政治史或中國近代革命史的基本線索,很難說它是整個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兩種趨向論”與“三個階梯說”或“四個階梯說”側重從社會性質的演變角度來概括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它實質上是以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本主義運動(包括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為主要線索來考察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進程。因為在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無論從量上還是從質上都是極其有限, 很難說資本主義運動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深刻影響和主導著中國近代的經濟、 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從而構成其發展的基本線索。如果把1840年一1949年確定為中國近代史的時間區間,“趨向論”和“階梯說”的局限性就更為明顯。而以現代化作為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較為科學合理,更為符合近代中國國情。而“新陳代謝論”和“兩個任務論”,均可以看作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對“現代化論”的解讀。編輯本段歷史邏輯所謂“基本線索”,簡言之,就是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反映一定歷史階段本質的事件。作為基本線索,第一必須能夠反映一定歷史階段的獨特本質,是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主題,能將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統一在它所揭示的本質之下;第二必須能夠涵蓋不同歷史領域的內容,能揭示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諸層面的發展本質及其趨向。]何謂“現代化”?迄今為止學術界沒有公認的一致看法。羅榮渠先生在《現代化新論》一書中把現代化的種種涵義歸納概括為四大類:一是現代化是指近代資本主義興起后的特定國際關系格局下,經濟上落后國家通過大搞技術革命,在經濟和技術上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過程;二是現代化實質上就是工業化,更確切地說,是經濟落后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進程;三是現代化是自科學革命以來人類急劇變動過程的統稱;四是現代化主要是一種心理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過程。[2](P8-16)實際上,現代化是一個包羅宏富、多層次、多階段的歷史過程。它首先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革的過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各方面發生現代化變革的過程,也是經濟落后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的過程。 現代化是近二、三百年來人類歷史發展的最基本主題。它自發端于西歐起,就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全球,迄今為止,現代化在世界范圍發展出現了三次大推進的浪潮。中國現代化的啟動正值第二次現代化浪潮洶涌之際,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鴉片戰爭對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它打破了中國長期封閉發展的格局,是中國通向現代世界的新紀元,從此,中國踏上艱難的現代化的路程。編輯本段本質和主題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中國也在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屈辱中開啟了現代化之門。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現代化的起點。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漸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 并最終贏得民族解放的歷史。從另一個意義上說,是世界走向中國、中國被迫走向世界的歷史,也是中國艱難走向現代化的歷史。近代中國歷史,是中國社會發生大變動的歷史,無論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從國內生活到國際關系,變化的廣度和深度,都是過去所有王朝無法比擬的。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雖然短暫,卻是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自鴉片戰爭為起點,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已經歷了一個半世紀之久。根據倡導和推動現代化的領導力量之更迭,中國的現代化歷程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1840—1911),即清王朝在其統治的最后幾十年中試圖挽救其衰亡命運而從事的現代化努力,大體經歷了三個基本階段,即洋務運動、百日維新和清末“新政”,屬封建主義現代化類型;第二個時期是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誕生(1912—1949),1911年的辛亥革命標志著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民國時期資本主義模式的現代化發展階段。辛亥革命終結了封建君主專制,在中國第一次建立了資產階級性質的共和國一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邁出了中國的政治從專制向民主轉化的重要一步, 開創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先河。但資本主義模式的現代化卻因軍閥混戰與政治紛爭等原因而倍遭摧殘,而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又打斷了國民黨主持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推進。 抗日戰爭結束后,代表中國兩種不同命運的國共兩黨經歷了四年的國內戰爭較量, 因國民黨政府本身的腐敗與無能敗走臺灣, 中國共產黨創建了新中國而結束;第三個時期(1949年至今),共產黨在取得了現代化主導權之后,開始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之路,從此開始了中國共產黨動員全體中國人民進行現代化運動的新時期。可見自鴉片戰爭至新中國成立110多年的中國近代史同時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艱難曲折歷程。以現代化為基本線索還可以將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歷史和現實溝通和聯系起來,如果我們把中國近、現代史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在分別研究其基本線索的前提下,揭示整個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線索,現代化則能夠比較準確地揭示整個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線索。只不過在理解這一基本線索時,近代和現代各有側重點。在1840年一1949年,反帝反封建這一任務特別突出,它是在外來刺激下不得不發生并且為現代化發展創造前提條件, 現代化在這一階段曲折緩慢地與之伴行。1949年以后,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則成為時代的主題。[基本內容以現代化為基本線索,能夠全面、深刻地揭示中國近代史的內容。社會的基本構成大致包括三個層面:經濟層面、政治層面、思想文化層面。任何一種社會的變遷必然不能脫離這三個層面。就近代以降的中國而言,歷史的邏輯是這樣的:西方沖擊一一中國反思和變革:經濟現代化一一政治民主化一一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現代化。 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無論是洋務運動還是戊戌變法或清末新政,它們首先都是為了應付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沖擊。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地主階級改革派如林則徐、魏源等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地主階級洋務派將“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付諸實踐,從而形成了歷時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現代化(物質層面的現代化)的閘門;甲午戰爭后,資產階級改良派在內憂外患下逐漸要求改良政治、開放政權、打破封建傳統的束縛,于是政治領域的現代化變革一一戊戌維新粉墨登場;戊戌維新失敗了,可戊戌維新所開拓的歷史道路最終不可逆轉,在八國聯軍侵華和義和團運動打擊下,清末新政真正地將維新派的主張付諸實踐,從而將現代化推進到一個新的層次 (政治制度層面的現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開創了共和的政治體制,開啟了中國現代化的新紀元;辛亥革命雖然建立了民國,但中國還沒有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民國有其名無其實。近代知識分子反思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于是掀起了思想文化領域的更猛烈的反封建專制主義的新文化運動 (思想文化層面的現代化)。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主流,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進行大規模自主現代化建設的各項基本條件具備,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一個半世紀以來,在經濟、政治和文化變革的努力中,中國社會逐漸發生變化,一步一步地走向現代化。以現代化為基本線索研究中國近代史將會從各個角度、多個層面地研究社會歷史生活,而不僅僅局限于階級斗爭和政治生活所涉及的內容。十五大文件指出,鴉片戰爭以后,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其實,在這兩大任務之間,既存在質的區別,又彼此緊密聯系著。前一個任務是為后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條件,后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 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變民族遭壓迫、人民受剝削的地位和狀況,是要從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統治秩序,解決生產關系的問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變近代中國經濟、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狀況,是要充分發展以近代工業為主的社會生產力,解決生產力的問題,是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而斗爭的歷史。換一種表述,我們亦可以說,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為實現現代化而斗爭的歷史。」基本線索的理論依據將現代化作為中國近代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在中國史學界由來已久。20世紀初年,梁啟超曾經在《50年來中國進化概要》中,從現代化的視角-把近代中國五十年的歷史演進過程劃分為三個時期, 它們分別代表著中國從傳統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三個層面。一是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經世致用論和自強運動即器物層面的現代化起步;二是從甲午戰爭至五四運動,維新變法運動即制度層面現代化的變革;三是開始于五四新文化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學運動即文化層面的現代化變革。[3](p450)20世紀70年代末起,由于國家確立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現代化事業成為國家和人民共同關注和進行的主要事業, 中國近代史研究者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以現代化為主題的主張再次提了出來。以現代化為基本線索研究中國近代史,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個話題很快進入了中國近代史前輩研究者的筆下。1990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為紀念建所40周年,舉辦了以“近代中國與世界”為題的國際學術討論會。名譽所長劉大年在開幕式上講話,他說,近代世界的基本特點不是別的,就是工業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近代化。適應世界潮流,走向近代化,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核心,就是中國社會能否走向近代化。”“近代中國沒有實現西方那樣的近代化, 但它憑自己的力量打開了走進近代化世界的大門。” [4](p34-43)他還說過:“中國人民百折不回追求民族獨]立,最終目的仍在追求國家的近代化。1949年,毛澤東說:’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是什么,那就是解決近代化問題了。”[41](p8)胡繩認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幾代中國人為實現現代化作過些什]么努力,經歷過怎樣的過程,遇到過什么艱難,有過什么分歧、什么爭論,這些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題目。以此為主題來敘述中國近代歷史顯然是很有意義的。”[5](p8)兩位史學前輩,在他們學術生涯的前期曾主張“兩個過程論”和“三次革命高潮說”的革命史觀,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研究的深入發展,他們后期則支持“現代化論”。

目前,許多學者明確主張現代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主題或基本線索。他們認為用現代化史觀考察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進程, 不僅包納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而且還涵蓋了像戊戌變法、清末新政這樣的改革運動和其他眾多的社會變遷,這就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歷史的發展,也較接近歷史的真實。而且,以現代化為基本線索進行歷史研究,能夠以是否有利于現代化作為主要的評判標準,它可以將復雜廣博的歷史內容作為有機的整體進行考察, 闡明各個歷史事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節新文化運動]一、知識點理解1?新文化運動與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一致之處(或繼續)一一反封建;“新”主要是在對封建思想進行了較為徹底的批判。2.性質: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是革命派與保竽派的論戰)興起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直接原因是反對袁世凱推行復古尊孔逆流。13.新文化運動矛頭直指儒家傳統道德,是因為儒家思想是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4.陳獨秀提倡的文學革命與胡適最大的不同點是主張從文學的內容進行革命5.蔡元培主張“思想自由”目的是使新思想能在北大傳播;“兼容并包”目的是鼓勵新思想去占領封建文化的陣地6.新文化運動是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反對北洋軍閥統治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7.新文化運動前期的領導者與同一時期的孫中山等革命家相比,其共同缺點是忽視人民群眾的作用。(還有一個不足是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肯定或否定――原因是沒有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8.1918年,新文化運動出現了新世界的發展,“新”指 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9.前期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是一一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10.民主科學口號是前期新文化運動的指導思想,最早是陳獨秀提出的。第二節五四運動一、知識點理解1.五四運動的社會經濟基礎 中國資本主乂的進步發展。根本原因一一中國人民與封建軍閥之間的矛盾激化2.五四運動中心轉移到上海后,發展為全國性的群眾愛國運動,這充分說明了它具有(比辛亥革命)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原因一一中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最能體現五四運動口號的“外爭國權,內除國賊”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的主要原因一一工人階級的斗爭性質工人、學生等反帝反圭寸建的革命運動。“徹底性”表現 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根本原因一一工人的斗爭6.新、舊民主革命的相同點社會性質雙半社會;革命性質反帝反圭寸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革命主力人民群眾;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不同點:領導階級(最大不同)資、無;指導思想:三民主義、馬克思主義;工作方法(同盟軍):孤軍奮戰、工農聯盟;革命前途: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結果:失敗、成功;(世界革命范疇:世界資產階級革命一部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一部分)第三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知識點理解第一次國共合作一、 國共合作的條件與方針(一) 條件:1.中共從二七慘案教訓中認識到要團結各種革命力量作為革命的同盟軍國民黨是“比較革命的民主派”,孫中山歡迎共產黨和他合作共產國際提出了國共合作的建議“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共同的愿望(二) 方針:一一中共“三大”(廣州)1923年正式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方針: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共合作形式: <國民>黨內合作);保持政治(堅持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組織(共產黨領導)上的獨立性;將國民黨改組為工、農、民資、小資聯盟的政黨(24—26年的國民黨即屬此性質)二、 合作實現(一) 標志:1924年國民黨“一大”中心議題:討論國民黨改組問題合作基礎:新三民主義(提出:大會宣言<孫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張,重新解釋三民主義。因與中共民主革命綱領若干原則基本一致,所以成為合作基礎。)丨理解:新與舊三民主義最大的區別在于提出了明確的反帝主張。與中共革命綱領最大的區別在于中共還有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最高綱領。意義:標志國共合作實現;標志革命統一戰線建立;標志大革命開始。(二) 軍事合作:黃埔軍校建立1924年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周恩來為政治部主任

特點:政治教育、軍事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